文学名著影视改编

合集下载

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与原著的比较研究

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与原著的比较研究

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与原著的比较研究1. 引言文学作品经常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这种影视改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于原著的理解和认识。

本文将针对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与原著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

2. 影视改编与原著之间的差异2.1 故事情节的删减和调整在影视改编中,为了适应时间限制和观众口味,往往会对原著中的故事情节进行删减和调整。

例如,某些重要细节可能被省略或合并以简化故事线索。

此外,为了增加观赏性和娱乐性,在影视改编中可能会添加新的情节或角色。

2.2 角色塑造和表演演绎原著小说通常会详细描写角色内心世界及其复杂性,而在影视改编中,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展现角色特点是一种常见方式。

这导致了角色形象可能不同于读者的想象,并且演员的个人风格和表演技巧也会对角色塑造产生影响。

2.3 艺术表达手法的不同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在艺术表达手法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文学作品借助文字来描述情节、描绘人物、展现内心世界,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而影视作品则通过图像、声音、配乐等多种方式来传递信息和情感,呈现给观众一个直观的视听体验。

3. 影视改编与原著之间的关系3.1 影视改编对原著的宣传和推广作用通过影视改编,一些优秀的文学名著可以更好地被大众所知晓。

影视作品通常具有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可以吸引更多人对原著进行阅读和了解。

3.2 影视改编与原著之间相互补充尽管存在差异,但影视改编本质上是在原著基础上进行创作,两者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关联和补充。

通过影视改编,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原著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同时也可以从原著中深入挖掘出更多细节与意义。

4. 影视改编质量评价的标准影视改编的质量直接影响观众对于原著的认知和评价。

以下是一些常用来评价影视改编质量的标准: - 忠实度:是否忠于原著精神和故事情节。

- 观赏性:是否具有良好的艺术表现力和叙事能力。

- 演员表演:是否能够真实呈现角色特点和情感世界。

中国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

中国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

中国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中国文学名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许多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个经典故事。

影视改编将文字变成了画面,突破了时空限制,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这些名著的魅力。

然而,影视改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本文将以《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为例,探讨中国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的影响和问题。

一、《红楼梦》《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它讲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的爱情、争斗和命运。

这部作品曾多次被改编成影视剧,其中以《红楼梦》1987年版和2010年版最为著名。

影视剧《红楼梦》的改编让更多人有机会欣赏这部文学巨著。

通过画面和声音的表现形式,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同时,影视剧还丰富了小说中的细节,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和情节,使得故事更具吸引力。

然而,影视剧《红楼梦》的改编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由于小说篇幅庞大,无法完整呈现在影视剧中,因此改编剧常常会对情节进行删减或整合,导致观众对原著内容的理解有所偏差。

同时,由于创作团队的不同理解和审美,改编剧的风格和呈现方式也会出现差异,一些观众对此颇有争议。

二、《西游记》《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孙悟空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这部作品也多次被改编成影视剧,其中以1986年版和2011年版最为著名。

影视剧《西游记》的改编让这个神话般的故事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特效和造型的进步使得影视剧中的神仙、妖怪和魔鬼栩栩如生,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幅奇幻的画面。

同时,影视剧的改编也对原著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整合,使得故事更具连贯性和观赏性。

然而,影视剧《西游记》的改编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一些观众认为,改编剧过于注重特效和视觉效果,却忽视了原著的深刻思想和人物形象。

另外,一些改编剧对故事情节进行了夸张和改动,让观众对原著的理解产生了偏差。

三、《水浒传》《水浒传》是描写108位梁山好汉起义故事的历史小说,也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文学名著改编影视作品论文(全文)

文学名著改编影视作品论文(全文)

文学名著改编影视作品论文一、相关概念的界定什么是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文学名著的改编就是在文学名著原作的基础上由不同的编剧根据不同的对名著的分析与思考将名著改写成适合拍摄的影视作品。

什么是影视教学?影视教学是指将影视作品观赏与课堂结合起来,通过影视作品的在课堂上放映给学生观看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来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

二、影视资源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现在的中学语文教育,大多都是按部就班,按照书本知识和教学大纲要求来进行的,从而导致中学生们掌握的语文知识也基本上都是很浅显的课本知识,对于课外读物掌握的很少很少,每天更多的是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的一种应付模式,思维仅仅限定在老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的状态,而且语文教育不仅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趣味与展现出ZG深厚的语文文化魅力,反而越来越枯燥无趣,令学生们对语文学习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

三、怎样把影视观赏和语文课堂结合起来1、影视教学策略分析影视教学并不意味着简单得在课堂上放映影视作品给学生们观看,单纯的放映的确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们积极投入到影视作品与课堂中去,但是当影视作品放映结束,下课后学生们不会在脑海中留下更多印象,除了感叹这节课真是新奇和停留在影视作品浅显表层的情节内容外,再无任何对该作品的思考与联想。

这样的话即意味这种影视教学是极其失败的。

所以要想将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有效的和语文课堂结合起来,还需要有计划地,有策略地慢慢开展,切忌不可一蹴而就,否则势必会事倍功半。

因此我们可以分析下影视教学走进语文课堂的策略。

1)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的思考方向。

可能突然没头没脑的来这么一句话大家一定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要改变学生的思考方向呢?首先,学生在潜意思里总是认为影视作品是用来轻松娱乐的东西,文学名著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不再那么枯燥无味,学生们也能很容易的吸引进去,但影视作品总是影视作品,学生对待娱乐放松的事物一直不“走心”,通常是看过便丢了,对那本改编的名著也不会加深多少了解,更不会课后还念念不忘的对其进行展开思索与研究讨论。

(完整版)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

(完整版)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

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祝福——(桑弧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骆驼祥子——(凌子风根据老舍的同名小说改编)早春二月——(谢铁骊热气柔石的小说《二月》改编)原野——(凌子风根据曹禺的同名戏剧改编)红玫瑰白玫瑰——(香港导演关锦鹏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倾城之恋——(香港导演许鞍华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半生缘——(香港导演许鞍华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色戒——(李安根据张爱玲的同名小说改编)芙蓉镇——(谢晋根据古华的同名小说改编)孩子王——(陈凯歌根据阿城的同名小说改编)白鹿原——(王全安根据陈忠实的同名小说改编)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根据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编)霸王别姬——(陈凯歌根据香港作家李碧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红高梁——(张艺谋根据中国作家莫言的同名小说改编)黄土地——(陈凯歌根据珂兰的小说《深谷回声》改编)活着——(张艺谋根据中国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长恨歌——(中国香港导演关锦鹏根据王安忆的同名小说改编)菊豆——(张艺谋根据刘恒的《伏羲伏羲》)满城尽带黄金甲——(改编自曹禺的话剧《雷雨》)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根据苏童的《妻妾成群》改编)金陵十三钗——(张艺谋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看上去很美——(张扬根据王朔同名小说改编)甲方乙方——(冯小刚改编自王朔小说《痴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徐静蕾改编自茨威格同名小说)天下无贼——(冯小刚改编自赵本夫同名小说)鬼子来了——(姜文改编自尤凤伟小说《生存》)一地鸡毛——(冯小刚根据刘震云同名小说改编)暖——(霍建起导演根据莫言的《白狗秋千架》改编)乱世佳人——(改编自米切尔的《飘》)乱——(日本导演黑泽明根据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戏剧《李尔王》改编)。

文学名著的改编与影视

文学名著的改编与影视

文学名著的改编与影视一、引言文学名著作为优秀的文化遗产,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影视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学名著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本教案将从改编的必要性、改编的价值以及改编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学名著的改编与影视之间的关系。

二、改编的必要性1. 传承经典文学名著作为经典的代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

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和语言的变化,许多经典作品对于现代学生来说难以理解。

改编成影视作品可以通过视觉和声音的表现形式,使经典作品更加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经典。

2. 拓展阅读渠道对于一些学生来说,阅读纸质书籍可能存在困难或者兴趣不高的问题。

而通过改编成影视作品,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渠道。

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影视作品来接触和了解文学名著,进而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欲望。

三、改编的价值1. 传递核心思想文学名著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而改编成影视作品可以更好地传递这些核心思想。

通过影视作品,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思想,从而加深对文学名著的理解和思考。

2. 激发想象力影视作品在改编文学名著时,常常会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一定的创新和发挥。

这种创新不仅可以提供新的视觉和听觉体验,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影视作品,将自己的想象与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四、改编对学生的影响1. 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改编成影视作品,文学名著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当学生对改编的影视作品产生兴趣后,他们可能会更愿意去阅读原著,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2. 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影视作品的改编常常会融入当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元素,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观看改编的影视作品,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增加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研究近年来,我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出现热现象,各影视媒体纷纷热衷文学名著改编。

在此背景下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实例分析法,详细分析了我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热现象原因,详细分析了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策略,旨在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标签: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特征;价值1936年英国建成第一个电视发射台后世界正式进入影视时代,随之中国也开始了影视改编事业的发展。

我国先后经历了发展阶段、成熟阶段、禁锢阶段和繁荣阶段,改编从最初的忠于原著到颠覆性改编原著,影视改编与名著关系从跟随名著到狂热的改造名著,这些现象体现出现当代大众对文学名著解构的强力。

本文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热现象的原因为切入点,寻找更加符合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自身价值的策略,进而促进我国影视改编和文学名著的发展,增强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代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的生命力。

1、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热现象原因分析1.1视觉文化盛行。

现当代我国的社会文化语境以视觉文化为主,视觉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将本身非视觉性的文化视像化,但是视觉文化并非一味强调视觉而排出其它所有方式的文化。

视觉文化起初流行于西方国家,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进入中国市场,并逐渐兴盛。

事物存在即合理,兴盛即有其可行性和必然性,视觉文化也不例外。

视觉文化在我国兴盛的主要原因是消费时代需求的产物,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消费文化兴盛为视觉文化的诞生提供了机会,为视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消费时代的核心是享乐主义,在享乐主义的推动下人们不断寻找新刺激,作为以画面、影像为主的视觉文化开始被人们关注和青睐。

二是消费文化的消费动机是科技进步的推动力,在消费文化的推动下我国电视、电脑等现代科技不断发展,为视觉文化的到来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是视听是人类追求的先天本能,它能给人类的感官带来前所未有的享受,因此人类青睐画面、影像的视觉文化是必然结果。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探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探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探析
近年来,以中国古典文学为原著的电影、电视剧层出不穷。

中国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不但给影视爱好者带来极大乐趣,也把古代文学故事引入现代。

中国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已经占据了影视市场的一大片天地,纷纷以其独特的美学
趣味和情节细腻性受到观众的喜爱,还有源源不断的前沿技术的运用,使得名著改编的影
视作品再现古典文学的精妙和秀美。

中国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的出现,也拉开了影视现代化的序幕,张扬了中国传统文化,把中国文学名著也带到了国内外的影视市场,彰显着中国古典文学雅俗情调。

中国文学名著改编影视创作还不断拓展文学新空间,如把古典文学中的故事改编成现
代剧;如宋词、元曲深入融入影视现代语境之中,在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实现了与现代的有
机融合;如将古典故事改编成更贴近现实生活的故事,也为观众提供了更美好的观赏节目。

中国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如今在影视方面已完成了一次深度丰满的蜕变,这一蜕变
也再次证明了中国文学文化的丰富性与其成熟性,更是把中国文学文化推向世界舞台上迎
来了崭新的一站。

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

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

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祝福——(桑弧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骆驼祥子——(凌子风根据老舍的同名小说改编)早春二月——(谢铁骊热气柔石的小说《二月》改编)原野——(凌子风根据曹禺的同名戏剧改编)红玫瑰白玫瑰——(香港导演关锦鹏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倾城之恋——(香港导演许鞍华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半生缘——(香港导演许鞍华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色戒——(李安根据张爱玲的同名小说改编)芙蓉镇——(谢晋根据古华的同名小说改编)孩子王——(陈凯歌根据阿城的同名小说改编)白鹿原——(王全安根据陈忠实的同名小说改编)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根据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编)霸王别姬——(陈凯歌根据香港作家李碧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红高梁——(张艺谋根据中国作家莫言的同名小说改编)黄土地——(陈凯歌根据珂兰的小说《深谷回声》改编)活着——(张艺谋根据中国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长恨歌——(中国香港导演关锦鹏根据王安忆的同名小说改编)菊豆——(张艺谋根据刘恒的《伏羲伏羲》)满城尽带黄金甲——(改编自曹禺的话剧《雷雨》)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根据苏童的《妻妾成群》改编)金陵十三钗——(张艺谋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看上去很美——(张扬根据王朔同名小说改编)甲方乙方——(冯小刚改编自王朔小说《痴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徐静蕾改编自茨威格同名小说)天下无贼——(冯小刚改编自赵本夫同名小说)鬼子来了——(姜文改编自尤凤伟小说《生存》)一地鸡毛——(冯小刚根据刘震云同名小说改编)暖——(霍建起导演根据莫言的《白狗秋千架》改编)乱世佳人——(改编自米切尔的《飘》)乱——(日本导演黑泽明根据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戏剧《李尔王》改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
摘要:文学名著作为一个时代的经典之作不但在其所处的时代具有非凡的意义,在整个历史中更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在现今社会文学名著的改编正越来越显现出它独特的生命力,其在使得名著走向大众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文学名著、改编、时代、原著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0-0000-01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技术的提高,将我们从单一化的文字时代带入了有声有色的信息时代。

这种历史的变革之中所催生出来的新鲜事物,在发扬其本身的创新特征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与思考。

当今的文学名著改编热无疑是其中的一种较为特别的代表。

中国最早将文学名著搬上荧幕的是1982年推出的根据《水浒传》改编的八集电视剧《武松》。

这是山东电视台《水浒》人物系列剧的第一部,获得1982年电视剧“飞天”的一等奖。

以后,山东电视台又陆续拍出了《鲁智深》、《林冲》、《李逵》、《顾大嫂》等。

这些电视剧打破了《水浒传》原来的叙述结构,以人物为中心,以鲜明的视觉形象和丰富生动的情节,活化了施耐庵笔下栩栩如生的描写,活化了人物内心,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和强烈的冲击。

山东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王汉平曾经这样评价《水浒传》的
改编:“对《水浒传》的改编,我们是参照了《水浒》的原著,还参照了一些评书、快板等等艺术形式的东西,我们把很多材料收集起来,做一些电视剧的改编。

电视剧在当时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我想它有几个特点。

第一个就是说我们第一次把我们心目中的英雄搬上了电视荧幕。

第二个特点就是说把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之一,也就是我们的武术搬上了屏幕,那么使观众看到我们的历史人物在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除暴安良,他所用的一些武术手段,这些东西我们拍摄的相比较也是比较真实的。

” [1] 《水浒传》的改编无论从从英雄人物表现还是武术的真实运用,都给整部影片添加了鲜活的生命。

相对于古典的文学名著,现代的名著改编随着技术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更加具有独特性。

由岑范导演、陈白尘改编、严顺开主演的上海电影制片厂1981年摄制的《阿q正传》是依据鲁迅的同名小说所改编的一部电影。

电影以阿q的现状和他不断空想摆脱现实为主要矛盾,表现了阿q 的精神胜利法,阿q的愚钝,还有阿q的小民思想。

同时电影中还突出了阿q的生活环境将未庄的整体风貌表现了出来,并且细致刻画了赵老太爷、假洋鬼子、吴妈等一系列与阿q发生关系的人物形象。

本片大规模的利用了电影的特点,影片的严肃性和阿q形象的深刻性,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严顺开的表演。

他不卖噱头,不肆意
夸张。

《阿q正传》拍摄于1981年,作为较早期的彩色片,画面做得相当鲜艳,艳阳照耀下的江南水乡应运而生。

在人物形象方面,片中对阿q的打光塑造并没有选用传统的半侧光,而是相对客观的运用自然光,包括大街上、庭院中、黑暗的庙里,一个场景展现一个心理不断变化着的阿q,使得阿q的形象更加丰满。

著名影视评论专家张胤曾说:“《阿q正传》力求忠实于原著,追求严肃而深沉的风格,创造一种“大智若愚”的艺术效果,成功的表现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

”[2]
光从画面角度来论述名著改编的效果似乎过于单一了,我们还可以把角度切换到电影的声音上。

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在日常的经验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口鼻身各种官能的领域不分界限。

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制。

诸如此类,在普通的语言里经常出现。

”[3]似乎很像森林深处爬在树上的知了,散发出百合花似的悠扬高亢的歌声。

[4]中国的古人也曾说过“耳目内通”[5]
纵然没有声音的默片时代我们看到了卓别林等超越语言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但是就如再有肢体能力的哑巴也渴望能够开口说话,声音在影片表现中也至关重要。

电影改编在声音上的表现力上的不可或缺,我们可以看看由莎士比亚著名剧作《哈姆雷特》是如何表现着一点的。

在电影中,劳伦斯·奥利弗把相当一部分的独白换成了旁白。

这样,单信息就变成了双信息,观众一面听着激动高昂的旁白,一面观看着演员生动的表演,有着旁白的跟进,配合演员的表演,我们似乎真就置身其中,感受到他的痛苦,感受到他强烈的自杀意识。

这是靠声音与画面的巧妙结合,使得声音转换成了可视性的画面。

《哈姆雷特》的电影改编使得莎士比亚的经典获得了一种不同于戏剧的新的阐释。

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可以增强原著的视觉性,使人们能够从最直观的角度了解影片。

深入作家所描绘的那个时代,进而从作品中获得新知。

就像李建军所说:“经典是指那种历久弥新的作品,是任何一个时代人们都可以从中获得滋养的文本。

”[6]
就前些日子讨论火热的《红楼梦》为例。

在新剧的宣传期间,各种热炒就很盛。

什么“颠覆传统的大胆尝试”、什么“技术与经典的完美结合”众说纷纭。

可是当人们真正坐在荧幕前去观看这所谓的“创新”时它所呈现给我们的成果似乎是让人大失所望,观众纷纷对新作的导演与编剧提出了各种批评和质疑。

批评他们背离了原著的内容与精神,创造出的是单一追求经济的产物。

当然,这些评价过于片面化、偏激化了。

可是却不能说其不无道理。

新版的《红楼梦》在表现上过于流于形式化,而脱离了原著本身的思想精神,其叙述上过于看重技术上的依赖,虽然其在形式上
企图通过画外音和字幕等形式来尽可能的呈现原著的语言风格和本来面目,可无论从演员的服饰,妆容等外在表现,还是内部上演员不自然、程式化、缺乏内涵的表演统统都损坏了原著所要表现的部分。

就像一些人说的“新版的《红楼梦》更像是一部唯美的配有电视画面的说书。


新版《红楼梦》在人物的刻画上也缺乏个性。

回顾87版的《红楼梦》,每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与形象。

无论是身条细瘦,带着似蹙非蹙罥烟眉的“林妹妹”,还是机关算尽的“凤姐”,都具有其各自独一无二的外形。

可是观看于新版,导演与编剧的似乎力气并未更多的放在这一点上。

人物的外形虽然唯美,服饰妆容都进行了创新,甚至在发型设计上都大胆采用了电影《青蛇》中王祖贤、张曼玉的扮相。

可是再多的外在也掩盖不了其内部的空虚,人物上个性的缺乏无疑给新版《红楼梦》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

在时代的发展之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影视改编,它们会以它们所独特的形式和理解视角,为我们呈现新的文学名著,也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听觉与视觉享受。

参考文献
[1]主编:高鑫、《影视艺术欣赏》、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2003年11月第二次印刷、399页
[2]主编:路海波、顾问:谢晋、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2003年9月第三次印刷、104页
[3]《钱钟书书集·七缀集》,三联书店,2001年,73页
[4]荷马,罗年生译,《伊里亚特》,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72页
[5]庄子,《庄子·人间世》
[6]李建军,《经典改编的原则:忠实原著》,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