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专家共识(第三稿·2014版)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

⾻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
⽬前国内外公认⾻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是世界卫⽣组织(WTO)推荐的,即根据双能X线⾻密度测量仪(DXA)测量腰椎和股⾻近端所得的T值,加以判定受检者是正常、低⾻量或⾻质疏松。
具体判定标准是:
T值⼤于或等于-1(T值≥-1)为正常;
T值⼩于-1并⼤于-2.5(-2.5<T值<-1)为低⾻量;
T值⼩于或等于-2.5(T-值≤-2.5)为⾻质疏松;
如患者患有⼀处或多处⾻折、其T值⼩于或等于-2.5可诊为严重⾻质疏松。
值得指出的是:DXA腰椎和股⾻近端的报告通常有3个部位(感兴趣区)的T值,分别是腰1-4、股⾻颈和全髋部位的T值,上述判断标准中的T值是⽤3个T值中选最低的T值加以判定的。
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预后及相关因素分析

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预后及相关因素分析朱江龙; 陈跃平; 董盼锋; 陈涛; 容向宾; 章晓云; 冯洋; 卓映宏【期刊名称】《《中国骨质疏松杂志》》【年(卷),期】2019(025)008【总页数】5页(P1073-1077)【关键词】骨质疏松; 髋关节置换术; 预后; 影响因素【作者】朱江龙; 陈跃平; 董盼锋; 陈涛; 容向宾; 章晓云; 冯洋; 卓映宏【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创伤骨科与手外科广西南宁5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全球患有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人群高达2亿左右,在常见疾病排名中位居第7[1]。
受人口老龄化影响,骨质疏松性骨折比例不断增加,骨密度降低1个标准差,骨折几率将增加1.5到3倍[2]。
其中髋部骨折治疗有一定的难度,除了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外,还会增加家庭、社会经济压力。
为此了解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预后或危险因素十分必要[3]。
髋关节置换术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有效方法,但术后可能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不利于患者预后。
如何改善患者术后预后成为当下研究的重点,其中对术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特别重要,而目前国内关于骨质疏松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预后影响因素报道较少。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54例老年OP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影响因素,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1 对象收集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老年OP患者154例,符合以下纳入标准:经双能X线、CT检查确诊为髋部骨折;OP满足相关诊断标准[4],经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患者骨密度值即T≤-2.5SD;年龄60岁以上;均在入院3~7 d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知情并签署手术同意书;术后均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
排除标准:肝、肾、心、肺严重障碍;严重脑血管疾病;急性感染;肿瘤;内分泌系统疾病;认知障碍;除OP外其他因素导致髋关节骨折。
最终纳入男性91例,女63例;年龄60~75岁为105例,>75岁为49例;其中股骨粗隆间骨折97例,股骨颈骨折57例;合并基础疾病者,高血压50例,糖尿病55例,高脂血症49例;受教育程度方面,大专或以上53例,高中或以下101例;术后常规康复60例,术后肌群训练94例;术后并发症23例;术后室外活动时间≥60 min/d者38例,<60 min/d者116例。
骨质疏松诊断4个标准

骨质疏松诊断4个标准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表现为骨密度减少和骨质变薄,容易发生骨折。
骨质疏松的诊断对于及早采取治疗和预防骨折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骨质疏松的四个诊断标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识别这一疾病。
第一个诊断标准是骨密度测定。
骨密度是评估骨质疏松程度的重要指标,通常通过双能X射线吸收法(DXA)来测定。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骨密度T值在-1.0以下为骨质疏松,T值在-2.5以下为骨质疏松症。
因此,骨密度测定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二个诊断标准是临床症状和体征。
骨质疏松患者常常出现背痛、身高减小、驼背、易骨折等症状。
此外,医生在体格检查时也可以通过触诊、压痛等方法来发现骨骼的异常情况,从而辅助诊断骨质疏松。
第三个诊断标准是骨折史。
骨质疏松患者由于骨密度减少,容易发生骨折,尤其是腰椎、髋部和桡骨等部位的骨折。
因此,有无骨折史也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四个诊断标准是实验室检查。
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激素等指标的异常,可以提示骨质疏松的可能。
此外,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和尿钙的检测也有助于骨质疏松的诊断。
综上所述,骨质疏松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骨密度测定、临床症状和体征、骨折史以及实验室检查等多种手段,进行全面评估。
只有准确诊断了骨质疏松,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降低骨折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对于可能患有骨质疏松的人群,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及早发现和治疗这一疾病。
中国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专家共识

中国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专家共识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已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重要问题。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
为了更好地规范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我们组织专家团队制定了《中国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专家共识》。
本共识旨在提供一套适用于中国人群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为临床医生提供决策支持,同时促进骨质疏松症防治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
共识内容涵盖了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方法、评估标准以及治疗策略等方面,力求为临床实践提供全面、科学、实用的指导。
在制定本共识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指南和研究成果,结合中国人群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力求确保诊断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我们也期望通过本共识的推广和实施,提高全社会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共同推动中国骨质疏松症防治工作的进步和发展。
二、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其在中国人群中的流行病学特征日益受到关注。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
根据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骨质疏松症在不同年龄段、性别和地域之间存在差异。
老年人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患病人群,尤其是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流失加速,患病风险增加。
城市与农村之间也存在差异,城市居民由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因素,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相对较高。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因素、营养状况、生活方式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逐渐老化,骨质流失加速,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增加。
遗传因素也是影响骨质疏松症发病的重要因素,家族中有骨质疏松症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
营养状况对骨骼健康也有重要影响,钙、磷、维生素D等营养素的摄入不足或过量都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地仲强骨胶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观察

内蒙古中医药第38卷2019年9月第9期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38No.9201927表2两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恢复正常时间比较(x±s,d)组别退热时间止喘时间祛痰时间止咳时间湿啰音消失时间痊愈时间观察组 2.39±1.13 2.84±1.26 4.58±1.69 5.76±2.59 6.16±1.85 6.79±2.04对照组 3.24±1.00 4.42±1.62 5.32±2.087.05±1.437.68±2.889.18±2.55 lit-3.251-4.224-1.696-2.580-2.750-4.524 P0.0010.0000.0940.0100.0080.000 2.3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比较治疗期间,观察组有1例腹泻和1例呕吐,对照组有1例腹泻和2例呕吐,治疗后均恢复正常。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明显差别(Q0.05)。
3讨论从解剖学上分析小儿呼吸系统,由于支气管纤细,管壁弹力差,黏膜柔弱,纤毛运动能力差,容易肿胀和被黏液堵塞,加上小儿免疫力差,所以支气管容易受到病原体感染而发生炎症。
西医治疗主要方法是抗感染治疗,对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对病毒感染使用抗病毒药物。
由于近年来抗生素被滥用,细菌耐药性增强,导致常规抗生素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效果不够理想叫中医将支气管肺炎归为温热病范畴,风温犯肺,肺失宣降,化热灼津成痰,气道黏膜受阻,影响炎症消散吸收,故治以宣肺清热化痰止咳之法。
程钟龄在《医学心悟》说止咳散用于治疗“诸般咳嗽”,所以取材“温润和平,不寒不热”,以发挥宣利肺气、疏风止咳的作用。
方中百部专攻止咳,紫苑用于止咳平喘,白前主治祛痰,桔梗宣肺利咽,荆芥祛风解表,陈皮理气调中、燥湿化痰,甘草调和诸药。
骨质疏松的诊断金标准

骨质疏松的诊断金标准
骨质疏松是一种骨密度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异常的疾病,容易导致骨折。
以下是骨质疏松的诊断金标准:
1.T分数:T分数是用于评估骨质密度的标准之一。
根据世界
卫生组织(WHO)的定义,T分数是将个人的骨密度与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同年龄正常人的平均骨密度进行比较的结果。
在骨质疏松的诊断中,T分数的值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一般来说,T分数在-1.0以下被认为是骨质疏松的标准。
2.Z分数:Z分数是将个体的骨密度与相同年龄、相同性别和
相同种族的正常参考人群的平均骨密度进行比较的结果。
Z 分数主要用于评估儿童和青少年的骨密度,对于成人的骨质疏松的诊断并不常用。
3.骨折风险评估:除了骨密度的评估,骨质疏松的诊断还需要
考虑患者的骨折风险评估。
对于50岁及以上的女性,FRAX (骨折风险评估算法)可以用来评估患者未来10年骨折的风险。
FRAX算法综合考虑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骨密度以及存在的骨折风险因素等。
4.临床症状和骨质疏松相关的病史:除了骨密度和骨折风险评
估,还需要考虑患者的症状和与骨质疏松相关的病史。
例如,过去的骨折史、家族中的骨质疏松史、长期使用激素药物等,这些因素都可以帮助医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综合以上的评估指标,医生可以判断一个患者是否符合骨质疏
松的诊断标准,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2014骨质疏松性骨折二级预防的综合管理专家共识

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大多是高龄,免疫功能差并伴有多 种慢性基础疾病,手术治疗可能面临愈合延迟,骨质量差不 易固定,植入物 稳 定 性 差,再 骨 折 风 险 高 等 诸 多 风 险。2009 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发布的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中 提出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和抗骨质疏松治疗是治疗骨质疏 松骨折的基本原则,理想的治疗是上述四者的有机结合; 强 调个体化的治疗,治疗方法有非手术或手术治疗。
( 四) 骨质疏松性骨折二级预防之随访监测管理 骨质疏松症需要医生和患者长期关注,骨质疏松患者进 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后随访监测管理尤为重要。随访监测的 目的和意义在于及时评估疾病的进展和对治疗的反应,制定 个体化的治疗措施,监测药物疗效及安全性,提高患者服药 依从性,加强医患沟通,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骨折发生风险。 1. 监测和随访的内容: 主要包括生活方式,骨折的及时 发现以及骨密度和骨转换指标等可量化指标的评估。在生 活方式方面需了解患者骨质疏松危险因素是否消除,钙和维 生素 D 摄入是否充足,跌倒的预防,有无规则的锻炼,是否正 确服药等; 骨折的排查可通过身高的测量,椎体成像的检查 及时发现胸腰椎骨折。 2. 监测和随访的时间: 可以每 1 ~ 3 个月门诊或电话随 诊,记录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了解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是 否发生骨折等,同时给予健康指导; 治疗启动或改变治疗方 案后至起效每年一次骨密度检查,起效后可适当延长检查间 隔时间。中国原发性骨质疏松诊治指南( 2011) 建议每 6 ~ 12 个月系统地观察中轴骨骨密度的变化,有助于评价药物的 疗效; 有条件的单位在治疗前及治疗后 3 ~ 6 个月进行骨转 换标志物监测。 3. 治疗评估原则: 对于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后,如何评 判该治疗方案是否有效一直是临床医生和患者非常关注的 话题。2011 年 IOF 专家组结合临床循证数据的专家意见提 出[9],首先需排除患者存在导致治疗无效的因素: 患者服药 依从性和持续性差; 患者未摄入足量的维生素 D 与钙剂来保 证治疗获益; 胃肠道疾病导致药物吸收不佳; 在治疗前未发 现的一些疾病影响骨骼健康,如多发性骨髓瘤,甲状腺激素 水平升高等。再从以下 3 各方面来综合判断: ( 1) 骨折评估 原则: 必须明确的是抗骨质疏松治疗可以减少骨折发生风 险,但并不能消 除 风 险。临 床 试 验 结 果 提 示,药 物 干 预 能 显 著降低骨折发生后的再发及第三次骨折发生风险,而未治疗 患者再发骨折风险增加。因此,治疗期间出现的再骨折提示 治疗无效。当然并不是所有部位的骨折都与骨质疏松相关。 手,头骨,手指,足趾、脚和脚踝这些部位与骨质疏松药物干 预无关。因此,IOF 专家组建议在抗骨质疏松治疗后 1 年内 患者无骨折 / 一次骨折提示治疗有效或可能有效; 反之如二次 以上新发脆性骨折则提示治疗反应差或无效。( 2) 骨密度评 估原则: 无治疗的绝经后妇女髋部 BMD 每年丢失率 1% ~ 2% ,因此接受治疗后骨密度升高或保持稳定都说明有效,骨 密度上升最快在治疗初始的 6 ~ 12 个月,之后上升趋势趋 缓。骨密度升高不同部位有差异: 腰椎 > 全髋 > 股骨颈。美 国骨质疏松基金会( NOF) 指南指出: 尽管中轴骨和外周骨的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疾病,这种疾病会影响到身体的骨骼、牙齿、关节和大脑。
该病由于骨密度减低而引起,患者通常会遗
传简单性骨质疏松症或复合性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通常包括血清钙和磷检测、血清钙/磷测量、尿酸水平检测以及骨密度检测,它们都可以用来找出骨质疏松症的诊
断标准。
如果患者的血清钙/磷测量低于正常水平,就有可能患上骨质
疏松症。
同时,患者的血清钙和磷水平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如果这
两项值低于正常水平,就可以得出患有骨质疏松症的结论。
尿酸水平检测也可以用来诊断骨质疏松症,正常来说,患者的尿
酸水平应该在 3.5mmol/L以下,超过这个值就可以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检测也是骨质疏松症诊断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患者的骨
密度低于正常水平,可以被确诊为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检测一般使用X
光断层扫描或DEXA扫描技术,它们可以测量患者的骨密度,并且可以
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症。
此外,还可以进行其他检查来确诊骨质疏松症,比如血清软骨碱
性蛋白和放射性葡萄糖脱氢酶等。
有些医生还会进行家族史调查来确
认是否是家族性骨质疏松症。
总之,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包括血清钙和磷测量、尿酸水平检测、骨密度检测、血清软骨碱性蛋白和放射性葡萄糖脱氢酶测量以及
家族史调查等,它们都可以用来确诊骨质疏松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4年9月第20卷第9期Chin J Osteoporos,September 2014,Vol 20,No.9Published online www. wanfangdate. com. cn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7108. 2014. 09. 001 1007编者按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各学科组专家委员会成立两年了,各学科专家委员会组织本领域专家开展了学科指南或专家共识的编写工作。
经过专家们多次认真讨论,反复修改,在2014年4月杭州国际会议上各学科组报告了指南或专家共识,与会代表反响很好,并提出了进一步的修改建议,大部分专家委员会按期完成了专家共识的编写工作。
这些学科组的指南或共识参考了国外最新研究进展,贴近我国骨质疏松诊疗研的实际,旨在为各级医疗或研究机构开展骨质疏松临床和研究提供参考或指导。
本刊将在近期陆续刊登各学科组专家委员会编写的指南或共识。
本次刊登的指南或专家共识,以学科组署名的,表明该学科组专家委员会已建立。
有的学科组专家委员会尚未建立起来,将用学科组牵头单位的名义发表专家共识,2015版指南或专家共识将全部以学科组专家委员会名义发表。
这些专家共识将于2015年4月17日北京春季国际会议前夕在北京五环大酒店向与会代表再次报告,各单位如要建立研究手段,欢迎参会学习,请留意学会发出的后续通知。
中国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专家共识( 第三稿·2014版)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学科组组长张智海刘忠厚李娜其他审阅专家:张萌萌黄琪仁马远征王亮刘勇刘新宇朱钧蓝旭李士春杨鸿兵喻恒峰汤光宇张伟姚伟武李绍林彭俊红周晟周劲松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 张智海) ;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 刘忠厚) ; 北京积水潭医院( 李娜) ; 吉林大学第四医院 ( 张萌萌) ; 上海市第六医院( 黄琪仁姚伟武) ; 解放军总参谋部总医院( 309医院) ( 马远征王亮) ;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 刘勇) ;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刘新宇) ; 湖南省怀化第一人民医院( 朱钧) ; 兰州军区总医院( 蓝旭) ; 北京石景山医院( 李士春) ; 北京密云中医院( 杨鸿兵) ; 江西省人民医院( 喻恒峰) ;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汤光宇) ; 河北省三院( 张伟) ;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李绍林) ; 武汉市普爱医院( 彭俊红) ; 甘肃省中医院( 周晟) ; 成都军区总医院( 周劲松)中图分类号: R6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7108( 2014) 09-1007-04摘要: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组织专家在2000年第二稿的基础上,复习了近年来国际国内在骨质疏松症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结合中国人群特点和中国骨质疏松症防治实际情况,制定本共识为各级医疗机构开展骨质疏松症诊疗工作提供参考。
骨密度测量在骨质疏松症诊断中有重要作用,可以参照WHO- 2. 5 SD的标准,也可以根据中国人群的实际情况采用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 OCCGS) 建议的- 2. 0SD或者骨量下降25%作为诊断标准。
并提出了在使用DXA骨密度诊断时需要注意DXA的局限性,避免漏诊。
根据近年来定量CT研究的成果,首次在共识中建议采用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 ( ISCD) 和美国放射学院( ACR) 推荐的腰椎QCT骨密度低于80 mg / cm3作为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
首次建议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FRAX应用。
脆性骨折作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的重要性,并推荐综合影像检查诊断脆性骨折和鉴别诊断。
强调了骨生化检查的作用。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测量; 诊断标准; 影像学检查Expe rt conse nsus on the diagnosis of oste oporosis in Chine se PopulationZHANG Zhihai,LIU Zhonghou,LI NaThe Osteoporosis Committee of China Gerontological Society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Zhonghou,Email: occgs@ 126. comAbstract:Based on the year 2000 the 2nd version of the diagnosis of osteoporosis,the Osteoporosis Committee of China Gerontological Society ( OCCGS) has organized experts to learn the research advance in recent years all over the w orld,to consid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population and the medical practic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in China,and to make the follow ing consensus ofthe diagnosis of osteoporosis for guidelines of osteoporosis management in all levels of medical*通讯作者: 刘忠厚,Email: occgs@ 126.com1008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4 年 9 月第 20 卷第 9 期Chin J Osteoporos,September 2014,Vol 20,No. 9 center. Detection of the bone mineral density ( BM D) is still the most important measurement in the diagnosis of osteoporosis. TheDXA - 2. 5 SD criteria recommended by WHO is w idely used. Also the diagnose standard can be set as - 2. 0 SD or 25% reduceof BM D recommended by OCCGS according to real status of Chinese population. Attention needs to be paid to the limitation of DXA in the diagnosis of osteoporosis,in order to avoid misdiagnosis. With the advance in QCT BM D measure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80 mg / cm3 QCT criteria proposed by ISCD and ACR is also recommended in the consensus. The application of FRAX in the diagnosis of osteoporosis is suggest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fragility fracture is an important diagnosis in osteoporosis. It should be diagnosed and differentially diagnosed combining w ith image examination. The clinical use of bone biochemical examination is emphasized.Ke y words: Osteoporosis; BM D; Diagnosis standard;Radiology0 引言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其并发症脆性骨折可使患者致残,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如何早期诊断骨质疏松是对其进行治疗和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关键。
为此,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组织专家在1999年第一稿和2000 年第二稿基础上,充分复习近几年来国内外在骨质疏松症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结合中国人群的特点和中国骨质疏松防治的实际情况,编写第三稿中国人骨质疏松症诊断“专家共识”,为各级医疗机构骨质疏松症诊疗工作提供参考。
1 定义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质量受损及骨强度降低,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2 临床表现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周身疼痛、身高降低、驼背、脆性骨折及呼吸系统受影响等。
3 骨质疏松症诊断原则骨质疏松症诊断一般以骨量减少、骨密度下降以及( 或者) 发生脆性骨折等为依据,发生脆性骨折即可诊断为骨质疏松。
骨密度检查结果对于人群的早期诊断比较重要。
鉴别原发性、继发性或特发性骨质疏松,参考年龄、性别、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 X线平片、CT、MRI、骨密度测量、ECT 等) 。
实验室生物化学指标可以反映人体骨形成和骨吸收情况,生化测量本身不能用于诊断骨质疏松,但有助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分型和鉴别诊断,以及早期评价对骨质疏松治疗的反应。
4 骨密度测量方法与诊断标准骨密度测量技术主要是利用X线通过不同介质衰减的原理,对人体骨矿含量、骨密度进行无创性测量方法。
目前常用的骨密度测量技术主要包括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 DXA) 、四肢DXA( pDXA) 和定量CT( QCT) 等。
跟骨超声及其它四肢骨骨密度测量适用于体检筛查。
4. 1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 DXA)DXA 检查采用 T 值进行诊断,其测量的 T 值是将受试者的骨密度值与一个正常参考人群的平均峰值骨密度和标准差比较。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在1998年和2004年发布了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 见表1) 。
其明确表述为: 绝经后女性和50岁以上男性使用DXA测得的股骨颈骨密度,参照白种人年轻女性峰值骨量减少2. 5 标准差(- 2. 5SD)及以上,作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
由于黄种人峰值骨量低于白种人等原因,国内也推荐使用低于峰值骨量2标准差 ( -2. 0SD),或者骨量下降 25% 作为诊断标准。
在 DXA 的临床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诊断标准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首先,DXA诊断标准采用的是T 值,而 T 值的结果取决于不同 DXA 仪所设定的正常参考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