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是以修行悟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

合集下载

茶道

茶道

核心素材研究核心:茶道起源:茶道起源于中国。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意思就是:喝茶,饮茶等茶道被广泛的推行,风靡一时,王公贵族朝臣没有不喝茶的人。

)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由此可见,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陆羽所创的煎茶茶道。

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

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

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径山寺取经,交流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

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

”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

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根据《诗经》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中国的茶道出现很早,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很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

中国茶道的概念什么是

中国茶道的概念什么是

中国茶道的概念什么是茶道是以养生修心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涵蕴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三义。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的概念,一起来看看。

茶道的概念饮茶之道和修茶之道茶道,无非就是藉饮茶而修道。

当然,茶道中的饮茶与日常生活中的大众化饮茶有所不同,它包含备器、择水、取火、侯汤、习茶的一系列程序和技艺。

茶道中的饮茶本质上是艺术性的饮茶,是一种饮茶艺术,这种饮茶艺术用中国传统的说法就是“饮茶之道”。

修习茶道的目的在于养生修心,以提高道德素养、审美素养和人生境界,求善、求美、求真,用中国传统的说法就是“饮茶修道”。

因此,可以为茶道下个定义:茶道是以养生修心为宗旨的饮茶艺术,简言之,茶道即饮茶修道。

中华茶道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饮茶修道,其结果在于悟道、证道、得道。

悟道、证道、得道后的境界,表现为一切现成,饮茶即道。

饮茶即道是茶道的最高境界,茶人的终极追求。

因此,中华茶道涵蕴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三义。

(一)饮茶之道饮茶之道即饮茶的艺术,也就是今天我们通常所说的茶艺,道在此作方式、方法、技艺。

中国历史上先后形成四类饮茶之道——茶艺,即煮茶茶艺,以陆羽《茶经》为代表的煎茶茶艺,以蔡襄《茶录》和赵佶《大观茶论》为代表的点茶茶艺,以张源《茶录》和许次纾《茶疏》为代表的泡茶茶艺。

煮茶茶艺可谓源远流长,自汉至今,绵延不绝;煎茶茶艺萌芽于西晋,形成于盛唐,流行于中晚唐,衰于五代,至南宋而亡;点茶茶艺萌芽于晚唐,形成于五代,流行于两宋,衰于元,至明朝后期而亡;泡茶茶艺萌芽于南宋,形成于明朝中期,流行于明朝后期至清朝中期,近现代一度衰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开始复兴。

(二)饮茶修道饮茶修道是借助饮茶活动以修行证道、体道悟道,此道指道德、规律、真理、本源、生命本体、终极实在等。

壶居士《食忌》:“苦荼久食,羽化。

”壶居士又称壶公,传说是道教的真人之一,认为人长久饮茶可以得道而羽化飞升。

中国、日本、韩国的饮茶文化

中国、日本、韩国的饮茶文化

中国、日本、韩国的饮茶文化一、中国茶道茶道发源于中国。

中国茶道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

宋代以后,中国饮茶仪式传入日本、朝鲜,获得了新的发展。

今人往往只知有日本茶道,却对作为日、韩茶道的源头、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中国茶道知之甚少。

这也难怪,“道”之一字,在汉语中有多种意思,如行道、道路、道义、道理、道德、方法、技艺、规律、真理、终极实在、宇宙本体、生命本源等。

因“道”的多义,故对“茶道”的理解也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中国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其目的是借助饮茶艺术来修炼身心、体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

饮茶之道是指饮茶的艺术,“道”在此作方法、技艺讲;饮茶修道是指通过饮茶艺术来尊礼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讲;饮茶即道是指道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饮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

“道”在此作真理、实在、本体、本源讲。

1.饮茶之道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式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

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陆羽(733-804),字鸿渐,又字季疵,号桑苎翁,唐代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县人)。

陆羽著《茶经》三卷,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十章。

四之器叙述炙茶、煮水、煎茶、饮茶等器具二十四种,即封氏所说“造茶具二十四式”。

五之煮、六之饮说“煎茶炙茶之法”,对炙茶、碾末、取火、选水、煮水、煎茶、酌茶的程序、规则作了细致的论述。

封氏所说的“茶道”就是指陆羽《茶经》倡导的“饮茶之道”。

《茶经》不仅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也是第一部茶道著作。

中国茶道约成于中唐之际,陆羽是中国茶道的鼻祖。

陆羽《茶经》所倡导的“饮茶之道”实际上是一种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鉴茶、选水、赏器、取火、炙茶、碾末、烧水、煎茶、酌茶、品饮等一系列的程序、礼法、规则。

中国传统茶道的介绍

中国传统茶道的介绍

中国传统茶道的介绍中国茶道起源于上古时期,有‘神农氏尝百草,遇毒,以荼解之’的说法。

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文化。

下面是为你整理的中国传统茶道的介绍,希望对您有用。

一、茶道简史茶是中国的国饮,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之国粹。

远古时期,老百姓就已发现和利用茶树,如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公元前,我国巴蜀就有以茶叶为“贡品”的记载。

茶道发源于中国,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

宋代以后,中国茶道传入日本、朝鲜,获得了新的发展。

今人往往只知有日本茶道,却对作为日、韩茶道的源头、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中国茶道知之甚少。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其目的是借助饮茶艺术来修炼身心、体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包括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这七种主要义理。

“饮茶之道”是指饮茶的艺术,“道”在此作方法、技艺讲;“饮茶修道”是指通过饮茶艺术来尊礼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讲;“饮茶即道”是指道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饮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

“道”在此作真理、实在、本体、本源讲。

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它与诗文、书画、建筑、自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修炼身心、了悟大道;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无非妙道。

在中国茶道中,饮茶之道是基础,饮茶修道是目的,饮茶即道是根本。

饮茶之道,重在审美艺术性;饮茶修道,重在道德实践性;饮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茶道的知识大全有哪些

茶道的知识大全有哪些

茶道的知识大全有哪些中华茶道,就其构成要素来说,有环境、礼法、茶艺、修行四大要素。

(一)环境茶道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所进行的茶事活动,茶道对环境的选择、营造尤其讲究,旨在通过环境来陶冶、净化人的心灵,因而需要一个与茶道活动要求相一致的环境。

茶道活动的环境不是任意、随便的,而是经过精心的选择或营造。

茶道环境有三类,一是自然环境,如松间竹下,泉边溪侧,林中石上。

二是人造环境,如僧寮道院、亭台楼阁、画舫水榭、书房客厅。

三是特设环境,即专门用来从事茶道活动的茶室。

茶室包括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茶室的室外环境是指茶室的庭院,茶室的庭院往往栽有青松翠竹等常绿植物及花木。

室内环境则往往有挂画、插花、盆景、古玩、文房清供等。

尤其是挂画、插花,必不可少。

总之,茶道的环境要清雅幽静,使人进入到此环境中,忘却俗世,洗尽尘心,熏陶德化。

(二)礼法茶道活动是要遵照一定的礼法进行,礼既礼貌、礼节、礼仪,法即规范、法则。

“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

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

至七,行五碗。

若六人已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

”(陆羽《茶经》“五之煮”)此为唐代煎茶道中的行茶规矩。

“童子捧献于前,主起举瓯奉客日:为君以泻清臆。

客起接,举瓯曰:非此不足以破孤闷。

乃复坐。

饮毕,童子接瓯而退。

话久情长,礼陈再三。

”(朱权《茶谱》序)此为宋明点茶道主、客间的端、接、饮、叙礼仪,颇为谨严。

礼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是表示友好和尊敬的仪容、态度、语言、动作。

茶道之礼有主人与客人、客人与客人之间的礼仪、礼节、礼貌。

茶道之法是整个茶事过程中的一系列规范与法度,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一些规定,如位置、顺序、动作、语言、姿态、仪表、仪容等。

茶道的礼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损益,与时偕行。

在不同的茶道流派中,礼法有不同,但有些基本的礼法内容却是相对固定不变的。

(三)茶艺茶艺即饮茶艺术,茶艺有备器、择水、取火、侯汤、习茶五大环节,首先以习茶方式划分,古今茶艺可划分为煎茶茶艺、点茶茶艺、泡茶茶艺;其次以主茶具来划分,则可将泡茶茶艺分为壶泡茶艺、工夫茶艺、盖碗泡茶艺、玻璃杯泡茶艺、工夫法茶艺。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茶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关系有哪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关系,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关系中国茶文化也称为茶道。

中国茶道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诸家精华而成。

“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的陆羽接受儒、道、佛诸家影响,并能够融合诸家思想于茶理之中。

把诸家精华与唐代文化的特色结合起来,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在陆羽的笔下,饮茶决不象烹肉、熬粥一样,为食而食,为生而食,而是把物性与人性融合在一起。

”饮茶不只是一个物质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精神享受、精神陶冶、直觉体悟的过程,强调在茶事之中精行俭德,进行自我修养,陶冶情操,养成茶人品格。

茶圣陆羽,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全力倡导和推行的茗饮方式,可令饮者能细心领略茶之天然特性;在茗饮中与清谈、赏花、玩月、抚琴、吟诗、联句相结合,旨在创造出一种清逸脱俗、高尚幽雅的品茗意境。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

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儒与道、佛合掺互补,是古代士人精神上的生态平衡学。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支配其社会观念和伦理观念。

而道、佛两家所宣传的、以自我精神解脱为核心的适意人生哲学,以及像闲云野鹤一般自然恬淡、无拘无束的生活情趣和清静虚明、无思无虑的心理境界,对士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渗透力。

他们以老庄和禅宗哲学思想为基础,以求得精神上的超越和解脱,通过品茗、琴棋书画等修身养性方法加深涵养,以克制、忍让求得内心世界的平衡,保持感情与心理的和谐稳定。

内在心性上的澄澈虚静。

清心寡欲,就会表现为外在风度上的雍容大度,宽厚谦和,与人无争,怡然自乐,汰尽浮燥,归复天然。

茶适应了中国士人“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性格和追求。

武隆历史文化大揭密

武隆历史文化大揭密

武隆历史⽂化⼤揭密陆⽻的亲密朋友、诗僧皎然在其《饮茶歌诮崔⽯使君》诗中写道:"⼀饮涤昏寐,情思明朗满天和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破烦闷苦恼。

…… 清楚知道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这么。

"皎然觉得,饮茶能清神、得道、全真,神仙丹丘⼦深谙那⾥⾯之道。

皎然此诗中的"茶道"是关于"茶道"的最早记录。

武隆百姓也爱茶,但并不爱那⼀些名茶,⽽是爱武隆地地道道的两样茶:⽼荫茶和天尺茶。

武隆地处武陵多⼭地区,⽴体⽓候学表⾯化,相宜茶树成长,茶园主要散布在烟霭回环旋转的⾼⼭上,为出产优质茶叶供给了令⼈满意的条件。

⽼荫茶⽼荫茶是⼀种树叶,并⾮正规的茶叶,在川东北⼀带较多,多成长在⾼⼭密林之间,其树⼤⽽叶茂,叶⼦⽐普通茶叶厚、⼤,枝可⽤做药物作清热除毒⽤。

沸煮后,茶汁成为了红褐⾊,却能⽣津消渴。

这种茶若是⽣了茶⾍的,味道、成效会更好。

重庆的⽼荫茶相当于北京的海碗茶,是最为⼤众化的茶品。

⼀看见海碗茶,便使⼈禁不住想起前门拉车的橐驼祥⼦,⽽⼀看偕⽼荫茶,则使⼈⽴刻联想起朝天门抬滑竿的轿夫。

曾经在重庆的街⼝⼉,摆⽼资格荫茶的茶摊也是⼀道⼉景致。

⽼荫茶的最⼤独特的地⽅是透凉,最⼤功⽤是消渴。

重庆的夏季极热,兴隆⼤⽇头晒得⼈⽑焦⽕辣的。

街边⽯梯坎的黄桷树下,⼀分钱⼀碗的⽼荫茶,降低温度消暑,⼀话⼝⼉喝它个两三碗,那感受才真叫做爽。

天尺碧芽茶梦境武隆、⽔澄若碧、峡青如翠,其优美的天然风景联通感动⼈的芙蓉仙⼦的传闻⼀块⼉名扬神州,在这有约的天然背景条件下,⽣产的茶叶雾芽吸尽⾹龙脂⾊绿、⾹⾼、形美,有种独有特别的⾼茶花⾹。

据记述:早在爱新觉罗弘历年代⾥,武隆⽣产的茶叶已被作为贡茶。

天尺碧芽茶,是精选春天⾹嫩芽、⼀芽⼀叶初展鲜叶为原料,在传统名茶加⼯的基础上,接合现代精深加⼯⼯艺加⼯⽽成的扁形名茶,其⾹⽓⾼雅、汤⾊绿油油表⽩,滋味⼉鲜爽回⽢,叶底嫩匀亮堂。

中国的茶道简史

中国的茶道简史

中国的茶道简史中国的茶道简史茶道是以修行悟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

【中国的茶道简史】茶道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

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所谓修道,是指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

道作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一般指宇宙法则、终极真理、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万物的本质或本源。

道,有儒家之道、道家之道,有佛教之道、各家之道不尽一致。

中国文化主流是"儒道互补",[隋唐]以降又趋于"三教合一"。

一般的文人、士大夫往往兼修儒道佛,即使道士、佛徒,也往往是旁通儒佛、儒道。

流传最广,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一派,便吸收了老庄孔孟的一些思想,而宋元[明清]佛教的一大特点便是融通儒道,调合三教;宋明新儒学兼收道、佛思想,有所谓"朱子道,陆子禅"之说;金元道教全真派祖师王重阳,竭力提倡"三教合一",其诗云:"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

茶道中所修何道?可为儒家之道、可为道家、道教之道,也可为禅宗及佛教之道,因人而异。

一般来说,茶道中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

修道的理想追求概括起来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

证道是修道的理想结果,是茶道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证道则天人合一、即心即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极高明而道中庸,无为而无不为。

考察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

依茶艺而言,中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茶道的形成必然是在饮茶普及,茶艺完善之后。

[唐代]以前虽有饮茶,但不普遍。

[东晋]虽有茶艺的雏型(见杜育《F赋》),还远未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道是以修行悟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

茶道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

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所谓修道,是指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

道作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一般指宇宙法则、终极真理、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万物的本质或本源。

道,有儒家之道、道家之道,有佛教之道、各家之道不尽一致。

中国文化主流是“儒道互补“,[隋唐]以降又趋于“三教合一“。

一般的文人、士大夫往往兼修懦道佛,即使道士、佛徙,也往往是旁通儒佛、懦道。

流传最广,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一派,便吸收了老庄孔孟的一些思想,而宋元[明清]佛教的一大特点便是融通懦道,调合三教;宋明新懦学兼收道、佛思想,有所谓“朱子道,陆子禅“之说;金元道教全真派祖师王重阳,竭力提倡“三教合一“,其诗云:“懦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

茶道中所修何道?可为懦家之道。

可为道家、道教之家,也可为禅宗及佛教之道,因人而异。

一般来说,茶道中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

修道的理想追求概括起来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

证道是修道的理想结果,是茶道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证道则天人合一、即心即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极高明而道中庸,无为而无不为。

考察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

依茶艺而言,中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

茶艺是苛道的基础,茶道的形成必然是在饮茶普及,茶艺完善之后。

[唐代]以前虽有饮茶,但不普遍。

[东晋]虽有茶艺的雏型(见杜育《[上艹下舛]赋》,还远未完善。

晋、宋以迄盛唐,是中国茶道的蕴酿期。

中唐以后,中国人饮茶“殆成风俗“,形成“比屋之饮“,“始自中地,流于塞外“。

唐朝肃宗、代宗时期,陆羽著《茶经》,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

又经皎然、常伯熊等人的实践、润色和完善,形成了“煎茶道“;[北宋]时期,蔡襄著《茶录》,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从而形成了“点茶道“,[明代]中期,张源著《茶录》,许次纾著《茶疏》,标志着“泡茶道“的诞生。

中国古代没有茶道专著,有关茶道的内容散见于各种茶书及茶诗文绘画中。

下面是从古代茶书及茶诗文的东鳞西爪中,笔者所披寻出的中国茶道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主题的生活礼仪,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品茶,来修炼身心。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

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

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宋代开创了「斗茶」,「斗茶」最早是以游艺的形式出现在文人雅士之间。

「斗茶」会的茶室一般为二层建筑,当时称作「茶亭」。

客人先在楼下「客殿」等候,待到茶亭主人邀请,再到二楼「台阁」斗茶。

「台阁」四面有窗,可眺望户外景色。

室内的屏风上挂著名家的画,屏风前的桌上铺着识锦,上面放着香炉、花瓶和烛台。

西厢房内放置一对饰柜,里面堆满奢华的奖品,胜者即可成为奖品的主人。

「斗茶」采用「四种十服」方法,参赛者每人饮十服四种抹茶,然后说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

茶的「本非」意即本地茶叶和非本地茶叶,「水品」是指冲茶所用水的水质,亦即水的出处。

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日本流行的「团茶」就是唐代文人茶所用的一种茶。

制作「团茶」的方法并不难,只要把茶叶搞干,用茶臼捣成粉末,放一点水揉成球状,干燥后储存备用。

平安中期(九世纪未),日本废除了遣唐使,「团茶」也因之而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宋代盛行的「抹茶」。

「抹茶」的制作方法是把精制的茶叶用茶臼把捣成粉末状,喝的时候往茶粉内住入水,用茶筅(竹刷)搅均后饮用,既有营养,也具品味。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并著作了「饮茶养生记」,极力宣扬饮茶益寿延年,推动了「抹茶」的普及。

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

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

”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

从南北朝(1336年)到室町中期(十五世记中叶),「斗茶」的方法及茶亭几乎完全模仿中国。

可是,室町中期以后,中式茶亭遭废除,改用举行歌道和连歌道的会所。

「斗茶」的趣味也逐渐日本化,人们不再注重豪华,而更讲究风雅品味。

于是出现了贵族趣味的茶仪和大众化的品茶方法。

珠光制定了第一部品茶法,因此被后世称为「品茶的开山祖」,珠光使品茶从游艺变成了茶道。

珠光流茶道历经几代人,到了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出现了一位茶道大师千利休,千利休创立了利休流草庵风茶法,一时风靡天下,将茶道发展推上顶峰,千利休被誉为「茶道天下第一人」,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千利休在民间的人望威胁到了当政者的权威,将军丰臣秀吉籍口平乱,颁布了士农工商身分法令,以莫须有的罪名勒令千利休切腹自杀。

千利休死后,其后人承其衣钵,出现了以「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为代表的数以千计的流派。

茶道各流派基本上都采用抹茶法,但是到了江户初期(十六世纪末叶),在文人学士中掀起了中国明代开创的煎茶法热潮。

煎茶法对茶叶要求不高,只要将普通茶叶干后再蒸,然后用手搓开,放入茶壶用滚水冲泡,将茶倒入茶碗饮用。

其实当时人称这种方式叫「淹茶法」,真正的「煎茶法」则不同,是先将滚水注入茶碗内,然后把茶叶放进去饮用,现代人统称为煎茶。

由于煎茶方便,又不受场地限制,所以现代家庭普遍使用煎茶方式。

当然,在正式茶会或接待重要人物时,仍以传统抹茶法为主。

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在各历史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各种茶也不尽相同,百花齐放,但都体现了“清、敬、怡、真”的茶道精神。

中国茶叶品类繁盛,且在品饮中,特别讲究色、香、味、形,因此需要一系列能充分发挥各类茶叶特质的器具,这就使得中国的茶具异彩纷呈。

无论是造型的优美,质地的精良,都有它的独到之处。

中国茶具构成了中国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具的出现,是茶叶应用的直接结果,茶具的制作水平和茶叶的应用程度也应该是同步发展的。

我国茶叶始于食用、药用,以后才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饮料。

当茶叶只是作为食物、药物使用的时候,尚无可称为"茶具"的器皿。

只有当茶叶作为日用饮料之后,相应的器皿才有可能逐渐产生。

■茶具的概念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

西汉辞赋家王褒《僮约》有"烹荼尽具,酺已盖藏"之约,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

到唐代,"茶具"一词在诗文里触处可见,晚唐代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载:"客至不限数,竞日执持茶器。

" 中唐代诗人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

"晚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诗》有"萧疏桂影移茶具"之语。

宋、元、明几个朝代,"茶具"一词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看到,如《宋史·礼志》载:"皇帝御紫宸殿,六参官起居北使……是日赐茶器名果"宋代皇帝将"茶器"作为赐品。

北宋画家文同有"惟携茶具赏绝"的诗句。

南宋诗人翁卷写有"一轴黄庭看不厌,诗囊茶器每随身。

"的名句,元画家王冕《吹萧出峡图诗》有"酒壶茶具船上头。

"明初号称"吴中四杰"的画家徐责一天夜晚邀友人品茗对饮时,他趁兴写道:"茶器晚犹设,歌壶醒不敲。

"唐宋以来,铜和陶瓷茶具逐渐代替古老的金、银、玉制茶具,原因主要是唐宋时期,整个社会兴起一股家用铜瓷,不重金玉的风气。

据《宋稗类钞》说"唐宋间,不贵金玉而贵铜磁(瓷)"铜茶具相对金玉来说,价格更便宜,煮水性能好。

陶瓷茶具盛茶又能保持香气,所以容易推广,又受大众喜爱。

这种从金属茶具到陶瓷茶具的变化,也从侧面反映出,唐宋以来,人们文化观,价值观,对生活用品实用性的取向有了转折性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说,这是唐宋文化进步的象征。

再之,唐宋以来,陶瓷茶具明显取代过去的金属、玉制茶具,这还与唐宋陶瓷工艺生产的发展直接有关。

一般来说,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瓷器生产开始出现飞跃发展,隋唐以来我国瓷器生产进入一个繁荣阶段。

如唐代的瓷器制品已达到圆滑轻薄的地步,唐皮日休说道:"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磁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当时的"越人"多指浙江东部地区,越人造的磁器形如圆月,轻如浮云。

因此还有"金陵碗,越瓷器"的美誉。

王蜀写诗说:"金陵含宝碗之光,秘色抱青瓷之响"。

宋代的制瓷工艺技术更是独具风格,名窑辈出,如"定州白窑"。

宋世宗时有"柴窑"。

据说"柴窑"出的瓷器"颜色如天,其声如磐,精妙之极"。

北宋政和年间,京都自置窑烧造瓷器,名为"官窑"。

北宋南渡后,有邵成章设后苑,名为"邵局",并仿北宋遗法,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为"内窑"。

内窑瓷器"油色莹彻,为世所珍。

"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景德镇陶器色变如丹砂(红色),也是为了上贡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