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介绍与传说

彝族介绍与传说
彝族介绍与传说

彝族介绍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人口数为7762286。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6个方言。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囊文,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1975年制定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使用。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 ‘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 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了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8世纪30年代,蒙舍诏统一六诏,云南彝族、白族先民联合各族上层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中心在今云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

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

深远的影响。唐天复二年(902),南诏奴隶制王朝的覆灭,不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随之消亡。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

局面。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 经彝族地区,促使处 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 下。与之相对应,蒙古贵族加强了对各地彝族兹莫即土长的争取工作, 发展为在 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 1263?1287年,相继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 土司。

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 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 司(兹莫)连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 与低下的社会生 产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 3个等级。 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 隶制的上层建筑。

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 势力以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 制过渡。 社会经济

新中国成立前,包括云南大部、贵州部分以及广西的全部彝族地区, 私有为基础的封建地主经济早已占着绝对统治的地位,实物地租是地主对佃农最

主要的剥削方式。此外,对佃农一般还进行额外劳役剥削, 雇工与高利贷剥削也 十分普遍。部分地区由于某种历史原因,土司仍得到保存,或在“改土归流”时 保全了大量的土目与中小奴隶主,因而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较长。如在乾隆初年, 贵州威宁地区的彝族群众仍然“半为夷目家奴”。 及至建国以前,所属百姓仍然 保留某些农奴的特点,奴隶主的剥削虽以实物地租为主,仍不同程度地残存着奴 隶制的痕迹。云南武定、禄劝以及红河南岸等地当时也保存不少大小彝族土司, 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地主经济已有取代领主经济的发展趋势。

农业是广大彝族地区的主要经济部门,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养麦、土豆、小麦、 水稻、大麦、燕麦、元根等。农具主要有犁、耙、条锄与板锄。在高原地区,人 口稀少,牧草丰富,适宜于畜牧业的发展,主要牧养牛、马、猪、羊等。山地森 林资源、山货资源十分丰富。河流湖泊中有各种鱼类和水产。狩猎,采集药材、 木耳,捕鱼等成为群众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业基本上作为家庭副业而 存在,主要采取定期赶集的形式进行商品交换。

彝族的社会生产力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不发达,尤其是在聚居区内一直保持着“以物易物‘‘的交换形式, 牲畜、粮食、山货

去换取针、线、盐之类的生活必需品。“耻于经商‘‘的观念 一直统治着人们的思想,在彝族人民的观念中,牛羊是最有价值的东西,是衡量 贫富的标准,也是衡量一个人

(或一家人)能干与不能干、强与弱的标准。拥有百 头牛羊是一般彝人的追求目标。

以土地个体 荞麦、

自给自足的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极 仅用少量的

新中国成立后,彝族人民经过40多年的开发建设,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目前已经建起了钢材、生铁、煤碳、采矿、发电、伐木、化肥、农机、食品加工等轻、重工业部门,形成了一支本民族的产业队伍。云南个旧的云锡公司,已成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一个重要企业,贵州西部的六盘水特区,已发展成为著名的煤炭工业基地,四川渡口也成为著名的新兴钢铁工业城市。交通运输也得到了较大改善,各地普遍修建了公路,成昆、贵昆铁路干线也通过了彝族地区。政府还在各地设立了一些贸易机构和集市,使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经济上实行搞活的政策,彝族的城乡商品经济有了飞跃发展,彝人中建企业、经商者逐年增多,落后的自然经济正受到严重冲击。

文化艺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源远流长、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各地彝族流传许多记载本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彝文手抄本,已发现的有上千种之多,现已陆续翻译、整理出版,内容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宗教学等方面。还有一些彝文铸铜、碑刻及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文学。在医药学方面,彝文著作中也保存了丰富的资料。彝族普遍采用夏历。近年来,也有人认为古代彝族先民使用过十月历。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 “打歌舞”和“锅庄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彝族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漆绘主要多施于碗、盘、壶、杯、盔甲、护腕、盾牌、箭筒、马鞍、马笼头、月琴、口弦之上,颜色以黑、红、黄三种色彩为主。刺绣为彝族妇女所善长,常绣在头帕、擦尔瓦、衣袖、衣大襟、裤脚、挂带、烟荷包、腰带等上。

风俗习惯

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

长裙的习惯。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首饰有耳坠、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区是玉米,次为养麦、大米、土豆、麦等。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大块大块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手镯、戒

小麦和燕(拳头大

蛙蛇之类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 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 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栏”的住宅。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妇女地位较低。遗产由 诸子平分,绝业一般归近亲所有。彝族历史上盛行父子连名,此俗在凉山彝族居 民中一直继续到建国前。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较高的聘金, 交错从表婚比较流行,夫死实行转房。建国前云南部分彝族地区还保持着公房制 度,凉山彝族保持着严格的等级内婚。历史上彝族多实行火葬,建国前,凉山及 云南沿金沙江一带居民仍行此葬俗。其他地区自明、清以来逐渐改为上葬。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 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魂的信仰。人们认为大自然中许多没 有生命的东西都附有精灵,一个家庭中凡是祖先遗留下的一切东西如衣服、首饰、 银子、用具,都可附上精灵“吉尔”,认为它具有保护家人的魔力。由于历史上 长时期的民族文化交流,佛教传入彝族区已有长久历史。清代初年,道教在一些 彝族地区盛行。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天主教与基督教也于 19世纪末年先 后传入彝族地区。

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 歌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一般多在夏历六

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 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 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彝族的虎图腾崇拜 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出于对动植物的一种特殊的亲近感,把某种动物 或植物作为崇拜的对象。他们以自己信奉的图腾,作为本氏族的标志,甚至将其 作为本民族的祖先。中国云南的彝族人,对虎的崇拜就是源于这种古老的图腾信 仰。

据彝族的民间史诗《梅葛》记载,天神在创世之初,派了他的五个儿子去造天。 天造好了之后,便用雷电来试天,结果天裂开了,用什么补天呢?天神们认为世 界上的东西虎最威猛,于是天神又派五个儿子去将虎制服了, 然后他们用虎的一 根大骨做撑天柱,这样天就稳定下来了。他们又用虎头做天头,虎尾做地尾,虎 鼻做天鼻,虎耳做天耳,左眼做太阳,右眼做月亮,虎须做阳光,虎牙做星星, 虎油做云彩,虎气做雾气,虎心做天心地胆,虎肚做大海,虎血做海水,大肠做 成江,小肠做成河,虎肋做道路,虎皮做地皮,硬毛做树林,软毛做青草,细毛 做秩苗……于是便有了今天的世间万物。

黑虎氏族是彝族的远古先民,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崇黑尚虎,即以黑虎为图腾,并 且一直保持到现在。彝族人称虎为罗,许多地方的彝族人至今自称罗罗, 即意为 虎族。他们自认为是虎的民族,每年都要过虎节,日期从农历正月初八的接虎祖 开始,到正月十五日“跳 最曰

的送虎祖结束。虎节期间,全族人共同欢乐,跳老虎笙、祭虎祖,以祈福消灾。他们在举行祭祖仪式时,用画有虎头的葫芦瓢来象征自己的祖先。

许多彝族人认为自己是虎人。有的村寨至今还流传着"人死一头虎,虎死一只花" 的俗语。在他们的姓氏中,常见的罗就表示他们是虎的后代。男人自称罗罗濮或罗颇,意思是雄虎;女人则自称罗罗摩,意思是母虎。彝族人过去就通行火葬,他们认为遗体火化之后便可返祖为虎了。在彝族人聚居的地方,还有许多以虎称呼的山岗、水流和村寨,因为虎人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就应以虎来为其命名。

虎被中国人视为百兽之王。它是力量和威严的象征,被彝族先民敬奉为原始图腾,成为吉祥与幸福的象征。由于虎被他们奉为祖先,因而在一些彝族人家中的神龛上供奉虎形祖灵,大门上挂着虎形辟邪,墙壁上挂着虎图腾壁挂,在村寨路口设有形状像虎的石虎神。彝族人称虎神为罗尼,这是他们心中最灵验最崇高的神。

虎神可以为他们消灾驱邪,可以保佑他们称心如意、吉祥平安。他们把自己、家

安。

庭、家族的幸福,都寄托在虎神的护佑之下。

彝族传说

孜孜妮乍

凉山彝族传说,鬼是从世上最美的“美女”孜孜妮乍变来的。

彝语“孜孜妮乍”,又称“子子尼乍”,意为“美女孜孜”(“孜孜”为名,

“妮乍”为美女)。书中说:“孜孜妮乍呢,头发黑又长,鼻梁直端端,眼睛明而圆,睫毛黑又翘,眉毛成影影,嘴唇薄又小,容貌体态啊,完美又无缺,风度神态啊,稳重又大方,言语举止啊,好似云雀鸣。”

在遥远的古代,孜孜装扮成一个漂亮的姑娘,出现在昭觉日哈落莫,当猎人海俄滇古打猎来到这里时,为孜孜的美貌所倾倒,两人一见钟情,随即把她带回家。头一、二年孜孜妮乍美丽又贤慧,聪明又能干,到第三年就变得凶恶又无情,到晚上就变成了一副活骷髅。海俄滇古佯装生病,卧床不起,孜孜妮乍对他百般照顾,说什么难寻的药能治好他的病,她都不辞辛苦想方设法给他找来,海俄滇古更加装病不起,并告诉她只有服用“武则洛曲”雪山上的白雪才会好。孜孜

妮乍又整装待发,临行前一再告诫海俄滇古不要请苏尼毕摩咒她。她一走,海俄

滇古就请来了苏尼毕摩,进行各种仪式诅咒,孜孜妮乍取 雪回来进不了家门, 变成了一只灰红色山羊,当场被人打死,耳内还有雪渣,最后被他们抛入河中, 过了一些日子,被下游的一些人捞起并饱餐了 -顿,结果全被毒 死,这些人随即 变成了世间各种各样的鬼。

《孜孜妮乍》是一部彝族毕摩祭祀的彝文文献手抄经书。从内容上可以分成 相对独立的十三章,各章的词句优美动听,琅琅上口,在大小凉山流传广,影响 深。

在彝族先民朴素的哲学思想里,有人就有鬼,有光明就有黑暗,有忠贞就有 背叛。孜孜妮乍,这个神话中花容月貌的女性,被认为是鬼的原形,却演绎了一 段人间最为凄美的爱情故事。

彝族支系

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历史阶段, 彝族祖先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产生了分支。大约几千年

前,有了武、乍、糯、恒、布、慕的六个分支。分另燈徙到云南、四川、

贵州等地,经过 长期了历史发展,形成比较多的彝族支系。目前较大的几个支系是:阿细、撒尼、阿哲、罗 婺、土苏、诺苏、聂苏、改苏、车苏、阿罗、阿扎、阿

武、撒马、腊鲁、腊米、腊罗、里

泼、葛泼、纳若等。 彝族因彝语方言和地域差异, 加上社会历史的变化和自身不断发展等诸多因素, 形成了 具有区域特点的彝语方言、 土语和服饰。操不同的彝语方言或土语的彝族支系具有明显的地 域性特点。因此彝族是一个支系繁多,自称繁杂的民族。不同的支系其自称也存在着不同。

彝语有六大方言,即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和中部 分许多次方言和土语,方言间差别较大,基本上很难相互通话和交际。 彝族服饰、彝语

方言以及彝族自称是区分彝族支系的重要依据。 尼”是最早的、统一的彝族自称。据《彝族简史》

,彝族自称有 但这只是彝族繁杂的自称体系中的一小部分。 在彝族的历史上有诺

阿西泼、撒尼、阿哲、阿武、阿鲁、罗罗、阿多、罗米、他留、拉乌苏、迷撒

颇、格颇、撒 摩都、纳若、哪渣苏、他鲁苏、山苏、纳罗颇、 黎颇、拉鲁颇、六浔薄、迷撒泼、阿租拨 等上百个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彝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彝族。

以诺苏颇”、纳苏颇”聂苏颇”(尼苏泼)、尼颇”、撒尼颇”作为自称的彝族占川、 黔、 滇、桂四省区总人口的半数以上。从方言来看,这些自称

都属于分布在东部方言区、北部 方言区、南部方言区和东南部方言区;自称

棵颇”、罗罗”、纳罗”、腊罗”、鲁泼”的彝 族都属于彝语中部方言和西部 方言区,人口占彝族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这部分彝族的

自称与龙、虎图腾崇拜有关;自称为

棵颇”的,都属于棵、黎、栗、勒、俚同音异写,彝语 的意为野 外、山上,即居住于山上的民族,其语言和习俗都与自称棵棵泼的较为接近。无 论自称 尼颇”还是 栗颇”乐于接受 尼泼”这个彝族的较早的自称。 彝族自称虽 然繁杂,但归 结起来就是一统三大的自称体系:一统,即 尼”是彝族最早的统一自称:三大自称体系,即

尼泼自称体系、棵(罗)泼自称体系、俚泼自称体系。这

三大自称体系是通过彝族最早的 6大方言,各方言内部还 彝族服饰有300多种。

35种,他称有44种。 苏、聂苏、纳苏、罗婺、

统一自称尼”函变并衍生为繁杂的彝族自称体系的。

彝族主要的支系具体分布为:

自称为诺苏颇、诺苏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及云南省的宁蒗、华平、永胜等地区。

自称为纳苏颇、纳苏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禄劝、弥勒、昭通及贵州毕节

地区。

自称为迷撒拨、纳罗拨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巍山、云县、漾濞等地区。

自称为罗罗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别在云南省景东、云县、个旧、墨江、双柏等地区。

自称为颇罗、泼哇、昨柯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别分布在云南省文山、开远、砚山、马关、

金平等地区。

自称为泼拉塔、图拉颇、腊鲁濮、阿鲁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华坪、云县、普洱、新平、墨江等地区。

自称为撒尼濮、尼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路南、泸西、弥勒、昆明市郊区等彝

族地区。

自称为聂苏濮的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龙武、石屏、云龙、昌宁、双柏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黎颇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凤庆、华坪、永胜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山苏、阿租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新平、元江、峨山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阿细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弥勒、路南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阿哲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弥勒、易门、双柏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格濮、阿多拨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泸西、弥勒、师宗、鹤庆等彝族地区。自称为阿武、阿乌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弥勒、元阳、西畴、金平等彝族地区。自称

为罗米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凤庆、景东、墨江、普洱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密期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禄劝、弥勒、昆明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阿罗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师宗、陆良等彝族地区。

峨山彝族文化-彝绣

峨山彝族文化-彝绣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小朱,我们马上就要到达峨山了,在此之前呢,小朱导游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咱们的峨山。峨山是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也是滇中革命老区。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民族的民族自治县。峨山境内彝族有纳苏、聂苏、山苏3个支系。 峨山彝族妇女心灵手巧,多才多艺,擅长歌舞和刺绣,其中彝族刺绣是峨山彝族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表达和文化载体。在每个彝家村寨,女孩子从7.8岁开始在母亲和姐妹的指导下学习刺绣。从简单的花边,单一的绣片开始,一直到节日盛装,婚假礼服;一针一线中渗透着彝家女子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闲暇时间,彝家女子就会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飞针走线,凭着简单的花针和灵巧的双手,绣出她们心中最美的图案。 彝族刺绣发源于三国时期,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一千多年里,彝家女代代相传,各个支系自成体系:堆绣、挑绣、平绣、贴绣。除以上基本技法外。彝族女子还创造发明了疙瘩绣、长短针、鸡眼针等几十种针法,形成了独具峨山特色的艺术风格。 在峨山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不长树的山不算山,不会绣花的女子不算彝家女。”女子刺绣,是峨山千年流传下来的古规和技艺。峨山彝绣品种丰富,多是以实用为主的衣服、鞋子、背裳等服饰鞋帽类,还有枕头、挎包、背包、桌布等,绣品图案精美、工艺精湛,

文化底蕴深厚,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观赏性和收藏价值,体现了彝族原创古朴的自然之美,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峨山有百年历史的金鱼帽、三寸金莲的小鞋、刺绣的小腰包、背裳等都是很漂亮的彝绣代表哦,待会儿大家到峨山可以仔细观看实物。目前,峨山彝族服饰于2009年被列入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当然啦,说到彝族,大家都会想到彝族是一个好以酒待客的民族,在这里再跟大家分享一下彝族的酒文化 彝族以酒为贵,酒是迎宾待客、过节、婚礼、丧葬、探亲访友、毕摩祭祀等活动等必备礼物,同时配于丰盛的肉食,以此热情待客。彝族俗语:“腊肉无味,加盐给客人吃;荞酒不香,加蜜给客人喝”。到过彝乡的人都能体会到,彝族是极其好客的。当客人一进门,主人就让客人坐在火塘旁上位,端出香喷喷的酒来,请你先喝几口后,主人家才与客人共饮。 彝族为了表示真挚之情,在没做好饭菜时就献上美酒,然后才大做酒菜。彝族的酒菜是十分讲究的,往往根据贵宾的情况准备不同的佳肴,一般客人杀鸡招待,并请长者看鸡舌,看看客人前程如何。比较重要的客人要打羊杀猪。最尊敬的客人来了,必须杀牛招待。无论杀何种牲畜、家禽,在宰杀之前,都把要宰杀的对象送到客人面前过目,表明“请客人们慢慢喝酒吧,好酒好菜还在后头呢!”至此,主人和客人互相倾诉客套之言,互相敬酒问候,自由散打起来。这里充满着主、客双方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杨艳芳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1) 彝族火把节民俗现象分析........................................................................................ - 1 - 彝族火把节民俗基本分析................................................................................ - 1 - 彝族火把节为何为民俗以及所属类........................................................ - 1 - 彝族火把节存在的地域和藏于的人群.................................................... - 1 - 彝族火把节的基本形式............................................................................ - 2 - 彝族火把节传承情况................................................................................ - 2 - 内涵文化情况............................................................................................ - 3 - 彝族火把节民俗变异情况分析........................................................................ - 4 - 群众参与度变化........................................................................................ - 4 - 形式变化.................................................................................................... - 4 - 社会交往内涵变化.................................................................................... - 4 - 影响彝族火把节民俗传承变异的因素分析.................................................... - 5 - 受环境与人口的影响................................................................................ - 5 - 受文化的创新与移入................................................................................ - 6 - 文化的丧失................................................................................................ - 6 - 因人类价值观的改变................................................................................ - 6 - 我认为30年后的彝族火把节民俗的传承情况 ..................................................... - 7 - 将会继续保留、消亡及会保留但有所变异的习俗........................................ - 7 - 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 7 - 火把节的社会教化功能的扩大................................................................ - 7 - 由宗教性向经济功能的演变.................................................................... - 7 - 娱乐功能的扩大........................................................................................ - 8 -

彝族风情:彝族火把节作文600字

彝族风情:彝族火把节作文600字 火把节是很多民族共同的节日,在中国众多的民族中彝族的火把节还是比较盛大的,那么,彝族火把节要怎么过?有哪些习俗呢?这些要是当地人人可能回了解一些,那么,你知道彝族火把节的昨晚怎么写吗? 第一篇我们的国家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有具有自己风俗的节日:傣族的泼水节、布衣族的灯杆节、黎族的寒食节但我觉得彝族的火把节最具特色。 相传,在很久以前的一个夏天,旱情严重,但天神不体百姓疾苦,仍派差役到凡间收粮逼债。人们将天神派来的恶差杀死后,天神怀恨在心,放出天虫祸害人间。天是彝族的人们在农历6月24日用火把焚烧害虫,战胜了天神,并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在每年有农历6月24日,彝族都要过火把节,这是彝族人民一年之中最欢乐最隆重的日子了。彝族有火把节活动丰富多彩,节日里人们从方圆百里的地方赶来,聚在一片绿茸茸的草坪上举行斗牛、赛马、赛歌、选美、摔跤等庆祝活动。火把节的夜晚还要进行火把游行和举办篝火晚会。 彝族有一句谚语:过年是嘴巴的节日,火把节是眼睛的节日。在火把节上,姑娘穿着七彩的裙子,戴着各色各样的花头帕,披着绣花坎肩,好似一朵朵娇艳欲滴的鲜花,又似天边美不胜收的彩霞。这下,人们就要从众多的姑娘中评出三位打扮美丽、仪态丰采和道德品行最好的姑娘。她们会成为小伙子心仪的目标和姑娘们心中的偶像。 斗牛、赛马、摔跤都是小伙子们大展身手的时候,他们不光在马背上表演技巧,还跟对手比赛,一翻上马,策马直追,追到对手为胜。摔跤时只限男性,将对手摔倒在地即为胜利。斗牛时,人们会拼命大喊,为公牛加油。 到了晚上,人们高举火把,年轻的女孩唱起了朵洛荷。排着队伍走向田野、村庄。漫山遍野,火龙在之中飞舞,歌声在空中飘扬。空中闪烁着亮丽的烟火,人们的脸上满是笑容,围着篝火翩翩起舞,火把节就在人们的欢声笑语和遍地的火光中过去了火把节是一个欢乐的节日、喜庆的日子! 第二篇我的家乡普格是凉山州东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这里有着独具特色的民

幼儿园小班教案《彝族文化》

幼儿园小班教案《彝族文化》 小班教案《彝族文化》适用于小班的社会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综合发展钻、爬、跨跳、平衡、纵跳的能力,知道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以及火把节的由来,萌发幼儿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彝族文化》教案吧。 活动目标 1.知道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以及火把节的由来。 2.综合发展幼儿钻、爬、跨跳、平衡、纵跳的能力。 3.萌发幼儿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5.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布置活动场地:低矮灌木林,几座独木桥,竹排,害虫阵(将纸折的害虫挂在绳子上)。 2.请三名大班幼儿扮演彝族娃娃。 活动过程 一、教师扮演彝族姑娘,邀请幼儿到彝乡过火把节 1.师:我是某某村的彝族姑娘,今天邀请小朋友到我们彝乡去做客。 2.带领幼儿做开汽车状,走进布置好的场景中,边走边做准备活动。 3.对话交流对火把节的认识和了解。 师:今天请大家来做客是因为我们彝族人民传统的盛大节日――火把节到了。小朋友参加过火把节吗?彝族人民是怎样过火把节的?彝族人为什么要过火把 节?(幼儿先自由讨论,教师再讲述故事,让幼儿知道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是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节日期间要举行庆祝战胜凶神、消灭害虫的活动。) 二、幼儿参加火把节庆祝活动 1.彝族姑娘介绍游戏名称,讲解玩法,并请三名彝族娃娃分别示范游戏的基本动作: (1)过低矮灌木丛:钻爬;(2)过独木桥:走平衡木,练习平衡;(3)跳竹排:练习单双脚跳。 2.幼儿自由选择活动项目,与彝族娃娃共同庆祝火把节。彝族姑娘分别参与、观察、指导各组的活动。 3.捕捉害虫:请幼儿帮彝族人民捕捉害虫。(练习纵跳) 4.彝族姑娘与幼儿一起点燃火把,烧死害虫。(提醒幼儿平时不能玩火) 5.在彝族姑娘的带领下,幼儿围成圆圈,在彝族音乐的伴奏下,跳彝族舞蹈庆祝胜利,庆祝丰收。 附:火把节的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玉皇大帝不满人间比天上好,就派了个凶神到人间来危害人类。老百姓齐心协力杀死了凶神。玉皇大帝一怒之下,撒下天虫千千万万,想吃绝庄稼,饿死人类。彝族人聚集在各个山头上,决定举火把,烧天虫。于是,男女老幼人人手举火把,三天三夜在田间绕行,火把不歇,火种不灭,烧死了成千

彝族民俗文化展策划书

彝族民俗文化展策划书 前言: 彝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与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纳西族、基诺族皆源于古彝族。彝族人世世代代在云贵高原和康藏高原的东南部边缘地带的高山河谷间生产劳作,繁衍生息。神奇秀美而广袤丰饶的土地江川养育了一代代的彝族人,也孕育出彝族人悠久的历史和朴素而多彩的民族文化。为了弘扬彝族文化,再现伟大的彝族风情,谱写彝族人的热情,2013级彝语班联合2014级彝语班将在十一月举办“彝族民俗文化展”。 这个十一月,请您关注热情似火的彝族风情, 这个十一月,请您支持我们学生自己的展会; 这个十一月,请您光临延续千年的彝族民俗; 这个十一月,请您欣赏令人震撼的古朴纯美; 这个十一月,请您感受内蕴深厚的彝族文化,莘莘学子的一份激情… 一、展会名称:彝族民俗文化展 二、展会主题:彝族风情

三、展会标志:三弦 四、展会时间:待定 五、展会地点:待定 六、主办单位:XXXXX 承办单位:XXXXXXX 七、展品范围:1.饮食文化 2.服饰文化 3.民俗风情 4.建筑文化 5.民俗工艺品 展会形式则以:PPT图片+文字说明及现场实物展示为主 八、办展目的:通过模拟整个专业展会的全部运作过程,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校园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作能力,培养适应当今社会会展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同时弘扬彝族文化,彰显彝族地方历史文化特色,促进彝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九、展会特点:学生自办的展览,专业强,可参与度高,展品独特,影 响范围广。 十、展会性质:民俗文化的传承、传播和交流。 十一、展会进程: 1.宣传阶段:口口相传,吸引观众。 2.筹备阶段:确立展会各项负责人员,制作相关的PPT,收集 相关展品。 3.实施阶段:由主讲人由PPT讲解+实物展示。 4.总结阶段:负责人聚在一起讨论展会的得失和需要改进的 地方。 十二、展会时间安排及工作部署:待定。 十三、展会筹备委员会工作安排。 流

彝族文化介绍词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金成外国语小学第六届民族文化节406班的彝族分会场,我是你们的讲解员王心怡,我将会带大家一起走进彝族的文化世界。 我们将从彝族概况、居住环境、饮食、服饰、文化艺术、风俗六个方面对彝族进行逐一介绍,相信在听完之后你会爱上这个智慧的民族。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彝族主要居住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 计,彝族在中国有将近871万人。 ?彝族的房子非常有特色,他们特有的民居建筑是土掌房。土掌房大多依山而建,建于斜坡上,用土坯砌成,房顶平台可以作为晒场使用。彝族的“土掌房”大部分都是平房,不过也有建成两层甚至三层的。 ?彝族的主食为土豆、玉米、荞麦、大米等。他们最有特色的主食为荞麦粑粑。肉食类以牛、羊、猪、鸡为主,他们喜欢把肉切成拳头大小煮来吃,他们叫这为“砣砣肉”,坨坨肉是彝族人逢年过节及招待贵客的招牌菜。 ?彝族常以酒招待客人,彝族谚语说“有酒便是宴,无酒杀猪宰羊不成席”,说明他们对酒的重视。彝族的酒主要有坛坛酒、桶酒、水酒等。 ?彝族服饰是彝族的缩影和百科全书,彝族服饰以厚重、朴实、艳丽、多彩而著称。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全世界没有哪一个单一民族的服饰种类能超 过彝族,彝族服饰,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彝族服饰,各地不 尽相同。大体可根据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个彝族聚居区分为六大类。彝族服饰的款式有性别、年龄、盛装、常装的区别,还有婚服、丧服、祭司服、战服等等。彝族男女老幼都会身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擦尔瓦”形状像披风,多为深蓝色。

?彝族人很重视头部,头部都戴头帕以示对老人的尊重。女子大都是用青布头帕或者绣花头帕层叠,辫子盘在头帕上面,再用一些饰品固定,层次丰富而又俏皮美丽。成年男子的头顶用黑色布条缠绕,做成帽子,帽子上都有一只高高扬起的角,显得英气十足,这个角被称做“英雄角”。据说“英雄角“这个名字还是周恩来总理给取的呢。 ?刚才我们有讲彝族服饰按区域分为6种不同类型,现在我们一一来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凉山彝族男女的服饰都为右衽大襟衣,下面穿长裤。佩饰“图塔”最有特色,“图塔”是斜挎于身上的佩带,用细牛筋编织成带,带面镶以白色砗磲(chēqú)片。一般女子穿百褶长裙,长裙分为三节,上节为裙腰,中节成筒状,下节多皱褶,美若山中的仙子。 ?乌蒙山彝族男女大都穿青色或蓝色衣服,最特别的就是腰间系白色腰带,穿的都是绣花鹰头鞋。 ?红河彝族男子服饰大多是对襟、短衣、长裤。而女子的服饰款式却非常多,既有长衫,也有中长衫和短装,还套外套坎肩,系围裙,头饰也琳琅满目,尤其喜欢以银泡、绒线做花当装饰。图案以自然纹和几何纹为主。 ?滇东南地区彝族女装款式为右襟或对襟上衣、长裤,个别地区穿裙子。以白、蓝、黑为底色,以动植物花纹图案和几何图案装饰。昆明地区的部分彝族青年妇女,头戴“鸡冠帽”,形状像鸡冠,都用大大小小各种银泡镶绣而成,做工精细;老年妇女一般挽发髻[jì]。 ?滇西地区彝族妇女大多穿前短后长的右大襟衣,下面穿长裤,系围腰,套坎肩。男子身穿右大襟长衫、羊皮坎肩、宽裤脚、头包青帕。 ?楚雄地区彝族女装主要是右大襟短衣和长裤,工艺以镶补、平绣为主,图

楚雄州城市特色定位:突出彝族文化

楚雄州城市特色定位:突出彝族文化 楚雄日报讯(周有方李光辉)10月12日,州委、州政府专题听取楚雄市彝族城市特色研究暨街区改造规划汇报。州委书记丁绍祥要求,楚雄城市的特色定位,要突出彝族文化,彰显地域文化,兼容现代文化。 州委副书记、州长杨红卫,州委常委、州委秘书长马红梅,州委常委、楚雄市委书记张之政以及州级有关部门负责人听取了汇报,并就彝州首府楚雄市特色城市改造提升规划提出了意见建议,对工作进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丁绍祥指出,楚雄州作为全国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一度时期以来,楚雄市、州建设局按照州委、州政府的部署,就楚雄城市的特色、品位提升做了大量工作,研究成果有特色、有深度。为进一步突出楚雄的彝州特色,构建我州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发展格局,谋划楚雄文化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在2008年州庆50周年时充分展示彝州的“彝味”,展示楚雄特有的地域文化,展示楚雄城市的现代文化。楚雄市城市定位的关键,在于挖掘民族文化内涵,突出彝族文化,彰显地域文化,兼容现代文化,创新城市建设规划,把城市建设和彝族文化融合在一起,用彝族文化突出城市的文化特色,彰显和创造地域文化充实城市的文化含量,兼容现代文化丰富城市的现代魅力。 丁绍祥指出,城市的灵魂在于文化,城市的特色在于城市地域与城市建筑。城市建筑的基础在于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全过程。城市的特色、文化又在左右着城市设计。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市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特色、文化。楚雄的城市特色定位,要突出彝州地域文化中特有的彝族文化,兼容现代多元文化;作为彝州,城市特色一定要打“彝牌”,地域文化必须服从彝族文化;城市特色的改造提升,要更多地融入彝族粗犷、豪放的图腾文化,融入古老的彝族文字符号,充分体现文化差异性的美。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继承和弘扬彝族古建筑的文化,在有条件的老城区改造中,借鉴和学习大理古城、丽江四方街的成功经验,用一系列优秀创意确立楚雄的城市形象,塑造楚雄市“彝族风情文化”的品牌,提高楚雄作为旅游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特别是建筑和门牌、门匾上,要增加彝文字等民族文化色彩,体现彝族风情和风格,让人感受到到了楚雄就到了楚雄彝族自治州。 丁绍祥强调,楚雄的城市改造提升,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逐步推进。目前,改造的重点要放在上章村入口节点、火车站入口节点、程家坝入口节点、龙川江滨河景观休闲带及桃源湖广场的改造提升上,相对集中特色区域,以便分区分片实施。 杨红卫在讲话中指出,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尤其是围绕2008年州庆,如何强化提高楚雄的城市设计水平、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提高增加楚雄城市的美誉度、影响力,延续楚雄城市的特色“香火”,最终达到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楚雄市要将城市文化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着力在城市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文化人才和文化街区等方面突出彝族文化特色,体现地方人文内涵,打造城市彝族文化品牌,建设个性鲜明的城市文化,塑造城市文化形象;要循序渐进,高标准、高起点、高规格统一规划建设一批彝族文化特色明显的旅游、康体、健身、娱乐等设施,扎实做好楚雄城市的改造提升工作,进一步丰富楚雄市的旅游、文化内涵,突出彝族文化特色,提高城市知名度,达到“到楚雄看彝族文化,品彝族文化大餐”的城市品牌效应。(

彝族简介 彝族有哪些支系主要分布在哪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彝族简介彝族有哪些支系主要分布在哪里 导语:彝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文化,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有776 23万人,总人口位居壮、满、回、苗、维吾尔、土家之后的第七位,主要分布在云南 彝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文化,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有776.23万人,总人口位居壮、满、回、苗、维吾尔、土家之后的第七位,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彝族人世代在云贵高原和康藏高原的东南部边缘地带的高山河谷间生产劳作,繁衍生息。神奇秀美而广袤丰饶的土地江川养育了一代代彝族人,也孕育出彝族人悠远的历史和朴素而多彩的民族文化。 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等。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有6种方言;彝族有自己的历法;彝族音乐富有特色,舞蹈多与歌唱相伴;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颇富民族特色;彝族人喜欢饮酒,席地而坐,围成一圈,递传酒杯,依次饮用,彝家历来好客,劝酒一片真诚。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最隆重的节日是火把节,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到夜晚,人们点上火把,火把行列从村头照到田野,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火堆,尽情歌舞,云南巍山的“打歌”,弥勒的“阿细跳月”,楚雄的“打跳”,石林的“大三弦”,红河的“罗作舞”,凉山的“朵洛荷”等欢快的集体舞在这天都会大展风采。 彝族的节日很多,除火把节、彝族年等重大节日外,各地有不同的节日,比如楚雄州大姚县昙华山一带的“插花节”别具一格。人们把绚丽的马樱花戴在头上,插在门前,表达对抗暴除恶英雄咪依鲁的赞美。在马樱花盛开的时节,当地彝族人民唱歌踏脚,尽情欢乐,庆祝幸福 生活常识分享

云南玉溪彝族的民族文化特征

大 众 文 艺 大212 摘要:彝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彝族人民古朴淳厚,热诚豪爽,极重情谊。在彝族人民长期的积累和创造下,彝族的居住环境、服饰图案、图腾、工艺品等别具风格、极富民族特色。在云南玉溪的红土高原上,生活着朴实的彝族人民,创造了具有特色的彝族文化。 关键词:建筑;服饰;图腾;工艺品;艺术特征 云南玉溪市是多民族聚居的市级行政区域,在这些众多民族中最多的就是彝族。在玉溪地区中,峨山县、易门县、新平县的少数民族人口最多,主要有彝族、苗族、回族等,其中彝族占了很大一部分。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浓厚的、有特色的彝族文化。 一、玉溪彝族的建筑形式 彝族建筑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无论在选址和布局,结构和形式,彝家的民居都十分精妙。以易门县十街乡马头山村的为例:第一,彝家工匠,修房前没有图纸全凭经验及主人家的要求造屋;第二,屋梁及各种穿枋、斗拱等装饰都是地面完成后,择吉日再整体上柱;第三,整个房屋构成全是穿枋、斗拱,不用铁钉,不用粘胶;第四,装饰精美,屋檐大多数是吊牛角和墙壁隔板花纹,看上去十分美观。在屋檐下的垂柱和隔板上还雕刻有多种图案,垂柱下端的牛蹄上刻有山和月牙形,蹄头上刻有河流纹样,让蹄尖朝内,以示招财进宝;垂柱的底端装饰成线团型、灯笼型,牛头和牛嘴型,以示驱邪。更精妙的是,工匠修建十家房、百家房,却找不到两间完全相同的房子,即便同一间房子,在各部位的装饰上也找不到完全相同的花纹图案,这是彝家特有的建筑风格,图案和纹样都是根据木匠的想法以及木材本身的图案雕刻出来的。它是彝族传统文化艺术作用的一种反映,体现了艺术的唯一性,从其精心的装饰可以看出,彝家对美的独特见解和应用能力。 1.建筑选址与总体布局 玉溪的彝族聚居地多数在高寒地区,是传统的农牧兼营经济,生产力还很低下。因此在建筑选址时,多选择“前面有坝可种粮,后面有山可放羊”。“并且地势较险峻,水源要充足,又能看到四周,即有险可守,有路可走的河谷山城,朝向向阳的地带,同时还把万事万物都有灵魂的思想融入其中,‘观青龙向虎,查朱雀玄武’,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1] 彝族居民主要是沿山地的等高线依山设置,整个布局小而紧凑,建筑高低错落,给人一种自然和谐的感受,这种不规则的房屋以村寨首领的住房为中心,一般较为高大,其他村民的房屋则建在其周围,有的村寨则不分主次,都为简朴的平房。彝族的村寨,它蕴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改变,玉溪现在的彝族村寨逐渐打破了传统的模式,选择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能看清四周的有利位置,依山而傍。从美学上说,彝家人民已经从封建的观念中走出,而用发展的眼光用更好更结实的材料使自己的房屋装饰的更漂亮。 2.单体建筑与结构形式 玉溪传统的彝族民居按平面一般分为圆形、方形、矩形三种。圆形平面的房屋出现在早期的彝家村寨,是自然向人工的一种过渡形式。在彝家祖先看来天与地都是圆形的,他们周围的世界如太阳、月亮、果实以及先辈居住的山洞也是圆形的,所以这些客观事物被先辈们凝聚成抽象的圆形表现在最初的建筑上。方形平面是圆形的变异,是原始观念简单的模仿向理性思维的迈进。矩形平面是因建筑功能的增加而出现的,它使房屋更易营造和更易满足人的使用要求,并且它与方形平面一起成为后来建筑发展的基本组成要素。 边远山区彝族民居多为一个单一的空间,室内功能分布没有明确界限,空间具有模糊性。由于气候寒冷,进入房间的右方是火塘,兼有厨房的作用,称为“锅庄”,由三个刻有图案的石块构成,它是内部空间的主体及全家聚集的中心。左边是牲畜间,圈内牛羊的多少是家庭富裕的象征,因此在空间上占有一席之地。火塘右侧是家人睡觉及堆放杂物的地方。这类民居在易门铜厂乡的部分村落还能看到,它是以人为中心,农具等环绕的一个大的整体,一般空间较大,与环境协调一致,表现为简单朴实,特点是人与牲畜共存在于一个内部空间里。 玉溪部分彝族与汉族接触较多,在汉族中散乱分布,生活条件较好。主要在地势平坦或靠近城市的地方,由于受地理、经济条件以及受汉族建筑和文化的影响,建筑不论在空间划分及空间组合等方面与边远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这类民居主要由三间正房和两间耳房组成一个封闭的院落。正房的中间为屋堂,是云南玉溪彝族的民族文化特征 吴向军 (曲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云南曲靖 655000) 据各地,个人的需要,可大可小,可简可繁,只需有求必应,完全根据各人需要而定,是符合散漫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生活特点。如逢到陈靖姑大仙的生日或者集体祭祀活动,既是很热闹的民俗活动又是经济交流的时机,灵经大传的传唱迎合了当下大批的商人心理。温州商人大年初一都要去拜神,以求生意兴隆。人们对神灵的信仰更多的是关注神灵是否灵验,能否解决现实中的苦难,能否满足与村民的祈求。相对来说,神灵的出身具有道德教化作用并不十分重要。 陈靖姑在温州的传奇故事流传了千百年,早已成为这一地区人们文化的一部分,并沉淀在人们的无意识内,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某些规范,以及对这些民俗行为的解释。对陈十四信仰范围中的俗民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许多方面,尤其在妇女,儿童的生活中时时都可以看到。例如陈靖姑有救产保婴的功能,所以在温州有一系列的有关生育民俗行为都用陈靖姑的相关功能来解释。小孩在未成年期间,都需要受其保护,因此在此期间常要祭祀临水夫人,在洗三旦的仪式上需要祭祀临水夫人。畲族女子都不愿意在18岁或者24岁出嫁,就与陈靖姑的“十八难”和“二十四坐化”有关。 总之,从上述的情况看,陈夫人的传说历经千百年的加工与流传,经过移民的移花接木,结合迁移后的生境造就了属于自己的女神,并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也成为了温州地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它已同当地民众的生活交融在一起,成为当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整合当地的文化作用,对当地人们的民俗行为进行解释,并影响着当地人们的一些行为。温州地区的女神信仰是由移民所带来的,当移民定居下来以后,就将原有的女神结合其生境创造出新的女神,对女神进行了移花接木,从而为自己地域建构其女神信仰,为当地的民众提供信仰依据和民俗生活的约束,并对其民俗行为提供合乎民众心意的民俗解释。这也许是民间信仰历经千百年来仍存在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蔡克骄.刘通彪著.明代温州民俗文化[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P124. 2.林亦修著,温州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P208. 3.陈燊官, 林炳钊. 陈靖姑信仰与传说[J]. 中国道教 , 2000,(01). 民族民间文化研究

彝族风情介绍

彝族风情介绍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现有人口657万多,其中云南最多,有405万多人。彝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占全国彝族人口的60%左右。云南绝大部分县市都有彝族分布,而以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哀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大凉山一带比较集中。彝族历史悠久,有自已的语言文字,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采。其《太阳历》和《十二兽历法》有其独特之处。自称他称有多种,主要的有撒尼拨、阿细拨等。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的服装差异大,服饰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下著百褶长裙,裙的下面镶有多层色布。除小凉山的彝族穿裙子外,云南其他地区的彝族都穿长裤,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精致的花边。刺绣水平如何,决定了妇女的社会声誉。滇中、真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以多颗银泡镶绣而成,华贵美观,戴在头上就仿佛像一只雄赳赳的大公鸡。据说,鸡冠帽戴在头上,表

示雄鸡永远陪伴着姑娘,可以驱邪避害,逢凶化吉。还有一种说法是:鸡冠帽的大小银泡是星星和月亮的象征,姑娘头戴这种帽子,一生将吉祥如意,充满光明和幸福。幼年未婚的彝族姑娘均梳单辫,成年后才能改梳双辫。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披毡。形似斗篷,一般为深黑色,白天披在身上挡风御寒,夜晚则当被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已经少见。小凉山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称之为“天菩萨”。这是彝族男子显示神灵的方式,千万不能触摸,否则,主人就会认为是对他的最大侮辱。外面裹以长达丈余的青或蓝、黑色包头,右前方扎成拇指粗的长椎形的“英雄髻”。男子以无须为美,利用闲暇时把胡须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缀红丝线串起的黄或红色耳珠,珠下缀有红色丝线,显得英姿勃勃,神采飞扬。 在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建兴乡的一些寨子,居住着彝族的一个支系棗腊鲁人。腊鲁妇女多系着漂亮的围腰去赶街做客,走亲串戚。每当吉日节庆,妇女们都要系上光彩夺目的银泡围腰跳舞赛歌,银泡围腰给节日的欢乐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情趣。 彝族少女在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的童裙,梳的是独辫,一满15岁,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15岁以后,就要穿拖地长裙,将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还要将童年时期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沙拉洛”仪式标志着少女的黄金时代开始了。 在云南永仁等地的彝族,还举行一年一度的赛装节。届时,从六七岁的小女孩到七、八十岁的老太太,纷纷穿上自己最心爱,最漂亮的绣花衣裳,成群结队赶来,参加隆重快乐的赛装节,显示自己精巧的手艺和才智,学习别人的经验。她们互相欣赏交流,比赛谁的服装最美,谁的手艺最高。她们还在一起唱歌跳舞,兴尽方散。 彝族简介 2009-08-04 10:39:01 来源:新华网编辑:王玉珊发表评论进入论坛>> 彝族现有人口657万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彝族自称繁多,因地而异,有“诺苏”、“密撒”、“罗罗”、“撒尼”、“阿细”等。建国后,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其先民早在远古时期就开始在滇池、邛都(现四川西昌东南)等地生息繁衍。其中一支以“昆明”为名,在今云南洱海周围从事农牧生产,于8世纪前后建立了“南诏”奴隶政权。

六盘水市彝族文化旅游发展初探

六盘水市彝族文化旅游发展初探 访问次数: 7 发布日期:2015-01-13 16:05:27 字体:【大中小】 张国艳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六盘水彝族文化旅游资源的赋存状况,多角度阐述了六盘水彝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了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发展六盘水彝族文化旅游的建议。 〔关键词〕彝族旅游;发展;初探 〔作者简介〕六枝特区彝学会常务理事,六枝特区工商联办公室主任 1六盘水市彝族文化旅游资源 六盘水市是贵州彝族的主要聚居地,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山水清秀,人杰地灵,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做出过伟大的贡献。随着人们精神文明生活的提高,旅游逐渐渐成为人们生活、娱乐、休闲的一部分;彝族民俗文化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己成为国内外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1.1彝族分布 六盘水彝族总人口近30万。主要居住在盘县中部的淤泥、坪地和水城县的玉舍、双戛等9个彝族乡,呈大小杂居,小聚居分布。单一的彝族乡有9个,与其它民族共同组建的民族乡36个。 1.2特定的地理环境优势 六盘水彝族地区的居住区域在滇东高原向黔中高原过渡的梯级斜坡地带和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水岭之间,以高原山地为主,有少量的坝子。东与安顺地区接壤,南与黔西毗邻,北与云南省曲靖地区交界北与毕节地区相连。著名的北盘江从彝族居住地区流经广西、广东注入珠海。 1.3重要的节庆、民俗和各种文化 1.3.1各种礼节多不胜数 彝族热情好客,以各种礼节表示对宾客的欢迎。如敬水拌酒,迎客时的“拦路歌”、敬酒歌、水城“曲简”酒礼文化等等数不胜数。 1.3.2彝族婚俗 六盘水彝族都是一夫一妻制,男女社交公开,自由恋爱,彝族的“晒月亮” 风俗如深藏于乌蒙大山的奇葩,鲜美芬芳而又独特风趣。 1.3.3饮食 六盘水彝族特色的饮食主要有:坨坨肉、转转酒、咂酒罐罐茶、水拌酒、苦荞粑、苦荞饭、苦荞稀饭、小锅苦荞酒、荞凉菜粉、荞丝、核桃油、炒面等。 1.3.4节庆 六盘水彝族的节庆有,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还有傩戏、跳脚、对歌、打秋千、斗牛等活动。 1.3.5歌舞 六盘水彝族能歌善舞,著名的有“敬酒歌”、神秘色彩的傩舞,撒麻舞,海马舞,

彝族文化

彝族文化概述 作者:普忠良?发布时间:2003-12-25 22:25?原出处:彝族人网 (一)语言文字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人民和其他人民一道,共同建设和开发了中国大西南这片富饶的土地。同时彝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源远流传、丰富多彩的本民族灿烂的文化和艺术。彝族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族支。彝语分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和中部6大方言,各方言内部还分许多次方言和土语,方言间差别较大,基本上很难相互通话和交际。 彝文是彝族文化的瑰宝。汉文史志称之为“爨文”、“爨字”、“爨书”、“倮倮文”、“韪文”、“夷经”;彝族称之为“诺苏补玛”、“乃苏讼纳”、“聂苏索”、“尼斯”、“阿哲苏”、“纳苏缩”等。关于彝文的产生年代,现在还无定论。从山东邹平县丁公遗址出土的龙山时代晚期陶文,与彝文非常近似,并且全部可以识读,云南省昭通地区发现西汉堂郎府彝文印章,贵州大方有东晋彝文“济火碑”,结合彝文经籍和汉文志书上的记载来推算,彝文最迟产生于汉代或更早一些。有关彝文的创始人,在民间传说中有:吉禄老人、本夺本耿、毕阿伍、伯博耿、宓阿叠、冉冉一义等;彝文是一种古老的音节文字,一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其文字总数达万余字。这些彝字从结构上看,有点、横、竖、横析,大致有象形、会意、指事、假借四类。彝文独特体字多,合体字少。滇川黔桂彝文古书中的彝字形体,大部分相同或近似。只因彝族居住分散,山川阻隔,方言差别大,各地彝文又随着方言发展,导致读音不一样,用字不统一,再加上辗转传抄,某些字的写法出现差异。四川凉山一带彝文一般由右向左横行书写;云南、贵州、广西一带则由左向右竖行书写。日长月久,自成体系。 卷帙浩繁的彝文古籍,在国内各大图书馆和研究、翻译机构都有大量收藏,在国外的如英国、日本、法国和瑞士的一些机构也有不少彝文藏书。散存在民间的彝文经典,更是数以万计。这些彝文文献涉及宗教、历史、哲学、文学、语言文字、医药、天文、地理和农技等各个方面。例如:《西南彝志》有三十七万八千余字,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广泛,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巨著”。该书记载彝族先民对宇宙起源、人类历史的认识;论述“八卦”、“河图”和“经络”原理以及彝族古代天文历算。《齐苏书》是用彝文写成的药典,被誉为“哀牢明珠”,系明嘉靖年间所作。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是用彝文写成的一部文学作品,还有《洪水泛滥史》、《创世记》、《人类的起源》等。彝文有的用毛笔或竹签写在纸上或布帛、羊皮、麂子皮上,也有少量用小刀刻在竹筒、竹签或牛羊骨的上面。彝文经书手抄本多,本版书和石印本很少。各地彝族流传有记载本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彝文手抄本,已发现的有上千种之多。其内容涉及天地开辟、人类起源、洪水泛滥、兄妹结婚、战争迁徙、哲学、艺术、宗教等。举世闻名的《西南彝志》和彝族四大史诗《勒俄特依》、《阿细的先基》、《梅葛》和《查姆》;四大叙事诗《阿诗玛》、《妈妈的女儿》、《我的幺表妹》和《逃到甜蜜的地方》等都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喜爱。《阿诗玛》已译成十多种外国文字,在国际文坛上享有盛誉。在医药学方面,彝文古籍也保存了丰富的资料。元明时期用彝文记载的彝族医药的成就有《寻药找药经》、《医算书》、《献药经》、《明代彝医书》、《指路经》等。近20年来,彝族的作家文学和现代艺术也有长足的发展,涌现出很多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这些文献是研究彝族古代文化的珍贵资料,也是祖国文化宝库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彝文刻石和碑文也很多,如贵州大方县的《火齐碑》是东晋时期所刻。贵州大方县有名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铸造的铜钟,镌有彝汉两种文字。云南省禄劝县《镌字岩》刻有彝

彝族文化介绍

民族概况: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人口数为7762286。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6个方言。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囊文,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1975年制定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使用。形成历史: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了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文化艺术: 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源远流长、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各地彝族流传许多记载本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彝文手抄本,已发现的有上千种之多,现已陆续翻译、整理出版,内容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宗教学等方面。还有一些彝文铸铜、碑刻及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文学。在医药学方面,彝文著作中也保存了丰富的资料。彝族普遍采用夏历。近年来,也有人认为古代彝族先民使用过十月历。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

彝族风情途中导游词权威

自选景点导游词 彝族风情 ——权威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 我是西昌航天旅行社导游权威,是你们在凉山州西昌市参观游览活动中的权威导游。首先我向大家致以彝族的最高礼仪和问候,彝语:“欢迎你”。今天我非常高兴和大家认识,由我来陪同接待大家参加西昌一日游行程活动,来游览美丽的月城西昌市,我们今天游览的景点有衛星發射基地、邛海、泸山等景點。 在離開西昌市區前往澷水灣衛星發射基地的路上,請大家往右前方西昌市中心的十字街頭看看,我们面前有一座当地标志性建筑之一,彝海结盟的塑像。相信大家都听过这个故事吧,红军长征时期,刘伯承将军和彝族首领小叶丹歃饮血酒,汉彝结盟。请大家仔细看看这两个人,他们肩并肩神情激动。注意到他们手里端着什么吗?对了,那是大碗酒,那么现在我就想跟您唠一唠着咱彝家的酒文化。这里面啊也是博大精深,就让我一一道来。 凉山气候寒冷,酒能驱寒暖胃。所以酿酒的历史十分久远。酒,在彝家的饮食当中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古时候彝家谚语说:“汉家贵茶,彝家贵酒。”“有酒便是宴,无酒杀猪打羊不成席。”可见呢对酒的重视。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也必不可少。在彝家,每当客人来到时,没有沏茶敬客之礼,却有倒酒敬客之俗;每逢婚嫁,以“酒足”为敬,“饭饱”都在其次,或几乎没有请客吃饭之说;每当丧葬时,讲究送酒最多者最为孝敬;彝族家支间,个人间发生打架斗殴纠纷时,理亏方往往打酒陪礼道歉,即可消除双方的怨恨。您看这酒啊,还兼具着众多社交生活的功能呢。彝人一生可谓“生以酒迎来,活以酒壮骨,死以酒送归。” 该是什么样的酒让我们彝族兄弟一生衷爱呢?彝家酒类众多,有玉米酒,泡水酒,稀饭酒,坛坛酒,咂酒,啤酒等。个个都是粮食加智慧的结晶,酒香醇厚,色泽澄亮,甘甜可口。说到这男同志们肯定心里偷着乐呢吧,没关系,也有适合咱女同胞,让咱也过回酒瘾的泡水酒。 泡水酒是彝家待客的各类酒中最富特色,最令人喜爱的自酿酒。它是用高粱,玉米,荞子等杂粮为原料,酿制一桶要用粮食至少15到25公斤。工序简便却极讲究技巧,尤其以凉山美姑酿的与众不同。酒酿成以后呢用泥巴封口,需饮用时去掉封泥,加水到溢到桶口为止,否则酒味太浓。过两个小时以后呢,用竹管或麻秆插入桶底,用嘴吸饮。也可以从桶底部的小孔将酒引出,引出之酒会让你感觉到“酒香溢万里,尝酒甘又醇,嘴唇寒丝丝,舌尖甜蜜蜜。”所以连苏轼也不的不感慨“烂煮葵羹斟桂醑,风流可惜在蛮村。” 怎么样,似乎闻着这酒香了吧!别急,可得听我把话说完。咱们彝家兄弟这个酒啊也是有个喝法的,一般呢有三种方式,一为“杆杆酒”,也就是我刚才所讲到的这种泡水酒的喝法,土家族,羌族等其他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这种咂饮的传统。多盛行于逢年过节,招待贵宾,举行婚礼的场合。二呢是“转转酒”,大家聚众喝酒时,几个人围圈而蹲,仅用一两只酒碗,从右至左依次转着喝,每个人喝完后都要用左手横擦碗沿为礼。再递给身边人,周而复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