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介绍与传说

合集下载

彝族传说故事

彝族传说故事

彝族传说故事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

那你知道彝族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彝族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彝族传说故事篇【1】在位于弥勒县的立山与巡检交界地方有一堵陡峭的石壁,石壁上有个洞,人们叫它金银洞。

金银洞上有一个石门,可是却被鹅卵石严丝合缝地封住了。

据传说里边有很多金银珠宝,所以人们才叫它金银洞。

关于这个石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

很久以前,离金银洞不远的地方有个小寨子,寨子里有个小伙子叫阿双,阿双的阿爹早死,只有个年老的阿妈。

娘儿俩相依为命,靠阿双每天砍柴度日。

有一天,阿双到山上砍柴时迷了路,不知不觉来到一座深山里,怎么也找不着回家的路,太阳快要落了,他还在树林里转。

后来他转到一个洞跟前,听到里面有说话声,他就朝里面走去,向人家打听一下出山的路。

走到里边他看见有两个老馆在对阵下棋,连人走进来都晓不得。

阿双上前跟他们问路,他们只点点头说:“等一下,等一下”,连头也不抬一下。

看他们那集精会神的样子,阿双也不知不觉被他们的棋阵迷住了。

等到两位老馆下完棋抬起头来,问阿双有什么事的时候,天差不多就要黑了。

阿双这才惊醒过来!“阿呀!咋个整呀,今天光顾在这里看人家下棋,连问路的事也给忘了,再说今天连一根柴也没有砍得,明天吃哪样呀!”他慌里慌张就要往外走。

俩位老馆急忙拦住他,说:“小伙子,不要回去了吧!天已经快要黑了,摸不熟这里的路,最好在这里随便过一晚上,明天再回去。

”阿双想:也只有这个办法了,就在那里过了一夜,第二天,阿双要回去的时候,两位老馆对阿双说:“小伙子,昨天怪我俩耽搁了你一天的工夫叫你砍不成柴,这样吧?你今天也不消砍柴了,我们这里什么都有。

金银财宝,吃的用的,要嘛你拿点哪样回去,你娘俩度日子吧!从此以后就不用再砍柴了。

”说着把阿双领进洞子的里层。

一到里边,只见金光闪闪,金银珠宝,金碗银筷,金玉米银谷子,满洞皆是。

阿双看了,不知道要哪样才好。

这时两位老馆对他说:“阿双,要哪样你就拿吧,要多少拿多少”。

彝族神话故事

彝族神话故事

彝族神话故事在云南省的大山深处,生活着一个勤劳、善良的民族——彝族。

他们世代居住在这片土地上,传承着自己的语言、文化和神话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彝族神话的世界,听听那些古老而美丽的故事。

据彝族神话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一位名叫“阿吽”的神灵,他拥有着无穷的力量和智慧。

阿吽看到人间的彝族民众生活艰辛,便决定下凡,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于是,他化身为一只美丽的孔雀,飞到了彝族的村落。

在彝族的村子里,有一位名叫阿娜的姑娘,她聪明伶俐,心地善良。

阿娜每天都会到山上去取水,她用心的态度感动了阿吽神。

于是,阿吽神便在阿娜的家门口留下了一枚闪闪发光的孔雀羽毛,希望阿娜能够将它好好保存。

阿娜将孔雀羽毛带回家后,奇迹出现了!孔雀羽毛散发出的光芒,将整个村子照亮,村民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

阿吽神的力量让人们感到无比敬畏,他们开始将孔雀视为神圣的动物,每逢重要的节日,都会举行盛大的孔雀舞表演,以示对阿吽神的崇敬。

除了孔雀之外,彝族神话中还有许多其他的神灵和传说。

比如,他们相信在山林中有着一位名叫“阿诺”的神,他是大地之神,掌管着丰收和生育。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彝族人民都会举行盛大的“阿诺节”庆祝活动,向阿诺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此外,彝族还相信在深山之中有一位名叫“摩耶”的女神,她是生命之母,能够赐予人们健康和幸福。

每当家族中有人病重或者遭遇困难时,彝族人民都会祈求摩耶女神的庇佑,希望能够得到神灵的保佑和庇护。

彝族神话故事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传说,比如关于天神、水神、山神等等。

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彝族的文化传统,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生命、命运的理解和崇敬。

这些神话故事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信仰和精神支撑,激励着彝族人民不断向前,奋发向上。

彝族神话故事,就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现着彝族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通过这些古老的传说,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彝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他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热爱。

让我们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彝族神话故事的光芒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

凉山彝族神话故事

凉山彝族神话故事

凉山彝族神话故事
凉山彝族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彝族人民拥有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

凉山彝族的神话故事无不体现着彝族古老的文化传统与精神信仰。

凉山彝族的最著名的神话故事就是关于阿洛之父羊贤的传说。

据说,羊贤是一个勇敢而智慧的女子,她曾经用石头和泥土修建了一座用以防护家人的大型城堡,避免受到敌人的侵害。

有一次,羊贤在森林里遇到一条狮子,但是她没有害怕,反而让狮子成为自己的宠物,并被崇拜为神灵。

这也宣告着阿洛之父羊贤正式出现了。

另一个凉山彝族的神话故事是“艾凡的传说”。

艾凡是凉山彝族
的一个传说人物,他的出现使得彝族从动物世界进入了人类的文明社会。

在彝族传统文化中,艾凡被尊崇为彝族大先知文化的始祖,是彝族文化传承发展的核心人物。

据说,艾凡被派遣到彝族人民中去,把彝族人民最落后的地方变成了最美丽的乡村。

他还把彝族诸多节日等文化习俗带到了彝族人民中,促进了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凉山彝族的神话故事不仅充满了神秘色彩,而且又充满了正能量。

它们不仅记载了凉山彝族的古老文化,而且也极大地丰富和调动了彝族民族的精神力量。

凉山彝族的神话故事让彝族人民有了一个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让彝族的思想观念得以彰显。

凉山彝族的神话故事将永远是一面动人的镜子,让彝族人民珍惜兴盛的传统文化,坚定他们对未来的信心。

- 1 -。

关于彝族的传说故事

关于彝族的传说故事

关于彝族的传说故事 关于彝族的传说故事,你知道多少呢?下⾯我们就来看看那些关于彝族的传说故事吧! 插花节的传说 很久以前,整个世界洪⽔连天,淹没了⼟地,世界上只剩下了两兄妹,他们躲在⼀个⼤葫芦⾥,葫芦⼝⽤蜡封住。

这个葫芦在洪⽔中漂流了许多天,也不知漂到什么地⽅。

有⼀天,洪⽔开始退了,露出了⼭头,树梢。

这个葫芦落到⼀棵⼤树丫杈上。

⽼鹰在⼭头飞翔,它听到葫芦⾥的声⾳,那是⼈种在⾥⾯啊!⽼鹰把葫芦抓了起来,把它放在⼭顶上。

现在葫芦细着腰,那是当年⽼鹰抓成的。

耗⼦从地下钻出来,他听到葫芦⾥的声⾳,这是⼈种在⾥⾯。

耗⼦啃着蜡,把蜡啃通了,葫芦⾥出现⼀股光芒。

兄妹俩顺着光爬了出来。

在荒凉的世界上,只剩下他们了。

⾦龟⽼⼈来到兄妹⾯前说:“为了传⼈种,只有你们结为夫妻了。

”兄妹俩回答说:“⼀个⽗母⽣的,怎么能够成亲?”⾦龟⽼⼈吩咐说:“⼈种只有你们两⼈,你们⼀定要成亲。

”兄妹⼆⼈很为难,哥哥想了⼀个注意,说:“我们俩各在⼀⽅烧⼀炷⾹,问问天公地神,如果⾹烟升起来绕在⼀起,我们才能成亲。

”结果,⾹烟升起来,真的绕在了⼀起,但是妹妹坚持不肯成亲,哥哥⼜说:“我们两⼈各在⼭头滚磨,如果两盘磨拢在⼀起合起来,我们才能成亲。

”他们⼜按照这样办了,结果两盘磨不偏不倚合拢在⼀起。

那是,妹妹仍旧不肯成亲。

妹妹说:“我们在滚⼀次簸箕,如果两个簸箕不偏不歪,⾯对⾯合在⼀起,才能成亲。

”结果两个簸箕果然合在⼀起了。

⾦龟⽼⼈说:“你们还有什么可说,就成亲吧。

”妹妹再试也没有⽤,⼜说道:“没有⽗母之命,没有媒为证,怎么能够成亲。

”⾦龟⽼⼈回答说:“这阵⼈烟已经灭绝,那⾥找⼈?你看那棵松树就是你的⽗亲,那棵万年青就是你的母亲,那边那棵梅树就是你们的媒⼈。

你们就成亲吧。

”兄妹俩再也坚持不住,为了传下⼈种,他们终于结成了夫妻。

过了⼗⼆个⽉,妹妹有了⾝孕,⽣了⼀胎,可惜不成⼈形,是个⾁团。

怎么办?妹妹埋怨哥哥,哥哥埋怨⾦龟⽼⼈。

这时⾦龟⽼⼈⼜出现了,他笑嘻嘻地前来向兄妹俩贺喜:“你们已经产下⼈种了。

彝族民间故事传说200字

彝族民间故事传说200字

彝族民间故事传说200字彝族民间故事:阿巴扎与伊里妹从前,西山上有个孟拉村。

说是村子,也不过三户人家。

较富的一家是李大,他地多财富,却偏偏美中不足,只怨老婆嫣嫣独生一个男孩。

可这男孩长得结结实实,名字叫阿巴扎。

阿巴扎从小就喜欢跟对门的穷户独生女儿伊里妹在一起玩。

伊里妹早死了阿爸,只有阿妈抚养她成人。

后来由于生活贫困,阿妈的双目失明了。

只能靠伊里妹卖柴卖草、东奔西跑,维持母女俩的吃穿。

她不仅勤劳善良,还生得美貌俊俏,十分逗人喜爱。

阿巴扎很可怜伊里妹,常常把父母给他吃的食物分点给她,还把家里穿破的衣服也给她作破布补在她身上。

把母亲穿过的旧鞋也给她穿着上街做买卖。

阿巴扎不敢拿家里的新东西,来充当自己对伊里妹的爱,因为父母不喜欢穷人家。

当然伊里妹也不嫌旧,家里太穷,这也得感激巴扎哥了。

夜里,阿巴扎帮伊里妹打草鞋,回家时总叫伊里妹吹响蔑给他听;出门时,伊里妹总要送他一段路。

伊里妹去街上卖草鞋,他也送她到半坡。

他想跟伊里妹去上街帮她卖草鞋,但父母不准。

太阳落西,他总是坐在半坡等伊里妹回来,远远见她归来,非常高兴,头一句就问买卖怎样?当伊里妹带有笑意时,他也很高兴。

六月间,雨多路滑,伊里妹背着柴上街去卖,阿巴扎叫她路上多加小心,晚上快回。

伊里妹说:“阿哥不用担心,我要回来听你吹笛子呢?”街上很热闹,伊里妹把柴卖给一r一个年方五十的瘦高汉子。

那男人叫她送到他家,方可取钱。

路不远,伊里妹答应了,把柴送到他家,却偏偏不给钱,说这姑娘长得漂亮,要她留下今夜就和他儿子汀亲,明天清早方可回去。

伊里妹心慌地在外跑,可是,她哪能逃出这汉子的手,又给捉了回去,把门锁上了。

伊里妹哭呀!喊呀!喊道:“巴扎哥呀巴扎哥,我听不到你的笛声了,你可听见我的哭声呢,巴扎哥,快来救我呀!”她边哭边敲门。

天渐渐黑了,门开了,进来了一个女人。

那女人虽然衣着华丽,但使人看了害怕,她端着饭菜,笑嘻嘻地说:“姑娘,对不起了,我儿子今晚没回来,你就住一夜吧,等明早他回来;你看了,是会喜欢的,吃饭吧!你一人很孤单,我陪你睡好了。

彝族民间故事_彝族民间传说故事精选_民间故事

彝族民间故事_彝族民间传说故事精选_民间故事

彝族民间故事_彝族民间传说故事精选民间故事是彝族民间文学的重要门类之一.根据作品内容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彝族民间故事大致可分为故事、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笑话等。

彝族民间故事有哪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彝族民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彝族民间故事篇1:射太阳和射月亮古时候,天上有九个太阳和八个月亮。

每逢太阳出来就要连续出九天,把地上的万物都晒死了。

山头上只剩下猴子和蚂炸,世间的人只剩俄普浦罗一家。

这家人有兄弟三个,老大名叫俄普浦罗,老二名叫俄普浦保,老三名叫俄普浦果。

有一天,俄普浦保被太阳晒得实在支持不住,就扛起一块扁石头去砸竹子,一棵粗大的竹子被砸断了。

俄普浦课于是想到:既然石头能砸断竹子,那么把扁石头弄得再薄些、锋利些,不就可以砍削竹子了吗?在俄普浦课的不断努力下,人类的第一把石刀,第一把石斧创造出来了。

哥哥俄普浦罗又用石刀石斧去砍竹子,在制造各种竹器的过程中,发明了人类的捕猎工具—弓和箭。

俄普浦罗用他的神箭连续把太阳射落了八个,月亮射落了七个。

剩下的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吓得躲起来,不敢出来了。

弟弟俄普浦果在家着急了,没了太阳,庄稼哪能生长,人世哪得温暖,于是他用牛到山上喊太阳,太阳不出来;用羊喊太阳,太阳也不出来;用狗喊太阳,太阳还是不出来;最后只得用公鸡喊太阳,一连喊了三遍,太阳才慢吞吞地从山肚子里钻出来。

太阳出来了,月亮也羞答答地跟着出来了。

所以,直到现在公鸡叫三遍,太阳就出了。

月亮出的时候,时儿圆,时儿缺。

彝族民间故事篇2:蛇洞的传说在阿哲人住的地方有个巨大的溶洞,好像一条巨蟒张着血盆大嘴;洞口笔立着两根石柱,好像两把锋利的剑。

就是这个奇异的洞子,在阿哲人中流传着一个神妙的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阿哲地区森林密布,山里泉水涂涂,山岭绿带起伏。

住在那里的阿哲人,勤耕苦织,日子倒还过得安宁。

有一夜,忽然狂风呼啸,森林里响起哗哗啦啦的声音,家里的门窗也吱吱呀呀乱摇乱晃,家畜、家禽和野兽都一齐惊叫起来,人睡在床上也颠来簸去。

彝族

彝族
一、凉山型 •主要流行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毗邻各县,以 及云南省金沙江流域。 •其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地保持了传统服饰的 文化特征。 凉山男女上衣均为右衽大襟衣。男女 老幼皆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 •其衣饰的传统衣料以自织自染的毛麻织品为主, 喜用黑、红、黄等色,其工艺可用挑、绣、镶、 滚等多种技法,火镰、羊角、蕨芨草等图案是其 传统纹样,下分依诺、圣乍、所底三个样式。
彝 族
民族历史概貌
•彝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与哈尼族、傈僳族、 拉祜族等皆源于古彝族。
•彝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地皇时代,彝族传说指名道姓地 提到了汉族传说中的“地皇”,且汉族文献与彝族传说异 口同声地说“地皇以三十日为一月”,这无论如何不能以 “巧合”来解释,只能解释为:地皇氏的存在是真实的, 地皇时代彝族的雏形已经有了。
• •1 •2 •3 •4
((((彝
) 服 饰 图 案 纹
பைடு நூலகம்
) 男 子 服 饰 多
) 反 映 了 彝 族
) 反 映 了 黑 之
族 服 饰 的 特 点
样体“尊
体现顾、
现其头黄
了英”之
彝勇的美
族善生的
对战活审
自的习美
然气惯观
的概和;
理;荣
解誉
和意
崇识
敬;

彝族——风俗习惯
一、食俗
•羊肉是其主要的食源。 •吃羊时有一些特殊的习俗:羊肝、羊胃先用来祭 祀祖灵,然后烧食,也有的生食;羊脑给老人吃; 处于生育期的妇女忌吃公羊;牧羊人不能食羊尾 巴;羊血用萝卜丝拌后腌做咸菜,放在饭上蒸熟 吃,味道特别鲜美。 •彝族吃鸡也有一些讲究。一般吃清炖,用陶锅煮, 不用刀切。煮熟后用手将鸡撕成条块,蘸辣椒、 花椒汁食。鸡头由老人吃,并要看卦(鸡脑的形 状)。 •彝族喜欢喝酒,酒分甜、辣两种,过去都是在自 己家中酿造。甜酒用糯米、辣酒用高粱或玉米酿 制。有“客人到家无酒不成敬意”的传统。 •彝族在过年过节时都要椎牛打羊,宰猪宰鸡,而 平时一般很少动牲,除非款待客人。 •彝族有杀年猪的食俗,一半留给自己吃,另一半 送给岳父岳母。年猪多用来腌制,挂起来,阴干 后成为腊肉或火腿。过年节时还要吃砣砣肉、糍 粑,喝坛坛酒、泡水酒、酒茶。

彝族文化解读

彝族文化解读

彝族文化解读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份。

彝族文化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一、节日庆典
彝族的重要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火把节”,这是彝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彝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火把节通常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举行,为期三天。

节日里,彝族人民会举行点火把、摔跤、斗牛、歌舞表演等活动,以此纪念传说中的英雄人物支格阿龙,同时祈求平安和丰收。

二、民间传说
彝族的民间传说融合了彝族的历史、神话和民间故事,如《梅葛》和《勒俄特依》等史诗,记载了彝族创世神话、民族迁徙、英雄事迹等内容。

这些传说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蕴含着彝族人民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三、生活习俗
彝族的生活习俗深受其地理环境和民族历史的影响。

彝族的传统民居多为土墙或木结构的房屋,适应了山区的生活环境。

彝族的主食以玉米、土豆、大米为主,喜欢吃辣椒和酸菜。

在服饰方面,彝族的传统服装以黑、红、黄为主色调,上面绣有精美的图案。

彝族的婚姻习俗中,保留着说媒、订婚、迎亲等传统仪式。

四、宗教信仰
彝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彝族人民相信万物有灵,因此对山、水、树等自然元素都抱有敬畏之心。

此外,彝族地区也有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的影响,尤其是在节日庆典和丧葬仪式中,这些宗教的影响较为明显。

总的来说,彝族文化是一种融合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多种宗教信仰的文化体系。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彝族文化,同时也要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彝族介绍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

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人口数为7762286。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6个方言。

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囊文,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1975年制定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使用。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

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

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 ‘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

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 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

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了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

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

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

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

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8世纪30年代,蒙舍诏统一六诏,云南彝族、白族先民联合各族上层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中心在今云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

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唐天复二年(902),南诏奴隶制王朝的覆灭,不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随之消亡。

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

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 经彝族地区,促使处 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 下。

与之相对应,蒙古贵族加强了对各地彝族兹莫即土长的争取工作, 发展为在 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土司制度。

自 1263〜1287年,相继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 土司。

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 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 司(兹莫)连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 与低下的社会生 产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 3个等级。

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 隶制的上层建筑。

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 势力以沉重打击。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 制过渡。

社会经济新中国成立前,包括云南大部、贵州部分以及广西的全部彝族地区, 私有为基础的封建地主经济早已占着绝对统治的地位,实物地租是地主对佃农最主要的剥削方式。

此外,对佃农一般还进行额外劳役剥削, 雇工与高利贷剥削也 十分普遍。

部分地区由于某种历史原因,土司仍得到保存,或在“改土归流”时 保全了大量的土目与中小奴隶主,因而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较长。

如在乾隆初年, 贵州威宁地区的彝族群众仍然“半为夷目家奴”。

及至建国以前,所属百姓仍然 保留某些农奴的特点,奴隶主的剥削虽以实物地租为主,仍不同程度地残存着奴 隶制的痕迹。

云南武定、禄劝以及红河南岸等地当时也保存不少大小彝族土司, 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地主经济已有取代领主经济的发展趋势。

农业是广大彝族地区的主要经济部门,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养麦、土豆、小麦、 水稻、大麦、燕麦、元根等。

农具主要有犁、耙、条锄与板锄。

在高原地区,人 口稀少,牧草丰富,适宜于畜牧业的发展,主要牧养牛、马、猪、羊等。

山地森 林资源、山货资源十分丰富。

河流湖泊中有各种鱼类和水产。

狩猎,采集药材、 木耳,捕鱼等成为群众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工业基本上作为家庭副业而 存在,主要采取定期赶集的形式进行商品交换。

彝族的社会生产力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不发达,尤其是在聚居区内一直保持着“以物易物‘‘的交换形式, 牲畜、粮食、山货去换取针、线、盐之类的生活必需品。

“耻于经商‘‘的观念 一直统治着人们的思想,在彝族人民的观念中,牛羊是最有价值的东西,是衡量 贫富的标准,也是衡量一个人(或一家人)能干与不能干、强与弱的标准。

拥有百 头牛羊是一般彝人的追求目标。

以土地个体 荞麦、自给自足的经济占主导地位。

商品经济极 仅用少量的新中国成立后,彝族人民经过40多年的开发建设,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目前已经建起了钢材、生铁、煤碳、采矿、发电、伐木、化肥、农机、食品加工等轻、重工业部门,形成了一支本民族的产业队伍。

云南个旧的云锡公司,已成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一个重要企业,贵州西部的六盘水特区,已发展成为著名的煤炭工业基地,四川渡口也成为著名的新兴钢铁工业城市。

交通运输也得到了较大改善,各地普遍修建了公路,成昆、贵昆铁路干线也通过了彝族地区。

政府还在各地设立了一些贸易机构和集市,使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经济上实行搞活的政策,彝族的城乡商品经济有了飞跃发展,彝人中建企业、经商者逐年增多,落后的自然经济正受到严重冲击。

文化艺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源远流长、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

各地彝族流传许多记载本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彝文手抄本,已发现的有上千种之多,现已陆续翻译、整理出版,内容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宗教学等方面。

还有一些彝文铸铜、碑刻及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文学。

在医药学方面,彝文著作中也保存了丰富的资料。

彝族普遍采用夏历。

近年来,也有人认为古代彝族先民使用过十月历。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

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

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

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

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 “打歌舞”和“锅庄舞”等。

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彝族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

漆绘主要多施于碗、盘、壶、杯、盔甲、护腕、盾牌、箭筒、马鞍、马笼头、月琴、口弦之上,颜色以黑、红、黄三种色彩为主。

刺绣为彝族妇女所善长,常绣在头帕、擦尔瓦、衣袖、衣大襟、裤脚、挂带、烟荷包、腰带等上。

风俗习惯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

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

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

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

首饰有耳坠、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区是玉米,次为养麦、大米、土豆、麦等。

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大块大块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

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手镯、戒小麦和燕(拳头大蛙蛇之类的肉。

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

酒为解决各类纠纷, 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 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栏”的住宅。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

妇女地位较低。

遗产由 诸子平分,绝业一般归近亲所有。

彝族历史上盛行父子连名,此俗在凉山彝族居 民中一直继续到建国前。

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较高的聘金, 交错从表婚比较流行,夫死实行转房。

建国前云南部分彝族地区还保持着公房制 度,凉山彝族保持着严格的等级内婚。

历史上彝族多实行火葬,建国前,凉山及 云南沿金沙江一带居民仍行此葬俗。

其他地区自明、清以来逐渐改为上葬。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 先崇拜。

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魂的信仰。

人们认为大自然中许多没 有生命的东西都附有精灵,一个家庭中凡是祖先遗留下的一切东西如衣服、首饰、 银子、用具,都可附上精灵“吉尔”,认为它具有保护家人的魔力。

由于历史上 长时期的民族文化交流,佛教传入彝族区已有长久历史。

清代初年,道教在一些 彝族地区盛行。

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天主教与基督教也于 19世纪末年先 后传入彝族地区。

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 歌节”等。

“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

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 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

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 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彝族的虎图腾崇拜 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出于对动植物的一种特殊的亲近感,把某种动物 或植物作为崇拜的对象。

他们以自己信奉的图腾,作为本氏族的标志,甚至将其 作为本民族的祖先。

中国云南的彝族人,对虎的崇拜就是源于这种古老的图腾信 仰。

据彝族的民间史诗《梅葛》记载,天神在创世之初,派了他的五个儿子去造天。

天造好了之后,便用雷电来试天,结果天裂开了,用什么补天呢?天神们认为世 界上的东西虎最威猛,于是天神又派五个儿子去将虎制服了, 然后他们用虎的一 根大骨做撑天柱,这样天就稳定下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