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简介 彝族有哪些支系主要分布在哪里
彝族地理知识点总结

彝族地理知识点总结彝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彝族地理知识是了解和认识彝族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对彝族的地理知识进行总结,包括彝族的地理分布、居住环境、经济特点、自然资源、气候等方面。
一、地理分布彝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南、四川、贵州、湖北、云南的东南沿边,广西、安徽、湖南、甘肃、陕西、浙江、江西、广东、青海、贵州、宁夏等多个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区。
其中,云南省是彝族人口最多的地区,约占全国彝族人口的80%以上。
云南的彝族主要分布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四川的彝族主要分布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泸州、宜宾等地;贵州的彝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等地。
彝族分布区域地势起伏,山地地形较为复杂,河流纵横交错,气候多样,生态环境优美。
由于分布在高山峡谷之间,彝族地区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
二、居住环境彝族地区山高坡陡、河流交错,属于地势复杂的地区,多为高山、山谷、峡谷、山坡地形。
地形复杂,海拔较高,气候多于温带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
彝族人民主要居住在高山峡谷之间,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因此彝族的居住环境比较艰苦。
但是,彝族人民生活勤劳,勇敢善战,他们在这个高山峡谷地区,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美好的家园。
三、经济特点彝族地区资源丰富,主要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同时也以原始林木、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著称。
彝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作物种植、林木采伐、畜牧业、手工业、矿产开发等行业。
彝族农业经济是以水稻、玉米、小麦、油料、青黄豆、甘蔗、水果和蔬菜为主要农作物的种植。
畜牧业主要以家禽、家畜为主,部分地区还有养殖蚕丝、猪等。
彝族地区的手工业非常发达,主要以编织、陶瓷、银饰、木雕、竹编等手工艺制品为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同时,彝族地区也以矿产资源丰富而闻名,主要有锑矿、铜矿、铝土矿、锂矿、钾盐等。
彝族年

洞房里的打斗
按照彝族习俗,洞房之夜,新娘如果不反抗搏斗,将被 人嘲笑:“这是不会反抗的女人!”据说,他们日后生 下的孩子,祖先将不予承认,死后还进不了“阴间”呢! 因此,待宴客散去,洞房里的一对新人,还有一番打闹 搏斗。他们摔摔打打,撕衣抓脸,从洞房里传出来的砰 砰之声,震得四邻皆闻。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 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 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 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巾 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 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有一天,天王拨开云头,巡视人间,发现山头还剩下一座房子,房顶上还有一 只乌鸦正鸹鸹高叫。乌鸦高叫,是不祥的预兆,天王忙叫妻子翻看天书,他的 妻子开柜翻书时,发现耗子已把天书咬得破烂不堪。天王气愤地追击耗子,途 中被一条蟒蛇咬伤了脚趾,痛得他死去活来。这时,一只云雀飞来告诉天王, 青蛙能治好他的创伤。天王的妻子立即请来了青蛙,青蛙要他答应把女儿嫁给 老三,才给他治病,逼得天王没法,只好应允。青蛙眼见这个成全老三婚事的 计划圆满实现,便扑通一跃,跳进了池塘。天王抓不住青蛙,伤口越来越厉害, 就此一命呜呼了。
凉山型
社会习俗 (婚俗、节庆)
婚俗: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
羊肉(丧事则用羊肉)。 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
中与心上人结交恋爱,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 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全寨男女老幼都去看赛马。马蹄声、挥鞭声、喝彩声交织在一起,汇成冲天的音响, 把年节的气氛推向高潮。赛马结束,小伙子们又进行摔跤比赛,让自己得到锻炼、 让大家得到欢乐。
[整理]彝族的文化及其保护
![[整理]彝族的文化及其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cb94adbd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c0.png)
彝族的文化及其保护彝族的文化及其保护一、彝族支系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历史阶段,彝族祖先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产生了分支。
大约几千年前,有了武、乍、糯、恒、布、慕的六个分支。
分别迁徙到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经过长期了历史发展,形成比较多的彝族支系。
目前较大的几个支系是:阿细、撒尼、阿哲、罗婺、土苏、诺苏、聂苏、改苏、车苏、阿罗、阿扎、阿武、撒马、腊鲁、腊米、腊罗、里泼、葛泼、纳若等。
族主要的支系具体分布为:自称为诺苏颇、诺苏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及云南省的宁蒗、华平、永胜等地区。
自称为纳苏颇、纳苏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禄劝、弥勒、昭通及贵州毕节地区。
自称为迷撒拨、纳罗拨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巍山、云县、漾濞等地区。
自称为罗罗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别在云南省景东、云县、个旧、墨江、双柏等地区。
自称为颇罗、泼哇、昨柯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别分布在云南省文山、开远、砚山、马关、金平等地区。
自称为泼拉塔、图拉颇、腊鲁濮、阿鲁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华坪、云县、普洱、新平、墨江等地区。
自称为撒尼濮、尼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路南、泸西、弥勒、昆明市郊区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聂苏濮的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龙武、石屏、云龙、昌宁、双柏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黎颇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凤庆、华坪、永胜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山苏、阿租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新平、元江、峨山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阿细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弥勒、路南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阿哲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弥勒、易门、双柏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格濮、阿多拨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泸西、弥勒、师宗、鹤庆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阿武、阿乌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弥勒、元阳、西畴、金平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罗米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凤庆、景东、墨江、普洱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密期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禄劝、弥勒、昆明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阿罗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师宗、陆良等彝族地区。
云南彝族的二十四个支系

云南彝族的二十四个支系云南彝族的二十四个支系彝族主要的支系具体分布为:自称为诺苏颇、诺苏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及云南省的宁蒗、华平、永胜等地区。
自称为纳苏颇、纳苏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禄劝、弥勒、昭通及贵州毕节地区。
自称为迷撒拨、纳罗拨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巍山、云县、漾濞等地区。
自称为罗罗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别在云南省景东、云县、个旧、墨江、双柏等地区。
自称为颇罗、泼哇、昨柯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别分布在云南省文山、开远、砚山、马关、金平等地区。
自称为泼拉塔、图拉颇、腊鲁濮、阿鲁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华坪、云县、普洱、新平、墨江等地区。
自称为撒尼濮、尼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路南、泸西、弥勒、昆明市郊区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聂苏濮的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龙武、石屏、云龙、昌宁、双柏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黎颇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凤庆、华坪、永胜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山苏、阿租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新平、元江、峨山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阿细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弥勒、路南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阿哲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弥勒、易门、双柏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格濮、阿多拨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泸西、弥勒、师宗、鹤庆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阿武、阿乌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弥勒、元阳、西畴、金平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罗米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凤庆、景东、墨江、普洱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密期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禄劝、弥勒、昆明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阿罗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师宗、陆良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他鲁苏、他谷苏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永胜、华坪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拉武苏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永胜县。
自称为撒摩都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昆明郊区。
自称为他留、堂榔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丽江地区。
自称为纳若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永胜县。
自称为纳渣苏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永胜县。
彝族介绍 彝族名称来历和彝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彝族介绍彝族名称来历和彝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彝族名称来历解放前,彝族被称为“倮倮”或“夷人”等多种称呼,解放初被称为“夷族”。
彝族原来自称“罗倮”,在彝语中“罗”(音)意思是虎,“倮”(音)意思是龙,以两种代表力量与神秘无畏的动物自称,意思是说彝族是勇敢和强大的民族,更多意义上反应了彝族人对自己民族的自豪感,但旧社会各民族之间缺乏交流,外人称彝族人为“倮倮族”有某些侮辱性。
解放以后,国务院开展对各个少数民族名称的确定工作,毛主席和周恩来在北京会见彝族代表研究讨论,在会议上提到以前彝族名称不统一,其中“夷族”、“倮倮族”都有侮辱性的意思,“夷族”也不好,因为夷原意是外族,大家认为新中国是由兄弟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大家应该平等互爱,更不应该有夷内之分,“夷”不利于民族团结。
毛主席提出了把“夷”字改为“彝”字,他认为鼎彝是宫殿里放东西的,房子下面有“米”又有系,有吃有穿,代表日子富裕,大家听了很满意,一致表示赞成。
从此“彝族”就被正式定为彝族各支系的统一族称。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重庆三省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此外,陕西、甘肃、西藏等省区也有零星的彝族人世居,人口大约800万。
在国外,彝族人主要居住在缅甸、越南、泰国、柬埔寨、印度、日本和阿富汗,人口大约80万。
彝族人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形式,居住在北起大渡河流域,南到老挝国,东自乌江、西抵澜沧江的广阔地区。
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
其中云南彝族占彝族总人口的60%以上,云南的绝大部分地区
都有彝族分布,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哀牢山区、滇西北小凉山一带比较集中。
彝族风情

• 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 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 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 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 汉语称为“天菩萨”,彝 语称为“子尔”。这是彝 族男子显示神灵的方式, 千万不能触摸。外面裹以 长达丈余的青或蓝、黑色 包头,右前方扎成拇指粗 的长椎形的“子尔”-- 汉语称“英雄髻”。男子 以无须为美,利用闲暇把 胡须一一拔光,耳朵上戴 有缀红丝线串起的黄或红 色耳珠,珠下缀有红色丝 线。
•
五、宗教信仰
• 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 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 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 魂的信仰。
六、重要节日
• 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十月年、火把节及 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 十月年:是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上旬 择吉日举行。节期5—6天,节日里要杀猪、羊,富裕者 要杀牛,届时要盛装宴饮,访亲问友,并互赠礼品。 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 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共祝五 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 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 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 彝族民居建筑极讲究装饰,大门入口和屋檐是 装饰的重点,常常在大门上作各种拱形案图并 常有门楣。门楣刻有日、月、鸟兽等图案,封 檐板刻有粗糙的锯齿形和简单的图案;屋脊中 部及两端有简单的起翘及起拱,山墙的悬鱼、 屋檐的挑拱、垂花柱、屋内的梁枋、拱架等也 雕刻有牛羊头、鸟兽、花草等线脚装饰和连续 案浮雕;室内锅庄石上及石础、石门槛上雕刻 怪兽神鸟、卷草花木等彝族传统图案;门窗隔 扇及室内木隔花纹、小花格窗等,极富建筑装 饰效果,体现了彝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建造艺 术。
彝 族.

火与彝族
•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 。在彝族地区,最隆重的 节日是火把节,火把节多 在农历六月二 十四或二十 五日举行,到夜晚,人们 点上火把,火把行列从村 头照到田野,人们围着熊 熊燃烧的火堆,尽情歌舞 ,云南巍山的“打歌”, 弥勒的“阿细跳月”,楚 雄的“打跳”,石林的“ 大三弦”,红河 的“罗作 舞”,凉山的“朵洛荷” 等欢快的集体舞在这天都 会大展风采。
3、第二天:送火
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 火把节的高潮。这一 天夜幕降临时,人人 都会手持火把,竞相 奔走。最后人们将手 中的火把聚在一起, 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 火,欢乐的人们会聚 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 唱、舞蹈,场面极其 壮观。故也有“东方 狂欢夜”之称。
彝族年
彝族年,彝语称为“库斯” ,“库”即年、“斯”即 新,意思是新年,是大小 凉山彝族传统的祭祀兼庆 贺性节日。 彝族年是彝族的一个重要节 日。从古到今,彝族对过 年十分重视,也很热闹。 关于彝族年始于何时,现 已无从查考,凉山彝族过 年中的许多仪式均与祖先 崇拜相关,整个节日中充 满浓厚的祖先至上色彩
彝族年
婚俗 火把节
文化 习俗
东方情人节——西昌彝族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 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 、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 。白、纳西、基诺、拉祜 等族也过这一节日。农历 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 彝族隆重、盛大、富有浓 郁民族特征的节日。火把 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 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 。[1]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 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 都要过火把节。
彝族
1
概况 文化习俗
2
3 4
饮食
饰品
概况
彝族,历史记载为“夷”,主要居住于中国西南地 区,少数分布在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地区,总人 口约871万人(2010年),在官方承认的55个少 数民族中为第六大少数民族。[1]中国彝族聚居区 和人口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贵州三省,其余 各省市区也均有散居分布。越南的彝族支系被称 为“倮倮族”,人口3,307人(1999年),为官 方承认的54个民族之一,分布在河江、高平和老 街等省。缅甸、老挝、泰国等地亦有近百万彝族, 部分居住地还留存有少许指路经和古彝文。
图解56个民族——彝族

图解56个民族——彝族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
人口有6572173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彝族聚居地带群山耸立,河流纵横。
高山深谷中散布着许多湖泊和平坝(盆地),构成优美的自然景观。
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等。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受到广大彝族人民的接受和拥护。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6 种方言。
彝文是一种音节文字,至今使用。
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药学等许多著作以及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
彝族还有自己的历法。
彝族音乐富有特色,舞蹈多与歌唱相伴。
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颇富民族特色。
彝族主要从事农业,部分地区兼营牧业。
彝族蜡染剟花被面花腰装饰锥花鞋垫,先以双层白布为样,中间用厚布或笋叶隔开,选用五色彩线缝上花鸟虫鱼等图案,然后再用刀片将双层分开,精心修剪后,分别缝于硬布所做底板上即成。
彝族瓦板房的结构形式有:梁柱式(简单桁架);多柱落地式,一般多为三柱、五柱排架,穿斗木构架,这种形式称为“架”;特殊的“拱架式”,即利用杠杆平衡原理,多层出挑,加大室内跨度,减少室内支柱,既节约了木材又丰富了内部装饰,是彝族瓦板房中富有创造性的建筑特征之一。
彝族瓦板房的外墙一般不开窗,极少数开有小方洞的。
多有利用瓦板排列间缝和门采光,因此室内光线较暗。
以前瓦板房分布彝区各地,随着经济的发展瓦板房在淡出,目前仅在申果等高山地区有少量分布。
梅花乡拉尔村的瓦板房花包头撒尼是彝族的一个支系。
撒尼妇女的花包头,象传说中的阿诗玛一样,至今,仍是姑娘服饰重要组成部分。
花包头多为心灵手巧的姑娘亲手制成,长约3 米,宽约0 . 1 7 米,一条黑布作底,上面绣有数条彩色图纹,花色图纹的优劣,标志着姑娘的智慧和才能,也是青年择偶的一个标准。
因此,花包头的制作十分精致美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彝族简介彝族有哪些支系主要分布在哪里
导语:彝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文化,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有776 23万人,总人口位居壮、满、回、苗、维吾尔、土家之后的第七位,主要分布在云南
彝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文化,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有776.23万人,总人口位居壮、满、回、苗、维吾尔、土家之后的第七位,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彝族人世代在云贵高原和康藏高原的东南部边缘地带的高山河谷间生产劳作,繁衍生息。
神奇秀美而广袤丰饶的土地江川养育了一代代彝族人,也孕育出彝族人悠远的历史和朴素而多彩的民族文化。
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等。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有6种方言;彝族有自己的历法;彝族音乐富有特色,舞蹈多与歌唱相伴;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颇富民族特色;彝族人喜欢饮酒,席地而坐,围成一圈,递传酒杯,依次饮用,彝家历来好客,劝酒一片真诚。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
在彝族地区,最隆重的节日是火把节,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到夜晚,人们点上火把,火把行列从村头照到田野,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火堆,尽情歌舞,云南巍山的“打歌”,弥勒的“阿细跳月”,楚雄的“打跳”,石林的“大三弦”,红河的“罗作舞”,凉山的“朵洛荷”等欢快的集体舞在这天都会大展风采。
彝族的节日很多,除火把节、彝族年等重大节日外,各地有不同的节日,比如楚雄州大姚县昙华山一带的“插花节”别具一格。
人们把绚丽的马樱花戴在头上,插在门前,表达对抗暴除恶英雄咪依鲁的赞美。
在马樱花盛开的时节,当地彝族人民唱歌踏脚,尽情欢乐,庆祝幸福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