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风俗习惯

合集下载

彝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彝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彝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彝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彝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明。

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文化的独特习俗,彝族也不例外。

那你知道彝族有哪些风俗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彝族特有的民族风俗,希望大家喜欢!彝族独特的婚俗定亲及娶亲过去,黑彝以牛马金帛为聘;白彝以酒、布、银钱为聘;乾彝以酒、麻布、炒面为聘。

解放后,聘礼从简。

一般是青年男女定亲后,男方请人去和女方父母说亲,只需带一瓶酒去,只要女方父母接酒喝,就表示同意。

然后男方就到女方家正式定亲,一般是带二三丈布,二三十元钱,布和钱都是给女方的。

过了三个月,男方还要买三支青布或蓝布、一块肉、一瓶酒去女方家,这些东西都是给女方父母的,称为“递小礼”。

男方请毕摩择日子,择出的日子要和女方父母商量。

这次去,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给女方买点结婚用品,称为“压八字”。

女方的父母为孩子准备嫁妆,一般是做一个橱柜、两个装面柜、两只箱子、小桌子三张,大桌子必配齐八个凳子,二号饭桌、小号饭桌只配备四个凳子;还要配制二套被褥、洗脸盆、口缸、毛巾等。

男方在讨亲时,要做好女方穿的一套衣服,包括包头、鞋子、针线等,由作陪郎的娶亲人背到女方家。

这些东西要到晚上女方的父母请个歌师来喝“娶亲歌”时,唱到一样才拿出一样。

如果歌师唱错,娶亲人便将唱错的东西拿出来在歌师眼前绕三转,笑眯眯地装进自己的包包,不给新娘,也不还新郎,娶亲人自己得。

如果歌师要的东西唱准确了。

娶亲人拿不出来,歌师就用一个簸箕在娶亲人头上打三下,引得客人们哄堂大笑。

娶亲人和女歌师对唱下去,女歌师要把娶亲人唱败,娶亲人才乖乖地把背箩放在堂屋中间。

然后,女歌师唱着裤子就拿出裤子,唱着衣褂就拿出农褂。

泼水迎亲彝族姑娘出嫁时,姑娘的姊妹兄弟和同辈的青年男女可以用水浇波迎亲者。

比较大的彝族寨子,在姑娘出嫁的前十天,寨子里的青年男女。

就砍些木桩钉在路两旁,然后用野藤控成绊索。

等迎亲者到来时,就用路边早就准备好的几十桶水。

彝族风情饮食习惯

彝族风情饮食习惯

• 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 件“擦耳瓦"--羊皮披毡。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织 成,长至膝盖之下,下端缀有毛穗子,一般为深 黑色。彝族少女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 梳的是独辫,满15岁,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 “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 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15岁以后, 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单辫梳 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把童年时穿耳的 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
一、彝族简介
•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 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 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 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 部。
二、服饰
•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饰差异大,服饰区别近百种, 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 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 排花。除小凉山的彝族穿裙子外,云南其他地区的 彝妇女都穿长裤,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 精致的花边,已婚妇女的衣襟袖口、领口也都绣有 精美多采的花边,尤其是围腰上的刺绣更是光彩夺 目。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缀有红缨和 珠料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又 以大小数十、数百乃至上千颗银泡镶绣而成。
• 路南、圭山等地的彝族,节日期间,人们 弹着大三弦,跳起“阿细跳月”,同时举 行摔跤、斗牛等活动;楚雄、弥勒等地的 彝族,也举行传统的“祭火”仪式。节日 之夜,在彝族聚居的大山深处,到处是 “火树银花不夜天”,景象十分壮观。
• 补年节:居住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彝族居 民,在新年后的农历二月初十和十一日,还要过 一次年节,彝语称这个节为“麻龙火”。 • 在祭祀活动中,以祭龙规模最大。祭龙选在 二、三、四月中的一个龙日,以村寨为单位每人 自带一碗米、一小块盐,由老人备香火,在龙树 下集体祭祀;云南彝族则选择正月的第一个龙日 进行祭龙,祭祀后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长幼,饭 自带,肉共食,是一种大规模的集会。

四川凉山的风俗

四川凉山的风俗

四川凉山的风俗
四川凉山是一个充满独特魅力和丰富文化的地区,拥有许多独特的民俗和传统。

以下是一些四川凉山地区的主要风俗:
1. 火把节:火把节是凉山彝族人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

在这一天,人们会点燃火把,载歌载舞,祈求神灵保佑,并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2. 彝族舞蹈:凉山彝族舞蹈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披毡舞》、《大刀舞》、《跳月》等。

这些舞蹈风格独特,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

3. 婚俗:凉山彝族的婚俗非常独特。

传统的婚礼通常会持续数天,期间会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和活动,如求婚、送聘礼、迎亲等。

在婚礼上,人们会唱歌、跳舞、喝酒,以表达祝福和喜悦。

4. 饮食文化:凉山的饮食文化也非常有特色。

彝族人喜欢吃烤肉、荞麦面、酥油茶等传统食品。

此外,凉山的酿酒文化也非常悠久,著名的有“凉山酒文化博物馆”。

5. 毕摩文化:毕摩是彝族传统宗教中的祭司,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毕摩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负责主持祭祀、卜卦、治病等活动。

以上是四川凉山地区的一些主要风俗和传统文化,这些风俗和传统在当地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展示了凉山地区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

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彝族主要是在四川地区,他们的主食主要是土豆、玉米之类的为主,稻米也会吃但是比较少。

那么彝族的风俗习惯你具体都知道都知道多少呢?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彝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彝族的风俗习惯待客习俗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

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

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

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

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

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

彝族烤茶相亲习俗烤茶是我国高山峡谷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由于气候寒冷干燥,缺少蔬菜,故常以喝浓郁热茶的方法来补充营养素的不足,所谓“每日必饮三次茶”。

烤茶种类多样,咸甜苦辣,人生百味,既是艰苦劳作的能量之源,也是节庆待客的灵性之物。

据说在当地,若学不到一手烤茶技术,到姑娘家烤不出好茶,老丈人会认为你没本事,而不愿将姑娘嫁给你,因此,当地小伙十五六岁就要学烤茶,都有一套自己的烤茶绝招。

彝族人还流传着百灵从无量山百丈高崖衔来茶种为人治百病的故事,为纪念灵鸟,客人饮茶时,少男少女总会模仿灵鸟翩翩起舞,而糊米罐罐香茶的每道工序也和百灵有关。

婚俗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

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

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中与心上人结交恋,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彝族人生活环境及风俗(二)

彝族人生活环境及风俗(二)

用餐礼仪:彝家人用餐时讲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长辈坐上席,客人坐上席或上方,晚辈只能坐下方的座位;吃饭不用桌椅,也不使刀叉,更不用筷子,而是用马勺子。

吃饭时,大家围坐成一圈或一排,一簸箕饭和一木盘坨坨肉以及一木盆汤菜放在中间。

每个人用右手握马勺,左手拿肉,并按或饭或肉或汤朝着自己方向的边沿依次动手,忌讳伸出长手越过自己的方位老远去拿肉、舀饭和舀汤,以“先汤后饭再肉”的方式用餐。

招待客人时,好酒好菜都先敬客人或长辈。

有的地方有妇女不能同客人一桌进餐的饮食习俗。

在公众大型宴会上,宾客男性要坐一席,女性坐一席。

如果彝族人家同时用牛、羊、猪、鸡款待你,你首先要吃牛肉,依次再吃羊肉、猪肉和鸡肉。

彝族人生活环境及风俗(二) 0- i-.r- js*rt7 E UCUP W.曲>掃絲:: 述L彝族人用餐个个动作干净利落。

客人吃饭时应注意的是,切勿将饭菜汤乱撒在地上,食肉时所丢弃的骨头千万不能朝别人的方向或朝他人面前丢,这是主人或用餐者特别所忌讳的。

长者或主客未放下马勺子或未离席前,晚辈要静坐等候;子女离席时,须向父母行礼致谢;饭毕,主客还需摆一阵话。

彝族人招待客人有“先宾后主再邻居”的风俗,所以,你如到彝家作客则应等主人吃完饭后方能离开。

招待贵客一般杀猪或羊,有时有多路贵客一起来到时,为了表示尊重,猪和羊成双杀,但凡待客的肉都烹制成坨坨肉或连锅汤。

非常尊敬的客人来了就要打牛来招待,但杀牛招待客人的家庭不多,一般是娘舅家来人且人多时要杀牛招待客人。

招待客人时,若杀的是小猪,饭后要将半边小猪头连同一些坨坨肉、荞饼一齐赠送给客人带走;若杀羊,饭后则要将羊扇骨肉赠送客人;若杀牛则要在饭后将牛后腿上的大坨重约5-15斤的肉送给客人带走。

但客人都要将主人家所赠送的猪头或羊扇骨肉或牛后腿肉转赠给一户女主人与自己同姓的人家。

在凉山彝族地区,待客的礼仪由其经济状况而定,同时要看接待的是什么样的客人。

招待同姓或一般客人是杀鸡,将鸡头敬给客人,客人要看鸡舌根骨卜,懂得凉山彝族食俗的人都知道,鸡虽是杀给你吃的,但不能吃得太多,鸡胸脯肉要给年长妇女吃、客人或当家的人吃鸡头鸡脖、鸡肝和胃要敬献给老人、鸡腿要给小孩子,应剩一些,不然会闹笑话。

彝族风俗习惯是什么

彝族风俗习惯是什么

彝族风俗习惯是什么彝族风俗习惯是什么彝族的风俗文化对彝家民居有着深远的作用和影响,它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所处的地理环境与建筑有机结合起来,使物质和精神和谐统一。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的彝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希望!彝族风俗习惯是什么1少女换裙带礼彝族姑娘进入成年时(一般多在15岁),依俗要举行隆重的“换裙礼”。

换裙礼仪式上,姑娘要让姐妹们把她原来的单辫子改梳成双辫子,盘于头顶。

还要把原先佩带两耳的白坠片或穿耳旧线扯下,换上红玛瑙似的珊瑚珠或银光闪闪的耳坠,以示吉祥。

最后,姑娘脱去原先的红白两色童裙,换上绣了花边的上衣和黑、蓝、黄、白等五彩相间的有褶拖地长裙。

换上新裙后,姑娘便可到“玩场”跳舞唱歌,参加社交活动,开始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背新娘按照彝家俗规,新娘出阁时,双脚不得落地沾土,否则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须由接亲的小伙子来背新娘,并扶她上马。

迎娶归途上还有种种规矩:倘山高路窄无法骑马时,须由接亲的小伙子轮流背负新娘而行;过河涉水,更得由人背过河,新娘的绣花鞋万万不能沾水。

泼水接亲彝族认为,清水能驱恶除邪,送走妖魔,带来幸福。

因此,彝族新婚时一定要泼水,为能经受住这个考验,在迎亲时,男家选派未婚伙子去接亲时,既要身体强壮,又要精明能干,既能招架泼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抢走"新娘的艰巨任务,往往在推荐人选时反复审议,择优录用,有的不惜长途跋涉,选拔良才。

彝族的迎亲是通过“抢”的方式完成的。

在“抢亲”的头一天晚上,姑娘们向小伙子展开了猛烈的水战。

姑娘们用泼、淋、灌、射等各种方式凶猛地攻击小伙子,使来“抢亲”的小伙子难以招架。

于是,聪明的小伙子便在天黑以前找到存水的地方,悄悄地倒掉一部分,以减轻“水灾”的袭击。

经过一晚上的水泼,当早晨来临时,“抢亲”便开始了。

这时,姑娘们拥着新娘,小伙子们前去“争抢”,姑娘们防守严格,小伙子必须机灵多变,乘一瞬间出现的漏洞,抢走新娘便跑,直跑出一二里山路才改为行走。

彝族风俗

彝族风俗

建筑习惯:彝族村寨,大多依山傍水,环境幽美。

村民一般都依照水流和山势的走向,选择向阳、背风、汲水和交通方便的平缓山坡建造房屋。

平坦地区的彝族房屋,一般为土木结构的瓦房。

住宅布局大多是三间正房,分别作为堂屋、卧室和仓库,左右各有两间耳房作为厨房和杂物间,俗称“三间两耳”。

正房正中一间是堂屋,内设俗称“锅庄”的大塘,上面置一个支锅的铁三脚或三块支锅石。

火塘是煮饭烧菜的地方,又是全家围火吃饭、谈天、休憩和待客的场所。

在彝族的传统住宅中,最具特色的是“土掌房”。

它以块石作墙基,用坯砌墙或用当地又粘又韧的红土夯墙,墙上架梁,染上铺以竹木,树枝以及茅草或稻草,上面抹一层稀泥,再铺以细泥土,洒水捶实、拍平,做成平台屋顶。

“土掌房”就地取材,简便易建,冬暖夏凉,舒适宜人。

生活在林区的彝民,他们的传统住宅是“垛木房”。

这是用破了口的原木,交叉堆垛为墙,屋顶盖以劈开的木板为瓦,再压上石块,俗称“瓦板房”。

饮食习俗:平坝彝区的老百性,平日以稻米、玉米小麦、洋芋等为主食,而高寒山区则以玉米、荞麦、洋芋为主食。

副食为蔬菜、豆类、瓜果和羊、猪、鸡等肉类。

逢年过节,或贵客登门,主人要杀鸡宰羊甚至杀猪待客。

同时,他们杀牲不用刀,杀鸡鸭用手捏死,杀羊、猪则用木棒等捶击头部,于是俗称“打牲”,或曰“打羊”、“打猪”。

有趣的是,宰杀之前,主人要请客人先验看牲畜,以示主人的城意和对客人的尊敬。

烹煮时,主人把剁成拳头大小的肉块下锅炖煮。

吃起来又鲜又香,十分可口。

因肉块似砣,又因用手托着吃,故曰“砣砣肉”。

彝民嗜酒,男女老少皆能饮酒,他们喝酒时,常先把酒倒进大碗里,你喝一口递给我,我啜一口传给他,大家依次轮流喝着这一碗酒。

于是,人称彝家这种喝酒方式为“转转酒”。

彝族热情好客。

他们宴客时,往往只有男主人陪客,或让客人先吃,女主人等客人吃完了才吃。

所以,作客彝家,切不可把酒菜都吃光了。

同时,就餐后告辞时,客人要赠送一些礼物或留下一些钱,以示答谢。

彝族的风土人情

彝族的风土人情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风俗习惯,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

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

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

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

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区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

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大块大块(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

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

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

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栏”的住宅。

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

“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

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

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彝族民歌是彝族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最初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流传至今的民歌集结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经历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和情感体验。

其特点是触景生情,想象独特,词藻朴实。

耐人寻味,它所涉及的生活面比较广泛。

在众多的彝族民歌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叙事歌、劳动歌、风俗歌、爱情歌和儿童歌等。

(一)叙事歌叙事歌大都属于风俗性的彝族民歌。

常在节日、婚嫁、酒宴及追悼亡灵时演唱,既可用以演唱有关创世造物、民族历史,又可用于祭龙、祭山等礼仪活动。

(二)劳动歌彝族一般都居住于山区或半山区,主要从事农业、牧业生产,劳动歌就是反映彝族群众劳动生活内容的民歌,主要有牛山歌(亦称“牛歌”)、下种歌、推磨歌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滇东南型
本型服饰流行于滇东南彝区及广西那坡等地。女装以右襟、对襟上衣及长 裤为主要款式,个别地区着裙;男装上为对襟,外套坎肩,下穿宽裆裤。广西 那坡、云南麻栗坡部分彝族还保留着贯斗方袍的古老款式,这款服装仅在节日 或举行仪式时妇女穿用。 本型衣装多以白、蓝、黑为底色,多饰动植物花纹 和几何图案。工艺有刺绣、镶补、蜡染等多种技法。分路南、弥勒、文西三式。
节”、“彝族年”、“拜本 主会”、“密枝节”、“跳 歌节”等
寨装节——彝族少女的时装表演:
楚雄彝州有两个地方有赛装节。一个是永仁县直苴村的赛装节,时间为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一个是大姚县三台乡的赛装节,时间为每年的 三月二十八日。
赛装节为居住分散,平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难有机会相聚相识的青年男女提供了一
个表白爱情的机会。
• 宗教:流行多神崇拜;
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
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栏”的住宅。
土掌房
土掌房——彝族独特的民居建筑:彝族的“土掌房”与藏式石楼非常相似,
一样的平顶,一样的厚实。所不同的,是它的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使用夹板 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即所谓“干打垒”)。平顶的制作也与石 楼相似,也具备晒场的功能。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这一带土质细腻, 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
“诺苏”、“纳苏”、“聂苏”、“阿西”、“撒 尼”等(“苏”意为“主体的民族”、“尚黑的民 族”)。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 统一称为“彝族”。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 语族彝语支,有6个方言区;不少彝族人通汉语; 彝文历史上称“夷经”、“罗罗文”等,今留有大 量彝文记载的文献。
五、节庆风情
能歌善舞的彝族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
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
彝族的歌曲有:史诗歌、情歌、喜歌、风俗歌--内中又有
喜酒歌、叫魂歌、送鬼歌、巫师调等多种曲调;
“打歌”、“跌脚”等,节奏鲜明、音调明快;因伴奏乐器
的不同而各具特色,较具代表性的有“跳乐”、“烟盒舞”等。
彝族文化的代表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 绘画等。
雕刻
三、服饰饮食
服饰
• 1、彝族服饰各地不同,男女一般上衣开襟贴身,袖口、 领口、襟边都绣有花边;
• 2、男子头顶留有“天菩萨”(四、五岁时头顶即留二、 三寸方形的黑发,成年后挽成一发结,是男性尊严的象 征)。
• 3、川、滇大小凉山彝族男子喜爱用青 布或蓝布包裹头 部,并在前额处扎出一长锥形结,以表 示英勇威武的 气概,习称“英雄结”。
瓦房屋
彝族住房多为三间或五间。正中一间为堂屋,是家庭成员聚会之所,亦为接待
客人之所。靠墙壁左侧,设一火塘,火塘边立石三块成鼎状,锅支其上,称为“锅 庄”。锅庄严禁人踩踏跨越,否则认为不吉。锅庄上方,以蔑索吊一长方形木架,上 铺竹条,作烘烤野兽干肉或蒜头、花椒、辣子之用。火塘用以煮饭、烧茶、取暖和照 明。彝族一家老幼,常围火塘而坐,叙天伦之乐,火塘成为彝族传递文化的场所。一 般彝族人家,则在火塘边铺一草席,身裹披毡而眠。
盛大的节日。
当夜幕降临后,人们挥动火把,成群结队绕村串寨,翻山过田,互相往对方 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满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昼。
火把场
对歌
斗 鸡
磨秋
彝族服装节
花脸节
月琴
六、建筑宗教
• 建筑:彝族多居山区,村寨大都座落于地 势较为平缓的山坡上。村落不大,一般由 二三十户或十几户组成。传统住房式样很 多,其中瓦板屋与土掌房极富民族特色;
头帕
曳 地 百 褶 裙
饮食
彝族大部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其次是荞 麦、土豆、小麦等,稻米数量很少。
喜食酸辣,非常嗜爱饮酒,高梁酒“杆 杆酒”驰名西南,肉食主要有牛、猪、羊、 鸡肉,喜欢将肉切成拳头大小的块煮食, 汉语称“砣砣肉”
转转酒
“跳菜”
“跳菜”,即舞蹈着上 菜。它是云南无量山、哀 牢山彝族民间一种独特的 上菜形式和宴宾时的最高 礼仪,是舞蹈、音乐与杂 技完美结合的历史悠久的 传统饮食文化。
火把节来自一个古老的传说:名叫十大力的 恶魔到人间破坏人们的幸福生活。地上一位叫包 聪的大力士与他摔跤定胜负。恶魔斗输后放出各 种害虫来糟踏人们的庄稼。包聪又集合起人们点 燃一支支火把去烧死害虫,保卫了人民的幸福生 活。这一天正好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晚上举行,是彝族最
• 4、彝 族人男女都披用羊毛织成的形如斗篷、下有长穗 的“查尔瓦”;一年到头不离身,白天御风寒,夜晚当 被 盖,堪称凉山彝家服饰象征。
• 5、妇女头包绣花手帕或鸡冠帽,身穿绣花右襟上衣, 五彩百褶裙。
彝族服饰
彝族服饰古朴,极具民族和地方 特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 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创造和形 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饰习俗,在彝族物 质民俗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
阿诗玛石峰造型。阿 诗玛是撒尼人心中美 丽勇敢的姑娘,是石 林文化的中心,追求 自由的象征,撒尼人 民心中的女神。当地 民传中,撒尼长诗 《阿诗玛》记载了她 为追求自由生活,与 “阿黑哥”一起对邪 恶势力作不倔不挠的 斗争。
谢谢观看! 2020
“打羊”、“打牛”
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
牛、羊、猪、鸡等相待。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 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
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
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
山地还盛产蘑菇、木耳、核桃,菜园生产蔬菜
杆杆酒
逢年过节, 各家各户的 阿妹子会捧 出一坛自家 酿的美 酒放 在门前,插 上几枝锦竹 杆或麦杆, 凡从门口路 过的 人,都 会被热情相 邀,用杆杆 咂吸几口。
鹰爪杯
四、礼仪禁忌
1、热情好客,有“客人长主三百岁”之说; 2、招待贵客,最上等的是打牛招待(彝族杀牲时,皆 不用刀,用手捏死或用锤砸死,故称为打牲),打羊、 “杀”猪为中等礼节,常客则“杀”鸡,是最低的礼 节,算不上招待。火把节吃的鸡,只能将鸡头按在水 里,使其窒息而死。 3、彝族禁忌较多,最忌别人叫“老彝胞”和“蛮子”; 宰杀家禽家畜时,忌外人在场;主人奉客食物时,忌 客人不吃;忌用脚踏三脚架,忌掏挖火灰;严禁摸 “天菩萨”。
(1)凉山型
其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地保持了传统服饰的文化特征。
(2)乌蒙山
本型服饰过去多以毛,麻织品为主,现多用布料,尚黑,多为青、蓝色。其基本 款式为大襟右衽长衫、长诲。女服盘肩,领口、襟边、裙沿有花饰
(3)红河型
本型男装各地基本一致,多为立领对襟短衣、宽裆裤;女装则多姿多彩,其款式既有长 衫,也有长衣和短装,大多衣外套坎肩, 普通着长裤,系围裙。头饰琳琅满目,尤喜以银 泡或绒线作装饰。可分为元阳式、建水式及石屏式。
• 3、彝族分布的地区是我国西南部高原与东南沿海丘陵 之间的山岳地带,高山与深谷构成了十分复杂的地形和 气候条件。
• 4、经济以农业为主,畜牧业、手工业较发达;
新 中 国 建 立 前 的 彝 族
二、历史文化
彝族 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彝族与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 纳西族、基诺族皆源于古彝族。
一、概况简介 二、历史文化 三、服饰饮食 四、礼仪禁忌 五、节庆风情 六、建筑宗教 七、民俗旅游
一、概况简介
• 1、彝族现有人口871.4万,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 州三省及广西等地;其居住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
• 2、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其 它主要聚居地有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自治 州等;
• 云南石林风景名胜区共分为八大景区:石 林景区、大叠水瀑布景区、芝云洞景区、 长湖景区、乃古石林景区、仙女湖景区、 奇风洞景区、月湖景区。现已开发的景区 有:石林景区、乃古石林、大叠水景区和 长湖景区。
在路南石林中,大石林是开发得最早的,整个景区由密 集的石峰组成,初游大石林的游客,如果少了向导,则 很容易在密林中迷路。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 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 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主要分布省份
公元8世纪时,以彝族为主体的“南 诏”政权统一云南等地,10世纪时,归 “大理”政权统治,清代时,对彝族地 区统治加强。
彝族在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自称和他称。如
婚礼
结婚时,男方要备马,携带酒、布、肉、养面等礼物去迎新娘。女方村 里的姑娘,可使出浑身本事向迎亲的客人泼水,捉住拼命戏乐。送亲的人 全要男子,新娘至男方门前,要到太阳落山方可进门。进门前,由一人托 着装有羊肉、养把把和酒的木碗,在新娘头上绕一圈,以示婚后生活富裕。 然后,新娘由表兄弟背进屋去。
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
“姑娘房”
“姑娘房”是楚雄彝族特有的风俗。姑娘年满16岁,父母就为她另 盖一间小草楼,让其单独在其中过夜,而年满20岁的男青年,可以在
夜晚爬上心爱姑娘的草楼谈情说爱。
峡谷中的民居
虚拟的彝族民居
七、民俗旅游
• 石林彝族自治县原名路南,距离昆明约90 公里,“路南”是彝族的音译,含义是黑 色的石头。
彝族的乐器:
月琴是彝族最喜爱的乐器
之一,弦普遍为两根,具 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口弦是用竹质、铜质制成
形状象竹叶的簧片,在中
间有一簧舌,靠控制呼吸
来调节音色;
“玛布”是彝族独特的乐
器之一,其吹奏特点是利 用鼻孔吸气,让鼓腮连续 不断送气,可模仿婴儿啼 哭,鸟雀鸣唱;
葫芦笙和唢呐,多用于
吹奏彝族民歌和曲调。
总体而言,彝族服饰具有以下4个特点
(1)反映了黑之尊、黄之美的审美观; (2)反映了彝族“顾头”的生活习惯和荣誉意识; (3)男子服饰多体现其英勇善战的气概; (4)服饰图案纹样体现了彝族对自然的理解和崇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