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基因工程研究进展_吴晓梅
基因工程在观赏植物花色育种中的应用专家论文

建议开展更为系统和全面的观赏植物花色遗传改 良研究,包括不同花色类型、不同基因型的花卉 材料等。
同时,应加强基因工程在观赏植物其他性状改良 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如抗逆性、抗病虫害等方面 ,以推动观赏植物育种事业的全面发展。
THANKS
基因工程在观赏植物花色育种中的发展趋势
未来基因工程在观赏植物花色育 种中将更加注重基础研究,探索 花色的形成机制和调控原理。
转基因技术将进一步发展,出现 更加高效、精准的基因编辑技术 ,为花色育种提供更为可靠的技
术手段。
基因工程与常规育种将更加紧密 结合,形成优势互补,提高育种 效率和品质,推动花卉产业的持
花色多样性对观赏 植物的重要性
国内外研究进展
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基因工程和 观赏植物花色育种方面的研究
进展
基因工程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 和发展
花色修饰相关基因的发现和功 能研究取得一定成果
研究目的与任务
研究目的: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手段,探讨观赏植物花色 修饰的新途径,培育出具有优良花色性状的新品种,为 观赏植物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搜集和筛选具有优良花色性状的观赏植物材料
基因工程在菊花花色育种中的应用
总结词
详细描述
多样性创造
菊花是一种具有高度多样性的观赏植物,基 因工程技术在菊花花色育种中的应用也取得 了很大的进展。通过转基因技术,科学家们 成功地创造了各种颜色的菊花,例如红色、 粉色、黄色、白色等。此外,基因工程还被 用于改善菊花的花期、增加花朵的大小和形
状,以及提高菊花的抗逆性。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手段,结合传统育种方法,创制具有 优良花色性状的新品种
研究任务 鉴定和克隆与花色相关的关键基因 验证新品种的花色性状及观赏价值,并进行推广应用。
蓝色花形成的基因工程进展与育种策略

蓝色花形成的基因工程进展与育种策略蓝色花卉在园艺中一直备受追捧,其清新淡雅的颜色给人一种宁静和纯净的感觉。
蓝色花卉并不常见,要想培育出纯正的蓝色花卉并非易事。
传统育种方法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达到育种目标,因此基因工程成为了一种新的选择。
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为蓝色花卉的育种提供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本文将从蓝色花形成的基因工程进展和育种策略两个方面展开阐述。
蓝色花色的形成是由花瓣中的花青素所决定的。
花青素分子结构中的结合基团的不同,决定了其在酸性和碱性环境下所表现出的颜色。
蓝色花卉中的花青素主要是花青素苷,它们通常存在于细胞液中的液泡中。
要实现蓝色花色的形成,就需要在花卉中引入相关的基因,来调控花青素的合成和颜色的表现。
目前,基因工程技术已经被应用于一些蓝色花卉的育种中。
比如蓝色康乃馨,研究人员通过转基因技术成功地将紫色康乃馨的花瓣中导致花色变为红色的酶基因进行抑制,使得康乃馨的花瓣颜色由紫色转变为蓝色。
蓝色雏菊和蓝色三色堇也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实现的。
研究人员通过导入不同来源的酶基因和调控因子基因,成功地实现了雏菊花瓣的颜色由紫色转变为了蓝色。
这些成功案例表明,基因工程技术在实现蓝色花卉的育种中具有巨大的潜力。
研究人员还通过对一些植物中具有调控花青素合成的基因进行了深入研究,如花青素合酶基因、调控因子基因等,以期望从基因水平上找到更有效的途径和策略来实现蓝色花卉的育种。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已经成功地对这些关键的基因进行了精准的编辑和调控,为蓝色花卉的育种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新的策略。
二、蓝色花形成的育种策略除了基因工程技术,传统的育种方法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尝试,以期望培育出更多的蓝色花卉品种。
在传统育种中,选择具有蓝色花色的花卉进行杂交和选择,是一个比较通用的策略。
通过对植物进行选择性繁殖,以期望从不同的植物品种中获得更多具有蓝色花色的后代。
这种策略虽然比较耗时,但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选择,也可以取得一定的成果。
观赏植物花色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观赏植物花色基因工程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观赏植物以其丰富的花色、形态和香气等特性,一直是园艺学、植物学和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花色作为观赏植物最直观、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其形成和调控机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学过程,也对观赏植物的育种改良和新品种创制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花色基因工程已成为观赏植物研究的前沿领域。
本文将对观赏植物花色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梳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为观赏植物花色基因工程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介绍观赏植物花色的形成和调控机制,包括花色形成的生物化学途径、相关基因的功能及其调控网络等。
随后,我们将综述花色基因工程在观赏植物中的应用,包括花色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鉴定、花色基因的遗传转化与表达调控、花色基因编辑与新品种创制等方面。
我们还将对花色基因工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行讨论,如基因表达的不稳定性、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问题等。
我们将展望花色基因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新技术和新方法在观赏植物花色改良中的应用前景。
二、花色形成的分子机制花色是观赏植物最引人瞩目的特征之一,其形成过程受到多种基因的调控,这些基因在分子层面上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花瓣的最终色彩。
花色形成的分子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生物过程,涉及到一系列基因的表达和调控。
花色形成的基础是花青素等色素的合成与积累。
这些色素的生物合成路径受到多个结构基因和调控基因的共同影响。
结构基因负责编码合成花青素的关键酶,如查尔酮合成酶、查尔酮异构酶等。
而调控基因则通过调节结构基因的表达来影响花青素的合成量,进而调控花色。
在分子层面上,花色形成的调控机制主要包括转录水平调控和转录后水平调控。
转录水平调控主要涉及到转录因子与靶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结合,从而调控靶基因的表达。
例如,MYB、bHLH和WD40等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在花色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国花卉基因工程育种应用进展

花卉基因工程育种应用进展花卉基因工程育种是指不经过有性过程,克隆含有某些特殊性状的外源基因,运用生物、物理和化学等方法,将克隆基因(DNA)导入受体植物细胞,并通过组织培养培育出具有这些特殊性状的转基因植物。
它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目的基因分离;②寻找或构建克隆载体;③重组载体导入植物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寄主染色体的基因组上;④使带有重组载体DNA 的植物细胞或组织,再生成形态正常的健康可育的植株;⑤在理想情况下,使这些植物能够通过有性过程,将外源目的基因持续地传给后代。
自1983年首例转基因植物问世以来,转基因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与传统育种相比,花卉基因工程育种有如下优点:①在基因水平上改造植物,更具精确性;②能够定向修饰花卉某个或某些性状而保留其他性状,提高育种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引入外来基因扩大基因库,从而培育出新型的花卉品种;③能够创新种质,打破物种间交流的界限,为花卉的定向育种提供更先进的技术保障;④育种周期短,效率高。
缺点当然就是要求设备好,投入多,风险大,失败率高。
花卉基因工程育种重点集中在花色、花香、花型、株形、花期和抗性等性状的改良上。
花色是决定花卉观赏价值的重要因素。
它主要由类胡萝卜素、类黄酮和花青素三大类物质决定。
目前,利用基因工程改良花色的方法主要有2种。
①利用反义RNA 和共抑制技术抑制基因的活性,造成无色底物的积累,使花的颜色变浅或变成无色。
②通过外源基因来补充某些品种缺乏合成某些颜色的能力。
Vander Krol 等将查尔酮合成酶基因CHS的cDNA反向转入矮牵牛中,使紫红色的花变为粉红色带白,甚至完全白色。
Courtney等将CHS基因以正义和反义2个方向分别导入开粉红色花的菊花品种Moneymaker中,得到浅粉红色和白色花,而对照没有出现白色花。
北京大学植物蛋白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转基因获得的矮牵牛转化株,花色由原来的紫色变成了白色或具有不同模式的紫白相间的花朵。
玫瑰的遗传改良与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玫瑰的遗传改良与基因工程研究进展玫瑰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花卉之一,以其美丽的花朵和芬芳的香气而闻名。
多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改良玫瑰的品种,以获得更加美丽和耐病的花朵。
而随着基因工程的发展,玫瑰的遗传改良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介绍玫瑰的遗传改良方法和基因工程技术在玫瑰研究中的应用,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传统的玫瑰遗传改良中,人们通常运用选择育种的方法。
通过选取具有理想特征的个体进行繁殖,逐渐培育出更好的品种。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有效,但进展较为缓慢。
而基因工程技术的引入,为玫瑰的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途径。
基因工程技术可以通过转基因的方式,将具有特定性状的基因导入到玫瑰的基因组中。
这样就可以实现对玫瑰的特征进行精确控制和改良。
例如,科学家们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增加玫瑰的花瓣数量或改变花瓣的颜色。
他们还可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来抑制或增强玫瑰中花香化合物的合成,从而创造出新的香型。
这些技术不仅可以改善玫瑰的外观和香气,还可以增加其抗病性和耐旱性能。
另外,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用于增加玫瑰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将具有抗氧化活性和抗癌特性的基因导入到玫瑰中,使其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潜力。
这不仅拓宽了玫瑰的用途范围,还为药用植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资源。
除了基因工程技术,现代的遗传改良研究还涉及到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等领域的应用。
通过对玫瑰基因组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玫瑰的遗传机制和变异规律。
这些研究不仅为玫瑰的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思路,还为其他植物的遗传改良提供了借鉴。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基因工程技术在玫瑰的遗传改良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其中之一是基因的稳定性和遗传安全性问题。
转基因玫瑰的引入可能导致一些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如遗传突变或非目标性特征的改变。
因此,在进行基因工程研究时,必须对转基因玫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行充分评估。
另外,玫瑰的遗传改良并不只局限于单一的特征改良,还需要综合考虑多个特性的改良。
花卉的遗传与基因改良研究进展

花卉的遗传与基因改良研究进展近年来,花卉的遗传与基因改良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对花卉的遗传信息的解读和基因改良技术的应用,科学家们成功地培育出了一系列品质优良、花色丰富、抗病性强的新品种。
本文将介绍花卉遗传与基因改良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最新成果。
一、花卉遗传与基因改良的基本原理花卉的遗传是通过基因的传递来实现的。
基因是生物体内控制遗传特征的遗传物质,它们位于染色体上。
花卉的每一个性状都由多个基因控制,这些基因相互作用,决定花卉品种的性状表现。
基因改良的目的是通过改变花卉的遗传信息,使其具有更好的性状。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改变花卉的基因组合,如选择育种、杂交育种、突变诱变和基因工程等。
二、花卉遗传与基因改良的研究方法1. 选择育种选择育种是通过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从而逐渐改善花卉的性状。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性状遗传比较单一的品种。
通过连续多代的选择,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和提高所需性状。
2. 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指将两个或多个不同的花卉品种进行交配,通过互补的遗传优势产生新的品种。
这种方法可以结合不同品种的优点,提高花卉的产量和质量,并增加其抗病性和适应性。
3. 突变诱变突变诱变是通过人工诱导花卉的基因发生变异,从而改变其性状。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化学物质或辐射处理花卉种子或花粉,诱导基因发生突变。
通过筛选突变体,可以获得具有更好性状的新品种。
4. 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最新的花卉基因改良方法之一。
通过直接改变花卉的基因组成,可以实现特定性状的改变。
这种方法通常使用基因转化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到花卉中,以增加其抗病性、耐逆性或改变花色等性状。
三、花卉遗传与基因改良的研究进展近年来,科学家们在花卉遗传与基因改良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以下是一些例子:1. 新品种的培育通过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等方法,科学家们培育了许多具有优良性状的新花卉品种。
例如,他们培育了具有更丰富花色和更长开花期的郁金香品种,以及具有更高抗病性和耐旱性的玫瑰品种。
花卉花色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花卉花色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作者:杨慧邓超来源:《南方农业·中旬》2017年第12期摘要从花卉的成色作用和花色素种类入手,阐述了花卉的成色基因种类、花卉的成色基因转化方法等,综述了近年来花卉花色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为今后花卉花色研究的资料收集和分类整理提供了有利的帮助。
关键词花卉花色;基因;综述中图分类号:S68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ki.1673-890x.2017.35.048花色的种类和纯正状况是评价花卉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狭义的花色只是花瓣的颜色,而广义的花色为包括花萼、雄蕊和苞片的颜色[1]。
花色的品质与花卉的观赏、经济价值密切相关,要使花卉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与众不同的花色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丰富的花卉颜色一直是育种者的重要目标。
传统育种工作周期较长、效率较低,因为只改变单一性状,往往其他性状也会跟着改变。
而基因工程育种就能准确定向地改变植物的目标性状,如花色[2]。
1 花色素和成色作用1.1 花色素决定花色的主要物质是类黄酮、类胡萝卜素、生物碱三种[3]。
类黄酮存在于液泡中,影响花色的主要是花色素苷,决定花的红、蓝、紫和红紫等颜色。
类胡萝卜素存在于花卉细胞的质体内,决定了花卉的黄色及橙色。
生物碱主要有小蘖碱、罂粟碱、甜菜碱等种类,小蘖碱为深紫色,罂粟碱为黄色,甜菜碱为黄色至红色[4]。
1.2 花卉花色的形成作用植物的花色决定需要多种色素共同参与,如郁金香的黄色就是由花青素和类胡萝卜素共同决定的。
花卉花色的形成作用除了色素基因外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一是细胞内细胞液的pH 值,通常随着pH值下降,花色逐渐由蓝变红[5]。
二是分子堆积作用,包括分子间与分子内堆积,即花色苷与辅助色素组合出现增色效应,从而产生从紫到蓝的色系[3]。
三是螯合作用,细胞内的Mg、Fe、Al、Mo等金属离子螯合,各种粒子螯合后经常为紫色[5]。
四是花瓣表皮细胞的形状,如果细胞形状不利于入射光的吸收,则花色明亮,反之花色黯淡[6]。
基因工程在花卉育种中的应用进展

创造出更多新、 异 、 奇、 罕的品种 。传统育种方法育种
周期长 , 遗传变 异有 限 , 引入某一优 良性状 的同时可 能会伴随一些不 良性状等 。 日益成熟的基因工程育 而 种则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为改 良和创造优、 、 新 特花 卉品种提 r 快捷途径 , 目前花卉育种 的有效手段 是
第一 作者 简介 : 雁春 , ,9 2年 出生 , 川 内江职 业 技术 学 院助理 讲 师 。 胡 女 17 四
因 的活性, 造成无色底物 的积 累 , 使花 的颜色变浅或
株形 、 花期和抗性等 性状 的改 良上 。花卉基 因工程研 究国外开展得很早 , 并取得 了令人瞩 目的成就 。我国
的花卉基因工程育种刚刚起步 , 尚处于探索阶段。
21 色基 因工程 .花
基因『程育种是指不经过有性过程,克隆一些特 f = 有性状的基因, 并通过生物 、 物理和化学等方法 , 将外
源基因(N ) D A 导入受体 植物细胞 , 通过组织培养育 出 转基因植物的生物技术 , 包括 以下几方面 内容 。① 目
的基因分 离; 寻找或构建克隆载体 ; 重组载体 导 ② ③ 入植物受体细胞 ,并整合到寄主染色体的基 因组上;
一
花色是决定其观赏价值 的重要 因素之一。花色是 种复杂性状, 主要 由类黄铜、 类胡萝 卜 、 素 生物碱三 大类物质决定【 2 ] 。目前, 利用基因工程改 良 花色的方法 主要有 2 。① 利用反义 R A和共抑制技术抑制基 种 N
④ 使带有重组载体 D A 的植物细胞 或组织 , N 再生成 形态正常的健康 可育 的植株 ; 在理想情况下 , ⑤ 使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2卷第3期Jo ur nal of Fujian A g ricultur e and Fo restr y U niv er sit y(N atural Science Editio n)2003年9月花卉基因工程研究进展吴晓梅,杨盛昌,缪 颖,陈德海(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基因与基因技术研究所,厦门361005)摘要:近十余年来,花卉基因工程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许多种花都已获得转基因植株,有的已进入商品化生产阶段.本文就基因工程在花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作一综述.关键词:基因工程;花卉;花色;花型;衰老中图分类号:Q9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817(2003)03-0325-06Advances in flower genetic engineeringWU Xiao-mei,YANG Sheng-chang,MIAO Ying,CHEN De-hai(Institute for P lant Gene&G ene T echno log y,School of Life Sciences,Xiamen U niv er sity,Xiamen361005,China)Abstract:Impor tant pr ogr ess in flower g enetic eng ineer ing,including impr ovement of t he color,shape,flow er ing time and so on,has been made in the past ten y ear s.Some transg enic flow ers have been commercially r eleased.A dvances in this field hav e been due to the isolatio n and cloning of many import ant reg arding gen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r ang e of plant transformation technology,alo ng with appropriate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 for r eg enerat ing w ho le plants.Key words:g enetic engineering;flow er;flow er color;flower shape;florescence花卉新品种选育的传统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引种驯化结合定向选择、培养,即引进外地栽培品种或野生品种甚至非观赏植物,经人工培养,使之适应新环境.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产生变异,通过繁育特殊的变异个体定向选育出具有有利性状的新品种.这是一条迅速且经济的有效途径.(2)有性杂交育种.可利用亲本的性状互补原则,通过多品种、组合杂交或远缘杂交等选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3)人工诱变结合组织培养,包括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诱导细胞发生遗传性变异,再通过组织培养快速繁殖,选育出新品种.这些传统方法至今仍具有难以替代的地位,但也有局限性.引种驯化、杂交选育历时长、变异频率低,难以突破物种间的生殖隔离;人工诱变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有利变异频率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自1987年Meyer et al[1]获得转基因矮牵牛以来,花卉基因工程迅速发展,并已成为花卉育种的新趋势.花卉基因工程通过抑制内源基因或导入外源基因而定向改造特定性状且不丧失原有性状,大大缩短了新品种选育的时间;而且可以突破种间不亲和的限制,将目的基因引入原来没有这种基因的物种,从而极大地改良花卉品质,甚至创造新品种.1 花卉目的基因的研究花卉品质性状包括花色、花香、花型、花姿、花期、花的大小、花的质感、抗逆性、适应性、环保性等[2].目前,目的基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花色、花型、花期等,其它方面较少[3].1.1 与花色有关的基因影响花色的因素包括色素(pigments)和辅色素(co-pigm ents)、液泡内pH、环境因子、金属离子、色素细胞的形状和分布等,这些因素都受控于相应的基因[4,5].目前,有关与花色素代谢相关的结构基因的研究较多,有关多色素共着色、调节基因以及金属离子的螯合等对花色影响的报道较少.1.1.1 与三大类花色素合成相关的基因 决定花卉颜色的色素主要是黄酮类色素(flavonoids)、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s)和生物碱(alkaloids).收稿日期:2002-08-26基金项目:福建省科委资助项目(99-Z-115).作者简介:吴晓梅(1971-),女,硕士.研究方向:植物细胞分子生物学.326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2卷(1)黄酮类色素的合成及其相关基因.黄酮类色素主要积累在花瓣表皮细胞的液泡内,是花和果实的主要色素,其生物合成可分为2个阶段[6].第1阶段主要形成稳定的花色素-3-糖苷(anthocyanin),如呈粉红-红色的矢车菊色素苷(cyanin)、呈橙黄-砖红色的花葵色素苷(pelargonin)、呈紫罗兰-蓝色的翠雀素苷(delphinin)以及芍药色素苷(peonin)、锦葵色素苷(malvin)、矮牵牛色素苷(petunin)等.第2阶段则将第1阶段产物进行5-糖基化、酰基化、甲基化.如回回苏(Perilla f rutescens var.cr isp a)所含的丙二酰紫苏苷红色素(malonyshisonin)即是由矢车菊素-3-糖苷通过葡糖基的6′′-O对-香豆酰化和5-糖基化形成矢车菊素-3-O-(对-香豆酰基)葡糖基-5-O-葡糖基,再在5-O-葡糖基的6′′-O上发生丙二酰转移形成的[7].在多色素共着色形成的复合物中,5-糖基化比3-糖基化的色素更稳定,花卉颜色更多是由它们决定. 5-糖基化可使花卉颜色从暗紫或纯红转变为亮红紫色,如紫苏(Perilla)和马鞭草(Ver bena)的花色素是5-糖基化的.因此UDPG-花色素苷5-O-葡糖基转移酶(U DPG-anthocyanin5-O-g lucosyltransferase,5GT)对于花色尤其是紫色的产生非常重要[7].黄酮类色素生物合成第1阶段所有酶的结构基因和一些调节结构基因活性、色素空间和时间积累的调节基因(如矮牵牛的AN1、A N2、AN10、AN11,金鱼草的ROSE A等)[6]以及第2阶段部分酶(如5GT)的基因已克隆[8].但第2阶段某些重要的酶如丙二酰转移酶(malony l transferase)的基因和其它调节基因还未克隆.DFRs对不同底物的结合由其分子中底物结合区的氨基酸序列所决定,结合区中单个氨基酸的改变可影响其对底物的结合,从而改变花色.如将野生型非洲菊(Gerbera)的DFR第134位asp突变为leu,突变体DFR不能还原DHM,F3′5′H还原DHK形成的无色DHM积累,使花由紫色变为白色[9].DFR基因的失活抑制花色素苷形成,使液泡内黄酮、黄酮醇等辅色素累积,这有利于蓝色的形成[10].DHK在F3′H 和F3′5′H催化下分别形成DHQ和DHM,编码该酶的基因H f1或H f2的表达都能使花色素苷生物合成途径趋向于产生蓝色的翠雀素糖苷.一些环境因子(如授粉和光照)可作为信号在转录水平上调控花色素基因的表达,诱导黄酮类色素的生物合成.如堇菜属的角堇(Vialo cornuta),在开花后5-8d内花色从白色变成淡紫最后变成深紫[11].授粉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人工去雄后未授粉的花朵保持白色,而正常自花授粉或人工异花授粉的花朵均变色.花粉中所含的许多物质如生长素(auxin)、寡糖(oligosaccharide)、茉莉酸甲酯(m ethyl jas-monate)、类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等可诱导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转录[12],使花色改变.光可诱导花青素的合成,植物中的光受体接受光信号并进行信号转导,最终激活花青素类生物合成关键酶的基因.目前已鉴定出许多这种光调控基因的启动子中的光反应元件(LREs)[13].(2)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及其相关基因.花瓣中存在的多为B-胡萝卜素和堇菜黄质,它们常与噢口弄结合使花瓣(如月季、水仙和郁金香)、叶片和果实等呈黄色及橙色.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已清楚[14],其中GGPS是催化异戊烯焦磷酸(IPP)转化为 牛儿基 牛儿基焦磷酸(GGPP)的限速酶,其活性高低影响类胡萝卜素和其它产物的合成.主要酶类(PSY、PDS、ZDS、GGPS)的基因已被克隆,但目前还未获得转类胡萝卜素的转基因花卉.(3)生物碱及其相关基因.色素中的生物碱包括甜菜碱(betalains)、小蘖碱、罂粟碱.它们的生物合成途径已了解清楚[15],关键酶的基因也克隆到一些,但还未见利用于花卉基因工程的报道.1.1.2 影响液泡pH值的基因 仅仅将矮牵牛的蓝色基因(H f1/H f2)转入玫瑰,并不能得到蓝色的玫瑰.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表明,液泡内的pH值也是影响花卉颜色的重要因素之一.pH较低时,花趋向于红色,较高时趋向于白色,接近7时呈现蓝色.已从矮牵牛中分离到6个调控植物pH的基因即p H1∽p H6[16],这使人们获得蓝色花卉的希望更大了.另外,花色苷合成的一些调节基因如A N1、A N2、A N11等也会影响液泡pH[17].1.2 与花型有关的基因花器官的分化主要由花器官特异基因(org an identity gene)控制,也受温度和光照的影响[18].这些花器官特异基因多属于同源异型基因(homeog ene),可分为4大类[19,20]:A.控制第1、2轮,即萼片和花瓣;B.控制第2、3轮,即花瓣和雄蕊;C.控制第3、4轮,即雄蕊和心皮;D.控制胎座和胚珠.每一类同源异型基因对邻近的2个轮起作用.研究发现,这些同源异型基因具有168bp 的保守序列-MADS 盒,此盒编码61个氨基酸.这些同源异型基因编码的转录因子作用于靶基因启动子中CarG 序列,从而调节靶基因的表达,主要是在植物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花序分生组织向花分生组织过渡及花器官发育中起开关作用,从而决定花器官的性状[21].现已克隆出大量同源异型基因,如AP 3、A G 、DE FA 、CA L 、L FY 1、CEN 、FL O 、SQUA 、UFO 、CL V 1、FBP 2、FB P 11、FBP 7、CYC 、DI CH 、R AD 、DI Y 、CM B 2[22-32],对它们的功能及突变体表型的研究也较为深入,这为基因工程改变花型奠定了基础.若Cy C 和DI CH 都发生突变,将使金鱼草等的花瓣从两侧对称变为辐射对称[30],而FL O 的突变体则形成重复的花序而不能形成花[26].1.3 与花期有关的基因开花是植物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过程.一般花发育过程如下:营养分生组织→花序分生组织→花分生组织→花器官原基→花器官的形成.花发育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表明,植物开花由植物内部的各种开花相关基因调控,与环境因素(主要有温度和日照长度)以及植物自身的生长状况有关,环境因子作为一种信号,可诱导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花形成的基因[33-36]主要是花分生组织特异基因(flow er -m eristem -specific genes)、器官特异基因(organ-specific g enes)和开花时间决定基因(flowering-time g ene).花分生组织特异基因主要控制茎端分生组织向花序分生组织转变,促进花序分生组织产生花分生组织,如拟南芥菜中已克隆到的LFY 、A P 1、A P 2、CA L 、UFO 等.这类基因的突变可影响花的着生部位,也可影响开花时间.如将LFY 基因与CaM V35S 启动子连接,导入拟南芥,大多数转基因植株侧生枝被单朵花取代,主茎也形成了花,且开花时间早于野生型;转入杨树,则开花所需时间由原来的8-10a 缩短为6-7个月[24].器官特异基因控制花分生组织产生花器官原基,主要控制花的器官发生.开花时间决定基因(flow ering -time gene ),可以不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它们的表达可激活花分生组织特异基因,从而影响开花[36].开花时间决定基因可分为促进基因(如已克隆到的ADG -1、CO 、FPF -1、DET 2、FCA 、FH A 、FT 、FVE 、GA 1、GA L 、GI 、L D 、PGM 、P H YA )和抑制基因(EM F 、CCA L 、CL F 、EL F 3、L H Y 、P H YB 、SPY 、T FL 1、W L C 、ESD 4).其中,EM F 最为重要,突变体emf 1、emf 2甚至可不经过营养生长而直接开花[26].1.4 与花卉衰老相关的基因花衰老时,许多相关基因(senescence -associated gene ,SAG )[37]表达显著加强.已克隆到许多SA G s ,它们主要编码一些蛋白酶、RNA 酶、ACC 氧化酶、脂肪酶、过氧化氢酶等,从而引起光合效率的下降、蛋白质的降解、脂类的过氧化、核酸分子降解、总RNA 水平下降、细胞膜系统破坏等,最终导致花卉死亡.花卉的衰老是一程序性过程,SA G s 的表达与花卉自身生长状况有关.和其它生理过程一样,衰老也受许多环境因子诱导,如营养亏缺、病原物入侵、缺水、光照和温度失常以及一些化学物质(如O 3、乙烯等).研究表明,乙烯、ABA 、水杨酸、Ca 2+等可作为信号传递分子[38].乙烯与花卉衰老密切相关.花卉衰老的最初反应之一就是自动催化产生乙烯,产生的乙烯又进一步促进衰老.参与乙烯生物合成反应的所有酶基因均已从多种植物包括一些花卉中被克隆、鉴定,并应用于花卉抗衰老的研究.ACC 合成酶是乙烯合成反应限速酶,编码该酶的基因是一多基因家族,各成员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在康乃馨花器官中,该基因家族的3个成员分别在花柱(DCACS 2、DCACS 3)和花瓣(DCACS 1)中特异表达[39],它们的表达受相应因素诱导,包括各种化学物质(如生长素、外源乙烯、Li+等)、授粉.许多花粉含有高浓度形成乙烯的前体ACC ,所以授粉引起乙烯产量明显提高从而促进花衰老.2 改良花卉品质的基因工程策略利用各种基因工程手段已获得一批转基因花卉,如矮牵牛(P etunia )、香石竹(Dianthus )、草原龙胆(Eustoma )、菊花(Dendranthema )、百合(Lilium )、玫瑰(Rosa )、郁金香(T ulip a )、非洲菊(Gerbera )等.总的来看,基因工程改良花卉品质是通过抑制、增强或引入控制目标性状物质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基因而实现.327第3期吴晓梅等:花卉基因工程研究进展328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2卷2.1 反义RNA(antisense RNA)技术反义RNA可在DNA复制、转录和翻译水平上部分或全部地抑制目的基因的表达,导致中间产物积累,性状改变.(1)用于花色改良.将矮牵牛花CH SA的反义RNA与CaM V的35S启动子连接,再接到双元载体Bin19上,转化矮牵牛,抑制矮牵牛CH S基因的活性,造成无色底物累积,再生的转基因植株花色从原来的紫色变成了粉红色并夹杂白色,有些花朵呈全白色[40].将F3H基因的反义RNA导入红色康乃馨,使其花色从红色变成白色[3].(2)用于花型的改良.将从矮牵牛花中克隆到的同源异型基因f bp2的cDNA与CaMV35S启动子和NOS3′终止子融合,通过农杆菌导入烟草,使其在雄蕊上产生花瓣[41].(3)用于花期改良.将拟南芥L FY的cDNA转入菊花,使有些菊花花期提前60多天[42].(4)用于延长花卉寿命.抑制乙烯生物合成关键酶如ACC合成酶是延长花卉寿命的主要途径.将ACC合成酶反义基因导入香石竹,使其观赏寿命延长2倍[43].2.2 核酶(ribozym)技术核酶可特异性地切断mRNA分子,使基因发生转录后的沉默.将特异的核酶导入花卉细胞内使其抑制控制目标性状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达到改良的目的.但这方面成功的例子很少.2.3 共抑制法(co-suppression)共抑制法,也称有义抑制法(sense suppression),通过导入1个或几个内源基因额外的拷贝,引起该内源基因与导入的基因一起发生转录后的基因沉默,即产物mRNA被降解而不能积累,进而抑制该内源基因的表达.该技术在矮牵牛和菊花的花色修饰方面取得了成功.将从矮牵牛花瓣中克隆到的CH SA基因导入矮牵牛,使原来单纯呈紫色的矮牵牛花变成白或紫白相间,而且相间方式多种多样,更有趣的是在同一植株上,会开出各类花[44].2.4 导入一个或几个目的基因以增强酶活性,从而使植物性状改变植物体内缺乏某一种或几种关键酶基因,或者基因发生突变是其不能表现某一性状的主要原因.如自然界中的石竹、菊花、蔷薇等重要花卉没有真正开蓝花的,由于它们没有编码F3′5′H的活性基因[3].澳大利亚Florigene公司和日本Suntory公司正在合作生产蓝色康乃馨,通过将矮牵牛编码F3′5′H和DFR的基因转入白花康乃馨[45].矮牵牛的DFR不能有效还原自身DHK产生天竺葵素,所以自然界中的矮牵牛花色没有橙黄-砖红色.将玉米编码DFR的A1基因导入矮牵牛RL01中,将其DHK还原形成天竺葵素,使矮牵牛白花变成砖红色花[1].导入正义基因以增强原有酶的合成也是基因工程改良花卉性状的常用手段.如将乙烯生物合成途径中的ACC脱氨酶、SAM水解酶的正义基因导入花卉,可明显抑制其衰老[46,47].3 展望尽管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善花卉的色、香、型等品质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距离大规模品种改良还很遥远,真正开始商品化生产还很少.目前在花卉基因工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分离鉴定到的目的基因少,许多重要性状的基因(如香味生物合成途径中许多关键酶基因、部分花色调节基因等)尚未分离出来,导致新品种培育受限;有关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研究不够,这主要是由于许多性状都由多基因决定且基因表达的时间难以控制;受体系统转化频率低,基因型依赖性强;外源基因的插入具有随机性,尤其是通过农杆菌介导的T-DNA整合不稳定,植株后代遗传不稳定,而且有可能影响其它代谢;操作方法不够简便.随着更多目的基因的分离及基因表达调控研究的不断深入、遗传转化技术的改进等,将有可能对花卉整个生物合成途径进行遗传操作,基因工程对花卉的品质改良所具有的巨大潜力将得到更好的发挥.参考文献:[1]M EY ER P,HEIDM AN N I,FOR KM A N N G,et al.A new petunia flow er co lor generated by transfor mation of a mutantw ith a maize gene[J].Nature,1987,330:677-687.[2]何生根.切花品质的生理生化基础[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7,33(1):66-70.[3]T AN A K A Y ,T SU DA S ,T K U SU M I T .M etabolic engineering to modify flow er color [J ].Plant Cell Physiology ,1998,11:1119-1126.[4]A SEN S .A nthocy anin ,flavonol copig ments ,and pH responsible fo r larkspur flow er colo r [J ].Phytochemistry ,1975,14:2677-2682.[5]BROU ILL A RD R.T he in vivo ex pr essio n o f anthocy anin colo r in plants[J].Phytochemistry ,1983,22:1311-1323.[6]D OON ER H K ,ROBBIN S T P .Genetic and develo pmental co ntr ol of anthocyanin bio synthesis [J ].Ann Rev Genet ,1991,25:173-199.[7]G ON G Z Z ,Y AM AZA K I M ,SU GIY A M A M ,et al .Cloning and molecular analysis o f structur al genes invo lved in 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and ex pressed in a for ma-specific manner in P er illa f r utescens [J].Plant Mol Biol ,1997,35:915-927.[8]Y A M A ZA KI M ,GO N G Z Z ,M IZU T A N I M F ,et al .M olecular cloning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 el an-thocyanin 5-O-g luco sy ltransfer ase by mRN A differential display fo r plant fo rms reg ar ding anthocyanin [J].Biol C hem ,1999,274(11):7405-7411.[9]ERIC J,JO HN SON E,SU N HYO R ,et al.A lter ation of a single amino acid changes the substr ate specificity of D FR[J ].The Plant Journal ,2001,25(3):325-333.[10]RY U T A RO A ,KU M I Y ,T A DA O K ,et al .Copig mentation giv es bluer flow ers on transg enic tor enia plants with theantisense dihydroflavonol-4-reductase gene [J].Plant Science ,2000,160:49-56.[11]F AR ZA D M ,GR IESBA CH R ,WEISS M R .Floral co lor chang e in V iola cornuta L .(Violaceae ):a mo del system tost udy r eg ulation of anthocyanin pr oduction[J].Pl ant Science ,2002,162:225-231.[12]O ′N EIL L S D .Pollination regulation of flo wer dev elopment [J ].Annu Rev Plant Physiol Plant Mol Biol ,1997,48:547-574.[13]CHA T T OPA DHY AY S,A N G L ,PU EN T E P,et al.A rabidop sis bZIP protein HY 5dir ectly inter acts w ith lig ht-re-sponsive pr omoter s in mediating light control of gene expression [J ].Pl ant Cel l ,1998,10:673-683.[14]LA DY GI N V G.Cur rent state of carotenoid biosynthesis in chloroplast s o f eucar yotes[J].Zh Obshch Biol ,2002,63(4):299-325.[15]FA CCHIN I P J.A lkaloid biosy nthesis in plants:biochemistry ,cell biology ,molecular r eg ulation,and metabolic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J].Annu Rev Plant Physiol Plant Mol Biol ,2001,52:29-66.[16]CHU CK G ,R OBBIN S T ,NIJJA R C ,et al .T ag ging and cloning of a petunia flower colo r g ene with the maize transpos-able element activato r [J].The Plant Cell ,1993,5:371-378.[17]M OL J ,G ROT EW OL D E ,K OES R .How g enes paint flo wers and seeds [J ].Trends Plant Sci ,1998,3:212-217.[18]CA T L EY J L ,BROO KIN G I R,DA V IES L J,et al.T emperature and irradiance effects on Sander sonia aurantiacaflow er shape and pedicel leng th [J ].Scientia Horticul ture ,2002,93:157-166.[19]COEN E S ,M EY EROW IT Z .T he w ar of the whor ls :genetic inter actions co ntr ol flower development [J ].Nature ,1991,353(1):31-37.[20]许智宏.P lant dev elopment and r epro duct ion :advances and pr ospectives [J ].植物学报,1999,41(9):909-920.[21]魏文辉,宋运淳,覃瑞.植物同源异型基因及同源异型盒基因的研究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0,27(2):136-139.[22]JA CK T ,BRO CK M A N L L ,M EY EROW IT Z E M .T he hom eo tic g ene A PE T A L A 3of A r abidop sis thaliana encodes aM A DS bo x and is ex pr essed in petals and staments[J].C ell ,1999,68:683-689.[23]M IZU K A M I Y ,M A H .D eter mination of A r abidop sis floral mer istem identity by A GA M O US [J ].Pl ant C ell ,1997,9:393-408.[24]W EI GEL D ,NI LSSON O .A development sw itch sufficient for flow er initiatio n in div er se plants [J ].Nature ,1995,377:495-500.[25]BRA DL ER D,RA T CL IF FE J,W IN CEN T C,et al.Inflor escence commitment and architect ur e in A rabidop sis [J].Sci -ence ,1997,275:80-83.[26]LEV Y Y Y ,D EA N C.T he tr ansitio n to flow er ing [J].Plant Cell ,1998,10:1973-1990.[27]FU Y F ,M EN G F J .Gene regulatio n o f flow er ing tr ansition [J ].植物生理学通讯,1997,37(5):393-400.[28]FU Y F ,ZHA O D G ,HA N Y Z ,et al.F lor al homeotic g ene FBP 2regulates the ex pr ession o f perox idase in leaves[J].329第3期吴晓梅等:花卉基因工程研究进展330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2卷植物生理学报,2000,26(4):293-296.[29]GU O F L,M EN G F J.Research pro gress on floral or gan development in Petunia[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7,33(4):292-296.[30]L U O D,CA EP EN T ER R,V INCEN T C.Origin of flor al asy mmet ry in A ntir r hinum[J].Nature,1996,383:794-799.[31]CR ON D Q,M OL LER M.Genetics of floral sym met ry r evealed[J].Trends Ecol Evol,1997,12:85-86.[32]BA U D INET T E S C,ST EV EN SON T W,SA VI N K W,et al.Isolation and char acter ization o f the carnatio n flor al-spe-cific M A DS box g ene,CM B2[J].Plant Science,2000,155(2):123-131.[33]W EIG EL D,A LV A RW Z J,SM YT H D R,et al.L EA FY controls floral meristem identity in A r abid op sis[J].Cel l,1992,69:843-859.[34]SIM ON R,IGEN O M I,COU PL A N D G.A ctivation of flor al meristem identity g enes in A r abidop sis[J].Nature,1996,384:59-62.[35]雍伟东,谭克辉,许智宏,等.高等植物开花时间决定的基因调控研究[J].科学通报,2000,45(5):455-466.[36]安利忻,李毅,刘荣维,等.高等植物开花的基因调控[J].高技术通讯,1998,8(9):59-62.[37]WEA V ER L M,G AN S,QU I RIN O B,et al.A compar iso n of the ex pression patter ns of sev er al senescence-associatedgenes in response to stress and hor mone t reatment[J].Plant Mol Biol,1998,37:455-469.[38]JEN NI FER D,M IL L ER P,RICHAR D N,et al.Senescence-asso ciat ed g ene expression during ozone-induced leaf senes-cence in A r abid op sis[J].Plant Physiol,1999,120:1015-1024.[39]M ICHEL L E L,JON ES W,W IL LI AM R,et al.Differ ential expression of three member s of the1-aminocy clopropane-1-car box y late sy nt hase gene family in car nation[J].Plant Physiol,1999,119:755-764.[40]VA N D E R,K ROL A R,L ENT IN G P E,et al.A n antisense chalcone synthase gene in transg enic plants inhibits flo w-er pig mentat ion[J].Nature,1988,333:866-869.[41]于静娟,国风利,赵德刚,等.矮牵牛花同源异型基因f bp2的克隆及其对烟草花形态的影响[J].植物学报,1999,41(1):45-50.[42]邵寒红,李继红,郑学勤,等.拟南芥的克隆及转化菊花的研究[J].植物学报,1999,41(3):268-271.[43]A A NHA N E T,AF FR S D R,F L ORIG ENE B V,et al.Fir st rDN A flow er to debut in A ustralia t his summer[J].Biotechnology News,1995,15(14):3.[44]邵莉,李毅,陈章良.查尔酮合酶基因转化矮牵牛[J].生物学通报,1995,30(6):11-12.[45]ERIC J,JOHNSO N,HA N K Y,et al.Cymbidium hybrida D FR do se not efficiently reduce DHK to pr oduce or ang epelar genidin-ty pe anthocy anins[J].Short communication,the Plant Journal,1999,19(1):81-85.[46]KL EE R E.Isolation,sequencing,and expression A CP gene enco ding A CC deaminase[J].Bacteriol,1991,173:5260-5265.[47]F ERRO A J.Genetic contro l of ethylene biosynthesis in plants using SA M hydro lase[P].U nited States Patent:5416250,1995.(责任编辑:陈幼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