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纯如与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张纯如

Killing-Contest(杀人比赛)
Japanese soldiers amusing themselves by killing innocent people. A report carried by the Japanese newspaper Nichi Nichi Shimbun about the "Killing Contest" by two sergeants of the invading Japanese Army in China.
• In NanKing more than 300,000 innocent citizens (市民) and unarmed(未 武装的) soldiers were slaughtered(屠杀). The ancient(古老的) capital (首都) Nanjing suffered an unprecedented catastrophe(大灾难) and was turned into a living hell.
A seven-year-old child with seven stab wounds died in hospital. Thousands of children were killed during the NanKing Massacre. These were among a few identified from photographs. The oldest among them was barely three.
A Living Hell (人间地狱)
A pond crammed with corpses(尸体) of refugees(遇难者). The picture was first found on a captured (俘获的) Japanese soldier(士兵). Corpses strewn(散落) almost everywhere in NanKing after the massacre.
屈辱的历史,痛苦的记忆

屈辱的历史,痛苦的记忆---张纯如《南京大屠杀》读后感长江水一夜红了,就在1937年。
那年金陵,钟灵毓秀,古朴悠久。
小巷街上的人来来往往,屋檐下纳凉的老人们呶呶不休。
之后传来的炮响,撕裂了所有人的眼眸。
2004年11月9日,加州一辆车内传出了沉闷的枪声。
36岁的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结束了她年轻的生命。
她是不朽之作《南京大屠杀》的作者,乔治〃威尔(《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评价她“终止了对南京大屠杀的二次强暴”。
她替所有的中国人,做了六十年都没有人敢做的事。
黑色的枪口,无尽的空洞。
我用颤抖的手,翻开了七十六年前的历史,那段中国人选择遗忘,日本人选择逃避,世界人民全然不知情的历史。
我无法想象张纯如在书写这本书时所遭受的痛苦和挣扎,也无法想象她查清这段惨绝人寰的历史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和苦楚。
而当她为中国人撕开这段历史的伤疤而忧郁自杀时,我的心中感到无限悲凉。
“万户萧疏鬼唱歌”,闭上双眼,满脑是血洗的城楼,还有日本军人嗜杀的双手。
六个星期,日本军人撕破了文明的外衣,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奸淫掳掠。
那些日本军人在视人类同胞如猪狗的同时,又是否意识到自己早已沦入禽兽不如的行列。
五十万常住人口,三十万国军部队,五个月的弹药粮草。
只短短四天就被攻破了城池。
狼狈逃窜,抢渡长江的撤退国军让百姓们失望,不知道唐生智(南京总司令,受蒋中正指令撤退国军)在冰冷漆黑的江面看到被战火轰亮的夜,听到南京百姓撕心裂肺的叫喊,心中作何感想。
长江水下,是无数同胞的亡灵。
30多万中国同胞的性命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灰飞烟灭,一个经济发达的文化古都,在短短的数月中竟成了尸上血海,万户萧疏,满是断言残壁的血城、破城……走进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心碎着那群被侮辱的和平居民和本该受到保护的妇女与儿童,愤怒着拥有几十万军队却不作为的无能政府,咀嚼着弱国无外交的苦涩,痛恨着披着文明外衣的那帮野兽,感念着来自美德的国际友人在这场战争中展现出来的高尚美德,让我们看到国际友人与南京城民在战争中体现出的感情。
写 反应南京大屠杀一案的吹哨第一人 张纯如 老婆 我刚刚写好

写反应南京大屠杀一案的吹哨第一人张纯如老婆我刚刚写好南京是一个灾难深重的城市,这里本来就有南京大屠杀的痛苦回忆。
日本侵略军侵占南京后,在全城进行了40多天的血腥屠杀。
据不完全统计,总共约有30万同胞惨遭杀害,超过2万名妇女被强奸,南京几乎成为一片废墟。
这是怎么样的人间惨剧?然而,最近南京有两件事是非常让社会各界闹心的,也就是供奉战犯牌位的“吴啊萍”被拘和南京夏日祭被叫停。
有不少人留言告诉我:“日本早就道歉了,不依不饶地干嘛?”“和服和夏日祭在中国没什么不妥啊?不要一棍子打死!”甚至有人说:“南京大屠杀和我有什么关系?”这话简直令我怒不可遏。
南京大屠杀和我们没关系吗?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应该怎么说?南京死难的是我们的同胞,是所有中国人心中挥不去的痛苦和阴霾。
说这种话的人,简直是猪狗不如,妄为中国人。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柔弱的女子:张纯如。
张纯如是出生在美国的二代华人,她出生于1968年。
她的生活离中国已经非常遥远。
但她与中国的缘分却没有减少。
她的祖父是抗日国军将领张铁军,也因为家风,她对中国历史很感兴趣。
由于近代中国衰落的问题,中国在新闻媒体、历史层面都没有对外的话语权。
因此,西方人知道去纪念犹太大屠杀,却不愿意宣扬中国抗战的惨烈,比如南京大屠杀。
一名日军士兵拿着刚刚砍下的中国平民的头颅拍照。
他在微笑。
她决定完成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使命,揭露南京大屠杀中日军的暴行。
在小时候,张纯如的父母就讲过1937年日军侵略南京时候的血腥场面,也因此埋下了她对日寇的愤怒。
1994年12月,当张纯如在加州第一次看到南京大屠杀的黑白照片时,更是感到了无比的愤怒。
26岁的张纯如下定决心去书写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她要把那些砍头、活焚、活埋、在粪池中溺淹、挖心、分尸等等日寇使用的酷刑,一字一句地写出来。
为此她用三年的时间去世界各地采访了许多幸存者,也阅读了大量的文献。
1997年7月,前往中国南京25天,调查南京大屠杀史料。
在种种事实的基础上,她编撰了这本令人沉痛的“回忆之书”-《南京大屠杀》。
人权斗士张纯如

张纯如(Iris Chang,1968年3月28日-2004年11月9日),美国著名的华裔女作家、历史学家和自由撰稿人,以出版英文历史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The Rape of Nanking)而闻名。
在完成自己第一部作品《蚕丝》后,开始将目光着眼于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末的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短短几个月内,中华大地狼烟滚滚,生灵涂炭。
日军长驱直入,攻陷时为国民政府首都的南京,并对这座城市和城中的军民进行了丧失人性的洗劫和杀戮。
这场超过30万人丧生的大屠杀,却在战后因种种原因而鲜为人知,甚至日方一再否认大屠杀的存在。
为了还原历史,还受害者与公道,张纯如一面收集大量第三方资料,一面前往南京、上海等地与屠杀幸存者进行面对面的取证交谈,前后历经三年时间,终于在1997年南京大屠杀60周年之际推出《南京暴行》一书,使这段“被遗忘了的大屠杀”的历史为世人所知。
2004年,张纯如在筹备第四部作品期间饮弹自杀。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观后感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观后感在影片《追述纯如》中,纯如的故事让人心酸而又震撼。
她年幼失去了母亲,后来又被日本侵略者抓走,被迫成为慰安妇。
在那个困苦而黑暗的年代里,她无数次面对死亡的威胁,依然坚强勇敢地活着,在那片撕心裂肺的痛苦中,她没有放弃,她没有屈服。
回顾南京大屠杀这段惨绝人寰的历史,我们不得不感叹人性的极端扭曲和战争带来的无尽苦难。
大屠杀期间,日本侵略军对南京城实施了长达六周的血腥屠杀,无辜的百姓遭受了莫大的痛苦和折磨。
当时的南京,血流成河,百姓遭受了难以想象的残忍,无数人失去了生命,幸存者们的伤痛也至今无法磨灭。
影片中的纯如是那么地坚强,她身上所承受的苦难,我无法想象。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苦难,但南京大屠杀带来的苦难,是多么地巨大和恐怖。
在那个时代,纯如及其他慰安妇们被迫成为性奴,被折磨、凌辱,生不如死。
但纯如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她相信自己,在最糟糕的环境中也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正是因为有了像纯如一样的坚强人物,才使得我们更加敬佩和珍视生命。
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有温暖和希望的,即使面对残忍和无奈。
纯如在那个年代,充满了无尽的黑暗和绝望,但她没有放弃对爱的追求和向往。
她相信,她也可以拥有幸福和美好的未来。
纯如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和反思。
我常常为自己的琐事而抱怨和失望,而又常常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和宝贵。
纯如的故事让我重新思考了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自己的要求。
她的经历告诉我,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我们都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
纯如的坚强和乐观也为我树立了榜样。
在困境中,我们往往看不到希望,但纯如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她的坚韧和乐观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勇气。
无论遭遇怎样的困难,我都会像纯如一样,坚持下去,相信自己。
影片中最后,纯如回到了家乡,将自己的故事讲述给家人和孩子们听。
她告诉他们,这段历史不能被遗忘,我们要记住过去的苦难,以尊重历史,保护和平。
她的话让我想起了纪念馆里的那些照片和遗物,它们记录着那段黑暗时期的真实和残酷。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观后感

今天在刘波老师的毛概课上看了《张纯如——南京大屠杀》深有感触。
这个影片讲述了美国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创作南京大屠杀一书的经历与过程,从电影中似乎看出张纯如创作此书之后不负其创作时听到看到所感受到当时南京大屠杀的残忍与悲痛而心里承受不住压力选择了自杀。
电影大部分采用了纪实的方式记录,使其真实反映了南京大屠杀的情景,让观看的人十分投入与感触。
可能由于很多国外人的反对导致电影不能公映。
1997年12月,是纪念南京大屠杀60周年,张纯如在南京拜访了数十位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并且通过幸存者和其他历史学家口述并结合历史文献所记载的历史以及数以千计的其他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出版了《南京大屠杀》一书。
说起创作的原因,张纯如在电影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战俘集中营就是通过国外作家出版书籍才让世界所知道,南京大屠杀是我们中国历史上一大标志性的屈辱史,但是国外的人们对此段历史并不是十分了解甚至都不知道,所以张纯如打算写下这本书来告知世界这段惨绝人寰的屈辱历史。
如果不写下这本书,很多日本右翼根本不承认此段历史,并且美化和虚化此段历史来蒙蔽世界。
这本书一经问世变成了当时的畅销书,并且震惊了当时很多国家,在美国连续数月排位榜首,在中国甚至一书难求,很多中国人都看不到这本书。
在当时一本书如果很流行,那这本书会再次印刷出版一年,可这本书竟然畅销了十年,是至今为止没有打破的记录。
“忘记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是张纯如说过的一句话,美国评论家威尔在听完日本“南京大屠杀虚构论”和看完《南京大屠杀》之后说道:“由于张纯如的这本书,她终结了日本对南京的第二次强暴。
”当屠杀真相被隐藏时,屠杀永远都是屠杀。
当屠杀真相被世人所知时,死去的冤魂才能彻底逃离屠杀,成为历史的定格。
看完这个电影之后,我似乎身临其境,还原到了南京当时的情景,嘶吼,惨叫,痛哭,一片片流离失所,一片片惨不忍睹。
日本士兵肆意的虐杀者普通老百姓,而他们手无寸铁无力抵抗,只能含冤而死。
一幕幕出现在眼前,而留下的只能是眼泪。
这个女子用一生,向世人揭露被掩盖60年的可怕真相,震惊了整个世界!

这个⼥⼦⽤⼀⽣,向世⼈揭露被掩盖60年的可怕真相,震惊了整个世界!2018年12⽉13⽇,南京⼤屠杀81周年。
1937年12⽉13⽇,⽇本军队攻破南京城,开始了长达40多天灭绝⼈性的⼤屠杀,30万⽣灵惨遭杀戮,这⼀举动在⼈类⽂明史上留下最⿊暗的⼀页,从此以后,⽇本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
曾经,⽇本民智未开时,鉴真东渡传佛法,从服饰到书籍,从⽂字到⽂化,中国对⽇本⼈的影响不可谓不⼤,但后来,谁也⽆法否认⽇本给中国带来了巨⼤创伤。
《⼆⼗⼆》剧照唐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近代中国,却有⼀段未曾得到公正对待的历史,施暴者不懂反思,只是⼀味的否认、篡改史实,随着岁⽉流逝,许多真相在西⽅世界渐渐被淡忘。
但世界华⼈永远不会忘记,⽽中国⼈除了铭记于⼼,还要感谢那个勇敢的华裔⼥⼦张纯如,是她写下英⽂版《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屠杀》,让全世界都看到了那场惨案——南京⼤屠杀。
那是⼀段令中国⼈痛彻⼼扉的记忆,⼀场屠杀,多少⼈失去了⽗母、亲⼈,多少⼈备受摧残,只能带着伤痛默默前⾏,那些逝去的⼈没有墓碑、名字,30万这个数字成了他们统⼀的称号。
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是⽆数鲜活⽣命的垒叠,年轻的张纯如带着对历史、⽣命的敬畏,开始了⼀场寻求真相,书写历史的征途。
冷暖⼈⽣《⼥⼉张纯如》完整视频01家族遗传的历史感张纯如祖籍江苏淮安,家中是书⾹门第,祖⽗张铁军,抗⽇国军将领,曾任台湾中华⽇报总主笔。
⽗母都是哈佛博⼠,⽗亲张绍进写了专著《量⼦场论》,在美国学术界挺有影响⼒的,母亲张盈盈从事⽣物科学研究。
1968年3⽉28⽇,张纯如在美国普林斯顿⼤学⾥出⽣,⽗母从《论语》:“从之,纯如也”给她取名“纯如”,寓意“和谐美好”。
虽然⼀家⼈定居美国,但⽗母那颗爱国之⼼从未变,他们与当地华⼈⼀起办了中⽂学校,母亲是第⼀届校长。
她记得,⽗母的谆谆教诲,“作为中国⼈,是⼀件值得骄傲的事。
”⽿濡⽬染,张纯如对那个遥远的地⽅愈加好奇,于是经常跟在⽗母⾝后,追问⼀切关于中国的事。
张纯如与南京大屠杀研究

张纯如与《南京大屠杀》研究南京大屠杀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国首都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的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
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在大屠杀中有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
而日本学者则众说纷纭,但有部分人却试图抹杀事实。
日军进城兵力约50000,执行军纪维持的宪兵却仅有17人的日军除了个别地或小规模地对南京居民随时随地任意杀戮之外,还对中国人,特别是解除了武装的军警人员进行若干次大规模的“集体屠杀”。
大规糢屠杀方法有机枪射杀、集体活埋等,手段极其残忍。
12月15日(日军占领第3天):已放下武器的中国军警人员3000余人被集体解赴汉中门外用机枪密集扫射,多当场遇难。
负伤未死者亦与死者尸体同样遭受焚化。
夜,解往鱼雷营的中国平民及已解除武装的中国军人9000余人被日军屠杀。
又在宝塔桥一带屠杀3万余人。
在中山北路防空壕附近枪杀200人。
12月16日(日军占领第4天):位于南京安全区内的华侨招待所中躲避的中国男女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集体押往中山码头,双手反绑,排列成行。
日军用机枪射杀后,弃尸于长江以毁尸灭迹。
5000多人中仅白增荣、梁廷芳二人于中弹负伤后泅至对岸,得免于死。
日军在四条巷屠杀400余人,在阴阳营屠杀100多人。
12月17日(日军占领第5天):中国平民3000余人被日军押至煤炭港下游江边集体射杀。
在放生寺、慈幼院避难的400余中国难民被集体射杀。
12月18日(日军占领的第6天)夜,下关草鞋峡。
日军将从南京城内逃出被拘囚于幕府山的的中国难民男女老幼共57418人,除少数已被饿死或打死,全部用铅丝捆扎,驱集到下关草鞋峡,用机枪密集扫射,并对倒卧血泊中尚能呻吟挣扎者以乱刀砍戮。
事后将所有尸骸浇以煤油焚化,以毁尸灭迹。
此次屠杀仅有伍长德一人被焚未死,得以逃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纯如与“南京大屠杀”的研究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75周年,2012年12月13日,这天时间又一次把我们
带回到了那个中国人民会被日本兵随意杀戮的那页历史。
我对南京大屠杀知之甚少,除了知道它非常惨绝人寰。
日本人在仅仅6到
8个星期之内野蛮地杀死了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其中包括妇女和孩童。
张纯如
在1997年出版了她的小说《南京大屠杀:二战时期被忘记的杀戮》。
这是第
一本将1937年所发生的事件以英文在西方出版并引起轰动的书籍。
张纯如是
特别的,她的遗产对我们来说是无价的,与张纯如一样,我们也被那些从来没
有被发现的残酷事实所震惊。
张纯如为那些南京屠杀中的牺牲者呐喊,并试图
让我们注意到在这个世界上非常容易忘记的道德意识。
我们被她书中所揭露的
事实深深打动并感到极度的震惊。
她在那些牺牲者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心中占有
特别的地位,而我们也想讲述这个事实。
但这并不只是一个关于中国或者是日
本的故事,针对那些极端主义、帝国主义及非人道的危险分子。
正如张纯如所说,1937年南京大屠杀血腥的历史与对犹太人的屠杀和卢旺达种族灭绝事件非常相似。
对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未愈合的伤口,一些幸存者告诉我们,如果
日本政府提出一个严肃而正式的道歉,这个伤口便可以愈合。
这并不是关于钱
款赔偿的问题,而是心灵的复原与向前。
引用两个幸存者的话,"眼泪不会再流","我的心会平和"。
然而也正是这样,由于张纯如的不懈努力,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慢慢的了
解了南京大屠杀。
除了张纯如的小说《南京大屠杀:二战时期被忘记的杀戮》外,对于南京大屠杀的描述的文献还有诸如孟国祥书写的《南京文化的劫难》,孙宅魏写的《南京大屠杀与南京军民的反抗》、《南京大屠杀的背景与范畴》,著名民国史专家孙宪文主编的《南京大屠杀全史》等等一系列的资料。
除此之外更能让我们切身感受倒南京大屠杀这个时间的还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中国南京市人民政府为铭记1937年 12月 13日
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的南京大屠杀事件而筹建。
位于中国南京城西江东门茶亭
东街原日军大屠杀遗址之一的万人坑。
1985年8月15日落成开放。
占地2.5
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
该馆保持原地形地貌,建筑成一座纪
念性的墓冢。
右侧迎面是以中、英、日三种文字镌刻的黑色大字“遇难者300000”。
循院墙小径布列13块小型碑雕,部分地记载着大屠杀的主要遗址及
史实,是全市遇难情景的缩影。
院墙上嵌着搜捕、屠杀、祭祀3组总长51米、高 2.2米的大型黑灰色石刻浮雕。
棺椁形遗骨陈列室门前,竖立着高 4米的立
雕母亲像,室内陈放着从万人坑挖掘出的白骨和遇难者的部分名单。
[1-2]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座落在中国南京江东门街418号。
该馆
的所在地,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者丛葬地。
为悼
念遇难者,南京人民政府于1985年建成这座纪念馆,1995年又进行了扩建。
纪念馆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千平方米。
建筑物采用灰白色大理石
垒砌而成,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是一处以史料、文物、建筑、雕塑、影视等
综合手法,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杀”特大惨案的专史陈列馆。
该馆正大门左侧
镌刻着邓小平手书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名。
陈列分广
场陈列、遗骨陈列、史料陈列三大部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现为正县级事业单位,隶属于南京市委宣传部,馆内设立一室四部五个部门,
即办公室、资料陈列部、展览工作部、人事财务部、技术设备部。
侵华日军南
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下辖“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研究分会”)挂靠该馆。
馆里
设立党支部。
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该馆围绕场馆建设做了不懈努力,并
在硬件环境改造建设、文物资料征集研究、对外宣传扩大影响、队伍建设提高
素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
南京大屠杀是我们每个国人不愿意想起的悲剧历史,但是我们又不能忘却。
也只有我们自己真正的了解了这段历史才能让我们不至于重蹈覆辙,才能让我
们的国家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让我们的后代懂得现在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让
他们更加珍惜生命。
也只有当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祖国才能早日实现民
族的伟大复兴。
11机械班
陶盼盼
21106071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