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四川省宜宾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首发]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首发]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ef319aef9ec3d5bbfd0a7458.png)
[首发]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 . 20世纪70年代,在安阳殷墟发掘的妇好墓中,出土玉器共756件。
经对其中约300件玉器进行分析,所用玉料大体上都是新疆玉,其中三件小型玉雕的材质被鉴定为新疆和田羊脂玉。
这表明,在商代A.西域已归属商王管辖范围B.西域与中原已存在一定联系C.西域与中原商贸交往密切D.西域各族要向商王进献玉料2 . 据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记载:“(中国古代)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
导致中国古代天文记载呈现这一特点的思想是A.人定胜天B.天人感应C.道法自然D.相生相克3 . 重庆大足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但在一处接连开凿的三个洞窟中,居中一洞为佛像,佛左右侍立十大菩萨;左为道君洞,太上老君像高洁古朴;右为文宣王洞,孔子头戴束巾,左右侍立颜回、仲由等十大弟子。
这一造像出现的时期最可能是A.两汉B.魏晋C.隋唐D.两宋4 . 明中后期,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
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
这表明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日渐废弛B.经济区域性分工日益加强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D.工商业发展导致农业衰退5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
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
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A.华夷观念正在转变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6 . 下表为梁启超1901年所著《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的部分内容。
这些内容旨在呼吁A. 摒弃倡导专制的儒家思想B. 建立人人平等的民主国家C. 转变国家理念以救亡图存D. 客观理性地看待中西文化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
四川省达州市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达州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1.商朝王畿周围散布着许多臣服于商的部落、部族,其首领被赐予侯、伯等封号,诸侯与商王是分散的臣服关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而周王把亲族、盟友分封出去,建立诸侯国,欲形成对天下的有效控制。
从历史发展看,这说明周朝的分封制A. 形成了对天下的有效控制B. 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C. 包含有大一统的政治理念D. 是对商朝制度的继承【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商朝各诸侯国与王室是臣服关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西周则通过分封亲族、盟友,建立诸侯国,受分封的诸侯国实际上是由周王室控制的领属地。
与商朝相比,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代附属国臣属关系更加明确,所以周朝的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故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的权力没有达到高度集中的地步,没有形成对天下的有效控制,故A项排除。
从历史发展看,周朝的分封制并没有很好地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故B项排除。
周朝的分封制是对商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故D项排除。
2.纵观古代丝绸之路,统一时代(汉唐元)主要通过河西走廊通往西方;分裂时期(南北朝和宋夏时代),被迫改道与西方联系。
由此可知A. 河西走廊是通西域的必经之路B. 中西交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 河西走廊地区的政局变动频繁D. 丝绸之路中国段的交通发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古代的陆上丝绸之路因为不同时期政治形势的影响,其路线有所变更;但是,根据所学可知,从汉朝张骞通西域以来中原王朝与丝路西方的国家间的交流没有完全中断过,由此可知中西交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故B项正确。
根据材料“分裂时期(南北朝和宋夏时代),被迫改道与西方联系。
”可知,河西走廊不是通西域的必经之路,故A项排除。
材料中只反映了南北朝和宋夏时代河西走廊动乱,不能得出河西走廊地区的政局变动频繁。
故C项排除。
材料主要反映由于受政局的影响,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有所变更,D项没有体现材料主旨,排除。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4月月考文科综合试题(含答案)

四川省叙州区第一中学高2019届四月月考文科综合测试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请考生把姓名、考生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
2.作答时,将第Ⅰ卷所选答案,用铅笔在答题卡相对应题目标号涂黑,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作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对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1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
我国的多年冻土分布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度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
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为-3.5℃~-2℃。
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
完成1-3题。
1.据图分析,图中铁路沿线的地势起伏状况是( )A.北高南低 B.南高北低C.中部高,南北两侧低 D.南北两端海拔相近2.图中铁路路基最易受多年活动冻土层危害的地点是( )A.西大滩 B.五道梁 C.安多 D.拉萨3.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地区低的原因不可能是( )A.太阳辐射强 B.夏季凉爽C.冬季受冷空气影响小 D.降水量较少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
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为重要的屯兵之地和丝绸之路交通要道。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图。
据此完成下面4-6题。
34. 古代,设置玉门关的主要目的是( )A. 军事和政治B. 文化和宗教C. 农垦和移民D. 经贸和旅游5. 从西汉至今,玉门关城镇位置的变迁是因为( )A. 风沙侵袭B. 水源地变迁C. 公路的修建D. 地质灾害6. 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图示地区将建成( )A. 国际性商品谷物基地B. 国家对外开放的桥头堡C. 国家新能源开发基地D. 劳动力密集产业承接地“水果玉米”是适合生吃的一种超甜玉米,青棒阶段皮薄、汁多、质脆而甜,可直接生吃,薄薄的表皮一咬就破,清香的汁液溢满齿颊,生吃熟吃都特别甜、脆,像水果一样,是欧关、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主要蔬菜之一,其生长条件和普通玉米没有差别。
四川省宜宾市普通高中2021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诊断性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答案】

四川省宜宾市普通高中2021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诊断性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本试卷共12 页,45 题,全卷满分3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5道小题,每道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西周将商人集中管理,为他们提供衣食,驱使他们为政府服务。
春秋战国时,商人自由经商,四处游走,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这一变化表明A.抑商政策出现上下背离B.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C.追逐利润导致农业衰退D.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25.敦煌莫高窟中所存北魏时期的释迦牟尼塑像,身上斜披印度袈裟,头顶扎扁圆形发髻,保留键陀螺样式;而中唐时期的胁侍菩萨塑像则肤色白净,表情随和,保留唐代平民的两片螺圆形发髻。
这种变化反映出A.隋唐文化的开放包容B.儒学主流地位的丧失C.佛教文化逐渐本土化D. 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26.宋代各地先后设立常平仓,各州按人口多少,留取上供钱一二万贯或二三千贯为栾(买进)本,每岁夏秋谷贱,增市价三五文收来,遇谷贵则减价出粜(卖出),所减不得低于本钱。
据此可知,宋代常平仓的主要功能为A.平抑粮价和备荒B.抑制土地兼并C.垄断商业和贸易D.收缴地方财政27.朱元璋"收天下之权以归一人",但"朝议"仍是决策过程中一个法定的不可缺少的程序,并非皇帝一人说了算;明神宗28年不上朝,王朝依旧可以运行。
这可以说明明朝A.皇帝权力日趋衰落B.政务运作基本程式化C.决策机制渐趋民主化D.宦官逐渐掌握决策权28.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与西方列强按照当时通行的国际惯例发展着近代外交,但同时仍继续和朝鲜、越南等国保持着朝贡关系。
四川省达州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达州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1.商朝王畿周围散布着许多臣服于商的部落、部族,其首领被赐予侯、伯等封号,诸侯与商王是分散的臣服关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而周王把亲族、盟友分封出去,建立诸侯国,欲形成对天下的有效控制。
从历史发展看,这说明周朝的分封制A. 形成了对天下的有效控制B. 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C. 包含有大一统的政治理念D. 是对商朝制度的继承【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商朝各诸侯国与王室是臣服关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西周则通过分封亲族、盟友,建立诸侯国,受分封的诸侯国实际上是由周王室控制的领属地。
与商朝相比,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代附属国臣属关系更加明确,所以周朝的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故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的权力没有达到高度集中的地步,没有形成对天下的有效控制,故A项排除。
从历史发展看,周朝的分封制并没有很好地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故B项排除。
周朝的分封制是对商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故D项排除。
2.纵观古代丝绸之路,统一时代(汉唐元)主要通过河西走廊通往西方;分裂时期(南北朝和宋夏时代),被迫改道与西方联系。
由此可知A. 河西走廊是通西域的必经之路B. 中西交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 河西走廊地区的政局变动频繁D. 丝绸之路中国段的交通发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古代的陆上丝绸之路因为不同时期政治形势的影响,其路线有所变更;但是,根据所学可知,从汉朝张骞通西域以来中原王朝与丝路西方的国家间的交流没有完全中断过,由此可知中西交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故B项正确。
根据材料“分裂时期(南北朝和宋夏时代),被迫改道与西方联系。
”可知,河西走廊不是通西域的必经之路,故A项排除。
材料中只反映了南北朝和宋夏时代河西走廊动乱,不能得出河西走廊地区的政局变动频繁。
故C项排除。
材料主要反映由于受政局的影响,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有所变更,D项没有体现材料主旨,排除。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4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24.西周的礼仪中常有射箭活动,箭靶上面有各种兽头,天子的是熊头,诸侯的是麋鹿头,卿大夫的是虎、豹头,士的则是猪头,以显示地位的尊卑。
从中可知西周实行:( )A察举制B军功爵制度C宗法制D郡县制25.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学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新的历史条件”主要是指:( )A.爆发了“七国之乱”,社会动荡,“仁政”受到欢迎B.专制主义体制开始建立,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C.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有文化上的“大一统”作为根基D.道教兴起,佛教传入,儒家学说受到挑战26.导致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是:( )A.社会环境稳定B.自然条件改善C.政治重心南移D.生产力大为改观27.蒙古军队南下之后,“今王公大人之家,或占民田,近于千顷,不耕不稼,谓之草场,专放孽畜”;1273年以后,大农司辑《农桑辑要》、王祯《农书》等各类官修、私修农书相继问世。
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 A.农书的种类和来源繁多 B.土地高度集中社会动荡C.农耕文明的影响力很大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28.康有为曾说:“欧洲数千年之有国会者,则以地中海形势使然”;然而后来他又说,英国得此之先,故在大地(世界)最先强,欧美得其播种之先,故次强。
及今移植而用之……何必怵他人之先我哉! 由此可见,康有为( )A.对于本国国情充分了解B.重视给予国民民主权利C.强调地理环境的重要性D.全面论证民主制的作用29.同盟会成立时,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在他辞去临时大总统进行演讲时指出:“产业勃兴,盖可预卜,然不可不防一种流弊……故一面图国家富强,一面当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
”这表明孙中山( )A.关注国家的建设与发展B.主要代表下层民众利益C.受十月革命的影响较大D.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30.《抗战建国纲领》是国民党抗战初期的主要纲领,它以“三民主义”为最高准绳,要求全国抗战力量要在国民党及蒋介石领导之下,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教育等方面制定纲领,坚持抗战并同时完成建国。
四川省宜宾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测试理科综合试卷(含答案)

宜宾市2016级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题理科综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P31Cl35.5Fe56Cu64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生物科学发展史的叙述,错误的是A.恩格尔曼利用水绵、好氧细菌等材料进行对照实验,探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B.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C.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D.温特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把该物质命名为生长素2.下列有关细胞结构或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膜上存在某些激素的受体、运输物质的载体B.线粒体外膜上没有运输葡萄糖分子和氧气分子的载体C.在鸡蛋清中加入食盐,蛋白质因结构发生改变而出现白色絮状物D.肺部细胞的溶酶体膜被硅尘破坏后可能导致人患硅肺3.下列有关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在神经纤维的未兴奋部位,K+的外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B.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形成局部电流C.神经纤维膜外的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D.适当增大神经细胞膜外Na+浓度,动作电位的峰值将减小4.某植物根尖细胞(2N=12)的细胞周期为15小时,假设该植物根尖细胞的所有胸腺嘧啶都已被3H标记,挑选一个正处于前期的细胞,放入不含放射性的培养液中培养15小时,此时培养液中单个细胞内能检出放射性的染色单体的条数是A.12B.24C.6D.0 5.下列关于细胞呼吸及其应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出少量的能量,生成少量ATPB.保持土壤疏松透气,有利于根细胞的细胞呼吸C.选用透气的“创可贴”包扎伤口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人体细胞的有氧呼吸D.根据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可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O2的产生情况6.下列有关遗传、变异、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都可能会影响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B.秋水仙素使染色单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而形成多倍体C.某种生物突变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就产生了新物种D.单倍体育种中,通常先筛选出所需花粉,再培养得到单倍体7.化学与生活紧密相关。
2025届四川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诊断性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四川省高三年级第一次联合诊断性考试历史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考籍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贴条形码区”。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
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1为距今约4300~4000年山西陶寺遗址中的重要考古发现。
图1可用于说明当时●大量纹饰多变的彩绘陶器、成系列的漆器●带有典型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特征的玉器●随葬品规格、数量差异悬殊的墓葬●粟、稻的炭化种子及猪、狗等家畜的骸骨●大型宫殿建筑、天文观象祭祀台、手工作坊图1A.生产活动以祭祀为中心B.南北地区贸易往来频繁C.黄河中游出现早期国家D.长江流域文明优势明显2.战国时期出现了“兵出、粮给而财有余”“兵起而程敌,政不若者勿与战,食不若者勿与久”“凡战法必本于政胜”“政久持胜术者,必强至王”等军事思想。
这反映出当时A.军事谋略受到轻视B.体制改革得到重视C.兵家学说开始出现D.争霸战争规模巨大3.北齐官修的《魏书》,仿《汉书》体例对西域史事单独列传,精确记录了西域诸国的地理方位及其与北魏都城、北魏西部军镇的距离,对诸国物产、风俗及其与北魏王朝的关系亦多有记录。
《魏书》对西域的历史书写反映出A.“华夷”界限的逐步固化B.中原与西域的战事频繁C.人口迁移促进西域的开发D.大一统观念的历史传承4.唐前期实行“钱帛兼行”政策,绢帛是重要的商品,也是法定货币之一。
唐后期,绢帛的货币地位衰落,无论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无钱皆寸步难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宜宾市2019届(高2016级)高三一诊文综历史1.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因社会发展较周边各部先进而自称为华夏。
进入战国之后,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
这一变化A. 加速了社会转型B. 冲击了贵族政治C. 促进了民族认同D. 推动了战国变法【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中可以看出,从“蛮夷”到“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的变化促进了民族认同和民族融合,故C项正确;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转型和贵族政治的瓦解,故AB项排除;战国变法推动了材料中的变化,故D项排除。
【点睛】“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2.汉代的三公九卿设在宫外,这些官员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繁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皇帝便将处理机要事务的责任转移到内廷,逐渐形成中朝。
据此可知,设置中朝有利于A. 制约丞相权力B. 提高行政效率C. 加强中央集权D. 监察三公九卿【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繁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中可以看出,中朝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中朝可以制约相权,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枢权力制度的变化,没有体现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故C项排除;中朝和三公九卿之间相互制衡,中朝无法监察三公九卿,故D项排除。
【点睛】关键信息是“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繁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
3.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
这反映出A. 儒学正统地位削弱B. 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C. 佛教影响范围扩大D. 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石窟”反映的是魏晋至唐时期修建了大量的佛教石窟,这说明了当时佛教影响扩大,故C项正确;从西汉武帝时期儒学一直占据正统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佛教的传播,故B项排除;从魏晋开始南方经济不断发展,北方经济影响力有所下降,故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石窟”是关键信息。
4.下图是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分布图,可以用来说明古代中国科技A. 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B. 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C. 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D. 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从古代科技成果分布图中可以看出,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农学、数学等所占比例比较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成果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都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这说明古代中国科技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故B项正确;图中只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故A项排除;中国古代科技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故D项排除。
5.依照法律,雅典人每年可以放逐一位政治领袖。
由公民大会投票选出,投票时只要在陶片上刻上名字即可,无需过失,也无需罪行,只要获得票数超过六千,即遭流放。
这表明A. 陶片放逐法已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B. 雅典民主是一种集体暴政C. 主权在民容易导致城邦内部的混乱D. 雅典法律更注重程序正义【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依照法律”“不问过失,也不问罪行,只要获得票数超过六千,即遭放逐”表明,雅典的法律比较注重程序,故D项正确;陶片放逐法是保障民主制度的,打击民主敌人的方法,故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雅典法律注重程序,没有体现出雅典民主的弊端,故B项排除;陶片放逐法可以约束官员的行为,消除不稳定因素,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正常民主秩序的维护,故C项错误。
【点睛】“依照法律”“不问过失,也不问罪行,只要获得票数超过六千,即遭放逐”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6.从16世纪开始,欧洲人把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等运到非洲,从当地酋长手里换取黑人,欧洲人自己也抓捕非洲黑人,然后把他们运到美洲卖为奴隶,形成了长达300多年的“三角贸易”。
这一现象A. 是工业文明扩张的产物B. 破坏了多元文明格局C. 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D. 瓦解了西欧封建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16世纪开始的“三角贸易”推动了资本主义文明传播,但破坏了非洲、美洲文明,因此“三角贸易”破坏了多元文明的格局,故B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故A项排除;CD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
7.下表下表是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一些认识,据此可知A. 工业革命原因的多元性B. 这些观点形成了完整的认识C. 阶级立场影响历史认识D. 没有考虑到英国的历史传统【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经济政策的转变、经营企业的自由、资本与市场的结合、商业和信贷的扩大等都推动了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这反映出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发生的认识越来越多元化,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故A项正确;材料中观点都是从某个或某些方面说明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故B项排除;材料中的观点没有体现出阶级立场,故C项排除;汤恩比的观点考虑到了英国的传统,故D项排除。
8.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的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工人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表明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构成这段文字的是A. 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B. 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C. 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D. 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的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工人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属于历史叙述;材料“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属于历史解释,因此正确答案选C;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历史观点、历史结论,故ABD项排除。
9.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仅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在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
1884年法国议会又通过决议“政府的共和国形式不得作为宪法修改提议的对象”。
这表明法国A. 借鉴了英国责任内阁制B. 总统共和制更符合国情C. 民主政治进程的曲折性D. 保皇派的力量仍然强大【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仅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政府的共和国形式不得作为宪法修改提议的对象”表明法国用法律为共和政体的稳固提供屏障,同时这也说明法国当时保皇派势力仍然比较强大,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责任内阁制,故A项排除;总统共和制是美国的政体,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民主政治的曲折性,故C项排除。
10.19世纪初,德意志各邦国使用的货币曾达到6000种,从柏林到瑞士,要经过10个邦国,办10次手续,换10次货币,交10次关税,沿途缴纳的关税,甚至超过了所运货物的价值。
这一现象说明当时德意志地区A. 统一时机不成熟B. 统一市场孕育不成熟C. 宗教改革不成功D. 邦国执政阶级不一致【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19世纪初”“各邦国使用的货币曾达到6000种”“要经过10个邦国,办10次手续,换10次货币,交10次关税”中可以分析出19世纪初德意志地区货币、关税等比较繁杂,这说明当时德意志地区没有形成统一市场,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德意志的统一,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德意志地区统一市场的问题,没有体现出宗教改革和执政阶级问题,故CD项排除。
【点睛】“19世纪初”“各邦国使用的货币曾达到6000种”“要经过10个邦国,办10次手续,换10次货币,交10次关税”是关键信息。
11.法国雕塑家罗丹说:“在艺术中所谓丑的,就是那些虚假的、做作的东西。
”据此可推知,他推崇的作品是A.B.C.D.【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在艺术中所谓丑的,就是那些虚假的、做作的东西。
”反映出罗丹反对“虚假的、做作的东西”,主张真实,这体现出罗丹是个现实主义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现代主义作品,排除;B 项是浪漫主义作品,排除;C项是印象派作品,排除;D项是现实主义作品,符合题意。
【点睛】首先通过“在艺术中所谓丑的,就是那些虚假的、做作的东西。
”分析出罗丹的特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正确答案。
12.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攻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是来自实验室,导致其频频落选。
甚至在1921年还进行过辩论和投票,都没有授予爱因斯坦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说明诺贝尔奖A. 评奖过程非常谨慎B. 只重视实验室的成果C. 评审程序不够公正D. 对理论研究存在偏见【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还进行过辩论和投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诺贝尔奖评选过程是非常严谨的,故A项正确,C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错在“只重视”,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偏见”。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是世界丝绸的故乡,据记载先秦时期丝绸生产已经兴起。
从丝绸遗址分布看,黄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川蜀盆地以及华南地区丝绸业出现比较早。
由于历史等方面因素,丝绸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快速发展。
随着纺织工具不断革新,在魏晋南北朝,丝织物品已经达到20多种。
魏晋之后,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转移。
到宋朝,江南地区成为全国丝绸重要的产区。
明清时期,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业市镇,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商品,丝绸贸易成为我国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
——摘编自朱新予《中国丝绸史》材料二17—18世纪,大量中国的丝绸运往欧洲,因其充满异国情调的图案,给他们带来了关于中华帝国的形象化的联想。
加上入华传教士书信中透露的信息,以及来华经商商人的渲染,一股对中国丝绸的狂热爱好便席卷欧洲,从而形成了“中国风”。
在18世纪因法国路易十五的提倡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并迅速传播。
“中国风”主要体现在18世纪的法国,里昂、都尔等城市是这类丝绸织物的生产重镇。
——摘编自袁宣萍《17—18世纪欧洲丝绸中的“中国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丝绸开发利用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8世纪欧洲丝绸业流行“中国风”的背景和影响。
【答案】(1)特点:①时间早且区域多;②技术不断进步,品种多;③重心逐渐南移;④出现专业化产区;⑤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作用:①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②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③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④推动了商品经济与市镇的发展。
(2)背景:①世界市场的发展;②欧洲传教士、商人及统治者的推动和提倡;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④中国丝绸纺织技艺高超及欧洲人对中国的好奇;影响:①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②推动了欧洲丝绸业的发展;③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从中国古代丝绸开发利用、17—18世纪欧洲丝绸业流行“中国风”等方面来分析。
【详解】(1)从材料“先秦时期丝绸生产已经兴起”“从丝绸遗址分布看”“纺织工具不断革新”“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转移”“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业市镇”“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商品”中可以概括出中国古代丝绸开发利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