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会议(2018)

合集下载

辽代上京城和祖陵遗址申遗现状及措施研究

辽代上京城和祖陵遗址申遗现状及措施研究

辽代上京城和祖陵遗址申遗现状及措施研究作者:姜妍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19期摘要:随着世界遗产带给城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增加,全国掀起“申遗热”。

辽代上京城(下文简称“辽上京”)和祖陵遗址作为申遗项目,有其一定的独特性:辽上京是少数民族在东北亚草原上建立的第一座都城,辽祖陵是辽代最早营建的帝王陵寝,开创了辽代陵寝制度的规制。

文章在详细研究辽代上京城和祖陵遗址申遗的背景、条件和申遗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推进申遗文本编制、加强学术研究等一系列措施,推动辽代上京城和祖陵遗址申遗工作,从而实现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在着重保护的基础上为赤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其获得发展。

关键词:辽代上京城遗址;祖陵遗址;申遗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是世界各国对人类历史、人类文明的一种追溯、保护和弘扬,申遗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与潮流。

2012年10月22日,国家文物局下发了《关于印发更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通知》,辽代上京城和祖陵遗址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推进辽代上京城和祖陵遗址申遗工作,将对保护辽代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传统文明,提升赤峰市知名度、美誉度和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特别是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和文化旅游服务业发展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 辽代上京城和祖陵遗址基本情况辽代上京城(下文简称“辽上京”)和祖陵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是辽代早期创建的最为重要的都城和帝陵,是辽代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见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主体由辽上京遗址和辽祖陵遗址两部分构成。

1.1 辽上京遗址辽代实行五京建制,即上京临潢府、东京辽阳府、中京大定府、南京析津府和西京大同府,其中上京营建最早,是少数民族在东北亚草原上建立的第一座都城,是辽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辽上京遗址位于巴林左旗林东镇南,占地5平方千米,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都城之一(图1)。

2015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2015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2015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法规类别】文物与古迹保护【发布部门】国家文物局【发布日期】2015【实施日期】201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2015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推荐)树立科学保护理念完善保护理论体系--《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修订前言童明康2000年,由中国国家文物局与美国盖蒂保护所、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合作编制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以下简称《中国准则》)印发颁行,至今已有15个年头。

它在对中国当时的文物保护工作进行充分总结的基础上,明确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基本程序和基本原则,澄清了当时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争议,提升了中国文物保护的理论水平,规范了中国文物保护的实践工作,促进了中国和国际文物保护理论的交流和学习。

《中国准则》作为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最高行业规则和主要标准,问世后得到了广泛的宣传、普及和运用,一大批文物保护工作者接受了《中国准则》的培训,有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理念在业内乃至社会上广泛传播,对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理论指引和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应该说,《中国准则》为2000年以后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科学开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对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0年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中国文物保护事业进入到一个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

这首先体现在空前活跃的文物保护实践上。

在15年里,我们进一步摸清了文物家底,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数量有了井喷式增长。

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从30余万处增加到76万余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也从2000年的750处,增长到目前的4296处。

各地省级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也有了大幅度增长。

在15年里,一大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妥善保护,周边环境明显改善。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精品课件(选择性必修3)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精品课件(选择性必修3)

雅典卫城
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马城复原图
阿布辛拜勒神庙 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
二、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纪念碑、建筑群或遗址,在被提名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时,(世界遗产)委员会(认
定)……每个被提名的遗产应……符合对设
计、材料、工艺或布局以及文化景观的特性
及构成的真实性检测(委员会强调只能接受
基于对原址进行完全、细致记录而无臆想情
2003年10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32届 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
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
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
1985年 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 11月 约》,成为缔约国。
2004年 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8月 产公约》。
——(南宋)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
二、文化遗产的保护——近代立法保护(国家)
欧洲 中国
1834年,希腊针对古迹保 护制定了法律。
1964年,《国际古迹保护 与修复宪章》,是关于古 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
1906年,清政府颁布《保 存古物推广办法》。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设 立中央国务保管委员会, 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文物保护法律《古物保存 法》。
么修》,《人民日报》
2018年9月4日第13版
二、文化遗产的保护——古代文物收藏(私人)
欧洲 中国
各国皇室、贵族和教 会中,收藏艺术珍品 和宗教遗物之风颇为 盛行。
历代帝王、达官贵人 和民间收藏家十分重 视收藏各种器物、字 画、书籍等
针对古代器物进行分 类、著录的金石学还 发展成为专门之学。
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 钟、鼎、甗、鬲、盘、彝、尊、 敦之款识,丰碑大碣、显人晦 士之事迹,凡见于金石刻者二 千卷,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 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 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 矣。

第二届“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召开

第二届“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召开

貌建筑保护委 员会 、天津大学和天津市
国 土 资 源 和 房 屋 管理 局联 合 主 办 的 第 二 届 历 史 建 筑 遗 产 保 护 与 可 持 续 发 展 ” 国 际 会 议 在 天 津 举 行 。 来 自 中 国 、 法 国 、英 国 意 大 利 、 西班 牙 、美 国 、 日
代后人 。因此 每一代人 对历史遗 产的
首 要 责 任 是 保 护 。保 护所 需 要 的 .是 一
将围绕历史建筑遗产保 护与可持续发展
的 理 论 研 究 、运 行 机 制 和 技 术 操 作 三 个 会议 主题 展 开 研 讨 。 据 吴 延 龙 介 绍 . 自2 0 年9 1 05 月 日
组委会名誉主席 中国文联副主席 、全
国 政 协 常 委 、天 津 大 学 冯 骥 才 文 学 艺 术
2 1 年 9 2 日 .由 天 津 市 历 史 风 00 月 O
研究院院长冯骥 才给 大会寄来致辞 。法 国图尔市市长让・ 杰曼出席会 议并致辞 。
在 为 期 两 天 的 会 议 中 ,4 余 名专 家 学 者 0
筑本身 ,它 的现存状 态与所 有细节 以及
周 边 环 境 的 原 真 性 .都 不 能 改 变 。 在 中 国 社 会 进 入 高 速 的现 代 化 .历 史遗 产 保 护 受 到 空 前 强 大 的; 击 的形 势 下 ,他 呼 中 吁 .一 方 面 要 强 化 全 社 会 对 文 化保 护 的 自觉 .另 一 方 面 还 需 要 不 断进 步 的 各 种 理 念 、办 法 、经 验 .来 解 决 历 史 建 筑保
种神圣 的历史精神 ,也是 神圣的未来精
神 。保 护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主 要 是 保 护 它 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会展开发类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会展开发类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会展开发类型与民间自发形成的集市、庙会相比,现代会展大多由特定的专业主体承担着组织责任,会展活动举办的各项流程也是由专业团队实施,会展具有定位更专业、影响范围更大、资源集聚能力更强的特点。

目前,不管是综合性展览会还是专业性展览,展会上经常会出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影。

一、文化会展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区作为会展的一个重要分支,文化会展是促进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2004年首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为非遗开设了专门的展区,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文化会展奠定了平台基础。

自此以后,我国其他的文化会展中陆续出现了非遗展区的身影。

比如,2006年设立的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2011年设立的中国(无锡)国际文化艺术产业博览交易会等较具影响力且举办周期较为稳定的文化会展,都陆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了专门的展区甚至搭建了专门的展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播和非遗产品的销售,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市场注入了活力。

以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以下简称“义乌文交会”)为例:义乌文交会自创办之日起不断地进行优化和升格,现已成为由国家文化部、浙江省人民政府等主办的文体行业唯一外贸主导型国家级展会。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义乌文交会上的重要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明显的时间节点:2007年第二届义乌文交会上,梅湖会展中心3号馆设置的工艺美术精品展成为一大看点,展出的皮影面具、刺绣编织、玉器漆器、丽水三宝、剪纸年画等众多传统手工艺产品充分展示了非遗文化的魅力,除了展出非遗产品之外,非遗技艺也得到了展示,如东阳竹编代表性传承人“竹工艺大师”何福礼也在现场表演了竹编技艺;2008年第三届义乌文交会上,浙江省民族民间手工艺博览会以“展中展”的形式成功加盟本届文博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门展区正式出现,该展区以“民间艺术融入生活”为主题,汇集了来自不同民族的传统民间优秀手工艺和各地当代手工艺成就,并以作品展示、产品展卖、艺术交流、现场表演等多种形式呈现给观众,弘扬了优秀民间手工艺文化,推动了非遗的传承发展;2011 年,第六届义乌文交会为非遗设置了专馆和专门的展演区,便于非遗展品静态展出和非遗技艺动态展示,全面展示了非遗的魅力;2015 年,第十届义乌文交会开设了“生产性保护类非遗产品”展区,致力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有形的物质产品,努力帮助雕刻、刺绣、文房四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深闺”,融入现代生活;2016年,第十一届义乌文交会更加注重发扬传统手艺人的“工匠精神”,推出了众多国家级优秀非遗项目及工艺美术品,充分展示了我国各地区不同的特色传统文化,如四川皮艺、苏州苏绣、宜兴紫砂、宁波三金一嵌等,让广大参会者近距离感受到了工匠技艺的魅力;2017年,第十二届义乌文交会更加注重非遗与创意的融合,促进非遗与文化企业开展合作,努力使非遗IP成为现实,为非遗产业化提供了新的思路;2021年,第十六届义乌文交会的“非遗生活馆”以浙江省代表性非遗项目及相关非遗衍生品为重要依托,充分整合国内外文化创意及高校优质资源,汇集多方力量展现非遗保护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非遗的内在生命力。

古城保护_唱响_绍兴模式_余万芳

古城保护_唱响_绍兴模式_余万芳

绍兴日报/2008年/9月/25日/第002版综合新闻古城保护:唱响“绍兴模式”本报记者余万芳 实习生王琼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嘱大夫范蠡“立国树都”,按“坐西朝东为尊”的周制,依山水形势、据四达之地而建绍兴古城。

2500年后,绍兴城址稳定未变,格局依旧,历史文脉绵延一贯。

这样的城市在中国只有两个。

古城保护和经济发展看似一对与生俱来的矛盾,世界上很多专家学者都在孜孜以求地研究,期望“鱼”和“熊掌”兼得。

在破解这道难题的过程中,绍兴创出了闻名全国的“绍兴模式”。

保护也是一种发展历史给予绍兴太多的馈赠,随便捡起一块砖石,说不定就能牵出一长串故事:禹治洪水、勾践建都、鲁迅求学三味书屋……这座首批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古韵悠然,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绍兴的古城保护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历届主政者始终高度重视,在绍兴大城市规划的三次修编中,古城保护的指导思想一以贯之。

从1999年开始,古城轰轰烈烈地做“扩城”的文章。

绍兴县政府迁出市区后,再将5个乡镇并入市区,使市区的面积由101平方公里扩展到336平方公里。

100多家印染、酿酒、建材等企业随即关停,老城区日渐清爽、宁静,由此奏响了全方位呵护古城的序曲。

“保护文化名城是一种发展机遇”。

秉承着这一理念,1998年,我市开始单独编制《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001年12月,该规划获省政府批准实施,在8.32平方公里的老城区范围内划定了越子城、鲁迅故里、八字桥、书圣故里、西小河五大片和新河弄、石门槛二小片历史街区,总面积近200万平方米,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

至此,古城保护走上了健康、规范、有序的轨道。

“正是在这个规划指导下,我市开展了保护古城格局,整治河湖水系,修复文物古迹,修缮历史街区。

”市名城办裘裕新表示。

为了呵护好绍兴,市委、市政府将古城作为一座景观城市整体规划、建设,突出“人文美、水乡情”,使点、线、面的保护各有侧重。

“点”就是文物保护单位和83处文物保护点,“线”就是城市河湖水系和水乡风貌带,“面”就是7片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区。

219333425_水洞沟百年大事记

219333425_水洞沟百年大事记

化 石化石新知经典回放水洞沟百年大事记1920年,法国传教士比•肖特(P . Schotte )在水洞沟东5公里的横山堡附近发现一具披毛犀头骨和一件打制石器。

1923年,法国神父兼古生物学家德日进(P . Teilhard de Chardin )和桑志华(E . Licent )在宁夏灵武水洞沟发现五个地点,并对第1地点和第5地点进行初步发掘,这是水洞沟遗址的第1轮正式发掘,出土一些石制品和动物化石。

这批石制品大多被运至法国,目前收藏于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人类古生物研究所(Muséum National d ’Histoire Naturelle , Institut de Paléontologie Humaine de Paris , France )。

1925年,德日进和桑志华在L’Anthropologie 期刊上发表了有关水洞沟区域调查的初步报告Le Paleolithique de la Chine (《中国的旧石器时代》)。

1928年,法国史前考古学家布日耶(H . Breuil )、布勒、桑志华、德日进出版Le Pateolithique de la Chine (《中国的旧石器时代》),公布了有关水洞沟遗址第1地点1923年发掘出土的材料。

1937年,裴文中在介绍德日进等人的工作时使用了“河套文化”的译名,将水洞沟与萨拉乌苏的考古发现合称为“河套文化”,认为它是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代表。

1923年德日进和桑志华在水洞沟1号地点发掘1928年出版的《中国的旧石器时代》(法文)中刊登的水洞沟遗址位置线图1963年裴文中(左2)率队考察水洞沟8化 石2023年 第2期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化 石1974年贾兰坡(左三)在水洞沟考察1980年发掘现场1954年,裴文中在“纪念北京猿人第一头盖骨发现25周年”会议上做学术报告,指出“河套文化的文化性质,很可能是旧石器时代晚期,而不是中期”。

田青先生的音乐世界

田青先生的音乐世界

田青先生的音乐世界作者:谢忠军来源:《音乐生活》2021年第08期田青先生是音乐学家,曾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并长期担任该院宗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是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还曾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

在田青先生的音乐世界里,有宗教音乐的梵音遗响,有文人音乐的山水之音,有民间音乐的天籁不绝。

田青先生在讲学时,常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作“三根柱子两层楼”。

所谓“三根柱子”,指儒释道;而“两层楼”,顶层是以文字为载体的精英文化,底层是以口头传承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田青先生“三根柱子两层楼”之论的苦心在于,一方面,提醒大家“释”与“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儒”有着同等重要地位,是儒、释、道共同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此论将包括传统音乐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普通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和智慧创造,敬奉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高殿堂。

田青先生在他主编的《中国艺术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中,又从音乐形态学的角度,赞同把中国传统音乐分为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并注意到了它们之间的交相辉映、碰撞激荡和流变转化,从而系统探析了中国传统音乐这座琼楼玉宇的山向、水脉、地基、梁架、榫卯,甚至捕捉了这座琼楼中那些微妙的响动。

田青先生与宗教音乐结缘,始于学生的疑问和几声鸟鸣。

1977年,他从天津音乐学院毕业留校任教,开设被称为“没有音乐”的中国古代音乐史课程,一名学生“我怎么能听到真正的唐代音乐”的疑问让田青先生沉思良久。

有一天,窗外传来几声鸟鸣,让他想起古印度佛教传说中能发出妙音的雪山神鸟“迦陵频伽”,由此想到天竺乐舞《迦陵频伽舞》传入中国唐朝时,名曰《婆罗门》,此后被唐明皇改成道教色彩的名字《霓裳羽衣舞》,由佛而道,改头换面,存世传世。

正是这几声“迦陵频伽”的鸣叫,让他突破了“《广陵散》于今绝矣”之类的成见定论,启迪他踏上去宗教音乐中寻找古乐遗音的“正信之途”。

此后他参五台、谒峨眉、拜九华、觐普陀、过秦岭、涉敦煌,造访前藏、后藏、安多、康巴数百所汉藏寺庙,寻找宗教音乐的根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40-16:00
and the Production of Heritage in Shanghai 报告人:Plá cido Gonzá lez Martí nez (同济大学)
Architectural Narratives of the Uncomfortable Past: the 15:40-16:00 Case of Modern Slaughterhouse Reuse 报告人: Yiwen Wang (西交利物浦大学) Heritage prospects of mental healthcare facilities: a speculative 16:20-16:40 study of a Chinese perspective 报告人:Christina Malathouni (利物浦大学) Reusing Prison Heritage as Museum for Patriotism Education 16:40-17:00 Campaign——A Case Study of Qingdao German Prison, China 报告人:Gao Du
报告人:Feiran Huang
日常生活视角下 下的传统村落保护规 划策略研究——以江 西安福嘉溪村为例 报告人:林麦琪 报告人:张子仪 (华东理工大学) (深圳大学) 从空间到社会:旅 基于“微介入”的 游开发下传统村落保 传统街区渐进式复兴 护与发展的再思考— 策略研究——以汉正 —基于对陆巷古村的 街淮盐巷片区为例 调查 报告人:王曼 报告人:周雪 (苏州科技大学) (苏州科技大学) 的上海市陕西南路 550 弄自适应更新策略
Smart Apps for Museum Visitor Studies —— the Use of Technology for Collecting 11:40-12:00 and Visualising Visitor Behavioural and Tracking Data
报告人:Yiwen Wang (西交利物浦大学)
and heritage: the case of the Hanfu movem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报告人:Andrew M Law (纽卡斯尔大学) Making religious heritage in China: Governance, 10:00-10:20 transformation and consumption 报告人:Yujie Zhu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Gastronomy as a tool for urban cultural policy?—— 10:40-11:00 Reconsidering UNESCO Creative Cities of Gastronomy
基于工业遗产转 化为创意产业园的反 思-以青岛国棉六厂为 例 报告人:李芙蓉 (青岛理工大学) 郑州开元寺舍利塔 复原设计研究 报告人;陈克克 (郑州大学)
一般不可移动文 以价值为中心的 物建筑价值延续与“复 传统祠堂保护现状研 活”——以郑州司赵火 究 车站保护与再利用为 报告人:张君炜 例报告人:闫晓华 (华中科技大学) (郑州大学) (深圳大学) 报告人:陈慧舒 间构成的影响 觉经验并置对拙政园空 山水画中多景别视
(同济大学)
Understanding the ‘Experiential Value’ of Heritage Assets: Acquiring 11:20-11:40 Insights and Perceptions from Chinese Visitors
报告人:Andrew Manley (巴斯大学)
sustainable heritage-led
14:00-14:20
development. An overview of their applicability in China 报告人:Giulio Verdini (威斯敏斯特大学)
Are ‘living heritages sites’ time machines or time capsule?--Harbin Russian Village and 14:20-14:40 Tianjin Binhai Aircraft Carrier Theme Park as case studies
从“不在”看建筑 的保护和复原
城墙遗产的场所 营造—以苏州城墙为
contemporary China, case studies from Suzhou 报告人: Quanqing Lu (利物浦大学,西交利物 浦大学)
报告人:尚晋 (国家文物局)
例 报告人:申靑 (苏州科技大学)
基于空间句法的 Architecture in urban contexts: A systematic 14:20-14:40 literature review 报告人:Youfang Peng (埃因霍芬理工大学) 交融•变革——也 论中国建筑遗产保护 策略 报告人:刘航 (苏州科技大学) 传统节事活动与城市 区域空间互动关系研 究——以苏州南浩街 “轧神仙”为例 报告人:蒋德江 (苏州科技大学)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14:40-15:00 Buddhist ecology ethics for the reuse of abandoned quarry. 报告人:Xiaohan Chen (西交利物浦大学) Shilinyuan New Courtyard-Garden Housing in Suzhou: 15:00-15:20 Residents’ Experiences of the Redevelopment 报告人: Donia Zhang (约克大学) 真实性的层与面 ——可园二期修复工 程实录研究 报告人:刘露 (苏州科技大学) 平江驻客:平江历 史文化街区保护的 “形”与“体”之间 报告人:康梦 (苏州大学) 苏州砖石建筑遗 史城区空间组织特质 产修缮过程中的可识 及城市规划响应—— 别性研究 以苏州古城区为例 报告人:朱希 报告人:孙堃喆 (苏州科技大学) (苏州科技大学) 网络社会下的历
第二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会议(2018)
报告会场安排
日 期
时间
主会场
(本会场支持同传)
Place-based local
分会场 1(208) 分会场 2(212) 分会场 3(305)
拉萨的“前世”与
economic strategies to achieve
宗教文化遗产的价 “今生”——浅析宗教 胥门城墙抢险修 值阐释及其保护——以 建筑遗产在城市发展 缮与遗产保护 大足宝顶山为例 中的变化及影响 报告人:雍振华 报告人:徐琪歆 报告人:牛婷婷 (苏州科技大学) (四川美术学院) (安徽建筑大学)
对黄冈安国寺宗教 遗产与宗教社区的认知 与保护 报告人:刘浩 (华中科技大学)
清末苏州杨家桥天 主堂本土化研究 报告人:刘楠 (苏州科技大学)
15:00-15:20
并置 以镇江西津渡为例 报告人:石明燕 报告人:王皓冰 (郑州大学) (东南大学) Culture Reassembled: Foreign Architectural Practices, City Branding 辽宁东部明代女真 西藏地区传统建 筑文化遗产的当代价 值与发展 报告人:宗晓萌 (南京工业大学) “文化创意”对中 山城遗址高程变化趋势 东铁路工业遗产开发 及选址成因浅析 利用的启示 报告人:沈欣荣 报告人:于奇 (沈阳建筑大学) (吉林建筑大学)
基于工业遗存改 “微介入”式村落 规划下的传统环境营 造技艺应用模式研究 报告人:华亦雄 (苏州科技大学) 造与疍民文化复兴的 复合型街区更新初探 ——以厦门沙坡尾街 区为例 报告人:曾现梦 (华侨大学)
Song (图尔库大学)
古典叙事学构架 Linking the Urban and the Rural Heritages by 11:00-11:20 the Food System
基于纺织博物馆 苏州古城区居住 模式的工业建筑改造 类控保建筑再利用研 研究——以郑州国棉 17:00-17:20 究 三厂为例 报告人:崔浩 报告人:夏亚威 (苏州科技大学) (郑州大学) ‘Chinese Values’ in Official Socio-political Discourse of PRC: Reappraisal, Reinvention 9:00-9:20 or a Display of Persistent Nature of Chinese Socio-Moral Heritage? 8 日 上午 报告人:Pawel Zygadlo(纽卡斯尔大学) 结合文化传承谈历 文化线路视野下 The Lost heritage of 9:20-9:40 the South China Sea 报告人: Mark Hoskin FRAS(伦敦大学) 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 策略研究 报告人:周维楠 (中国矿业大学) 传统村落遗产保 横看成岭侧成峰 史建筑的修复与再利用 ——反思东莞的「非遗 ——以青岛水兵俱乐部 城市」文化治理策略 更新为例 报告人:李舒恬 报告人: 高伟 (石 (台湾大学) 油大学) 9:40-10:00 Contentious values 文化遗产利用的 建筑遗产——大众 传统手工业传承 缔造榫卯匠心 再 与特色小镇的在地化 绘雅致苏州——基于 融合路径——以苏州 苏州实践的畅想曲 舟山核雕特色小镇规 报告人:朱微名 划为例 (苏州人民政府研究 报告人:夏杰(苏 室) 大设计院) 湾艺术大学) 报告人: 殷宝宁 (台 体制反思 筑艺术维护与人才传习 大学教育体制:传统建 师徒制、包浩斯与 (苏州科技大学) 报告人;徐影秋 探析 统园林的生境营造理念 花香蝉鸣:江南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