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使用质量控制会
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范本(2篇)

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范本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为了确保抗生素能够正确、合理地应用,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并避免不必要的药物耐药性发展,临床应用管理制度被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
下面是一个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的范本,旨在帮助医疗机构建立和优化相关的管理制度。
一、目的与适用范围1.1 目的本制度旨在规范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提高抗生素的治疗效果,防止和控制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利益。
1.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所有涉及抗生素应用的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
二、管理要求2.1 抗生素选择与使用2.1.1 抗生素应根据患者病情、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科学依据进行选择。
2.1.2 应优先选择窄谱抗生素,避免过度使用广谱抗生素。
2.1.3 应选择具备良好安全性和耐受性的抗生素。
2.1.4 对于药敏试验结果,应在选择抗生素时充分考虑。
2.2 用药指征与禁忌2.2.1 使用抗生素的指征应根据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南和相关临床实践指导进行判断。
2.2.2 患者对某些抗生素存在过敏反应或禁忌病史时,应避免使用相关抗生素。
2.3 剂型和给药途径选择2.3.1 抗生素的剂型选择应根据患者特点和相应的给药途径来确定。
2.3.2 给药途径选择应根据抗生素的理化性质、药动学特点以及患者的病情来确定。
2.4 用药时间与疗程2.4.1 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和疗程应根据患者病情、病原学特点、治疗效果和抗生素对患者的耐受性来确定。
2.4.2 应遵循抗生素疗程规定的完整性,不得随意中断或延长疗程。
2.5 抗生素的配伍与监测2.5.1 对于需要配伍使用的抗生素,应根据相关临床指南来确定配伍信息。
2.5.2 在使用抗生素过程中,应定期检测患者的相关生化指标和血药浓度。
2.6 药物安全与不良反应处理2.6.1 应提供患者关于抗生素的相关知识,包括用药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等。
2.6.2 发生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处理和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
医院感染的预防合理使用抗生素

医院感染的预防合理使用抗生素医院感染的预防:合理使用抗生素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现代医疗水平大幅提高。
然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医院感染的增加。
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保健机构中治疗或参观的患者在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
这些感染不仅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康复过程,还增加了医疗资源的消耗。
因此,预防医院感染成为了当今医疗保健系统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抗生素是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中的关键工具。
然而,不合理和滥用的使用抗生素会导致多种问题,包括细菌耐药性的增加。
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成为了防止医院感染的重要策略之一。
何为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临床医生应该准确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使用应该基于患者的确确实实的细菌感染,而不是凭主观判断或者为了应付患者的要求。
临床医生需要进行适当的实验室检测和细菌培养,以便确定细菌感染的类型和敏感性,进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只有明确需要才能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
其次,用药剂量和疗程需要科学合理。
用药剂量过低可能无法有效杀灭细菌,而用药剂量过高则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因此,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结合药物的特点和药代动力学知识,确定合适的用药剂量。
疗程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不能过短或过长。
此外,合理使用抗生素还需要注意使用途径的选择。
口服、注射、静脉给药等不同途径的使用需要根据病情和患者的特点进行选择。
正确选择途径可以提高抗生素的吸收率和疗效,减少不必要的药物浪费。
最后,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如果患者没有明显好转或出现了不良反应,医生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包括调整抗生素种类、剂量和疗程等。
除了临床医生自身的合理使用抗生素,医疗机构也应该加强抗生素管理和监测。
医疗机构应该建立和实施严格的抗生素使用指南,明确抗生素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此外,医院的药学部门应该加强对抗生素的质量控制,确保抗生素的质量和有效性。
抗生素毎季度质控记录

抗生素毎季度质控记录摘要:一、抗生素概述二、抗生素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三、每季度抗生素质控记录内容四、我国抗生素质量控制政策与措施五、提高抗生素质量的建议正文:抗生素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疾病的药物,其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抗生素质量控制,分析每季度抗生素质控记录,并提出我国抗生素质量控制的策略与建议。
一、抗生素概述抗生素是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药物,可以有效治疗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自发现以来,抗生素在医学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拯救了无数生命。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逐渐增强,导致抗生素疗效降低,甚至出现抗生素失效的情况。
因此,加强抗生素质量控制,提高抗生素疗效,对于保障医疗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抗生素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抗生素质量控制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全、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质量不合格的抗生素可能导致治疗失败、病情恶化,甚至引发严重不良反应。
此外,不合格抗生素还可能导致耐药菌的传播,加大治疗难度。
因此,加强抗生素质量控制,确保患者使用到合格抗生素,是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权益的必要手段。
三、每季度抗生素质控记录内容我国对抗生素质量进行严格监控,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定期开展抗生素质量控制工作。
每季度抗生素质控记录应包括以下内容:1.抗生素采购渠道、供应商资质审核及药品来源追溯;2.抗生素储存、运输和配送环节的质量管理;3.抗生素临床使用情况,包括适应症、剂量、疗程等;4.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及处理;5.抗生素质量投诉、召回及处理。
四、我国抗生素质量控制政策与措施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抗生素质量控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1.完善抗生素生产、经营、使用环节的法规制度,强化责任追究;2.加强抗生素生产过程的监管,严格执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3.强化抗生素质量检测,提高检测技术水平;4.加大对假冒伪劣抗生素的打击力度,严惩违法行为;5.推广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高临床医生抗生素应用水平。
抗生素类药物质量控制研究的热点问题和新进展

抗生素类药物质量控制研究的热点问题和新进展抗生素类药物质量控制研究的热点问题和新进展抗生素类药品是临床中最常用的药品之一,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着该类药品在临床上使用的安全和有效。
近年来,为保证抗生素类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对其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国内外药典中近年来抗生素类药物质量控制的新进展和热点分析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抗生素类药物中的高分子杂质检查抗生素类药物是较易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之一,临床中抗菌药物较常见的一类不良反应是药物所致的过敏反应,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抗菌药均可引发不同类型的过敏反应,但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最为严重。
多年的研究证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过敏反应并非药物本身所致,而是与药物中所含的微量高分子杂质有关。
我国科研人员经过深入研究,已从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四种第三代头孢菌素中分离收集到了能引发动物过敏反应的基本无抗菌活性的高聚物,利用动物口服主动过敏反应模型,确证了引发青霉素V钾、阿莫西林等口服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过敏原是它们的高分子聚合物,胃肠道吸收并不改变其过敏性,而头孢菌素和青霉素本身并不引发过敏反应。
由此证实,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反应与产品质量有关。
(一)高分子杂质的特性高分子杂质是药品中分子量大于药物本身的杂质的总称,其分子量一般在1000~5000道尔顿,个别可至约10000道尔顿。
引起过敏反应的高分子杂质有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外源性过敏原主要来自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生物合成中引入的蛋白多肽类和青霉噻唑蛋白。
内源性过敏原为β-内酰胺环开环自身聚合,生成具有致敏性的高分子聚合物,聚合物既可来自生产过程,又可在贮存过程中形成,甚至在用药时由于使用不当而产生,如阿莫西林干糖浆,当用开水冲服时,高分子杂质可增加100倍。
随着现代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目前产品中的外源性杂质日趋减少,因此对内源性杂质聚合物的控制是当前抗生素类药物高分子杂质的重点。
2017年12月份抗生素使用质量控制会

2017年12月份抗生素使用质控会议一、工作计划(P):根据上个月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上个月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超标,控制不良;2).“病原微生物送检率低”,且质量控制不稳定。
本月工作目标: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60%;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20%;2.I类切口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50%以下,一般不得超过48h;3.I类切口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头孢唑林)使用率80%以上;I类切口感染率≤0.5%;4.抗菌药物使用强度≤40DDD;5.I线抗菌药物使用率≥35%,抗生素越级使用率<10%;6.院感发生率≤4%,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病例病原微生物送检率≥40%;7.每月重点针对“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未达标的医生的病历逐份进行分析点评。
二、实施(D):1.科主任、护士长、医疗质量小组、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定期考核,查看落实情况;2.院感医生检查运行病历,及时督导医生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控制I类切口抗菌药物的选择与时间、病原微生物及时送检、抗菌药物分线管理的执行、院感及时上报等;3.针对I类切口手术病人,进行术前皮肤准备、预防性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术前及术后手卫生督导检查。
4.通过三佳系统,严格控制抗菌药物审查制度,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把控抗菌药物应用指征、合理使用。
三、检查(C):12月份门诊量302人次,入院病人96人次,出院病历105份,质控105份,手术35例。
12月份抗生素使用相关情况统计如下: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4.2%;门诊抗生素使用率10.4%;抗生素占总费用比5.6%,抗生素占药费比23.8%;抗生素二联使用率4.2%。
2.手术中I类切口24例、II类切口9例、III类切口2例。
I类切口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12例,未使用抗生素12例。
I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率50%,使用平均时限3d(72h),其中48h的3例、72h的6例,96h的3例。
抗生素应用管理制度

抗生素应用管理制度抗生素作为一种特殊的药物,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可治疗许多疾病。
但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慢性药物耐受性、医源性感染等。
因此,制定抗生素应用管理制度,合理规范抗生素的使用,是至关重要的。
一、抗生素的定义抗生素,顾名思义,是指对病原菌有抗性的药物。
从机制上来说,抗生素可以分为杀菌性和抑菌性两种类型。
杀菌性抗生素是指能够直接杀死病原菌,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抑菌性抗生素是指能够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如红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肽等。
二、抗生素的应用管理现状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其滥用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目前,我国抗生素管理存在以下问题:1、医院内抗生素使用不规范。
有的医生为追求快速缓解患者症状,过度使用抗生素;有些医生缺乏对抗生素的充分认识,使用不当,导致医源性感染和药物耐受性的出现。
2、患者过度依赖抗生素。
有些患者认为只有抗生素才能治愈疾病,因此往往在没有明确的医生指导下滥用、自行使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增强。
3、部分非法商贩在市场上销售假冒伪劣的抗生素,严重危及患者的健康。
三、抗生素应用管理制度的制定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应制定一系列的抗生素应用管理制度来规范抗生素的使用,确保患者的健康和用药的安全。
1、完善医院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
医院应制定抗生素使用管理规定,建立审核、审批、配送和使用环节,明确抗生素的种类和使用范围,合理限制其使用频率和剂量。
同时,加强质量控制,构建全面的药品管理系统,提高医务人员抗生素运用知识水平,确保药物使用的效果和安全。
2、加强患者教育。
医生在诊断时应明确告知患者抗生素的适应症和使用注意事项,防止患者过度使用抗生素。
同时,通过宣传教育、媒体宣传等多种途径,提高患者对抗生素的认识,遵守医嘱,减少滥用行为。
3、加强对抗生素的监管。
加大对抗生素销售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强对抗生素情况的监管,严惩制售假冒伪劣药品的行为,对不法药商进行惩罚,并建立相关制度,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理。
抗生素质控

2017年儿童心脏医学科抗生素合理使用质控分析抗生素是临床上用于控制感染不可或缺的药物,是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类药物。
它在控制感染的同时也带来了不良反应,广泛滥用抗生素的结果是不仅增加经济负担,耐药基因的传播导致多重耐药菌的产生,而且耐药菌的产生造成二重感染,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因此,合理应用抗生素必须要引起重视。
一、我科2017年度抗生素使用情况见图1。
由此可见,术前使用率呈上升趋势,第三、四季度术前使用率明显升高;药物选择合理率多在90%以上,疗程合理率偏低,抗菌药物使用率偏高,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多在25DDDs以下。
图1 2017年儿童心脏医学科抗生素使用情况二、原因分析我科患者具有年龄小、病情重且复杂、住院时间长、手术创伤大、侵入性操作多、院内感染发病率较高等特点,因此,我科抗生素使用率持续偏高,且使用时间多超过3天,疗程合理率持续偏低,具体原因可能为:1.医生的原因。
有的医生对使用抗生素适应症掌握不严,在临床上不重视病原学检查,仅凭经验使用抗生素。
有的不了解各类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在给药剂量、给药途径及间隔时间等方面很不规范。
个别医生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违背职业道德,给患者开许多根本不需要的高档抗生素,不仅加重了患者的负担,更主要的是给患者的身体造成了新的伤害,加速了耐药菌的产生。
(1)病毒感染滥用抗生素:上呼吸道感染90%以上病毒感染,抗生素对病毒无效。
目前一种十分不良的倾向是凡上呼吸道感染都给予抗生素。
(2)无适应症滥用抗生素:术后咳嗽迁延不愈,可能是由于气道反应增高等原因所致,往往长时间应用多种抗生素无效。
应用抗生素的指征应是发热、白细胞增高和黄脓痰,没有指征不能应用抗生素。
(3)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过滥:心力衰竭、休克、常见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等普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以上疾病长时间预防用药效果并不理想,反而可能引起耐药菌感染。
(4)选用抗生素求新、求贵、求广谱:有些临床医生错误地认为,抗生素愈新、价格越贵、抗菌谱愈广疗效愈好,选用抗生素求新、求贵、求广谱。
抗生素使用规章制度

抗生素使用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抗生素的使用,提高抗生素的治疗效果,保护公众的健康,特制订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药店等医疗单位,以及所有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对患者使用抗生素的行为。
第三条抗生素是一类重要的药物,用于治疗细菌感染以及一些其他疾病。
但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容易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严重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
第四条医务人员在使用抗生素时应当严格遵循医疗伦理,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科学合理地选择抗生素,正确使用抗生素,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对抗生素的采购、存储、发放、使用等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配备专业的药师团队,负责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指导和监督工作。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抗生素使用意识和素养。
第八条患者在使用抗生素时应当听从医生指导,按照医嘱用药,不得擅自更改药物剂量和使用频次。
第九条患者对于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和效果应当及时告知医生,医生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第十条本制度的解释权归本医疗机构所有。
第二章抗生素的选择和使用第十一条医务人员在开展抗生素治疗时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发病原因、病原体的敏感性等因素,科学合理地选择抗生素。
第十二条医务人员应当遵循抗生素使用的原则,包括:①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②根据临床诊断和病原学资料选择抗生素种类和用药途径;③根据抗生素的药动学特征确定合理的用药剂量和用药频次。
第十三条医务人员在使用抗生素时应当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说明使用,不得擅自更改用药方法和用药剂量。
第十四条避免因患者存在过敏史或者药物不良反应等因素而导致药物过敏反应。
第十五条对于需要长期应用抗生素的患者,医务人员应当定期评估用药效果,避免药物滥用。
第十六条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应当注意防止因其他原因引起的细菌感染,避免交叉感染。
第十七条对于特殊病情和特殊患者,医务人员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12月份抗生素使用质控会议
一、工作计划(P):
根据上个月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上个月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超标,控制不良;2).“病原微生物送检率低”,且质量控制不稳定。
本月工作目标:
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60%;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20%;
类切口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50%以下,一般不得超过48h;
类切口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头孢唑林)使用率80%以上;I类切口感染率≤%;
4.抗菌药物使用强度≤40DDD;
线抗菌药物使用率≥35%,抗生素越级使用率<10%;
6.院感发生率≤4%,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病例病原微生物送检率≥40%;
7.每月重点针对“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未达标的医生的病历逐份进行分析点评。
二、实施(D):
1.科主任、护士长、医疗质量小组、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定期考核,查看落实情况;
2.院感医生检查运行病历,及时督导医生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控制I类切口抗菌药物的选择与时间、病原微生物及时送检、抗菌药物分线管理的执行、院感及时上报等;
3.针对I类切口手术病人,进行术前皮肤准备、预防性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术前及术后手卫生督导检查。
4.通过三佳系统,严格控制抗菌药物审查制度,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把控抗菌药物应用指征、合理使用。
三、检查(C):
12月份门诊量302人次,入院病人96人次,出院病历105份,质控105份,手术35例。
12月份抗生素使用相关情况统计如下:
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门诊抗生素使用率%;抗生素占总费用比%,抗生素占药费比%;抗生素二联使用率%。
2.手术中I类切口24例、II类切口9例、III类切口2例。
I类切口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12例,未使用抗生素12例。
I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率50%,使用平均时限3d(72h),其中48h的3例、72h的6例,96h的3例。
类切口感染0 例,I类切口感染率0%。
预防性抗生素使用中,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头孢唑林)使用率%。
4.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
5.所有预防及治疗性使用抗生素的病历中,使用I线药物占%;使用II级药物占%;使用III线药物0例。
越级使用抗菌药物例,占比(8/67):%,均为住院医师越级申请限制级抗生素,越级申请书及时书写率(8/8):100%。
6.医院感染发生率%;治疗性使用抗生素病例病原微生物送检率: %。
四、分析、改进措施(A):
1.抗菌药物使用率分析:
12月份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未达标。
全年6个月达标、6个月未达标,未达标情况下基本都控制在65%以下,且存在波动。
改进措施:1).把握使用指征,加强抗生素合理应用意识;2).加强处方点评、必须一视同仁的执行奖惩制度。
类切口围术期抗生素使用相关情况:
全年来看,I类切口围术期应用抗生素控制尚可,7个月已达标、5个月未达标。
但使用时间控制效果不佳,且存在波动。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本月I类切口预防性使用仍存在:预防用药使用时限长。
对于有并发症确实需要使用的,应在病程中记录原因。
改进措施:建议:I类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不超过48h。
超过48小时应进行说明,并在病程中记录。
建议院感委员会及药事委员会加大处方点评力度,通过奖励、处罚措施来引导合理应用;咨询信息科,通过系统设置来控制使用时间。
抗生素使用强度指标侧面反映了本科室上个月在抗菌药物的广度、强度,方面做得比较好。
全年来看,科室抗生素使用强度控制良好,全年达标,较上一年度控制良好。
希望大家继续保持。
改进措施:从使用率、使用剂量、使用时限,三方面进行有效控制。
从而降低DDD。
4.抗菌药物的分线管理、使用情况:
全年来看,基本维持在40%水平,还有提升空间,三佳系统已进行相关维护,结合科室及全院情况可见,II线抗菌药物主要是主治医师以上在使用,且主治医师以上使用I线药物较少。
改进措施:1.希望医院加强处方点评,加强监测2、3线抗生素的合理应用;2.科主任严格控制抗生素审核,减少限制级、特殊使用级抗生素的使用。
3.希望药剂科加强调配,避免一线抗菌药物缺药。
1). I类切口感染率仅5月份未达标,全年来看,I类切口感染率不高;
2).院感发生率均呈现在较低水平,但也存在一定漏报情况。
3).病原微生物送检率较低,全年仅3、4、8月份达标,要加强送检意识。
分析主要原因在于:1).预防性、治疗性用药选择基本不明确;2).近期科室监控力度不足,病原微生物送检意识下降;3).标本的正确送检有待提高。
改进措施:应做好相关围术期的工作,例如术前准备、手术区域皮肤及软组织条件管理、手卫生管理、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切口护理、辅助药物治疗等,以减少I类切口感染率。
加强微生物标本送检,建议科主任、院感医生监督病原微生物送检。
院感科应将处罚、奖励制度落实到位,加强监测的同时、提高送检积极性。
总结(全年):
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控制尚可,但有6个月未达标(均<65%);有改进空间;
2).I类切口围术期预防用药时间控制不佳,全年均为达到48h的标准,但较上一年度明显有所改善;
3).II线药物使用率偏高,I线药物使用率仍有提升空间;
4).病原微生物送检率持续不达标,送检意识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