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在肝功能不全患者中的用法及注意事项

合集下载

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的基本原则一、肾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表1-2)(一)基本原则许多抗菌药物在人体内主要经肾排出,某些抗菌药物具有肾毒性,肾功能减退的感染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如下:1.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抗菌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调整给药方案。

2.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等选用无肾毒性或肾毒性较低的抗菌药物。

3.根据患者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及抗菌药物在人体内清除途径调整给药剂量及方法。

根据抗菌药物体内过程特点及其肾毒性,肾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选用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主要由肝胆系统排泄,或经肾脏和肝胆系统同时排出的抗菌药物用于肾功能减退者,维持原治疗量或剂量略减。

2.主要经肾排泄,药物本身并无肾毒性,或仅有轻度肾毒性的抗菌药物,肾功能减退者可应用,可按照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内生肌酊清除率为准)调整给药剂量。

3.肾毒性抗菌药物避免用于肾功能减退者,如确有指征使用该类药物时,按照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内生肌酊清除率为准)调整给药剂量,并进行肾功能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置肾脏损害。

二、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表1-3)肝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选用及剂量调整需要考虑肝功能减退对该类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程度,以及肝功能减退时该类药物及其代谢物发生毒性反应的可能性。

由于药物在肝脏代谢过程复杂,不少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尚未完全阐明,根据现有资料,肝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应用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药物主要经肝脏或有相当量经肝脏清除或代谢,肝功能减退时清除减少,并可导致毒性反应的发生,肝功能减退患者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如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酯化物等属此类。

(二)药物主要由肝脏清除,肝功能减退时清除明显减少,但并无明显毒性反应发生,肝病时仍可正常应用,但需谨慎,必要时减量给药,治疗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肝功能。

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不包括酯化物)、克林霉素、林可霉素等属于此类。

肝功能不全患者抗菌药物剂量调整

肝功能不全患者抗菌药物剂量调整

谢谢
替加环素也可抑制人体内蛋白质合成,如肝脏合 成的凝血因子等
肝功能损害时清除率减少55%,半衰期延长43% 药物在肝脏蓄积,加重不良反应
其他药物
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主要 以原形经肾排泄,无需调整剂量,用药时需监护肝功能
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主要经肾排泄,但严重肝功能不全 需调整剂量,用药时需监护肝功能
量的10%,经胆汁和肾的排 C级)应慎用药并检测治疗反应,推 泄率分别约为59%和33%, 荐剂量:静脉给药,初始100mg,随 22%的药物以原型经肾排泄。后25mg q12h 排泄途径主要为其原型及 代谢物的胆汁分泌。
举例
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 胆红素:TBIL 82.8umol/L,DBIL
无 无 <34. 2
≥35 ≤14
1~2 轻
34.2~51.3
28~34 15~17
3~4 中度以上 >51.3
<28 ≥18
注:A级:5~6分,B级7~9分,C级10~15分
肝性脑病临床分期
一期(前驱期):轻度性格、行为异常(欣快激动或淡漠少言, 可有扑翼样震颤。
二期(昏迷前期):以意识错乱、睡眠障碍、行为失常为主。 三期(昏睡期):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 四期(昏迷期):神志完全丧失,不能唤醒。
PB 31% ,50-70%的药物在 轻、中度肝功能不全不推荐调整剂量
肝脏代谢,代谢物无显著 ( Child-Pugh分级A、B级);尚未
活性,肾排泄率为80-85%。 评价重度肝功能不全者的药代动力学
替加环素
PB 71-89%,药物不被广泛 轻、中度肝功能不全无需调整剂量;
代谢,代谢产物不到给药 重度肝功能不全者(Child-Pugh分级

抗菌药物在肝功能不全患者中的用法及注意事项

抗菌药物在肝功能不全患者中的用法及注意事项

抗菌药物在肝功能不全患者中的用法及注意事项本文以药品说明书和《药物信息参考》为准。

将我院抗菌药物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摘录.一、青霉素类青霉素类药物经肝、肾两途径清除,肝功能减退者药物清除减少,血药浓度升高,同时有肾功能减退的患者血药浓度升高尤为明显,但药物本身的毒性不大。

严重肝病患者,尤其肝、肾功能同时减退的患者在使用此类药物时需减量应用.1、青霉素钠19%在肝脏内代谢,75%通过肾脏排泄。

由于青霉素钠能通过肝、肾两条途径消除,且药物本身毒性不大,因此在肝功能不全时,尽管血药浓度升高,药物清除延迟,但不影响该药物在此类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严重肝病患者,尤其肝、肾功能同时减退的患者在使用时需减量。

本药可使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或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在用药时需监测肝功。

2、阿莫西林24%-33%在肝内代谢,大部分经肾排泄,另有部分药物可经胆汁排泄。

因此肝功能不全不影响此类药物的应用。

本药可使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或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

在用药时需监测肝功。

3、苄星青霉素药物主要经肾随尿液排泄,另有少量经胆汁排泄.肝功能不全不影响此类药物的应用。

4、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哌拉西林在肝脏内不被代谢.部分药物经肾排泄,另有部分随胆汁排泄(肝功正常者有10%—20%的药物随胆汁排泄),少量药物也可经乳汁排出。

在肝脏受损的患者中,哌拉西林和他唑巴坦的半衰期延长,但没有必要对肝脏受损患者的用药剂量进行调整。

不良反应:肝胆系统异常:少见:谷丙转氨酶水平升高,谷草转氨酶水平升高;罕见:胆红素水平升高,血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升高,肝炎。

因此在用药时需监测肝功。

二、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类药物经肝、肾两途径清除,肝功能减退者药物清除减少,血药浓度升高,同时有肾功能减退的患者血药浓度升高尤为明显,但药物本身的毒性不大。

严重肝病患者,尤其肝、肾功能同时减退的患者在使用时需减量应用。

1、头孢硫脒在体内几乎不代谢,约90%以原形从尿中排泄.因此肝功能不全不影响此类药物的应用。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草案)抗菌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面较广、品种繁多的一大类药物。

一般可分为杀菌剂与抑菌剂两类。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体现在药物品种、剂量、时间、途径、病人、疗程及治疗目标均是适宜的,目的是在有效控制感染的同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力争防止宿主体内菌群失衡,节约药品资源,达到安全、有效、经济地应用抗菌药物。

参照国家和军队卫生部门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

一、基本原则1.各单位对抗菌药物的应用应严加管理,制定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规定,并定期进行调查分析,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

2.抗菌药物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性疾病,非上述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3.严格控制皮肤、粘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4.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送临床标本,进行病原体鉴定与药敏试验。

病情不允许等待时,先依临床病情,可能的病原体,当地及本单位抗菌药物耐药情况等进行经验治疗,一旦获得培养结果,则应参考药敏试验结果与病人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5.对于阳性的培养结果要进行分析,区别真正的病原体、定植细菌和污染菌。

病原体药敏试验结果确定后,一般应针对性地选择窄谱抗菌药物应用。

6.在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前,均应对该病人肝、肾功能进行评估,根据肝肾功能情况相应调整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

7.抗菌药物品种不宜频繁更换,一般应观察72小时,重症一般观察48小时后,可进行必要的药物品种与方案的更替。

8.抗菌药物的用药疗程,一般感染疾病在症状体征消失后,可考虑在72小时内停用,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

9.提倡选用口服给药途径。

病情允许时,抗菌药物应该由静脉给药转换为口服给药。

10.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预防用药。

11.严格掌握联合用药的指征和原则,以期达到协同抗菌效果和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12.在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注意与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13.对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病人,均应密切观察药物疗效、毒副作用,并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肝功能不全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肝功能不全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伊曲康唑
肝病时减量慎用
林可霉素
培氟沙星
异烟肼
肝病时避免使用
红霉素系酯化物
四环素类
氯霉素
利福平

磺胺类
肾功能不全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肾功能不全时的应用
抗菌药物
可应用,按原治疗量或略减少
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
利福平
克林霉素
多西霉素
氨苄西林/舒巴坦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肝功能不全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肝功能不全时的应用
抗菌药物
按原治疗量应用
青霉素
头孢唑啉
头孢他啶
庆大霉素
妥布霉素
阿米卡星等
氨基糖苷类
万古霉素
去甲万古霉素
多粘菌素
氧氟沙星
左氧氟沙星
环丙沙星
诺氟沙星
严重肝病是应慎用
哌拉西林
阿洛西林
美洛西林
羧苄西林
头孢噻吩
头孢噻肟
头孢曲松
头孢哌酮
红霉素
克林霉素
甲硝唑
氟罗沙星
氟胞嘧啶
哌拉西林/三唑巴唑
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
哌拉西林
美洛西林
苯唑西林
氯霉素
两性霉素B
异烟肼
甲硝唑
头孢哌酮
头孢曲松
头孢噻肟
头孢哌酮/舒巴坦
伊曲康唑口服液
可应用,治疗量需减少
青霉素
羧苄青霉素
阿洛西林
磺胺甲恶唑
甲氧苄啶
氟康唑
吡嗪酰胺
头孢氨苄
头孢拉定
头孢呋辛
头孢西丁
头孢他啶
头孢唑啉
头孢噻吩
头孢唑肟
头孢吡肟

肝功能不全药物剂量调整

肝功能不全药物剂量调整


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 2017 Mar 25. doi: 10.1007/s10096-017-2960-5
利奈唑胺
35%肾脏清除,65%经肝脏代谢成非活性代谢物,不通过CYP450酶系代谢,蛋白结合率较低 CL (liter/h) =2.85× (CLCR/60.9)0.618 ×0.472CIR 对于肌酐清除率小于30ml/min或重度肝硬化患者,推荐剂量为600mg/d。
药物代谢酶活性与肝功能受损关系
不同药物不同酶代谢,即使肝脏受损程度一致,也可能导致血药浓度有差异
Eur J Clin Pharmacol (2008) 64:1147–1161
肝功能不全时制定给药方案的流程示意图
首先评价肝功能,再根据 评价结果选择药物和剂量 调整方法,尽量选择不受 肝功能不全影响的药物
三唑类药理学参数及治疗药物监测
Drugs 2009; 69 Suppl.1: 79-90
氟康唑在肝硬化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AUC增加了3倍,清除率下降50%,具有显著性差异 治疗指数高,毒性低,不支持肝硬化患者剂量调整
J Antimicrob Chemother. 1995 May;35(5):641-7.
300mg qid po 480mg bid iv 320mg bid iv 500mg bid iv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10ugs 2009; 69 Suppl.1: 79-90
棘白菌素类-阿尼芬净
J Clin Pharmacol 2007;47:461-470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11,55(5):1867-73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考试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考试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考试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考试,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抗菌药物分类:了解各类抗菌药物的性质、特点、适应症和不良反应,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等。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应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损害的抗菌药物,尽量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

同时,根据患者的肝肾功能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间隔。

各类抗菌药物在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应用:了解各类抗菌药物在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在肝功能减退患者中可正常使用,但需注意剂量调整;氟喹诺酮类药物在肾功能减退患者中需减量使用;磺胺类药物在肾功能减退患者中需避免使用等。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抗菌药物的剂量调整:根据患者的肝肾功能情况,调整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间隔,避免药物蓄积和毒性反应。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抗菌药物的监测: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总之,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考试需要掌握抗菌药物的分类、应用原则、各类抗菌药物在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应用、剂量调整和监测等方面的知识。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抗生素管理制度

抗生素管理制度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SUIYANG抗生素应用管理制抗生素应用管理制度为规范我科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控制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医院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结合我科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一、抗菌药物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主要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

缺乏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依据的,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二、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

未获结果前或严重感染,病情急迫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一旦明确病原菌,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并参考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

三、对轻症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常用抗菌药物。

对医院获得性感染、重症感染、难治性感染患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选用抗菌活性及针对性强、安全性好的抗菌药,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

四、临床医师选择抗菌药物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患者的疾病状况:感染严重程度、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等。

(2)抗菌药物的特性:包括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抗菌谱、抗菌活性和后效应等)、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半衰期、血药浓度和细胞内浓度等)以及不良反应等.(3)给药途径:轻中度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重症感染或因病情需要者可采用注射给药。

(4)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优先选用价格低廉、抗菌作用独特、窄谱、不良反应少的抗菌药物.1五、抗菌药物的调整: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可根据临床疗效或病原菌检测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所用抗菌药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药物在肝功能不全患者中的用法及注意事项本文以药品说明书和《药物信息参考》为准。

将我院抗菌药物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摘录。

一、青霉素类青霉素类药物经肝、肾两途径清除,肝功能减退者药物清除减少,血药浓度升高,同时有肾功能减退的患者血药浓度升高尤为明显,但药物本身的毒性不大。

严重肝病患者,尤其肝、肾功能同时减退的患者在使用此类药物时需减量应用。

1、青霉素钠19%在肝脏内代谢,75%通过肾脏排泄。

由于青霉素钠能通过肝、肾两条途径消除,且药物本身毒性不大,因此在肝功能不全时,尽管血药浓度升高,药物清除延迟,但不影响该药物在此类疾病患者中的应用。

严重肝病患者,尤其肝、肾功能同时减退的患者在使用时需减量。

本药可使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或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

在用药时需监测肝功。

2、阿莫西林24%-33%在肝内代谢,大部分经肾排泄,另有部分药物可经胆汁排泄。

因此肝功能不全不影响此类药物的应用。

本药可使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或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

在用药时需监测肝功。

3、苄星青霉素药物主要经肾随尿液排泄,另有少量经胆汁排泄。

肝功能不全不影响此类药物的应用。

4、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哌拉西林在肝脏内不被代谢。

部分药物经肾排泄,另有部分随胆汁排泄(肝功正常者有10%-20%的药物随胆汁排泄),少量药物也可经乳汁排出。

在肝脏受损的患者中,哌拉西林和他唑巴坦的半衰期延长,但没有必要对肝脏受损患者的用药剂量进行调整。

不良反应:肝胆系统异常:少见:谷丙转氨酶水平升高,谷草转氨酶水平升高;罕见:胆红素水平升高,血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升高,肝炎。

因此在用药时需监测肝功。

二、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类药物经肝、肾两途径清除,肝功能减退者药物清除减少,血药浓度升高,同时有肾功能减退的患者血药浓度升高尤为明显,但药物本身的毒性不大。

严重肝病患者,尤其肝、肾功能同时减退的患者在使用时需减量应用。

1、头孢硫脒在体内几乎不代谢,约90%以原形从尿中排泄。

因此肝功能不全不影响此类药物的应用。

本药可使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或血尿素氮升高。

在用药时需监测肝功。

2、头孢丙烯大部分药物以原形经肾排泄。

平均血浆半衰期为1.3小时,肝功能损害患者的血浆半衰期可增至2小时左右。

肝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本药可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在用药时需监测肝功。

3、头孢曲松药物在体内不被代谢,主要以原形经肾与肝消除,其中50-60%经肾排泄,40-50%自胆道排泄。

肝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头孢曲松的药代动力学仅有很小的改变,其半衰期仅有轻度增加。

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如肾功能正常,则无需减少剂量。

本药偶见一过性血清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或胆红素升高。

在用药时需监测肝功。

4、头孢他啶在体内几乎不代谢,主要以原形随尿液排泄。

因此肝功能不全不影响此类药物的应用。

不良反应中常见一项或多项肝酶短暂升高,包括ALT、AST、乳酸脱氢酶(LDH)、谷氨酰转移酶(GGT)和碱性磷酸酯酶;非常罕见黄疸。

因此在用药时需监测肝功。

5、头孢吡肟约85%的药物以原形经肾排泄。

肝功能不全者药代动力学无改变。

因此肝功能不全患者,无调节剂量的必要。

与其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相似,头孢吡肟可能会引起凝血酶原活性下降。

对于存在引起凝血酶原活性下降危险因素的患者,如肝、肾功能不全,营养不良以及延长抗菌治疗的患者应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必要时给予外源性维生素K。

本药可使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或总胆红素升高。

在用药时需监测肝功。

6、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80%经肾排泄,对不伴有肾脏损害的肝功能不全患者无需减量。

本药可致血清碱性磷酸酶、血尿素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或血清乳酸脱氢酶值增高。

在用药时需监测肝功。

7、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头孢哌酮主要经胆汁排泄。

当患者有肝脏疾病和/或胆道梗阻时,头孢哌酮的血浆半衰期通常延长并且由尿中排出的药量会增加。

即使患者有严重肝功能障碍时,头孢哌酮在胆汁中仍能达到治疗浓度且其半衰期延长2~4倍。

遇到严重胆道梗阻、严重肝脏疾病或同时合并肾功能障碍时,可能需要调整用药剂量。

同时合并有肝功能障碍和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应监测头孢哌酮的血清浓度,根据需要调整用药剂量。

对这些患者如未密切监测本品的血清浓度,头孢哌酮的一日剂量不应超过2g。

本药曾发现肝功能一过性升高,用药时需监测肝功。

三、碳氢酶烯类1、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药物主要经肾途径排泄。

肝脏不良反应:AST及ALT、胆红素和/或血清碱性磷酶升高;肝炎(罕见)。

用药时需监测肝功。

2、比阿培南主要以原形经肾途径排泄。

肝脏不良反应:AST及ALT升高。

用药时需监测肝功。

3、美罗培南主要以原形经肾途径排泄。

对肝功能不全的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美罗培南可导致肝酶升高,严重肝功能障碍的患者,有可能加重肝功能障碍。

因有时会出现肝酶升高,连续给药一周以上时,应进行肝功能检查。

对有肝脏疾病的患者,应注意监测转氨酶和胆红素水平。

4、法罗培南肝功能不全患者,半衰期与正常患者无明显区别。

不良反应:肝功能不全、黄疸;因有时可能发生AST、ALT、ALP等升高及出现黄疸,故应通过定期检查等予以充分观察。

一旦确认发生异常,即应中止用药并采取适当处置措施。

四、头霉素类1、头孢美唑主要以原形经肾途径排泄。

不良反应:肝炎、肝功能障碍、黄疸,因为有AST(GOT)、ALT(GPT)显著升高等肝炎、肝功能障碍表现,故应注意观察,若出现异常,应立即停药并作适当处理。

2、头孢米诺主要以原形经肾途径排泄。

不良反应:肝炎、肝功能障碍、黄疸,因为有AST(GOT)、ALT(GPT)显著升高等肝炎、肝功能障碍表现,故应注意观察,若出现异常,应立即停药并作适当处理。

五、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依替米星药物主要由肾排泄,肝功能减退者不需调整剂量。

偶有肝酶升高不良反应及肝功能减退。

用药时注意监测肝功能。

六、四环素类四环素类药物主要经肝脏或有相当量经肝脏清除或代谢,肝功能减退时清除减少,并可导致毒性反应的发生,肝功能减退患者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

1、多西环素多西环素部分在肝脏内代谢灭活,主要通过肾途径排泄。

药物有肝毒性,可见血清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胆红素等测定值升高。

大剂量用药可引起肝脏损害,通常表现为肝脂肪变形,原有肝功能不全者及妊娠后期妇女更易发生。

如果存在肾功能损害,即使通常的口服及注射剂量均可导致药物在人体内的过度蓄积及肝脏毒性。

在肝功能不全患者以及与其他肝毒性药物合用时应谨慎使用。

2、米诺环素34%的给药量经肠肝循环由粪便排出,尿液中排出量仅为5%-10%。

长期用药可引起肝脏损害,表现为黄疸、脂肪肝、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等,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原有肝、肾功能不全者及妊娠后期妇女更易发生。

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七、大环内酯类主要由肝脏清除的药物,肝功能减退时清楚明显减少,但并无明显毒性反应发生,肝病时仍可正常应用,但需谨慎,必要时减量给药,治疗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肝功能。

1、地红霉素轻度肝损伤患者,其平均Cmax,AUC和分布体积随服药次数的增加而略有增加,但不必调整剂量。

2、克拉霉素经粪、尿两个途径排除的药量相仿。

肝功能不全者无需调整剂量。

克拉霉素可引起一过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升高,也有引起肝炎和胆汁淤积性黄疸的报道,用药期间定期随访肝功能。

3、阿奇霉素轻至中度肝硬化的患者无需调整剂量,尚无其在重度肝硬化患者中使用剂量的资料。

由于肝胆系统是阿奇霉素排泄的主要途径,严重肝病患者慎用。

阿奇霉素可引起一过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升高,也有引起肝炎和胆汁淤积性黄疸的报道,用药期间定期随访肝功能。

八、多肽类1、万古霉素药物经肝脏代谢,主要经肾排泄。

肝功能减退时可按原治疗量应用,严重肝病患者,尤其肝、肾功能同时减退的患者在使用此类药物时需减量应用。

不良反应:肝功能损害,黄疸。

有必要进行定期检查,若出现异常应停止给药,采取适当处理措施。

2、去甲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可能经肝脏代谢,大部分以原形经肾脏排泄。

肝功能减退时可按原治疗量应用,严重肝病患者,尤其肝、肾功能同时减退的患者在使用此类药物时需减量应用。

3、替考拉宁替考拉宁在体内很少代谢,80%以上以原形经肾排泄。

肝功能减退时可按原治疗量应用。

药物可致血清氨基转移酶或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用药时应监测肝功能。

九、磺胺类磺胺类药物部分经肝脏代谢,肝功能减退时清除减少,并可导致毒性反应的发生,肝功能减退患者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

1、磺胺甲悪唑有肝功能损害患者宜避免应用,重度肝肾功能损害者禁用。

不良反应:肝脏损害。

可发生黄疸、肝功能减退,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肝坏死。

十、喹诺酮类1、氧氟沙星氧氟沙星在体内的代谢很少,主要以原形经肾脏排泄。

重度肝功能不全(肝硬化腹水)可减少药物清除,血药浓度增高,肝、肾功能均减退者尤为明显,需权衡利弊后应用,并调整剂量。

2、左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主要以原形经肾脏排泄。

肝功能减退时,如属重度(肝硬化腹水)可减少药物清除,血药浓度增高,肝、肾功能均减退者尤为明显,需权衡利弊后应用,并调整剂量。

不良反应可见黄疸、肝功能异常(如血清氨基转移酶及总胆红素升高),用药时应监测肝功能。

3、莫西沙星肝功能受损的病人(Child Pugh A to C)与健康志愿者或肝功能正常的患者血浆药物浓度在临床上无明显差别。

轻度肝功能异常的患者不必调整莫西沙星的剂量。

不良反应:转氨酶升高(常见),肝损伤,胆红素升高(少见),黄疸,肝炎(罕见),暴发型肝炎可导致危及生命的肝脏衰竭(极罕见)。

用药时应监测肝功能。

十一、硝基咪唑类1、甲硝唑部分药物在肝脏内代谢,肝功能减退者清除减慢,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半衰期可达18小时(正常位7~8小时)。

原有肝脏疾患者剂量应减少。

2、替硝唑药物在肝脏代谢,肝功能减退者本药代谢减慢,药物及其代谢物易在体内蓄积,应予减量,并作血药浓度监测。

3、奥硝唑药物主要在肝脏代谢。

肝损伤患者用药每次剂量与正常用量相同、但用药间隔时间要加倍,以免药物蓄积。

不良反应可见氨基转移酶和胆红素升高等肝功能异常,用药时应监测肝功能。

十二、其他抗菌药1、夫西地酸本品在肝脏代谢,主要由胆汁排出,几乎不经肾脏排泄。

当长期大剂量用药或联合其他排出途径相似的药物(如林可霉素或利福平)时,对肝功能不全和胆道异常的病人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用药后可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停药后肝功能可恢复。

2、利奈唑胺对轻至中度肝功能不全的患者(Child-Pugh分级A或B),不推荐调整剂量。

尚未评价本药在严重肝功能不全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

利奈唑胺可致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等实验室指标升高,用药过程中需监测肝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