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系统分析概述

合集下载

农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分析

农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分析

农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分析一、引言农田生态系统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具有丰富的生态服务功能。

本文将对农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进行详细分析,以便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农田生态系统。

二、土壤保持与水源涵养农田生态系统在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农田植被覆盖有利于土壤固结和保持,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其次,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作物根系能够增强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持水能力。

此外,农田植被能够降低降水冲击,减少洪水发生的概率。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农田生态系统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亦十分重要。

在传统农田中,多样的作物种植和生态断面的设置,有助于吸引和维持多种生物的栖息地。

例如,农田中的花卉和花粉植物吸引了大量的昆虫和鸟类,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

四、气候调节与碳固定农田生态系统在气候调节和碳固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农田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利于改善大气环境。

其次,农田植被能够吸收和蓄存大量的降水,减少地表径流,缓解城市洪涝风险。

五、农田景观与文化价值农田生态系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农田景观和文化价值。

农田景观的多样性和美观性,吸引了许多人参观和观赏。

此外,一些传统的农田种植方式和农耕文化也体现了人类对土地的感恩和敬重之情。

六、经济效益农田生态系统在经济效益方面也不容忽视。

农田种植作物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满足了人们的口粮需求。

同时,农田经营也为许多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七、结论农田生态系统具有土壤保持与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调节与碳固定、农田景观与文化价值以及经济效益等丰富的服务功能。

对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农田生态系统,我们应该注重农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推动农田生态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 李华, 李明. 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建设[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9(5): 126-127.- 张雷. 农田生态系统碳库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9, 43(2): 237-241.- 郝莉. 农田治理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研究[J]. 北方园艺, 2020(2): 16-18.。

生态农业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效益分析

生态农业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效益分析

生态农业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效益分析农田生态系统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推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生态农业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通过改变种植、养殖等方式,对农田生态系统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带来诸多效益。

本文将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出发,探讨生态农业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效益。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农作物和畜禽等生物群落、土壤、水、空气和农业环境等有机组成的互为联系、相互影响的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对于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态农业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1. 保护土壤资源生态农业强调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保持,通过合理施肥和优良的耕作措施,能够减少土壤侵蚀、保持水分和养分的保存,促进土壤结构的改善,降低土壤的退化速度,提高土壤质量。

2. 促进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通过采用轮作休闲,增加作物多样性和野生植物栽培,提供栖息地等措施,有助于保护和增加生态农田中的植物和动物种类,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减少农药使用生态农业倡导绿色、无公害的农业生产方式,采用有机农业技术和生物防治等手段,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减轻了农田生态系统受到的农药污染,并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4. 节约农业资源生态农业注重循环利用和资源节约,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节约用水、循环农废物等措施,减少了农田生态系统对水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提高了农田生态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益。

三、生态农业对农田生态系统带来的效益1. 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生态农业生产的农产品以绿色、有机为特点,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和附加值。

在现代消费者日益关注食品安全和健康的背景下,生态农业产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为农民增加了收入。

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生态系统得到保护和恢复,提高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态系统ppt课件

农业生态系统ppt课件

☆2)空间结构上 •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动态性
☆3)时间变化上 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
☆4)内部功能上 •组分间不断进行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使系统处 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5)外部关系上 •开放系统,物质、能量交换
☆6)营养级的数目上 •一般不超过5-6个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示意图
自然生态系统 半自然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生物圈2号”里面的布局完全模拟自然界,有人造 太阳、人工降雨、人工通风;有海洋、沙漠、草原、 沼泽、雨林;有农作物生产区;有人的居住区;还有 3000多种动物和植物,简直就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生命 支持系统。
•生物圈2号失败教训: •1、生物圈2号设计思路过 于简单 •地球生态系统经过几十亿 年演化,已成为一个复杂 的生态系统,它们纵横联 系,丝丝相通,是一张看 似清晰,实际上很难理清 的生命之网。 •人类目前对生物圈的认识 和研究还不到位,有些规 律还设有被发现,还必须 深入开展研究。
农业生态系统
本节要点:
一、生态系统概述 二、农业生态系统定义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 四、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五、农业生态系统的经济特征 六、农业生态系统理论的运用 七、农业环境污染与保护
生态系统
• 概念:生态系统(ecosystem)指由生物群落与 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亚瑟·乔治·坦斯利爵士 (Sir Arthur George Tansley )受丹麦植物学家 尤金纽斯·瓦尔明(Eugenius Warming)的影响, 明确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原文): “Ecosystem is the whole system,… including not only the organism-complex,but also the whole complex of physical factors forming what we call the environment…

农业生态系统概述

农业生态系统概述

农业生态系统概述农业生态系统是农业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涉及到生物多样性、陆地利用、水资源管理等诸多方面。

它既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进行概述,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重要性。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农业生态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 农田:农田是农业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农田的土壤和水质状况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管理可以提高农作物的适应性和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的风险。

2. 作物:作物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组成部分。

作物的选择和种植方式决定了农业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多样化的作物种植能够提供丰富的农产品,增加农产品的营养价值,降低农业系统的风险。

3. 动植物: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对土壤肥力的改善、病虫害的控制以及传粉和授粉作用起着关键作用。

保护和增加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多样性能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抵御外界压力的能力。

4. 农业活动者: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人类是决定其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

农民的知识、技能以及农业管理和经营模式,决定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和生态效益。

农业活动者应积极采用科学合理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平衡发展农业经济和保护环境的需求。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以下列举几个重要功能:1. 保持土壤和水资源:农业生态系统通过植被保护和循环利用农田中的水和养分,减少水土流失和化肥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农田的植被覆盖也有助于降低土壤中的温度,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2. 维持生物多样性: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和动物多样性对维持食物链、控制病虫害和保护生境具有重要作用。

合理的农业经营和管理能够保障农田中的生物多样性,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3. 提供食物和营养:农业生态系统是粮食和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

通过合理的农业管理和种植方式,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人类提供充足的食物和营养。

农业生态系统的分析与诊断实验结论及问题

农业生态系统的分析与诊断实验结论及问题

农业生态系统的分析与诊断实验结论及问题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内容中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充分利用太阳能,努力实现农业生产的物质转化。

也就是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不断提高太阳能的转化率,加速物流和能流在生态系统中的运动过程,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

第二,提高生物能的利用率和废物的循环转化。

这里所说的废物主要是指作物秸秆、人畜粪便、杂草、菜屑等。

对于这些废物,传统的处理方法是直接烧掉或作为肥料直接肥田,这实际上是一种浪费。

如果把作物秸秆等用来发展畜牧业,用牲畜粪便制沼气,就既为农村提供了饲料和能源,又为农业生产增加了肥源。

第三,开发农村能源。

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应当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途径,除采用供电、供煤等途径外,还可以兴建沼气池,推广节柴灶,利用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改变靠砍树来解决烧饭燃料问题的做法。

第四,保护、合理利用和增殖自然资源。

要保护森林,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土壤,保护各种生物种群。

第五,防治污染,使农业生产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六,建立农业环境自净体系,主要措施有扩大绿色植被覆盖面积,修建大型氧化塘,保护天敌等有益野生生物,推广生物防治。

农业生态系统课件

农业生态系统课件
通过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将其转化为肥料、饲料、燃料等资源,实现农业废弃物 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
循环农业实践包括多种模式,如畜禽养殖废弃物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循环利用等 ,这些模式有助于降低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有机农业的实践
有机农业是一种不使用化学合成物质和转基因技术的农业生产方式。
它强调农业生产的生态平衡和自然调节机制,通过合理的耕作和养殖方 式,促进土壤健康和生物多样性。
03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业生态 系统的保护和建设,形成全 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的良好
氛围。
THANKS
03
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影响
气候变化
温室气体排放
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以及 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森林砍伐等行为 ,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 室气体,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适应性策略
适应气候变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适应 性策略,包括培育抗逆性更强的农作 物品种、改进农业管理措施等。
水资源利用
农业用水量大
农业用水量占全球总用水量的 70%左右,包括灌溉和动物饮用 等。
水资源短缺
由于过度开采和不合理利用,许 多地区的水资源已经面临严重短 缺,导致农作物减产和水生态系 统破坏。
土壤质量
土壤侵蚀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耕作方式会导致土壤侵蚀,降低土壤肥力和生产力。
土壤污染
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以及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等废弃物 ,可能对土壤造成污染,影响农作物生长和食品安全。
02
农业生态系统的类型
森林农业生态系统
总结词
森林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以森林为主要植被类型的农业生态 系统,利用森林的多层次结构,进行多种农业生产活动。
详细描述

实验农业生态系统的分析与诊断的结论及问题讨论

实验农业生态系统的分析与诊断的结论及问题讨论

实验农业生态系统的分析与诊断的结论及问题讨论
一、目的意义
本实验把农户作为农业生态系统调查研究的对象,通过调查若干农户,分析农户所在农业生态系统的优缺点与问题,并提出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整与设计的初步方案。

在这个基础上,分析和总结由一个个农户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现状,并能提出初步发展规划。

二、实验性质和学时
1.实验性质:选修
三、方法与步骤
(一)农户调查
1.调查内容
(1)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势、地形、土质、地下水位、气候条件及特点(包括光热水变化规律以及生产潜力、主要的气象灾害等)。

(2)生产条件农户庭院面积、人口、庭院设施种类、数量、承包的土地面积、类型(山、水、田、林等)劳力、机械、灌溉条件等。

(3)经济状况庭院经营收入、大田经营收入、年总收入、人均纯收入、人均粮、棉、油、肉、蛋、蔬菜、水果等数量、生活水平等状况。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 制
农业生态系统是农业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介绍农业 生态系统的概述、调节与平衡,可持续性,管理与规划,优势与挑战,契机 与前景,以及结论与建议。
农业生态系统概述
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农业与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系统。它不仅涉及农作物的种植和 养殖,还包括土壤、水源、气候等因素对农业的影响。
农业生态系统的契机与前景
1 政策理念与国际标准
制定政策和标准,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 农业生态系统的经济利益
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将带来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
3 农业生态系统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农业生态系统将更加注重保护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论与建议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我们应该加强生态保护,提高资源利用 效率,推动创新农业模式和管理方法,以实现绿色农业的发展。
减少污染与废弃物处理 方法
采取措施减少农业活动对环境 的污染,加强废弃物的处理与 回收,有助于保护环境。
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
保护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多 样性,有助于保护生态平衡。
农业生态系统管理与规划
1
综合管理与决策
采用综合管理方法和决策支持系统,
区域规划与模拟
2
优化农业生态系统的运行和管理。
通过区域规划和模拟分析,优化农业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平衡
生物调节
多样性保护和生物控制是农业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物调节机制。
物理调节
土壤保护和环境条件的维持是农业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物理调节机制。
化学调节
农药应用与控制以及肥料管理与措施是农业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化学调节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系统思想的形成及演变 • 古代朴素的系统思想 都江堰水利工程、北宋皇宫修复
都 江 堰 水 利 工 程 示
分洪排沙

宝瓶口 引水工程
深淘滩,低作堰 六字旨,千秋鉴
1. 系统思想的形成及演变

现代系统工程实践
“曼哈顿工程” 、 “北极星导弹计 划” “阿波罗计划” 、“三峡工程”
1. 系统思想的形成及演变
农业生态系统分析
主讲:雍太文 Email:yongtaiwen@
主要内容
农业生态系统分析概述
农业生态系统环境辨识与问题诊断
农业生态系统的模型与模型化
农业生态系统的系统仿真及系统动力学方法
农业生态系统的预测与决策
农业生态系统的评价
第一章
农业生态系统分析概述
第一节、 系统的概念及特点
Q1, Q2 , … ,Qn为1,2,…,n个要素的特征; t为时间;f1 , f2 , … , fn表示相应的函数关系
二、 系统的特性
3、层次性/目的性
目的1
目的2 目的4 目的8 目的5 目的3 目的6 目的7
目的9 目的10 目的11 目的12 目的13
二、 系统的特性
4、动态性 环境 输入 输出
三、 系统的结构
1、系统结构的特性
• 开放型——结构不断变化
• 相对性——层次性决定了相对性
三、 系统的结构
2、系统结构分析——从系统内部来考察其 组成要素的联结关系。
1)要素的联结 2)系统的结构矩阵
1)要素的联结
a) E1 y12 x12 E2
b)
E1
x21
y21
E2
y12 c) E1 x21
y12
c)
x12 y21 E2
E1
x21
C21 =1 , C12 =1
要素联结的三种类型: 串联联结 并联联结 反馈联结
2)系统的结构矩阵
• 串联联结
x1 E1 y12
从E1 S串=从E 2 从E 3 从E 4
x12 E2 y23
至E 3 C13 C 23 0 C 43
x23 E3
x34
y34
至E4 C14 C 24 C 34 0
⑵要素通过相互作用决定系统特性和功能
一般来说,要素对系统的作用有两种可能的趋势: 一、是要素的组成成分和数量具有一种协调、适应 的比例关系,使得要素能够维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稳 定,并使系统走向组织化、有序化; 二、是要素之间出现不协调、不适应的比例关系, 这就会破坏系统的平衡和稳定,甚至使系统衰退、崩 溃。 例如,对我国国民经济大系统而言,如果构成该系 统的工业系统、农业系统、科研系统等各个系统都能 够协调发展的话,就能够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 展;但由于某个系统发展缓慢,与其它子系统之间出 现了不协调、不适应的比例关系,因而严重制约了国 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国民经济大系统的整体效益。
系统与要素间相互作用
系统通过整体作用支配要素
要素通过相互作用决定系统特性
系统和要素之间概念是相对的。
⑴ 系统通过整体作用支配和控制要素
系统通过其整体作用来控制和决定各个要素在系统中 的地位、排列顺序、作用的大小以及作用的范围,协 调着各要素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等等。系统整体稳定, 则要素也稳定;系统整体特性和功能发生变化,则要 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也会随之变化。 例如,综合运输系统的整体功能,决定和支配着作为 要素的水运系统、公路运输系统、铁路运输系统、航 空运输系统以及管道运输系统的地位、作用和它们之 间的关系,为使综合运输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就要 求各子系统必须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就要对各子系 统之间的关系进行控制和协调。
一、是使系统思想、系统方法定量化、科学化,使之成为 具有坚实的数学理论基础的,能够定量地处理系统各组成 部分联系关系的科学方法;
二、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系统思想、系统方法 的实际运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正是由于上述两个特征, 才使得系统思想方法从一种哲学思维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系 统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门专门的科学——系统科 学。
3. 系统的形态
• 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
•自然系统是由自然物等形成的系统,自然系统一般表现为环 境系统,如海洋系统、植物系统、原子核系统、大气系统等 等。了解自然系统的形成及其规律,是人造系统的基础。 •人造系统是为了达到人类所需要的目的而由人类设计和建造 的系统,如工程技术系统、经营管理系统、科学技术系统就 是三种典型的人造系统。 •实际上,多数系统是自然系统与人造系统相结合的复合系统。 因为许多系统是有人参加活动,由人们利用科学力量,认识、 改造了的自然系统。如社会系统,看起来是一个人造系统, 但是它的发生和发展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有内在 规律的。从人类发展的需要看,其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发展和 创造人造系统。近年来系统工程已经越来越注重从与自然系 统的关系来研究、开发、建造人造系统。
一、一般系统论
创始人为L. Von.Bertalanffy。 研究领域:管理理论、运筹学、信息论、 控制论、哲学、行为科学等
古代整体观
• • 形而上学整体观 辨证整体观
15世纪下半叶~18世纪末 19世纪
现代系统观念
机体系统论 一般系统论
•古代整体观
形而上学整体观 15世纪下半叶~18世纪末 当时的世界整体看法三大特征: 1、部分“偶然堆积”,笛卡儿,还原 论。 “把我所考察的每一个难题,都尽可能 的分成细小的部分,直到可以而且适于 加以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
•对 象 系 统 和 行 为 系 统
对象系统是按具体研究对象进行区分而产生的 行为系统为以完成目的行为作为组成要素
•控 制 系 统 和 因 果 系 统
控制系统为具有控制功能的系统 因果系统是输出完全决定于输入的系统
二、 系统的特性
1、整体性 系统与要素之间不可分割
Fs Fi
i 1
n
Fs为系统的整体功能; Fi为各要素的功能
3. 系统的形态 • 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y θ z
L
Y cos Z Y sin X
X θ B R
t
S
1 2 mv L(1 cos )mg C 2
M
3. 系统的形态
•静 态 系 统 和 动 态 系 统
静态系统固有状态参数不随时间改变 动态系统把状态变量作为时间的函数
转换机构(系统)
图: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三、 系统的结构
1、系统结构的特性 • 稳定性——平衡结构、非平衡结构 • 层次性——自然界系统的九个层次
• 层次性 第一层次——静态结构系统 第二层次——简单动态系统 第三层次——反馈控制系统 第四层次——细胞系统 第五层次——原生社会系统 第六层次——动物系统 第七层次——人类系统 第八层次——人类社会系统 第九层次——超越系统
2. 系统的定义
冯· 贝塔朗菲 ——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综合体
•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的整体。要素是构成系统的 最基本的部分,没有要素就无法构成系统,单个要素也无 法构成系统。 •系统的诸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以及整体与环境之 间存在着一定的有机联系。要素之间若没有任何联系和作 用,则也不能称其为系统。 •系统要素之间的联系与作用必产生一定的功能。功能是系 统所发挥的作用或效能,且是各要素个体所不具备的功能, 这种功能是由系统内部要素的有机联系和系统的结构所决 定的。
• 系统思想的成熟与发展 自然科学的发展:三大发现(能量转化、 细胞和进化论) 辨证唯物主义的系统观 物质技术基础
恩格斯(1820—1895) “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 我们现在不仅能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 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来说,也可以指出各 个领域之间的关系了。
普朗克(1858—1947) “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分 不是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 力的局限性。”
⑶ 系统与要素的概念是相对的
一个系统相对于构成它的要素而言是个系统, 而相对于由它和其它事物构成的大系统而言, 则是一个要素(或称子系统);同样,一个要 素相对于由它和其它要素构成的系统而言,是 个要素,但相对于构成它的要素而言,则是一 个系统。比如,由车辆、场站、路网组成了公 路系统,但对于整个交通运输系统而言,公路 系统又是整个交通运输系统的要素;再比如, 相对于交通运输系统而言,水运系统是一个要 素,但它同时又是由港口运输系统、水上船舶 运输系统、航道系统、物流系统、信息系统构 成的系统。
第二节、系统理论概述 第三节、系统分析概论
第一节 系统的概念及特点
一、 系统的概念
1.系统思想的形成及演变 2. 系统的定义
3. 系统的形态
1. 系统思想的形成及演变 • 古代朴素的系统思想 Syn-histanai 古希腊学者: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 《易经》:八卦说 《内经》、 《道德经》、《孙子兵法》
辨证唯物主义 “物质世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相互的事物和过程形成的统一整 体。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定量化方法(离散数学、模糊数学、运筹学等 )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
系统思想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使人 们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逐步地认识并揭示出客观世界的 本质联系和内部规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反馈联结
E1
E2
E3
E4
E5
S反馈
0 0 0 0 1
1 0 0 0 0 1 0 0 0 0 1 0 0 0 0 1 0 0 0 0
四、系统的功能
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功能说明的是系统的 外部状态和外部作用。 系统功能的特性:易变性 相关性
整体性原则的指导意义
二、 系统的特性
2、相关性
dQ1 dt f 1 Q1 , Q2 , , Qn dQ2 f Q , Q , , Q 2 1 2 n dt dQn f Q , Q , , Q 1 1 2 n d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