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
论武汉城市圈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改革 开 放 3 0年 以 来 . 我 国 在 经 济 社 会 各 个 领 域 均 取 得 了 显 著 的 成 就 与 此 同 时 . 对 经 济 活 动 与 生 态 环 境 之 间 针 的 矛 盾 日益 激 化 . 我 国 在 2 0 0 6年 提 出 了 “ 部 崛 起 ” 国 家 发 展 战 略 . 且 在 中 的 并
赵凌云、 肖建 中认 为应 当把环 境 作
为 经 济 增 长 的 内 生 变 量 . 出 了 经 济 学 提 应 当是 从 人 类 中心 向环 境 中心 的价 值 转 移 过 程 . 构 建 了 以 贴 现 的 市 场 价 格 还 纠 正 市 场 失 灵 的 理 论 框 架 与 模 型 这 些
路 . 沿源 从 西方 产权 理 论 的角 度 论述 唐
了 我 国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战 略 . 认 为 由 于 他
多 我 国从 2 0世 纪 9 0年代 开始 进行 这 方 面 的探索 与研 究 我 国从 2 0世 纪 5 0年 代 开 始 大 力 发 展工 业 . 但是 由于 缺 乏科 学 正确 的理 念 进 行 指 导 , 上 了 以高 耗 能 、 污 染 走 高 为代 价 的工业 高 增 长道路 随着 工业 化 进程 的 加 快 . 资 源 和环 境 问题 渐 渐 暴 使
汉于 20 0 8年 获 批 “ 型 社 会 ” 建 设 方 两 案。 这 一 战 略 既 是 武 汉 城 市 圈 的 巨 大 发 展 机 遇 . 是 一 项 艰 难 的 挑 战 改 变 也
2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理 论 研 究 综 述 及 内涵
可 持 续 发 展 需 要 以经 济 发 展 和 资
确 处理 好 经济 发展 与环 境 的关 系, 分做好 可持 续发展 规 划。通过介 绍武 汉城 市 圈的具体 情 况 . 充 分析和 讨 论 武汉 城 市 圈的可持 续发展 规 划 , 并提 出 了可行 性 建议
武汉城市圈结构性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本 文 采 用 定量 化 的指 标体 系 ,借 助 因子 分析 法 的分 析 手 段 ,运 用地 域 横 向 对 比方 法 ,揭 示武 汉 城市 圈结 构性 发展
中 的 问 题 ,并 提 出 相 应 的 建 议 。
数; 1 a 、 3 a 、! …, 2 m为前m个特 征值 。
407) 3 0 2
基 金 项 目:湖 北省教 育厅人 文 社会 科 学研 究 项 目,武汉 城 市 圈 乡村
旅 游研 究 ( 目编号 :2 0 b 3 ;湖北 省社会科 学基金 一般 项 目, 项 0 9 5 0)
武汉城 市 圈建 设的 问题与 对策 ( 目编 号 :0 0 9) 项 78
( ) P S 成 分 分析 三 SS 主
武 城市 汉 圈 结 构性发 展水平综合评价
■ 刘 春 2 王 、
计算城市 总发展 水平表现要素及城市
发 展 水 平 各 分 力 构 成 要 素 的相 关 矩 阵 ,通
过相关矩 阵得 到特征值和 累计值 ,及主成
剑 3 邵晓晖 ( 、 中南民族大 学工商学 院 1
群 发展 水 平 的 提 高 、 以 及 城 市 群 经 济 的 发
展提 供了发展方 向。科 学合理 的评价 指标 体 系有 利于提 高我 国城市 群 的竞争 能力 ,
◆
取主成分 的具体数值 。假 定前 m个主成分
分 别 为 fcoi f c r、 a tr 、 a tr i tr、 a t a f coi f c i l 1 o 1 o .
中 图分 类 号 :F 2 . 文 献 标 识 码 :A 2 49
分 形结构 因子 ,提 出了表征城市群等级规
fc r。 a t , 将第 i o 城市经过标准化 变换后 的各
基于循环经济的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及对策

基于循环经济的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及对策2007年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武汉城市圈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带来新的战略机遇。
从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展开分析,以武汉城市圈建设发展契机,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城市圈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武汉城市圈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使武汉城市圈提高综合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
标签: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SWOT分析;对策1 循环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是九十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形成的一种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以一种新的发展思维实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循环经济是一种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环循环使用为特征具有“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一产品”的反馈式流动,表现为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不断循环中得到合理持久利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它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是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
作为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突破,循环经济克服了传统经济理论人为割裂经济与环境系统的弊端,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实现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
2 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发展状况2.1 循环经济实践的试点建设初见成效循环经济示范区是选择重点行业,依托相关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生态工业园是自然形成的,依生态共生体原理,构成互补、互利循环,共同和谐发展的生态产业链工业群体。
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生态工业园区超越了终端治理和清洁生产,能有效地解决资源的消耗、废弃物的排放和生产成本问题。
在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生态工业园内,允许企业排放废物,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废物可作为原料进入另外企业的生产过程,从而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在整个园区达到零排放。
这样,既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防止污染,又降低了资源的整体消耗水平。
从都市圈评价体系看武汉城市圈的发展

表2
武汉城市圈内城市基本情况
城
地方 工业 社会消
市 人口 GDP 人均 财政 总产 费品零 三次产业
名 (万人) (亿元) GDP(元) 收入 值 售总额
比重
称
(亿元) (亿元) (亿元)
武汉 781.2 1662.18 21277 80.44 1334.49 853.99 5.7:44.6:49.7
三角那样的市场联系,也没 武汉经济圈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有“长株潭”那样的行政统 目前要加快建立新型的综合运输体系,
筹力度,因此圈内整合呈现 实现武汉经济圈交通一体化。要以高速
不足的状况。
化、网络化为重点,依托国家公路主干线
(六)对外开放滞后
和重点规划线为主骨架,建设武汉城市
珠三角率先对外开发 圈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武汉绕城
武汉城市圈内产业结构缺乏依存 生产率、降低农业人口比重、提高城市化
1 成多;周边城市之间的道路,直达路 性、互补性,武汉与其余城市的落差太 水平,也将是构建武汉城市圈的一大主
少。统计表明,到 2003 年止,武汉城市群 大。武汉的工业已经进入工业高新技术 题。再次,在人均 GDP 和财富方面,武汉
中四级以下公路占路网的比例,高于沿 化阶段,其余城市基本还处在轻加工业 城市圈人均 GDP 水平整体很低,财富占
机构,统一规划,项目先行, 式交通,武汉与周边 8 市之间的断头路
实行三市“交通同环、电力 多,高等级公路少,周边 8 市之间的直
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共享、 达路少,各市之间一般公路收费制仍然
环境共治”,统筹的力度比 存在,交通装备水平和服务质量落后等。
较大。武汉城市圈既缺乏珠 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滞后,严重制约着
武汉城市圈工作总结汇报

武汉城市圈工作总结汇报
近年来,武汉城市圈的发展迅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作为武汉城
市圈的一员,我们在过去一年的工作中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绩。
在此,我将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总结汇报,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我们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过去一年中,我们加
大了对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推动了城市圈的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在交通建设方面,我们加快了城市圈内道路和铁路的建设,提升了城市圈的交通运输能力,为城市圈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我们在产业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们积极引进了高新技术企
业和优质产业项目,推动了城市圈的产业升级和转型。
同时,我们加强了产业链的衔接和协同发展,促进了城市圈内产业的互补和协同发展,为城市圈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我们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我们加大了对环境污染治理
的投入,推动了城市圈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我们积极推进了生态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圈的绿色发展,为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我们在过去一年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和问题。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城市圈的投入,推动城市圈的高质量发展。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城市圈内各城市的协同合作,推动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
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推动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相信,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武汉城市圈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武汉城市圈对武汉自身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武汉城市圈对武汉自身发展的意义是什么?武汉城市圈对武汉自身发展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1.市场规模扩大:武汉城市圈包括武汉及其周边地区,整体具有较大的市场规模。
与单一城市相比,武汉城市圈内的居民、企业和消费者数量更多,市场需求更广泛。
这为武汉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会,促进了商品、服务和资本的流动,推动了武汉经济的增长。
2.产业合作与协同发展:在武汉城市圈内,不同地区拥有各自的产业特色和优势。
通过加强城市圈内各城市之间的产业合作和协作,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优势互补,形成产业链的衔接和协同发展。
这有助于提升武汉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向高端、高效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3.人才流动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武汉城市圈内的不同城市拥有不同的人力资源和人才储备。
城市间的联系和合作可以促进人才的流动与优化配置,使人力资源得以更有效地利用和发展。
人才的流动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推动经济的创新与发展。
4.城市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武汉城市圈内的城市间加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如路网、铁路和地铁等交通设施的连接,有助于加强城市圈内的交通流动和产业合作。
基础设施互通提高了城市圈内居民和企业的活动效率,促进了经济一体化和人员流动,推动了城市圈的协同发展。
5.综合发展和城市形象提升:武汉城市圈内的城市间相互合作和支持,可以推动整体综合发展,提升城市圈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
城市圈的合作与联动有助于在国内外塑造更具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吸引更多的投资、人才和资源,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武汉城市圈对武汉自身发展意义重大。
它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促进了产业合作和协同发展、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加强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了城市形象和竞争力。
通过充分发挥城市圈的综合效应,武汉可以实现更高水平的综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武汉城市圈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Sustainable Land Use Evaluation of Urban Circle Based on Dual Types of Social Construction
作者: 余光英[1,2];员开奇[3]
作者机构: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湖北武汉430079;[2]华中农业大学园艺经济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9;[3]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出版物刊名: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页码: 46-52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5期
主题词: 土地管理;土地可持续利用;城市圈;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轻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举措,研究基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视角,参考已有研究建立了城市圈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对武汉城市圈进行了实证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武汉城市圈各城市间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差异显著,武汉市是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最高的城市,评分为0.145,其次是鄂州市,评分为0.136,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最低的地区是黄石市,评分仅为0.013,与武汉等城市差距较大。
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不仅可以得到评价对象的整体情况,还可以发现其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是处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问题较为有效的方法。
武汉市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经 济 系统 可持续 发展 评价 指标体 系 . 该指标 体 系包 含 2个 层次 , 第一 层 次 包 含有 4个 子 系统 , 二 层 第 次共包 括 2 指标. 5个 具体 而言 , 武汉 市经 济系统 可 持 续发 展指 标体 系 包 括产 业 结 构 、 济 实 力 、 济 经 经
Vo . 0 No 4 14 . De .2 0 c 06
文 章 编 号 : 0 01 9 (0 6 0—6 60 1 0— 10 2 0 )40 0—3
武汉市经济 系统可持续发 展评价研究
李会琴 , 侯林 春 ,肖拥军。
(. 1 中国地质大学 地球科学 学院 , 武汉 4 0 7 ; . 3 0 4 2 中国地质大学 管理学 院,武汉 40 7 ) 3 0 4
效益 和发展 能力 4个 子 系统 . 中 , 其 产业 结 构 子 系 统 有 7个 指标 : 一 产 业 占 GD 第 P比重 ( ) 第 二 X 、 产 业 占 G P 比重 ( ) 第 一 产 业 占 G D Xz 、 DP 比 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可 持续发 展指标 体 系的设计 应遵 循 以下原则 : 系 ①
面性 与概括 性相 结合 . 经济 系统 可持 续发展 概念 深 刻而 丰富 的 内涵 要求 指标 体 系具 有 足够 的涵盖 面 , 以全 面 、 括地反 映其 思 想 核 心 的各 个 侧 面. 可 概 ③ 行性 与可操 作性 相 结合. 济 系统可 持续发 展评 价 经 指标 体系 的构成 应 以理论 分析 为基 础 , 在实 际应 但 用 中易受 到资料 来源 和数 据支持 的 制约 , 因此还 必
收 稿 日期 : 0 60 O 2 0—32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保护
% 人/ 0 人 1 % %
2
武 汉 城 市 圈 可持 续 发 展 能 力评 价
以上 构 建 的 城市 圈可 持 续 发展 能力 指 标体 系 ,
从 不 同的角 度反 映 了一 个城 市 的可持 续发 展 情 况.
但 是通 过分 析 可知 , 上 述 指标 体 系 中大多 数 指标 之 间存在 较 为密切 的相 关关 系 ;同时 考 虑各 指标 数 据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单位
0
2了 了 / 2 % 元 人
经济实力
人 均 工 业 总产 值 人均农林牧业总产值
经济增长率
经 济支 持 力 经济结构
第一产业比重 第 二 产 业 比重 第三产业 比重
经 济 外 向度 外 商 投 资 比重 铁 路 密度 公 路 密度 港 口吞 吐量
% 肠
经 济 开 放度
%
5 X 106m /106m 2 5 X 106m /10 m Z
第2期
朱新玲 , 等 :武汉 城市圈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
127
的可 得 性 , 本 文 仅 选 取
人 均 G D P 第 三产 业 比重
为 了消 除指 标量 纲 的影响 需对原 始数 据进 行标
经 济外 向度
城 镇 居 民人 均 可 支 配 收 人 恩格 尔 系
准化 处 理 , 将 标 准 化 后 的数 据 记 为 戈, , 其 中 :i 表 示 城市 号 ,j 表示 指 标号 , 则 X 一(x ; ,)为 9 只1 的矩 阵. 5 2.2 2. 3 计 算指 标 的相 关 系数矩 阵 R 户 由标 准 化 的数 据求得 相关 系数 矩 阵. 提 取 因子 根 据相 关 系数 矩 阵 R j 图L , 采用 主成 分分 析 法 提取
收 稿 日期 作者简介
基金项 目
2 00 9一 4 一 1 0 2
朱新 玲 (1978一 女 , 博士 , 讲 师 , 研究方向 :应用统计 学, E 一 ai ), m l:zhuxinlingzol6@ 湖北 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资助项 目(2 09 o17);武汉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2009xz41) 0 q
2 .1 指 标 的标 准 化 处理
图1
F ig . 1 initi l E ig enva lues a
C o m P o nen t
因子 , 并 选取 特 征根 值大 于 1 的特征 根 ,具 体 结 果见
因子 解 释 原 有 变 量 总 方 差 情 况
T o ta l v aria n ee ex p la in e d b y fa eto rs
Ext i Sum s of Squar Loadi raet on ed ngs
T o ta l
迅 速成 长 , 综 合 实力 明显 提 升 , 已成为促 进 中部地 区
发展 能力 的整体提升 提供一定 的理 论参考.
1
城 市圈可持续发展能力手 林 系的构建 蹄
可 持 续 发展 能 力是 指 一 国 或地 区 社 会一 经 济
一 自然 复 合 系统 在 既 满足 当 代人 及 本 地 区需 要 的 同时 , 又不 对后 代 人 及其 他 地 区满 足 其 需要 的能 力
构成 损 害 的发 展 中所 表 现 出来 的综 合实 力.
崛起 的重要 战略支撑平 台.然 而在武汉 城市圈 经济快
速 发展 的 同时 , 也面 临着 一 系列 重大 问题 , 主要表 现 为环境 恶化 资源短缺 圈 内各 城市发展 差距加大 等 ,
在构 建城 市 圈可持续 发展 能 力指标 体 系时不 仅 要 衡 量城 市 圈 的经 济发 展 质量 与实 力 , 还要 反 映社 会稳 定 资 源 环境 利 用 等 方 面 的 内容 , 本 文 以经 济 社会 科 教 资源 环 境 为骨架 , 从 尽 可能 量化 描述 的 角度 出发 , 将城 市 圈可持 续发 展能 力 界定 为 :经济支 持 力 社会 保 障力 科 教 支 持 力 资 源 支持 力 和 环境 支 持 力 5 个 方 面.在 各 个 一级 指 标 下 又 设 了 各二 级 指标 , 并针 对各 二 级指 标 的内 涵选 择 若 干代 表 性 指 标 , 具体 的指标 体 系框架见 表 l [ .
z 人u X in lin g l , 乙i 尸e n g Z
(1 S h oo l o f M an ag em en t, W uh an U n i ersi of S ienee an d T eeh no l gy , W u han 4 3 008 1 ,C h i ; c v ty c o na
写
% % % 件 /1 吸 0 人 人 /1 吸 人 %
10心 /年 元 人
社会保障力 市 城 能 发 续 持 力 展 圈 可 社会稳定
抗灾能力
抗灾物资储备量潜在价值 抗 灾人 员 储 备 大专以上学历人 口比重 人 均受 教 育 年 限 万 人拥 有 的 高 校 数 万人拥有 的教师数 万人 拥 有 的 图 书 馆数
V o l. 2 9 N o . 2
Jun.2010
武 汉 城 市 圈可 持 续 发 展 能 力综 合 评 价
朱新玲 , 黎 鹏2
1 ( 武汉科技 大学 管理学 院, 武汉 43008 ; 2 中南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 , 武汉 430074 1 )
摘
要
构建 了城市圈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并在 此指 标体系框架下 ,运用 因子分 析法对武汉 城市圈 9
第 2 卷第 2 期 9
20 10 年 6 月
中南 民 族 大 学 学 报 (自然 科 学 版 )
Jo u rn a l o f S o u th 一 en tra l U n ive rsity fo r N atio n a litie s (N a t.S ei.E d iti n ) C o
2 C ol lege of E eon om ies , S ou th 一 en tra l U n i ersity fo r N a ti ali es , W u h an 4 30 074 , C h i a ) C v on ti n A b stract A n i d ex sy stem 1 b u i to evalu ate the su stai ab le d evelop m en t of ei ei e an d 9 ei es o f W u h an eity n 5 lt n ty rel ti
数 城镇 登 记 失业 率 财 政 收人 万人 拥 有 医生数 万 人 拥 有 病 床 数 万 人 拥 有 专 利 数 万 人 拥 有 的高 校 数 高 新 技 术 产 值 占总 产 值 比重 人 均耕 地 面 积 万 元 G D P 综 合 能 耗 旅 游 收人 1 项指 标 作 为 城 市 可 5 持 续 发 展 能 力 的评 价 指 标 , 采 用 因子 分 析 法 图对 武 汉 城 市 圈 9 个 城 市 的可 持续 发 展 能力 进 行 了综 合 评 价 (原 始 数据 来 源 于 湖北 统计 年鉴 200 9 [ ). ) 3 j
ei rele are eo m p reh en si el eva l ted . T h e resu l sho w tha t W u h an eity seo res th e h i h est i a l a reas w h i m ean v y ua ts g n l eh th e d eve l p m e nt o f eiti o es i th i a gglom e ration 1 un b alaneed . It 15 n eee ssary to set u p a eoo rdinate m eeh an i n s 5 sm
F 2 07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编 号 16 72一 21 (2 010 )02一 125一 43 0 04
中图分类 号
E v a lu a tio n o n th e S u sta in a b le D e v e lo P m e n t o f W u h a n U r b a n C ir c le
科 教基 础
科教支持力
科教发展
% %
hm Z/人 ma 人 / l 心 /人 元
资源 察 赋 资 源 支 持力 资源利用
% 吨标 准 煤 /1 屯 元
m 3/10 4元
万元 G D P 综合能耗 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 三 废综 合 利 用 率 秸秆综合利用率
绿 化 覆盖 率 城 镇 人均 公 共 绿 地 面 积
%
写
h m Z/人
环境质量 环境支持力
城 市 空气 质 量 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城市噪音达标区覆 盖率 万元工业增加值污染物排放强度 农 药化 肥 施 用 强 度
环 保 与治 理 投 人 占 G D P 的 比例 万 人拥 有 的环 卫 人数 退 化 土地 恢 复 率 水 土流 失 治 理 率
% 写
这些 问题 在 不 同程 度上 削弱 了武 汉城市 圈可 持续 发 展的综合 能力 , 并威胁 到其未 来可持续 发展能力 的提 高. 因此 , 本 文在 正 确把握 可 持续 发展 能力 内涵 的基 础 上 , 构建 了评 价 城 市 圈 可 持续 发 展 能力 的 指标 体 系 , 并结 合武汉城 市 圈的数据 资料 对圈内 9 个 城市的 可持续发展 能力 进行 了综合评 价 , 以期 对该圈可持 续
万 人 拥 有 的 专利 数 万 人 科 技 人 员数 科 技 教 育 经 费 占 G D P 比重 高新技术产值占总产值 比重 科技成果转换率 人均耕地面积 人均水资源 人均矿产储备量潜在价值 旅游资源丰度
% 年 个 /1 人 0 人 /10 人 个 /10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