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时期的服饰艺术
夏商周三代的衣着与服饰制度

夏商周三代的衣着与服饰制度二里头文化以往发现的一些织物痕迹,表明夏代的纺织业保持有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纺织习俗与传统。
《管子?轻重甲》:“昔者桀之时,女乐三千人……无不服文绣衣裳者”,这虽然是后人对夏代帝王生活的一种推测,但以现在的学术眼光看,这是一种比较接近事实的推测。
“文绣衣裳”应是夏王朝时期已经出现并流行的衣着服饰;这是一种刺绣着图案的丝织衣服,外貌非常华丽高贵,当时能够穿得起这种服装的人,除了宫廷乐女等属王室提供而有机会穿着外,通常应是贵族妇女;一般的平民百姓,以穿着麻、葛布缝制的衣裳即麻衣、絺衣等为时尚。
商代的衣着服饰,据河北藁城台西、河南安阳殷墟等遗址发掘出土的情况可知,当时的服饰原料至少已出现平纹纨、皱纹縠、绞经罗、菱纹绮、纱纨(绢)、色帛、缣等丝织品和麻布以及毛织物等。
当时的衣服式样和穿戴习俗,据出土资料也可略知其梗概。
例一,商殷墟出土现藏于美国的玉人像,为站立形,穿素面无纹衣服,双脚并拢穿有鞋,双手平齐置放腹前,头戴一顶较高的帽子,衣领作交叉状(左襟压在右襟上),长袖,腰间系束带,前腹束带下垂一过膝的D(韍,即敝膝),全衣似连成一体作深衣状,衣下摆垂至足跟上部;例二,殷墟四盘磨出土石人,两手后撑仰面朝天坐地状,头戴圆箍形的頍,衣襟敞开露胸,长袖,或认为所穿的衣服是上衣下裳,从侧、背衣服上所饰的饕餮云纹连成一体的现象分析,此石人所穿者乃是深衣;例三,殷墟妇好墓出土玉人,跪坐状,头戴圆箍形頍,衣领很大,交口至腹部腰带上,腰带宽阔,带下腹前悬一长条形D,长袖,足穿鞋,衣上纹饰一气呵成,为云状纹,也似是深衣式衣服。
在以往的研究,一般认为,西周以前的衣着服饰,主要是采用上衣下裳制;春秋战国之际,才出现将上衣下裳合并成一件、连成一体的连衣裙式衣服,这种衣服亦称为深衣。
从商代玉人、石人雕像所反映的衣服形制情况看,所谓上衣下裳的服制并不明显,相反大多是具深衣的特点。
商代的衣着式样由此看来应属于原始的深衣制。
周朝服饰制度介绍大全(2)完整篇.doc

周朝服饰制度介绍大全周朝服饰制度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韍」,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
上衣下裳:那时的常服还是上衣下裳为主流,款式不变。
只不过袖日趋发展变大,形成大袖,祛袂款式。
衣裳也逐渐变宽。
冠服制度:西周最大的贡献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就是礼服制度(也叫冠服制度)的完善。
西周时期的礼服制度也是上衣下裳款式,只不过头要戴冠(那时的各种冠已发展完善,并延续后世),衣裳要有等级,要有章纹,出现敝膝,组玉等相关礼服配件,这样完善的礼服系统一直延续到明。
当时礼服的主要等级,有冕服弁服,之所以这样叫,取决于相关配套的冠的款式,比如戴冕就是冕服,戴弁就是弁服,他们仍旧是上衣下裳制,只不过是冠与章纹,配件等级的不同而已。
冕服弁服作为礼服的高等级别,一直延续到明。
只不过那时天子,诸侯王,公卿,大夫都可以都可以穿冕服,后来中央集权的加强,只天子,诸侯王能穿了。
那时的女子礼服,王后已经开始穿翟衣,当时王后有六种翟衣类礼服。
发型:当时西周的男子无论各地大部分都已将辫盘到头顶,而无再有商时披头散发的习惯,当然一些偏国除外,不过束发已成为全国统一推行的标准,对于汉民族男子千百年来的发式,起到了奠定作用。
冠帽巾:那时的冠已发展齐全完善,基本后世的冠在当时都可以看到,有鹊尾冠,尚冠,长冠,筒冠,冕,弁等。
帽类在当时也有了雏形。
周朝贵族服饰商周时期,服饰形式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衣用正色,即青、赤、黄、白、黑等五种原色;裳用间色,即以正色相调配而成的混合色。
服装以小袖为多,衣长通常在膝盖部位,腰间则用条带系束。
商周贵族服饰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
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
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
夏商周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

夏商周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
1、夏朝服饰特点:
夏朝的服饰主要以黑为主夏,朝是占木德而成天下,尚青色,故服饰用青色。
那个时候,人们的衣服肯定不宽松,因为生产力不发达,没有那么多布,另外农耕民族也不需要多紧身的衣服。
所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衣服就越来越宽松,老板姓的衣服变化不大,统治阶层有钱,衣服越来越宽松肥大。
2、商代服饰特点: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
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
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提花几何纹锦、绮,和绞织机的罗纱。
奴隶主和贵族,平时已穿色彩华美的丝绸衣服。
衣料用色厚重,除使用丹砂等矿物颜料外,许多野生植物如槐花、栀子、栎斗和种植的蓝草、茜草、紫草等也已用作染料,为服饰材料和纹饰提供了空前的物质条件。
奴隶、平民一般穿本色麻、葛布衣或粗毛布衣。
3、西周服饰特点:
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非其人不得服其服”也就成为一种与之适应的冠服制度。
周王朝并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
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
中国主要朝代服装服饰介绍PPT

夏
男
商
周 玄端:为天子的常服,诸侯及其 臣的朝服。
深衣:此种衣裳是上下相连,分
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
深邃」,所以称为「深衣」。
袍:以深衣为基础,衣裳相连。
裘 :皮衣。
女
禕衣 揄狄:为王后从王祭先公和侯伯夫 人助君祭服。是青色衣,画褕翟纹 十二章纹,褕翟羽色亦为五采。 阙狄:为王后助天子祭群小神和子 男夫人从君祭宗庙祭服。是赤色衣, 刻赤色缯的翟纹。 鞠衣,展衣,祿衣。
秦代将军服饰复原图
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样式胸 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 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 于活动。
秦
汉
时 期
秦汉时期,男子以袍为贵。袍服属汉族服装古制,秦始皇在位 时,规定官至三品以上者,绿袍、深衣。平民穿白袍,都用绢
制作。汉代四百年来,一直用袍作为礼服。
女子服装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作为礼服的深衣,一是日常只
一般齐膝上下。下身有裤子或胫衣。脚履多
圆头式。
商代奴隶主贵族戴的帽子,有帽箍和加卷筒
形装饰的帽箍,此外还有一种羽状高冠。在
战争场面则戴青铜胄,胄顶有铜管可以插饰
羽毛。
商代妇女服装目前资料不多,从下一两个朝 商代后期,桑蚕也发展很
代推断此时女子服装的形制大致与男子相同,快,丝织水平迅速提高。
只是发式上有明显区别
夏 商 周
夏朝,奴隶制度建立,初步形成了以帝 王的祭服——冕服为中心的服装制度。 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 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 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 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韍」,用来遮 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
夏
商
周 男子服饰领型,至少有交领、圆领、大翻领 等多种形式。袖子,一般均为窄袖型。衣长
中国各朝代服装特点介绍

中国各朝代服装特点介绍
1.夏朝服装:夏代人的服装主要为麻布与兽皮裙、裹胸、腕簪和腰带,腰带和头冠上面都带有装饰品。
2.商朝服装:商代人的服装较为华丽,男装主要为紧身长袍,女装为
长袍、长裙和上下两件式,用花纹和点缀图案进行装饰。
3.周朝服装:周代人的服装多以丝绸为主,男装为束腰短衫,女装为
长袍、长裙和长袍裙。
周朝服饰注重色彩搭配和花纹的应用。
4.秦朝服装:秦代服饰形式谨严,纯色布料,清新朴素,男女皆戴秦服,女子秦裙通常有卷边,男子则着长袍、长裤和靴子。
5.汉朝服装:汉代人的服装有明显的区别,男子穿半截袍子带尺褊,
戴笠帽。
女子则着长袍、长裙和褶子裤,并悬挂首饰,例如耳环、项链和
手镯等。
6.魏晋南北朝时期服装:魏晋南北朝时期服装风格多样,女性服饰以
褶子裙为主,戴花冠,男性则多穿戎装,也有文士装。
7.唐朝服装:唐代服装比较华丽,主要颜色以红色和绿色为主,女子
则穿着长袍裙和长绸袍,男子则穿着雪白袍装和五色车马服等。
8.宋朝服装:宋代服装注重轻巧形式,男装为素色束腰袍和短单裤,
女装为长袍和褶子裙,并注重细节、刺绣与装饰等风格,常常印有各种花
鸟图案。
9.元朝服装:元代服饰以五色丝纱为主,注重袖口与花边的点缀,红色、紫色和金色等色彩较为常见。
10.明朝服装:明代服饰以丝绸为主,讲究色彩鲜艳、图案华丽,并注重领子和袖口的花边刺绣。
11.清朝服装:清代服装以素色简约为主,注重纱质与滋润程度,男装以长袍裤为主,女装则有宽袖直筒长袍和长裙等简洁款式。
西周女子服饰特点

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女子的服饰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下面是西周女子服饰的一些特点:
1. 衣着:西周女子的衣着主要是长袍和短衫,长袍多为黑色或深色,短衫则多为白色或浅色。
衣着的材质多为丝绸或麻布。
2. 发饰:西周女子的发饰多为盘发,头上插有簪子和发钗,也有些女子会梳成发髻。
3. 配饰:西周女子的配饰主要有项链、手镯、耳环等,材质多为玉石、玛瑙等。
4. 鞋子:西周女子的鞋子多为布鞋或皮鞋,有些女子会穿着绣花鞋。
5. 颜色:西周女子的服饰颜色以黑色、红色、紫色、深蓝色等为主,颜色较为深沉。
总的来说,西周女子的服饰比较朴素,没有太多华丽的装饰,但也体现出了当时女性的端庄和典雅。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一、夏、商、周时期服装(祭祀占卜、甲骨文诞生、好玉、曲裾服饰形成)1、夏:冕冠服制度确立,上一下裳形成。
服色多样(上玄下黄)且有纹饰,可用朱砂染色。
“鼎”青铜文化王权的象征,贵族佩戴玉器。
服饰特点:衣:短衣齐膝、后裾齐足、前衣短、斜裙绕襟、领袖脚口宽沿边。
形成“曲裾服”。
领:矩领、圆领、翻领、对襟。
腰带:束细腰、系宽腰带或用丝绸织物系蝴蝶结。
袖:小口大袖“琵琶袖”、袖长而小(袖头另附装饰如“长袖”,舞者袖管奇长)。
有袖口为“袍”,无袖口为“衫”,男女不分。
2、商:冕冠、玄衣、熏裳、赤舄(古代女子穿的鞋,赤色重底)、上衣下裳;配有黻、大带、革带、佩绶十二。
服饰特点:玄衣:交领、右衽、大袖垂弧、袂、领口有缘、腰有大带、下裳熏色、前韨(蔽膝)、裳下有裙裾、符合“衣作绣,锦为缘”的古代制衣。
3、腰腹下系一片“斧”式装饰品即:a韦鞸:使用皮革涂朱或彩绘称之b黻、韨亦作芾:以丝绸绘、织、绣、画、称之c汉后期又称蔽膝(汉以前用皮革,魏晋后用丝罗)。
d用途:商至元朝是一种祭服系腰间为跪拜所用。
加工精美,附有政治意义和权力的象征。
天子:色朱、绘龙、火、山三章;公候:菱形、用黄、朱色,绘火、山二章;卿、大夫:绘山章。
e形状:东汉“”状,汉代误认为“U”状f绣纹:为“”唐用于大袖,宋、明用于袍服中与龙旁或领口,金多用两龙、两兽对峙或相蟠,即为“蟠虺虯形象”。
4、面料;a全身着不同花纹,能织极薄的精细丝绸和提花织物。
b花纹:“”状纹、绮袔纹、云氣纹、龙兽相对或者相蟠图样、满地云纹、散点云纹、小簇花。
c工艺:印、绘、绣5、胡服:可能是商、周劳动人民以及战士一般的穿着。
6、珮:成组列珮玉也于这个时期形成。
7、着衣分季节:夏:着轻巧、长裙拽地、衣裳为黑白衫、多种领、袖、帽、结带领下。
冬:领袖露白处面积大,丰厚蒙茸“皮毛出峰”。
8、衣服样式分类:分大衣、中衣、小衣。
小衣和中衣款式相似,但面料和工艺不同。
如小衣素纱,中衣绣花等。
夏商西周时期染织服饰设计

夏商西周时期染织服饰设计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服饰设计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在夏商时期,由于技术的限制,服饰的设计相对简单,以简洁为主。
而到了商周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交流的增加,服饰设计变得更加多样化,更加注重装饰。
下面将从早期夏朝到晚期西周时期,分别介绍这一时期的染织服饰设计。
夏朝时期,人们的服饰主要以皮革制作为主。
由于技术的限制,染织技术并不发达,所以服饰的设计相对简单。
在这一时期,人们主要穿着大衣和裙子。
大衣由动物的皮革制成,布料质地粗糙,布色大多为黑色、褐色等暖色调。
裙子则是由长方形的布料缝制而成,分为上裙和下裙两部分,上裙有腰带,下裙则是裙摆。
在颜色方面,除了黑色和褐色外,还有红色和白色。
这些颜色的选择主要是自然界中的颜色,比如由自然界中的植物染料来染制。
商朝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服饰的设计变得更加多样化。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注重服饰的装饰性,染织技术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在装饰方面,人们开始使用金属装饰品和珠子来装饰服饰。
比如人们在衣服的领口、袖口和下摆加上了金属的装饰品,还会在布料上缀上珠子和金银线,以增加服饰的华丽感。
在颜色方面,人们开始使用更多的颜色,比如紫色、绿色、紫罗兰色等亮丽的颜色。
这些颜色的选择更多的是根据人们对美的追求,而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颜色。
总的来说,在夏商西周时期,染织服饰设计逐渐由简单变得复杂、由单一变得多样化。
从最早期的大衣和裙子,到后来的更多颜色和花纹的运用,服饰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更是展示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文化的繁荣。
这一时期的服饰设计对后世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为后来的服饰设计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