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合集下载

夏商西周时期的制度

夏商西周时期的制度

夏商西周时期的制度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三个朝代,它们分别是夏朝、商朝和西周。

这一时期的制度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政治制度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政治制度以奴隶制为基础。

夏王作为君主拥有最高权力,掌握全国政权。

各个地区设置有官职,官员负责管理地方事务。

夏朝的政治制度比较简单,官职的设置较少,权力相对较集中。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政治制度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发展。

商王作为最高统治者,分封诸侯,确立了分封制度,各封地的诸侯拥有一定的地方权力。

同时,商朝也出现了类似于宰相的官职,宰相负责辅佐君王处理国家大事。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奴隶社会的朝代,政治制度完善。

西周以分封制为基础,君主将国家分封给诸侯,诸侯拥有自己的封地,各自管理自己的领土。

宰相在西周的政治体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负责辅佐君主治理国家。

同时,西周还设立了诸侯议事的制度,各诸侯可以在会盟上商议国家大事,形成了一种相对民主的制度。

二、经济制度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制度主要以农业为主导,农业生产是当时社会经济的支柱。

夏商时期实行耕牧并举的农牧经济,农业生产中以粮食作物为主,牧业则以养殖牛、羊为主。

夏商时期的农业生产相对原始,农作物主要通过人工耕作,缺乏高级农业技术。

西周时期,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农田的开垦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得农作物的种植有了较大的提高。

农业生产实行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土地由诸侯分封给农民,但农民需要向诸侯交纳税收或出役。

此外,商朝和西周时期也逐渐形成了农民与地主的阶级对立关系。

三、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夏商西周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和秩序。

夏朝是奴隶社会,奴隶作为最底层的社会阶级,为贵族和王室提供劳动力。

商朝则出现了贵族阶层(即有爵位和封地的人)和平民阶层的明显区分。

西周时期,分封制度使得社会出现了更加明确的三等身份体系,即贵族、士和庶民。

夏、商、西周的政治和经济

夏、商、西周的政治和经济

两者关系
①井田制和分封制成为西周奴隶制强盛的两个支柱 ②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反过来维护和巩 固井田制,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 ③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 适应的上层建筑 ④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 走向强盛
2.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西周的宗法制是和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以 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两者互为表里。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是 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两者将亲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辅之以礼乐制 度,形成了家国一体的统治结构,起到了有效维系社 会和政治秩序的作用。
单பைடு நூலகம்一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三、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
形成(夏)→发展(商)→强盛(西周)→瓦解(春秋) (一)夏、商、西周的更替 ◆ 知识结构板块:
1、夏朝
时间: 约公元前2070——前1600年 开国亡国之君:禹→启→桀 制度: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 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 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 用。‛这里主要强调( ) A.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 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 C.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 D.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
采邑制是欧洲封建时代,尤其是中世纪早期的一种 土地占有制度。它的主要内容是将土地及其上面的农 民一起作为采邑层层分封给有功劳的人,以服骑兵役 为条件,供其终身享用,但是不能世袭,从而造成层 层附庸的关系。以下采邑制与西周分封制相比较,正 确的说法是( ) A.两者受封的对象极为相似 B.两者都体现了政权族权二者的结合 C.两者涉及的经济性质不同 D.两者都有利于统一民族文化的形成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 异:商朝的商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西周的 商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增多。
a
10
三、商业交通和城市
1.商业交通:
❖ ①夏代的交通工具有很大发展。
❖ ②商族人重视商业和交通运输,且善于经商。因此 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贝为货币; 商朝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
❖ ③西周交通比商朝进步,从都城镐京到全国有宽广 的大道,且路面平坦。
a
14
二.手工业 1.发达的青铜铸造业 2.玉器加工业和纺织业 3.陶瓷业的发展 4.漆器的出现
a
夏的玉璋
15
三.商业.交通和城市 1.交通工具出现 2.商业的发展
3.交通运输业
a
16
5.夏商西周经济发展的特点
❖农业是三代的主要经济部门。 ❖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高度发达,
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重视交通和城市的发展,以促进社会
经济发展和政治统一,使三代成为古 代世界上经济繁荣的奴隶制大国。 ❖三代经济发展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这 种没有中断的发展是世界其他文明古 国所不能比的。
a
17
四、小结
❖ 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变革发展的原动力, 人类在由野蛮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发展过程 中也是如此。夏、商、西周社会经济的进步, 促进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构成东方 奴隶制社会的典型特征,是辉煌灿烂的我国 “青铜文明”的物质基础。
始的水利灌溉技术;商代开始使用青铜农具农业;西周已经懂 得田间管理,不仅要中耕除草,而且懂得变杂草为肥料,已经 掌握了一些治理病虫害的方法。 ❖ C.作物产量增加。粮食除食用外,酿酒业出现。 ❖ D.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a
3
一、农业、畜牧业 1.夏、商、西周农业的发展。

2019-2020年高三历史考点37夏商周社会经济复习学案(中国古代史)

2019-2020年高三历史考点37夏商周社会经济复习学案(中国古代史)

2019-2020年高三历史考点37夏商周社会经济复习学案(中国古代史)一、农业和畜牧业记住“五谷”: ,出现的时期----- 时期。

“五谷”的种植说明农业品种的增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识记小字部分甲骨文和《诗经》中记载有关蚕丝、酿酒等常识,并联系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养蚕缫丝及夏朝的酿酒等知识。

二、手工业1、青铜铸造业:识记青铜器精品代表:2、瓷器:原始社会氏族有,商周有原始瓷器,是我国陶瓷生产的一大飞跃。

3、漆业:原始社会河姆渡氏族已用漆,周朝漆器水平高,用途广泛。

三、商业、交通和城市1、商业:商民善于经商,以作货币,商都城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

2、交通:夏交通工具种类多,西周有几条大道通向全国,商周在半路设旅舍,建立制度。

3、城市:各朝都城成为全国政治、交流中心。

【重点知识】1、夏、商、西周三代的农、牧业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和原因。

2、为什么称夏、商、西周三代为青铜时代?3、三代青铜器生产的主要情况和特点4、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和城市相互之间的联系这五个方面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农业是基础,为手工业提供原材料,手工业的发展又为商业繁荣提供了更多产品,交通则进一步促进商业繁荣,城市则是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发达、繁荣的最集中、最真实的写照。

5、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巩固练习】1、(04江苏1)完整地说,我国的“青铜时代”应包括A.夏、商B.商、周C.西周、春秋、战国D.夏、商、周2、(05上海3)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青铜器风格虽迥异于中原,但其工艺可媲美于中原青铜器最鼎盛的:A.夏商时期 B.商周时期 C.周秦时期 D.秦汉时期3、(xx广东单1)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4、(xx上海历史18)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5、(07海南历)2.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A.由官府控制 B.不受官府的干预 C.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 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6、商朝农业发达主要依靠A.奴隶制生产方式 B.生产工具的改进 C.农作物品种增多 D.良好的自然环境7、商周农业的进步,不包括A.大量使用青铜器农具 B.种植多种粮食作物 C.施用各种肥料 D.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8、西周青铜器的特点中,不包括A.青铜器趋向生活化 B.往往铸刻着长篇铭文C.出现艺术高超的动物造型器皿 D.以金银错技术装饰青铜器9、司母戊鼎充分说明了商朝青铜器制造业的发达。

通史复习 夏商西周的政治和经济

通史复习 夏商西周的政治和经济

2.分封制的目的、性质、内容、作用、特点、影响分别是什么?西周分封示意图(1)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2)性质:既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也是奴隶制国家的(3)内容:①周王将土地和人民授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诸侯要服从周王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

③重要诸侯国有齐、鲁、燕、卫、宋、晋等。

(4)作用: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5)特点有:(1)政权与族权相结合(或“国”与“家”紧密结合、王权与血缘关系相结合);(2)权利与义务统一等。

(6)影响:的考查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主要从其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具体体现进行设问。

{思维激活} “烽火戏诸侯”的典故中,诸侯蜂拥而勤王。

这体现了分封制的什么特点?【提示】反映了西周分封制具有的权利与义务统一的特点。

3.分封制、井田制的关系1)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

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

2)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23)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从而保证了西周的强盛。

4)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的分封制也就从根本上瓦解了。

三、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1.农业和畜牧业发展概况?(1)农业方面:已种植 五谷 ,懂得施肥和灌溉,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

(2)畜牧业:商朝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

2.手工业的发展概况?(从青铜铸造、玉器加工、纺织业、陶瓷业、漆器工艺几方面看)(1) 青铜铸造是商朝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由此夏、商、西周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

(2)商周时 玉器加工和纺织业有了很大发展。

(3)陶瓷业方面:商周遗址出土了原始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4)漆器工艺:我国是世界上用漆 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3.商业、交通和城市的发展概况?(1)商业:商民善于经商,称“商人”,商都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

夏商西周的更迭和经济

夏商西周的更迭和经济
A、周王 B、夏王 C、秦王 D、商王
夏商西周的更迭和经济
6、下列关于分封制的表述,最正确的是( ) A、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统辖关系 B、体现了统治者对奴隶的阶级剥削 C、反映了诸侯与周王的经济关系 D、体现了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夏商西周的更迭和经济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 子。
请回答: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哪些问题?原因何在?
反映出:分封制日益破坏和削弱。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实力的增长,诸侯国与 周王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同时不少诸侯国内 的卿大夫的实力也日益增长,于是“礼崩乐坏”。
夏商西周的更迭和经济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禹的表述,正确的是( ) (2000年广东卷)
夏商西周的更迭和经济
井田制:
z 目的:为了巩固奴隶制统治
z 名称由来:耕地阡陌纵横如井字形,故名井田
z 制度内容:规定一切土地属于周王,周王将土地分 赐于诸侯臣下,受田者可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 卖,并应向周王交纳贡赋。“溥天之下,莫非王 土。”
z 实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z 评价: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它是分封制 的经济前提,如果没有井田制,也就不可能由周王 统治下的分封,甚至王室的权威。
A、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夏商西周的更迭和经济
4、(2003 上海 2) 据史书记载,奄(今山东曲 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 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 “殷民”指( )
A、夏人后裔 B、商代遗民 C、周朝百姓 D、少数民族
5、下列君王中,每日必占卜、遇事必占卜 的君王最有可能的是( )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 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一、夏商制度的发展历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其建立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叶。

夏朝的开国皇帝是禹,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制度,奠定了夏朝的基本国策。

而在禹后的夏代各个时期,国家制度和社会经济制度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发生了变化。

夏代末期,夏王朝的短暂统治终结了。

经过长达五百年的战争和力量的交替,殷商王朝于公元前16世纪中叶建立,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

殷商王朝的各个时期,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二、夏商制度的主要内容1. 农业社会和天子制度夏朝是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农业经济是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

夏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是天子制度,即以皇帝为中心的政治制度。

夏王朝采取的是封建制度,将各地的贵族分封到各个封国,实施分封制。

2. 社会组织和礼制夏朝的社会组织严密,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其礼制。

礼制是夏朝和商代社会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 社会经济制度夏代的社会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相联合,以封建经济为主要形式。

夏代的人们积极发展生产,加强封建农业经济的组织,发展手工业和商业。

夏代的手工业和商业在社会经济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奠定了后来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基础。

三、西周封建的形成西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建立时间为公元前11世纪中叶。

西周时期的封建社会制度是一种以封建王朝为中心的政治制度,实行天子封禅制度和封建制度,奠定了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

西周时期,百姓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生产技术逐渐发展。

同时,铁器的使用使得农具、武器等农业和战争方面的产品得到大规模的生产。

与此同时,手工业得到了发展,商业也逐渐显现出来。

四、西周封建的主要特点1. 分封制度西周时期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农耕为主的封建经济,采取的是分封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天子将自己的部分领土分封给宗室、功臣和将领等人,各封地之间保持着相对独立的政治自治。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1夏商西周时期:夏代时以物易物是商品交换的一般模式,但是,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贝”,说明用媒介的交换已经出现。

商代时,商业有了初步的发展,其显著特点有两个:一是出现了一些从事专业贩运的商贾;二是出现了铜贝,这说明商代已经有了金属铸造的货币。

西周时,商业成了不可或缺的社会经济部门,其显著特点是——“工商食官”,就是商业由国家垄断。

在较大的都邑出现了较大的的市场,设有管理市场的“质人”。

2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商业特点有三个:一是金属铸币大量出现,尤其是春秋后期;二是商人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于诸侯。

”;三是较大规模的商品交换市场在各地出现。

战国商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一是商品种类繁多,且大多是贵族地主的奢侈品(如马匹、象牙、鱼、皮革等);二是中原市场的形成,且规模大,辐射面广,出现了实力雄厚的富商大贾;三是封建城市兴起。

如临淄、邯郸、大梁等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业中心。

3秦汉时期:秦朝时,为商业贸易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客观条件,如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

西汉开通“丝绸之路”,但重农抑商政策,使商品经济受到极大的制约。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此阶段虽是分裂动荡时期,但是,经济依然有一定的发展,尤其南朝的经济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再有就是在中外经济来往上较前代有了很大的突破。

这些都为以后隋唐时期的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隋唐时期:商品经济出现繁荣景象。

其主要表现在:第一,城市繁荣,“坊”、“市”分开。

第二,对外贸易发达,政府注重并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

如在广州设置“市舶使”。

唐朝商品经济发展集中体现在城市繁荣和对外贸易发达两大方面。

前者主要体现在都城长安、洛阳;后者主要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满足皇室和贵族官僚的需要。

6宋元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北宋时期的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体现出如下特点:第一,城市经济繁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第三节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教案
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夏、商、西周的农业和畜牧业;商和西周的青铜制造业;商、西周的玉器加工业、纺织业、陶瓷业,漆的使用;夏、商、西周的商业、交通;夏、商、西周的都城。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夏、商、西周社会经济分门别类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古代经济史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2.通过认识夏、商、西周经济的特点,培养学生概括、把握我国奴隶社会经济状况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夏、商、周三代的社会经济与政治更替、制度变化及辉煌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观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农业是夏、商、西周的主要经济部门,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特点。

2.商、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经济的繁荣时期,了解我国历史文明之悠久。

3.商、西周手工业发达,尤以青铜制造为代表。

商、周青铜器达到相当艺术水平,成为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

4.夏、商、西周三代社会经济的继承发展,创造了辉煌的三代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要点一、农业和畜牧业 1.夏、商、西周的农业 2.商朝的畜牧业
二、青铜制造为代表的手工业 1.商、西周的青铜制造业 2.玉器加工业、纺织业和陶瓷业 3.漆的使用三、商业、交通和城市 1.商业、交通 2.夏、商、西周的都城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课用一课时完成。

本课的重点:夏、商、西周的农业发展;商、周的青铜制造业;夏、商、西周的交通。

本课的难点:对青铜时代的理解。

二、在讲述本节具体内容之前,先说明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在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有了巨大进步。

人类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大为增加,表现为经济门类增加,生产技术提高,社会生活进步。

本节是中国古代史的第一个经济史专题,通过分门别类的学习来把握这一历史阶段社会经济的总体情况。

三、“农业和畜牧业”一目,应讲明如下问题:1.夏、商、西周农业的发展。

教材从两个方面说明农业发展的原因:第一,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

这既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也说明
农业生产对王朝统治的重要性。

第二,农业生产主要采取集体耕作方式,这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量的增加。

关于农业生产
发展的表现,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第一,农作物品种增多。

到西周时期,农作物品种已有“五谷”“百谷”之说,主要种类有黍、稷、禾、麦、麻、菽、豆、稻、糜、芑和粱等。

第二,耕作技术的提高。

人们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诗经》中关于西周农业丰
收的记载是农业发展的写照。

第三,农田水利的发展。

井田制的沟洫系统,发展了田间排水和引水的技术,有利于农田灌溉和抗击水旱灾害。

总而言之,农业是三代的主要经济部门,是王朝统治的经
济基础。

2.商朝的畜牧业。

商朝时饲养的家畜很多。

殷墟曾发
掘出不少牛、羊、马、豕等遗骸。

甲骨卜辞中有大量杀牲的记载。

商代的养马业比较发达,商王常乘马车狩猎,还向诸方国部落征收马匹。

四、“青铜制造为代表的手工业”一目,需要讲明如下问题: 1.青铜制造业是本目的重点。

从使用石器、木器到制造青铜器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史上的飞跃。

夏代的青铜制造已有一定水平。

商周是青铜器的繁盛时代,青铜器的数量、种类之多都是空前绝后的,这是三代之所以称“青铜时代”的主要依据。

其表现为:第一,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

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小字,讲明:制造青铜器要解决矿石开采、熔炼铜料、铜锡铅合金比例、熔炉、坩埚等一系列技术问题,要经过制模、翻范、浇铸、修整等复杂工序,商代的青铜制造业在这些方面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司母戊鼎的铸造便是明证。

西周时期铸造青铜器范围扩大,铸铜作坊已有明显分工,有的专铸礼器,有的专铸车马器,有的专造兵器,等等。

第二,生产数量大,品种多,价值高。

商代青铜器仅殷墟一地出土的就已达数千件。

西周时期的数量比商代更多。

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以礼器为主,礼器中包括酒器、蒸煮器、盛食器、洗濯器等等。

除礼器以外,还有大量兵器以及一些生产工具等。

西周青铜器在以上品种基础上,有大量的手工工具、生活用具、车马器等。

这些青铜器,器形多样,造型美观,纹饰精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总之,青铜器成为上古华夏文明的典型代表。

2.
玉器加工、纺织业、陶瓷业及漆的使用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加以说明,不必展开。

目的在于使学生对三代手工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五、
“商业交通和城市”一目,需要讲明两个问题: 1.商业交通:商业发展与交通密切相关,交通是本目的重点。

夏代的交通工具有很大发展。

《左传》记载,夏代有专司车辆制造的“车正”名奚仲,大禹曾开九道,这都从某种程度表明交通的发展。

商朝人善于经商,活动范围更广。

《易经》记商人以牛马驾车,载货物到很远的地方。

商王朝已经有几条通向四方的大道。

周王朝在商的基础上,在平原地区修有几条通向边疆的主干道。

周王朝对道路的维护和管理已经有了较为系统完善的措施,设有不少与交通道路有关的官员。

交通的发展促进和反映了商业的发展,增进了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

2.夏、商、西周的都城,主要点明它是全国的政治、交通中心,也是早期国家机器发展、王权加强的表现。

六、建议小结:生产力发展是一切社会变革发展的原动力,在人类由野蛮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如此。

本节承上启下,夏、商、西周社会经济的进步,促进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构成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典型特征,是辉煌灿烂的三代文明的物质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