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新模式-最新教育资料

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新模式-最新教育资料
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新模式-最新教育资料

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新模式

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概述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 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方法。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其主要形式有: 课堂教育、专题理论讲座、报告会、大众教育传媒等。它以正面宣传为主, 以塑造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为根本目的使学生在其影响下, 让自己的情感、意志和行为按照国家的要求走向规范。是一种显露的、直截了当的“有形”教育, 具有鲜明的目的性, 较高的时效性等优势, 在当代德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然而, 由于时代条件的变化, 新旧观念的冲突,社会潜意识心里的渗透, 显性教育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隐性教育是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案, 为受教育者特意创设一定的社会环境、活动场所和文化氛围并有意识地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会, 使受教育者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受教育的过程中, 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 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 进而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目的。隐性教育是一种具有间接性、暗示性、渗透性的“无形”教育。但由于隐性教育目的的隐蔽性, 难以完成系统的理论教育任务, 也不能对教育过程进行直接的指导与调控, 再加上隐性教育大多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来进行, 隐性教育存在着教育效果不明显, 参与面窄小,教育活

动受时间、空间、经费限制等局

限性。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新模式

(一)注重显性教育中的隐性渗透, 构建渗透式教育模式渗透式教育既是隐性教育的一大特点, 也是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有效衔接的一条重要途径。它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将德育的功能目标以一定的载体渗透到人们可以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和活动中,倡导优良的校风、班风和社会风气, 对人进行熏陶感染, 使他们在一种不知不觉的愉悦的氛围中,自我感受和领悟, 通过量的逐步积累, 引起思想发生质变, 逐渐达到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目的, 具有“润物细无声”、“滴水穿石”的功能。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特别要注重显性教育过程中的隐性渗透。

1.显性德育课程中的隐性渗透。传统的显性德育是一种有明确目的的灌输教育。改进显性教育就要注重显性教育课程中的隐性渗透, 在把握好外显的课堂教学的知识性、系统性、严谨性、前沿性的基础上, 在教育者的价值观念、教学态度、授课方式、个性特点与师生关系上下功夫, 使整个教学能在宽松、和谐、自然的气氛中进行, 具有生动性、趣味性、愉悦性, 引导学生在理性和感性的交汇中, 直接和间接地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

2.寓德育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之中。人文社会科学主要是

从不同侧面向世人表现人类追求的社会理想目标、价值观, 如爱、

责任、正义、公正、公平、守信、良知等, 其教育目的在于弘扬人文精神, 重视人格和尊严, 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在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不仅是可能的, 而且是非常必要的。譬如哲学、文学、艺术在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培养上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有利于学生个体内心得到丰富、和谐、完美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

3.在专业课程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专业课程主要指大学生的主修科目, 专业教育与德育之间似乎毫不相干, 但从教育学的角度看, 两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在专业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使学生从新的角度和更高层次上去提高和固化其思想观念。爱因斯坦曾指出, “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新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感情, 那是教育中最基本的东西。”因此, 我们应当重视并加大力度在专业课中进行思想观念的“渗透”教育,在教育过程中, 必须结合教学内容, 以知识为载体, 对显性的思想教育因素不回避,用正面说教; 而对隐性的教育因素就要渗透。尤其要将理想信念教育、职业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引入到专业课的教育中。

渗透式教育模式的渗透并非是从外面把德育因素强加到知

识中去, 而是知识本身就蕴含着隐性教育的“养料” ,有待于教育者去精心挖掘, 让受教育者在接受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思想教育的营养, 促进受教育者智力和思想素质的同步提高, 真正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陶冶式教育模式陶冶式

教育主要是指营造一个健康、明朗、乐观向上的文化氛围和教育环境,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 使其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简而言之, 就是寓教于境,寓教于情, 寓教于乐。这里的教育环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校园文化构成的整体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它具有凝聚、陶冶、导向等功能, 是课堂德育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塑造学生坚定的政治信念、良好的思想品德的阳光、空气和土壤, 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陶冶式教育的重要载体。

1.挖掘校园物质文化资源, 陶冶学生的心灵。校园物质文化是学校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下来的外在物化形式的总称。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条件, 更是校园精神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载体。校园的物质文化资源, 主要包括校园环境、建筑布局、人文景观、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有形物态。物质文化形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陶冶学生的心灵,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挖掘校园精神文化资源, 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校园精

神文化是校园隐性资源的核心层面, 每一个成员生活于其中并受之熏陶。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内部的各种社会心理环境因素构成的一种无形的德育教育环境, 它集中体现和反映了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个性特征、校园意志, 以及学校成员共

同的目标

追求、价值体系、道德情感和行为模式, 它形成了学校独特的精神氛围, 从不同方面影响、改变和塑造着学生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同时, 由于校园精神文化是通过学校成员共同实践活动并经历历史的积淀、选择、凝炼、发展而成, 它所传载的思想价值和校园精神已渗透和附着在校园内的各种环境因素及学

校成员身上。

3.挖掘校园行为文化资源, 熏陶学生的精神世界。英国哲学家波兰尼曾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 其中隐性知识是指以个人技术诀窍、技能、经验和阅历、判断力和洞

察力、团队的默契等形式存在于人际沟通、群体交往及社会文化的延续过程中的知识,并认为隐性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内核, 人类的认知过程在本质上就是“一个默会的认识过程”。他的这些论断与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的“体验学习”有异曲同工之妙, 都是强调在日常行为活动中对知识进行活学活用。因此, 我们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就应该在学生的人际交往、生活方式及科学、文化、体育活动中渗透隐性德育, 实现隐性文化的表征化。

(三)稳固网络阵地, 构建网络化教育模式随着信息技

术的迅速发展, 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 并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 网络时代的学生德育工作就是用丰富、正确、生动的信息, 影响、熏陶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的过程。网络的日益普及, 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教育模式, 为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新的载体。

1. 网络扩展了显性教育的空间, 增强了吸引力第一, 网络拓展了显性教育的空间。随着网络的普及,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共享思想教育资源, 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向老师咨询思想问题, 与其他同学开展思想交流和讨论。网络将社会、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连为一体, 最大限度地实现德育教育工作的社会化, 使得传统显性教育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为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学生可通过网络与领导、老师交流、咨询、反映情况等,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 使老师能及时掌握学生信息,使思想教育由以前单纯“自上而下”的灌输, 变成了讨论中的引导和有针对性的教育, 显性教育的成效明显加强。

第二,网络为显性教育带来更多的工作手段, 提高了工作效率。传统的显性教育大都采用课堂授课的方式, 学生们是被动地在一个封闭的空间接受“灌输” , 而网络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思想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 将教育内容由枯燥转变为生动。色

彩鲜活的多媒体画面, 使教育内容更具有综合性、直观性和形象性, 教育效果是传统显性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第三, 网络丰富了显性教育的内容。网络不仅使德育工作者较真实地把握学生的思想, 及时发现学生思想问题和现实表现, 增强工作的针对性, 而且网络还能给德育工作者提供了快捷、准确的信息,丰富了教育者的头脑, 开拓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德育工作的水平。

2.网络为隐性教育构筑了更广阔的互动平台传统隐性教育

多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来进行。

譬如,通过制定个人发展规划,为自己设计科学的人生目标; 参与捐助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献爱心; 参加各种文体活动的竞赛, 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等等。但这些实践活动却带有参与人数少、限制学生创造性、限制学生真情实感流露的局限性。而网络的普及为大学生们构筑了一片广阔的互动平台。

同时,网络为大学生们开辟了一方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广阔天地, 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它为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应当全面把握, 正确利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