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防护基础知识.
职业危害与防护知识培训

施。 “水”:用水除尘。湿式作业 ,可以有效地防止粉尘飞扬。
“密”:密闭尘源。使用密闭的生产设备或将敞口设备改成密闭设备, 防止和减少粉尘外逸。
3、噪声。长期接触强噪声后会对听力系统、神经系统等造成损伤,表 现出听力下降,神经衰弱、头晕、耳鸣等症状。噪声作业是指存在有损听 力、有害健康或有其他危害的声音,且8h/d或40h/w噪声暴露等效声级 ≥80dB(A)的作业。主要存在于焦耐厂石灰破碎、风机房,炼铁厂烧结筛分、
竖炉润磨、风机房、水泵房、煤压站,炼钢厂铁水预处理、精炼炉、风机 房、连铸、钢渣棒磨、细粉立磨,热轧厂出钢、精轧、牵头、打捆,平整 机能源处发电作业区、空压站、中心泵站等相关区域。
(四)职业病的诊断原则 根据《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第二十条“职业病诊断机构应当
按照《职业病防治法》、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和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依据 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临 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结论。”
职业病诊断需要以下资料: (一)劳动者职业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包括在岗时间、工种、岗 位、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名称等); (二)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三)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四)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还需要个人剂量监测档案等资料; (五)与诊断有关的其他资料。
工作地点温度 /℃
轻劳动
中等劳动
重劳动
30~32
80
70
60
>32
70
60
50
职业病的预防知识(三篇)

职业病的预防知识职业病是由于长期从事某种工作所产生的疾病,一般与工作环境、劳动强度以及工作方式等因素有关。
预防职业病的关键在于加强职业卫生管理和个人防护措施,下面将详细介绍职业病的预防知识。
一、加强职业卫生管理1. 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制度: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制定职业病防治规定,明确各方责任和权利,加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
2. 完善工作场所环境:加强工作场所环境治理,落实各项职业卫生措施,确保工作场所的通风、照明、噪声、温度、湿度等环境指标符合要求,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存在。
3. 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特点,采取控制措施,如隔离、换位、吸附、排风、防护等,减少职业病危害的发生和蔓延。
4. 建立职业病危害监测体系:通过建立职业病危害监测体系,对工作场所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职业病危害源,确保工作环境符合职业卫生标准。
5. 健全职业病防治机构:加强职业病防治机构的建设,提高卫生监督执法力度。
建立健全职业病诊治机构,完善职业病医学专门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二、个人防护措施1. 佩戴个人防护用具:根据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合理选择和佩戴个人防护用具,如防护面罩、防护服、防护手套等,保护自己的身体免受职业病危害。
2. 注重个人卫生习惯:注意日常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洗手、洗澡,避免疾病交叉感染。
3.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避免过度疲劳,增加休息和放松的时间,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4.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定期进行职业病体检,及时发现潜在职业病病因,采取措施预防和治疗职业病。
三、提高职工职业卫生知识1. 加强职业卫生教育:加强对职工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提高职工对职业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培养正确的职业卫生行为习惯。
2. 健康饮食: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均衡摄取营养,增加身体的抵抗力,降低职业病发生风险。
3. 适度运动:保持适度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不同职业病的防护知识

不同职业病的防护知识职业病是指在特定的职业环境中,由于工作所造成的对工作者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危害的疾病。
不同职业存在不同的职业病,因此,了解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是重要的。
以下是针对一些常见职业病的防护知识,帮助职场人士维护自身的健康。
1. 肺病在许多职业中,工作者会长时间接触一些有害的粉尘、气体或化学物质,容易患上肺病。
例如,矿工、焊工、农民和油漆工等要注意以下防护措施:- 佩戴合适的防护口罩,如N95口罩,以过滤空气中的粉尘和有害物质;- 使用抽风设备和通风系统,确保室内空气流通;- 使用防护手套和其他防护装备,避免直接接触有害物质;-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通过X光和其他检查方式及早发现潜在的肺病问题。
2. 噪音性聋噪音是一种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会对听觉系统造成损害。
例如,建筑工人、机械操作工和航空工作人员等高噪音环境下工作的人,需要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佩戴耳塞或耳罩,有效减少噪音的进入;- 远离噪音源,尽量减少在高噪音环境下工作的时间;- 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及早发现聋听问题。
3. 职业皮肤病长时间接触刺激性物质可能导致职业皮肤病,如湿疹、皮肤过敏等。
以下是一些防护建议:- 使用合适的防护手套和防护服,减少皮肤直接接触有害物质;- 定期洗手,避免有害物质残留在皮肤上;- 使用温和的皮肤清洁产品,不使用刺激性或含有有害化学物质的产品;- 在工作环境中保持良好的通风,减少有害物质对皮肤的刺激。
4. 职业性疲劳长时间的工作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可能导致职业性疲劳。
以下是一些防护建议:-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增加身体素质;- 学会放松自己,使用各种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 寻求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以减轻工作压力。
5. 职业性应激综合征长时间的心理应激和高压工作环境可能导致职业性应激综合征。
以下是一些防护建议:- 学会管理时间和任务,合理安排工作计划;- 寻找适合自己的应对方法,如参加心理咨询、学习放松技巧等;-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同事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避免不必要的工作冲突和紧张情绪,保持心理平衡。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知识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一、职业防护原则1、基本防护防护对象: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工作的所有医、护、技人员。
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
凡接触传染病人时要加穿隔离衣。
2、加强防护: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务人员;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隔离病区等区域的工作人员; 转运确诊或疑似为传染病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 可按危险程度加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外科口罩/N95 口罩、鞋套、手套、防护眼罩、面罩等。
3、严密防护: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 如给特殊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等操作和作传染病人尸解的医务人员。
防护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全方位防护,应使用面罩、呼吸防护器。
二、基本预防控制措施1、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常见感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防护技术,减少职业危害。
2、遵照标准预防的原则,在接触病原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喷溅时,应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或防水围裙等。
(3)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尽量减少创口出血,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4)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手持针头和利器时,不要让锐器面对着他人,在为不合作的病人注射时,应取得他人的协作,使用的针头不可再套回原针帽内,如果一定要套回,则采用单手复帽技术,不要将锐利器具直接传递给他人,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利器盒,不要折毁锐利器具等。
(5)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须戴双层手套。
3、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4、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5、对手术前及输血前患者必须严格进行“感染筛查”。
职业病防治基础知识课件

05
病理学检查:如组织活 检、细胞学检查等,以 确定职业病的病理类型
和程度
06
职业病诊断标准:根据 患者的职业病史、临床 表现、实验室检查、影 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 结果,综合判断是否患
有职业病。
职业病的治疗方法
01
药物治疗:针对不同职业病,使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02
物理治疗:使用物理方法,如热敷、按摩等,缓解职业病带来的不适
谐
影响社会稳 定:职业病 可能导致社 会医疗资源 紧张,影响
社会稳定
职业病的预防措施
工作环境的改善
改善工作环境:保 持通风、照明、温 度、湿度等条件适 宜
01
减少噪音:降低噪 音源,使用隔音材 料,佩戴耳塞等
02
减少化学物质:使 用低毒、无毒的替 代品,加强通风, 使用个人防护设备
03
06
定期体检:及时发 现职业病隐患,及 时采取措施进行预 防和治疗
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
职业病防治法的主要内容
1
职业病防治法 的适用范围
2
职业病防治法 的基本原则
3
职业病防治法 的主要内容
4
职业病防治法 的法律责任
5
职业病防治法 的实施情况
6
职业病防治法 的修订情况
职业病防治的法律责任
企业责任:企业应遵守职业病防治法 01 律法规,保障员工健康
政府责任:政府应加强对职业病防治 0 2 的监管,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职业病防治基础知 识课件
演讲人
目录
01. 职业病的定义和分类 02. 职业病的预防措施 03. 职业病的诊断和治疗 04. 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
职业病的定义和分类
职业病的定义
职业防护基础知识

职业防护基础知识汇报人:2023-12-30•职业防护概述•职业危害因素•职业防护措施目录•职业防护培训与教育•职业防护管理与监督•职业防护案例分析01职业防护概述职业防护是指在职业活动中,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以减少或消除职业病和工伤事故的发生,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定义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已经成为影响劳动者生命安全和健康的重要因素。
因此,加强职业防护,提高劳动者的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是保障劳动者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重要性定义与重要性在职业活动中,应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或消除职业病和工伤事故的发生。
预防为主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应按照规定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耳塞等,以减少职业病和工伤事故的发生。
个体防护用人单位应定期对工作环境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安全隐患,确保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定期检测用人单位应对劳动者进行职业防护培训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培训教育国家法律法规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对职业防护做出了明确规定。
行业标准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制定了一系列行业标准,对职业防护提出了具体要求。
地方性法规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对职业防护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规章制度用人单位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职业防护的要求和措施,确保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02职业危害因素物理因素长时间处于高噪音环境中,可能对听力造成损害。
长期接触电磁辐射可能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长时间处于高温或低温环境中,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长期接触振动可能导致手部麻木、肌肉疲劳等问题。
噪音电磁辐射高温与低温振动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长期吸入可能引起中毒症状。
有毒气体有害粉尘有害化学物质如石棉、煤尘等,长期吸入可能引起肺部疾病。
职业危害防治基础知识汇总

职业危害防治基础知识汇总职业危害是指工作场所中存在的对工人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的危害因素。
这些危害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人为因素等。
为了保护工人的健康和安全,需要采取措施对职业危害进行防治。
以下是有关职业危害防治的基础知识的汇总:1. 物理因素的职业危害防治:- 噪声:噪声对工人的听力健康有害,需要通过噪声控制措施如使用隔音设备、降低噪声源等来进行防治。
- 震动:长期暴露在震动环境中可能引发震动病,需要使用减震设备、采取合适的工作姿势等来进行防治。
- 辐射:射线辐射对工人的健康有害,需要通过防护设备、限制辐射区域等来进行防治。
- 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可能引发热应激或冻伤,需要提供合适的温度环境、穿着适当的防护服装等来进行防治。
- 光照:过强或过弱的光照可能对工人的眼睛健康造成影响,需要采取合适的照明措施来进行防治。
2. 化学因素的职业危害防治:- 毒物:接触毒物可能导致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需要采取适当的防护设备、提供良好的通风等来进行防治。
- 有害物质:工作场所中存在的有害化学物质需要通过合适的防护措施如使用防护手套、提供防护面罩等来进行防治。
3. 生物因素的职业危害防治:- 病原体:接触病原体有可能导致传染病,需要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提供接种疫苗等来进行防治。
- 昆虫、蜜蜂等:工作场所中存在的昆虫、蜜蜂等可能对工人的健康造成威胁,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戴防蚊帽、使用防蜂器具等来进行防治。
4. 人为因素的职业危害防治:- 工作强度:过重的工作负荷可能对工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需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提供必要的休息等来进行防治。
- 工作环境:不良的工作环境可能造成不安全因素如滑倒、坠落等,需要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设施和培训来进行防治。
- 人际关系:不良的人际关系可能对工人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提供心理咨询等来进行防治。
职业危害防治的基本方法还包括以下几点:- 风险评估:对工作场所中的职业危害进行评估,确定危害等级和影响因素。
职业安全防护培训

职业安全防护培训职业安全防护是保障员工安全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
在职业安全防护方面,员工和企业都需要付出努力和注意事项。
以下是职业安全防护培训的一些重点内容,让大家了解如何预防职业安全事故。
一、知识普及(1)安全意识:员工的安全意识决定了预防职业安全事故的重要性。
在工作过程中,员工需要时刻保持警觉,意识到潜在的安全隐患并及时避免。
企业需要通过安全宣传、安全培训等形式把安全意识培养到员工心中。
(2)安全标准:各项安全标准对企业和员工都极为重要。
在工作中,员工需要遵守各项安全标准和规范,例如关于机械设备、化学品使用、火灾预防等等的安全规定。
二、操作规范(1)机械设备操作:机械设备的操作需要格外注意,员工需要穿好防护服、各项防护用品,预先检查设备并注意设置的安全防护措施,否则可能对员工造成伤害。
(2)危险品操作:员工在操作危险品时,应该了解危险品的基本特性及使用规范。
同时需要穿戴好各项防护用品,以充分防护危险品的侵害。
(3)作业场所:作业场所是员工工作的基础,必须保证场所的安全性。
员工需要知道作业场所的危险点,如悬挂物品、狭窄通道、尖锐物品等,同时遵守作业场所的安全规定。
三、事故应急(1)应急预案: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包括事故应对流程、应急救援方案等内容。
同时要向员工普及应急预案的相关知识,以便在应急情况下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应对。
(2)逃生措施:逃生措施是应对各种事故的关键措施之一。
员工需要了解标准的逃生路线、逃生器材的使用方法以及逃生时必须注意的事项,这些措施能够帮助员工及时逃脱事故现场以保证生命安全。
总之,职业安全防护培训非常有必要,它能够提高员工自身的安全意识和预防职业安全事故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责任,预防潜在的安全问题发生,进而为员工和企业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BD公司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用 BD, BD logo, and all other trademarks are the property of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
• •
在病房工作的注册护士持续地受到无法抵御的职业暴露的危险。
针刺伤是可以被预防的。超过80%的针刺伤是可以通过防针刺伤的装置或产品 来预防的。 (1992年以前)少于15%的美国医院使用安全型的针头装置和系统。
•
1992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署针对所有的医护人员发布了一项警示,无论 何时何地都要使用无针的输液装置。这个警示只是推荐而不是命令。因此,医 护人员没有法律义务去履行。
医护人员感染HIV的数据分析(美国1993报导)
造成经皮损伤的器械种类 •注射器用后处理的困难使 其出现高针刺伤率
造成经皮损伤的器械使用 •与静脉输液相关的措施造 成42%的损伤事故
在你和你的同行中 便会发生一次职业暴露
每30秒钟
便有一名医护工作者 被污染针头扎伤
HBV: 1毫升HbsAg(+)血液中 有1亿个感染剂量。2
每30秒钟一次
也就是每年将有近百万次 针头扎伤事故发生
1. Jaret,Peter .Immune System: The Wars Within. National Geographic. June 1986, pp701-734. 2. OSHA’s final bloodborne pathogens standards:A special briefing.Washington: U.S. Department of labor. Reprint:American hospital association.Feb 1992.
Berry A, Greene E. The risk of needlestick injuries and needlestick-transmitted diseases in the practice of anesthesiology. 1992; 77:1007-1021
1
BD公司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用 BD, BD logo, and all other trademarks are the property of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 接触感染风险后的快速自我保护措施
Henderson DK:HIV-1 in the healthcare setting. Mandell GF, Douglas RF Jr.,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infection diseases. 3 rd ed. New York, 1990;2221
病毒传播差异
60% 5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 30% 20% 10% 0%
HIV 0.29% HCV 2.7%
HBV 6-30% HbsAg(+) 27-43%
针刺伤后的感染机率%
我们必须重视职业性血液性疾病感 染的危险。也许你所接触的病人群体导 致你感染的机率是较低的,但不可忽视 的是,仅被一只病人用过的针头扎伤, 就有可能引发你被感染。
BD公司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用 BD, BD logo, and all other trademarks are the property of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关于血源菌的知识
• 血源菌需通过破损的粘膜才能进入血流从而引起感染。 • 不同的血源菌引发感染所需的数量有着很大的不同 • 研究表明:特定的环境决定感染的类型。医护人员被污染的针 头扎伤所致感染的类型取决于病人所携带病菌的类型 • 血液中病毒微粒的浓度取决于病毒的类型和患者状况。通常每 毫升血液中含有1-100个病毒微粒。而一个感染HBV的病人每毫 升血液中则有近1亿个病毒微粒。3 • 某些血源菌,如HBV可在体外存活数天,而HIV则对外界环境 比如热、空气等因素十分敏感,离开人体后便不能存活。
3. Atkinson W. Replacing the “soft” touch with the safe touch. Occupational Health & Safety. Jan. 1989. pp 20-34
BD公司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用 BD, BD logo, and all other trademarks are the property of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BD公司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用 BD, BD logo, and all other trademarks are the property of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关于针刺伤(美国护士学会数据)
• • 每年医护人员遭受60万至100万次针刺伤。这些职业暴露可能导致乙肝,丙肝, 以及艾滋病。 每年至少有1000位医护人员由于针刺伤和锐器伤受到严重的感染。
医护人员职业安全 个人防护
BD公司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用 BD, BD logo, and all other trademarks are the property of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每30秒钟
2.3亿
HIV: 这是一个极其微小的 病菌,形象的说,在一个 标点符号里足以容下 2.3亿个病毒。1
3
5
影响感染发生机率的因素
• 刺伤深度
刺伤
相关因素
• 使用的器械和被污染液体的数量 • 接触路径 • 针从病人(传染源)身上取出后的时间长短
病人
相关因素
• HIV相关疾病的阶段
• 血液中病毒的存在或浓度
• 整体健康状况
医护人员 相关因素
• HIV/HBV/HCV在病人群体中的普遍性 • 坚持采用静脉输液治疗中的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