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态学论文
鸟类研究报告论文

鸟类研究报告论文1. 引言鸟类是地球上最为多样化的脊椎动物之一,其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鸟类的研究对于了解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以及环境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旨在综述现有的鸟类研究成果,并分析其对于生态学和环境保护的意义。
2. 鸟类分类与多样性鸟类根据其外形、行为和生态特征进行分类。
目前,鸟类被分为29个目、227个科和10651个已确认种。
其中,鸟类的多样性最为显著的体现在体型、颜色、鸣叫方式和飞行能力等方面。
各类鸟类栖息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和环境中,展现出独特的适应性和生态功能。
3. 鸟类繁殖与迁徙行为鸟类的繁殖与迁徙行为是其生命周期中的关键阶段。
鸟类为了寻找适宜的繁殖场所和食物资源,会进行长距离的迁徙。
迁徙过程中,鸟类会面临多种挑战,如适应不同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避免捕食者的攻击等。
研究鸟类的繁殖与迁徙行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它们的生态需求,从而制定合理的保护策略。
4. 鸟类的生态功能鸟类对于生态系统的功能十分重要。
首先,鸟类在食物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以昆虫、小型哺乳动物和植物为食,有助于控制害虫的数量,维持生态平衡。
其次,鸟类还参与了植物传粉和种子传播的过程,促进了植物的繁殖和分布。
此外,鸟类在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中的运动也有助于营养和能量的传递,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5. 鸟类对环境变化的响应随着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鸟类面临着许多挑战。
气候变化会影响鸟类的栖息地和食物资源,导致它们的迁徙行为和繁殖成功率发生变化。
人类活动如城市化、森林砍伐和农药使用等也对鸟类产生了负面影响。
了解鸟类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可帮助我们预测其未来的命运,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它们的栖息地和生存条件。
6. 鸟类保护的意义和挑战保护鸟类不仅仅是为了维护生物多样性,还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功能。
鸟类的消失会引发连锁反应,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然而,鸟类保护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栖息地丧失、非法捕猎和环境污染等。
二斑叶螨生物学及生态学の研究

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二斑叶螨生物学及生态学研究摘要二斑叶螨是在我国于1983年首次报道的一种植食性害螨,危害以蔬菜和果树为主的多种植物,本文对该害螨的生物学及生态学进行了初步研究。
对二斑叶螨各螨态的发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以卵期历期最长,占整个未成熟发育期的34%~59%。
二斑叶螨在19、22、25、28、3l和34。
C的温度条件下,各螨态随着温度增高发育速率加快,发育历期缩短。
在34℃时该螨雌雄个体发育速度最快,平均雌螨仅6.29d,雄螨4.79d可发育为成螨,而在19℃时雌螨则需要17.11d,雄螨需要14.3d,比在34℃时要延长lOd左右。
通过作图,二斑叶螨的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为一条逻辑斯谛曲线,其方程为vcr)O.1614二斑叶螨由卵至成螨的发育历期中,在25"(2时致死率最低,在34℃高温时致死率最高。
二斑叶螨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测定结果表明,二斑叶螨各螨态发育起点温度比较高,雌雄螨皆在IO。
C以上。
其中,雌雄螨发育起点温度都以卵期最高,前若螨期最低:整个未成熟期发育起点温度雌螨和雄螨分别为11.52。
C和11.98。
C,无显著性差异。
雌雄螨有效积温也以卵期最高,幼螨最低。
有效积温雌螨和雄螨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雌螨未成熟期的有效积温为134.27日度,雄螨的为104.07日度。
二斑叶螨雌螨由卵到成虫的发育速率与温度的理论公式为v=[T一(11.52±0.70)]/134.27。
根据以上结果可推算出二斑叶螨在贵阳每年可发生26代左右。
对25。
C下二斑叶螨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组建和研究表明,对二斑叶螨在25℃时的种群生命表研究表明,该螨的种群趋势指数I为35.59,表费燃大学颈lj学经{垒文;一斑ll。
螨生耨学爱{罄卷学磷究明下代数量将是当代数量的35.59侣。
生髓力表测定结果褥出,其内禀增长率为r。
=O.2207,为一种典型的r对策昆虫。
每经一个世代种群增殖(R。
家畜生态学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班级:动营班课程论文题目:论动物环境与生产系统学科的发展课程名称:家畜生态学评阅成绩: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论动物环境与生产系统学科的发展*[摘要]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已经进入新的时期,动物环境与生产系统已经成为新的重要研究领域。
以典型大学或研究所为代表,介绍其开展家畜生态、家畜生产系统、动物行为与福利研究的领域及进展, 提出构建我国动物环境与生产系统学科的必要性。
动物环境与生产系统学科的研究目标和内容主要应围绕牧业资源与可持续畜牧业和家畜生态与环境友好畜牧业、家畜生产系统与有机畜牧业。
[关键词]动物环境;生产系统;家畜生态;动物福利; 学科畜牧业发展与环境息息相关。
在发展畜牧业的过程中如果对环境重视程度不够,势必造成很多严重的负面效应。
过去一个历史时期的畜牧业发展,在一些地区就曾导致了草场严重退化、地方家畜遗传资源受到严重威胁、规模化养殖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等诸多问题。
畜牧业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道路也证明,畜牧业发展必须与环境协调统一,必须更多地关注有关的环境问题。
联合国粮农组织曾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专门调研, 并出版了报告 畜牧业发展的阴影 , 给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了警示, 指明了新的发展思想。
就我国的畜牧业发展来说, 已经进入了反思畜牧业 的发展阶段, 应该把畜牧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摆到新的高度。
作为动物环境与生产系统研究,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热点研究领域,对于解决畜牧业中的重大环境与生产系统方面的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支撑我国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促进我国动物环境与生产系统学科的发展,在广泛借鉴国外有关动物环境与生产系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我国动物环境与生产系统学科体系的构建予以讨论。
1 国外家畜生态与生产系统的研究领域及进展1. 1 国外家畜生态的研究领域及进展1. 1. 1 哥廷根大学( Goet t ing en University)家畜生态研究领域及进展[ 1]。
浅谈养猪业中的动物福利问题--家畜生态学论文

《浅谈养猪业中的动物福利问题》(作者:刘成2010年11月21日)摘要: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近年来以保护动物和人道主义为口号的动物福利壁垒在国际贸易中初露端倪,并且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
本文主要讨论了动物福利在养猪业中的必要性,以及目前动物福利在我国养猪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希望我国的养猪业能融入滚滚而来的生态福利养猪潮流,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
坚持生态养殖,极力维护动物福利,就是维护生态平衡,就是保障生态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就是保障禽畜食品安全的一道防线,就是保障人类的健康安全。
关键词:动物福利;贸易壁垒;猪前言:我国加入WTO之后,对我国畜牧业而言无疑是一大机遇,但同时也是一大挑战。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整个国际贸易呈现出自由化的趋势。
非关税壁垒中的配额、许可证等对各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小。
近年来以保护动物和人道主义为口号的动物福利壁垒在国际贸易中初露端倪,并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
许多国家对动物产品的要求,不仅是有合格的质量和合理的价格,还要求在饲养、运输和屠宰过程中给动物以一定的“福利”。
事实上,动物福利与动物的生产性能也有多方面的联系。
“动物福利”即“动物善待”,我国许多畜牧兽医工作者对这方面还缺乏了解。
正文:一、动物福利的由来及演化早在1789年,英国人边沁(J. Benthan)就提出了“保护动物权利”的理念, 他在其所著的《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中提出“动物具有免遭无端折磨的权利”, 并要求结束对动物的残酷行为。
在此后的一百年中, 动物保护运动在西方不断壮大,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动物保护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82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人类历史上首部以保护动物权利为目的的《禁止虐待家畜法案》,即马丁法案。
根据该法案,在全国范围内残酷对待动物的行为都将被视为犯罪行为而受到惩罚。
这是在动物保护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1850年,法国也通过了反对虐待动物的《格拉蒙法案》,美国于1886年通过了《禁止残酷对待动物法》。
岩羊(Pseudois nayaur)生态学研究

岩羊(Pseudois nayaur)生态学研究【摘要】:岩羊(Pseudoisnayaur)属偶蹄目牛科羊亚科岩羊属,是青藏高原特有种,在我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岩羊在国外主要分布于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锡金、克什米尔和蒙古等国,国内分布于西藏、云南、四川、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和陕西等省(自治区)。
贺兰山是岩羊的一个重要的集中分布区,该区域是一个孤立的林岛,其周围被沙漠、城市和河流(黄河)所阻断,因此岩羊种群数量的波动不受迁入和迁出的影响,只与出生率和死亡率有关。
贺兰山岩羊的数量20多年来一直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随着贺兰山岩羊种群数量的增长,已明显呈现出优势物种的特征,导致同域分布其他有蹄类数量下降甚至濒危,草场退化等问题的出现。
因此,加强对岩羊的生态学研究,尤其是了解岩羊的活动规律、食性、栖息地、种群密度及动态的研究,对保护区制定科学的管理手段尤为重要。
从2003年10月开始至今,作者一直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岩羊的生态学进行专题研究,并结合1994年、1995年和1996年贺兰山岩羊的野外数据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了野生和圈养条件下岩羊的活动规律和时间分配、岩羊的食性及其季节变化、不同时期内岩羊生命表的参数变化及内在机制、岩羊的种群密度及其变化趋势、岩羊对取食和卧息生境的选择及季节差异。
其相关结论为贺兰山岩羊的合理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在每个月的11—20日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利用SJ-1型电子事件记录器观察记录岩羊的取食、休息、运动、站立和其他行为。
冬季每天的观察时间为8:00—17:00,春、秋季为7:00—18:00,夏季为6:00—20:00。
采用非参数估计中的2个相关样本的Wilcoxon检验、2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U检验和K个独立样本的Kruskal-WallisH检验对岩羊不同性别、年龄以及季节变化进行了比较。
昆虫学课程论文 昆虫生殖方式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关系研究进展

昆虫生殖方式多样性与昆虫多样性关系研究现状摘要:亿万年来昆虫发展成为地球上最繁盛的生物类群。
昆虫生殖方式的多样性是昆虫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昆虫具有强大繁殖能力的原因之一。
然而,目前对于昆虫生殖方式多样性与昆虫多样性的研究还不多。
昆虫生殖方式多样性丰富、变化复杂,本文从生殖方式类型多样性及各目间、各科间、种间生殖方式多样性四方面论述了昆虫生殖方式多样性,并结合昆虫多样性研究进展综述了昆虫生殖方式多样性与昆虫多样性的关系。
最后,展望了利用生物多样性原理来合理保护和利用昆虫资源及保护生态环境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昆虫生殖方式,生殖方式多样性,昆虫多样性亿万年来昆虫发展成为动物界种类数量最多、个体数量最大、多样性最丰富的生物类群,究其原因,与其多样的生物学习性有关。
生殖方式的多样性是长期适应生活环境的结果,是昆虫多样生物学习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昆虫具有强大繁殖能力的原因之一。
昆虫生殖方式的在整个昆虫纲中,虽多数属于两性卵生,但其他生殖方式多样性丰富,变化复杂。
除两性卵生外,有孤雌卵生、两性卵胎生、孤雌卵胎生、幼体生殖、蛹体生殖、同体生殖、多胚生殖等,共计8种生殖方式。
多种生殖方式是昆虫长期适应生活环境的结果。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的各种活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总称。
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在生态学中,多样性或复杂性常指生态系统中相互作用的物种数量。
下面,本文将从生殖方式类型多样性及各目间、各科间、种间生殖方式多样性四方面介绍了昆虫生殖方式多样性,并结合昆虫多样性研究进展对昆虫生殖方式多样性与昆虫多样性的关系进行论述。
1 昆虫生殖方式多样性1.1 昆虫的生殖方式类型昆虫生殖方式可以从不同角度分为不同类型。
按生殖的个体可分为单体生殖和双体生殖,前者包括雌雄同体的自体受精和孤雌生殖,后者包括两性生殖及雌雄同体的异体受精;按受精机制分可分为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按产生后代个数可分为单胚生殖和多胚生殖,前者1粒卵仅产生1个子代个体,后者1粒卵可以产生2个以上子代个体;按产生后代的虫态分可分为卵生和胎生,前者的子代以卵离开母体,后者的子代以若虫或幼虫离开母体;按能进行生殖的虫态则分为成体生殖与幼体生殖。
浅谈养猪业中的动物福利问题--家畜生态学论文

浅谈养猪业中的动物福利问题--家畜生态学论文随着规模化、集约化猪场的发展,养猪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人们发现猪只的适应性却越来越差,如发病率高、淘汰率高、死亡率高以及咬尾、咬栏杄等恶癖行为的发生机率也大幅度增加,极大地损害了猪的福利。
人们意识到猪对饲养环境(圈养、饲养密度大,以及猪场的氨气等)的不适是引发各种疾病的多发、常发、难以控制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在家畜育种过程中人们对生长速度、生产性能和饲料转化率的片面追求,使现今家畜品种对环境愈加敏感。
因此,我国养猪业必须在保护动物福利和生态养殖方面与国际接轨,采取相应的对策,积极应对。
结合实际,建立生猪生态养殖的技术保障措施:1.结合有关的技术管理部门从环境控制、饲料供给、药物使用、疫病预防等方面对生态养殖进行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切实建立和完善生态养殖的技术和经营管理体系,要紧紧围绕生猪生态养殖建设的产前、产中、产后开展技术信息服务。
2.实行猪舍环境标准化,按照人畜分离、独立建舍的要求,从场地选址、猪舍建设、饮水、消毒、防疫、粪污处理等方面设计建设出标准化卫生猪舍。
之前福利养殖关注较少环境下,我国生猪养猪业中存在的问题:1.由于对母猪普遍采用单体限位饲养,有的甚至把正在生长发育的后备猪也关在单体限位栏内饲养,这就违背了让动物享有正常表达行为自由的最基本原则,造成种母猪体质下降,使用年限缩短,肢蹄病严重,以致有的猪场种母猪在生产3-4胎后就因站不起来、配不上种、难产死胎增多而不得不提前淘汏。
2.过早断奶,缩短了仔猪在母猪身边自由活动的时间,扰乱了动物活动的天性。
然而,现在部分猪场为了片面追求高产,显示本场的生产水平高超,将仔猪断奶日龄从28天提早到21天,又从21天提早到14天,但是这种操作易引起仔猪的心理应激、环境应激。
3.长途运输及粗暴宰杀,我国目前主产区的生猪往往要经一二十小时的车载运输。
部分转运站在收到一车经长途运输的活猪后给每头活猪立即强制灌服凉水,这不仅是对猪猪的摧残,也造成猪肉品质严重下降。
鸟类研究报告论文范文

鸟类研究报告论文范文引言鸟类是一类特殊的脊椎动物,以其独特的外形、翼膀和羽毛而被广泛认可。
它们在地球上分布广泛,生活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
鸟类具有丰富多样的形态特征和行为习性,对于生物学、生态学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报告旨在对鸟类的分类、外形特征、生态习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一、鸟类的分类鸟类目前被分为29个目,及超过100个科和10000多个物种。
鸟类的分类基于其形态特征、行为习性、分布区域和遗传等方面的信息。
目前,鸟类被分为两类:非飞禽类和飞禽类。
非飞禽类包括鸵鸟、鸽子等,它们虽然没有翅膀,却拥有其他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
飞禽类是大多数人所熟知的鸟类,这类鸟类拥有翼膀和羽毛,可以在空中飞行。
根据飞禽类的特征和分布,我们可以将其进一步分为以下几个大类:1)猛禽目:包括鹰、老鹰等。
这类鸟类通常具有锐利的爪子和强壮的嘴,以捕食其他动物为主。
2)鸽形目:包括鸽子、八哥等。
这类鸟类体型较大,常以植物的种子为食。
3)鸻形目:包括知更鸟、朱鹭等。
这类鸟类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水域周围,以昆虫和小鱼为食。
二、鸟类的外形特征鸟类的外形特征是其分类和适应环境的重要依据。
鸟类的外形特征主要包括:1)羽毛:羽毛是鸟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主要用于保暖、飞行和对外界的伪装。
根据羽毛的类型和颜色,我们可以推测鸟类的种类和性别等信息。
2)翼膀:翼膀是鸟类飞行的重要工具,它们的形状和长度对于不同飞行方式的鸟类有着显著差异。
3)嘴和脚:鸟类的嘴和脚的形状和结构各异,适应不同的食物和生活环境。
三、鸟类的生态习性鸟类生态习性的研究对于理解鸟类的适应能力和行为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种类的鸟类具有不同的生态习性,它们的食物来源、繁殖方式、迁徙行为等都存在显著差异。
鸟类的食物来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昆虫、小鱼、果实、种子等。
不同种类的鸟类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取食物,如嘴巴的形状和长度、捕食技巧等。
例如喜鹊通常以果实和种子为食,而捕食者如鹰则以小动物为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动物生态学授课学期2010 年至2011 学年第二学期学院专业学号姓名任课教师交稿日期成绩阅读教师签名日期桑树天牛的生物特性及防治方法的进展摘要:桑树天牛是一类为害范围较广的害虫,它不仅养蚕业有很大的危害,还对果树栽培、园林绿化等带来危害。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这些受危害行业的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其为害日趋严重,其已成为桑树、园林观赏植物、林木、果树等作物的重要害虫之一。
桑树天牛是一类典型的钻蛀性害虫,主要以幼虫在枝干内部蛀食为害,常规农药防治难以达到防治目的,所以,此类害虫应强调综合防治。
本文即是对目前桑树天牛及其防治的研究成果的一个综述。
以便更有效的防治桑树天牛。
关键词:桑树天牛发生规律防治天牛属鞘翅目(Coleop 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种类很多,全世界已知35 000多种,我国估计有3 000种以上[ 1 ] 。
天牛类害虫是桑树常见的害虫。
为害桑树的天牛种类很多,主要的有桑天牛、桑虎天牛和黄星天牛等。
桑树被害后, 组织受损, 影响水分、养分的正常输导。
轻者树势衰败, 重者枯竭死亡。
一.桑树天牛的生物特性及种类1.1桑树天牛的生物特性天牛属于昆虫纲,鞘翅目,多食来目,天牛科,是桑园的重要害虫。
天牛种类繁多,生活隐蔽,防治困难。
幼虫乳白色,无足,圆筒形,气门椭圆形,多数种类以幼虫蛀食木本植物的干茎、枝条和根部。
幼虫孵化后一般先在树皮下取食韧皮部和形成层,2~3龄后蛀食进入树心,幼虫老熟后则在蛀道中筑蛹室并在其中化蛹。
成虫体小至大型,触角多数长于身体,丝状或锯状,着生在触角窝的瘤上,复眼肾形半围触角基部。
成虫的危害主要是有些种类的成虫在羽化后需补充营养而取食嫩树皮、嫩枝条、嫩叶片等,以促进生殖器官的成熟、交配和产卵,一般不会造成大的影响。
大量的产卵刻槽也会影响桑树的正常生长。
初孵幼虫自韧皮部垂直蛀入边材,并将粪便排出,悬吊于排粪孔处。
在蛀入+毫米深时,沿枝干最外年轮的春材部分横向蛀食,然后又向内蛀食,第一年蛀入木质部深可达0.5~5.5厘米。
次年.月上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向内弯曲蛀食5~8厘米,当蛀食到髓心附近后,转而向上蛀食8~15厘米,然后再向外蛀食2.5~7厘米,蛀道呈“Z”字形。
第三年.月上旬开始排出木丝,.月中下旬老熟幼虫蛀食到韧皮部后,向外咬羽化孔,这时粪便很少排出体外,全填塞在树皮下的蛀道内,幼虫在蛀道内来回活动,用粪便将蛀道上端堵塞,下端咬些长木丝填实,做成长4~6厘米、宽1.5~2.5,厘米的蛹室化蛹。
蛹经20天后开始羽化为成虫,首先爬至树冠取食新梢嫩皮补充营养,不善飞翔,受惊吓极易落地。
雌成虫于晚上)点钟以后爬至径粗-厘米以上枝条或树干产卵。
产卵前,先沿树干下部爬行,寻找适宜的树皮裂缝,用口器将缝隙底部咬平,然后转身把尾部插入,分泌出草绿色糊状物并将卵产入其中,再用草绿色糊状物覆盖其上。
雌成虫一生可多次交尾和产卵。
1.2桑树天牛的种类1.2.1桑天牛别名褐天牛、粒肩天牛、铁炮虫。
寄主有桑、苹果、榆、梨、李、柑橘、无花果、枇杷、樱桃、花红、杏、桃、枣、柳、枫、杨、苦楝、槠、乌柏、樟、油桐、柞、刺槐、构树、核桃、松、槟沙果、海棠、山檀、菠萝蜜,分布于江苏、浙江、上海、山东、江西、安徽、福建、湖南、湖北、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广东、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台湾[ 2 ] 。
据调查,桑天牛是危害桑树枝干的主要害虫,在各蚕区均有发生,桑天牛在整个桑园为害株数占30%左右,严重地影响了桑叶产量和质量[3 ] 。
1. 2.2黄星天牛别名黄星桑天牛、长角天牛、剥皮蛀。
寄主有桑、无花果、苹果、油桐、枇把、柑橘、榕树、柳、杨、松、杉、核桃,分布于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山东、福建、陕西、湖南、湖北、江西、河南、河北、北京、甘肃、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海南、东北、台湾[ 2 ] 。
桑树枝干害虫在四川省西充县桑园发生量大,危害严重,并逐年加重的趋势,近年来发生为害严重的枝干害虫主要是桑天牛、黄星天牛、桑介壳虫、桑蛀虫等[ 2 ] 。
它们为害桑树枝干的木质部和皮层,影响桑树体内水分和养分的传输,造成枝条折断、干枯,树干上形成孔洞,从而引起桑树生长发育减弱、衰老,甚至死亡。
1. 2.3暗翅筒天牛别名黄天牛。
寄主有桑、构树,分布于上海、浙江、江苏、四川、重庆、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江西、湖南、河北、西藏、台湾[ 2 ] 。
暗翅筒天牛是四川和重庆近年发生的一种主要桑树害虫,成虫取食桑叶叶脉,产卵时咬食枝条端部,幼虫蛀食枝条,亦危害构树、黄桷树、无花果、野梨、苎麻、长叶水麻。
暗翅筒天牛危害桑树造成严重的产叶量损失,其被害枝产叶量损失率达41. 75%[ 4 ] 。
1. 2.4次黄筒天牛寄主有桑、桃、梨,分布于上海、浙江、江苏、江西、福建[ 2 ] 。
近年来,在江苏太仓地区发生较普遍,幼虫蛀食桑树枝条,成虫取食嫩叶和叶脉。
寄主除桑树外,还有构树。
1. 2.5点胸坡天牛寄主有桑,分布于江西、山东、河北、东北[ 2 ] 。
该虫近年来在江西修水县新老桑园普遍发生,局部桑园为害严重。
幼虫蛀害桑树枝杆,引起树势衰弱,枝叶细小、枯黄,甚至整枝或全株枯死,严重降低桑叶的产量和质量,给蚕桑生产带来较大影响[ 4 ] 。
1. 2.6桑虎天牛别名桑脊虎天牛、虎斑天牛。
寄主有桑、苹果、梨、柑橘、葡萄,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江西、陕西、湖北、河北、四川、辽宁、广东、台湾[ 2 ] 。
据报道,有的桑园虎天牛株危害率达60% ~80% ,重庆市北琣蚕种场对虎天牛危害重的桑园调查虫株率为74. 55%[ 5 ] 。
近年来在我国北方桑园普遍发生,株被害率可高达80%以上。
据调查, 1989河北省宽城县桑园桑虎天牛为害严重,株被害率达65. 42%。
受害桑树仅春季损失桑叶量达1 481 g,与健株相比,损失率为31. 4%[ 5 ] 。
1. 2.7桑小枝天牛别名桑枝小天牛、亚洲长角天牛、降霜长须天牛。
寄主有桑、柘,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四川、重庆、云南、广西、广东、海南、香港、台湾[ 2 ] 。
1. 2.8云斑天牛别名白条天牛、核桃天牛、倒根虫。
寄主有桑、无花果、核桃、板栗、苹果、梨、枇杷、山楂、乌桕、女贞、白蜡、悬铃木、泡桐、油桐、枫杨、桉树、杨、柳、榆、栎、桦、梓、榕、桤木、槠、油茶、银杏、漆、臭椿、油橄榄、山毛榉、苦檀、木麻黄,分布于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安徽、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湖北、湖南江西、甘肃、吉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台湾[ 2 ] 。
云斑天牛在嘉兴地区的桐乡、海宁、秀洲、秀城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桑树的株寄生率达1. 7% ~7. 3% ,个别老桑园寄生率达20%以上。
据调查,云斑天牛的寄生率达 5. 6% ,高于桑天牛的 3. 2%、黄星天牛的2. 1% ,已成为桑园最主要的桑树枝干害虫之一[ 6 ] 。
该虫分布于全国各地,四川以川东地区危害严重。
据吴开明等对涪陵地区的普查,云斑天牛株危害率达17. 68%。
二.桑树天牛发生规律2. 1 桑树天牛分布桑天牛在我国北至辽宁,南至广东,东至东部沿海,西至四川、云南均发生;桑虎天牛和黄星天牛在全国大部分蚕区也有发生[7] ,而三种天牛都以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发生较重。
2. 2 桑树天牛成虫、幼虫的危害这几种天牛的成虫咬食桑树枝干皮层或直接食害桑叶成缺刻和孔洞。
幼虫则进入枝干内部,蛀食枝干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并在蛀食枝干内每隔一定距离会向外蛀成不定向的排泄孔,用于通气和排粪,致使桑树枝干蛀空、枯死,甚至整株桑树生长不良或死亡。
幼虫在桑树被蛀枝干内越冬,越冬场所安全,冬季死亡率极低,而且为来年春季越冬结束后继续蛀食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 3 桑树天牛的繁殖周期桑树天牛完成一个世代需1~2 年, 为害时间长。
如桑天牛在江、浙一带2 年发生一代,成虫期达80 多天,产卵期33~40 天,发生时间从4~5 月到9~10 月份。
幼虫在被蛀枝干内二次越冬,幼虫期长达300 多天[8]。
由于成虫、幼虫活动时间长,为我们捕捉成虫和幼虫防治提供了较有利的条件。
天牛产卵于枝干皮层或树缝、裂口等处,在产卵处可留下“U”字型或“T”字型产卵痕,这对我们调查卵和灭卵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防治方法3.1.实行检疫严禁从国外、省外、市县外通过原木、包装用木材和带虫树木等途径,传入危险性天牛。
3.2. 卵期防治卵期防治可进行化学防治如:喷洒40%乐果乳油500 倍液,枝干上要喷周到;初龄幼虫可用敌敌畏或杀螟松等乳油10~20 倍液,涂抹产卵刻槽,杀虫效果较好[9]。
也可进行物理防治即组织人力沿树干和枝条寻找由绿色糊状物构成的“产卵巢”,人工去除。
3.3. 幼虫期防治。
幼虫期的化学防治有以下几种方法:①4-10月份幼虫活动期,在排粪孔处用棉球蘸取.40%氧化乐果乳油5倍稀释液塞入虫孔,熏杀幼虫。
②用注射器将+"#久效磷或甲胺磷乳油+倍稀液注入虫孔,利用药剂的内吸性毒杀幼虫。
③用磷化铝或磷化锌制成的毒签插入虫孔,熏杀幼虫。
④在-月中旬或&月上旬,在树干基部刮去表皮(宽10~30厘米)成环状带,用.40%氧化乐果原液或1倍稀释液涂带,毒杀初孵幼虫[10]。
幼虫期的物理防治可以用以下方法:①天牛卵孵化为幼虫后,先在皮层内为害,为害后有较明显的树液渗出淌下,即流下“酱油水”,此时可用刀具挑开皮层,杀死幼虫。
②刺杀已蛀入木质部的幼虫。
蛀食枝干的幼虫会有排泄物排出孔外,幼虫所在位置是在有新鲜排泄物的孔附近,据此可用钢丝钩或其他工具钩刺杀死幼虫,这种方法在整个幼虫活动期间都可采用,效果较好。
3.4. 成虫期防治天牛的成虫期较长,成虫羽化后需取食补充营养,啃食嫩枝表皮或桑叶。
所以,可在成虫期进行人工捕杀。
或用绿色威雷触破式微胶囊剂树干喷雾,毒杀成虫。
3.5. 天敌防治利用天敌昆虫、病原真菌、线虫和啄木鸟等对天牛类害虫进行防治。
寄生天牛幼虫和蛹的花绒坚甲(D astarcus longulus)和管氏肿腿蜂( Sderoderm a guani) [11], 寄生天牛卵的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sp. ) 、天牛卵姬小蜂(Aprostocaus fukutai) 、啮蜂( Tarqstichus sp. )等对天牛种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应用斑头徒盾茧蜂[O ntsirapalliatus(Cameron) ]、周氏啮小蜂、蛀姬蜂防治天牛等的技术,也得到一定的推广和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线虫在被害植株的虫道中能主动寻找寄主,对天牛等钻蛀性害虫有独特作用。
防治试验表明,线虫在应用上具有很大的潜力,招引、驯化鸟类如大斑啄木鸟[D endrolppos (Major) ]防治天牛的技术在生产中已有应用啄木鸟是啄食天牛幼虫和多种蛀干害虫的能手,一只成年啄木鸟可啄食天牛幼虫和其他害虫100多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