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课外阅读(主题:感动)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外阅读专项》试题(含答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外阅读专项》试题(含答案)今年春节,我第一次收到儿子送给我的礼物——一块德芙巧克力。
当我把巧克力放在手心里时,我看到了儿子从未有过的辉煌表情。
儿子已经二十岁了,在一所自修大专班研究,他的零花钱是通过业余打工挣来的。
他在一家卡拉ok厅当服务员,每天从晚上6点干到午夜12点,第二天一早,他还要赶两趟车去学校上课。
在打工期间,他每晚要打扫三间包房,洗很多茶杯,为客人倒茶送水,直到深夜。
他学会了简单的英语日常用语,能够说出各种洋酒的英语名称,还学会了如何制作水果盘。
两个月来,他没有向我透露任何消息,但我唯一的感觉是他瘦了。
1.改写句子结构,使其更加流畅。
2.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3.描述儿子在卡拉ok厅工作的细节。
4.你如何理解“他学会了如何制作水果盘”?5.你对这篇文章有何感想?儿子在中学时,按照父母的标准来看,他的成绩不怎么好。
我经常对他大声斥责:“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我们不指望你让我们享福,你必须要在社会上自立!”每次听到这些话,儿子都低头不语。
回想起来,我这样做实际上是在把当父母的不平衡情绪发泄到了他身上。
但是,现在我捧着儿子送给我的礼物,心中不由得感到痛楚。
他承受了那么多的冷言冷语,但他从未怨恨或疏远我,只是默默地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自己。
对于母亲来说,儿子送的礼物无论是一块巧克力还是一栋房子,在意义上都是一样的。
他的父亲、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也都收到了小小的惊喜。
儿子考虑到了每个亲人的爱好,他的细心和周到真的让人感到惊讶。
儿子从小就有着宽厚的性格、真诚的待人方式、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出色的动手能力……但是,这些优点在过去都被我忽略了,因为学校的成绩单上没有记录分数。
我感谢社会在他第一次踏出社会时给予他的成功,并肯定他在社会上立足的能力。
这对于一个成绩单上留下失败记录的年轻人来说,足以支撑他一生的自信。
也许,这才是他送给我的最好的礼物。
1.描述“辉煌的表情”不恰当的是C.的模样。
2.第三段末尾的“悄悄地”指的是儿子默默地用自己的方式证明自己;“证明”指的是儿子的优点和成就。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课外阅读(有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课外阅读(有答案)班级姓名成绩一、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你来过,很优秀①清明去扫墓,总会注意到周围的那些墓碑,常怀了好奇,读上面的墓志铭。
后来,我又从因扫墓而相识,写这些墓志铭的亲友那里,知道了他们和逝者之间感人的故事。
②“妈妈,我走了,你们不要难过,不要悲伤,我的眼睛还在看着这个世界。
”这是一个叫张鹏的男孩的墓志铭。
他是一所大学的在读研究生,因为肝癌而去世。
在他去世的两天后,他的眼角膜被移植到两个孩子的眼睛里。
他的故事感动了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因为在他之后,陆续有百例眼角膜捐献,许多双眼睛由此可以重获光明。
用爱传递爱,便是生命的大爱。
这是张鹏留给我们的启示。
③“妈妈的爱永远是温暖儿女心房的棉被。
”这是四个儿女为母亲写的墓志铭。
母亲去世时,已是70多岁、生活无法自理、失去记忆的老人了。
但她的孩子们永远记得,小时候那些寒冬的日子,成年后那些回家的日子,睡到半夜,被子掉在了地上,妈妈总会轻轻进来,拾起,帮他们把被子盖上。
妈妈如今不在了,但爱还在,永远在孩子的心里。
这床爱的棉被,定会温暖孩子的一生。
④“你来过,很优秀。
”这是位母亲写给孩子的墓志铭。
这个孩子正值青春年华,因救人而去世。
身为教师的妈妈给孩子写下了这样的评语。
短短的句子里,饱含着母亲对孩子的爱,还有对孩子的赞许、欣慰之情。
生命,真的不在于长短,而在于走过的这段人生路,你给这个世界,给他人留下过什么。
这个孩子用他短暂的生命换取了另一个生命的延续,他的精神永存,他永远活在母亲的心里。
⑤看着这些墓志铭,我仿佛听到了,看到了逝者的生命中,那些曾熠熠闪光的美好。
我为他们的故事,为人世间这些充满爱的情愫感动着,从而感悟出生命的意义和厚重。
(1)请仿照示例,简要概括作者讲述的三个墓志铭背后的故事。
①研究生张鹏捐献角膜,感动了这座城市;②;③。
(2)填到第⑤段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生者对逝者的低声倾诉B.生者和逝者心灵间的对话C.逝者留存于世的最后遗言(3)三个墓志铭分别让人感受到怎样的爱和美好?请找出相关语句,用“”画出来。
第四单元 单元主题 同步阅读 拓展训练-语文五年级上册 (统编版)

1.具有较强的课外阅读意识,能自觉安排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有收藏图书资料、参与读书活动的习惯。
2.在规定的读书时间内专心读书,能坚持读书60分钟以上,能与人交流读书感受。
3.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会摘录、会剪报,学会写感想型读书笔记。
4.在阅读中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词句的意思,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能质疑并展开讨论。
5.初步学会速读,可达每分钟200字以上,学习浏览,能根据要求选择有关读物和收集有关信息。
6.学习探究性阅读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专题性阅读。
对人物和表达方法作出简单的评价。
背诵诗文30篇,开始阅读中外名著,全学年课外阅读总量达50万字以上。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古诗三首》和《少年中国说》(节选)。
默写《示儿》。
2.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了解诗句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结合相关资料,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题拓展阅读训练(爱国情怀)单元主题:爱国情怀学校: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一)我是祖国妈妈的孩子我的生日是十月一日。
人们都说:“这孩子好福气!”是啊,十月一日是祖国妈妈的生日,能和妈妈同一天过生日,当然是幸福的。
50年前的十月一日,当祖国妈妈抹去多年来列强的欺侮.(wǔ,huǐ),第一次向世界露出端庄的笑容时,人世间不但没有我,甚至还没有我的爸爸妈妈。
不过,我总是(固执偏执)地认为:那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上空腾飞的鸽群里,有一只就是我;在游行队伍手执的鲜花里,有一束就是我;那一天,在还没有解放的国土上,革命者撒.(sǎ,sǎn)出的传单中,有一张就是我!几经(回旋涡旋),我终于降生在这片开满鲜花的土地上。
沐浴着十月温暖的阳光,我在祖国妈妈的怀抱里成长。
在明亮的教室里,我努力地学习;在宽敞的操场上,我积极地锻炼;在庄严的少先队呼号中,我认真地思索,设计着自己的未来——我将是一艘接近光速的飞船,给茫茫的宇宙送去祖国妈妈的问候□和所有智慧的生命一起唱着和平之歌□我将是高山顶上的一所希望小学□让知识的常青树长满最偏僻的角落□我将是国境线上的一道钢铁防线□使形形色色的来犯碰得头破血流□我将是高科技产业集团□让蓝眼睛灰眼睛的客户都对我的产品伸出拇指□0K□中国□不管过去,现在,未来,我都是祖国妈妈忠诚的孩子,我的血管里流淌着长江和黄河。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主题阅读 附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主题阅读要是可以把军衔授给禽类的话,这只白公鹅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了。
它板正的姿势啦,步态啦,和别的公鹅攀谈时的腔调啦,全是海军上将的派头。
它走起路来慢条斯理,仔细掂量着每一步。
落步之前,它总要先把脚掌往上抬抬,再合上掌蹼,就像收起张开的扇面一样;然后摆一会儿这个姿势,再不慌不忙地把脚掌放到地上。
通过车辙凌乱而泥泞的路时,它也那么有办法,身上的任何一根细翎都不沾上一点儿污泥。
①就是狗在身后追赶,这只鹅也决不举步奔跑。
它总是高傲地、一动不动地挺着长长的脖子,好像头上顶着一罐水。
②当白鹅在浅水滩里挺直身子,扇动起两只长长的有力的翅膀时,水面上便泛起层层涟漪,岸边的芦苇也会沙沙作响。
这只白鹅在整片河湾里最引人注目。
它过得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青草茂密的河岸属于它,水边最洁净的沙滩也属于它。
可最糟糕的是,白鹅把我下了鱼饵的一片水面,也划为自己的地盘。
我们为这片水面打了好长时间的官司,它根本没把我放在眼里。
有时它率领一伙公鹅横成一排,直奔鱼竿,而且还要赖在那里;有时它们在河对岸洗澡,大声叫唤,拍打翅膀,互相嬉戏。
③要不,它就与邻近的鹅群来上一场厮打,弄得满河里漂浮着撕咬下来的乱羽。
如果赶上这么一场用以耀武扬威的乱子,你就甭想有鱼咬钩了。
有多少次,它径直把我罐头筒里的鱼饵咽进了肚里,有时还拖走挂着鱼饵的钓绳。
干这种勾当它从不偷偷摸摸,总是从从容容、不紧不慢的,因为它自认为是这条河的主宰。
白鹅大概认为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属于它。
它要是知道了连它自己也属于村里的少年斯焦普卡——他愿意的话,就可以把它抓起来,交给母亲,用它和鲜白菜一起熬汤喝——那可就要大吃一惊了。
——选自俄国的叶·诺索夫的《白公鹅》,有删改1.【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慢条斯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耀武扬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读句子】画“”的句子中连用三个语气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特点】这只白公鹅有什么特点?请根据画“”的句子来分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快乐读书吧:笑与泪,经历与成长》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快乐读书吧:笑与泪,经历与成长》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快乐读书吧:笑与泪,经历与成长》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能够比较准确、流畅地分享自己阅读过的作家成长故事的作品。
2、读懂小说,感受作家的成长与经历。
3、懂得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1、通过读作家成长的故事,研究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2、积累语言,读懂作家成长的故事。
教学难点积累语言,提高阅读兴趣和能力。
教学策略:1、课前阅读准备充分。
本单元“快乐读书吧”紧紧围绕“小说人物形象”,分享作家作品中成长的故事,通过感悟他们生活中的欢笑、喜悦和磨难、痛苦,培养学生勇敢面对未来的信心。
因此,教学时,学生阅读小说的储备非常重要。
所以,课前让学生进行小说阅读研究很重要,要提前让学生读《童年》《小英雄雨来》等书,可以分小组讲述关于成长故事的小说。
2、利用书名展开话题。
书名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我们可以通过这个信号来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
由于书名包含的信息有些是明晰的、有些是模糊的,所以,由书名展开猜想本身也充满了乐趣。
本次“快乐读书吧”指导学生读关于成长的故事,以《童年》一书书名为例,非常直观地告诉我们书中介绍的是童年发生的事,内容接近学生,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去猜想书中的故事,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编织他们心中的故事。
课前准备:1、预提纲(1)提前阅读XXX的小说《童年》。
(2)找关于成长故事的书籍或文章,读一读,初步认识人物形象。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流程:1、童年话题,引入研究1、教师说话:在我们的童年成长中,有很多欢笑和喜悦,也有磨折和痛楚,关于这些或甜或苦的履历,你们一定有很多话说吧。
2、指两三名学生说自己童年中印象最深的人及事。
3、揭示本次“快乐读书吧”的研究主题。
从你们的回忆中,我看到了你们的成长。
是的,童年里每一次履历就是一次成长,每一次的笑与泪,都在教我们一步步向前,勇敢地面对。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外阅读专题卷(含答案)

五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课外阅读专题卷(一)吐鲁番盆地我国的旅游胜地——新疆吐鲁番盆地,它的最低点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米,是我国最低的洼地,也是世界第二低地。
它每年六月至八月气温均高于40摄氏度,最高可达47摄氏度,而地表温度则高达75摄氏度以上;加上平均每年要刮七十多次风,每次卷起漫天风沙,所以有“火洲”“风库”之称。
《西游记》中所描绘的“八百里火焰山”(其实只有一百公里长)横贯整个盆地,那殷红色的山石,褶皱的地貌,远远望去,真像跳动的火苗。
在盛夏(猛烈强烈)的阳光(照射照耀)下,满山像烧起了大火,热浪灼灼扑人。
这里夏天人们每天都要洗澡,甚至一天要洗好多次。
传说有位县长上任时正赶上大热天,公务繁忙,热汗擦了又流,洗了又淌。
为了节省时间,他干脆坐到水缸里办公。
有人来找县长,光听见声音不见人,回头一看,哟!他正赤条条地坐在水缸里看文件呢!夏季去吐鲁番,半路上没有饭店也饿不着。
()带一些鸡蛋,不用找锅,不需生火,把鸡蛋往沙坑里一埋,很快()可以吃上喷香的熟鸡蛋了。
再配上随身携带的小菜和饮料,就是一顿十分(精致别致)的野餐。
吐鲁番人植树造林,变沙漠、盆地为绿洲。
在吐鲁番通往交河古城中间,有这样一条十五公里长的林阴路:两侧树分为三行,一行是钻天白杨,一行是桃树,一行是梨树。
据说这是一位五十年代的县委书记领人栽的。
他想让后人()有遮阳蔽日之处,()有解热止渴的桃梨。
如今白杨已搭起绿色的通道,桃梨已开花结果。
那些走得又热又渴的行人,惊喜地扑到这清凉的树阴下,大口地吃着酸甜解渴的水果的时候,该是多么感激这不知名的种树人啊!大风、酷热考验了人,也锻炼了人,使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像金子一样耀眼、闪光。
1.给下列词语中的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漫:①不受约束,随便;②广阔,长;③到处都是。
漫.天风沙( ) 长夜漫.漫( ) 漫.无目的( )2.在文中括号里合适的词下面画横线。
3.在文中的括号内填入合适的关联词。
4.人们把吐鲁番称作“火洲”“_________”。
第四单元 理想和信念(课外阅读)-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核心素养阅读(部编版)

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核心素养阅读(部编版)第四单元理想与信念(课外阅读)❆单元主题概述❆单元概述本单元以“理想和信念”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四篇课文。
本单元课文体裁多样,有古诗、回忆录、演讲稿和小说;内容丰富,有的抒发了作者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志向,有的追忆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有的阐述了革命志士共同的理想与信念,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节和民族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语文要素及其解读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本单元编排了两个语文要素,一个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一个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两个要素学生都已经学过,这次复现是为了强调对这两个要素的综合运用。
围绕这两个要素,教材设计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练习。
《十六年前的回忆》不仅可以借助言行体会人物品质,还能通过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为人民服务》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并借助“阅读链接”,理解课文的关键语句;《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引引导学生从言行描写中体会董存瑞的可贵品质;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栏目要求学生能品读语句,通过外貌和神态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本单元课文时代较为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障碍,综合运用学过的一些方法,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核心素养阅读训练✪一、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阅读正文阅读提示小松杜荀鹤对于诗歌的理解,不但要理解其表面意思,还要通过重点词句理解作者所表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1.翻译。
(1)待:_____(2)凌云:__________2.说说诗句的意思。
自小刺头深草里。
时人不识凌云木。
3.这首小诗中诗人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什么特征?本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请写出两首托物言志诗。
画龙点睛升华主题1教学设计

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第四单元单元情感诵读课设计意图:一个单元的学习之旅结束了,围绕单元主题,以“一主两翼”的材料为主,采取鸟鸣式谈自己学文后的感受,以“课外搜集”为辅,采取鲸吞式交流自己广泛的资料。
这样的教学,立足于课堂,扩散到课外,围绕一定的主题,将教学统一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中,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实现单元主题的升华,让学生在感悟语文的同时,也在感悟生活,感悟人生。
教学目标:1、整体回顾本单元课文,通过重点句段感情朗读,理解升华单元主题。
2、围绕主题交流分享在主题阅读中积累的优美片段及自己的感悟。
3、通过课外相关主题的诗词及文章的交流以及自主创作,进一步升华主题。
教学过程:一、走近课文,导入主题。
第四单元学习了一组课文,分别是(挑生),这些课文有的叙述了浓浓的亲情,有的再现了关心他人的温情,有的展示了奉献自己的热情,这些都是流淌于人与人之间的(生齐)人间真情。
(板书主题:人间真情)二、走进课文,诠释真情。
这单元课文如果按照年龄划分,可以分为几组。
(挑生)第一组为幼儿,第二组为成人。
两位幼儿分别是(挑生:5岁的盲童明明和4岁的萨沙),让我们首先走进这两位孩子如水晶般纯洁的心灵世界。
《番茄太阳》的哪些段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你感受到了“人间自有真情在”。
生:最令我感动的是明明那一句话:“阿姨,妈妈说我的眼睛是好心人给我的,等我好了,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这能看出明明的善良和爱心。
她把好心人的一种关爱传给了我,明明的话虽然不会实现,但是却足够让我流泪。
这种关爱、关怀、关心都是人间真情。
生:我来补充。
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女孩,她却是一个盲童,但是却有一颗懂得关心他人的童心。
只有这么大的女孩,却懂得关爱他人,我们这么大的孩子又何尝不应该呢?她那双眼角膜是那位好心人捐给她的,用时也给予了明明一种精神,我们更应该向这个好心人学习那种给予的真情,那种给予他人温暖和一种对生活的向往。
这正是人间真情啊!生: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与明明交往的那么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课外阅读(主题:感动)班级()姓名()学号()所用时间()家长签字()(一)财富他打着一把雨伞漫步在一条寂静的小街上,猛抬头发现路边一棵小树下站着个大约十一二岁的姑娘。
衣服全淋湿了,乌黑的长发上雨水顺着发梢往下滴。
他急忙走到她跟前,扬了一下伞说:小姑娘在等谁呢?快避避雨吧!他迅速将伞遮在她的头顶上。
小姑娘仰脸看着他,笑着说:“谢谢叔叔”。
“你在等爸爸还是妈妈?”他问她。
她摇摇头说:“不,我等一个人,现在已经等到了。
”小姑娘的声音里含着快慰。
“等到的人呢?”他疑惑不解地问。
“我等的人么,就……就是您。
”她扬头笑嘻嘻地告诉他。
小姑娘的话还真让他莫名其妙,他笑笑试探着问:“你是不是认错人了?”小姑娘肯定地说:“一点不错,您正是我要找的人。
”小姑娘瞅瞅他那困惑的脸又说:“告诉您吧,我爸爸给了我一大笔财富,可我不想要,我要把它送给下雨天为我打伞的人。
”“看来,这个人就是我喽?”他似乎在试探或者好奇地问。
“是的,所以我要把财富送给您。
”她把小手伸进口袋里。
他信口问道:“你要给我什么财富,多少,是金币、美元还是其他?”小姑娘略微启开小口儿高兴地说:“不,是十万元钞票,不信您看看!”小姑娘不慌不忙,把一只手慢慢地从口袋里拿出来,手里当真拿出一张闪闪发光的“钞票”递在他手里。
他从未见过这么一张十万元的大钞,不禁睁大了眼睛暗想:天呐,这是什么大钞,这分明是一张在硬纸片上画的水彩钞票。
他不禁大笑起来:“哈哈,真是一笔珍贵的财富!谢谢,我收下了。
”小姑娘眨巴着两只大眼睛看着他问:“叔叔,您不想知道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吗?”他说:“我当然想知道喽。
”小姑娘微微一笑说:“我实话告诉您吧,我近日读了一篇外国小说,讲的是一个女孩儿,她的父亲是州里首富,一天她对父亲说想要一笔价值十万美元的财富,要把它送给一个在雨天为她打伞的人。
爸爸答应了她的要求,就给她开了一张十万美元的支票。
等到下雨的那天,她就到街上去。
”“找到那个人了吗?”他急不可待地追问。
小姑娘又接着说:“那天开始下着小雨,后来越下越大。
小姑娘站了整整一个上午,竟然没人理她,她伤心地哭了。
”“真是悲惨,”他长叹一口气……小姑娘又说:“我不服气,也不相信,决定自己试一试。
结果,您没让我失望!”女孩咧嘴笑笑说:“可我没有真实的财富,只是一张有象征意义的财富。
”他说:“不,你我都得到了财富,是一笔最珍贵的财富。
”1、财富是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它可以是有形的物质,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它或许是在困境中得到的一次帮助,或许是偶然中发现的一种品质。
请认真阅读文章后说说本文以“财富”为题的含义。
“财富”是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一种美好的道德情操,一种关心弱者、助人为乐的高尚行为。
2、本文以“财富”为线索,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内容。
一个下雨天,一条街上,“他”在漫步时为一个站在树下的小姑娘遮雨,得到了她给的十万元硬纸板做的水彩钞票,小姑娘也为自己和一篇小说中人物不同的结果而喜悦,他们都得到了一笔珍贵的财富。
3、请结合文章内容,揣摩下面两句话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1)小姑娘仰脸看着他,笑着说:“谢谢叔叔”。
既表现了对叔叔为他遮雨的感谢,也表现了她得到了一个好结果,有人为他撑伞的喜悦。
(2)“真是悲惨,”他长叹一口气……这一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这一句简短的话表现了“他”对外国小说中的小姑娘的同情,也表现了“他”对小姑娘生活的那个社会人们的麻木和冷酷的惊讶。
4、请你分析一下小姑娘和文中的“他”形象。
小女孩:天真善良,有童心。
男子:善良,有同情心。
5、两个不同国度的小姑娘拥有着同一个心愿,同一个心愿在两个不同的国家却有着不同的两种结果。
请结合文章的写作特点,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抓住写作特点来谈感受,写作特点有:对话描写、对比,抓住这两个特点的好处来谈。
融冰之旅①2008年1月中旬以来,50年罕见的特大冰雪灾害sìnuè(肆虐)神州大地,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然而,在冰雪世界上也演出了一个个爱的故事。
②1月17日,济南军区某部士官朱应武兴冲冲踏上了返回老家贵州省石阡县金坪村的探亲之路。
卧病在床的母亲正在家中盼着他回去。
上路时他绝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让他的探亲之路不再平静。
③1 8日凌晨,贵阳火车站,这里滞留了大量的乘客。
刚走出车站,朱应武就发现一位身着单衣的青年人低着头,蹲坐在候车室前,面前放着一张求助的纸板。
这是一个来贵阳报考研究生,而因雪灾阻路已身无分文,请求帮助的青年学生。
当朱应武问清真实情况后,háobùyóuyù(毫不犹豫)地掏出400元钱。
④两天后,朱应武终于坐上车离开了火车站,却又滞留在凯里市运输公司客车站,一等就是十多天。
小小的车站里困住了很多旅客。
由于长时间滞留,许多人身上的钱所剩无几。
朱应武知道后,悄悄地给一些旅客塞一些救急钱,这个30,那个50,路途较远的就给100。
刚开始,大家以为他是政府救济人员,并没有太多反应,但当后来知道他只是一名解放军战士时,都被感动了。
爱心就此传递着:一位受困的青年旅客用朱应武资助他的钱买了一个毛毯,送给一位抱小孩的妇女。
⑤2月3日中午,几经周折,朱应武重新坐上了回家的小客车,但又因行车艰难而停靠路边。
天色一点点暗下来,气温越来越低,旅客再待下去随时可能有危险。
朱应武从包里掏出军装,穿戴整齐后站了出来:“我是一名军人。
这一带我很熟悉,请相信我,跟我来吧。
”朱应武把自己带的干粮分发给旅客充饥,并带着他们沿着山路向前面的小镇进发。
⑥经过3个多小时jiānnánbáshè(艰难跋涉),他们终于来到了龙溪镇。
到达之后,有8位旅客已经没有钱住店了,朱应武再一次毫不犹豫地为他们交了住宿费、购买了返家的车票。
⑦从1月17日到2月3日,朱应武在路上一共滞留了1 8天,却先后资助受困旅客50余人,钱物折合共计7000余元,而他自己却一直住着每天1 5元的小店。
⑧这是一次爱心的融冰之旅。
归程因冰雪而曲折,但却因爱心而感人。
⑨在冰雪中国,类似这样感人的事迹和感动的瞬间还有很多很多:那些顶风冒雪,用镢头铲子夜以继日除冰的解放军战士;那些在冰雪严寒中忘我工作的记者;还有年三十自发赴湘,1 5天义务救灾的唐山l 3位普通农民……⑩雪灾中,一副手套、一顶棉帽,就可以给严寒中的孩子一股温暖,帮他们抵御风雪;一杯热水、一碗泡面,或许就可以让滞留在火车站的旅客,暂时忘掉饥寒,感受到家的温暖;一片积雪的清扫、一铲冰雪的清除,或许就可以让车辆顺利通行,交通尽早恢复。
每一场灾难都是无情的,但每一场灾难又都能唤起人性大爱的回归。
(节选自《青年文摘》2008第4期,有删改)1、在括号里看拼音写词语。
2.分别概括第③段和第⑤段叙述的事情。
答:第③段:18日清晨,朱应武给火车站一位来报考研究生已身无分文的青年学生400元钱。
(或朱应武资助青年学生);第⑤段:2月3日中午,朱应武因客车行车艰难停靠路边,便穿上军装带领旅客沿着山路走回小镇。
(或朱应武带领旅客跋涉到龙溪镇。
3.标题“融冰之旅”有什么含义?答:融冰之旅既指朱应武这样回乡的人们一路不顾冰雪灾害的恶劣天气,艰难坚持回家的过程,也指朱应武一路上既无私帮助他人,也带动了大家互相帮助,传递温暖的高尚行为。
或:①朱应武奋战百年未遇的冰雪②朱应武温暖遇难人冰冷的心4.朱应武面对冰冻雨雪的灾难,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答:有爱心,有责任感,镇定勇敢5.结合上文,联系下面一则材料,谈谈对你的启示。
十多天来,一支由13位唐山农民组成的“支援救灾小分队”活跃在郴州城乡,他们中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的19岁,就是这13位唐山农民带给了人们特别的感动:他们是农民,干不了什么技术活,但哪里最困难,他们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最危险,他们就战斗在哪里。
吃不惯湖南菜,他们就吃方便面;没有塑料套靴,他们穿着湿淋淋的鞋袜奋战;受寒了胃痛难忍,他们就用塑料壶盛点热水暖胃……也许有人会问,这13位农民到底图个啥?图名?他们是地道的农民,名对他们几乎毫无意义;图利?他们冒着风险自费参与抗灾,所带的几万元钱已经所剩无几。
“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时,如果不是全国人民无私支援我们,能有唐山翻天覆地的变化吗?现在湖南遭了灾,我们也应该支援他们!”这是13位唐山农民的心里话,也是他们最朴素的回答。
从材料可以看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责任感已深深影响了许多人。
社会需要这样的责任感,朱应武、唐山的13位农民兄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青少年要向他们学习。
永不贬值的财富①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当时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大学,这在偏远的山村里可是件新鲜事,村里为此专门请乡电影队来放了场电影,以示祝贺。
左邻右舍,张王李赵的婶子、大娘知道我们家穷,也都你家10元、他家8元地往我家送钱,帮我筹学费。
望着桌上那一堆零碎的人民币,我被这淳朴的乡情、善良的父老乡亲深深地感动着。
②但令我终身难忘的却是入学前发生的一件事。
那天上午,我正在家里收拾行李,准备启程。
忽然,听到门外有个苍老的声音喊:“山子他娘在家吗?”母亲听了,赶忙去开门。
门外站着村里那个瞎眼的老婆婆。
老人家一生没儿女,相依为命的老伴死后,她大病一场,两眼便失明了。
平常只好握着根竹竿,摸索着向左邻右舍要地瓜皮子度日。
母亲急忙把瞎眼婆婆让进屋里坐下,然后,喊我倒茶。
瞎眼婆婆对我母亲讲了一大堆赞扬我有出息的话,把我喊到她身边,用她那枯柴似的手颤颤抖抖....地从灰蓝布的土布兜里掏出一张皱皱巴巴的一元钱,对我说:“山子呀,我这个瞎老婆子也没钱,这两元钱是我用地瓜皮子从小贩手里换来的,2毛钱1斤,我共卖了10斤,你别嫌少,添着买本书吧。
”③怎么,两元钱?瞎婆婆手里分明拿着一元钱呀!望着这一元钱,我和母亲瞬间都明白了。
多么奸诈的小商人,他们竟伤天害理地欺骗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婆子!要知道,这10斤地瓜皮子,瞎婆婆要风里来、风里去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天,奔走多少户哇——“怎么,你嫌少?”瞎婆婆的话打断了我的沉思,母亲含泪示意我快接下,我颤抖..着手从瞎婆婆手里接过那山一样沉重的“两元钱”,眼泪已夺眶而出。
④许多年了,如今瞎婆婆早已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但老人家留给我的那一元钱,我却一直珍藏着。
因为在我眼里,它已不再是普通的一元钱了,而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不贬值的精神财富,它让我在人际关系日益商品化的今天,懂得如何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1、本文名为《永不贬值的财富》,表面上看这笔财富是指瞎婆婆给的“两元钱”或一元钱,而实际上是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不贬值的精神财富(让“我”懂得了如何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2、本文采用了倒叙的记叙顺序,在围绕“帮我筹学费”这件事上,略写了父老乡亲往“我”家送钱,详写了瞎婆婆来“我”家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