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近代的“国民性”改造》

合集下载

论中国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

论中国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

作者: 刘小林
作者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与信息学系!广西桂林541004
出版物刊名: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87-92页
主题词: 国民性;社会思潮;改造;新民
摘要: 20世纪初年兴起的改造国民性社会思潮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探索救国新途径思考的结果,同时也是在国外思想影响和19世纪下半叶一些思想家关于国民性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改造国民性思潮中,思想启蒙家们批判了存在于国人身上的种种劣根性,大力提倡新的国民意识,积极探讨了“新民”的途径与方法,并把理论探索付诸实践。

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表明近代中国思想界对学习西方认识的深化。

如何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

如何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

如何‎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内‎容摘‎要:‎遭‎遇天‎崩地‎裂的‎近代‎中国‎,同‎时迎‎接着‎西方‎现代‎性的‎全面‎入侵‎,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迅速‎转化‎为更‎为具‎体的‎两种‎措施‎:‎改造‎中国‎和改‎造国‎民性‎。

“‎如何‎改造‎国民‎性”‎的问‎题,‎正是‎在近‎代中‎国人‎遭遇‎严重‎的人‎生问‎题与‎意义‎危机‎时萌‎生;‎在救‎亡图‎存的‎出路‎探寻‎中并‎轨于‎以“‎革命‎”为‎核心‎的改‎造中‎国的‎历史‎潮流‎;并‎在先‎进的‎中国‎人对‎时代‎新人‎的设‎计中‎完成‎思想‎发动‎和理‎论准‎备;‎却又‎终止‎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因而‎,“‎国民‎性改‎造”‎的近‎代任‎务直‎接延‎续为‎当代‎使命‎,并‎遗存‎在现‎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历‎史重‎任中‎。

关‎键词‎:‎近代‎中国‎;国‎民性‎改造‎;教‎育现‎代性‎作者‎简介‎:‎作者‎简介‎:‎马和‎民,‎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教育‎决策‎协同‎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2‎01‎76‎2‎内容‎提要‎:‎遭遇‎天崩‎地裂‎的近‎代中‎国,‎同时‎迎接‎着西‎方现‎代性‎的全‎面入‎侵,‎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迅‎速转‎化为‎更为‎具体‎的两‎种措‎施:‎改‎造中‎国和‎改造‎国民‎性。

‎“如‎何改‎造国‎民性‎”的‎问题‎,正‎是在‎近代‎中国‎人遭‎遇严‎重的‎人生‎问题‎与意‎义危‎机时‎萌生‎;在‎救亡‎图存‎的出‎路探‎寻中‎并轨‎于以‎“革‎命”‎为核‎心的‎改造‎中国‎的历‎史潮‎流;‎并在‎先进‎的中‎国人‎对时‎代新‎人的‎设计‎中完‎成思‎想发‎动和‎理论‎准备‎;却‎又终‎止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因‎而,‎“国‎民性‎改造‎”的‎近代‎任务‎直接‎延续‎为当‎代使‎命,‎并遗‎存在‎现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历史‎重任‎中。

清末民初的军国民教育与近代中国国民性改造

清末民初的军国民教育与近代中国国民性改造

1 纪末 2 9世 O世纪 初 , 国在政 治 、 济 、 化 、 中 经 文
体质孱 弱 , 尚武和 冒险进 取精 神 , 是导致军 人 和 无 这
国民在战争 中怯弱 , 无法抗 敌 的主要原 因。“ 无 尚 苟
思想等 方面 都发生 了显 著 的变化 。军 国民教育 思潮 正是在 这种背 景下兴 起 、 展 。 为清末 民初 教育思 发 成
中 。 力提倡效 法斯 巴达 、 极 德意志 、 俄罗斯 、 本 的 尚 1 3 武教育 。他呼 吁 :我 不一 易文弱 之 旧习 , “ 奋其 勇力 , 以固其 国防 , 立赢 羊于 群虎之 间 , 则 更何 术 以免其 吞
断 的外来侵 略 , 连 串的军事 失败 , 使 中华 民族 大 一 促 觉 醒 。 过对 近代 中国屡 战屡 败原 因的反 思 , 通 当时 的
丛报 》 表《 国 民篇》 首倡 军 国民教育 。蒋百 里在 发 军 , 《 国 民之教育 》 军 中进 一步 指 出 , 军人 精 神 的要 素包
括爱 国、 公德 、 名誉心 、 素质 与忍 耐力 四方面 , 强调要 建造军 国 民, 须普及 军 国 民教 育 。 必
素 。于是 , 民性 改造 问题 开始 受到关 注 。 国 军 国民教育 的推行者认 为 , 国国 民重 文轻 武 , 中
国魂 。 国魂 者 , 国家 建立 之大 纲 , 民 自尊 自立 之 种 国
救 亡图存 的关 系 , 进一步 强调 军国 民教育 的重要性 。 蔡元 培任教育 总长时 。 国民体 质对 国家 富强 、 从 民族
独 立的作用强调 军 国民教育 的意义 。他的 言论和 主 张, 得到社会各 界人士 的积极 支持和 响应 。 实业家 张
死容, 病体 奄奄 , 息 才属 , 四万 万人 , 气 合 而不能 得一 完备之 体格 。 呜呼, 人 皆为病 夫, 国安 得不 为病 国 其 其

论老舍小说中的国民性改造

论老舍小说中的国民性改造

论老舍小说中的国民性改造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老舍小说中的国民性改造主题。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老舍以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通过一系列小说作品深刻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弊端,并对国民性的改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期望。

本文将从老舍小说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入手,全面分析他在小说中如何展现国民性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他对于理想国民性的探索和构想。

通过对老舍小说中的国民性改造主题的深入剖析,本文旨在揭示其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以期为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二、老舍小说中的国民性批判老舍的小说创作充满了对国民性的深刻批判。

他以其独特的文学视角,揭示了中国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身上所承载的种种劣根性。

老舍并不回避对民族弱点的批判,相反,他坚信只有通过深入剖析和批判,才能找到改造国民性的途径。

在老舍的小说中,他常常通过描绘小人物的命运,来反映整个社会的病态。

这些人物往往具有自私、狭隘、保守、愚昧等特质,这些特质在老舍看来,是阻碍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例如,在《骆驼祥子》中,主人公祥子的悲剧命运,既是个人的不幸,也是社会环境的产物。

祥子的自私、狭隘和愚昧,使他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老舍对国民性的批判,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上,他还深入到人性的深处,探索了这些劣根性的根源。

他认为,这些劣根性的形成,既有个体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

改造国民性,既需要个体的自我觉醒和努力,也需要社会的整体变革。

老舍的国民性批判,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批判,而是一种积极的改造。

他相信,只要人们能够认识到自身的劣根性,并努力去改变,那么整个民族就有可能实现自我救赎。

在他的小说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人物在经历种种磨难后,最终实现了自我觉醒和成长。

这些人物的成长历程,既是他们个人的蜕变,也是整个民族进步的象征。

老舍小说中的国民性批判,是一种深刻的、全面的批判。

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内容及意义

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内容及意义


土 的人 民 , 自建政 府 , 有 与在 本 国时所享 受 的相等 的 自治权 利 , 是殖 民地对 于母 国所争 得 的 自由: 四, 民信 教 自 这 第 人 由, 政府不能用 国教束 缚 于涉 之 , 是教 徒对 于教会所 争 得 这 的 自由 ; 五 , 国之 人聚族 而居 , 第 一 自立 自治 , 不许他 国他族 握其 主权 , 侵夺其土地 , 这是国人对于外 国所争得 的 自由; 第 六, 劳力者 自食其力 , 地主资本家不能 以奴 隶畜之 , 这是贫 民 对 于素封者所争 得 的 自由。这些都 是在追 求 自由的精神 生
中图分类号 :2 7 1 K 5 .
文献标识码 : Βιβλιοθήκη A文章编号 :6 2— 6 0 2 1 ) 1 0 8 0 17 3 0 ( 0 0 1 — 0 3— 4
由 是个 人摆 脱 奴 隶 的 个 体 精 神 生 命 。“ 人 所 以 为 人 者 有 二 凡
梁启 超认 为 , 中国贫穷 落后 的根本原 因是 国民素质普遍 太低。因此 , 欲其 国之 安 富尊 荣 , 新 民之道 不 可不 讲 ” “ 则 。 “ 新民” 要从 内在 的道德 品性 方面改造国民 , 中国人 从习惯 使
命 。其 二 , 由是 相 对 的 , 与 制 裁 和 服 从 相 统 一 。 自 由 分 自 它
梁 启 超 认 为 , 乱 世 以 力 胜 , 平 世 智 、 互 相 胜 , 平 据 升 力 太 世 以智 胜 。正 因 为 如此 , 方 国家 都 把 发 展 教 育 作 为 立 国 之 西 本。面对 中西 互通 , 竞争 日益激 烈 的局面 , 他认 为惟 一 的办
粱 启 超 国 民 性 改 造 思 想 的 内容 及 意 义

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及意义

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及意义

三、鲁迅改造国民性的历史意义 和价值
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价值。首先,该思想深刻揭示了 国民劣根性的危害和影响,为当时的社会改革和民族振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其次,鲁迅的作品广泛传播于海内外,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对提 升中国的国际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最后,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为中国近现代 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内容二
引言: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文学作品深深地扎根于中 国社会的土壤,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鲁迅的作品不仅具有深 刻的社会批判意味,而且他对国民性的探讨也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本次演 示将探讨鲁迅的国民性思想,以期读者能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的作品及其思想内涵。
背景:鲁迅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所见证的不仅是社会的黑暗面,还有 人们在这种黑暗面下的国民性。鲁迅的许多作品都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 麻木不仁、愚昧无知和崇尚权力等不良国民性。他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唤醒国民 的觉醒和反思。
参考内容三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以其尖锐的社会批判和深入的国民性分析而闻 名于世。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也对国民性格进行了深入的 剖析和批判。在当代,鲁迅的国民性批判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深层问题。他的作品,如《阿Q 正传》、《药》、《狂人日记》等,描绘了中国国民性格的多样性,揭示了当时 社会的种种弊病。他深刻地批判了国民性的弱点,如自轻自贱、守旧排外、逆来 顺受、看客心态等。这些批判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揭 了人性的弱点。
二、鲁迅早期论文中的改造国民 性思想
鲁迅早期论文的核心思想是改造国民性。他认为,中国社会的许多问题根源 在于国民性的缺陷,这种国民性需要加以改造。具体来说,鲁迅认为国民性表现 为缺乏独立思考、盲目跟从权威、保守封闭、虚荣浮夸等。这些特点导致了中国 社会的种种问题,如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文化保守等。

472.论中国人的国民性(鲁迅卷) (2)

472.论中国人的国民性(鲁迅卷) (2)

书名:论中国人的国民性(鲁迅卷)
作者:鲁迅
出版社:长江文艺
ISBN:9787535437570
分类:当代
作者简介: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内容简介:在人们的心目中,鲁迅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是以其小说、杂文、散文为主要创作标志的。

本书是鲁迅的随笔选。

所选作品,不包括《野草》和《朝花夕拾》中的篇目,也不包括鲁迅上世纪30年代写下的大量文艺论战名篇,内容上以社会、思想、文化、生活见闻方面的随笔为主,用鲁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偏向于“准风月谈”的那一类文字。

这些作品基本上按照发表时间的顺序排列。

其中1918——1919的“新青年”时期、1924-1925的“语丝”时期、1933——1934的“申报·自由谈”时期可以说是鲁迅随笔创作的三个高峰期。

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

作为文学家,他既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又是杰出的散文家,中国现代杂文的开拓者,也是卓有成就的诗人、文史家和翻译家。

关于中国近代史纲要的结课论文

关于中国近代史纲要的结课论文

关于中国近代史纲要的结课论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高校学生的一门选修课,目前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论文篇1:《论辛亥革命》摘要: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和领导的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既是一场革命运动,又是一场政治革新运动,同时又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但是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是的花,可以看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充分的暴露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虽然它失败了但它开历史之先河,指明了中国今后应该走的道路。

关键词:辛亥革命运动意义道路一、辛亥革命的背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社会背景:(1)《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2)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主义民主革命准备了物质条件;(3)新式学堂的兴起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4)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学说是思想武器;(5)上海和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6)民主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7)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宣传背景:进入20世纪,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涌现,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章炳麟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

各地次第成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等。

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出刊机关报《民报》,确定了革命纲领。

毛泽东曾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2)孙中山先生揭开中国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面纱,这面纱后面的革命又怎样呢?“革命可以‘救人救世’”,“无革命,则亦无和平,腐败而已,苦痛而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绍张锡勤教授的《论中国近代的“国民性”改造》
濂溪公子
今天读到了一篇好论文,给大家介绍一下,因为是介绍这篇论文,所以其中大量引用原文,其中论文的第二部分我全部抄了过来。

这篇论文共分五部分,前边是概述,正文分为三大部分,加上一个简短的结尾。

概述中作者说“要求对中国的…国民性‟进行改造,是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一件大事,它曾受到几代中国改革者的持续关注。

”“从这一问题提出之日起,提出者们所说的…国民性‟乃是指中国…民性‟、…积习‟中的…劣根性‟,所要解决的乃是如何提高国民素质、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人的近代化(现代化)、进而实现社会近代化(现代化)的问题。


正文第一部分,作者指出,首先是外国人的评价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国民性问题,然后是严复介绍的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梁启超又对这一学说做了发挥和宣传。

在改造国民性问题上,政见不同的维新派和革命党人的基本认识并无分歧。

正文的第二部分论述的是我们的国民性到底是什么,我把这部分内容全抄过来。


要想改造国民性,第一步工作无疑是梳理、揭示那时中国人身上的种种“劣下之根性”。

最早从事这一工作的是梁启超。

1901年,在《中国积弱溯源论》这篇长文中,梁启超将中国人“人心风俗”上的劣点归结为“奴性”、“愚昧”、“为我”、|“好伪”、“怯懦”、“无动”、等六方面。

次年,在《新民说》中他又作了较细的剖析。

他认为,“我祖国民性之缺点不下十百”,主要表现为缺乏公德观念、无国家思想、又无进取冒险性质、无自尊性质、权利与义务观念薄弱……。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又在一系列文章中对中国人的各种缺点、劣点作了更全面也更尖锐的揭示。

所列举的有:“好利无耻”、“老大病夫”、“不洁如豕”、“黄金崇拜”、“工于诈伪”、“不诚无信”、缺乏同情心,等等。

陈独秀竟认为,当时“中华民族种种腐败堕落”,业已“到人类普遍资格之水平线以下”,令人“惭愧、悲愤、哀伤”。

(《中国式的无政府主义》其措辞既极端尖锐也极其沉痛。

值得提起的是,鲁迅在“五四”前后所创作的小说,对病态的中国社会的各色中国人的种种缺陷、弱点作了入木三分的生动刻画,比一些理论文章影响更深。

中国近代的改革者、新学家们进而揭示,中国人的弱点、劣点虽有诸多表现,但最根本的则是奴隶性。

因此,从20世纪初开始,新学家们对国民劣根性的清算又集中表现为对奴隶性的清算。

最早从事这一揭露、批判的是梁启超、麦孟华等维新派思想家;继起的革命派思想家、宣传家也发表了大量剖析、批判奴隶性的文章。

对于奴隶性的种种丑恶表现,他们先后作了惟妙惟肖的描绘。

如:
奴隶则既无自治之力,亦无独立之心。

……言主人之言,事主人之事。

依赖之外无思想,服从之外无性质,谀媚之外无笑语,奔走之外无事业,侍候之外无精神。

呼之不敢不来,麾之不敢不去,命之生不敢不生,命之死亦不敢不死。

得主人之一盼、博主人之一笑,则如获至宝,如膺九锡,如等天堂,嚣然夸耀
于侪辈为荣宠。

及婴主人之怒,则俯首屈膝,气下股粟,虽极其凌蹴践踏,不敢有分毫抵杵之色,不敢生分毫愤奋之心。

(麦孟华:《说奴隶》,《清议报》六十九册)
从上述描绘可知,20世纪初中国新学家们所说的奴隶性,乃是指封建专制统治所造成的人们安分、顺从、依附、怯懦的顺民性格,以及一些人安于奴隶地位的奴才意识。

正是这种奴隶性使人自轻自贱,丧失独立自主的精神,养成依附、依赖等积习,使中国人“如群盲偕行,甲扶乙肩,乙牵丙袂”(梁启超:《十种德行相反相成义》),全无自主、自择能力。

更可怕的是,奴隶性所造成的顺民性格使人偷安苟活,安于被压迫、被统治的屈辱地位:“牛之马之[1]不以为苦,奴之妾之不以为辱”,“驯伏数千年专制政体下,相率而不敢动。

”(《箴奴隶》,《国民日日报汇编》第一集)
他们又指出,这种奴隶性在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中是普遍存在的,在那等级森严的庞大金字塔中,下一层者即是上一层者的奴隶。

中国“举国之大,竟无一人不被视为奴隶者,亦无一人不自居奴隶者。

”(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而且,“我中国人之乐为奴隶,不自今日始也”,“中国之所谓二十四朝之史,实一部大奴隶史也”。

(邹容:《革命军》奴隶性在中国不仅普遍存在,而且根深蒂固,于是,那时的中国遂成为一个“醉生梦死,行尸走肉,不痛不痒,麻木不仁之世界”。

(《二十世纪之中国》,《国民报》第一期)这些读之使人心酸、沉痛的文字,在当时曾使国人深受刺激,有力地激发了民族精神的振奋。

在20世纪初,改革者、新学家们一致认为,普遍存在于国人之中的奴隶性,乃是中国社会变革、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巨大障碍。

他们的结论是,国内的专制统治并不足畏,国外的列强侵凌也不足畏,“所可畏者,国民之奴隶根性耳”。

(辕孙:《露西亚虚无党》,《江苏》第四期)因此,要想实现近代化,要想改造中国并实现人的解放,就必须清除奴隶性。

中国近代对奴隶性的清算,从戊戌变法开始一直持续到“五四”新文化运动。

在《敬告青年》一文中,陈独秀向中国青年“敬陈六义”,其中第一义便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他期望中国青年“脱离奴隶之羁绊,以充其自主、自由之人格”。

由于在前两个时期业已对奴隶性的种种表现和严重危害作了深入揭露,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更多的是论如何破除奴隶性的问题。

新文化运动始终反对盲从、迷信,反对依附、依赖,猛烈抨击由三纲所造成的“奴隶道德”,提倡“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的自主理性(陈独秀《敬告青年》,鼓吹个人本位主义,矛头所向正是奴隶性,正是为了清除奴隶性。

对于清除奴隶性而言,这些理论工作的意义、影响更大。

在中国近代,几代改革者、新学家们将中国人的弱点、劣点概括、归结为奴隶性,是正确而深刻的。

这一概括、归纳使这场民族大反省不只是揭示“丑陋的中国人”的种种琐细的“丑陋”,不只是痛陈中国人“丑陋”的种种表象,而且准确抓住了要害、本质。

正文第三部分又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中国近代的新学家们不仅揭示了奴隶性的种种表现,而且揭示了所以如此的历史根源。

他们认为,从根源处说,奴隶性等乃是长期的封建制度造成的。

”第二部分论述了他们起初“循着社会有机体说,他们并未循着上述逻辑作出上述结论,而是循着…一”(个体)之性决定群体之性的逻辑,只强调国民个体的自我改造、完善”,作者评价说“这种单向论虽引发了中国人对国民性改造、国民素质提高的关注,产生过积极影响,可是,当国民性改造提上日程、进而要解决如何改造国民性的问题时,其理论偏差与消极影响便充分暴露”。

作者的观点是“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人的近代化与社会的近代化,原本是一种双向影响、双向互动的关系。

”在上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随着倡导者接触到更多新的理论以及实践教训的启发,他们先后否定了这种单向决定论,开始走出了戊戌变法以来的理论误区”。

“胡适所主张的社会改造是一点一滴的改良,但他坚定认为个人与社会双向影响、个人改造与社会改造双向互动,并将社会改造置于优先地位,这无疑是有价值的。

”“而当李大钊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以
后,他对双向互动、双向改造也作了明确的说明,这便是:…不改造经济组织,单求改造人类精神,必致没有效果;不改造人类精神,单求改造经济组织,也怕不能成功。

我们主张物心两面的改造,灵肉一致的改造。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全文的结尾部分,作者说“在个人与社会、…人民与政府‟、人的近代化与社会的近代化的关系上,从单向决定论转变到双向影响、双向互动论;从孤立地谈个体人的自新转变到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改造个人,这无疑是认识上的巨大进步。

经由十多年的探索,到新文化运动后期,中国近代的思想家们终于对中国民众的…劣根性‟以及如何改造的途径作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说明和规划。

今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全民的基本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造就社会主义一代新人,依然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和基础建设。

在此过程中,重温近代国民性改造的曲折历程,汲取前人积极的理论成果,无疑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在论文的第二部分,作者可以用广为人知的鲁迅先生的杂文《灯下漫笔》做例子应该更有说服力。

在该篇中鲁迅以深邃的目光,穿透几千年中国的历史风云,凝结成一个痛苦的结论:中国人的历史不过是在“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怪圈中恶性循环,中国人从来就没有走出过这个怪圈,中国百姓从来就没有做过一回真正意义上的“人”,顶多不过是奴隶(或叫“牛马”)。

文章最后,寄深切希望于青年改变这一悲哀的现实,创造一个全新的民主社会。

[1]此处的“之”字杂志原文中没有,没法查原始材料,我联系上下文添上的
原文见《哲学研究》2007年第6期第30——3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