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 异同
杜威、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的比较和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大学答题纸(20^6—2017学年第_2_学期)课号:___________ 课程名称:中外教育史改卷教师:___________ 学号:156004022 姓名:段昊雪得分:______________浅析杜威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一、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杜威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代表作品为《主义与教育》,其思想可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1.论教育的本质。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2.论教育目的。
主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3.论课程与教学。
杜威主以活动经验、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即活动课程。
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强调从儿童的现实出发,利用儿童游戏的本能,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知识。
活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活动教学。
4.提出五步教学法。
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验证这个假设。
5.提出了儿童中心论。
杜威认为教师是学生的辅助者,教学活动要根据儿童的兴趣进行。
形成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杜威这些教育概念,都是根据他的理论观点,针对“传统教育”而提出来的。
他猛烈抨击“传统教育”压抑儿童个性发展、漠视儿童的才能和兴趣、使学习成为儿童的沉重负担、残害儿童的健康等诸种弊病;反对“传统教育”以生硬灌输的方式传授过时的书本知识,反对以训练的方法获得那种孤立的技能和技巧;认为“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生活,不适应美国现实的需要。
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评,在许多方面是切中时弊而富有积极意义的,对当时的美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杜威的这些教育观点,就其强调教育对象的特点、注意实际有用的科学知识和比较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要求教育同实际的社会生活协调一致而言,是有合理因素的,在当时也是比较新颖的。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比较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比较传统教育是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赫尔巴特及其学派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现代教育则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和思想家杜威对当时逐显刻板化的传统教育的改造。
赫尔巴特和杜威,这两位西方近代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往往被人们看作是互相对立的两种教育思想的代表。
我想,其部分原因是杜威及该学派人物举起“批判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的旗帜,标榜自己为“现代教育”的革新派而形成的历史观念,另一部分原因则是后来者们在研究他们的教育思想时,夸大了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并推向极端而带来的种种误解和错误。
但是如果我们摒弃这种“非此即彼”对立的思想方法来研究教育史上不同学派的思想,就会发现,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育思想并非完全对立、不同的,相反,还有不少共同之处,杜威的教育思想于赫尔巴特学说而言,除了批判,还有继承、包融和发展。
下面就让我们试图跳出“对立”的传统模式,从理论基础、教育目的、教学理论、历史地位等方面,深入了解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内容及异同点,从而加深我们对教育规律的一些基本认识。
传统教育派主要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
教育要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
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步去进行,这就是所谓“四段教学法”。
传统教育派还认为“训育即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的态度应该是温和的,方法是进行道德行为训练。
传统教育派强调教师和书本的权威作用,教学阶段有机械化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现代教育派主要教育观点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教育的目的应该来自教育过程之内,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教育的步骤,而不应该从教育的外部去寻找一个目的强加给教育,即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不断地生长下去。
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活动组织学习,从做中学,不断改造自己的经验。
从兴趣的角度看赫尔巴特和杜威教学思想的异同-精选教育文档

从兴趣的角度看赫尔巴特和杜威教学思想的异同杜威在其所著的《学校与社会》、《经验与教育》等著作中对教育现象作了“进步”与“保守”、“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等划分。
他把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以书本知识、课堂教学和教师主导的教育统称为“传统教育” , 而把自己所倡导的以儿童自身、以个人经验和活动教学为主的教育称之为“进步教育”或现代教育”。
由于理论上的误读和误解, 人们有意无意地为赫尔巴特和杜威分别贴上了“传统”与“进步”的标签, 似乎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本身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
从兴趣这一角度看, 二者的教学思想存在着相同的地方, 本文旨对这一问题在理性上做点分析, 以更清楚的了解两位教育家有关兴趣方面的理论客观的对待两种教学思想的异同。
兴趣教学思想无论在中国古代, 还是古希腊、罗马等西方教育史中都有提及。
早在孔子时期, 他就提出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问题: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三哲虽不曾明确的提出兴趣的重要性, 但是在各自的教育思想中都有所体现: 如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式的提问从学生熟悉的事物说起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柏拉图让儿童在求知的过程中获得“理性之乐”使人获得幸福。
近代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的开篇提到: “大教学论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 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 或使学生感到厌恶, 它能够使教员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
”到赫尔巴特时 , 他在《普通教育学》构建了相应的学科。
杜威对兴趣学说的研究也非常多 , 散见于《我 的教育信条》、《儿童与课程》等著作中。
另外 , 他还专门出版 了《兴趣和意志训练》的关系一书来研究“兴趣心理学”。
澳大利亚教育家康纳尔评价说 : 兴趣是杜威教育思想的一个关键主题”和“中心概念” , “赫尔巴特的有意义的贡献之一就是把兴趣看作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 杜威的著作则更加强想的重要乃至核心概念。
我们不妨从对兴趣的研究入手 , 来分析两种教学思想的异 同。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有哪些异同?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有哪些异同?赫尔巴特和杜威,这两位西方近代教育史上很有影响的人物。
赫尔巴特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 杜威被称为“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进步教育的代表”“适用主义教育的代表”。
这两位伟人,常常被人们当作是相互对峙的两种教育思想的代表,但经过认真研究发现两者的教育思想除了差别,还有许多共通之处。
不一样之处:一、教育目的不一样。
赫尔巴特重申教育是人将来生活的一种准备 ; 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论。
他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
在杜威看来,外在的教育目的是强加的,不可以充足考虑少儿的本能与需要 ; 固定的教育目的缺少灵巧性,不可以适应不停变化的详细状况。
“教育过程在它自己之外无目的 ; 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教育就是生长 ; 在它自己之外,没有其他目的”。
这就是杜威最有名的教育目的论。
二、教师与学生地位不一样。
赫尔巴特重申“旧三中心论”即教师、教材、讲堂。
他重申教师是中心,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 杜威提出“新三中心论”即少儿、活动、经验。
他重申少儿中心论,整个教育过程中要以少儿为中心,要求尊敬少儿的本性。
三、课程方面不一样。
赫尔巴特重申以系统知识为中心,重视学科学习,忽略学生的生活经验,杜威以其经验论哲学为基础,提出了“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的课程理论。
杜威一直反对把成人和专家们预先编好的教材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主张以少儿的直接经验为教育的起点。
他重申对直接经验进行组织、抽象和归纳。
四、教课方法不一样。
赫尔巴特重申教师的讲解,杜威十分尊崇这类从做中学或从经验中学习的教课方法。
这类方法重申教课一定考虑少儿本性发展的特色,一定考虑少儿的接受能力和个别差别,教课一定考虑儿和需要,使少儿踊跃、主动地学习。
五、教课要点不一样。
赫尔巴特重申学生会对知识的掌握,杜威特别关注对学生思想能力的培育和训练,他要修业生一定掌握科学思想的方法。
六、教课过程不一样。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差异

赫尔巴特
•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以道德的养成为 最高目的,主要表现为内心的自由、 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五种道德 观念
• 他把教育的基本目标分为两种,即 “可能的目标”和“必要的目标”
• 必要的目标就是指教育所要到达的 最高和最基本的目的,即道德的培 养
杜威
• 杜威主张以生长为教育的目的,反 对外界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压制,要 求教育要尊重儿童的愿望和要求, 使儿童在教育本身中、从生长过 程中得到乐趣。
感谢同学们的观看
May I be strenuous, energetic and persevering ! May I be patient! May I be able to bear and forbear the wrongs of others! May I ever keep a promise given!
1.积极:教学过程理论中注意运用心理 学于教学,重视系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作用,加强了 课堂教学并使上课规范化,这都使教学 得到改进、质量得到提高。 2.消极:过分强调教师和课堂的作用, 导致教学模式僵化,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杜威
杜威提倡从做中学,在经验的 情境中进行思维。 杜威提出思维的五步法: 1.学生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景; 2.从疑难中提出问题; 3.作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 4.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 5.经过检验来修正假设、获得 结论。 可以简明地概括为: 困难、问 题、假设、验证、结论的五步。
约翰·杜威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 家、心理学家,实用主 义的集大成者,也是机 能主义心理学和现代教 育学的创始人之一。 杜威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是1916年的《民主主义 与教育》。这一著作与 柏拉图的《理想国》、 卢梭的《爱弥儿》被认 为是人类教育的三个里 程碑。
兴趣教育思想发展的“三部曲卢梭 赫尔巴特和杜威的兴趣说

总结:兴趣教育的三部曲
展和教育素养的提高,以更好地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在教育领域,兴趣教育的重要 性不言而喻。本次演示将以卢梭、赫尔巴特和杜威的兴趣教育思想为基础,为大 家展现兴趣教育思想的“三部曲”。
第一部曲:兴趣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部曲:兴趣教育的重要性
内容摘要
心,强调尊重和引导学生的兴趣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这种以兴趣为主导 的教育思想被称为“兴趣说”,它构成了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部曲:卢梭的自然主义兴趣 说
第一部曲:卢梭的自然主义兴趣说
让-雅克·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 理论,认为教育应该回归自然,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在《爱弥儿》一书中, 他明确指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这就是他的兴趣说。
第一部曲:卢梭的自然主义兴趣说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而要做到这一 点,首先要和尊重儿童的兴趣。
第二部曲:赫尔巴特的心理学兴 趣说
第二部曲:赫尔巴特的心理学兴趣说
19世纪的德国教育家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进一步发展了兴趣说的理 念。他将心理学原理引入教育领域,强调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 认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只有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 积极思考、主动学
第二部曲:如何培养兴趣
3、情感兴趣:杜威提出“在做中学”的理念,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 兴趣。学生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同理心、激发情感共鸣,从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为目标的的教育理念。在兴趣教 育领域,赫尔巴特和杜威各自提出了独特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次演示将 从背景、问题和目的入手,分别概述赫尔巴特和杜威的兴趣教育思想,分析两者 的异同和,以期为当今的教育实践提供借鉴。
试比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

试比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与杜威二人对于教育界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他们提出的教育思想对于整个教育界而言都是一笔财富。
二人对于教育的理解及有共同点,也有分歧。
对他们教育思想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教育这个概念有着深远的意义。
首先我们先了解下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约翰.菲力德利赫.赫尔巴特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出生在一个律师家庭,从小受到了严格的家庭教育,同时也广泛接受了各种新的思想。
1806年著《普通教育》,并在哥尼斯堡大学创办第一所教育研究所。
非凡的个人经验注定他在教育思想上必定有大的作为。
赫尔巴特是近代第一个试图把教育建立为一门科学的人。
古代社会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后来的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奇等人,都曾提出过自己的教育体系。
但都没有形成科学规律的形式。
赫尔巴特试图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他不仅指明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指出了它同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而且提出了科学的术语、定义和分类。
赫尔巴特教学理论是基于他的心理学,称之为“统觉联合论”。
他认为心灵原始是一无所有,只是接受外界印象的受容器。
我们内省了解的,只是一些感觉、愿望和观念。
心灵作用首先靠与外界接触,而后产生种种统觉;各种统觉联合心灵作用的种种,这些统觉的互相联合或排斥,有一定的机械性。
他甚至用数学公式来说明心灵作用的现象,以奠定近代教育科学化的基础。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是建设心灵或培养品德的过程,而建设心灵的原料是教材与课程。
他主张教材应包括两种知识:第一种知识是与外界事物接触的知识,从物体本身、力量性质和自然法则推理而来的实证知识。
第一种知识来自与事物接触感觉,就像未进学校的儿童累积了许多感官得来的具体经验;但是这些经验进入学校后就会发现有许多错误,因为这些知识太偏狭,缺乏有系统的推理。
教师要补救这种缺点,应运用两种方法:一是提示学生接触广泛事物,使得到完整而广泛的见识;二是教导学生从这些感官得来的具体经验,经思考和判断的推理,使得到实证的知识。
简述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理论的异同

《简述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理论的异同》摘要:因此可见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理论的重要性,从教育思想和理论内容上看,赫尔巴特和杜威的理论联系十分紧密,具有一定一致性,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更为宽泛,而杜威的教育目的比较专一摘要:作为教育学界的两座丰碑——杜威和赫尔巴特称得上是继往开来的人物,前者代表了传统教育理论学派,而后者开创了现代教育理论学派。
要深入了解并研究教育学理论,就必须对两位教育学家进行学习讨论。
本文在大量文献阅读和研究的基础上,对赫尔巴特和杜威这两位教育学家理论中的异同进行探讨,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教育理论学习兴趣教学过程在教育学史中,赫尔巴特和杜威可以称得上是两座里程碑——前者被视为传统教育理论学派的代表,而后者被视为现代教育理论学派的开拓者。
一直以来,学界都无法避开二者的理论而讨论教育问题。
因此可见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理论的重要性。
一、赫尔巴特与杜威之间的联系赫尔巴特,德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
他于1806年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促进了教育学单独成为一门学科,是传统教育理论学派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杜威,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
他立足于现代社会讨论教育问题,是现代教育理论学派的发起者和创始人。
从教育思想和理论内容上看,赫尔巴特和杜威的理论联系十分紧密,具有一定一致性。
1.学习兴趣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是培养兴趣的过程。
兴趣既是教学的目的,又是教学的手段。
一方面,任何教学都要建立在学生现有兴趣的基础之上,通过激发和引导的手段,把教学渗透到学生的兴趣和欲望之中,这样才会取得最大效果。
另一方面,教学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兴趣。
只有培养了兴趣,才会使学生终生受益,也就是赫尔巴特提出的“道德培养”。
杜威的教育理论中学习兴趣也占很大比重。
他认为真正的兴趣可以充当学生现有能力和教育目标之间的中介。
兴趣在教育中能够起到两种作用:首先能够避免将心理过程单纯地理解为一种内部的孤立状态;其次避免将教材理解为与孤立心理状态相对应的外部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异同
从事教育历史研究,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应该把握好社会背景与人物特性的关系;教育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与教育理论的关系;不同时代的历史人物相互之间的关系。
相同点
一、其思想都受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
赫尔巴特所处的时期资产阶级与封建制度之间矛盾日益尖锐,但是,当时德国资产阶级却还没有实际力量从封建贵族手中夺取政权,表现出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对封建制度不满;另一方面,畏缩不前,屈服于封建势力。
杜威所处的时代,是美国南北战争大规模扩张和改革的时期。
由于当时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以及垄断资本的高度集中,阶级矛盾深化,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也不断出现,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派标榜自己的教育为现代教育,和赫尔巴特形成对立面。
二、其思想都以哲学为核心,把哲学,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并对其教育研究起到理论指导作用。
赫尔巴特18岁时进入当时德国哲学革命的中心——耶拿大学习法律和哲学,读了不少斐希特、谢林、莱布尼兹和康德的著作。
在他们思想的影响下,赫尔巴特在哲学、伦理学、美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为其以后在心理学、教育学方面取得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杜威在密歇根工作了十年。
在此期间,他主要致力于黑格尔和英国新黑格尔主义哲学研究,对霍尔与詹姆斯在美国提出的新实验生理心理学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为其以后教育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其教育思想都以社会的目的作为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选择的目的,必要的目的——道德的目的”。
前者在于通过教育培养人未来从事某项社会职业的能力,后者在于通过教育形成人类的共同道德品质。
这样,两者的教育既培养了人类社会生存能力,又使之具有社会正义观念。
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为的是巩固资产阶级政权,维持现存资本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杜威提出,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
通过教育,社会能明确地表达它自己的目的。
他主张“使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型的社会生活”,“引导和训练每个儿童成为社会成员,用服务的精神熏陶他,授予有效的自我指导的工具,”“为一个有价值的,可爱的,和谐的大社会,”“提供最深切而最好的保证。
”这就是杜威所谓“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所体现的强烈的社会功利性目的。
四、把道德教育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任务。
赫尔巴特把道德教育视为全部教育目的的核心。
认为全部教育应围绕着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完善的人这一根本的问题,因而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思想,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无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
为此还规定了“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为中心的道德教育的内容,认为这些内容应体现在教学之中。
杜威指出:“如果教育制度没有认识到它的道德责任,它就是不忠实的和盗用公款的,它就没有做到设立者对于它的要求”。
“学校的社会性,总的说来乃是衡量学校道德工作和价值的尺度。
”他正确地提出,道德的目的是各科教育的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道德教育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形成能影响和改进行为,使行为变得更好的一切观点。
在道德教育上,赫尔巴特与杜威都认为,没有道德教育,教育目的就是一句空话。
不同点:
一、背景不同。
包括出身背景,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础,社会大背景。
赫尔巴特出生于德国的奥登堡,父亲是当地的律师兼议员,他幼年受过母亲良好的教育。
读了不少斐希特、谢林、莱布尼兹和康德的著作。
1799年与费斯泰洛奇结成忘年之交,明确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起点。
形成了其形而上的实在论哲学观基础。
并且,其思想具有保守性,表现出资产阶级的妥协性。
杜威出生在佛蒙特州柏林顿市附近的农村,祖先三代都是佛蒙特州的农民。
杜威就是在这样一个群体的传统中成长起来的。
1882年进霍布金斯大学攻读哲学。
受到来自密歇根大学客座教授、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要倡导者莫理斯和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思想复兴的影响。
形成了其唯心经验论的哲学基础。
其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主知主义教育形成对立面,试图用智慧的方法和教育的力量克服经济危机。
二、教育目的的差异
赫:将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目的和必要目的;并强调必要目的的重要性。
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安分守纪以及毫无怀疑和和反抗现有制度的人。
杜:教育是以经验为内容,通过经验,为了经验的目的。
三、教育教学方法的不同
赫: 提出多方面兴趣和课程设置的观点。
将教学阶段做了明显的划分:清楚,联合,系统,方法。
忽视了学生智力的发展,过分公式化。
杜:从实用经验主义出发,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从做中学。
强调课程适应社会。
四、师生双边教学活动的侧重点不同。
赫:侧重于道德教育,强调教学服从道德教育,教师对学生具有强制性。
这表现出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保守性。
杜:侧重于以儿童为中心,强调经验的重要性。
五、对儿童的管理态度。
赫:通过威胁,监督,命令,惩罚,来达到教育顺利进行的目的。
但同时,主张权威,慈爱的作用。
杜:学校组织活动以儿童为中心。
同时,不放任。
结论: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应该把握好社会背景与人物特性的关系;教育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与教育理论的关系;不同时代的历史人物相互之间的关系。
既看到这些关系中的相互区别,又看到关系中的相互联系,只有从科学的比较分析中,才能真正认识人物的全貌,正确把握教育家理论体系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