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化性肌炎影像学表现

合集下载

局限性骨化性肌炎的X线、CT表现

局限性骨化性肌炎的X线、CT表现

X ’ r a y a nd CT Fi ndi ngs of M yo s i is f Os s i ica f ns Ci r cu ms c r i pt a
WANG Li a n g
( De p a r t m e n t o f R a d i o l o g y , C e n t r a l H o s p i t a l A il f i a t e d t o S h e n y a n g M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 S h e n y a n g 1 1 0 0 2 4 , C h i n

王 亮
( 沈阳医学 院附属中心医院放射科 ,辽 宁 沈阳 1 1 0 0 2 4 )
【 摘要 】 目的 了解 局 限性 骨化性 肌 炎的 x 线平 片和 C T影像 学 表现 。方法 回顾 性 分析 1 5 例 经手 术、 病理 或随访 证 实为 骨化性肌 炎患者 的
影 像 学 资料 。结果 1 5例骨 化性 肌 炎 中,发生于肩 关节 2 例 、肘 关 节 2例 、 髋 关 节 7例 、 胫腓 骨近段 1 例、 股 骨远段 2 例、 足 跖 骨周 围 1 例,
体会 [ J ] - 中国药业 , 2 0 1 2 , 2 1 ( 6 ) : 6 4 — 6 6 .
[ 6 ] 陈解语 . P DC A 循环 在合 理使 用抗菌 药物 管理 中的应 用[ J ] . 中华 医 院感 染学 杂志, 2 0 0 7 , 1 7 ( 1 ) : 7 5 — 7 7 . [ 7 ] 毕玉田, 蔺武 军, 程 晓斌 . 戴 明循环 在 医院 医疗 投诉 管控 中的应 用 [ J ] - 中华 医院管理 杂志, 2 0 1 1 , 2 7 ( 2 ) : 1 1 5 — 1 1 7 . [ 8 】 华丽霞. 我 院 病 区 药 房 药 品报 损 情 况 分 析 [ J ] . 中国 药业 , 2 0 1 0 ,

儿童进行性骨化性肌炎的X线表现

儿童进行性骨化性肌炎的X线表现

儿童进行性骨化性肌炎的X线表现安阳;马达智【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进行性骨化性肌炎(MOP)的临床特点及主要X线表现.方法:对6例临床表现符合MOP的患儿进行病变部位摄片.结果: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均诊断为MOP.结论:MOP又称进行性骨化性纤维发育不良.X线摄片可以显示病变区肌肉软组织内广泛的多种形态的骨化影,部分骨化影可见到骨皮质、骨松质及髓腔.75%的患儿伴有骨骼先天发育异常,多见于拇趾及拇指.尽管超声、CT、MRI对早期MOP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但传统X线摄片仍为诊断本病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年(卷),期】2010(021)006【总页数】2页(P443-444)【关键词】肌炎,骨化性;儿童;放射摄影术【作者】安阳;马达智【作者单位】天津市儿童医院影像科,天津,300074;天津市儿童医院影像科,天津,30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5.2;R814.41进行性骨化性肌炎(Myositis ossificans progressiva,MOP)又称进行性骨化性纤维发育不良,是一种罕见的结缔组织病,临床表现以先天性拇趾(指)畸形、全身进行性软组织内异位骨化为特点,异位骨化部位包括横纹肌、肌腱、韧带及筋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总结本院6例于就诊时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表现诊断为MOP的病例。

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1~6岁,平均3.5岁,病程1周~6年。

1例有明确外伤史,其余病例均无明显诱因。

1.2 方法对病变部位进行X线投照。

其中颈部正侧位3例,胸腰部正侧位4例,肱骨正侧位2例,骨盆正侧位1例,一侧下肢(包括股骨,胫腓骨及足部)1例。

2 结果本组病例中除2例病史较短外,其余病史均较长,表现为早期局部软组织肿胀,出现软组织内包块,随着软组织肿胀消退,包块变硬并逐渐增大,最终出现患部的活动障碍。

其中自枕部发病逐渐向颈胸背部发展者2例,病史分别为2年和6年;自足部发病逐渐向小腿膝关节大腿发展者1例,病史为5年。

进行性骨化性肌炎.

进行性骨化性肌炎.

进行性骨化性肌炎
影像学表现
X线与CT:
沿肌束、肌影。骨化后可见骨
小梁样结构,与周围软
组织界限清楚。
《骨伤科影像诊断学》精品资源共享课件
进行性骨化性肌炎
影像学表现
MRI:
受累肌群萎缩
骨化和钙化呈长T1
短T2信号。
《骨伤科影像诊断学》精品资源共享课件
进行性骨化性肌炎
诊断要点
进行性骨化性纤维结构不良,属先天性遗传病。进行性周身性肌肉
骨化,好发于肌肉的结缔组织中。有家族性发病趋向。
钙化或骨化沿肌肉长轴走行,常于骨干相连,新灶、旧灶交 替出现,可见脊柱的完全融合。
CT为首选检查方法,X线检查作为补充, MRI应用较少。
《骨伤科影像诊断学》精品资源共享课件
进行性骨化性肌炎
《骨伤科影像诊断学》精品资源共享课件
进行性骨化性肌炎
Thank you
本单元课件制作:张涛
《骨伤科影像诊断学》精品资源共享课件
进行性骨化性肌炎
学习目录 临床与病理
影像学表现 诊断要点
鉴别诊断
《骨伤科影像诊断学》精品资源共享课件
进行性骨化性肌炎
临床与病理
临床表现:
1.病因
病理改变:
1.肌肉及皮下组织肿胀
2.症状与体征
2.胶原纤维增生
3.纤维结节、钙盐沉积 4.骨化
《骨伤科影像诊断学》精品资源共享课件
进行性骨化性肌炎
《骨伤科影像诊断学》精品资源共享课件
鉴别诊断
与局限性骨化性肌炎鉴别
《骨伤科影像诊断学》精品资源共享课件
进行性骨化性肌炎
参考指南
• • • • • • •
《骨与关节影像诊断必读》陈晓光 人民军医出版社 《骨关节影像学》 王云钊 科学出版社 《骨关节X线诊断学》 李景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骨伤科影像诊断学》 尹志伟 人民卫生出版社 《骨肿瘤诊断图谱》 李瑞学 天津科技出版社 《骨与关节MRI》 江 浩 上海科技出版社 《骨与关节软组织疾病影像学鉴别诊断》 徐爱德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骨化性肌炎的X线及CT诊断

骨化性肌炎的X线及CT诊断

单椎 间隙 固定 的特点是切 口小 , 手术节段短 , 内固定 不跨 越未受伤 的椎 间隙 , 缩小 了手术创伤 范围 , 最大 限度地减少 脊
x线 片测 量伤椎 前缘 高度 和后 凸 Cb ’ 角 。术 后 2周 的伤 ob s
椎前缘高度恢复到 9 % , 5 术后 1 月 随访 高度丢 失 8 ; 2个 % 骨
7( 。 平均 32 ) 术后 l 月随访 5 ~1。 平均 64 ) .。 , 2个 。 1( . 。 。随
访 期间无 1 出现 内固定 物松动 、 例 断裂等并发 症 , 突间植骨 横
融合效果满意。
减小 , 降低 了钉棒应 力负荷 , 内 固定 折损几率更 加降低 , 可使
同时 降低相邻脊柱 节段退 变 , 外侧植 骨融 合使 内固定 和融 后 合节段成为一整体 , 增加 了融合节 段的抗 变形强 度 , 减少 了术
后矫正度丢失 。
3 讨 论
胸腰椎 骨折在 临床上很 常见 , 而且多为不 稳定性骨 折 , 易
引起脊髓损伤 , 报道 , 100万人 中约有 5 据 每 0 O人发生 ¨ 。后 】 路手术 目前普遍采用 跨骨折 椎体 双节段 经椎 弓根 内固定 , 愈 后去除 内固定 , 能逐渐恢复未受损 的椎 间隙功 能 , 能否完 才 但 全恢 复 目前 尚无定论 。手术 以解剖复位 , 复脊柱 矢状轮廓 , 恢 恢 复椎 管容积 , 重建 脊柱稳 定性 为 目的 J 。后路 短 节段椎 弓 根 内固定 系统治疗胸腰 椎爆 裂性骨 折的技术 日趋 成熟 , 以 可 较好 的重建椎体 高度 , 减少并发症 , 增强 固定 的稳 定性及抗扭
意义 。
[ 关键词 ] X线 ;T; C 骨化性肌炎 骨化性肌炎是 一组 肌肉、 肌腱 、 膜等骨干周 围软组织 内 腱 出现钙化 的病变 , 分为创伤性或进行性 , 中创伤 性骨化性 肌 其

局限骨化性肌炎的X线、CT诊断分析

局限骨化性肌炎的X线、CT诊断分析

局限骨化性肌炎的X线、CT诊断分析【关键词】局限骨化性肌炎;诊断分析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6.55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1676-02局限骨化性肌炎是一种肌肉及其邻近结构局限性的、含有非肿瘤性钙化和骨化的病变,多有外伤史,不明原因的骨化性肌炎,容易被怀疑为恶性骨肿瘤,有关报道相对较少,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与鉴别诊断,笔者对我院11例经上级医院病理证实和随访的x线,ct片进行分析、探讨其x线、ct诊断和鉴别诊断。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搜集我院2005年-2009年经上级医院病理证实的11例骨化性肌炎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性9例,女性2例,年龄15-58岁,平均32岁,10例有创伤史,1例病因不明,11例均在上级医院进行穿刺活检,其中8例在我院不定期复查,最长者5年,均无明显变化,6例有局部肿块,8例有局部压痛,关节活动受限6例,11例患者均进行了x线平片检查,6例同时进行了ct检查。

1.2 检查方法 x线平片检查,常规设患侧、正侧位片。

ct检查6例平扫,其中3例进行了增强扫描。

影像学分期:根据北京积水潭医院顾翔的经验方法,将骨化性肌炎,分为3期①早期:即急性肿期,临床疼痛明显,钙化不明显。

②中期:增殖肿块期,即水肿和钙化修复之间。

③晚期:钙化修复期,病灶界限清楚,有钙化或骨化组织,病灶局限可有微水肿或无水肿,一般临床无疼痛感。

2 结果2.1 病变发生部位 4例位于髋关节周围,2例位于肩关节周围,2例位于膝关节周围,1例位于胫腓骨下段。

2.2 x线表现表现为软组织内钙化,其典型表现为“蛋壳”状环状钙化,其形态可为长条状、团块状、片状、层状、骨化致密影,长轴与骨干平行,与骨干的关系,早期两者之间有线状或带状透亮区,骨皮质光滑,晚期可能部分包裹骨干,骨皮质显示模糊。

2.3 ct表现表现为层状或环状钙化或团块状高密度致密影,骨皮质光整,增强其内无强化,部分患者软组织内可见强化。

骨骼与肌肉系统影像学诊断

骨骼与肌肉系统影像学诊断
好发部位:手足小关节,手部常累及掌指关节和近位指间关节 临床表现:受侵关节梭形肿胀、疼痛
关节僵硬(晨僵),关节畸形 关节半脱位
慢性关节病—类风湿关节炎
影像学表现
➢ X线表现 关节周围软组织:对称性梭形肿胀 关节间隙:早期增宽、进而变窄 骨端:关节边缘软骨下骨侵蚀,囊性变,多发、边缘不清楚 骨质疏松:小关节周围 关节半脱位或脱位:晚期
➢ CT/MRI 少用
• 类风湿关节炎
慢性关节病—强直性脊柱炎
概述:原因不明 中轴关节慢性自身免疫性炎症
好发部位:骶髂关节、上行至脊椎小关节及周围韧带 临床表现:下腰痛、不适,晨僵、活动后缓解
多数病人(90%以上)HLA-B27阳性
慢性关节病—强直性脊柱炎
影像学表现
➢ 骶髂关节 最早且100%累及,中下1/3开始,双侧对称 骨质破坏:以髂侧关节面为主,关节面模糊、虫噬样,关节间隙“假增宽” 骨质增生硬化:破坏边缘 关节间隙变窄 骨性强直
• 肘关节化脓性关节炎
关节感染—化脓性关节炎
影像学表现—进展期、愈合期
➢ X线/CT表现 关节间隙变窄 关节面骨质破坏:承重区 反应性骨质增生 关节半脱位或脱位 关节强直:纤维性、骨性
➢ MRI表现 关节软骨破坏、中断(承重区、大面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髋关节化脓性关节炎
关节感染—关节结核
概述:95%以上继发于肺结核 侵犯途径:血行侵犯到骨(骨型关节结核)或滑膜(滑膜型关节结核) 好发年龄:儿童和青少年 好发部位:大关节,如髋、膝关节 临床表现:肿胀,轻度疼痛,功能障碍,无红、热
慢性关节病—退行性骨关节病(脊椎)
影像学表现
➢ X线/CT表现 上下关节突变尖 关节面骨质硬化 关节间隙变窄 椎体边缘出现骨赘 椎体上下缘硬化 退变性滑脱

骨异常影像学表现

骨异常影像学表现
定义:骨膜受到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
所产生的骨膜新生骨(新生骨小梁)。
原因:见于炎症、肿瘤、外伤等
5、骨膜反应和骨膜新生骨
X线表现:
※ 一段长短不定、与骨皮质平行的线状、层 状或花边状影。
※ 新生骨膜再被破坏可形成codman氏三角。
6、软骨钙化
※软骨类肿瘤可出现肿瘤软骨内钙化 ※关节软骨、椎间盘软骨退行性变软骨钙化 ※X线表现:点片状或环形无结构致密影
骨质疏松
1、骨质疏松
病因:
全身性: ※ 先天性疾病:成骨不全 ※ 内分泌紊乱: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 医源性:长期激素治疗 ※ 老年性及绝经后 局限性:失用、炎症、肿瘤
X线表现:
※ 骨密度减低 ※ 骨小梁变细、减少、间隔增宽 ※ 骨皮质变薄及分层 ※ 脊椎结构呈纵行条纹,严重时结构消失,椎体变扁
※ 骨质疏松 ※ 骨质软化 ※ 骨质破坏 ※ 骨质增生硬化 ※ 骨膜反应 ※ 软骨钙化 ※ 骨质坏死 ※ 骨内矿物质沉积 ※ 骨骼变形
1、骨质疏松
定义:指单位体积内骨组织含量的减少。即骨组织有机
成分和无机成份都减少,但两者比例正常。
组织学变化:
※ 骨皮质变薄 ※ 哈氏管扩大 ※ 骨小梁减少
正常骨质
3、关节退行性变
病理:关节软骨变性坏死,骨性关节面增生硬化 X 线: ※关节间隙变窄; ※骨性关节面下骨质增生硬化或囊变。
4、关节强直
骨性强直:关节破坏后关节骨端由骨组织所连接。 X线上可见关节间隙狭窄,间隙内可见 骨小梁连接两骨端。
纤维强直:关节活动消失,但仍可见关节间隙。X 线上仅见关节间隙狭窄,但无骨小梁 连接两骨端。
有哪几种基本病变?
(二)关节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 关节肿胀 ※ 关节破坏 ※ 关节退行性变 ※ 关节强直 ※ 关节脱位

骨化性肌炎

骨化性肌炎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主要分三期:急性水肿期,增殖肿块 期,骨化恢复期。 急性水肿期: X线表现:主要为骨干周围软组织内片状或 层云雾状的致密钙化影。 CT表现:局部肌肉水肿,无明确骨化成分, 受累骨可出现微骨膜增生。
影像学检查
早期X线
影像学检查
增殖肿块期:介于急性水肿和钙化修复之 间,肿块趋于局限,边界趋于清晰,出现 边缘钙化。
定义
病理组织以纤维组织增生为特征,伴有大 量的新骨形成.同时还可以有软骨形成。 骨化性肌炎常发生在外伤后,好发于肘、 肩、大腿、臀部和小腿的腹侧肌肉,常发 生在肌肉与骨连接部,也可发生在筋膜、 肌腱、骨膜、韧带、血管壁上;病程可长 可短
分型
根据形成原因,可分为三类: 创伤型(最常见,骨科) 神经源型(神经科,异位骨化) 原发型(遗传相关性)
分型
原发型TMO?(遗传相关性) 先天性遗传性,有时表现为家族性疾患。 男性较多见,常发病于婴儿或小儿。 早期症状为受累部疼痛、热、肿胀,组织 内出现硬块,剧烈疼痛或压痛。 可出现一组一组的肌肉、肌腱、韧带相继 受累现象。 大约于30岁以后,停止进展。本病预后不 佳,多见于呼吸障碍或咀嚼肌骨化所致的 慢性饥饿。
发病机制
外部创伤(包括微小病变)
损伤信号的发出 要有未定型的或存在基因表达缺陷的间叶 细胞 环境因素(信号基因:骨形态发生蛋白)
发病机制
病变演变过程
临床特点
以男性青少年10-20岁多发 临床上分Ⅳ期 反应期:肿块增大快,钙化快,消肿快, 外伤1-2个月左右,可达4-10cm。 活跃期可表现为发热、局部皮温高、压痛 、质硬肿块。 成熟期出现蛋壳状骨性软骨,恢复期停止 生长,常在1年后坚硬的肿块变小,甚至可 完全消失,具有自限性。 恢复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化性肌炎影像学表现
骨化性肌炎是一种肌肉逐渐变硬、发生骨化的疾病。

它有两种类型,分别是
外伤性骨化性肌炎和进行性骨化性肌炎。

外伤性骨化性肌炎是由外伤或手术损伤
引起的,主要发生在骨骼肌内,多见于青年男性,好发于手臂和大腿的肌肉。


行性骨化性肌炎则是一种先天性遗传疾病,常见于婴幼儿,可累及全身的肌肉、
肌腱、韧带等,常表现为背部、颈部、肩部皮下组织内出现硬块,剧烈疼痛或压痛,导致邻近关节僵硬或功能丧失。

骨化性肌炎是一种相当严重的疾病,它不仅
会影响关节的活动范围,导致关节僵硬、强直、畸形和残废。

还可能引起局部或
全身的疼痛、红肿、发热等炎症反应。

患者也往往面临着感染、骨折、血管损伤
等并发症风险。

严重时还会导致呼吸困难和咀嚼障碍,甚至是危及生命。

而要进行骨化性肌炎的诊断和治疗,影像学检查手段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影
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发病部位、范围、程度和阶段,从而制定合适的治疗
方案。

也可以用于评估骨化性肌炎的预后和复发风险,以及对治疗效果进行监测。

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聊一聊,骨化性肌炎的影像学表现。

骨化性肌炎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急性水肿期(早期)、增殖肿块期
(中期)、钙化修复期(晚期),它的影像学表现与其发病的阶段和类型有关:
急性水肿期是骨化性肌炎发生的最初阶段,通常在外伤2~6周内出现。

这一
时期的主要特点是软组织肿胀和水肿反应,导致局部红肿、发热、剧烈疼痛或压痛。

这一期的影像学表现如下:
X线平片: X线平片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但对软组织的水肿反应不
敏感,因此容易发生漏诊。

在针对急性水肿期的X线平片检查上只能见到软组织
肿胀,没有明显的钙化或骨化影。

CT检查: CT检查是X线的补充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软组织的肿胀范围
和程度,以及是否有出血或机化等并发症。

CT检查可以发现软组织内出现密度不
均的片状或层状高密度钙化影,这是骨化性肌炎的早期征象。

同时CT检查还可
以确定受累肌肉的骨化范围和程度。

MRI检查: MRI检查是对X线和CT检查的补充,可以更好地显示组织的水
肿反应和病变范围,以及是否有纤维化等病症。

MRI检查上可以看到水肿区呈
T1WI等低信号,T2WI高信号,边界模糊。

MRI检查还可以显示纤维化后的低信号
及出血后含铁血黄素沉着。

增殖肿块期是骨化性肌炎发展的中间阶段,这一期的主要特点是软组织内出
现局限性的硬块或硬结,边界趋于清晰,钙化和骨化程度增加,这一阶段的影像
学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X线平片:X线平片上可以见到软组织内出现环形或半环形高密度钙化影,
即“蛋壳征象”,这是骨化性肌炎的典型征象。

钙化影与肌束方向一致,呈层状
或羽毛状分布,可与邻近的骨干相连或分离。

钙化影的厚度和密度不均匀,中心
区域呈软组织密度。

CT检查: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蛋壳征象”的形态和范围,以及相对
应的骨干皮质是否完整。

CT检查还可以显示病灶中心的软组织密度区,以及是否
有囊性变或出血等并发症。

CT检查对于鉴别骨化性肌炎与其他软组织钙化或骨化
疾病有重要价值。

MRI检查:可以更清楚地显示病变的范围和形态,以及周围组织的水肿情况。

肿块增殖期的MRI信号的特点是: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边界
清晰。

病灶边缘的钙化在MRI上表现为低信号环,这一环在病变成熟过程中会逐
渐变厚。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以显示病变部位的软组织肿块,其内部回声不均匀,
可能有斑点或条带状的强回声。

病灶边缘有强回声环,与周围正常肌肉分界清楚。

超声检查还可以评估邻近血管和神经的受压情况。

钙化修复期是骨化性肌炎稳定的最后阶段,通常在外伤后6个月以上出现。

这一期的主要特点是软组织内的钙化和骨化成分增多,形成完整的骨小梁结构,周边无水肿,症状减轻或消失。

这一期的影像学表现如下:
X线:钙化修复期在x线上的主要表现为软组织内有大片状的高密度骨化或钙化灶,形状不规则,边缘模糊,与骨皮质不连续,呈放射状向外扩展。

这些骨化或钙化灶的密度与正常骨相近,有时可以看到骨小梁结构。

X线可以显示骨化或钙化灶的分布范围和形态,但不能显示其内部结构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CT:骨化性肌炎钙化修复期的特征是软组织内有大块状的高密度骨化或钙化灶,与X线相似,但更清晰。

CT可以显示骨化或钙化灶的内部结构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如是否累及邻近肌肉等。

CT还可以显示骨化或钙化灶的密度和成分,如是否含有脂肪、液体、气体等。

MRI:骨化性肌炎钙化修复期的特征是软组织内有大块状的低信号骨化或钙化灶,在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上均呈低信号。

MRI还可以显示骨化或钙化灶的信号特点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如是否压迫神经、血管、肌肉等。

MRI还可以显示周围组织是否有水肿或炎症反应,一般在钙化修复期无明显水肿或炎症反应。

以上就是骨化性肌炎在不同阶段中不同影像学检查下的具体表现,那么骨化性肌炎该如何选择影像学检查?一般来说, X线检查是最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显示骨化性肌炎不同阶段的特征性表现,但对于早期的软组织水肿不敏感,容易漏诊。

因此比较建议的影像学检查流程是,如果怀疑骨化性肌炎,可以先做X线检查,如果X线检查结果发现钙化或骨化征象,再做CT或MRI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

如果x线检查呈阴性,但临床表现高度可疑,也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自己的实际需求,做CT或MRI检查以避免漏诊。

最后我们来简单聊一聊骨化性肌炎的治疗,骨化性肌炎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常用非甾体抗炎药和阿司匹林等,有些药物还可以抑制骨化发生,如钙离子拮抗剂。

而物理治疗主要包括针灸、按摩、艾灸和电疗等疗法,可以防止肌肉萎缩和挛缩,
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和功能。

当骨化性肌炎已经影响到关节的正常活动和功能时,或造成严重的畸形和残废时,可以考虑手术切除骨化组织和松解粘连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