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骨化与骨化性肌炎

合集下载

异位骨化

异位骨化

关节周围异位骨化与关节功能康复北京博爱医院作者:刘克敏关节周围异位骨化是关节创伤、中枢神经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与关节功能康复关系密切。

本文旨在结合笔者的临床实践,探讨关节周围异位骨化的概念、临床特点、治疗策略及其与关节功能康复的关系。

异位骨化(Hoterotopic Ossification, HO)作为中枢神经疾病的并发症,最早于1918年被Dejerine[1] 描述,之后于1968年,Roberts[2] 对脑外伤后关节周围HO做了较为全面的报道,引起了临床医生的重视,并逐渐开始了针对该并发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异位骨化是指在软组织中出现具有正常骨结构的骨组织,即成熟的板状骨结构(lamellarbone),多发生于关节周围[3]。

需要强调的是,临床上往往把异位骨化与骨化性肌炎(myositisossificans,MO)或异位钙化(ectopic calcification,EC)相混淆,这是不正确的[4]。

骨化性肌炎是指在肌肉组织内出现钙盐沉积,而异位钙化则指在其它软组织结构内或周围出现矿物化(mineralization)或石灰样沉积(calcium deposit)。

骨化性肌炎又可分为局限性、进行性和局部创伤性三种[5]。

跟腱末端病钙盐沉积、肩袖钙化、后纵韧带钙化均属于异位钙化的范畴。

HO 有成熟的板层骨、松质骨、骨髓腔、滋养血管,以及少量的造血功能和肌纤维薄膜等类似正常骨的结构,其周围软组织水肿、增生、肌肉坏死和骨质疏松是异位骨化的继发性反应,而不是原因。

HO 往往位于关节周围的肌群或韧带的间隙,而不是侵袭到这些组织内[3,6-8];即使包绕正常的肌肉、肌腱、神经血管等,将异位骨化切除后,这些组织结构仍基本完整,而骨化性肌炎或异位钙化往往侵及组织本身。

因此,异位骨化、骨化性肌炎、异位钙化是不同的概念。

关于HO 发病机制和病因的实验研究较多,临床研究很少;大样本的临床研究,特别是肢体关节周围异位骨化与关节功能康复间关系的研究更少。

异位骨化名词解释

异位骨化名词解释

异位骨化名词解释
1. 异位骨化:指在非骨组织内形成骨组织的现象。

2. 韧带性异位骨化:指在关节周围的韧带内形成骨组织的现象。

3. 肌肉性异位骨化:指在肌肉组织内形成骨组织的现象。

4. 脑外伤后异位骨化:指在脑外伤后,颅内或颅外出现异位骨化的现象。

5. 高氟性异位骨化:指由于长期摄入过量氟化物而导致身体出现异位
骨化的现象。

6. 癌症相关性异位骨化:指某些癌症患者因肿瘤分泌某些物质而导致
身体出现异位骨化的现象。

7. 先天性异位骨化:指由遗传因素引起的身体出现异常的形成和发展
过程中出现异位骨化的现象。

8. 神经源性异位骨化:指由于神经系统损伤或异常而导致身体出现异
位骨化的现象。

9. 纤维性异位骨化:指由于纤维组织增生而导致身体出现异位骨化的
现象。

10. 软组织性异位骨化:指在软组织内形成骨组织的现象,如皮下脂肪、肌肉等。

(完整word版)什么是骨化性肌炎

(完整word版)什么是骨化性肌炎

什么是骨化性肌炎什么是骨化性肌炎?骨化性肌炎系指肌腱韧带腱膜及骨骼肌的胶原性支持组织的异常骨化现象而言骨外伤的一种并发症又称创伤性骨化性肌炎祖国医学属“骨折”范畴骨化性肌炎是怎么回事?骨化性肌炎为进行性骨质结构于肌肉结缔组织内沉积所引起的肌肉硬化趾拇畸形的一种疾病病因不清一部份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骨化性肌炎常见于儿童或青年表现为畸特的先天性斜颈扭转和颈部肌肉肿胀变硬但多数不伴疼痛全身肌肉均可累及剧烈运动或外伤可引起肌肉破裂出血和血肿形成多数病人血肿吸收但亦可继发肌肉僵硬和骨化形成最终引起受累肌肉相应关节僵直和残废X片检查可见肌肉内有羽毛状钙化临床应与职业病所致的局限性骨化性肌炎外伤性骨化肌炎等相鉴别引起骨化性肌炎的原因骨化性肌炎是指正常无钙化的组织发生了钙化以也叫异位骨化它的发生可与外伤性血肿有关有的并无明显原因它的基本病理改变是在纤维结缔组织中原始细胞增殖活跃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钙盐沉积形成骨成熟的异位骨化具有骨的结构外层包裹纤维结缔组织里面是成骨细胞具有小梁结及类骨组织中心是活跃的原始细胞原则上应避免早期对受累局部进行热疗超声波按摩缓慢柔和的运动可预防挛缩应采用渐进性运动练习不当的治疗会使骨化加剧对妨碍活动的骨化的切除必须等到9-12个月或骨化成熟骨化静止后才可进行骨化性肌炎病因多半是有明确的外伤史发生部位是在肌肉内主要病理改变是血肿的机化或钙化本病为进行性骨质结构于肌肉结缔组织内沉积所引起的肌肉硬化趾拇畸形的一种疾病病因不清一部份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学者报导产生骨化有四个因素:①刺激因素:常常是挫伤占60%~70%可导致血肿这种损伤可很轻微仅少量的骨骼肌或肌原纤维受损②损伤信号:损伤组织或细胞分泌一种信号蛋白③存在基因表达缺陷的间叶细胞这些细胞接受适当的信号后可生成骨样或软骨样细胞④存在连续发生骨化组织的环境其中信号基因最为关键Urist命名该基因为BMP骨化性肌炎有哪些症状?既往有外伤史而伤后又未作任何处理尤其是关节附近软组织损伤如常发生于肱前肌则表现为肘关节区肿胀压痛肘关节被动主动活动受限随后疼痛与肿胀消退在肘关节前方可摸到一个包块因包块出现而肘关节功能受到影响另外也可见于三角肌内收肌1.常有肘关节损伤史多见于青少年2.早期以肘关节活动时疼痛为主肘关节活动受限3.在肘关节周围可以摸到异常骨块该骨块可逐渐增大以后又可缓慢回缩至骨块成熟骨化性肌炎要做什么检查?骨化性肌炎的检查方法主要为X线检查X线检查的特征是受伤后不久可出现局限性肿快伤后3-4周在肿快内显示毛状致密象其临近骨将显示骨膜反应伤后6-8周病变边缘部清楚地被致密骨质所包绕而具有新生骨的外貌软组织肿块的核心部有时显囊性变且逐渐扩大其内腔到晚期而显出类似蛋壳状的囊肿伤后5-6个月肿块收缩因而肿块与邻近的骨皮质和骨膜反应之间显出x线透亮带骨化性肌炎的并发症有哪些?骨化性肌炎可由于剧烈运动或外伤可引起肌肉破裂出血和血肿形成多数病人血肿吸收但亦可继发肌肉僵硬和骨化形成最终引起受累肌肉相应关节僵直和残废骨化性肌炎也可呈恶性其侵袭性特点包括肌包膜骨神经血管束受侵周围或远处转移等也是常见的骨化性肌炎的并发症骨化性肌炎的诊断方法骨化性肌炎在晚期与关节滑膜软骨瘤等含骨性肿瘤进行性骨化性肌炎截瘫后软组织钙质沉积症相似因而后期易误诊为骨化性肿瘤为了进行骨化性肌炎的诊断要注意与以下病症鉴别:①关节滑膜软骨瘤等X 线平片很有价值如对软骨类肿瘤出现环形或弧形钙化有助定性诊断且钙化越多分布越均匀表明分化越好②进行性骨化性肌炎:遗传性从小起病其他部位如颈肩臀多见新灶旧灶交替出现预后不佳多死于呼吸困难③截瘫后软组织钙质沉积症:病史明确常截瘫或烧伤后6 个月因长期卧床血液淤滞导致血管钙化骨化性肌炎的治疗方法一中西医结合对骨化性肌炎的分期治疗:1早期(反应期) :局部软组织出现肿块有时发热伴有疼痛关节活动受限X 线摄片示软组织内有不规则棉絮状模糊或关节周围云雾状的钙化阴影以肘关节骨化性肌炎为例在前臂伸屈肌肱二头肌及肱三头肌近肘关节处采用轻柔适中的抚摸揉推弹拨等手法以松解剥离肌腱腱膜及肌肉的粘连其后术者一手持患肢腕部一手持肘关节上中部轻微持续牵引再持患肢腕部轻柔地做肘关节无痛下的内收外展和前后屈伸方向的抖动及环转手法切忌手法粗暴及对局部肿块和关节囊行按摩刺激更忌对肘关节用力拔伸牵引硬性内翻外翻及前后屈伸手法治疗期间同时配合局部薰洗并指导病人行无痛或稍痛下肘关节主动活动功能锻炼2中期(活跃期) :发热局部皮温高压痛质硬肿块局部肿块因逐渐骨化较前增大明显肌肉僵硬萎缩关节疼痛不明显关节功能活动障碍X线摄片示肿物周围花边状新骨大量生成界限清楚经过一段时间后肿物停止发展并有所缩小而形成较为致密的骨化性团块可给予患肢依照早期手法按摩然后术者一手持患肢肘关节近端一手持患肢前臂中部柔和稍用力逐渐被动屈伸肘关节常常可听到骨化性肌炎断裂声及粘连撕裂声此时肘关节的被动活动可达到基本正常范围如遇骨性阻挡切忌强行被动屈伸以免再次发生骨折应待骨化组织逐渐成熟及局限后行手术治疗手法治疗后局部薰洗治疗并指导病人在疼痛可耐受情况下行肘关节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的功能锻炼3晚期(骨化期) :局部无疼痛肌肉僵硬萎缩严重关节强直在某一体位或仅有轻微的活动度X线摄片示出现壳状骨性软骨骨化范围局限骨化明显致密行手术切除骨化组织及关节松解术用肘外侧切口在肱骨外髁嵴部分别向肘前及肘后剥离显露骨化组织后将其切除并彻底松解粘连组织闭合切口前应松止血带仔细止血放置负压引流术后经3 周制动进行关节主动活动以免再发生粘连待刀口愈合拆线后行中药熏洗治疗4中药熏洗:方药:王不留行土鳖虫泽兰木香海桐皮土茯苓鸡血藤三棱莪术各30g生川乌生草乌木瓜各20g穿山甲15g放入专用盆中加醋2000ml 浸泡30min 再加水2500ml 煎离火去渣将患部放于药液之上外盖布罩先以热气熏蒸并用毛巾蘸药水热敷患处待水温降至50 ℃- 60 ℃时将患部浸入盆内作浸洗边洗边轻揉每次熏洗约1h 每日2 次每剂洗2d 5 剂为1 个疗程以上介绍的治疗骨化性肌炎的药物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二手法治疗(1)患者取坐位术者立于患侧术者一手握其患肢的手掌另一手大拇指食指从肩部起运用“缕法”缓缓向下缕顺缕时每隔一段缕捏1次以达到理筋分筋之目的(2)术者右手大拇指运用顺法从肩?臂?至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进行点揉以达到通络止痛的作用(3)术者两手掌由腋下至肘部下达前臂运用“搓法”先轻后重由重转轻进行搓动以达到舒筋散瘀及松解肌腱的功效(4)术者一手或两手握其患肢的远端运用“运拉”法顺势牵引牵力不可粗暴使患肢伸的功能逐渐恢复(5)术者左手固定其患肢的上臂右手握其腕部运用“屈法”使患肢的掌心向着肩部屈曲此时术者手法用力要均匀不可急于求成以免加重肘部的软组织损伤以上手法在第一次熏洗后进行反复施术3遍时间以15分钟为宜每天1次三放射治疗放射治疗通过改变DNA而对快速分裂的细胞产生的影响阻止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的干细胞从而有效地阻止局限性骨化性肌炎的形成因骨折后反复多次整复而发生局限性骨化性肌炎者可应用放射治疗尤其是切除骨化块后为预防复发更应进行放射治疗四康复介入治疗减小局部压力和多活动患肢是预防该病的基本方法一旦怀疑骨化性肌炎发生应停止被动活动主动活动应限制在无痛范围内骨化性肌炎可引起局部疼痛有时会较剧烈有效的治疗方法为局部注射赖氨酸阿司匹林五按摩法早在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又说:“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素问•血气形志篇》“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的记载可见其历史之悠久通过按摩能起到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松解组织粘连功能锻炼能使血液循环加快改善局部的新陈代谢与按摩相得益彰配合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祛风除湿行气止痛软坚散结的中药熏洗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异位骨化的处理方法

异位骨化的处理方法

异位骨化的处理方法
异位骨化是一种罕见的病症,通常发生在关节周围软组织,如肌肉、韧带、腱等处。

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处理方法:
1. 药物治疗:抗炎药物和类固醇激素可以减轻疼痛和炎症,但对异位骨化的治疗效果有限。

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可以帮助加强肌肉,提高肢体灵活性和运动范围。

3. 手术:手术是治疗异位骨化最常见的方法,尤其是当病情已经造成永久损害时。

手术的目的是通过切除异常骨组织来减轻疼痛和恢复功能。

4.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可以减慢或停止异位骨化的发展,可以在手术前或术后使用。

5. 其他治疗:其他可能的治疗方法包括超声治疗、介入治疗和自然疗法,例如针灸、按摩和温泉疗法。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缓解疼痛和炎症,但它们并不能治愈异位骨化。

临床疾病骨化性肌炎疾病分类、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临床疾病骨化性肌炎疾病分类、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临床骨化性肌炎疾病分类、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定义骨化性肌炎为异位骨化性疾病,是少见发生于肌肉及其他软组织疾病,包括进行性MO、创伤性MO、和神经性MO等3种类型。

进行性MO是一种及其罕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创伤性MO多发生在急性或慢性创伤后,约占MO的80%;神经性MO发生多与截瘫、凝血障碍或慢性感染有关。

发病机制骨化性肌炎发病机制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1、外部创伤。

外伤可致局部血肿,轻者仅有少量骨骼肌及胶原纤维层撕裂,重者可导致大面积骨折,肌肉严重受损。

2、损伤信号是损伤组织细胞或到达损伤组织周围反应性炎症细胞分泌信号蛋白。

3、有未定型或存在基因表达缺陷间叶细胞,细胞接受适当信号后可以诱发合成骨或软骨分化成成骨细胞或成软骨细胞。

4、环境因素。

适合异位骨化不断形成坏境,骨形态发生蛋白最为重要。

病理生理一般经过三个阶段:早期(4周内)创伤后肌肉组织严重炎症或坏死出血且形成肿块,周围软组织相应肿胀增生,但未形成钙化、骨化。

中期(5-8周)经历肉芽组织钙化,病变组织边缘出现点状、带状、花边状及蛋壳状逐级加重钙化,钙化过程从病灶外周向中央发展。

外围带为成熟组织,骨小梁排列规则,中间带为类骨组织,形成不规则互相吻合小梁,中央带为增生活跃纤维母细胞,可有核分裂像。

病理组织取材于病灶中心或中间带,难以与肉瘤鉴别。

后期(6个月后)整个病变组织全部骨化,包块呈典型的三层分布。

中心为出血层,可见间充质细胞、吞噬细胞和含铁血黄素;中间层为萎缩肌纤维层,以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为主;外层为骨化层,有骨细胞和破骨细胞进行骨的改建。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为局部质硬肿物、持续红肿疼痛,累及周围关节活动受限,常在1-2年期间病灶肿物逐渐变小,有时可完全自行吸收消失,具有一定自限性。

影像学检查X线。

可见骨干旁软组织内片状高密度钙化影;部分患者X线表现为环状、蛋壳样钙化影,软组织内部出现骨性致密影,表现为骨干肌束与长轴平行。

非甾体抗炎药预防创伤性异位骨化的作用

非甾体抗炎药预防创伤性异位骨化的作用

•316.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2018年9月第3卷第5期J Clin Orthop Res,September 2018, Vol. 3,No. 5•骨科教程•非甾体抗炎药预防创伤性异位骨化的作用王京李庭杨明辉朱仕文吴新宝一、异位骨化的概述异位骨化是指非骨性组织中形成了成熟的板层骨。

与 代谢性疾病所形成的钙化不同,异位骨化形成的是成熟的板 层状新生骨。

有学者认为,异位骨化与骨化性肌炎有一定区别,后者是指肌肉组织由于损伤或出血导致组织机化,形成 硬结和挛缩。

异位骨化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2种。

遗传性 异位骨化常见于进行性纤维不良性骨化或进行性骨化性肌 炎。

获得性异位骨化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常继发于局部创伤(如烧伤、骨折、软组织损伤或关节置换术后)或神经损伤[1]。

创伤性异位骨化好发于髋关节周围,尤其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或髋白骨折术后,也可发生于肘、膝和肩关节周围[2]。

异位骨化主要通过软骨内成骨实现,但其病理机制尚不 完全清楚。

1975年,Chalmers就提出了异位骨化在软组织中 形成的3个条件,即成骨前体细胞、诱导因子和适当的成骨环境。

成骨前体细胞来源于间充质干细胞系,在骨折后早期即 开始进行增殖和分化。

预防性放疗正是通过作用于这些快速 增殖和分化的细胞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成骨前体细胞在诱导因子的作用下转化为成骨细胞。

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信号转导通路在骨折愈合及异位骨化 过程中均起到关键作用。

前列腺素E2也在异位骨化形成中 有重要作用[3]。

创伤后软组织中炎性因子水平升高,促进成 骨细胞DNA合成增加,从而形成异位骨化。

预防性使用非甾 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则是 通过影响上述过程来实现对异位骨化的预防。

不同人群异位骨化的发病率不同。

全髋关节成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率为0.6% ~ 90.0%。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后异位骨化及骨化性朋旋临床分析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后异位骨化及骨化性朋旋临床分析
o s s i i f c a n s a f t e r s u p r a c o n d y l a r f r a c t u r e o f h u me r u si nc h i l d r e n . Me t h o d s : T h e c l i n i c a l d a t a o f 1 6 c a s e s h e t e mt o p i c o s s i i f at c i o n a n d my o s i t i s o s s i t i c a n s a t f e r s u p r a c o n d y l a r f r a c t u r e o f h u me r u s i n c h i l d r e n we r e et r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a n a l y  ̄ f r o m 2 0 0 6 . 3 t 0
2 0 1 0 . 7 . R e s u l t s : T h e r e w e r e l 3 c a s e s h e t e mt o p i c o s s i i f c a i t o n a f t e r s u p r a c o n d y l a r f r a c t u r e o f h u me r u s , h t e i r e l b o wj o i n t
床观察[ J 】 .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 0 0 5 , 2 5 ( 9 ) : 8 5 1 - 8 5 2 .
(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一 l 4 )
d g L 肱骨髁上骨折后异位骨化及骨化性肌炎临床分析
赵景新 , 金 宇, 闫 石, 王 瑜, 孔庆柱 , 张 英 (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骨外四科 , 河北承德 0 6 7 0 0 0 ) 【 摘 要】目的: 探讨 小儿肱 骨髁上骨折 后异位 骨化和骨化 性肌炎 的原 因及 预防措施 。 方法 : 回顾分 ̄2 0 0 6 年3 月至2 0 1 0年7月, l 6例d , J L 肱骨髁上 骨折后发生异 位骨化和骨 化性肌炎病 例的临床资料 。 结栗 : d ' UL 肱骨髁 承 Nhomakorabea德

浅谈骨化性肌炎的发生机制

浅谈骨化性肌炎的发生机制

浅谈骨化性肌炎的发生机制摘要:骨化性肌炎是肌腱、韧带腱膜及骨骼肌的胶原性支持组织的异常骨化病变。

常发生于创伤后。

主要发生机制为受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转移生长因子(TGF-β)以及糖蛋白Wnts等损伤因子诱导,在具备骨化发生的环境下,由前体细胞受诱导分化、增殖形成。

骨化性肌炎属于异位骨化范畴。

关键词:骨化性肌炎、异位骨化、BMP、TGF-β、前体细胞定义:骨化性肌炎是指肌腱、韧带腱膜及骨骼肌的胶原性支持组织的异常骨化病变。

是异位骨化发生于与肌肉组织相关结构中的一种。

而异位骨化[[1] 毛玉江、王满宜、吴新宝.异位骨化.中华创伤骨科杂志[J]2004年8月第6卷第8期][1]是指在正常情况下没有骨组织的软组织内形成的新生骨。

根据WHO的定义[[2] 黄俊、吴立华、江蔚、吴建贤.骨化性肌炎.颈腰痛杂志[J]2012年第33卷第2期][2],骨化性肌炎是一种非肿瘤性病变,病理组织以纤维组织增生为特征,伴有大量的新骨形成,同时还可以有软骨形成。

分类:1.根据形成原因分类:创伤后异位骨化,包括骨折、脱位、人工关节置换等手术,也见于股四头肌和肱肌的钝性挫伤;神经源性异位骨化,包括颅脑损伤、脊髓损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肿瘤及脑血管意外;原发性异位骨化,如进行性骨化性肌炎(一种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或进行性纤维不良性骨化等2.按其组织外类型可分[[3] 曲绵域、于长隆.实用运动医学[M].第4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3]:肌肉内:多见于肘关节脱位,骨化发生于肘前肌的深面,和股四头肌挫伤,骨化发生于股四头肌深面,可带蒂与股骨相连;肌腱内:多与末端病同时存在,如在髌腱、跟腱内;韧带内:如颈椎病患者的项韧带和脊柱后纵韧带和黄韧带的异位骨化。

病因:目前病因尚不明确,骨化性肌炎常发生在外伤后,好发于肘、肩、大腿、臀部和小腿的腹侧肌肉,常发生在肌肉与骨连接部。

文献报道约60%-75%的病例有外伤史,常见于儿童或青壮年,以男性多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化性肌炎与异位骨化 (2005-12-20 22:10:28)
异位骨化主要指在软组织出现成骨细胞,并形成骨组织。

多半发生在大关节周围,例如髋关节、肘关节等。

常见于神经瘫痪的患者。

发病机理不清楚。

不一定有局部损伤病史。

早期局部有明显肿痛,关节活动受限。

晚期由于骨组织形成,导致关节活动限制。

骨化性肌炎是指肌肉组织由于损伤或者出血,导致组织机化,形成硬结和挛缩。

应该有明确的局部损伤史。

局部疼痛不一定很明显,但有一定程度的活动受限。

骨化性肌炎,是指正常无钙化的组织发生了钙化以也叫异位骨化。

它的发生可与外伤性血肿有关,有的并无明显原因,它的基本病理改变是在纤维结缔组织中,原始细胞增殖活跃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钙盐沉积,形成骨。

成熟的异位骨化具有骨的结构,外层包裹纤维结缔组织,里面是成骨细胞,具有小梁结及类骨组织,中心是活跃的原始细胞。

原则上应避免早期对受累局部进行热疗,超声波,按摩。

缓慢。

柔和的运动可预防挛缩。

应采用渐进性运动练习,不当的治疗会使骨化加剧,对妨碍活动的骨化的切除,必须等到9-12个月或骨化成熟,骨化静止后才可进行。

PUBMED的主题词库里的定义是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bony substance in normally soft structures .
myositis ossificans:
A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bony deposits or the ossification of muscle tissue.
从英语的定义上看来两者在发生部位上至少还是有差别的。

对这个问题的思维可以建立在下面两个方面:
1、发病机理是否一致?异位骨化是神经瘫痪的常见情况,病理特征是骨化组织。

发病原因一般不明确。

未必和外伤有关。

多半在关节周围,而未必在肌肉内。

而骨化性肌炎多半是有明确的外伤史,发生部位是在肌肉内,主要病理改变是血肿的机化或钙化。

2、临床表现:异位骨化的疼痛十分明显,而骨化性肌炎疼痛往往不明显。

如果我们仔细对照一下骨科学常常说的骨化性肌炎和神经科常常说的异位骨化,会发现两者描述的临床表现是不同的。

目前一些书籍的定义确实比较混乱。

我们在讨论问题的基础不是一本书如何说,而是要搞清楚道理。

任何临床诊断或者分型都是为了指导治疗。

把这两个情况混为一谈,在临床治疗上的指导价值就不清晰了。

信息来源:刘四文摘于中国康复医学会网
骨化性肌炎系指肌腱、韧带腱膜及骨骼肌的胶原性支持组织的异常骨化现象而言。

分为两种类型,外伤性骨化性肌炎和进行性骨化性肌炎。

其中以外伤性骨化性肌炎最常见。

(一)外伤性骨化性肌炎也称局限性骨化性肌炎,只显单一病灶。

多见于30岁以前。

常发生在外伤后,也有少数病例为并发与其他疾病者,例如发生在偏瘫、脊髓前角灰白质炎,烧伤或破伤风病人。

外伤后,软组织内出血可能是造成骨化的原因。

常于外伤2-3周后,在软组织出现钙化及骨化。

病变常出现在易接受外伤的部位,如肘、股、臀部。

在邻近长骨的骨干部分沿骨干的方向排列,呈层状骨化,而且于一处或数处可与邻近骨相联。

病变很少伸延到骨端及关节的部位。

骨化好发与肱前肌,表现为肘关节区肿胀与疼痛,肘关节被动与主动活动均受限。

疼痛与肿胀减退后在肘关节前方可以摸到一个界线清楚的硬的肿块。

因肌肉无弹性,故肘关节伸屈受限;由于肿块的阻挡,屈曲也明显受限。

x线特征:受伤后不久可出现局限性肿快。

伤后3-4周,在肿快内显示毛状致密象,其临近骨将显示骨膜反应。

伤后6-8周,病变边缘部清楚地被致密骨质所包绕,而具有新生骨的外貌。

软组织肿块的核心部有时显囊性变且逐渐扩大其内腔,到晚期而显出类似蛋壳状的囊肿。

伤后5-6个月肿块收缩,因而肿块与邻近的骨皮质和骨膜反应之间显出x线透亮带。

(二)进行性骨化性肌炎为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患,有时表现为家族性疾患。

男性较多见,常发病于婴儿或小儿。

常于生后几岁就被发现患此疾病。

早期症状为受累部疼痛、热、肿胀,而后,常于背、颈、肩部皮下组织内出现硬块,剧烈疼痛或压痛。

此时,可能合并发烧。

随着病灶的胶样化,皮下组织的肿块逐渐缩小,以至变硬而固定的肿块。

至此,急性期症状暂告消失,x线检查已可知病灶中有钙盐沉着。

接着又可有新的病灶出现。

因此,可出现一组一组的肌肉、肌腱、韧带相继受累现象。

轻微的外伤就可促使病情加重,因此应避免做活体组织检查。

大约于30岁以后,此病就停止进展。

本病预后不佳,多见于呼吸障碍或嚼饥骨化所致的慢性饥饿。

运用中医中药、辨证施治,采用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消肿散结的方法治疗本病,通过整体调节使机体阴阳气血达到平衡有序的目的。

本病治疗越早效果越佳。

我院自制中药外敷与口服中药冲剂相结合,治疗该疾病疗效高、恢复快,可使钙化的肌肉吸收,功能恢复,达到康复的目的。

局限性骨化性肌炎的治疗
局限性骨化性肌炎常常由于创伤、手术等很多因素引起,造成局部组织中间充质干细胞或成纤维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而异位成骨,往往会引起局部功能障碍。

局限性骨化性肌炎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疗效不一,现介绍如下:
1、药物治疗:有学者认为激素治疗效果良好。

二磷酸盐和非甾体类抗炎药也有阻止或减弱局限性骨化性肌炎形成与发展的效果。

另外非类固醇抗炎药能抑制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与增殖,阻断向成骨细胞分化,防止局限性骨化性肌炎形成。

2、放射治疗:放射治疗通过改变DNA而对快速分裂的细胞产生的影响,阻止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的干细胞,从而有效地阻止局限性骨化性肌炎的形
成。

因骨折后反复多次整复而发生局限性骨化性肌炎者,可应用放射治疗,尤其是切除骨化块后为预防复发更应进行放射治疗。

3、康复介入治疗:减小局部压力和多活动患肢是预防该病的基本方法。

一旦怀疑骨化性肌炎发生,应停止被动活动,主动活动应限制在无痛范围内。

骨化性肌炎可引起局部疼痛,有时会较剧烈,有效的治疗方法为局部注射赖氨酸阿司匹林。

4、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是切除骨化的组织,改善和恢复关节的活动。

有报道认为局限性骨化性肌炎不能在其形成以后的6个月内切除,因为在这阶段病变尚未成熟,甚至还在继续发展。

以往普遍认为必须在伤后12~18个月,局部的疼痛或肿胀已经消退,X线显示局限性骨化性肌炎已经成熟,血清碱性磷酸酶己正常,才可采取手术,而也有学者认为待局限性骨化性肌炎成熟后再行切除术的观点不一定正确,对严重功能丧失者应早期手术,以避免严重的骨质疏松及病理性骨折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