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和美国警察说话”_人生故事
中国警察和美国、日本警察的区别

中国警察和美国、日本国警察的区别经常听说世人对中国警察的负面评价,但是公民,当你处在危险的时候,你最先想到的是谁。
当灾难来临时候,是谁出现在我们面前。
你可以说他们花我们纳税人的钱是他们应该做的。
你不觉得他们付出的太多了吗?他们中是有败类,不能因为这就全面打击。
我觉得,中国警察付出太多,他们太累啦。
他们中害群之马,但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我向全国辛勤工作的每一位民警说:你们辛苦啦。
与美国、日本等国的警察相比,中国警察有以下“优待”:一、人口比例。
在美国和日本,大约是千分之三。
而我们中国是万分之九,而人口大省河南只有万分之五。
什么概念,就是我们每九个人要做他们三十人做的工作。
河南大约是五人做他们三十人做的工作。
二、装备条件。
他们是全部经费保障。
而在我们中国有多少单位经费不足,工资发不齐呢,少车无油汽油的派出所,制服短缺的人民警察,办案靠罚款,乱罚款。
也是我们警察和人民关系紧张、影响和谐警民关系的根源之一。
三、工资待遇。
在美国和日本,一位警察就可以让全家生活得都很好。
在我们中国呢,特别是在县乡基层,每月两千元左右的工资还没有保障,美国是年约四万美元,而我们中国大多不超过万元人民币。
而我们中国在解放初期时,军人和警察是一样的。
而现在呢,要差多少,三倍。
四、执法活动。
外国警察只执法,别的没什么。
而我们中国有多少非警务活动呢。
上访的案件你要去管,收费你要去,给不大的领导开路,多了去啦,并且有什么各种政治运动总少不了你。
外国有吗?五、执法环境。
在我们中国有多少暴力抗法,你们知道吗,发生在你们身边的有多少呢。
在美国根本不存在暴力抗法的问题,有一个事例,我们有位中国的教授去美国看儿子。
在一次因他儿子超速行车。
美国警察查验他儿子的执照的时候,用枪指着他的儿子,他看不下去,就下来要和警察理论,结果被认为是袭警,而被场开枪打死。
中国会这样吗?查验一辆车的时候你们谁很认真的配合过呢,有过用枪指着你的情况吗?六、警察的生命权。
千万别在飞机上撒野_人生故事

千万别在飞机上撒野在那人心惶惶的美国,经过9·;11的洗礼之后,飞机就越来越显得严肃起来,由不得半句玩笑。
比如有一天,在旧金山机场,一个女乘客登上了一架美西航空公司的航班,她登上之后开玩笑地对乘务员说:“嘿!你们的飞行员都清醒吗?”这看上去像是一个善意的玩笑,又像是对美国航空安全的一句讽刺,她原本以为这一切根本只是逗乐,涮涮人也是她生活的一种乐趣。
没想到机组人员顿时“神经质”起来,把她带下了飞机,搞得她后悔莫及。
美西航空公司的发言人后来解释说:“也许这名乘客是在开玩笑,但我们无法判断她是否在开玩笑。
我们对安全问题十分认真。
机组人员在协商后认为,该乘客的玩笑已经对飞机安全构成了威胁,所以一致决定将该乘客赶下飞机。
”这件事情一出,很多人都笑称:“飞机是最扼杀美国人民幽默感的地方!”开玩笑的后果就足够严重了,但是居然还常常有人在飞机上吵架的,那些人的“愤”不顾身,就越发让航空公司感觉不安了。
2006年8月11日,在一趟由深圳飞往桂林的航班上,飞机刚起飞8分钟。
客舱里就吵了起来,大家一看,只见一个男乘客和另一个女乘客正在互相对骂。
原因是男乘客在放低座椅时不小心碰到后排女乘客的腿。
但是就是这个小小的摩擦,迅速引来了双方同伴的打闹,最后居然有10多个人在客舱里互相辱骂和推搡起来。
一个个都“不要命”了!吓得空警和乘务长赶快出来平息事件,而电话也直接打到了桂林机场,要警察们做好准备。
这件事情要在国外,就得马上迫降了。
一到桂林机场,等候多时的警察就出动了,这个时候,双方就不闹了,反正闹了一路了闹得1、那些在飞机上开玩笑的人爱在飞机上开玩笑的人不只有美国人。
中国也有不少人喜欢拿此来开玩笑。
自然也有许多人被“意外”地处理了!也扼杀了不少中国人的幽默感。
早在2002年6月30日,一位呼和浩特市民来到了海口美兰机场,他要乘坐CZ3119航班前往北京。
在通过机场安全门时,警报器忽然响了,安检人员开始按规定对他进行检查。
讲述美国两个巡逻警察的爱情故事

讲述美国两个巡逻警察的爱情故事篇1:警察的爱情故事“选择”这个词儿,在词典中的解释很简单:挑选、为自己做的决定。
人生在很多时候都会面临选择,每一次的选择何尝不是内心的挣扎。
上合会议在郑州召开,多国领导人相聚河南,世界目光聚焦中原。
郑州扬眉吐气,中原大地一扫雾霾,风光无限。
此时,警察的选择,就是默默的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为会议的顺利召开保驾护航。
这,就是警察的选择。
庞天增,是我局案件侦办大队一名刑事技术民警。
天增的妻子也是一名警察,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公安局工作。
两地分居,双警生活,彼此无法照顾,但无法阻挡两人的浓浓的感情。
结婚两年来,妻子终于怀上了小宝宝。
本来天增已经请好假要回秦皇岛照顾妻子,但是上合会议的召开,安保任务责任重大,天增被抽调执行卡点任务。
在任务面前,天增的选择了坚守岗位。
接到天增取消休假不能回家的电话,妻子没有说话,这一次她默默地挂断了电话,留给天增的只有电话中“嘟……嘟……”的鸣声。
难道妻子不理解吗?不对!妻子也是一名警察,她能理解也会明白,任务就是警察的天职。
但妻子也是一个女人,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一个怀有身孕更希望得到丈夫呵护和温暖的女人。
妻子挂断电话,让天增无言以对,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电话那端,一直没有接道天增回电的妻子终于不情愿的主动回拨了天增的电话。
电话两端,是两个人长久的沉默。
“你这些天吃好点”,终于,心疼妻子的天增先开了口。
“饭都没人做,咋吃?”妻子埋怨道。
娇嗔的埋怨触动了天增的痛处,他流泪了... “卡点穿厚点,别冻着了,多喝开水。
记得每天给我打电话。
”妻子简简单单的几句嘱咐,天增已泣不成声。
他怪自己没出息,说哭就哭:他更怪自己没本事,没有好好的照顾有身孕的妻子。
抹掉眼泪,4年前入警时的誓言萦绕耳旁。
他坚信,作为人民警察,他无悔这样的选择!。
二元对立叙事下《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中艾送喜的悲剧探源

021[摘 要] 《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是马克·吐温的书信体短篇小说,记叙了主人公艾送喜远渡重洋到美国谋生的一系列悲剧,揭露了华人劳工艰难的生存现实和美国社会真实的黑暗面。
从结构主义角度出发,分析该小说二元对立的叙事方式,并对主要的二元对立项加以解读,深入剖析艾送喜的人物性格和美国白人的虚伪面孔与恶劣行径,探索艾送喜人生悲剧的渊源。
[关 键 词] 《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马克·吐温;二元对立叙事;结构主义视角二元对立叙事下《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中艾送喜的悲剧探源焦雪松《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是马克·吐温的书信体短篇小说,由七篇书信组成,是远渡重洋去美谋生的贫苦主人公艾送喜写给国内表哥秦福的信,记叙了他在美国艰难求生的现状与一系列悲惨经历,见证了他对美国美好幻想的破灭:从一开始的满怀憧憬与希望,到逐渐失望,再到彻底绝望[1]。
国内对这篇小说的研究非常少,研究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张超从形象学理论出发,根据马克·吐温所处的时代背景探究其“自我”和“他者”意识,进一步解读该作品中的华人形象[2]。
马真虎从对比修辞、书信式文体、幽默和讽刺的语言风格三个维度解读该小说的艺术手法[3]。
陈梅和王孝杰联系书信体小说的三种叙述者分析该小说,并揭露马克·吐温的隐含作者立场[4]。
王其林将该小说与《竞选州长》相比较,分析它们所处的时代背景、语言风格和主角心理活动[5]。
吴登植主要介绍其选入中学教材的四封信的主要内容,并简要分析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6]。
张飞燕和唐红枫从该小说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出发,谈论其认识价值[7]。
“二元对立”最初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针对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提出,逐渐成为人类认知与建构世界的一种方法[8]。
本文从结构主义视角出发,分析该小说二元对立的叙事方式,并对文中体现的二元对立加以解读,深入剖析艾送喜的人物性格和美国社会的虚伪行径,探索艾送喜的悲剧渊源和马克·吐温创作的真实意图。
敢于说真话的名人故事

敢于说真话的名人故事
以下是一些敢于说真话的名人故事:
1. 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南非反种族隔离运动领导人纳尔逊·曼德拉是一位勇敢坚定的领导者。
他在20世纪
90年代任南非总统期间,坚持推动真实和和解的进程,尽力
揭示南非种族隔离政权的罪行,并追求正义和平等。
2. 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斯诺登是一位前美国
国家安全局(NSA)承包商,他揭示了NSA进行全球监控和
侵犯隐私的行为。
尽管面临逮捕和指控,他敢于站出来向公众披露真相,引发了全球对隐私权和公民自由的重大讨论。
3. 马尔科姆·X(Malcolm X):马尔科姆·X是美国民权运动重要的旗手之一,他毫不掩饰地谈论种族歧视和黑人的社会地位。
他敢于挑战白人至上主义,与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等人一同为黑人权利奋斗。
4. 基斯·哈林(Keith Harling):哈林是美国一位退役军人,他
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披露了美军中的丑闻和违规行为,如战争罪行和虐待行为。
他的勇敢举报引起了广泛关注,揭示了潜伏在军队中的问题。
5. 加尔文·麦克劳德(Calvin McLeod):麦克劳德是一名警察,他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警察部门内的腐败问题。
他勇敢站出来指责不正当执法和滥用职权,并呼吁推动警察改革和透明度。
这些名人敢于直面不公正和腐败,敢于为真相而战,并为他们的勇气和努力赢得了尊重和支持。
他们为社会带来了积极的改变,并激励着其他人也勇敢说真话,追求正义和公平。
电影《别对我说谎》解说文案

美国电影《别对我说谎》解说文案完整版大家好,今天为你们介绍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顺便可以学习行为心理学的美剧《别对我说谎》。
故事开始,我们的男主是一位研究微表情的专家,用他的话说,只要是人类就有微表情,而真相都写在脸上,男主呢拥有自己独立的研究机构,专门给政府、FBI、警察、企业或者个人分析证词的真假,查出背后的真相。
这天就接到市长打来的电话,一所中学的老师被杀,凶手就是老师16岁的学生,他的父母属于虔诚的基督教徒,按道理发发生极端行为的概率是很低的,当地检察官呢带着女助手就不耐烦的赶来,按现场的情况,死者头部砸中桌子,小凶手在现场,警察来了拔腿就跑,撒谎测试也没通过,不是他还是谁,还查什么查,男主跟合伙人呐坐下来开始调查小凶手。
很奇怪,男主开头也不问案件,询问凶手上次学校比赛的成绩几个无关痛痒问题,然后才问他,在此之前是否去过我老师的家里,小伙子当然否认了,也否认老师是他杀人,原来男主告诉女助手问无关痛痒问题的时候啊,凶手的眼球向左偏移了一些,表示正在回忆,而问到在此之前是否去过老师的家,他眼睛盯着男主回答的很果断,反而是在撒谎,为了掩饰谎言,人们往往会更认真地盯着,急于看看你到底相不相信,另外,之前合伙人问他,你以前去过她家吗?小凶手回答,没有我以前没去过她家,这种生搬硬套的回复是典型的撒谎特征,当提到女老师死的时候啊,凶手眉头上扬,有一种淡淡的伤心,可能他不想让老师死,初步判断,也许是一场意外导致的。
检察官不相信啊,你逗我玩呢,看两个表情就知道那么多啊,男主不得不拿出真正的实力,刚才他瞥见检察官朝女助手看了一眼,马上就转移了时间,女助手呢弓起下巴表示有点尴尬,他们之间呐,可能有些暧昧关系,男主判断可能是女助手不想再继续这段关系了,但是她还想着强撑一段时间,说着检察官不自觉的搓鼻子,男主说啊,鼻子里面有海绵体,如果男人想掩饰什么事情,鼻子就会开始痒,把检察官差点搞崩溃了,这一段为了咱们男人千万别传播。
美国警察“为人民服务”

他们给我留下的印象都很好:⼀丝不苟、热⼼负责、平易近⼈。
我们这代⼈是唱着“我在马路边捡到⼀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边”长⼤的。
所以在我的脑海⾥,警察总是头戴⼤盖帽站在安全岛上指挥交通的形象,和在美国见到的警察⼤不相同。
美国警察的制服是深蓝⾊的,⾥⾯穿着防弹背⼼。
他们有个外号叫“卡普”(Cop)。
他们有警帽,但很少戴。
他们值班,但不站岗,平时就开着警车骑着摩托车或骑着马在辖区⾥巡逻。
天⽓好时,我还经常看到骑⾃⾏车和滑旱冰的巡警。
我真正和美国警察打交道只有两次。
他们给我留下的印象都很好:⼀丝不苟、热⼼负责、平易近⼈。
警车陪我⾛回家 念研究⽣时,有⼀次我赶论⽂忘了时间,抬头⼀看已经是夜⾥11点了。
因为我的公寓离校区只有⼀河之隔,天⽓好时,我经常步⾏。
那天我刚巧没开车,⾛出实验楼,四周⼀个⼈也没有。
正是春假,很多⼈还没返校。
河对⾯的家属区更是⼀⽚漆⿊。
虽说这是⼀座⼤学城,治安⼀向很好,但是万⼀……我想象出的可怕镜头⼀个跟⼀个地涌到眼前。
我正打算回实验室熬到天亮再回家,突然看到了不远处的“紧急亭”:⼀根⽩⾊的柱⼦,顶部是蓝⾊的报警灯(在美国,蓝⾊代表公安,只有警车可以使⽤蓝⾊顶灯),柱⼦中部有⼀个按钮。
这种“紧急亭”在公共场所随处可见,但我从未⽤过。
我听⼈说过,学⽣可以请警察护送回家,打电话、⽤“紧急亭”联系都可以。
犹豫再三,我还是按下了那个红⾊的按钮。
“IPD(印第安纳警察局),你有紧急事件要报告吗?”⼀个威严的⼥声从柱⼦上的扩⾳器⾥传出来,“紧急亭”原来就是报警热线。
我⼀阵⼼虚,“不敢⾛夜路”显然不算紧急情况,“没有,我只是需要护送,没有紧急情况。
”我后悔⾃⼰⼩题⼤做,但愿她不要说我是蓄意捣乱,追究法律责任。
但是扩⾳器⾥的声⾳⼀如既往:“呆在原地不要⾛开,警车马上就到。
”她根本没有不耐烦的意思。
不⼀会⼉,就有⼀辆警车开到我⾝边,开车的警察⼤概60岁左右,⼈很和⽓,看到我的学⽣证,问过我的住址后,他说:“你可以放⼼⾛回家,我会开车跟着,不要害怕。
趣味美国童话故事_经典的美国童话故事

趣味美国童话故事_经典的美国童话故事经典的美国童话故事,可以带给读者与其他童话故事所不⼀样的感受。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趣味美国童话故事,供⼤家参考。
美国童话故事1滴答!滴答!滴答!在少⼉图书馆的这个⾓落⾥,有⼀个储藏物品的⼩房间,⾥⾯堆满了拖把、扫帚和破靴⼦。
在这个⼩房间的⼀⾓,有⼀个洞,⾥⾯住着⼀只⽇⼦过得舒舒服服,胖乎乎的⼩⽼⿏,它叫西⾥尔。
平时,谁也不容易看见西⾥尔,⼀星期它只到洞⼝两次,悄悄听外⾯的⼉童故事节⽬。
有时肚⼦实在饿了,它就壮起胆⼦,在深夜⾥⾛出洞,找⼀些图书馆⼯作⼈员丢下的⾯包⽪、奶酪和饼⼲。
带回洞,⼀边看书⼀边吃,然后就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看安在⾃⼰屋⾥的⼩电视。
⼀天夜⾥,西⾥尔正钻在被窝⾥睡觉,忽然听到⼀阵奇怪的声⾳——滴答,滴答,滴答……西⾥尔⼀⾻碌从床上挺起⾝,⽀楞着⽿朵仔细听,这不是钟表的⾛动声,也不是图书馆窗外的下⾬声,这到底是什么声⾳呢?西⾥尔下了床,披好睡⾐,穿上拖鞋,⼩⼼翼翼地⾛到洞⼝,透过拖把、扫帚和旧靴⼦,它看到⿊暗中的图书馆纹丝不动,没有什么事情,可那声⾳却越来越⼤——滴答,滴答,滴答!西⾥尔实在是纳闷,它伸出⿐⼦闻闻,⼜仔细听听,就慢慢穿过那些⿊糊糊的⼀动不动的影⼦。
声⾳好像是从百科全书的书架上传来的,西⾥尔知道,书架的最顶层,搁着⼀个很⼤的⾦鱼缸。
西⾥尔跑到⼤鱼缸跟前,踮起脚,挺⾝朝上⼀看,那些⾦鱼还像平时⼀样懒洋洋地游来游去。
可是借着模糊的光亮,西⾥尔发现鱼缸⾥的⽔不像从前那样满,他⼜听到脚下的拖鞋发出只有在⽔⾥才会有的咕吱咕吱的响声。
滴答,滴答,滴答!⽔⼀滴⼀滴地落在地毯上,西⾥尔觉得⾃⼰的⼀颗⼩⿏⼼怦怦直跳。
可不能让什么灾祸落到这些⾦鱼⾝上,它常常见孩⼦们对这些⾦鱼谈话,并轮流给它们喂⾷,还给每条⾦鱼都起了名字,可现在……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西⾥尔赶快从⼝袋⾥掏出⼿绢,堵在漏缝上,滴⽔声停住了,可没过⼀会⼉,西⾥尔的⼿绢就湿透了,⽔⼜滴答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要和美国警察说话”
在电影《不见不散》中,葛优的一句“美国警察可真开枪!”生动地描绘了美国法律赋予警察的极大权力。
在美国,当面对警察执法时,要听从警察的指令,否则很容易被控妨碍执法或是蔑视法律,从而遭受到严重的后果。
如有不满或是不服,可以上法庭由法官来裁决。
警察指控别人犯罪很容易,但是一般人指控警察犯罪却不那么容易。
早在1982年,哈罗诉菲兹杰拉德案就确定了一个“有限豁免”的原则:只要警察有理由认为他的执法行为合法,他就不能被起诉。
这个标准很主观,给警察很大的解释空间,允许他们在第一时间内制服嫌犯。
美国警察很“自由”
美国警察的权力很大,原因是他们有执行法律的自由裁量权。
自由裁量权是指,警察可以自主决定他们在执行具体法律时将采取何种程度的行为,他们可以自主选择执行或不执行哪些法律。
美国警察自由裁量权最早出现在1909年,密歇根州最高法院在审理戈旺诉史密斯案时,提到了警察自由裁量权。
但直到二十世纪50年代晚期,警方才正式声称警察在履行警务职责时拥有自由裁量权。
联邦最高法院在此后的判决中也进一步确认警察的自由裁量权。
现在大多数美国警察在履行日常事务时行使高度的自由裁量权。
自由裁量权的存在使得警察有选择地执行法律。
美国是世界上法制最健全的国家之一,警察需要遵守的法律很多,极为繁杂,完全执行法律也不可行,现实情况必然是有选择地执行。
这样一来,使得警察在
日常行动中既不受行政监督的约束,也不受司法审查的调整,除非警察的行为明显侵犯了犯罪分子的宪法权利,警察的自由裁量权才可能被视为滥用、恶化为暴利或歧视。
开枪不开枪,警察说了算
美国每年约有400起警察开枪导致民众死亡的事件,其中死者98%是男性,白人占56%,黑人占42%,53%是18岁-30岁的年轻人。
美国最高法院的裁决有其明确的规定——如果一个罪犯拒捕,警察可以合理地使用致命性武器来消除这种抵抗。
至于什么是合理地使用致命性武器,需要在现场的警员依据实际状况做出判断。
如果嫌犯使用致命性武器从事犯罪,警察可以开枪;如果警察认为不开枪会造成更多民众受到伤害时,警察也可以开枪。
美国最高法院对警察开枪的最基本考量就是客观的合理性,以保证在被捕人的个人权利和公众的安全利益之间寻找到一种平衡。
如果警察使用致命性武器被证明是不必要的,也可能要负法律责任。
此外,联邦法和各州法对执法人员使用致命性武器或是开枪的要求都有严格的限制。
2010年7月9日下午2时开始,近千人陆续聚集在百老汇大街靠近奥克兰市政府前面的空地上,等候洛杉矶高等法院一个陪审团对奥克兰地铁警察约翰尼斯·;莫瑟利去年元旦在地铁站月台上枪杀涉嫌斗殴的非裔青年奥斯卡·;格兰特的最后宣判结果。
2009年元旦,28岁的白人地铁警察莫瑟利在奥克兰水果谷地铁站月台上逮捕涉嫌在地铁里斗殴的22岁非裔青年格兰特,格兰特已经被制服倒地时,莫瑟利拔出后腰的手枪将其射杀致死。
最终,下午4时,由8名女性和4名男性组成的陪审团宣布莫瑟利为
无意过失杀人。
“别动!”就是让你“一动不动”
2005年,轰动一时并引起中美两国关切的中国女子赵燕被殴案,法院的判决结果却是,12名陪审团员一致认为打人凶手美国国土安全部警察洛德斯无罪。
赵燕审判案结果出来后,国内外的法学专家分析了赵燕打输官司的原因,一大原因就是赵燕在案发时的不当表现。
在庭审中,被告辩护律师一再地强调,洛德斯的所有做法,均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几位证人及洛德斯本人都证实,当时在美国国土安全部警察叫“别动”时,赵燕的是第一反应是“手掏包”,“在那种紧张的时刻,我们很难弄明白,赵燕把手伸进包里到底是想干什么。
”洛德斯当时讲。
据法律专家透露,美国的治安法条例与中国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别动”一词的含义,美国法中的“别动”就是不要有一切动作,包括手、语言、身体各个部位,哪怕动一下手指都会被认为是要采取行动、抵抗被捕,警察可以采取必要行动,包括开枪直接击毙嫌疑人。
在中国,“别动”的意思就是不要再跑了,当赵燕被美国警察命令“别动”时,虽然马上就站住,第一反应却是把手放进包内,掏自己的护照。
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警察的殴打、喷辣椒水的行动就被认为是在履行公务,属正当范围。
此外,被告辩护律师在法庭上一再说明,赵燕当时未经允许就进入了美国国土安全部设在美加边境上的办公室,并向内探头张望,此时两位警察刚刚抓捕到一名携毒人员,又看到了向内张望的赵燕,就跑出去实施抓捕,再加上赵燕的不当举动,这一系列做法符合逻辑。
辩护律师紧紧抓住这一点,指出洛德斯是在执行公务,并没有不当举动。
面对执法警察,除了不能乱说,更不能乱动,不能让警察产生怀疑,认为当事人的举动对他构成了威胁,手一定要放在警察能看得到的地方。
不要用手去拿东西,因为你手中拿有任何像枪的物品,警察都有可能认为你对他的生命构成威胁,极有可能先下手为强。
当警察要逮捕的时候,千万不要跑或是抵抗,也不能用手去触摸警察肢体,这些都会容易让警察有过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