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稿
口述历史的范文

口述历史的范文口述历史。
我曾听到一位老人讲述了一段关于他亲身经历的历史故事。
那是在二战期间,他还是个年轻的士兵,被派往前线执行任务。
在那段时间里,他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也见证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伤害。
他说,当时的战场上处处都是死亡的气息,士兵们时刻都在面临着生命的危险。
他们经常要在枪林弹雨中前进,时刻准备着面对敌人的袭击。
他们的任务是要守卫阵地,保护自己的国家免受侵略者的侵害。
在那段时间里,他们的生活是极其艰苦的。
食物和水都是非常紧缺的,士兵们经常要忍饥挨饿,甚至有时候连一口水都喝不上。
但是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不畏艰险,不惧危险。
在战争中,他们经历了许多次激烈的战斗。
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着自己的国家和家园,为了保卫自由和和平,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他们的战友们在战场上牺牲,他们的家人们在家中等待,他们的国家在战火中摧毁。
但是他们依然坚定地站在了自己的岗位上,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为了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他们英勇地战斗着。
在那段时间里,他见证了太多的痛苦和伤亡。
他的战友们一个个倒下,他的家乡被摧毁,他的亲人们在战争中失去了生命。
但是他依然坚信,只有战胜了敌人,才能换来和平和安宁。
他说,那段时间里的每一天都是充满了希望和坚定的信念,他们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最终,战争结束了,胜利属于了他们。
他们打败了侵略者,保卫了自己的国家,换来了和平与安宁。
但是战争留下的创伤却依然在他们心中。
他们失去了太多的战友和亲人,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痕。
听完老人的讲述,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伤害。
战争不仅仅是战场上的硝烟和鲜血,更是无数家庭的破碎和无尽的悲伤。
我们应该珍惜和平,远离战争,让世界充满爱和和平。
愿战争永远不再发生,愿和平永远长存。
口述史

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孤山村口述史本篇论文是根据1949年出生的奶奶口述所撰写,如有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我奶奶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孤山村,1949年农历2月28日,那时新中国还没有成立,由于我奶奶那时还比较小,很多事都记不清楚了,奶奶的爸爸已经去世,妈妈也已年老,对刚建国时的事儿不太清楚,所以本篇论文从我奶奶记事儿以后算起。
首先是建国后,关于那我们村人口结构及其变化的叙述。
建国后,毛主席认为“人多力量大”,提倡“超生”,可想而知,尤其是在各方面都落后的农村,就拿我们家来说,当时我奶奶的妈妈就生了6个孩子,四个女孩和两个儿子,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比较落后,一个儿子夭折了。
我姥爷跟我奶奶一样大,我姥爷有三个弟弟、一个妹妹,至于还有没有其他夭折的兄弟姐妹不得而知,而我姥姥就有十个兄弟姐妹(以至于到现在我都理不清家里的亲戚关系)。
这就反映了这样一个状况,当时的农村,人口增长的速度有多么“恐怖”,当然死亡率也不低。
由于人口的壮大,我们村的荒地、荒坡得到了开垦,本来一点大的村子,迅速扩展开来,到了后来,一个村分为六个庄,便于管理,当然,这也与当时生产队的划分有关。
此外,由于当时的“超生”,给当时的农业生产带来不小的收获,却也为人口结构的优化带来了麻烦,也为当今社会的老龄化问题埋下了隐患,抛开这个暂且不提,就当时人口结构的优化问题,我觉得有必要谈谈,这对当时发生在全国各地的大事件都有之间或间接的关系。
由于人口的增长,而且当时农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更不用谈教育的问题,奶奶的父母在生产队工作,年纪还很小的奶奶就开始照顾弟弟妹妹,她并没有上过学,至今一个字也不认识,我仍记得小时候我跟着她让她帮我写我的名字的时候知道她并没有上过一天学时的震惊,但后来慢慢地我才知道,对于那个时代的他们,“上学”这两个字对于他们来说是奢侈品,而且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说大部分的人都是不喜欢上学的,更不说学前教育了,最多小学毕业或者认识一两个字,会简单的算术就可以了,学了简单的知识后辍学去地里帮忙干活。
口述校史演讲稿

口述校史演讲稿尊敬的校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向大家口述我们学校的校史,分享我们学校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
我深知,作为一名校史演讲者,我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我将尽我所能,用最生动的语言,向大家展现我们学校的光辉历程。
我们学校的校史可以追溯到50年前,当时的学校还是一所小小的乡村学校。
那时,学校的条件十分艰苦,师生们要在简陋的教室里上课,没有图书馆、实验室和运动场地。
但是,正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我们学校的前辈们依然努力拼搏,办学育人,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学校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学校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教学设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我们学校的学子们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而今,我们学校已经成长为一所知名的学府,拥有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一批优秀的学生群体。
学校的办学理念也更加前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在校史的长河中,我们学校的每一位师生都在努力奋斗,为学校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我们学校的校训“勤奋、求实、创新、奉献”也一直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不断进取。
回顾学校的发展历程,我们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我们深知,学校的成就离不开每一位师生的努力付出,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爱。
正是因为有了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学校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最后,我希望我们每一位师生都能铭记学校的发展历程,传承学校的优良传统,为学校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书写学校发展的新篇章,为我们学校的明天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访谈口述史格式范儿范文

访谈口述史格式范儿范文
嘿呀,今儿个咱可得好好唠唠这事儿!
我叫[访谈者姓名],今儿个有幸邀请到了咱这儿的老行家[被访谈者姓名],来跟咱讲讲他那传奇的经历哇!
(满脸期待地看着被访谈者)来来来,您先给咱讲讲您是咋开始这行的呗?
(被访谈者笑了笑)这事儿啊,那可说来话长咯。
想当年,我还是个小年轻的时候,就对[相关领域]特别感兴趣,那股子热情哟,就跟着了火似的,哈哈!
(继续追问)哦?那后来呢?您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呀?
(被访谈者摸了摸下巴)这中间那可坎坷了去啦!遇到过不少难题,也犯过不少错呢。
不过咱就是不服输,硬着头皮往前冲,还真让咱给挺过来啦!
(一脸感慨)您看,这一路走来,那真是酸甜苦辣啥都有啊。
有时候累得都想放弃了,但是一想到自己的梦想,就又有了动力。
(眼中闪烁着光芒)现在回想起来,那些经历都成了我最宝贵的财富呢,让我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认真地看着被访谈者)谢谢您跟我们分享这些,真的让我们受益匪浅啊!
(被访谈者摆了摆手)嘿不用谢啦,希望能对你们有点帮助就好啦。
(访谈结束,两人相视一笑)。
口述史整理稿

口述史整理稿我的生命历程与家风——口述史整理稿访谈时间:xx年5月28日9:00-9:30 访谈地点:XXX 受访者:XXX 访谈者:XXX 整理者:XXX一、家庭情况1、家庭成员的关系我叫XXX,1944年腊月初九生,今年73岁,生于XXX。
小时候,我父母之间的关系很好,他们对我也很疼爱。
他们有一些重男轻女的思想,不过在过去那种社会,重男轻女在农村是一种普遍现象。
从前,我们家是一个大家庭,有十七八个人,同住在XX大院里,都是普通的农民。
我的父亲还有一个哥哥,也就是我的大伯,他们两兄弟从来没有分过家。
我大伯生了三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而我父亲的前三个孩子都是女孩,所以在那时候我父亲有点被我奶奶歧视,在家里说话也没有分量。
几年后才生了我们三兄弟,实际上是四兄弟,在我头上还有一个哥哥,不过他早年去世了。
在我爷爷奶奶都相继过世、我们几兄弟都出生之后,基本上就由我父亲当家了,我大伯一般不太过问家庭。
至于家庭关系,不论是弟兄之间、姊妹之间、叔子之间、叔伯之间,关系都非常和睦。
我们就是这样一个家庭。
2、兄弟分家从小到大,我们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好,那时候也不存在什么分家。
58年的时候,成立了人民公社,大炼钢铁,搞大跃进、大协作,吃的是大食堂,每家每户不准做饭,都吃集体食堂,一个队三十至五十人都在同一个食堂吃饭。
那个时候,我叔伯、大伯还有我父亲,他们都在外面烧炭、挖矿,而我的两个姐姐都已经出嫁了,所以家里还剩我们四个兄弟姐妹。
我大伯家的两个哥哥也在外面工作,其他人都留在家里。
我们人多,吃饭的时候一直是各称各的。
62年的时候,伙食下放了,既然以前是各称各的,那么之后也各吃各的吧,这样,也就算分了家吧。
我们仍然住在一起,原来住的哪间房就还是哪间房,只是大体上划分了一下,谁谁谁要哪几间,都只是口头上说一下。
之后过了很多很多年,等到我们的孩子都大一些的时候,我们才修了各自的房子,这才真正意义上分了家。
3、父母的赡养我父亲是74年去世的,我母亲是85年去世的。
范文:山东妇女口述史

(一)日军到俺村来宣传樊秉稔,男,1924年生,城关镇八里河村村民,小学文化。
口述内容主要是八里河战斗时村民逃难的情况及日军对八里河村群众的屠杀,日伪对敌占区的统治及对敌占区民众进行奴化宣传的情况,老人与一位中共党员相处情况和当地抗战胜利时的情况。
采访时间:2003年7月27日。
日本人进攻俺庄上是农历的1938年4月11日,早晨六点多钟,在俺庄西门那里,日军开着两辆坦克车。
那时,俺家的车子出去了,徐家的车出去了,逃出了村庄。
我和俺大哥,推着车子先走了,俺走到芦营[1],日本兵就上到了俺庄西南角寨门那里,听见那里“咣咣”一阵子机枪。
日军在那里打了一阵子枪,拐过弯,就走啦。
吃完晌午饭,就又上来了,四路纵队进攻俺庄。
日军走到沙胡嘴那里,俺庄上国民党二十三师的一班人,从周庄上晁庄,担着子弹,架着重机枪,摸到晁庄村东边,那里有四棵柏树,二十三师的人把枪搁在那里的坟头上,摸到日军后头去啦。
枪声“咣咣”一阵子没停,我都听见了,十里八里的都能听见。
“咣咣”打了一阵,把日本兵撂倒不少。
一会在丁里长村后,日军的马队看清二十三师这些人,就冲着柏树过来啦。
他一过来,二十三师这些人就架着机枪,机枪有三节,一个人扛一节,扛筒的扛筒,扛膀的扛膀,扛腿的扛腿,担着子弹,从晁庄过来啦。
日军把被打死的同伙跟拉麦个子似地码起来,装了有七八汽车,拉到丁里长村奶奶庙后头,火花了。
也就是在下午两点来钟,在丁长奶奶庙后头,日军的汽车叫蒋介石的飞机给打着了。
那会儿我逃荒逃到纪园子,我在纪玉青的屋顶上看见这个情况了,飞机一炸,先前一股烟上去,在上面转了个烟圈,后来圈就散了。
俺吃了饭,套上车,就又上了唐庄、赵口啦,走到那里,跟俺亲戚捎过信去,第二天就上了唐官屯了,在那里住了两天,俺就回来了。
回来一看,庄上被打死的人躺在街上,都躺满了,正往外拉哩,那死尸肚子都肿得好大。
谁拉一个死尸,村里就给三块大洋,从大队那个庙坑里往外拉,出西门上西南,埋了有百十米,埋的主要是二十三师的兵,死的日本兵就叫日军把他们的衣服弄走,人就在俺庄庄后面用火烧了。
口述史

我上学的时候,学校总共四个系,加起来有八个专业。
现在的话,我们学校发展到大概有两三百个专业,这些专业的创立发展起源于我们这些留校的人的手。
就我个人经历来说,我就创办了很多专业。
我本科是学工科的,而且是采矿工程。
留校后就转行,因为大家不能都搞采矿的。
于是,我们就试探办矿山管理,由采矿转向管理。
国家对兴办新专业、培养师资方面很重视。
1983年起,国家北京教育部陆续指派一些有能力的院校培养师资力量,主要办师资培训班,比如说,住校进修班,转专业师资培训班。
我们这些77、78年高考的,甚至79、80年的,后来分到学校做老师的,陆陆续续地经过一遍比较正统的培训。
但是培训的层次很低,因为那些学校也是新专业,大家从来都没有的,所以都在探索。
我们这些人更多的是一边学习,一边研究,比如矿山管理应该办成怎样的专业。
有一些老教师也不是搞管理的,估计是搞工程的。
尤其是80年代以后,咱们学校的老师10年没进教室了,那么从现场调来很多工程技术人员。
那些人年龄稍微大一点,不想在企业做了,而且学校也需要他们,所以引进到学校。
这些老一点的带我们年轻的四处调研考察,比较试探的向前,一点一点的探索。
比如,我们先办了矿山管理,然后过渡到机厂管理,即机械工业,机械厂。
矿山也属于机械类的,但是过渡到一般的机厂,整个专业的内涵更广泛。
然后根据国家的需要,后来又陆陆续续地创建了电子商务、信息管理、工程管理、工程概率算、国际贸易、投资经济、市场营销这些专业。
我们这一代人感觉到很杂乱,就是今天你把这个专业创得比较成功,正式招人,可能明天又要办新专业,你又要到新专业这块。
因为你很有经验了,还得来创建。
所以这么多年来,从我手中创建的专业很多,当过3个系的系主任。
每一个都是授命于系创办的起步,逐渐引进教师和探索,一点一点地把专业办起来。
04年我来到这里(岭南师范学院),经我手创办的专业很多,比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酒店。
就是对原有的几个专业也重新调整了教学计划,基本是全新的概念。
口述历史的范文

口述历史的范文
口述历史。
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历史被遗忘,被掩埋,被淡忘。
而口述历史,就是那些被遗忘的历史的见证者,他们用自己的口述,将那些曾经的辉煌和悲伤传承下来,让后人能够了解和记住。
我曾经听到过一个关于口述历史的故事,那是一位老人在讲述他年轻时的故事。
他说起了二战时期的德国,那个时候,整个国家都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之下。
他回忆起了那些被炮火摧毁的城市,那些被战争摧毁的家园,那些被战争夺去生命的亲人。
他的口述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年代的恐惧和绝望,也让我明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伤痕。
还有一次,我听到了一位老人在讲述自己的童年。
他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里条件很艰苦。
他说,那个时候,吃一顿饭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家里人常常为了一点点吃的而争吵不休。
他的口述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贫困和艰辛,也让我明白了生活的可贵和珍惜。
口述历史,就是这样,它让我们能够通过别人的口述,去了解那些被遗忘的历史,让我们能够感受到那些被淡忘的情感。
口述历史,是一种传承,是一种承载,是一种记忆。
在现代社会,口述历史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经历过的人们逐渐老去,他们的口述也成为了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口述历史,尊重口述历史,让这些历史的见证者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口述历史,是一种珍贵的宝藏,它让我们能够了解那些被遗忘的历史,让我们能够感受到那些被淡忘的情感。
口述历史,是一种传承,是一种承载,是一种记忆。
让我们一起珍惜口述历史,让那些被遗忘的历史得以传承,让那些被淡忘的情感得以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生命历程与家风——口述史整理稿
访谈时间:2017年5月28日9:00-9:30
访谈地点:XXX
受访者:XXX
访谈者:XXX
整理者:XXX
一、家庭情况
1.家庭成员的关系
我叫XXX,1944年腊月初九生,今年73岁,生于XXX。
小时候,我父母之间的关系很好,他们对我也很疼爱。
他们有一些重男轻女的思想,不过在过去那种社会,重男轻女在农村是一种普遍现象。
从前,我们家是一个大家庭,有十七八个人,同住在XX大院里,都是普通的农民。
我的父亲还有一个哥哥,也就是我的大伯,他们两兄弟从来没有分过家。
我大伯生了三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而我父亲的前三个孩子都是女孩,所以在那时候我父亲有点被我奶奶歧视,在家里说话也没有分量。
几年后才生了我们三兄弟,实际上是四兄弟,在我头上还有一个哥哥,不过他早年去世了。
在我爷爷奶奶都相继过世、我们几兄弟都出生之后,基本上就由我父亲当家了,我大伯一般不太过问家庭。
至于家庭关系,不论是弟兄之间、姊妹之间、叔子之间、叔伯之间,关系都非常和睦。
我们就是这样一个家庭。
2.兄弟分家
从小到大,我们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好,那时候也不存在什么分家。
58年的时候,成立了人民公社,大炼钢铁,搞大跃进、大协作,吃的是大食堂,每家每户不准做饭,都吃集体食堂,一个队三十至五十人都在同一个食堂吃饭。
那个时候,我叔伯、大伯还有我父亲,他们都在外面烧炭、挖矿,而我的两个姐姐都已经出嫁了,所以家里还剩我们四个兄弟姐妹。
我大伯家的两个哥哥也在外面工作,其他人都留在家里。
我们人多,吃饭的时候一直是各称各的。
62年的时候,伙食下放了,既然以前是各称各的,那么之后也各吃各的吧,这样,也就算分了家吧。
我们仍然住在一起,原来住的哪间房就还是哪间房,只是大体上划分了一下,谁谁谁要哪几间,都只是口头上说一下。
之后过了很多很多年,等到我们的孩子都大一些的时候,我们才修了各自的房子,这才真正意义上分了家。
3.父母的赡养
我父亲是74年去世的,我母亲是85年去世的。
我父亲在的时候,我们三兄弟还没有分家,大家都在一起。
那时候我在隔壁镇子的小学教书,我弟弟在政府工作,就剩我的大哥和我们的妻子在家。
如果生了病,就大家一起去给他医治,谁有钱就谁出,谁有时间就谁照顾,不分你我。
我父亲生病的时候,每天晚上都是我们三兄弟轮流照看。
我父亲过世之后,我母亲还是由我们三弟兄负责,她想去谁家住就去谁家住,三兄弟都给她准备了床铺。
有什么好东西,也会叫她一起吃。
所以我父母晚年还是比较幸福的,吃的穿的都不成问题。
二、教育史与工作史
1.兄弟姐妹的教育
我小时候家里有一些课外书,尽管不是很多。
我们家一共有六个孩子,我大伯家还有四个孩子。
也就是说,我爷爷有六个孙子,四个孙女。
这四个女孩都没有念过书,而我们这六个兄弟都只能念到小学毕业。
那个时候虽然人多,但并没有分家。
在我父亲当家时,我家三兄弟和大伯家的一个男孩都需要念书,一共就有四个人,如果有一个人上了初中、高中,那么其他几个孩子也都要上,当时家里比较贫寒,大家都上初高中经济又支撑不了,所以大家就都只念到了小学。
为了保持公平,为了平衡大家的关系。
2.工作史
57年我小学毕业,58年就开始大炼钢铁,那时我就去了XX铁工厂当学徒,学车工,在那里待了三年,差不多62年的时候,伙食下放,家里缺乏劳动力,在父母的要求下,我就回了家,和父亲一起搞生产,主要还是为了维持家庭生计。
回家后不久我就结了婚,一年后生下了第一个孩子。
64年我横跨大半个中国去XX当兵,在当兵的时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最后在71年的时候回到家里。
回到XX后,先是在XX中学培训了一段时间,然后去XX小学当了老师,再过了几年,就当上了那个小学的校长。
三、婚姻持家
1.夫妻关系
我和我老伴是62年结的婚,结婚之后我们在一起搞劳动生产。
我们这一代人那时候都不存在什么爱情,其实我在XX铁工厂里的时候原本谈了一个对象,当时跟她关系很好,62年灾荒年一过,家庭经济困难,父亲就非要我回家。
那时候都一定要听父母的话,人们都说“孝父母,敬父母,不如顺从父母”,我当时就听了父母的话,放弃了在工厂工作的机会,私自回了家,然后通过媒人介绍,认识了我老伴。
那时因为大家经济都困难,也没有什么彩礼和嫁妆,说结婚就结了婚。
结婚之后就慢慢磨合、慢慢相处,结婚后一年多,就有了一个儿子,在他不到一岁的时候,我去XX那边当兵,这个儿子就是由我父亲和我老伴拉扯大的。
我在辽宁当兵7年,只在69年的时候回家过一次, 71年的时候才最终回家。
之后就是通过相互了解,感情逐渐加深。
2.生产经营活动
我们结婚之后开过面坊也开过酒坊。
那时家庭生产责任制落实了,大家都要改善经济,想过上幸福生活,光靠生产没什么搞头,所以就找了点副业,不像在文化大革命以前,什么都不敢做,改革开放之后,想做什么做什么,超市、小诊所、小商店之类的,没有什么限制了,只要能够赚钱、发家致富。
之后还在学校开过一个小卖部,那是我父母都去世之后了,家里没人,于是就把我老伴接到了我这边。
那时候我大儿子当兵去了,我们又要供孙子孙女读书,只靠我这教书的工资是不行的,于是就开了这个小卖部,来供家里和学生的生活。
3.遇到的困难
我这一生中最大的困难就是82年发洪水那一次,借钱修的新房子,才进去住了一个月,就被洪水、泥石流冲垮了,整个房子都掩埋在了泥土之下。
当时我在学校工作,离家挺远的,家里有包产地、又喂了猪、牛,又要修房子,那几年,真的苦了我老伴了。
那个时候真的挺不容易的,能挺过来也全靠大家的帮助。
共产党的政策好,国家会给一点补助,虽然不多,但多少有一点,这是其一。
二是亲朋好友、三亲六戚大家都来帮衬,分给我们粮食。
三是修房子邻居提供劳力,那时候不像现在这样兴开工资,而是请帮忙,你帮我做几天,我帮你做几天,这样相互帮助下来的。
四是缺钱,就到处去借,借了之后慢慢还。
4.子女教育
长辈教育晚辈,大概就是这么几个字吧。
第一是要勤俭。
俭,就是要俭朴。
勤呢,就是要勤学苦练,不怕苦,勤奋不懒惰,不畏艰险,千方百计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用现在的词就是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都会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追求,所以要根据不同的时代,提出不同的要求。
以前古语说“耕读传家”,所谓“耕”,就是以劳动为基础,不怕吃苦,要用自己的双脚来创造财富,所谓“读”,就是学而不厌。
以前还说,“穷不丢书,富不丢猪”,不管你怎么穷,书都是要读的,不管你怎么富,猪都是要喂的。
第二是要正直。
正直就是为人做事要光明正大,不耍阴谋诡计。
不义之财不要,不义之举不做,那些横来财、那些伤天害理的事都不要去做,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为多数人”。
第三是要善良。
人一生不管你老还是少,一定要善良,不做恶事、不做歹事,要多做好事,既要利人又要利己。
第四是要和谐。
一家人,不管你是多少人,20人、30人,一定要和谐。
如果一个家庭都不和谐,如何去社会里面搞团结呢。
而一个家庭和谐,首先是要自己夫妻之间要和睦,夫妻和睦了,姊妹、家人、亲戚才能和睦,家庭和谐了,社会才能够和谐。
我觉得家风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家教,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有的孩子德性不好、干坏事,别人就会说他“没有家教”。
所以家风问题,实际上就是家教问题,就是老一辈对下一辈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的要求。
所以我对这个家庭的要求就是这八个字:勤俭、正直、善良、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