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诗人和三个好女人

合集下载

徐志摩和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和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和三个女人的故事徐志摩和三个女人的故事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已经发生事。

或者想象故事。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徐志摩和三个女人的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徐志摩和三个女人的故事篇1——《林徽因传》白落梅很多人总是不明白为什么我付出了这么多,TA却不爱我?我曾经也是其中的一员,然后我研究了许多关于恋爱交往的书籍,也请教了许多PUA(Pick-upArtist把妹达人),并通过长时间实践,终于发现了其中最简单却最难以实践的秘诀。

我想通过一个例子说明。

徐志摩这个渣男和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这三个女人的故事,就是阐述这爱情秘诀的最典型例子。

首先你要接受这个事实:爱情从来就不是付出与收获均等的公平交易。

这关键的秘诀是什么,我相信你看完应该会理解。

第一段:徐志摩与张幼仪女向男一边倒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

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其不理不睬。

而反观张幼仪,她回国后仍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为让世人知道渣男的著作,她来策划编撰了《徐志摩全集》。

她说“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

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

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

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

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吧。

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第二段:徐志摩与陆小曼势均力敌在刚结婚的前段日子里,两人也得浪漫、惬意。

只是到了后期,由于陆小曼的病,和徐申如(徐父)的拒绝接纳,由于鸦。

片的侵蚀等诸多原因,陆小曼变得越发娇慵、懒惰、贪玩,早没了当初恋爱时的激情,似乎不再是一个有灵性的女人。

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个女人

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个女人

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个女人李兴濂徐志摩这个20年代末到30年代盛极一时的“新月派”主将,在他35年的生命中,有三个重要的女人——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

三个不同风格的女人与一个男人,宿命的把彼此纠缠在一起。

围绕着徐志摩与三个女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感动过无数的人。

对于徐志摩短暂的一生,他的好友胡适这样评价:“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正是这三个字演绎了徐志摩亦幻亦真的浪漫人生徐志摩与张幼仪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

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

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

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

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作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

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人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张幼仪徐志摩1897年出生浙江海宁,从小就接受很好的教育,1910年,14岁的徐志摩进入杭州府中学堂。

1915年,徐志摩毕业,考入上海沪江大学。

就在这时,徐志摩接到父亲来信,要求他立刻回家成亲。

这年十月,徐志摩十分不情愿地同一个自己从未见过面的女孩成亲。

其妻是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之女张幼仪。

张幼仪,1900年出生在江苏省宝山县,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为当时知名医生。

张幼仪排行兄弟姐妹第八,曾就读于苏州师范学校、德国裴斯塔洛齐学院幼师教育专业。

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1915年10月,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

张幼仪端庄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妇女美德,尊重丈夫,孝敬公婆,贤淑稳重,善操持家务,能相夫教子。

可是,这场婚姻注定是一个悲剧,年仅16岁的张幼仪,在对爱情懵懂不明之时,就被嫁到徐家。

而徐志摩正值青春年少,却被逼迎娶了一个素未谋面的姑娘。

他们之间没有恋爱、没有沟通、没有感觉。

徐志摩对张幼仪的态度几乎无情甚至残酷。

从婚前到婚后,他对张幼仪都是那样鄙弃。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

张幼仪(1900——1988),名嘉玢。

1900年出生原籍江苏宝山,比志摩小4岁,世居真如,后移嘉定。

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名祖泽,是当时上海宝山县巨富。

张祖泽有八子四女,张幼仪排行第八,为其次女。

她的二哥张君劢(音迈),是中国现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政治活动家和哲学家。

1912年7月,江苏都督程德全在苏州创立“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2岁的张幼仪在二哥张君劢(嘉森)和四哥张嘉璈的帮助下到该校读书。

该校首任杨达权,重视女子教育,张幼仪在此受到了先进教育。

但三年后,尚未结业的张幼仪就被接回家成亲了。

替她作媒的正是她的四哥张嘉璈,在当时任浙江都督朱瑞的秘书,在巡视学校时他发现杭州一中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学生,这就是徐志摩。

徐家当时已是江南富商,和有着庞大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张家联姻,对徐志摩的父亲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于是徐父申如定下了二人的婚约。

于是15岁的张幼仪就辍学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

徐志摩的态度:“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

”1918年生长子徐积锴kǎi(阿欢),不久徐志摩就留洋去了,1920年徐志摩收到张君劢的信,被迫不耐烦地把张幼仪接到他身边,张幼仪回忆当时徐志摩的态度“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

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

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

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

可是我晓得那是他。

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

”此时的徐志摩与林徽因坠入情网,不久徐志摩就提出离婚,已有二个月身孕的张幼仪毅然同意。

张幼仪徐志摩1922年生次子彼得,遂与徐志摩在柏林签字离婚。

这是中国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

签好离婚协议后,徐志摩跟着她去医院看了小彼得,“把脸贴在窗玻璃上,看得神魂颠倒”,“他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他,他要怎么活下去。

”离婚后,张幼仪到巴黎投靠二哥张君劢,并随其去了德国,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

张幼仪张幼仪(1900——1988)名嘉玢。

1900年出生,原籍江苏宝山,后移嘉定。

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名祖泽,是当时县里的巨富。

张祖泽有八子四女,张幼仪排行第八,为其次女。

她的二哥张君劢,在近现代史上颇有影响,是民社党创立者。

四哥张嘉璈曾任中国银行总裁、国民政府交通部长。

张幼仪15岁时奉父母之命曾嫁给徐志摩。

名门望族之女张幼仪生于1900年,她的家庭是上海宝山的一个大户人家。

在张幼仪14岁那年,张嘉璈奉命视察杭州一中,看到了徐志摩的考卷,颇为赞赏,主动向徐家求亲,当然这里也有经济政治联姻的意思,当时徐家以二妹相许。

张幼仪比徐志摩小4岁。

徐家当时已是江南富商,家中开办有灯泡厂、蚕丝厂、布厂、徐裕丰酱园、裕通钱庄等,和拥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张家联姻,对徐志摩父亲来说,是求之不得,他一口答应,并送了聘礼。

聚少离多的婚后生活1915年10月,张幼仪和徐志摩结婚,徐志摩并不喜欢她。

婚后,他们之间没有什么话说,张幼仪个性沉默坚毅,帮助公公理财,甚为得力,但这些老人眼中的优点,在活泼飘逸、热情奔放的诗人眼里,就是呆板无趣、僵硬乏味。

1916年秋,徐志摩离沪北上,到天津的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预科攻读法科。

翌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也随着转入北大就读。

由妻兄张君劢介绍,徐志摩拜梁启超为老师,还举行了隆重的拜师大礼。

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从上海启程赴美国留学。

1920年9月,他由美国来到英国留学。

婚后4年,两人在一起的日子只有4个月。

张幼仪足不出户,总是长时间跟着婆婆坐在院子里缝缝补补。

婚后她也曾写信给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希望能完成中断的学业,但料理家务、养育孩子、照顾公婆这些事情,使得读书的愿望成为泡影。

1920年初秋,徐志摩在伦敦见到17岁的林徽因,一见钟情,陷入单相思。

是年冬,林去苏格兰上学,不久后随父回国。

团聚后的别离1920年底,张幼仪出国与丈夫团聚,先到马赛再到伦敦。

据说张幼仪出国与徐志摩相聚,是公公婆婆安排的,为的是让徐志摩知道要对家负起责任。

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个女性及其文学创作

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个女性及其文学创作
的联姻 , 于实现徐 申如 的家庭产业繁荣之梦 , 对 当然是一个强 有力 的依托 。 是年 志摩刚好二十岁, 妻子 张幼仪刚满十六岁。 这 桩婚姻 自然是父母 的意愿 , 也是父母一手操办 的。对 于徐志摩
林徽因失望之后 。 在交际场上结识 了陆小曼 , 并为她的风韵所 吸引 , 不久便又陷于爱河而不能 自拔 。陆小曼与志摩相识那年 年屈二十二 , 已是北京交际场上的名嫒 。陆家原是 常州一带 早 世代书香 的望族 。 小曼是一个聪慧美丽, 多才多艺 的女子。 她舞 跳得好 , 是交际舞会上 的一枝花。 她还唱一 口好京戏 , 当时北 是 京的名票 , 尤其还擅长绘画 , 所作颇能得名家称赏 。 她的文笔也
【 关键词】 徐志摩 ; 三个女性; 文学创作; 当代意义
在中国新 诗发展史 上 , 一个名字备受 瞩 目, 有 那就是被称 作“ 中国布尔乔亚 ‘ 开山 ’ 的同时 , 又被指认为 ‘ 末代 ’ 的诗人 ” 徐 志摩 。 他短 暂的一生是追求爱 、 自由和美的一生 。 其诗歌创作也 追求 着美 的思想内容和美的形式 的统一 , 中国新诗 的发展做 为 出了贡献 。“ ” 爱 在徐志摩的理想追求 中排在第一位 。 对浪漫之 爱的追求贯穿了他的一生 。 在追求 的过程中他为 自己的理想所 激荡 。 自己的勇气所感动 。 为 他把追求对象美化成理想的化身 . 可以不受世俗约束 , 不顾众人非议 , 虽有恋爱不可得的痛苦 , 也 永不放弃 。 徐志摩希望用无拘无束之笔创造 出美好 的形式以 自 由地 表达理想——充满 真挚感情 的人 生与 自由、 平等 、 和谐 的
要经历 的事 , 他没理 由不可以与张小姐成婚 。在亲友 的一片赞
美声 中, 他也觉得喜欢上了张小姐 , 甚觉这该是一个人的缘分 。 新婚燕尔 , 自然如胶似漆。妻子对公婆的孝J 对丈夫的体贴 , I 顾, 使志摩体会到家庭 的温 暖和安逸。婚后不久 , 志摩就转人上海

徐志摩和他的三个女人

徐志摩和他的三个女人

婚姻生活
相识:徐志摩与陆小曼相识于1924年,当时陆小曼已与王赓结婚 相恋:徐志摩与陆小曼在1925年开始相恋,陆小曼与王赓离婚 结婚:1926年,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婚礼由梁启超主持
生活:婚后,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生活并不如意,两人经常争吵,徐志摩甚至离家出走
对徐志摩和陆小曼的评价
徐志摩:才华横溢,浪漫多情,追 求自由与爱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相识:在伦敦相识,徐志摩对 林徽因一见钟情
感情: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感情 复杂,既有欣赏又有矛盾
拒绝:林徽因最终选择与梁思 成结婚,拒绝了徐志摩的追求
友谊:两人保持友谊,互相欣 赏对方的才华和成就
第四章
徐志摩与陆小曼
相识背景
徐志摩与陆小曼相识于1924年,当 时徐志摩是北京大学教授,陆小曼 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
添加文档副标题
徐志摩和他的 三个女人
汇报人:
目 录





徐志摩的生 平
徐志摩与张 幼仪
徐志摩与林 徽因
徐志摩与陆 小曼
三个女人对 徐志摩的影 响
第一章
徐志摩的生平
徐志摩的出生和家庭背景
出生日期:1897年1月15日
家庭背景:父亲是当地富商,母亲 是书香门第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出生地:浙江海宁
添加标题
两人之间的爱情:轰轰烈烈,充满 激情,但也充满争议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陆小曼:美丽动人,才华横溢,追 求自由与爱情
两人对彼此的影响:互相欣赏,互 相激励,但也互相伤害
第五章
三个女人对徐志 摩的影响
对徐志摩的创作影响
林徽因:激发了徐 志摩的创作灵感, 使他创作出许多脍 炙人口的诗歌

徐志摩和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和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和三个女人的故事徐志摩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曾写下了《再别康桥》等诗歌名篇,并且和林徽因、陆小曼二位当时著名的才女有过刻骨铭心的爱情。

客观地讲,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位女子都十分优秀。

张幼仪,大家闺秀、知书达理,本分而孝顺,并且,多年后,成为商界精英。

陆小曼,美丽娇艳、才艺双绝,名冠南北。

林徽因,知性美女,多才多艺,成果丰硕,中国古建筑权威。

三人的共同点是至少懂一国外语。

陆小曼与林徽因还分别被公认为民国“四大美女”之一!张幼仪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张幼仪,1900年生于江苏宝山,逝于1988年。

1915年与徐志摩结婚。

1918年生下长子徐积锴。

1920年,张幼仪前往欧洲与徐志摩团聚。

然而,此时的徐志摩正在热恋林徽因。

为了能够追求到林徽因,徐志摩决绝地向张幼仪提出离婚。

当时,林微因极为痛苦。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同意了徐志摩的要求。

并于第二年生下了二儿子之后,与徐志摩正式离婚。

对于徐志摩张幼仪的婚姻比较官方的说法是,张幼仪的四哥看中了徐志摩的才华,率先与徐家议亲,欲将自己的还未毕业妹妹嫁给徐志摩。

徐志摩本身并不情愿,但摄于其父的压力,勉强答应。

张幼仪婚后很受公婆喜爱,但始终得不到丈夫的欢心,即使生下长子徐积锴后,夫妻感情依旧没有改善。

徐志摩不顾娇妻幼子,远赴海外求学,还与名媛林徽因相识相恋,甚至在妻子张幼仪怀有身孕的前提下,向妻子提出了离婚。

隐忍坚强的张幼仪毅然同意,并在生下次子彼得后与徐志摩办理了离婚手续。

徐志摩张幼仪成为了民国首对采取西式方式离婚的夫妻。

离婚后的徐志摩没能与林徽因结成美眷,最终与朋友的妻子陆小曼结为夫妻。

再婚后的徐志摩过得并不幸福,妻子醉心玩乐和享受,父母又断绝了经济支援,徐志摩不仅赚钱养家,还经常与妻子争执吵闹,备受压力,直至乘机遇难才算解脱。

而张幼仪在离婚后,独自抚养孩子,依靠兄长坚强生活。

回国后,不但在学校任教,还受聘成为上海女子银行副总裁,事业有成。

解放后,张幼仪与一名华裔医生结婚,并于1988年在纽约病逝。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徐志摩的一生有三个女人——张幼仪、林徽因和陆小曼。

他生命中的三位女子都十分优秀。

张幼仪,大家闺秀、知书达理,本分而孝顺,并且,多年后成为了商界精英;林徽因,知性美女,多才多艺,成果丰硕,中国古建筑权威人士;陆小曼,美丽娇艳、才艺双绝,名冠南北。

徐志摩和张幼仪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张幼仪,是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的妹妹,出身显贵。

她比徐志摩小4岁,1900年生于江苏宝山,逝于1988年。

1915年与徐志摩结婚,1918年生下长子徐积锴,1922年与徐志摩离婚。

1921年张幼仪到英国陪读时,徐志摩对她极为冷淡,当时徐志摩正在热烈地追求林徽因,拒不接受张幼仪苦劝和阻挠,提出离婚。

虽然身怀有孕,张幼仪还是慨然应允徐志摩,结束了他们七年的婚姻。

徐志摩不幸遇难后,作为前妻,张幼仪还无怨无悔地尽责,养育他们的孩子,以寄女的身份照顾着她的前公婆。

徐志摩在台湾出版的全集,也是张幼仪亲自指导整理编辑出来的。

徐志摩与林徽因林徽因比徐志摩小七、八岁,徐志摩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伦敦国际联盟协会上认识林徽因的。

林徽因当时十六岁, 在伦敦一所女子中学读书, 年轻漂亮, 文学修养又好。

1920年4月,林徽因其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因对建筑学产生浓厚兴趣,遂立下成为建筑学家志向。

在伦敦期间,她认识了父亲的弟子—诗人徐志摩。

徐志摩对林徽因一见倾心,二人相见后不久,徐志摩便向妻子张幼仪提出离婚,全身心追求林徽因。

她与志摩一见钟情, 双双坠入爱河。

张幼仪的到来使这对热恋中的男女清醒了过来。

徐志摩决定于张幼仪离婚,而林徽因却随父回国,留下徐志摩一个人。

徐志摩随后也赶回中国找寻林徽因,当徐志摩最终找到林徽因时,她已经嫁给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了。

徐志摩受到沉重的打击,他在极度的痛苦中度过了一段时间。

林徽因是徐志摩一生中真正喜欢的女人,是他一生当中的红颜知己、偶像与女神。

徐志摩和林徽因一直保持联系,1931年,徐志摩所乘飞机失事殒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大诗人与三好女人
作者:李刚
一个大诗人
名篇佳句广为流传
,。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离思》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遣悲怀其二》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遣悲怀其二》
年年渐觉老人稀,欲别孙翁泪满衣元稹《别孙村老人》
以上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句皆出自一位伟大的诗人元稹。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

他从事的职业是诗人、宰相。

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

名作有《》、《》、《》、《》等。

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 卷,留世有《》。

出身书香家道中落
元稹的家庭世代读书为官。

元稹长得清秀可人,父母都非常宠爱他。

从三四岁起父亲就教他读书写字,背诵古诗。

后来元稹八岁丧父,家中日子愈发艰难。

发奋苦读一战告捷
元稹为尽快摆脱贫困,获取功名,选择投考的为相对容易的明经科,一战告捷。

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二十四岁的元稹与大他八岁的白居易同登书判拔萃科,并入秘书省任。

与白居易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世称“元白”。

官场起伏四次遭贬
铮铮铁骨一贬江陵
元和元年(806年)四月,元稹又在考试中获得第一名,授。

元稹奉职勤恳,可是因为锋芒太露,触犯权贵,九月贬为河南县尉。

后来,奉命出使。

初登官场,意气风发,一心为民,报效国家,遂大胆劾奏不法官吏,平反许多冤案,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和崇高赞誉。

这一举动触犯了朝中旧官僚利益,便又遭受到打压外遣。

元和五年(810年),因弹奏河南尹房式(开国重臣之后),被召回罚俸。

又因与宦官据理力争,被打得的鲜血直流。

后贬元稹为士曹参军。

从此开始了他困顿州郡十余年的贬谪生活。

一身骑马二贬通州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正月,三十七岁的元稹一度奉诏回朝,以为起用有望。

但是后来又被贬官通州。

元和十年(815年)三月,元稹“一身骑马向”,出任通州司马。

在通州患上疟疾,几乎死去。

元稹以诗遣怀,完成了他最具影响力的乐府诗歌《》和与白居易酬唱之作180余首。

罢相出京三贬同州
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及位后,因宰相段文昌之荐,元真授祠部郎中、知制诰。

唐穆宗为太子时已喜爱元稹诗歌,此时特别器重于他,经常召见。

次年春,元稹、裴度先后为相。

后来因为卷入党争,元、裴被同时罢相。

元稹出为同州刺史。

三年(823年),他被调任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

宝力元年(825年),元稹命所属七州筑陂塘,兴修水利,发展农业。

在浙东的六年,元稹颇有政绩,深得百姓拥戴。

再次入朝四贬武昌
大和三年九月(829年),元稹入朝为尚书省左丞。

身居要职,有了兴利除弊的条件,他又恢复了为谏官时之锐气,决心整顿政府官员,肃清吏治,将郎官中颇遭公众舆论指责的七人贬谪出京。

然而元稹又受到排挤。

元稹被迫出为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御史大夫、武昌军节度使。

人生尽头客死他乡
大和五年(831年)七月二十二日暴病,一日后便在镇署去世,时年五十三,死后追赠尚书右仆射,为其撰写了墓志。

三个好女人
(一)母亲郑氏
元稹八岁父亲不幸去世。

前母所生的几个哥哥,不愿供养后母和弟妹们。

年轻的母亲郑氏只好带着子女去投靠娘家,日子十分艰难。

坚强贤淑的母亲没让生活的重担压倒,她一方面料理子女的生活,一方面加强对子女的教育。

母亲郑氏贤能知书,善于持家,白居易曾大加称赞:“今夫人女美如此,妇德又如此,母仪又如此,三者具美,可谓冠古今矣”。

元稹自己也在《同州刺史谢上表》中曰:“臣八岁丧父,家贫无业,母兄乞丐以供资养,衣不布体,食不充肠。

幼学之年,不蒙师训,因感邻里儿稚,有父兄为开学校,涕咽发愤,愿知诗书。

慈母哀臣,亲为教授。

”可见元母不仅持家有道,还亲授元稹诗书,担任起教育子女的重任。

元稹自小勤奋好学,不仅直接受教于母亲,还常常从邻人家里借书,然后徒步去姐夫家求教。

表兄又教他诗歌格律和骑马射箭。

九岁时,元稹作诗成熟,惊叹于长辈。

(二)妻子韦丛
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二十四岁的元稹入秘书省任。

元稹出身中小地主,门第不高,只有入仕以后,才有结婚高门的资本,如今作了校书郎,这时,元稹正值风华正茂,才华横溢,不久便娶之女韦丛为妻。

这桩婚姻有很大的政治成分,当时二十四岁的元稹科举落榜,但是韦夏卿很欣赏元稹的才华,相信他有大好前程,于是将小女儿许配给他,而元稹则是借这桩婚姻得到向上爬的机会,不过两人在婚后却是恩爱百般,感情非常好。

她不仅贤惠端庄、通晓诗文,更重要的是出身富贵,却不好富贵,不慕虚荣,从元稹留下来几首那时期的诗来看,当时正是他不得志的时候,过着清贫的生活“野蔬充膳甘长藿”,韦丛从大富人家来到这个清贫之家,却无怨无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关心和体贴丈夫,对于生活的贫瘠淡然处之。

婚后元稹忙着科试,家中的家务全是韦丛一人包办,而婚前她是大户人家的千金、父亲疼爱的小女儿,韦丛的贤惠淑良可想而知,所以元稹在数年以后,总还是会忍不住想起与他共度清贫岁月的结发妻子韦丛。

唐宪宗四年(809年),韦丛因病去世,年仅二十七岁。

此时三十一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就要开始,爱妻却驾鹤西去,诗人无比悲痛。

写下了“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韦丛营葬之时,元稹因自己身萦监察御史分务东台的事务,无法亲自前往,便事先写了一篇情词痛切的祭文,托人在韦丛灵前代读。

但即便如此,到了下葬那天,元稹仍情不能已,于是又写了三首悼亡诗,这就是最负盛名的《三遣悲怀》(即《》)。

元稹留下的“,”这千古传诵的佳句,就是悼念亡妻韦从而作的。

(三)情人莺莺
元稹娶韦氏之前曾与一女子相爱,此女便是莺莺。

唐十五年(799年),元稹到蒲州(今山西永济市)任小职,与一叫“双文”的女子(即后来小说《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恋爱。

崔莺莺才貌双全,而且家中富有,但毕竟没有权势,这与元稹理想中的婚姻存在很大距离。

求官心切的元稹考虑到崔莺莺虽然才貌双全,但对他的仕途进取没有多大帮助,所以权衡得失,最后还是弃莺莺而娶了韦丛。

受良心的谴责,也许是对初恋情人崔莺莺的难以忘怀,所以很多年以后,元稹以自己的初恋为原型,创作了传奇小说《莺莺传》,即后来《西厢记》的前身。

一位大诗人铮铮铁骨,为官作诗成就斐然。

三个好女人辅之成长,与之幸福,伴之浪漫,成就了元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