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桃花扇》中幻灭感的形成原因

合集下载

谈《桃花扇》的历史反思

谈《桃花扇》的历史反思

《桃花扇》的历史反思《桃花扇》是中国清代小说家汤显祖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着明朝中后期大臣唐伯虎的一生展开,描绘了唐伯虎与红楼梦中贾宝玉、西游记中孙悟空等人物一样,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小说在描写唐伯虎的爱情生活、人物性格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桃花扇》是一部在封建时期被广泛批评的小说,主要是因为它对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腐败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小说中塑造的官场丑恶、家族斗争、贪污腐败、社会道德沦丧等问题都是封建社会必然存在的问题。

小说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细腻的描写手法和生动的情节,揭示了这些问题的根源所在,并通过唐伯虎等人的行动来传达正义、公正、诚实等正确价值观念。

因此,《桃花扇》可以说是对封建社会的一种历史反思,也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一种批判。

其次,《桃花扇》在描写性别关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基本上都是以男性的审美角度为主导塑造的,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且很多人物形象都有些刻板和单一。

例如,唐伯虎的第一任妻子唐氏、第二任妻子孙氏、第三任妻子潘氏等人都是传统的温柔体贴、娇柔弱质的女性形象,而且在整个故事中都处于被动的地位。

同时,小说中的男女关系也呈现出了一些性别歧视的倾向,例如,男性可以娶多个妻子,而女性则不行。

这种性别歧视的观念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对于女性地位的认识和对于性别角色的定位,同时也提示我们,作为当代人,我们需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看待男女关系,避免性别歧视。

在小说中,虽然作者在写作时力求真实,但是他依然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环境和自身阶层身份的影响。

在小说中,女性的地位和形象并不高尚,而男性则是光辉的代表。

这种性别歧视思想和价值观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是非常普遍的,而这部文学作品也不例外。

此外,《桃花扇》中也存在着一些政治意味和隐喻。

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都很容易被解读为对当时的政治现状的批评和反映。

比如,书中虚构的满洲大帝桑根,可以看作是对清朝政治体制的批评和反映。

“桃花扇底系兴亡”——浅谈《桃花扇》的多重悲剧意蕴

“桃花扇底系兴亡”——浅谈《桃花扇》的多重悲剧意蕴

“ 家” 的位置 , 便不允许有“ 爱情的位置” 。 这也就是
说, 沉 痛 的 国家 悲 剧淹没 了爱情 。
上排斥异己, 打击东林复社文人 , 大兴党狱 , 如《 逮 社》 、 《 归山》 、 《 会狱》 。作为作品中的反面形象 , 他
亡梦 , 儿女浓情何处消 。” 由此可见 , 侯、 李 的爱情
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之 所 以 不 同于 以往 一 般 青 年 男 女 的 爱 情 悲
之, 官人救之 , 官人 自 处于何等也 。 ” ( 《 却奁》 ) 如果
说一开始侯方域对李香君 的感情是源于才貌 的一 见倾心的话 , 那么经“ 却奁 ” 的进一步升华 , 李香君
当时的社会兴亡 , 以兴亡 为主线 , 以爱情为副线 , “ 白骨青灰长艾萧 , 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兴
讯即出重金置办妆奁 ,托其结拜兄弟杨龙友送给 香君 , 意在拉拢侯方域 。侯方域一时 l 去 懦, 香君反 倒毅然却奁 , 劝说侯生 : “ 官人是何说话 , 阮大铖趋 附权奸 , 廉 耻 丧尽 ; 妇人 女 子 , 无 不 唾骂 。他 人 攻
57
侯 方域 才得 与李 香 君邂 逅栖 霞 山 ,两人 顿 时迷 恋
趁神京失守拥立朱由崧 , “ 捷足争先 , 拜相 与封侯 , 凭着这拥立功大权归手 ” ( 《 迎驾》 ) , 说什 么“ 幸遇
国家多故 , 正我辈得意之秋 ” , 一朝得 势后 , 又 说
旧情 , 正 当絮叨, 却被老赞礼张瑶 星撕扇掷地 , 当
的爱 憎分 明 、 不畏 权 奸 , 不 免 令 侯 方域 震 撼 , 于 是
剧, 是 由于 当时 “ 国不 国 , 臣不 臣” 的政治环境所 致。 作者将二人 的悲欢离合与社会冲突紧密联系 ,

从小说《桃花扇》看孔尚任的悲剧意识

从小说《桃花扇》看孔尚任的悲剧意识

从小说《桃花扇》看孔尚任的悲剧意识【摘要】《桃花扇》是一部描写孔尚任悲剧意识的小说,通过讲述孔尚任的命运起落、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生抉择、孤独与苦闷以及悲剧结局,揭示了他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孔尚任是一个才华横溢、志向远大的年轻人,却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种种困境和挫折,最终走向悲剧结局。

他的经历让我们深思人生的无常和残酷,反思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孔尚任的形象给我们启示,要珍惜当下,理性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不要轻易放弃希望。

对孔尚任的评价是,他是个绝望中的英雄,尽管走向悲剧结局,但他的坚持和勇气值得我们尊敬。

通过《桃花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悲剧意识,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引言:简介《桃花扇》,孔尚任的悲剧意识正文:孔尚任的命运起落,孔尚任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孔尚任的人生抉择,孔尚任的孤独与苦闷,孔尚任的悲剧结局结论:对孔尚任悲剧意识的思考,孔尚任形象给我们的启示,对孔尚任的评价1. 引言1.1 简介《桃花扇》《桃花扇》是明代文学家汉兴宗《纪年录》中的记述中,最早的详细记载是出现在明代时期的《皇明经世文编》,但在后来成为通行文献的《续靖康传信录》和《续文献通考》中,这一说法已经变得有些更为严密。

但汉兴宗对《桃花扇》的记述是如下的:自南唐之灭,有馀军未尽,为广陵民所与聚,僭号徐国王。

徐公好安逸,专起乐,日赴醴泉,与游坐人下棋,谓之“棋盘养道”。

因作《桃花扇》曰:“云惊波惧,风悲雨苦。

”形容遗民震惊,深惨之意。

从这段记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桃花扇》是围绕着南唐灭亡后的余军聚集在广陵,徐国王喜好享乐,疏于政事,并通过写下《桃花扇》表达对形势的忧虑和悲伤。

这部小说以清代吴敬梓的手笔重构,其中主人公孔尚任的人生遭遇与命运起落,体现了悲剧意识的主题。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孔尚任在小说中的命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生抉择、孤独与苦闷以及悲剧结局,以展现孔尚任所承受的悲剧压力。

1.2 孔尚任的悲剧意识孔尚任是《桃花扇》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有着崇高理想的年轻人,但最终却陷入了悲剧的命运。

浅析《桃花扇》中的悲剧

浅析《桃花扇》中的悲剧

浅析《桃花扇》中的悲剧《桃花扇》中《先声》一出,孔尚任借老赞里之口,道出了“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思想内容。

悲欢离合兴旺盛衰构成了整部作品的感情基调——伤感,同时也决定了《桃花扇》的悲剧性质。

一、历史悲剧《桃花扇》表明了孔尚任对南明由兴到亡的感慨。

整个南明朝堂之上君是昏君,臣是佞臣,政治黑暗腐败。

孔尚任哀其不幸,更怒其不争,抒写了无限深沉的悲凉之感。

《桃花扇》是一部历史剧,通过侯李爱情故事叙写南明重大历史事件,描摹历史人物。

他们都遭逢乱世,在社会政治腐败,民族矛盾尖锐,战乱不断的背景下,作者借爱情这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写出了他们的悲欢离合,迷惘幻灭,大大增强了剧作的悲剧色彩,渲染了无限悲凉的气氛。

《桃花扇》不仅写历史人物的悲剧,更写出了历史事件的悲剧。

“四镇争位”、“高杰被赚”、“清君侧“、史可法扬州保卫战,无不让人心生悲壮、惨烈、惋惜的伤感。

孔尚任精心设计和描画,使众多历史事件围绕着南明的兴亡环环相扣,悲剧气氛浓烈,催人泪下。

二、政治悲剧《桃花扇小引》中说“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桃花扇》不只是一部历史悲剧,它也是一部政治悲剧。

侯、李缠绵悱恻的爱情被政治团团包围,处处控制。

整个南明政坛,君不君,臣不臣,“万事无如杯在手,百年几见月当头”成了满朝文武的座右铭。

弘光帝一上台,关心的不是励精图治、振兴国家、收复河山,而是征歌选舞,沉湎与声色犬马之中。

马士英和阮大铖趁机窃取了国家军政大权,明末最腐败的宦官集团重新进入统治者行列,悲剧由此上演。

三、性格悲剧《桃花扇》对主要人物性格的刻画、描摹使得这部历史传奇名剧拥有了其他剧作所没有的感动人心的力量。

(一)侯、李性格悲剧侯方域是明末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富有文采,风流倜傥,但优柔寡断、胆小怯懦。

这种性格注定了他在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中必然会放弃个人幸福而走上“入道”的消极反抗道路。

而李香君聪明伶俐,才艺双全,性格温柔而刚烈,有主见,是中国古代女子所具有的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

以生命价值为视角看《桃花扇》的悲剧性

以生命价值为视角看《桃花扇》的悲剧性

以生命价值为视角看《桃花扇》的悲剧性作者:黄艳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9年第06期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的《桃花扇》,以南明兴亡的史实为依据,谱写了那个时代的一曲悲歌。

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妓女艺人,都在历史的漩涡中徘徊沉浮,个体的生命价值都因历史变迁而不得实现,都以价值的消陨而告终。

章培恒、骆玉明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在对《桃花扇》的总结中写到:“在强调个人对群体的依附性的历史状态下,某种群体价值的丧失便直接导致个人价值的丧失,这造成了人生的不自由和巨大痛苦。

”一.爱情理想的幻灭《桃花扇》旨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所以,李香君侯方域的爱情以血溅诗扇、裂扇入道结束。

爱情,本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人生价值实现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无论身份贵贱,无论地位高低,任何人都有追求爱情、享有爱情的权利。

但是,侯、李的爱情因明王朝的灭亡而告终。

李香君自幼被卖入妓院,在烟花场所的媚香楼里,长到十六岁,出落得花容月貌,精通音律,色艺双绝,为“秦淮八艳”之一。

在她那个行当里,本应有着锦绣前程。

经过杨龙友的牵线搭桥,李香君与侯方域结成连理。

如果说《访翠》《眠香》,侯方域是被香君的美貌吸引,那么,《却奁》一出,侯方域是被香君的忠奸之辩所震慑。

“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

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一语惊醒梦中人,使侯方域畏惧几分,也敬佩几分。

一幕“脱裙衫”“布荆人”,使得二人的感情进一步升华,同时也为日后的分离埋下了伏笔。

本来,侯李二人可以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快乐生活,做一对恩爱夫妻。

但是,在动荡的年代,在个人依附于明王朝兴亡的生存状态下,每个人都不能脱离尘世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们必须同马阮权奸斗争,才能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下去。

在《辞院》一出,当马、阮以私通左良玉的罪名要捉拿侯方域时,侯眷恋燕尔新婚,不舍得出走时,李香君严词批评了他:“官人以豪杰自命,为何学儿女子态”。

历来学者都因此赞赏李香君的明事理、识大体。

从小说《桃花扇》看孔尚任的悲剧意识

从小说《桃花扇》看孔尚任的悲剧意识

从小说《桃花扇》看孔尚任的悲剧意识
《桃花扇》是明代作家曹雪芹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孔尚任的悲剧经历和他的悲剧意识。

孔尚任是一个有才华但命运多舛的人物,他的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他的对人生和现实的失望和绝望、对人性的深度洞察和对宿命的无力反抗。

孔尚任具有深刻的人性洞察力,他对人性的观察和反思也表现了他的悲剧意识。

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他人的观察发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他看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正直,但也看到了人性中的利己和贪婪。

他对人心的观察使他对人性充满了矛盾和无奈的认识。

他对他人的善意和恶意都深有体会,并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无法找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孔尚任对宿命的无力反抗体现了他的悲剧意识。

他相信命运的安排是不可抗拒的,他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和改变社会的不公。

他相信一切都是宿命的安排,自己注定要承受痛苦和绝望。

他对宿命的无力反抗表现了对命运的绝望和对生活的苦闷。

_桃花扇_的悲剧蕴涵

_桃花扇_的悲剧蕴涵

2006年/第3期(总第274期)●戏剧文学《桃花扇》寄寓了悲欢离合之情与历史兴亡之感,它以朦胧诗意的奇幻境界结尾,不仅是对南明王朝的凭吊,而且传达出深沉阔大的对历史人生的空漠意绪。

从主体意识的角度出发可以探析《桃花扇》的多层面意蕴,它包括历史题材本身的悲剧意义和作家流露出的浓郁历史悲剧感,更包含历史兴亡之感和沧桑人生况味,最后在特定文化情怀中升华出作品的深层意蕴。

以《桃花扇》为艺术高峰的历史兴亡悲剧为研究中国古典悲剧提供了特殊视角。

一、兴亡抒写。

前人大多肯定《桃花扇》是“写亡国哀感”的历史剧,这种情感有其特定内涵。

“迩来世变沧桑,人多感怀”,①历史剧在晚明清初传奇创作中成为潮流。

孔尚任以强烈的主体意识反思悲剧,兴亡感作为一种时代情绪,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桃花扇》以艺术方式展开了这种兴亡之感相互生发的内涵。

奸佞当道、昏君误国,复社文人空争邪正、于事无补,忠义之士尤其是身份卑微者却显现出群体的人格光辉。

这个沉痛的历史悲剧,使作者感慨悲愤,在历史沉思中生发出浓郁的悲剧感。

明清易代、“亡天下”的巨变给遗民们带来巨大的悲愤哀怨、精神创伤,《桃花扇》借情言政,客观意蕴包含亡明痛史中激发出来的民族情绪。

《桃花扇》作为恢宏的历史剧,以非凡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了南明一代兴亡的社会时代面貌和人情世态,传达出亡国易代的深永哀恸。

孔尚任明确表达了挖掘历史题材本身悲剧意味和对历史兴亡进行反思的目的:“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

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一救矣。

”②《桃花扇》在宏阔的视野中形成历史叙事的冲击力,展开了富有历史哲理的内容和充满人生感慨的情节。

面对南明政权瞬间灰飞烟灭这个重大而深沉的历史课题,《桃花扇》以戏剧艺术形式作出演绎回答,艺术地反映了王朝覆灭的进程,揭示了覆灭的原因。

《桃花扇》正是以历史中的个人活动来展示重大的历史背景。

“一部传奇,描写五十年前遗事。

试论萧伯纳后期戏剧创作中的幻灭感

试论萧伯纳后期戏剧创作中的幻灭感

试论萧伯纳后期戏剧创作中 的幻灭感●唐红梅萧伯纳的戏剧创作起步于19世纪后期,持续发展到20世纪中期,其历程常常被划分为三个时期。

①在其创作的不断发展中,萧伯纳相继推出了众多的出色作品,而成为驰骋在世纪之交的英国剧坛上除旧布新的领军人物。

其作品一扫19世纪英国剧坛空洞媚俗的风气和萎靡不振的局面,带领英国戏剧步入了现代时期,迎来了继文艺复兴以来的第二次戏剧创作高峰。

关于其戏剧创作成就,评论界历来认为体现在前面两个时期,而对其后期创作评价不高,关注相对较少。

社会批判性是评论界肯定其前面两个时期创作的原因,也是评论界指责其后期(1913-1950)创作的出发点。

②这种批评背后的社会学批评方法自有其长处,但如果作为唯一的方法被遵从,甚至被简单化运用,我们就无法阐释作品的丰富内涵和艺术魅力,这一点对萧伯纳的后期创作也是适用的。

萧伯纳的后期创作仍然具有积极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它不仅因为与前面两个时期保持着血肉联系,成为我们认识萧伯纳前两个时期作品的一个重要参照,而且还因为其本身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成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在笔者看来,萧伯纳后期创作在主题上呈现出一致性,那就是幻灭感的表现,即对资本主义社会彻底失望的表达。

并且,这一主题的再现与此时戏剧创作的形象塑造、戏剧结构、戏剧冲突的具体构成和发展走向等密切联系在一起。

本文将探讨的就是这一主题的具体表现以及背后的原因。

幻灭感的具体体现首先,现实的幻灭感成了萧伯纳后期剧作表现的重要主题,这一特征在《伤心之家》(1913)中反映得最为突出。

第一、主人公之一萧特非船长和他的“船”的形象直接体现了幻灭感。

这部戏剧的情节发生地点———“伤心之家”形似一艘船,而房屋的家长早年就是一位船长,船的意象和老船长对现实的不满,以及船航行海上的比拟,等等这些都暗示出潜在的意蕴,即现实的漂浮和动荡不安。

在戏剧中,这条船不仅是萧特非船长和女儿们的家,也是英国的象征,正如剧中人物赫克托所言:“那么咱们大家都坐的这条船,这条咱们管它叫英国的灵魂监牢,怎么样哪?”③这艘船代表着英国,航行于大海上的船只面对着不测的命运,这一意蕴暗示了正在堕落的英国现实,搭乘这条船的乘客无路可逃,所以它被称为“灵魂监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 声 色 犬 马, 荒淫 佚 乐 ,担 忧 “ 独 享 帝 王之 尊 , 无有 声 自己的奔 波付诸 东流 ,也 决不屈 膝投 降清朝 ,最后 逃入 深
色之 奉 ” ;北 方 战乱 ,清军 南 下,在 战乱 中慌 忙 拼凑 的大 山归隐林 间,柳敬 亭 以捕鱼 度 日,苏 昆生 以采樵 为生 。他 小 官 僚忙 于 争 夺权 利 ,乘 机 搜 刮钱 财 : 掌有 拥 立 之 功 的 们 与老赞 礼相遇 后 的长歌 当哭 ,不仅 是伤今 怀古 ,感慨 兴
权相 马 士英 则 “ 幸 遇 国家 多故 ,正是 我辈 得 意之秋 ( 《 迎 亡 ,更是痛 定思痛 ,尤 其是 苏 昆生后来 重到 南京看 到昔 日 驾》 )” ,魏党 余 孽 阮大铖 对 上谄 媚 争宠 ,对 下专 横跋 扈 。 繁华 的故 都如今 却满 目疮痍 ,一 切的物 是人 非让人 触 目惊 作者 对这种 祸 国殃 民的行为 十分憎 恶 ,在 作 品中对 阮大铖 心 ,透 出凄凉感伤 之情 。这种 江 山易主 的沧 桑 巨变 让他 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桃 花扇 》是 清 朝 时期 著名 的传 奇剧 本 ,也 是 一部 表 负 起家 国大义 ,挺 身而 出仗义 执言 。然而 明王朝 的败 局 已 现 亡 国之 痛的历 史剧 。作者 孔 尚任 巧妙 地将 明末文 人侯 方 定 ,何况 他们 的绵 薄之力 怎能 力挽狂 澜 ?社会价 值和 自我 域 与秦淮 艳姬李 香君 的悲欢 离合 故事 同南 明弘光朝 的兴 亡 意 识的破 灭使他们 也辗转 远离 尘世 。 有机 地结 合在 一起 ,揭 露 出南 明王 朝政 治上 的腐败 和衰 亡 面对 动荡 黑暗 的社会 现实 ,秦淮 河畔 的歌妓 中 出现投
遁 的道路 ,这 并不是 她看破 红尘 ,也 不是 出于对 道家 的信
奉 ,而是 对现 实黑暗 社会 的愤慨 ,对 国破家 亡 的悲痛 ,是 上层 人 物 中,北 京 沦 陷 , 以风 阳总 督 马 士 英 为 首 的 美好 理想破 灭后 的最后 归属 。 南方 官僚地 主群 ,不顾 兵部 尚书史 可法 的反对 ,在 南京拥 同 样, 以柳 敬 亭、 苏 昆生为 代 表 民间 艺 人 , 出身 社 立 福 王朱 由崧 建成 立 南 明小 朝 廷 ,但 是 南 明皇 帝 只 忧 心 会底层 却 关心政 治和 国家命 运 。南 明覆亡后 ,他们 眼看 着
的主 要原 因 ,生 动全 面地反 映 了当时 的社会 面貌 ,具有 十 水殉 节 的柳如 是, 守身入 道的卞 玉京 ……较 出色 的就 是谋
分深 刻 的历史现 实意 义。作 者对剧 中各 阶层 的各类 人物 都 生 也谋爱 的李 香君 。李香 君在坚 定追 求 自己美好 爱情 的 同 做 了不 同笔调 的刻画 ,主要 表现在 人物 形象众 多 ,但大 都 时 ,也执 著追求 着 自我社 会价值 。作 者将她 与侯 方域 的爱 人各 一面 ,即便是 同一类 人也具有 不 同的人物 性格 。 情 带上浓 重 的家国兴 亡色 彩,香 君最 后割 断情缘 ,选择 隐
古典 文 学
浅析 《 桃花扇》中幻灭感的形成原因
张文文 山西师范大学戏 曲与影视 学院
摘 要 :孔 尚任 的 《 桃 花扇 》在 中国文 学史 上具 有鲜 明的 时代 意 义 ,全 剧 都透 露 出一种 悲伤 氛 围,其 中各色 人物 的结局都 带有 强 烈的幻灭感 。这种 幻灭感 的形 成,不仅 寄托着 作者有 分 寸的爱憎 和褒 贬,也表 现 出清醒、超 越 的历史 态 度 ,更是作 者在 怀才不遇 ,仕途失 意 时仍 然对 自己独立人格 的坚 守。 关键词 : 桃 花扇》 ;幻灭感 ;形成原 因
柳 。可 以说 侯方域 与李 香君 的相遇 正是这 种苦 闷心情 的 曲 折反 应,并 结得新 欢 ,沉 醉于 温柔 乡 中。最 后在 国亡 家破
的历 史条件 下 ,已经无法 去 实现其政 治和 爱情 的理想 与誓 在 《 桃 花 扇 》 中 ,不 管 是 忠 臣还 是奸 贼 ,作 者对 他 言 ,只能在 张瑶星 的指 点下入 道 。其他名 士对 于当时 的 国 们 的结 局都添 加 了虚幻 之笔 ,在警 戒来世 的 同时又在 慰藉 事也 只是 感慨 “ 中原无人 ,大 事 已不可 问” ,抱着悲 观的情 人生痛 苦 。故 国破 灭后 ,剧 中人物 或皈依 佛 门,或投 江 自 绪态度 ,无 所作为 ,依 旧在 秦淮河边灯红酒 绿, 留恋风 月。 尽 ,或 隐居 山林 ,使其透 出一 种幻 灭感 。因此 ,这种 幻灭 还 有 本应 是 国家 支柱 的藩 镇将 士 为 了争夺 权 力地 盘 , 感 不 仅 寄托着 作 者有 分 寸 的爱憎 和褒 贬 ,也 表现 出清 醒 、 互 殴厮 杀 ,致 使 人 心涣 散 , 最后 清 军 渡 江逃 的逃 , 降 的 超 越 的历史态 度 ,更是作 者在 怀才 不遇 ,仕途 失意 时仍然
比如在纳兰词里纳兰系明珠长子生于贵胄钟鸣鼎食之家皇室近亲少年得志英气风发可是他却有那么多诉不尽的感伤哀痛愁似湘江日夜潮而成书早于桃花扇的长生殿也是对社会历史的广泛的批判和深思从文人的感伤悼怀到后来延续的揭露批判他们对社会的揭露粉刺更加深刻他们也更清楚地认识到封建社会的本质而红楼梦更是感伤文学的集大成者尽管是康乾盛世这个社会行程的回光返照毕竟经不住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的内在腐朽一切在富丽堂皇中在笑语歌声中在钟鸣鼎食金玉装潢中无声无息而不可救药地垮下来烂下去
出卖 国家利 益 ,置 民族 利益 不顾 的罪人 的结局 进行 艺术加 心啼血 ,也让 我们感 受到 其幻灭 的缘 由及深度 。 工 ,让死 后遭 到 雷劈 而 “ 皮开 脑 裂 ” 。这 样写 虽然 与 史实 他 们作 为社会 被压 迫 的底 层 人物 ,曾经怀 着对 生活 的 不符 ,但也反 应 了当时人 民的愿望 ,传达 了作者 的心 声。 美好理 想 ,但 现 实的苦 痛让他 们清 醒地 认识 到家 、国 的重 此外 ,以侯方 域为 代表 的复社 文人对 这些 达官 贵人 只 要性 ,即使 他们愿 意独 立奔 走 ,力挽狂澜 ,但 依 旧是无 法 顾粉 饰太平 寻欢 作乐 的行为 非常不 满,但 是精神 上 的痛苦 改变这 朝代 更替 的历 史巨变 ,到 最后 只有 茫然 若失 ,找 不 和压 抑使他 们在 行动 上照样 流连 声色 ,觅朋访 友 ,寻花 问 到 出路 ,仿佛 梦一场 罢 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