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新农村建设模式对比
农业发展模式中国与美国的比较

农业发展模式中国与美国的比较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农业在世界各个国家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两个全球最大的农业大国,中国和美国在农业发展模式上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经验。
本文将比较中国与美国的农业发展模式,从政策、技术、市场和可持续性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政策比较中国和美国在农业发展政策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农村扶贫政策,包括农业补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培训等。
这些政策有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和促进农业发展。
而美国则采取了市场导向的农业政策,注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二、技术比较中国和美国在农业技术方面有着各自的长处。
中国注重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技创新,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例如,中国在水稻、小麦和猪肉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美国则在农业科技方面有着世界领先的地位,尤其在基因工程、粮食储存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市场比较中国和美国在农产品市场的机制和运作方式上存在差异。
中国的农产品市场相对封闭,由政府主导,并实行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以保护本国农民的利益。
而美国的农产品市场相对开放,农民在市场上享有更大的自主权,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此外,美国的农产品出口规模较大,也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着一定的份额。
四、可持续性比较可持续性是当今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中国和美国在可持续性农业发展方面有不同的做法。
中国注重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推动绿色农业的实施。
例如,中国推行了大力发展科技型农业和绿色生态农业的政策,促进了农产品的安全和环保。
美国则注重农业科技创新,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资源浪费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和美国在农业发展模式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中国侧重于政府主导的农业扶贫政策和绿色农业发展,注重农业生产的安全和环境保护。
美国则注重市场化的农业政策和农业科技创新,致力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两国在农业发展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可借鉴之处,我们可以从两国的成功经验中学习,进一步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国内外发展对比

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国内外发展对比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同时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本文将对国内外农村经济发展趋势进行比较,分析其差异与发展前景。
一、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国内:近年来,中国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
传统农业逐渐与现代农业相结合,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
一些农村地区开始转型为农业产业园区,逐渐形成了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体系。
国外:国外农村经济同样在推动农业的产业结构升级。
一些发达国家将农村产业与科技相结合,提升农业的整体效益。
农村地区不仅注重传统的农副产品生产,还积极引入新兴产业,如农业旅游和农产品电子商务。
二、农村金融服务升级国内: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为农民提供更多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国外: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注重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
他们致力于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金融服务和产品。
同时,一些国家还推动农村金融创新,如开展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电子银行等业务。
三、农村就业机会拓宽国内: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一方面,农村非农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
另一方面,农村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也吸引了部分农民外出务工。
国外:国外一些农村地区通过提供新兴产业和就业培训等方式,拓宽了农村就业机会。
一些发展中国家注重农村就业领域的投资,提升农民的就业技能和收入水平。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国内: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
农村交通、电力、通信等领域得到了持续改善和加强,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国外:国外一些农村地区同样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他们通过建设农村公路、改善农村供水供电等举措,提升了农村地区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
五、农村教育培训力度加大国内:中国农村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农村学校逐渐改善设施和教学质量,农民子女的受教育机会不断增加。
新农村建设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

新农村建设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农村建设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和迫切需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新农村建设管理模式进行国际比较,以期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一、背景和目标不同国家的新农村建设管理模式源于不同的国情和发展需求。
在东亚国家,新农村建设管理模式着重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和提高农民收入。
在欧美国家,新农村建设管理模式注重农业多样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农业发展。
二、组织结构和政府参与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的角色至关重要。
东亚国家的管理模式中,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负责制定政策和规划,指导和监督农村建设进程。
而在欧美国家,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农民合作,形成多元化的管理模式。
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与否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密切相关。
东亚国家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交通、通信和水利条件。
而在欧美国家,重点关注公共服务,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医疗和文化娱乐设施。
四、农业发展与农民收入农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
东亚国家注重农业增产和农民收入提高,通过技术培训、农业合作社等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化。
欧美国家则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有机农业、生态种植等方式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产品质量。
五、土地管理与农民权益土地管理对于农村发展至关重要。
东亚国家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通过土地承包、流转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而在欧美国家,土地私有制度普遍存在,政府通过土地保护政策和补贴措施保障农民的权益。
六、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新农村建设旨在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
东亚国家注重发展农村产业,通过引进外资、发展农业企业等方式推动农业产业化。
欧美国家则注重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七、农村治理和社区发展农村治理和社区发展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东亚国家重视社区自治,通过选举、协商等方式加强农村组织建设和民主参与,提高农民的自治能力。
而在欧美国家,注重社区合作,通过社区基金、社区企业等形式提升农村社区的发展水平。
国外农村建设与中国新农村建设对比研究

国外农村建设与中国新农村建设对比研究作者:桂俊荣来源:《时代经贸》2013年第17期【摘要】国外经历一个长期的农村建设时期,积累了丰富的农村建设经验。
结合中国目前新农村建设状况看,中国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对比中外农村建设,中国农村在提升农民主体积极性、经济结构调整、建筑规划及文化发展等方面仍需要政府进一步强化职能推进农村建设和中国城镇化进程。
【关键词】农村建设;经济结构;农民;科学规划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说,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市化。
据统计,到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1.27%。
中国仅花费了22年,完成了英国用120年、法国用100年、美国用40年,才取得的城市化率。
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与农村间滋生诸多问题,中国农村面临新的发展。
新型农村建设成为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焦点问题。
对比中外农村建设,由于各自社会背景及经济状况的不同,国外农村建设在总体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及成果,有许多值得借鉴学习之处。
一、国外农村建设综述从19世纪末开始美国开始其城市化,到20世纪50年代进入其城乡一体化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建立起发达的高速公路网络,该系统将全国联系起来。
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发展加速了城乡一体化,并逐渐出现了城市人口向郊区迁移。
与此同时,制造工业衰落,第三产业崛起。
虽然农业产值在国家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很小,但美国一直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
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用于农村开发的生物技术投入年均增幅达15.5%,现代农业、工厂化农业和观光农业成为美国现代农业的主要的主要组成部分。
高科技应用于美国农业生产中,诸如用计算机监测土壤,识别杂草和病毒等。
农业生产与市场紧密联系。
美国农业相关市场信息由农业部市场营销局和当地配备的农场品市场报价员及市场调查员提供。
农产品出口方面,美国国会要求农业部每月对世界农产品供求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测。
国内外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的经验模式比较

国内外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的经验模式比较摘要:国内外现代农业服务模式构建的经验,对现代新型农业服务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主要比较分析国内外现代农业服务模式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构建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农业服务体系;农业服务模式;合作社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ervice system at home and abroad the experience mode comparisonWang JingAbstrac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service mode of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modern agriculture service system for the stud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agricultural service pattern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s, as has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new agricultural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certain basis.Key words: system of service of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service cooperatives mode;农业服务体系,也有称为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指根据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通过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形式,多层次、多环节、多回路的相互联系、互相配合的全面系统化的服务,达到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最佳社会经济效益的网络体系,是综合性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机制。
最新-中国与韩国新农村建设的比较与借鉴 精品

中国与韩国新农村建设的比较与借鉴中国与韩国新农村建设的比较与借鉴中国与韩国新农村建设的比较与借鉴一、中韩新农村建设异同比较1、相似之处(1)农村内部问题基本相似。
中国当前农村中面临的许多宏观方面问题,韩国在1970年代初也同样存在。
这些问题包括: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多地少、农村劳力剩余,农业经营规模小,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落后,农民文化素质低下,农村年轻人鄙视和离弃农业,等等。
韩国开始实施新村运动的1970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45,人均耕地仅06亩。
而据2019年底的统计,中国乡村人口仍占5824,人均耕地也只有15亩。
(2)城乡发展失衡基本相似。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韩国与我国目前的情况类似,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阶段,在城市与农村、农业与非农业、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的各个方面均存在很大的空间差异,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衡,农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
目前我国城乡发展失衡矛盾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悬殊的严重程度均超过韩国新村运动当初起步时的状况。
如,1970年韩国的城市化率为553,2019年中国城市化率为405。
1970年韩国农民收入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的75,而2019年中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农民收入仅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的31。
(3)社会矛盾基本相似。
1970年代初,韩国由于工农业和城乡之间差距的扩大,存在就业难、学潮、民主政治制度的不成熟等诸多因素。
当前中国城乡差距扩大,新增劳力就业困难,老百姓普遍觉得上学难和贵、看病难和贵,购住房难和贵,部分官员贪赃枉法,社会矛盾有所加剧。
2、差异之处(1)经济发展阶段不同。
韩国新村运动起始于1970年,当时韩国正值工业化起飞前夜。
而现今我国许多地区目前已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经济发展阶段明显比韩国新村运动起步时高。
不同的发展阶段,“三农”问题的表现和主要矛盾也明显不同,当年韩国新村运动要解决的是农民基本生活问题,而我国现阶段建设新农村,是在解决基本生活基础上,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解决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农民与市民差距日益扩大的问题。
国内外(乡)农村建设模式的比较

美 国至今 只 有 2 0多 年历 史 , 乡 村发 展 模 式 0 其 是 一个 移 民 的工 业 化 国 家解 决 农 村 问 题 的 典 型 模
r our e uppor . es c s t
Ke r s h y wo d : om e a br a nd a o d;c nt y i ou r sde;c ns r c i n m od l o t u to e;
党 的 十 六 届 五 中 全 会 强 调 , 设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建
Ec no is, Gu y g,Guiho 5 04,Chi o m c i an z u 5 00 na)
Ab t a t The a r sr c : p pe po n s ou t d fe e e n g ne a iy f ur l o t uc i n i t t he if r nc a d e r lt o r a c ns r to m o l de be w e n t e f egn c unti s a d Ch na by c m pa i o or i o re n i o r s n. T he o egn m o li a nl u ore b ov r m e t n f r i de s m i y s pp t d y g e n n sa d Ch ne e m o li a e n f r e s’m pe us T he g ne a iy i ov r m e s pp t a m e s’m pe us a d i s de s b s d o a m r i t . e r lt s g e n nt u or ,f r r i t n
新农村建设管理模式优劣比较

新农村建设管理模式优劣比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过去,农村建设主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道路、建设学校等。
然而,随着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人们对新农村建设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将就新农村建设管理模式的优劣进行比较。
一、传统农村建设管理模式传统的农村建设管理模式主要由政府负责,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导。
这种模式下,政府对农村建设的计划和实施起着主导作用,决策权限集中在政府手中。
优势:1.集中统一规划和管理,利于资源配置。
政府对农村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和统筹管理,确保了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性和连续性。
2.政府负责项目投资和资金筹措。
政府负责资金的投入,能够确保农村建设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劣势:1.决策权集中,缺乏参与度。
传统模式下,决策权集中在政府手中,农民参与度低,导致了农村建设项目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资源分配不合理。
政府在农村建设中过于集中资源,导致了农民利益的忽视和不公平。
二、合作社管理模式合作社管理模式是一种基于市场经济理念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农民以合作社的形式组织,实现资源共享和风险共担。
1.决策权下放,农民参与度高。
合作社模式下,农民可以直接参与决策,并分享决策结果带来的利益。
2.资源利用效率高。
合作社可以整合农民的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劣势:1.合作社的规模有限。
由于农民规模相对较小,合作社的规模受限,可能影响到项目的实施效果。
2.合作社组织成本高。
合作社的成立需要一定的组织、管理和运营成本,部分农村地区可能没有足够的资金和专业管理人员。
三、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模式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模式是指农民将自己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出去,由专业的农业合作组织或企业来进行统一经营管理。
优势:1.提高农民收入。
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可以将土地流转给专业的农业合作组织或企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2.专业化管理。
专业的农业合作组织或企业具有更好的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够实现农村产业的规模化和精细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新农村建设模式对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提出的时间不长,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模式,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农村建设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外新农村建设回顾(一)韩国新农村运动的历史回顾韩国的新农村建设运动正式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
这段时期一方面韩国城乡差距、工农差距日益扩大,使得农村问题成为韩国政府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政府采取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取得成功,政府能够有财力支援农业和农村。
韩国政府自1970年开始发起了“新乡村运动”,大力倡导“勤勉、自助、合作”理念来振奋农民精神,以项目开发为纽带,以政府支援和农民自主为基本动力,带动农民开展家乡建设活动。
在交通方面,通过改善农村公路,全国都实现了村村通车。
居住方面,通过改善住房条件,使得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在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方面,通过实施农村电气化工程,20世纪90年代农村家电普及,全国已实现了电气化;通过改善农民饮水条件、兴建村民会馆、增加农民收入等措施,使农民得到极大的实惠。
总结韩国新农村运动的运作机制,可概括为如下几点:一是规划先行、分步实施。
政府从战略高度认识新村建设的重要性,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设计,围绕总体设计分阶段、分步骤推进,由自上而下的领导机构和组织机构统一推动和实施;二是准确定位。
韩国政府将农民定位为农村建设的主角,而政府在农村建设中只是充当引导、援助作用的配角;三是援助方式上,做到重点突出。
资金以扶强助优的集中方式,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领域投入;四是采取科学的激励机制。
采取分类激励村庄、民选产生村领导、强化村民会议、资金用于民众相关领域的方式,调动农村社区的积极性。
(二)日本农村建设的历史回顾日本农村建设的历史从总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以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从1961年到1998年。
二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人口急剧减少,工农和城乡差距日益扩大。
面对这种情况,日本政府从1961年开始,颁布了《农业基本法》、《农业现代化资金筹措法》等一系列法律,并修订了《农地法》和《农振法》等法律。
基本思路就是从产业振兴的角度切入,以促进农业发展为主线,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
主要内容都是围绕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率,扩大农户经营规模,增加农民收入,以缩小工农产业和城乡收入差距。
这些法律法规虽然从农业角度涉及了农村发展问题,但并没有系统、专门的内容关注农村建设问题。
2.农村与农业并行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从1999年以后开始。
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农业面临食物自给率明显下降,生产成本较高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减弱,农户经营规模小,兼业农户占主体地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山区农村经济衰退等一系列问题的挑战。
基于这种情况,在旧《农业基本法》的基础上,从1999年起,日本又出台了《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以及《山区振兴法》等配套法律,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
这些法律和计划将如何振兴农村列为重要内容,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支持山区半山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二是大力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吸引年轻人留在农村和新的农业劳动者进入农村;三是制定地域性的产业重振计划,推进农村、山村及渔村地区振兴;四是设立“农村建设专项费”,支持农村个性化、亲环境型发展;五是鼓励农村地区发展非农产业;六是建立城市与农村共存及双向交流的机制。
通过创建绿色观光事业及体验农村生活等活动,增强城乡国民间双向交流。
(三) 欧盟农村建设的历史回顾及措施欧盟农村建设总体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以农业结构调整促农村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从1962年到1991年。
二战以后,为了实现欧洲重建,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诞生。
在经济一体化带动下,欧共体成员引发了农业一体化要求。
1962年法国、荷兰、意大利推动欧洲共同体建立了共同农业政策。
共同农业政策的目标中规定: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具体农村发展措施主要是实施落后地区发展补贴;利用欧洲的结构基金特别是农业指导和保障基金,为农村地区采用农业新技术、改进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非农产业提供资金支持;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全面发展。
2.从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向关注农村发展过渡阶段。
这一阶段从1992年到1999年。
1992年欧盟第一次比较全面地改革共同农业政策,把过去以价格支持为基础的机制过渡到以价格和直接补贴为主的机制,降低价格支持水平,控制农产品生产和财政预算开支的过度增长,进行国土整治和保护环境,促进农村发展。
除了农业生产措施外,促进农村发展的措施主要是完善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建立农业结构调整基金支持环境保护;对55岁以上农业生产者实行提前退休制度,安置青年就业;扶持山区和条件差的地区发展农业等。
3.农村与农业共同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从2000年开始。
1999年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盟2000年议程》,对共同农业政策进行第三次更彻底的改革。
欧盟提出建立欧洲农业模式,将共同农业政策转变为“共同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将农村发展作为共同农业政策的第二支柱;注重农业在农村发展中的多功能作用,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使农业、农村、环境协调一致、共同发展。
欧盟理事会1999年制定了“关于欧盟农业指导与保证基金支持农村发展条例”。
该条例围绕农业部门、林业部门、环境和农村遗产保护、农村地区竞争力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优先资助的发展目标,制定了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并落实了相应的资金。
此外,还有欧盟地区发展基金、欧盟社会基金和渔业指导财政资金,也支持农村发展。
国外新农村建设实践的启示从国外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一)必须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从韩国、欧盟和日本的经验来看,找不到适用于所有地区的标准化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每种新农村建设模式都决定于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经济水平、制度环境、人文历史、发展机遇等多种要素。
欧盟、日本以立法为主要手段,采取温和的渐进方式,促进农村发展;韩国则以行政运动为主要手段,采取迅猛的激进方式,推进农村发展。
尽管各国农村发展道路不同,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政府的扶持功能,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等内容是基本一致的。
我国地域辽阔,多民族聚居,各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差异大。
与上述国家和地区相比较,我国农村地区发展地域差异更大,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差异比上述三方更大,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借鉴国外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国外农村建设的成功模式不可复制,必须根据我国地域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等条件,进行综合考虑,统筹规划,找出适合我国各个地区发展特点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当前许多地方组织大批干部到韩国考察农村建设工作,回来后生搬硬套,使得新农村建设走样。
如有些地方依靠行政命令的方式,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庄建设,搞大拆大建,严重损害农民利益,违背了中央提出的农村建设的初衷。
(二)准确定位新农村建设中各个主体的角色从韩国、欧盟和日本的农村建设实践看,政府组织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要合理划定政府公共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职能界限,双方在其职责范围内密切协作,共同实现农村繁荣的目标。
应该明确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采取各种措施,发挥农民积极性,使得农民的主体作用得到切实发挥。
其中采取的每一个涉及农村的措施、制定的每一项涉农政策都必须以农民的意志为出发点。
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但是应该注意的是,政府只是新农村建设的配角,只是起到引导、统领、服务作用。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韩国将农村分成基础村、自主村和自立村,只对后两种给予奖励和补助,这是一种物质上和精神上“奖勤罚懒”的激励机制。
我国一些地方存在“奖懒罚勤”的现象,使得一些地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受到抑制。
因此,在今后新农村建设活动中,基层地方政府应该进行充分科学的调研,在此基础上,根据各村庄对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行动,划分村庄类别,制定差别化的奖励和补助政策,充分做到“奖勤罚懒”、充分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建立农村公共设施投入和维护使用的长效机制韩国新村运动中走的弯路之一,就是重蹈中国“大跃进”时期的覆辙,建了许多集体性质的公共设施,缺乏后续投入和维护办法,违背市场经济规律,最后不了了之。
针对这种情况,应该明确新农村建设的市场化导向。
除了道路、饮水、医疗、教育等公益性特别强的公共设施外,社区文体娱乐健身类准公共设施尽量由农民自己出资或市场化,政府最多适当补助一点。
原因在于,一方面,我国政府的财力有限,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不可能象发达国家那样对农业和农村进行大量补贴;另一方面,如果政府全部包干,就会使得农民产生等待意识,增强懒惰思想,也不利于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五)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法律法规新农村建设行动要逐步建立在民主法制的基础上,这一点从欧盟、日本的成功经验中可以看出。
我国目前新农村建设的法律法规还很滞后,我国现在采取的农村建设的做法主要靠行政推动,制定一系列政策进行。
长久来看,必须制定和完善保证我国新农村建设长远发展的法律法规,如有学者提议将“农业基本法”修改完善为“农业和农村基本法”不失为一个好的建议,此外还可以制定诸如“财政支持农业和农村投入条例”等,这样通过法制化途径,可以使得新农村建设获得稳定的制度性保障。
(六)必须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弱国,我国的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0%以上,这样一个国家搞新农村建设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明显的成效,必须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才能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因此,必须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
从现在起,就可以制定农村建设的长期规划,然后有步骤的推进。
在计划推进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七)要加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的研究和探讨要想使得新农村建设取得突出成绩,必须有科学先进的理论进行指导。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理论还很不完善。
目前,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指出了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方向,但是没有给出具体实施细则。
事实上,由于全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可能制定出适合于全国所有农村具体情况的实施方案。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底该如何去建,着力点究竟该放在什么地方,需要处理好哪些关系,都还有待在理论上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在实践上进行大胆尝试和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