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利:中国苜蓿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合集下载

浅谈我国苜蓿草现状及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浅谈我国苜蓿草现状及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浅谈我国苜蓿草现状及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作者:褚苗来源:《现代畜牧科技》2017年第04期摘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非常重视草产业的发展,得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普遍支持。

我国草地、沙地以及滩地面积广阔,为牧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件。

苜蓿草作为草产业中经济效益较好的一种,尤其被重视起来。

苜蓿草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推动相关产业以及副产业的发展,同时也符合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的要求,可以说苜蓿草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但还是要注意方式方法。

关键词:苜蓿草;现状;发展前景中图分类号:S5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7)04-0017-01苜蓿草的发展侧面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在我国草产业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

现针对苜蓿草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展开讨论,分析苜蓿草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的改进措施,以此推动苜蓿草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1 苜蓿草产业的现状奶制品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饲料的品质,而苜蓿草作为国外引进的优质饲料品种,在我国奶制品产业发展方面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及其适合苜蓿草的种植,并且我国有广阔的平地,这些都为苜蓿草的大量种植提供了有利条件。

苜蓿草的种植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推动了奶制品及其他产业发展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但生产技术落后和设备陈旧都成为阻碍苜蓿草发展的关键因素。

苜蓿草加工设备陈旧,造成产品质量受损,最终造成市场竞争力低下,所以提高苜蓿草产品质量就成为发展的关键。

2 苜蓿草发展前景农业结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把经济效益较好的作物或者粮食作为作为主要的农业发展对象,但是现代农业深受化肥和杀虫剂的影响,不仅降低了农作物的安全性,还破坏了土壤营养成分。

为了防止这些因素对农业发展产生阻碍,应当推广将苜蓿草作为主要对象的草产业,这样就可以将农业结构调整的较稳定,并且不再是单一的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加入了饲料作物这一元素,实现农业的多元化发展。

另外,苜蓿草的经济价值也不低,因为其用途广泛,不仅可以作为畜牧业发展的基础饲料,还可以起到保护土壤结构的作用,逐渐推动整个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调研报告:关于苜蓿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和思考

调研报告:关于苜蓿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和思考

调研报告:关于苜蓿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和思考苜蓿作为牧草之王,不仅具有优良的饲用功能,而且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同时在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国家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带动下,我县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市场流通为依托,着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以粮经饲为主的三元种植结构,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优质苜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全县苜蓿产业快速发展。

一、发展现状(一)种植规模。

全县苜蓿种植品种主要有“皇冠”“紫花苜蓿”“北方”等,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占播种总面积的20%左右,其中集中连片种植面积达76.7%以上。

单户种植面积在1000亩以下的达到3万亩,以六坝乡、东寨镇为主;企业、个人种植面积1000-2000亩的达到1.75万亩;38家企业连片种植面积3000亩至1万亩的达到14.09万亩;甘肃杨柳青牧草饲草料公司种植面积达1.26万亩。

(二)产业体系。

县上于2012年成立县草业协会,现有会员企业39家,其中通过招商引进民生、杨柳青、露源、厚生、绿都、佰川草业等企业13家,星海养殖合作社、禾盛茂牧业、永康源草业、天晟农牧科技、珠海草业等本地企业或合作社26家,年产苜蓿青干草达到20万吨。

杨柳青建成年产5万吨苜蓿颗粒饲料生产线、兴盛草地建成“皇冠”紫花苜蓿良种繁育基地3200亩,年产优质皇冠紫花苜蓿商品种子120吨,还有多家种植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建有苜蓿贮草棚,购置了播种机、割草机、打包机等各类大型农机具,从事草梱、草颗粒等草产品加工外销。

(三)主要成效。

一是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

我县作为半农半牧县,由于自然条件较差,农作物广种薄收,种植效益不高。

近年来,通过退耕还草,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农牧并举的运作方式,推行种养结合发展模式,有效促进了农业系统良性循环格局的建立和持续运行,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提升了农业种植整体水平。

我国苜蓿产业现状及趋势

我国苜蓿产业现状及趋势

我国苜蓿产业现状及趋势我国苜蓿产业现状及趋势引言苜蓿是一种具有高营养价值的植物,被广泛用作饲料、土壤改良剂和绿肥。

它在畜牧业和农业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对我国苜蓿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我国苜蓿产业的发展历程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引进苜蓿以来,我国苜蓿产业经历了一系列发展过程。

起初,苜蓿主要用于试验示范和科研机构的育种繁殖工作。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高质量饲料需求的增加,苜蓿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二、我国苜蓿产业现状目前,我国苜蓿产业已经形成了以北方地区为主的生产格局。

北京、河北、内蒙古等地是我国苜蓿产业的主要生产区域。

苜蓿主要分为天然苜蓿和人工苜蓿两种,其中人工苜蓿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占据主导地位。

1.目前我国苜蓿种植面积和产量的情况据统计,2019年我国苜蓿种植面积约为XX万亩,总产量约为XX万吨。

尽管与国外相比,我国苜蓿产量仍然较低,但在近年来已有较为明显的增长态势。

2.我国苜蓿产业的市场需求现状目前,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迅猛,尤其是奶牛和羊类养殖业的快速增长,使得高质量饲料的需求大幅上升。

苜蓿饲料以其营养价值高、饲料效益好等特点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喜爱。

此外,由于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一些地方也开始使用苜蓿作为绿肥进行土壤改良。

3.我国苜蓿产业的发展问题虽然我国苜蓿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但在众多问题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

首先,我国苜蓿品种的单一性问题。

目前,我国苜蓿品种较少且多以进口品种为主,缺乏适应不同地区环境的品种。

这限制了苜蓿的种植范围和产量的提高。

其次,我国苜蓿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较为困难。

此外,由于生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造成了苜蓿市场供需失衡的现象。

再次,我国苜蓿市场的行业协会建设相对滞后。

行业协会在标准制定、信息传递、产品推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苜蓿产业的行业协会建设尚未完善。

最后,我国苜蓿产业的运输和销售环节存在一些问题。

甘肃苜蓿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甘肃苜蓿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甘肃苜蓿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苜蓿作为一种重要的饲草作物,其种植面积和产量也在不断增加。

在甘肃省,苜蓿作为重要的牧草种植物,在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甘肃苜蓿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

本文将探讨甘肃苜蓿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一、甘肃苜蓿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1.产业链不完整甘肃苜蓿产业链主要包括苜蓿种植、采收、加工、销售等环节。

但是,目前甘肃苜蓿产业链还不完整,存在许多环节缺失。

例如,苜蓿种植技术不够成熟,采收方式不规范,加工设备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限制了甘肃苜蓿产业化的发展。

2.品种不够丰富目前,甘肃苜蓿品种主要以“青海一号”、“甘肃一号”等为主,品种单一。

这样一来,就限制了苜蓿产业的发展空间。

因为单一品种的苜蓿不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需求,也不能满足不同种类的动物的需求。

3.市场需求不足市场需求是苜蓿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但是,目前甘肃苜蓿市场需求不足,导致苜蓿价格低廉,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不高。

一方面,市场需求不足是由于苜蓿加工技术不够成熟,加工产品品质不高,另一方面,市场需求也受到了苜蓿生产的季节性、地域性等因素的限制。

4.资金缺乏苜蓿产业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但是,目前甘肃苜蓿产业的资金缺乏,导致苜蓿种植、加工等环节的设备更新速度缓慢,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市场推广投入不足等问题。

二、甘肃苜蓿产业化的发展趋势1.完善产业链甘肃苜蓿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完善产业链。

完善产业链可以提高苜蓿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完善产业链需要加强苜蓿种植技术研究,规范采收方式,提高加工设备的自动化程度等。

2.多元化品种多元化品种是甘肃苜蓿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多元化品种可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种类动物的需求,提高苜蓿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多元化品种需要加强苜蓿品种研究,培育适应不同环境的苜蓿品种,提高苜蓿的适应性和生产性能。

紫花苜蓿青贮技术

紫花苜蓿青贮技术

紫花苜蓿青贮技术作者:汤晓洁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2021年第08期紫花苜蓿作为一种优质豆科牧草,因其产量高、品质好而被广泛种植。

相对于国外种植紫花苜蓿的规模而言,我国紫花苜蓿产业起步晚、基础差,主要面临三个问题,一是产不足需,二是质量水平不高,三是产业化程度较低。

近年,随着国家“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启动奶农培训计划”的实施,进口紫花苜蓿价格上涨,越来越多的乳企选择种植紫花苜蓿来满足自身需求。

相对于干草捆,紫花苜蓿青贮能较好地保存其营养价值,适口性好,消化率高,方便运输,更适合当前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紫花苜蓿青贮过程中的技术要点进行分析归纳,仅供养殖企业及生产一线人员参考。

一、收割时间及留茬高度紫花苜蓿收割时间的选择直接关系到青贮品质的好坏。

应根据天气预报,选择连续4~5 d 为晴天,用刈割压扁机进行收割。

第一茬在初花期或株高≤80 cm时刈割,以后每茬均在初花期刈割,7天内刈割完毕。

每年刈割4~6茬。

合适的留茬高度能够达到紫花苜蓿的最佳收获产量,同时避免土壤中霉菌的混入。

留茬高度一般为5 cm,秋季最后一次刈割的留茬高度为6~8 cm。

二、青贮的加工方式在紫花苜蓿生产中主要有2种加工方式,分别是半干青贮和裹包青贮。

(一)半干青贮半干青贮也称低水分青贮,是青绿苜蓿收割后经过自然晾晒或人工干燥等方法,使苜蓿中的含水量下降到一定水平,然后再进行青贮,这样做既降低呼吸作用,保存更多的养分,也可避免在青贮过程中营养成分随着水分外流而浪费。

半干青贮技术关键在于控制含水量,苜蓿含水量为55%~60%。

1.水分调节。

在紫花苜蓿刈割后,进行田间晾晒萎蔫,使青贮原料水分达到适宜含水量。

晾晒时间越短营养损失越少。

一般晾晒24~36 h,视当时天气情况而定。

2.捡拾切碎。

经过田间晾晒后达到紫花苜蓿的适宜含水量,用搂草机集成条状,草条宽幅与检视割台宽幅一致,便于捡拾。

同时要避免过多尘土带入草条。

切碎可在田间边捡拾边切碎,或者将晾晒好的牧草收集后在固定场所切碎。

反思中国苜蓿产业的发展(下)

反思中国苜蓿产业的发展(下)

宽领域 全程 服务 。 在促进苜 蓿草外销 障的农户要鼓励他们饲养 草食 畜禽 , 把种 次 、 的 同时 , 积极引导 当地养殖 业改善饲草饲 起来的苜蓿 利用好 , 发展畜 牧业 等后 续产
实 延 业 ;把优质 饲草基 地 建设 与畜牧养 殖小 料结构 , 现就地 转化 , 长苜蓿产业链 区 、 准化养殖 场、家庭牧场建设结 合起 条 ,带动产业升值 。 标 来, 作为畜产 品基地建设 的重要 组成部分 有 力支撑 苜蓿产业 的健 康发展需 这些支撑 抓紧 、 抓好 ;为满足畜 牧业 发展对优质饲 要 良好 的外部环境 和支撑体系。 草的需要 , 要把苜蓿生产纳入优 质耕地 作 体系是多方 面的, 主要包括 草业科技研究 物生产 的范 畴, 防止为增粮 而毁 苜蓿田的 教育支撑体 系、金融财税保 险体 系、产业
平方米 ) ,种粮收入 为 10 ~1 0 元 ;种 益 。 60 80
植棉花收入 10 元1种植曹蓿产干草 l 60 ~
粗放 的种植和 管理影 响 了苜蓿 的产
15 收购价 平均每吨 9 0 0 0 , . 吨, 0 ~10 元 收 量和质量 许多地方在种植和管理上非常 尤 入也就 1 0 ~1 0 元 。 0 0 5 0 不仅如此 , 苜蓿种 粗放 , 其是 肥水利用 技术 、杂草控制技 植 的第一年 ,只能 割一茬 ,产量一 般为 术 、收割 加工技术 、干草晾晒技术等技术 相 3 0 0 千克 , 0 ~4 0 收入和效 益较低 , 第二年 实 际采用少 , 当一部分农 民没掌握 ,影 以后 才产生较高的效益。 比较效益偏低导 响 了苜蓿的生产能力和苜蓿草的品质。
相 互的关系 ,谋求共同发展 , 现全面共 实
赢。
正确组织
通过建立草业合作社 、 草

中国苜蓿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中国苜蓿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l 业发骚 】 农
农业经济
2 1/ 023
国苜 蔫严业 反展 现状 & 问题 嘶 琵
◎刘 晓宏 杜 桂 娟
摘 要 :本文分析 了我 国苜蓿产业化 的发展现状和存在 问题 ,并对如何发展我国苜蓿产业提 出了对策建议 。
产业发展 对 策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紫花苜 蓿是世界上栽培最 早 、分布最广 的多年生豆科牧 4 、苜 蓿生产 是解决 畜牧业 发展 中蛋 白饲料 资源短 缺的 草 ,堪 称 “ 牧草之王 ” 。具有高产 、品质 优良 、营养 价值高等 重要途 径和有效方法 。据 我国动物营养 专家 测算 ,当我国人

二、我 国苜蓿产 业 的现状及 存 在 问题
l 、我国苜蓿产业的现状 自 20 年 以来 ,我国苜蓿产业 的发 展经 历了发展——停 00

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其富合各种氨基 酸 、维生
素 、胡 萝 卜 、叶黄素 、钙 、磷 、异黄酮 类物质 ,可消化纤 滞—— 再发展 的过程。第一个发 展阶段从 20 素 0 0~20 年 ,自 04
公斤 。
草数量 的不断增长 ,再 次认 识到 我国发展苜蓿产业 的重 要性
2 、苜蓿 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政 策与认 识 问题 。由于 国家对 草业发 展 的政策不 1
3 、苜 蓿种植 有显著 的 “ 本增 效”作 用 。种 植苜蓿 可 和紧迫 _ 节 生。
以提 高粗蛋 白质 的产 出 ,每亩苜蓿 比同等面积的谷食 类作物
量的 2 倍 ;同 时苜 蓿所合的粗蛋 白质消化率 可达 7 %以上 , 年 ,这一 阶段是苜蓿发展 的停 滞期 ,主要是苜蓿种植 的比较 3 0 是羊草的 3 倍 。苜蓿粗蛋 白的氨基酸组成全面 ,中J 2 性洗涤纤 效益 下降 ,国家取消农 区退耕 还林的补贴和农业税 ,增加 粮 维含量较高 ,易被草食家畜转化利用 。 食补 贴后 ,我国农区种植 的苜蓿没有任何政府补 贴 ,苜蓿的

国内外苜蓿产业发展趋势

国内外苜蓿产业发展趋势

国内外苜蓿产业发展趋势国内外苜蓿产业发展趋势引言苜蓿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牧草和饲料作物,被广泛用于牧草和畜禽饲料的生产中。

随着全球畜牧业的发展和人们对高品质饲料的需求增加,苜蓿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本文将从国内外苜蓿产业的现状出发,探讨其发展的趋势与前景。

一、国内苜蓿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中国的苜蓿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是全球苜蓿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占全球总面积的30%以上。

目前,国内苜蓿种植面积已超过1000万公顷,年产量超过5000万吨。

苜蓿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如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非常适合苜蓿的生长。

国内苜蓿产业的发展得益于畜牧业的快速增长和人们对高品质饲料的需求提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人们对畜禽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而良好的饲料质量是保证畜禽健康和生产性能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

苜蓿饲料具有高蛋白质含量、丰富的氨基酸和矿物质,以及良好的消化性能,因此备受畜牧户和养殖业主的青睐。

二、国内苜蓿产业发展趋势1. 种植品种优化目前,国内种植的苜蓿品种多数来自国外,存在适应性差、抗逆性弱等问题。

因此,培育适应中国气候和土壤环境的新品种对于苜蓿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方面,新品种可以提高苜蓿的适应性和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证生态环境的健康。

另一方面,新品种也可以提高苜蓿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养殖业主的收益。

2. 种植技术提升种植技术是苜蓿产业发展的基础。

目前,国内苜蓿种植普遍存在管理水平低、科学配方少等问题。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需要加强苜蓿种植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通过推广现代化种植技术,如精确施肥、灌溉管理、病虫害防控等,可以提高苜蓿的生长速度和产量,保证饲料的质量和安全。

3. 加工技术革新苜蓿作为饲料作物,其加工技术对于饲料品质的保留和提升至关重要。

目前,国内苜蓿加工业存在技术水平偏低、生产效率低等问题。

为了提高苜蓿饲料的利用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需要加强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胜利:中国苜蓿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2011.01.10/article/2011/01/10/350501.shtml紫花苜蓿属多年生豆科牧草,蛋白质含量高,在18%~22%,富含各种氨基酸、维生素、胡萝卜素、叶黄素、钙、磷、异黄酮类物质,可消化纤维含量高,营养平衡而全面,苜蓿被世界上誉为“饲草之王”,是饲养奶牛不可缺少的优质粗饲料。

饲用苜蓿的奶牛所产牛奶不仅各项营养指标均能达到一级以上的牛奶国家标准,风味和口感尤佳,而且高产奶牛如果不吃苜蓿就难以维持其产奶量。

所以,如果推行奶牛饲用苜蓿,收奶站、乳品企业完全不必为蛋白、脂肪等营养指标达不到国标而掺假,就可以从优质粗饲料方面避免像“三鹿婴幼儿奶粉”掺有三聚氰胺,“大头娃娃奶粉”缺少蛋白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2001年首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的召开正式揭开了我国以企业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基地加农户企业化运作,产学研一体的苜蓿产业化的序幕。

产业化必须企业化、必须市场化、必须商品化的观点已深入人心,苜蓿产业通过市场的定位和拓展,原料的组织生产,企业的加工和各种科学技术的支撑,最终通过投入,产生市场需求的产品,从而使得产业链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均获得了各自的利益。

经过各方几年的努力,使中国的苜蓿产业向现代草业大大地迈进了一步,为我国的奶业和草业的出口创汇作出了贡献。

虽然我们在各级政府、草业企业和科学界的努力下,有了好的开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产业化程度也有了不小的提高,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

但是,经过7年的产业运行和实践,苜蓿产业从高峰走到了低谷,从过去供大于求到现在完全满足不了奶牛养殖业的需求,苜蓿面积减少,产量下降,已成为限制我国奶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以下我们将谈三个方面的意见:我国苜蓿产业的现状2003年,全国用于生产苜蓿商品草产品,并进入流通的苜蓿种植面积实际有50万亩左右,其中北京地区约5万亩,河北黄骅、沧州等地约有10万亩,山东约有5万亩,甘肃约有15万亩,宁夏约有5万亩,全国可生产苜蓿各类草产品(包括草捆、草块和颗粒)30万吨左右,是我国苜蓿发展的鼎盛时期,而当时的市场需求不足10万吨~20万吨,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

自从国家取消农区退耕还林的补贴和农业税,增加粮食补贴后,我国农区种植的苜蓿没有任何政府补贴,苜蓿的效益明显低于农作物,苜蓿种植面积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减少。

2006年,北京的苜蓿实际保苗面积不足1万亩,河北沧州地区不到3万亩,山东和天津更是廖廖无几,直接造成了这一产业区的龙头企业纷纷倒闭或停产,当地形成了一批游击队式的、小规模收购经纪人,无法稳定基地种植和保证产品质量。

内蒙古有5万亩基地,分布在通辽、赤峰、达拉特前期和呼和浩特周边。

山西的商品草在市场上影响很小,几乎没有占有率。

辽宁的产品曾在阜新和法库有一定存量,但也没有发展起来。

甘肃和宁夏是目前主要的草业基地,在2003年,甘肃省生产的商品苜蓿草产品约有15万吨,2008年只有5万吨~6万吨。

宁夏存量也不少,但是,用机械化生产收获的面积较小,只有2万亩左右,年生产苜蓿草产品不到2万吨;固原地区虽然苜蓿种植面积很大,但是,集中连片的较少,靠人工收割和打捆,完全是落后的生产方式,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农民的种植效益低下。

在陕西延安一带和陕西、河南黄河滩有一些面积种植,约3万亩,基本上被当地奶牛场消耗了,对全国市场的贡献也很小。

因此,对全国南北方奶牛养殖提供商品草的省份主要是甘肃、宁夏、河北和内蒙古,总供应量不足10万吨。

而中国奶业已全面认识了苜蓿草对提高奶牛产量和品质,提高奶牛体况,减少兽药投入的重要意义,全国需要苜蓿商品草50万吨以上。

因此,目前是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2007/2008年度,我国广东、上海、天津、河北等地被迫高价进口美国苜蓿近1万吨,到牛场价在每吨2200元造成苜蓿产业低迷的原因种植苜蓿的比较效益低目前,内蒙古河套地区、华北平原的农业种植效益:小麦+玉米(套种大豆)的吨粮田每亩为800元~1000元,番茄为每亩1500元,棉花为每亩1200元,玉米制种企业每年提前给农民赊子种、化肥、地膜和农药,作为产业的扶持资金,制种农民的投入很少,风险也小,效益为每亩1200元。

蔬菜和林果业我们就更不能比了。

2005年,西部省份苜蓿的收购价每吨为650元~750元,华北平原为每吨750元~850元,即使亩产1吨商品草,毛收入只有每吨650元~850元,除去每亩350元左右的生产成本,其效益仅为每亩300元~500元。

何况苜蓿种植的第一年,只能割一茬,产量一般每亩为300千克~400千克,基本没有效益,第二年以后才产生效益。

目前,在农区建立的集约化苜蓿基地均没有政府农业补贴的政策支持。

因此,农业的比较效益低是直接影响农民种植的限定因素,农民不会考虑种植苜蓿的长期效益和综合效益,现有土地资源的利益最大化是农民的决策目标。

只是因为现存苜蓿的生长还处于高产期,农民还舍不得翻掉而已。

假如我们将甘肃的苜蓿收购价提高到每吨900元或更高,农民定会重新种植苜蓿,大量翻耕苜蓿基地的现象才会停止(合理轮作除外)。

没有配套的设备种植苜蓿必须要有配套的收获设备,如果以2000亩为一个作业单元,须配套4台28马力以上的拖拉机、1台压扁割草机、1台搂草机和2台捡拾打捆机,按全价投入资金合计60万元左右。

这对于只种有10亩左右的农户来说,是不可能购买的。

对于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种植大户,也不愿购买这些设备,何况他们还难以把握市场。

只有两种途径可以解决设备问题,一是由企业、农场投资,或是由农民自己组织合作社,联合购买,并进行有偿服务。

前者企业或农场可以用设备控制农民的草源和收购价格,农民不可能获得应有的利益,当农民与企业之间的利益达不成协议时,农民只有选择翻地。

我们推荐第二种方案,农民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这就需要政府的扶持和政策引导。

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现代草业概念:“配套收获设备和收购加工企业是大面积种植苜蓿的必备条件。

我们要提高牧草作物土地的产出和利用效益,必须像对待农作物一样加强投入和管理。

”苜蓿产业链发展不成熟在美国,苜蓿是五大作物之一,有3000万公顷的面积,苜蓿产业链成熟,只有农场主和贸易公司两个环节,甚至只有一个环节。

大的农场主自己就有加工设备,不仅可以销售一次捆,还可以销售二次加密捆。

如美国安德森牧草谷物有限公司有自己的苜蓿基地70多万亩,每年生产65万吨苜蓿产品。

而我国都是小农经济,人均耕地几亩地,发展土地密集型产业存在许多难以协调的问题。

在这个产业链条上,还有三个利益相关者,即农民、加工企业、流通中间组织者或销售公司。

在中国可以把协会或合作社与农民看成一个利益相关者,加工企业是核心,它支持着农民种植积极性,又连接着市场,没有这个环节,这个产业就不复存在。

中国的市场是巨大的,又是分散的,市场风险十分大。

这些市场谁去开拓和管理,就必然产生一批草产品销售公司,他们也是产业链上必不可少的利益相关者。

所以,除了考虑草农的利益外,我们还要充分考虑这三者的利益。

除此之外,运输业又是一个新兴的成本构成者,由于柴油涨价、限制超载、高速公路收费高等因素,运输成本的提高已像猛兽一样难以控制。

甘肃至北京、天津的汽车运输平均价为每吨800元,至广州的运费平均每吨涨至1000元,已经超过了农民原料收购价。

所以,奶牛场的压力很大。

如何建立适于我国国情的产业链,简化环节是一个较长期的任务政府没有科学引导产业发展,缺少有效的扶持政策政府官员在决定推动某产业发展时,总喜欢站在自己的利益上推动产业发展,常常违背科学发展观,“数字造官”的阴影仍然存在。

只要在自己任期内种植得越多,就越能显示自己的政绩,每个地区都号称种植了10万亩,一哄而上,根本不考虑市场的容量,不考虑给农民造成的损失。

政府攀比谁招商引资的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形象好,否则,企业难以得到政府和银行信贷的支持,这种风气引导着大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均在1000万元以上,而大多企业产品产量和销售量都在每年0.5万吨~1万吨,固定资产折旧成本每吨100元~300元,企业连年亏损。

而与此相反,精饲料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一般可形成年产10万吨饲料的规模,折旧成本每吨10元以上。

加工设备落后,造成运输成本高苜蓿产品有五种结构,分别为草捆、草块、草颗粒、草粉和深加工产品。

草捆是最大宗的产品,品质显而易见,其市场大、价格高,对其品质要求也高。

草块是草捆的替代品,价格相对较低,由于质量较好,纤维也长,运输成本低(可以使用铁路运输),在市场上是草捆的竞争者。

但是,客户仍然为质量担心,奶农担心会掺用发霉变质的原料,或者添加其他物质。

近几年,饲料原料价格不断上涨,獭兔采食苜蓿颗粒可以明显提高毛皮产量和品质。

所以,苜蓿颗粒较多地应用于獭兔饲料和配合饲料辅料。

苜蓿草块和颗粒的加工设备已经解决,只需要在耗能、产量和制造成本上再下功夫。

而苜蓿草捆的加工设备还很落后,密度低,形状不规则,实际运输密度每立方米≤280千克,运输成本高。

火车运输每车皮只能装载28吨~35吨,平均每车皮为30吨,40尺集装箱只能装17吨~18吨,使得无法使用火车和集装箱运输。

而美国的苜蓿草捆密度达每立方米450千克以上,40尺集装箱能装运25吨。

所以,我国苜蓿草捆的运输方式仍然是汽车运输。

2008年,从甘肃玉门运往北京、天津的运价为每吨700元~800元,青岛每吨为900元,上海和南京每吨为950元,到广州每吨1000元运费以上。

事实上,物流成本已占到销售价的35%~40%,因此,由于运输成本高,目前苜蓿草捆的销售价格北京、天津每吨为1950元~2200元,广州为每吨2400元~2600元,已经超过去年美国进口苜蓿的价格。

如果密度加大到每立方米450千克,达到美国的密度,火车运输可以装载45吨以上,40尺集装箱可以装载25吨,物流成本就可降低30%以上,销售价格即可下降15%以上,并能保证价格四季平稳,这对产业链利益各方和用户均有益处,包括运输业。

由此可见,通过降低苜蓿收购价以提高产品竞争力是不可能的。

相反,我们还应该帮助农民正确使用高产品种,采取更好的栽培技术和更廉价的收获机械,提高苜蓿的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率,提高农民的收购价格。

要依靠政府政策补助和工业反哺农业等政策,增加农民的收入。

企业加工成本也没有多大的空间,利用更规模化加工技术,也只有每吨30元~50元的降低空间。

那么,只有在加工密度和包装上下功夫,在物流上节约费用,有15%以上的空间。

所以,加速研发美国的高密度二次加压机械是决定苜蓿产业发展迫在眉睫的课题。

美国苜蓿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自2006年以来,由于中国奶业对苜蓿的需求逐年增加,国产苜蓿在数量和质量上已无法满足客户的要求,而且在苜蓿质量逐年下降的情况下,价格却一路飙升,给美国苜蓿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商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