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抗震设计规范区别汇总(2010版)

合集下载

2010版新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

2010版新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

2010版新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
2010版新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
1.改进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阻尼调整系数和形状参数,补充完善了竖向地震作用
2.
3.
4.
5.
6.
7.
要求;
8.增加了地震监测;
9.增加了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内容以及地下建筑抗震设计;
10.抗震缝计算的7CM改为10CM了;
11.三级剪力墙底部加强区要设约束边缘构件了;
12.6度区砖混不允许建8层了;
13.柱子最小配筋率也改了,奇怪的是,角柱和框支柱的最小配筋率居然变小了;
14.确定抗震等级的建筑高度也变了,如框架由原来的30米改为24米;
15.6度区也规定了剪重比、四级抗震也规定了柱的轴压比;
16.加大了柱截面最小尺寸要求;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0版新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

2010版新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

1. 继续保持现行抗震规范的基本规定2010版继续保持了89版、2001版抗震设计规范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下列基本规定:l (1) 用三个不同的概率水准和两阶段设计体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基本设计原则;l (2) 以抗震设防烈度为抗震设计的基本依据,引入“设计地震分组”,体现地震震级、震中距的影响;l (3) 不同类型的结构需采用不同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并利用“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系数”,体现某些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l (4) 按照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的原则,通过“多遇地震”条件下的概率可靠度分析,建立了结构构件截面抗震承载力验算的多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l (5) 把抗震计算和抗震措施作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强调通过概念设计,协调各项抗震措施,实现“大震不倒”;l (6) 砌体结构需设置水平和竖向的延性构件形成墙体的约束,以防止倒塌;l (7) 钢筋混凝土结构需确定其“抗震等级”,从而采取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对框架结构还要求控制“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通过第二阶段的设计防止倒塌;l (8) 装配式结构需设置完整的支撑系统,采取良好的连接构造,确保其整体性。

l 2010版继续保持2001版某些抗震设计基本规定:l (9) 增加了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5g、0.30g的设计要求;l (10) 提出了不同阻尼比的地震作用和控制结构最小地震作用的强制性要求;l (11) 明确概念设计的某些具体要求,加强各类结构的抗震构造;l (12) 纳入隔震、减震设计以及非结构构件等,向性能化设计前进.2. 对建筑结构场地地基设计要求的改进l (1) 建筑场地类别划分的局部调整l 对于场地剪切波速大于800m/s的场地,新增场地类别I0类;l 对于中软土和软弱土的平均剪切波速分界,考虑覆盖层取20m,由140m/s调整为150m/s。

l (2) 液化判别方法的改进l 调整标准贯入法液化判别公式,将自74、78版抗震规范沿用的15m深度内采用直线判别改为对数曲线判别,可延续到15m深度以下的判别,并进一步考虑震级的影响,重新定义液化判别的锤击数基本值——M7.5液化概率32%时水位2m、埋深3m的液化临界锤击数,判别结果总体上基本保持与2001版接近。

2010版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

2010版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

2010版新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调整场地土液化判别的深度范围和判别公式,增补软弱粘性土层的震陷判别方法及相应的处理对策;1、改进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阻尼调整系数和形状参数,补充完善了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并补充了竖向地震影响系数取值的规定;2、增加大跨屋盖结构和地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内容,增加了地震作用的计算要求,补充了多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的原则规定;3、修改了框架-抗震墙结构剪力调整系数以及与“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原则有关的框架内力调整等相关规定,补充了框架结构楼梯间的设计要求;4、修改了多层砌体房屋层数和高度限值、抗震横墙间距、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结构布置、墙体抗剪承载力验算、构造柱布置、圈梁设置、楼屋盖预制板的连接要求、楼梯间的构造要求等规定;5、修订了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可不进行抗震验算的范围、补充完善了柱间支撑节点验算要求、单层钢结构厂房防震缝及阻尼比的相关规定;6、调整了隔震和消能减震房屋的适用范围,修改了水平减震系统的定义及相应的计算和构造要求、以及消能部件性能检验要求等规定;7、增加了楼梯间及人流通道砌体填充墙的构造要求,补充了砌体女儿墙的抗震构造要求。

8、增加了地震监测。

9、增加了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内容以及地下建筑抗震设计10、抗震缝计算的7CM改为10CM了。

11、三级剪力墙底部加强区要设边缘约束构件了。

12、6度区砖混不允许建8层了13、柱子最小配筋率也改了。

角柱和框支柱的最小配筋率变小了14、确定抗震等级的建筑高度也有改变,如框架由原来的30米改为24米15、6度区也规定了剪重比、四级抗震也规定了柱轴压比16、加大了柱截面最小尺寸要求。

17、柱轴压比限值比老规范统一降低0.05,新增了四级框架柱的轴压比要求。

18、增加了三级剪力墙的轴压比要求。

19、增加了落地剪力墙的倾覆力矩比例要求。

20、调整了剪力墙分布钢筋直径要求。

21、调整了剪力墙底部加强区高度的取值,增加多层(24m以下)加强区取值。

抗规2010新变化

抗规2010新变化

2010《抗震》新规范变化常用条文及注意事项一、基本规定:1、青岛市设计地震分组由第二组变为第三组,相应的地震作用计算比旧规范放大12.5%左右。

设计任何地区工程时,要注意查新规范附录A,不能想当然,因为大部分地区设计地震分组都有变化。

2、山区建筑的场地和地基基础设计时应注意参照《抗震》规范335 条的条文说明,特别是要注意边坡附近的建筑基础应进行抗震稳定性设计。

3、竖向不规则(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建筑,2010规范做如下改进:1)刚度小的楼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不小于1.15的增大系数,刚【J度越小,取值越大(3.442 )。

2)提高了不落地构件传给框支梁的地震内力的增大系数(1.25~2.0 )(34421)。

3)为防止落地墙太少,明确落地墙承担地震倾覆力矩,不得小于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6.1.9.4)。

4)将框支柱承受的最小地震剪力之和不应小于本层地震剪力20%,改为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20% ( 6.2.10.1 )。

4、《抗震》规范3.9.2.2条,旧规范抗震等级为一、二的框架结构, 新规范改为抗震等级为一、二、三级的框架(框架梁、框架柱、框支梁、框支柱、板柱-抗震墙的柱)和斜撑构件(含梯段),其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普通钢筋时,钢筋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注:框架结构仅指纯框架结构一种结构形式;框架指框架结构、框架-抗震墙结构、框支层、框架-核心筒结构、板柱-抗震墙结构中的框架5、《抗震》规范3.9.3条,纵向受力钢筋宜选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标的不低于HRB400级的热扎钢筋,也可以采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标的HRB335级热扎钢筋(建议纵筋用三级钢);箍筋宜选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标的不低于HRB335级的热扎钢筋(不再推荐箍筋采用HPB235 级钢筋,仅仅是现有生产的HPB235级钢筋可以继续作为箍筋使用)6、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抗震墙不宜超过C60。

7、《抗震》规范3.9.7条,对于抗震等级一级的墙体和转换层楼板与落地混凝土墙体交接处,宜验算水平施工缝截面的受剪承载力,按照条文说明的公式计算。

新旧抗震规范对比内容详解-广厦

新旧抗震规范对比内容详解-广厦

广厦建筑结构CAD系列资料新旧规范对比内容详解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广厦软件有限公司2010年8月前言历经一年的精心开发,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和深圳市广厦软件有限公司于2010年8月隆重推出“广厦建筑结构CAD新规范版—Gscad15.0版”。

新规范版软件是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要求对2000规范版软件的108项功能进行删除、修改或增加,完全满足广大结构设计人员依据新规范设计的要求。

20年来,广厦建筑结构CAD的14次升版一直保持高度的稳定性。

新规范版软件同样能够满足设计人员对软件稳定性的要求:1.广厦从2003年进行的软件工程化开发为这次修改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从技术上避免了越改问题越多的可能性;2.内部进行的4轮测试,保证新规范版顺利应用于广大设计人员的实际工程,避免了拿用户正在设计的工程进行软件测试;3.通用计算的架构易于修改,方便实现新规范增加的计算要求。

本内容详解适合于广厦用户和非广厦用户阅读,归纳了三本规范中所有涉及结构计算的修改内容,通过新旧规范的对比,设计人员可快速掌握新规范的新要求。

每一条内容例举了新旧规范对应的条文和软件相应的修改,方便设计人员了解新旧规范条文的不同之处和设计中如何满足规范的新要求。

本次修改得到许多参与规范修订专家的大力支持,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领导非常重视此次的研究开发,在人力物力上给予了全力支持,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陈星总工、容柏生院士等指导了开发工作,在此表示感谢。

吴文勇焦柯2010年8月目录前言第1章前处理──数据准备的修改1计算参数1.1总信息1)地下室层数、有侧约束地下室层数和最大嵌固层号12)裙房层数23)薄弱的结构层号24)加强层所在的结构层号35)梁配筋计算考虑板的影响36)所有楼层的塔内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41.2地震信息1)计算竖向振型52)地震水准53)场地土类型64)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65)剪力墙抗震等级76)周期折减系数77)计算地震作用的结构阻尼比78)性能要求71.3风计算信息1)计算风荷载的结构阻尼比92)考虑横风向风振的影响91.4调整信息1)转换梁地震内力增大系数102)地震连梁刚度折减系数101.5材料信息101.6时程分析信息1)地震波传递速度132)设置计算峰值加速142模型输入2.1梁柱墙的设计属性1)转换梁142)梁反拱弦高153)连梁箍筋形式154)梁水平缝数165)转换柱176)墙设计类型177)加强部位178)一般和短墙182.2平面内分块计算位移比18第2章结构通用分析1墙的计算单元1.1混凝土剪力墙单元侧节点出口协调241.2墙单元平面内转角自由度241.3砖墙单元侧节点与构造柱之间的弱协调242风振舒适度要求253结构位移3.1静力荷载和各方向地震作用下的位移253.2给定CQC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力并考虑偶然偏心下的位移比254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倾覆力矩275超筋超限警告5.1混凝土梁警告1)极限(经济)承载弯矩272)混凝土受压区高度283)抗震设计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大配筋率284)斜截面抗剪285)扭曲截面承载力计算296)深受弯构件抗弯计算295.2混凝土墙柱警告1)最大配筋率292)斜截面抗剪293)轴压比超限304)剪力墙稳定超限计算305)剪力墙水平施工缝超限验算305.3圆钢管混凝土柱警告305.4方钢管混凝土柱警告305.5钢柱警告315.6钢梁警告315.7支撑警告315.8型钢混凝土梁柱警告315.9混凝土实心板警告325.10混凝土空心板警告325.11人防设计警告32第3章内力组合和调整1地震作用组合342内力调整2.1单工况内力调整2.1.1地震内力调整1)薄弱层地震力放大352)剪重比调整373)框剪结构框架剪力调整374)框支柱和转换柱轴力放大375)转换构件内力放大386)板柱-剪力墙结构地震剪力调整387)筒体结构地震剪力调整392.2设计内力调整2.2.1柱392.2.2框架梁和连梁412.2.3剪力墙1)墙弯矩调整系数422)剪力调整系数422.2.4中心支撑和偏心支撑43第4章构件的截面设计1承载力能力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442梁截面设计2.1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1)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受弯和偏拉压计算)442.2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1)梁斜截面承载力最小截面要求462)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463)梁箍筋构造要求474)连梁最小和最大配筋率要求472.3梁截面受扭承载力计算472.4梁裂缝挠度计算1)梁裂缝计算482)梁挠度计算483柱截面设计3.1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1)构件自身挠曲产生的附加弯矩影响482)柱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和最大配筋率及构造要求493)柱轴压比控制513.2柱斜截面承载力计算523.3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受剪验算534剪力墙截面设计4.1剪力墙截面的构造要求1)约束边缘构件542)构造边缘构件553)剪力墙轴压比限值554)剪力墙分布筋555)短肢剪力墙的构造要求564.2剪力墙墙体稳定验算564.3钢板混凝土剪力墙574.4地下室外墙57 5钢构件截面验算5.1强度及调整系数575.2钢梁验算575.3钢柱验算585.4钢支撑验算59 6楼梯构件截面验算6.1梯板总的底配筋和面配筋626.2梯柱总抗拉配筋626.3梯梁配筋63 7砌体结构的计算7.1砌体强度的正应力影响系数627.2普通砖和多孔砖墙体的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验算637.3底框结构抗震墙的分布钢筋637.4底框结构柱的构造要求63第5章基础CAD1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64 2风荷载组合时承载力特征值调整系数64 3基础最小配晋率控制64 4混凝土和钢筋强度64第1章前处理──数据准备修改1计算参数1.1总信息1)地下室层数、有侧约束地下室层数和最大嵌固层号[旧抗6.1.10]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二层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墙总高度的1/8二者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其他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8和底部二层二者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

新版结构抗震设计规范2010

新版结构抗震设计规范2010

抗震设计1 总则1.0.1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建筑经抗震设防后,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制定本规范。

按本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1.0.2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1.0.3 本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7、8和9度地区一般的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及隔震、消能减震设计。

抗震设防烈度大于9度地区的建筑和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工业建筑,其抗震设计应按有关专门规定执行。

注:本规范一般略去“抗震设防烈度”字样,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8度、9度”,简称为“6度、7度、8度、9度”。

1.0.4 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1.0.5 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或与本规范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对应的烈度值)。

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

1.0.6 建筑的抗震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抗震设防烈度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2.1.2 抗震设防标准seismic fortification criterion衡量抗震设防要求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使用动能的重要性确定。

2.1.3 地震作用earthquake action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动态作用,包括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

2010年新版《抗规》学习

2010年新版《抗规》学习

新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培训学习内容一、2010版新规范相比2001版变化内容的概述2001版规范共有13章54节11附录,共544条;其中,正文447条,附录107条。

2010版新规范共有14章59节12附录,共630条。

其中正文增加39条,占原条文的9%;附录增加37条,占36%。

相关的变化内容概括如下:1.补充7度半(0.15g)、8度半(0.3g)的抗震措施规定;2.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调整了设计地震分组;3.改进了土壤液化判别公式;4.调整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阻尼调整系数;5.调整了钢结构的阻尼比和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6.调整了隔震结构的水平向减震系数的计算;7.补充了大跨屋盖建筑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8.提高对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底部框架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要求;9.提出钢结构房屋抗震等级并相应调整了抗震措施的规定;10.改进了多层砌体房屋、混凝土抗震墙房屋、配筋砌体房屋的抗震措施;11.扩大了隔震和消能减震房屋的适用范围;12.新增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原则以及有关大跨屋盖建筑、地下建筑、框排架厂房、钢支撑-混凝土框架和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的抗震设计规定;13.取消了内框架砖房的内容。

二、具体变化内容的详细阐述1.建筑结构场地地基设计要求的改进(1)新增剪切波速Vs>800的“岩石”土类型,主要指坚硬、较硬且完整的岩石(如中:从地表开始往下均为该类岩石的场地。

微风化的花岗岩等),同时新增了场地类别I其特征周期比I类降低0.05秒。

(2)对中软土和软弱土的平均剪切波速分界,考虑计算覆盖层取20m,参考国际标准,由140m/s改为150m/s。

(3)液化判别方法的改进:采用对数曲线的形式,比2001规范的折线更合理,总体结果相差不大)。

液化判别公式由)2015(3)1.04.2()15(3)](1.09.0[00≤≤-=≤-+=s c w cr s c w s cr d d N N d d d N N ρρ其中,N 0根据烈度和设计地震分组查表;改为c w s crd d N N ρβ3]1.0)5.16.0[ln(0-+=β反映地震分组的影响,N 0仅需根据烈度查表。

新版抗震规范对旧版规范的主要改进

新版抗震规范对旧版规范的主要改进

1.2010新版规范在砌体结构方面的主要改进1)增加了砌体的块体类型2)降低6度和0.30g设防的层数和高度,调整横墙较少房屋的适用范围3)新增建筑布置的规则性设计指标4)提高楼梯间等处构造柱、芯柱的要求5)提高底部框架房屋的设计要求6)扩充配筋砌块房屋的抗震设计7)取消内框架房屋的使用进一步向约束砌体发展——体积配筋率0.07%~0.2%为约束砌体,0.2%以上称为配筋砌体。

2.砌体房屋高度、层数控制注意事项取值小数点后按有效数值控制起点地面,坡地取低处,半地下室需嵌固终点屋面板与外纵墙交接处的板顶坡顶形成实腹屋架时,同上对待阁楼居住用房算一层,高度至山墙半高,储物用房、无固定楼梯不计入屋顶间面积小于30%按5.2.4条处理,超过时按阁楼对待架空层按一层计算楼面高度超过16m等,必须设置电梯●乙类的房屋高度减3m少一层,不采用底框●蒸压砖抗震强度为普通粘土砖的70%,应降一层和3m3.多层砌体房屋布置规则性的设计指标承重墙横墙或纵横墙,不应M+RC墙纵横墙布置匀称、对齐、连续,不显著差异,内纵墙累计长度≥60%房屋总长窗间墙尺寸均匀,开洞面积<55% .采取加强措施局部尺寸可减少20%墙洞位置不影响纵横墙连接,不设转角窗平面轮廓凹凸尺寸<50%典型尺寸, 凹凸>25%时房屋转角加强楼板开洞<30%板宽,且墙两侧不同时开洞错层错层>500mm应按两层计算楼梯间不宜设于尽端或转角处砖柱不得采用独立砖柱,跨度≥6m的楼面梁应设组合柱等4.多层砌体房屋结构布置的改进注:1 多层砌体房屋的顶层,除木屋盖外的最大横墙间距应允许适当放宽,但应采取相应加强措施;2 190mm多孔砖抗震横墙的最大横墙间距应比表中数值减少3m。

横墙较少、跨度较大的房屋,应采用现浇RC楼屋盖5.多层砖砌体房屋构造柱设置的改进多层砖房,应按下列要求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丙类房屋砖房构造柱设置要求(一般情况)大洞口,内墙指不小于2.1m,外纵墙采取加强措施后放宽6.多层砖砌体房屋圈梁设置的改进现浇RC楼盖等沿所有墙边加强配筋并与构造柱连牢,可无圈梁7.砌体房屋楼梯间构造的改进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要求:1 8、9度顶层楼梯间横墙和外墙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通长钢筋;7~9度时其它各层楼梯间墙体应在休息平台或楼层半高处设置60mm厚的钢筋混凝土带或配筋砖带,其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 纵向钢筋不应少于2φ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9.3箍筋已不建议采用HPB235(一级)钢筋,至少要HPB300,也可直接选用HRB335(二级)钢筋。

2、3.9.4钢筋等强代换时虽没写明裂缝,挠度要求,但也应满足(见条文说明)。

3、3.10增加了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考虑了断裂带对结构抗震的影响等。

4、4.1.6增加了场地类别分类。

5、4.1.7减小了发震断裂的最小避让距离。

6、4.3.4液化土深度判别有变。

7、5.1.2需采用时程分析法补充计算的结构的设计内力取值有所变化,增加6度罕遇地震的地震加速度最大值。

8、对于平面投影尺度很大的空间结构(跨度大于120m,长度大于300m或悬挑大于40m)应根据结构形式和支撑条件分别按单点一致、多点、多向单点或多向多点输入进行抗震计算。

并考虑地震行波效应和局部场地效应。

9、5.2.5增加了6度时楼层最小剪力系数。

10、5.3.4增加了大跨度空间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计算方法。

11、6.1.2框架、框剪、剪力墙结构的抗震等级分类高度有变。

12、6.1.4防震缝最小宽度由70变为100。

13、6.1.8取消了连梁最小高度400的要求。

14、6.1.10剪力墙加强区高度由1/8改为1/10.15、6.1.14嵌固端提出更高的要求。

16、6.2内力调整变化较多,自己找。

17、6.3.7柱钢筋配筋率改变较多。

18、6.3.12明确体积配箍率计算方法,不扣除重叠箍筋体积,并且取消箍筋或拉筋强度超过360取360的规定。

增加了框支柱、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的配筋要求。

19、6.4.4增加了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的直径不宜小于10mm。

20、6.4.5构造边缘构件有变,约束边缘构件的范围增加了轴压比的判断,体积配箍率可适当计入水平钢筋的截面面积。

21、6.4.6降低了小墙肢箍筋全高加密的要求。

22、6.5.2增加了框剪结构中剪力墙分布筋最小直径要求。

23、6.5.3增加了梁与剪力墙平面外连接的要求。

24、6.6.3增加了板柱抗震墙抗震计算的要求,(1)规定了抗震墙和板柱框架承担的地震力范围(2)规定了等代框架梁的宽度(3)规定了板柱节点不平衡弯矩引起冲切反力的增大系数。

25、6.6.4计算板底连续钢筋总面积As时,8度时宜计入竖向地震作用。

26、6.7.1规定了框架-核心筒中任一层框架部分的最小剪力不小于结构底部总剪力的15%。

27、7.1.1取消了内框架砖房的相关内容,此类结构用途较小,抗震性能较差。

28、7.1.2降低了6度时砌体建筑的总高度,规定8度0.3g及9度地区不允许使用底框-抗震墙结构。

增加了横墙很少的定义,并规定6、7度时,横墙较少如采用加强措施,可不降低总高度和层数。

29、7.1.5房屋抗震横墙间距有所减小,并且将木楼、屋盖改为木屋盖。

30、7.1.6增加了当砌体局部尺寸不足时,采取加强措施后的局部最小尺寸要求。

31、7.1.7增加了不应采用砌体墙和混凝土墙混合承重的结构体系。

规定了结构平面轮廓凹凸尺寸不应超过典型尺寸的50%;楼板局部开洞尺寸不超过楼板宽度的30%,且不应在墙体两侧同时开洞;错层500应按两层计算,并应加强;同一轴线上的墙洞面积,6、7度时不宜大于55%,8、9度时不宜大于50%;房屋宽度方向中部应设置内纵墙,累计长度大于
0.6L(本人理解结构体系至少要设三道内纵墙)。

32、7.1.8只有6度时且不超过4层(删去7度和5层)才允许采用内嵌式砌体抗震墙。

33、7.1.9分别规定了底框结构框架和抗震墙等级,框架6、7、8度分别为三、二、一级,混凝土墙6、7、8度分别为三、三、二级。

34、7.2.3 对墙体开洞计算划分更细。

35、7.2.5抗震墙间楼盖长宽比大于2.5时,框架剪力和轴力计入楼盖变形的影响。

36、7.2.7公式7.2.7-3抗剪计算中计入水平钢筋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