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第11课包身工教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1课《包身工》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1课《包身工》教案设计

《包身工》教案【教学目的要求】一、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二、培养阅读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能力,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以一天活动为线索,选取典型生活图景和典型事例,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三、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

【教学设想】一、这篇课文篇幅较长,题材较复杂,表现方法多样,学生阅读有困难。

宜设计启发性强的思考序列题,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中心,按照线索顺序,逐步深入课文理解课文。

二、内容方面,要紧紧扣住中心思想,突出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和造成包身工深重苦难的原因。

三、写作方面,要讲清楚中心、线索、选材、组材,然后再讲清楚运用多种手段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四、教法方面,要以启发诱导为主,适当点拨总结,引导学生自觉深入课文、独立思考、分析研究问题,可按“自学预习(启发)——质疑问难(解答)——研究讨论(点拨)——综合练习(巩固)”的顺序进行教学。

【授课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一、简介作者夏衍,我国著名戏剧家、翻译家。

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市人。

早年参加太阳社,是左联领导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建国后把文学名作《林家铺子》、《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

《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迅、速写、特写的总称。

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不同于其他文艺创作),新闻性(不同于一般文章),文学性(不同于一般工作报告、社会调查)。

二、与课文有关的材料印发北京师范大学《高中语文选讲》中魏灏选辑的《夏衍谈〈包身工〉》,或现行通用高一语文《教学参考书》中夏衍的《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指导学生自学。

要求:了解作者写作时间;了解写作意图;了解作者深入纱厂亲自观察体验生活,调查搜集材料的情况,为学习课文、理解报告文学特点打下基础。

三、阅读课文(一)运用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下列字词必须注音解释。

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阅读的能力,并且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培养起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

2、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点面结合的手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写法;运用对比、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和包身工制度,通过把握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起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人权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预习、讨论、交流达到明确报告文学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文学常识
二、走进文本,个性化阅读展示
1、文本探究,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1)、文中用了哪些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这二者是如何有机地融化在一起的?
2)、包身工是一个群体,作者为了使人们对这一群体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选取了哪些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请做出具体赏析。

3)、你认为报告文学的文学性还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就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结合文本做出具体分析。

4)、结合文本分析文中使用大量数字的作用。

2、主题探究,教师引导共同探讨
1)、作者报告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工作情况,为什么还要穿插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等内容?
2)、作家为什么要写这篇报告文学?作者到底想揭露什么?(体会主题)
3)、诵读结尾三段,分析这三段对揭示全文主题有何作用?
3、比较探究,资料拓展
现代“包身工”现象思考,补充资料见后面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必修一语文《包身工》教案

必修一语文《包身工》教案

必修一语文《包身工》教案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篇一第一课时:目标:1.感同身受的理解血腥的包身工2.初步学习综合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触发学生的真实感受以思考这一事件教学难点:讲解时不失时机地触发学生的思考学情分析:要让学生从现实再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残酷这本身就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有赖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是否能从中受到感染。

1.包身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清晨四点一刻:起床四点半后:吃饭五点钟:上工下午五点(可能)收工一、教学内容及活动:1.板书课题和作者,进而指出课文的作者――夏衍2.在新中国的报告文学史上,曾经有三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板书: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徐迟《哥德巴赫的猜想》注:简介这两篇作品的内容。

二.在考虑本文的导语的时候,我想到了心理震撼这个词汇。

用最具有震撼力的语言给学生以最具有冲击力的感受,以促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其实,这里,学生有的已经不仅仅是兴趣了,可能吸引他们的是那种具有震撼色彩的画面以及动情的讲解。

因此,本文的前四自然段将是最好的导语。

三.在结束了作为导语的前四段的讲解之后,学生的状态可能已经比较激愤。

这时,可以不失时机地提出如下问题:这些都是什么人呀?她们的生活状态为什么如此的恶劣?(以上问题可以先让学生提出教师可以引导以及启发。

目的是为了引起下文)四.(一)学生自渎5-8自然段思考:1.这几个自然段跟前四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区别?2.试概括这几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设计小题目:针对5-8段中的重要内容作针对性的讲解主要是围绕学生对段意的概括的基础之上的。

可讲内容:2.关于带工如何到乡下去骗小姑娘的情形。

3.关于带工赚钱的血腥,昧良心。

五.弹性安排:1.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再讲9-11段2.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布置作业A.写出你对包身工的感受及思考深入分析一下产生这一情形的原因(字数不少于800)B.概括各段段落大意,有些特殊段可以合并处理交上来六.在以上基础上,如时间尚有剩余,则安排一个小结。

2024年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8篇

2024年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8篇

2024年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包身工》。

该文为报告文学,作者夏衍通过实地调查,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包身工的悲惨生活。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探讨包身工制度的本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

2. 通过阅读和分析,感受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批判态度,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大量的细节描写,对包身工制度的深入剖析。

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组反映旧社会工人生活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了解文章大意。

3. 讲解与分析:(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如生动的描绘、对比的手法等。

(3)探讨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引导学生关注包身工制度的本质。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一段描写,解释其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学生模仿例题,分析文章中的另一段描写。

6. 小组讨论:针对包身工制度,讨论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六、板书设计1. 《包身工》3. 语言特色:生动描绘、对比手法、深刻剖析。

4. 作者观点:批判包身工制度,关注底层人民命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描写,谈谈你对包身工制度的认识。

答案示例:文章通过对包身工的生活描写,展现了这一制度的残酷和黑暗。

我认为包身工制度是旧社会剥削压迫的一种表现,它让工人失去了自由和尊严,成为资本家谋取利益的工具。

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为实现公平正义而努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报告文学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8篇

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8篇

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报告文学》,具体内容为《包身工》。

课文详细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展现了旧社会底层工人的悲惨命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掌握文章的叙述手法和表达技巧。

2. 通过阅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包身工苦难生活的同情,培养学生关爱弱势群体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分析课文叙述手法和表达技巧。

重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旧社会纺织厂的照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包身工的生活环境。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照片反映了哪个时期的社会现象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包身工的报告文学,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3. 分析课文4. 例题讲解a. 针对文章的重点句子,分析其表达技巧和作用。

b. 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如何从叙述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5. 随堂练习a.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典型句子。

b.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理解文章。

6. 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包身工的生活状况。

b. 分析文章中的表达技巧,举例说明。

2. 答案:a. 包身工生活状况:衣、食、住、劳动条件极差,受到工厂主和包身工头的剥削和压迫。

b. 表达技巧:对比、讽刺、抒情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2. 拓展延伸:a. 让学生了解旧社会其他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进行横向对比。

b. 邀请历史老师讲解旧社会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14篇)

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14篇)

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14篇)高中语文《包身工》篇1一、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二、教学重点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四、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文章体裁:报告文学《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二、介绍作家及作品夏衍:原名沈乃熙,号端先,浙江杭县人。

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

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

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三、文章的结构把握段落、记叙、说明、议论1—8(1—5)起床的情景(6—8)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9—17(9—11)早餐的情景(12—17)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18—25(18—23)上工的情景(24—25)在中国的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26—33总结全文。

概述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四、在了解课文结构的基础上,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细读描写包身工一天活动的段落,感受她们所受的非人待遇,并概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A)分别朗读1—4段,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符合原文:A、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B、先写地下再写楼上;C、先写群体再写个人;D、先写环境再写人的活动(D)2、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

高一上册语文第11课《包身工》课文及教案

高一上册语文第11课《包身工》课文及教案

高一上册语文第11课《包身工》课文及教案高一上册语文第11课《包身工》课文包身工的剪影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

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

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

半_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松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

“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

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

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上午四点过一刻”,“鸽子笼一般”的住房里,包身工起床,开始了一天非人的生活。

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的工房这是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的工房。

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像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

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每边八排,每排五户,一共八十户一楼一底的房屋,每间工房的楼上楼下,平均住着三十二三个“懒虫”和“猪猡”,所以,除了“带工”老板、老板娘、他们的家族亲戚和穿拷绸衣服的同一职务的打杂、_警之外,这工房区域的墙圈里面住着二千左右衣服褴褛而替别人制造衣料的“猪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包身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包身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包身工》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生能够了解新闻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手法,掌握《包身工》这篇报告文学的要素、结构和表达方式。

2.过程和方法:通过讲解、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实际操作,学生能够理解《包身工》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学习并掌握新闻报告文学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包身工》所揭示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培养其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关注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包身工》的写作手法、新闻报告文学的特点和社会现实问题的洞察力。

2.教学难点:运用新闻报告文学的写作技巧来表达现实问题,如何引导学生结合社会背景理解文本。

3.解决方法: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学生实际操作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0分钟):(1)教师播放一段《包身工》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新闻报告文学的看法,教师进行点评。

2.学习新课(30分钟):(1)背景介绍:讲解《包身工》的作者夏衍的生平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2)讲解“包身工”制度的本质、特点和历史发展。

(3)阅读课文,分析《包身工》的篇章结构、表达手法和中心思想。

(4)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包身工》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及其现实意义。

3.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邀请学生进行课堂反思,分享学习心得。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PPT演示、音频播放、板书等。

3.课堂互动方式:教师提问、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

4.教学资源:PPT演示文稿、音频素材及相关背景资料等。

5.评估方法:课堂练习、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及作业等。

选用这些方法和手段的原因和优点:这些方法和手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包身工开卷有益悲惨的命运在本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他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他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但他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

她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她们连自己都不能拥有,因为她们从成为这一群体一员开始,就已受着压榨。

这是旧中国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

被贩卖的是青少年,由包工头骗到工厂、矿山做工,他们的身体不是他们自己的,工钱全归包工头所有,承受着资本家和包工头的双重剥削。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包身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索洛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

” 我也想警告某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下的冤魂!基础导学1.走近作者夏衍(1900.10.30~1995.2.6),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省余杭县(今浙江杭州)彭埠镇严家弄人。

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

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早年接受马克思主义,从事进步电影工作。

历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1994年,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第一批藏书2 800册。

10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

主要作品有:《狂流》《脂粉市场》《上海二十四小时》《青春之歌》《春蚕》《自由神》《时代的儿女》《林家铺子》《祝福》《赛金花》《女儿经》《法西斯细菌》《聂耳》《包身工》《上海屋檐下》。

1995年2月6日,夏衍在北京医院逝世。

夏衍,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

我从不曾见过他,从不。

但,他却离我很近,读他的文章,在他的世界里游走,我倾听着他的心声,那是一个崇高的爱国作家在用他的笔,让文字演绎他的感情。

2.背景资料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

1936年,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

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

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

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来做包身工。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

日本资本家为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这篇文章以铁一般的事实,生动地记载了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夏衍,伟大的爱国作家!光明虽然领走了你,但你那深邃的目光,抑扬顿挫的话语与你那和蔼可亲的形象将笼罩在蓝色的天空中,你的精神也将永远激励着我奋发向前!3.相关知识当代“包身工”资料选编夏衍的《包身工》反映的是20世纪初的事情,似乎和我们的时代有些隔膜,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其实在21世纪的今天,“包身工”的悲剧仍在各地上演,请看下列一组报道:2002年3月15日,毛里求斯一家服装纺织公司由于工作条件极其恶劣,导致两名中国年轻女工早逝。

2002年3月8日,中国劳工新加坡被骗巨款,我劳工担忧骗款难讨。

始于2000年5月的中国在日福冈劳工诉讼案再次开庭,日本律师团抵华帮助我劳工诉讼,八百律师声援河南劳工。

天津、青岛图书档案馆相继发现大批由日本返国的被虐劳工名单,近两百名受害者被掳后下落不明。

2002年2月27日,山西劳工在苏里南被骗,以挖野菜充饥怒上法庭。

上海一家日资企业违反法律,公然招用14~18岁廉价童工。

出国劳务陷阱再害人,33名中国劳工梦断乌兰巴托。

法国巴黎一外籍劳工宿舍起火,29人惨死异域他乡。

据全国总工会不完全统计,2004年,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被拖欠的工资约有 1 000亿元,因讨薪而发生的恶性案件屡见不鲜。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

自主预习一、识记字音1.单音字蠕.动( ) 拎.着( )游说.( ) 执拗.( ) 簿.子( ) 籼.米( ) 莴苣..( )( ) 揩.地板( ) 搽.粉( ) 蹒跚..( )( ) 皮辊.( ) 谄.媚( ) 骷髅..( )( ) 噩.梦( ) 怔.住( ) 锭.子( ) 答案:rú līn shuì niù bù xiān wō jù kāi chá pán shān gǔn chǎn kūlóu è zhèng dìng2.多音字⎩⎪⎨⎪⎧ 相称. 称.赞 ⎩⎪⎨⎪⎧ 横.七竖八 蛮横.⎩⎪⎨⎪⎧ 践踏. 踏.实 ⎩⎪⎨⎪⎧ 玩弄. 弄.堂⎩⎪⎨⎪⎧ 拗.断 拗.口 执拗.⎩⎪⎨⎪⎧ 气哄.哄 哄.骗 起哄. ⎩⎪⎨⎪⎧ 折.断 折.本 ⎩⎪⎨⎪⎧ 褪.套儿 褪.毛 答案:chèn chēng héng hèng tà tā nòng lòngǎo ào niù hōng hǒng hòng zhé shé tùn tuì二、识记字形(选字组词)道(歉 赚) 收(讫 迄) (栅 姗)栏 (讴 殴)歌(簿 薄)荷 褴(褛 缕)包身(契 楔) (懦 蠕)弱答案:歉 讫 栅 讴 薄 褛 契 懦三、词语辨识1.温情·热情辨析:“温情”指温柔的感情,温和的态度。

“热情”指热烈的感情或有感情。

①生活看似平淡无味,然而,在这平淡无味中,却总蕴藏着 。

②农民对参观的外宾非常 。

答案:①温情 ②热情2.警告·敬告辨析:都有告诉别人的意思。

“警告”对有错误的对象提出告诫,使认识应付有的责任;“敬告”是恭敬地告诉的意思,是褒义词。

二者感情色彩不同。

①俄罗斯突然发出 ,称朝鲜半岛核僵持的“灾难性发展”迫在眉睫。

②就在《2046》即将落幕前,全国影院近日开始赫然打出友情 :“17岁以下未成年人不宜观看本片。

”答案:①警告②敬告3.营利·盈利辨析:“营利”就是“谋利”,是通过某种合法或不合法的手段获得利润,以赚钱为目的,未必赚到钱;“盈利”指扣除成本,还赚到了钱,其手段是合法的。

①省招办要求,高招咨询活动不得以为目的,严禁社会中介机构和非普通高校招生单位参与。

②招商加盟,商机资讯,给您提供赚钱的捷径。

答案:①营利②盈利4.保藏·珍藏辨析:“保藏”含有“保存起来”的意思,侧重表示对物品加以保护而使其保存下来。

词义轻。

“珍藏”含有“珍爱而妥善收藏”的意思,侧重表示珍视而精心加以收藏。

词义比“保藏”重一些。

多用于相对来说很珍贵的物品。

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而较多用于书面语。

①他把选好的种子好好起来,以备来年使用。

②这件珍贵的礼物,多年来他一直着。

答案:①保藏②珍藏四、文学常识1.夏衍原名,浙江省杭州人。

他的作品很多,著名的有、等剧本,并把鲁迅的小说和茅盾的小说改编成了电影剧本。

答案:沈端先《法西斯细菌》《上海屋檐下》《祝福》《林家铺子》2.《包身工》是一篇,这种文学体裁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它的特点是地报告现实生活中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它所反映的人和事必须是的,但允许有一定的艺术加工。

答案:报告文学迅速及时真实五、词语积累弄堂:方言,胡同,小巷。

褴褛:衣服破烂。

游说:文中指四处活动,用谎言劝说别人。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揩地板:擦地板。

见机:文中是“知趣”的意思。

蹒跚:因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谄媚: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

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课堂探究思考1:如果要描写一个群体的生活,你会怎么写?你是喜欢作总体的刻画,还是想用一些典型个案作代表?课文是怎么做的?你认为这样写好不好?答:明确:对于包身工这个群体的生活的描写,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的同学喜欢做概括式的叙述和描写,有的则倾向于用典型个体作代表,这都是可以的,不一定千篇一律。

但是在描写群体生活方面,课文绝对是一个典型,有许多我们可以借鉴的东西。

思考2:本文结构是如何安排的?答:明确: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以问题为中心,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铺一类的买卖”)记叙包身工起床情况,兼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从“四点半之后”到“在这里也由这些工资不及男工三分之一的包身工们担负下来”)记叙包身工的早餐并论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第三部分(从“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声响了”到“替厂家和带工头二重服务的包身工总在二万四千人以上”)记叙包身工的上工,描述包身工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劳动的情况和受工头毒打的非人生活,并用具体材料和数字说明帝国主义工厂对中国工人的残酷剥削。

第四部分(从“两粥一饭”到结尾)是全文的总结,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必将到来。

思考3:腼腆害羞是女孩子的天性,而为什么文中的包身工却能在离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女性的害羞的感觉为什么在她们身上表现得很迟钝呢?答:明确:衣食足而知荣辱。

文中的包身工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她们没有心思去考虑耻辱,更重要的是,在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后,她们已经变得很麻木了。

思考4:东洋婆对小福子的惩罚为什么说是文明的惩罚?答:明确:作者运用的是反语。

文中小福子虽然没有遭受毒打,看起来好像很好,但头上顶着皮带盘心子,靠墙站着本身就是一种严厉的惩罚。

从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对包身工的打骂,东洋婆早已用腻了,对小福子的这种惩罚只不过是她用的另一种惩罚的办法,绝不是她心中存有文明的想法。

思考5:文章已经发表将近七十年了,可我们现在读来,仍然能感到深深的震撼,你认为文章的魅力何在?答:明确:虽然文章是老文章,反映的也是上世纪初的事情,和我们的时代有些隔膜,但文章中表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于人的尊严和人的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这些情感却是永恒的。

所以现在读来,虽事过境迁,却也依然给人以震撼。

(当然也有学生可能为包身工的不幸遭遇而愤慨,与自己的生活相对比,从而受到深深的震撼。

)思考6:鲁迅曾经指出:在揭露“沦为异族的奴隶之苦”时,要“十分小心”地注意,不能让人们得出“还不如我们似的做自己人的奴隶好”的结论。

《包身工》是一篇令人震撼的文字,作者说包身工是“有几个‘慈祥’的老板”,作者注入了深厚浓烈的感情,有人说这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你认为作者的感情是什么呢?答:明确:(1)对包身工及其家庭的深切同情。

全篇文字,都透露着作者的这种感情,从描写她们的住、食、工作,到她们的有病不能休息、累死方停息的悲惨命运,无不表现作者对她们深深的同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