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教案教学提纲
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
2.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传统乐器、传统戏剧等方面的知识。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并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中国传统乐器:古筝、二胡等。
3.中国传统戏剧:京剧、评剧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了解和描述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特点。
2.难点:学习和演奏传统乐器。
四、教学准备1.幻灯片或教学PPT。
2.传统乐器示范视频或录音。
3.相关传统戏剧的视频资源。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了解中国传统节日1.利用幻灯片或教学PPT,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概念。
2.分别介绍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的起源、传统习俗和重要活动。
3.带领学生进行讨论,了解学生对于这些传统节日的了解和体验。
4.布置作业:学生选择一个他们最喜欢的传统节日,写一篇作文介绍该节日的来历和庆祝活动。
第二课时:学习中国传统乐器1.向学生展示古筝和二胡的图片,并简要介绍这两种传统乐器的特点和演奏方法。
2.播放传统乐器的演奏示范视频或录音,让学生感受传统乐器的美妙音色。
3.分组演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给定时间内自由使用一些简单乐器或众声合唱,展示他们的音乐才华。
4.引导学生讨论各种传统乐器的不同之处,并鼓励学生尝试学习和演奏其中一种传统乐器。
第三课时:探索中国传统戏剧1.以京剧和评剧为例,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戏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播放相关传统戏剧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欣赏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魅力。
3.分组表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传统戏剧中的经典场景进行表演,并进行同学评议。
4.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戏剧与现代戏剧之间的差异,并讨论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问题。
六、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2.学生课后提交的作业和小组表演的评议意见。
3.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2024小学语文四年级人教版上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2024小学语文四年级人教版上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点;2. 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3.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2.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三、教学准备:1. 教材:2024小学语文四年级人教版上册;2. 多媒体设备;3. 课件和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约10分钟)1. 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Step 2 探究(约15分钟)1. 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谈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陈述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鼓励学生互动讨论,了解各个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2. 教师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的贡献,并阐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Step 3 学习(约25分钟)1. 教师布置任务,供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并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指导。
2. 学生独立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同时边读边思考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有哪些?3. 学生互相讨论自己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梳理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
Step 4 总结(约15分钟)1. 学生分享和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进行总结,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和意义是什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行对传统文化相关的手工制作活动,如剪纸、书法、国画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实践动手能力;2. 组织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图片展览、诗歌朗诵或文化活动,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六、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文,可以自由发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感受和展望。
中国传统文化选讲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选讲教案一、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和主要内容。
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分类。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4. 教学活动:a. 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b. 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分类及其代表性内容。
c.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二、第二章: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及其特点。
2. 教学内容: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墨家思想。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比较分析法。
4. 教学活动:a. 讲解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b. 分析道家思想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c. 比较佛家思想和墨家思想的不同之处。
三、第三章: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2. 教学内容: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绘画、书法、音乐。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作品鉴赏法。
4. 教学活动:a. 讲解中国传统的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及代表作品。
b. 分析中国传统的小说和戏曲的形式及魅力。
c. 欣赏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和音乐之美。
四、第四章:中国传统的节日习俗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的节日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2. 教学内容: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重阳节等。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
4. 教学活动:a. 讲解春节的起源、习俗及意义。
b. 探讨端午节和中秋节的由来、庆祝方式及文化内涵。
c. 分析清明节和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及其传承。
五、第五章:中国传统的礼仪道德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的礼仪道德观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2. 教学内容:孝道、礼仪、诚信、仁爱等。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4. 教学活动:a. 讲解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b. 分析中国传统礼仪的种类和作用。
c. 探讨诚信和仁爱等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2024小学语文四年级人教版上册《中国的传统文化》教案

2024小学语文四年级人教版上册《中国的传统文化》教案教案标题:2024小学语文四年级人教版上册《中国的传统文化》教案教案内容: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3. 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能够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准备:1. 课本《中国的传统文化》2. 幻灯片投影仪3. 电子板书4. 绘本、图片、音频等教具5. 电子设备(计算机、平板电脑等)教学过程:一、导入(约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等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引发学生关于中国文化的好奇心和兴趣。
二、新课呈现(约10分钟)1. 通过幻灯片和电子板书,呈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课的标题和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提前猜测课文内容,并启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三、分组探究(约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书法、剪纸、传统节日等),利用绘本、图片、音频等教具进行探究和讨论。
2.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其他小组展示并解释他们所研究的传统文化元素。
四、课文阅读(约15分钟)1.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尽量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 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讨论和解答问题,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记忆。
五、合作探究(约15分钟)1. 将学生重新分组,按照自己的兴趣向其他组分享自己刚才的阅读体会和问题解答结果。
2. 鼓励学生提出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自己的见解,并与其他组展开互动。
六、课堂互动(约15分钟)1. 利用教具和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相关活动,如剪纸、书法练习、灯谜猜等。
2. 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乐趣和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自我修养。
二、教学内容
1、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征。
2、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和发展。
3、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4、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和文化遗产。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中国结、春联、剪纸等,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知识讲解:通过PPT、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特征、历史和发展,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丰富内
涵和基本知识。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如《论语》、《红楼梦》等,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和文化遗产,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4、课堂互动:让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个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深入探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启发。
5、作业布置:让学生设计一款融合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艺术作品,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
四、教学总结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基本知识,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自我修养。
通过课堂互动和作业实践,学生也展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教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 能够分析和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3.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4.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1. 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四、教学方法1. 听课与讲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思考。
2. 学习: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3. 分析:与学生一起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如尊重长辈、重视家庭、注重礼仪等。
4. 思考:让学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如促进社会和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等。
5. 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验。
6. 总结: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体会,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传承。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
2. 学生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成果评价。
七、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展览或文化古迹,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2. 鼓励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素材的创作,如书法、绘画、剪纸等。
3. 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问题,参与相关社会实践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中国传统文学(上)

1.郭茂倩《乐府诗集》《古诗十九首》
上古至唐五代乐章和歌谣的总集。所收作品以汉魏至隋唐的乐府诗为主,全书共100卷。编者郭茂倩。南宋初期人。祖籍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生卒年及经历难以确考。
《乐府诗集》把乐府诗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和新乐府辞等12大类;其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横吹曲辞》又分汉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等类;相和歌辞又分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和大曲等类;《乐府诗集》是成书较早,收集历代各种乐府诗最为完备的一部重要总籍。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唐宋骈文代表作:王勃《滕王阁序》,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杜牧《阿房宫赋》,苏轼前后《赤壁赋》等。
唐宋散文代表作品:韩愈:《师说》《原毁》《祭十二郎文》;柳宗元:《永州八记》《三戒》《封建论》《捕蛇者说》;欧阳修:《醉翁亭记》《朋党论》《泷冈阡表》;苏轼:《进策》《石钟山记》《喜雨亭记》。
曹丕是中国三国时代杰出的诗人。其诗歌形式多样,而以五、七言为长,语言通俗,具有民歌精神;手法则委婉细致,回环往复,是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题材的个中能手。代表曹丕诗歌最高成就的《燕歌行》。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三、教学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讲授讨论,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古代诗歌、散文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熟悉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诗歌、散文的代表作家、风格流派、经典作品、文学思潮等基本知识。提高了学生阅读、分析、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让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和代表性成果;(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让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差异;(3)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全球视野。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传统文化的定义;(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3)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成果(1)中国古代文学;(2)中国古建筑;(3)中国书画艺术;(4)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5)中国哲学思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代表成果。
2. 教学难点: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传统文化代表成果的了解,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进行课堂讲解,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5.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中国传统文化》教案绪论一、传统的价值传统不等于陈腐、老朽。
传统文化包含着很多有价值的,也一直被人们继承的东西,比如语言、文字。
没有传统就没有任何一种文明。
任何一种文明都是经过长期的积淀、传承才形成的。
任何文明、文化都是传统的。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
发展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如生物的发展进化有遗传,有变异。
如果每一代人都从头开始,现在就还是原始社会。
人类文明中存在着具有永恒价值、值得人们长久珍视的东西。
事实上,没有一个民族、国家不珍视其传统文化。
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的同化力:从黄河流域扩展到黑龙江流域、珠江流域。
延续力: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不曾中断,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凝聚力: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海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执着。
影响力:中华文明对周围地区,对世界的影响。
“儒家文明圈”;欧洲的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等对中华文明的高度评价。
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继承优良传统、摒弃陋习。
思考题1、传统具有什么价值?2、当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意义?一传统文化的涵义一、文化的涵义广义文化的涵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或者简单地说,人类的一切创造。
广义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狭义文化的涵义:仅指精神文化。
毛泽东的解释: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
当人们将文化与政治、经济等相提并论时,这个文化是狭义文化。
二、传统文化的涵义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样式和观念。
民族或地方的文化一定是传统的,传统文化一定是民族的或地方的。
举例中国传统文化:语言、文字、文具(毛笔)、餐具(筷子)、乐器、兵器、建筑、国画、民乐、象棋、书法、武术、节日、农历、京剧和各地戏剧、曲艺、中医中药、中餐、各种风俗习惯等。
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区别。
古代的和仿古的。
思考题1、传统文化的涵义。
2、当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3、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区别。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型特征一、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最大特色伦理道德的含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
中西文化的对比:“德性文化”与“智性文化”。
举例:中国古代神话、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
二、伦理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普遍表现哲学:“天命有德”“天命无常,唯德是辅”史学:“寓褒贬、别善恶”文学:“文以载道”教育:“教之道,德为先”“首孝悌,次见闻”政治: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
将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
三、中外学者的论述欧洲学者的评论。
黑格尔等。
近代中国学者的评论。
“国人尚德,西人尚力”“国人崇义,西人重利”思考题1、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最大特色。
2、比较中西文化。
三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特征一、非神学的理性色彩其它国家、民族的宗教传统。
欧、美的基督教、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教、亚洲各地的佛教。
宗教组织是伦理道德的主要宣传者和伦理道德的宗教外衣。
作为中国传统观念的主流的儒家思想的理性色彩。
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人文传统。
二、有博大精深的理论表述历代儒家的经典:孔子——“六经”,汉代——“七经”,唐代——“九经”、“十二经”,宋代——“十三经”。
道家、墨家、法家等的著作。
三、以宗法制为渊源,以亲情为根基宗法制的含义。
家庭伦理及其延伸,家国一体。
亲情的延伸和社会伦理。
举例:孝顺父母——尊老敬长。
思考题1、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特征。
2、社会伦理与家庭伦理的关系。
四传统的宇宙观一、天命观关于天的观念。
天命观的普遍表现。
“天不变,道亦不变”,“听天由命”,“奉天承运”,“替天行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积极的天命观:“制天命而用之”,“尽人事,待天命”。
二、天人合一思想人性天赋:性善说、性恶说。
人伦与天道的合一:“人伦者,天理也”。
天人感应。
对比:欧洲人强调人与天的对立和斗争。
中国人强调人与天的和谐相处。
三、通变思想穷变通达观念。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一切事物都要变化,不变化就不能继续存在。
历史上的变法改革。
四、人本主义人本主义的含义。
以人为本,“人为万物之灵”,人与天地的并列。
欧洲历史上的神学统治。
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人文传统。
中国传统人本主义与欧洲文艺复兴时产生的人文主义的区别:前者强调的是整体的人,人类。
后者强调的是个体的人。
思考题1、天命观的积极面与消极面。
2、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容和积极意义。
3、通变思想的含义。
五传统的政治观一、尊君尊君的思想理论基础:宗法观念;“自然法则”观;天命观;国家统一的需要。
“汤武革命,顺天应人”,“伐无道,诛暴秦”。
具体的皇帝并非不可以反对。
尊君观念在历史上曾有过的积极作用,如维护统一。
二、重民(民本主义)“敬天保民”;“民为贵”;“君舟民水”。
统治阶级宣扬重民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其统治。
重民和尊君的关系:国以民为本,民以君为主。
民本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区别。
三、大一统思想中国早已是幅度很辽阔的国家,广大的华夏族早已形成。
天下一统的观念。
国家统一的普遍愿望。
四、华夷之别观念“夷”的概念和各种称谓。
从“尊王攘夷”到“驱除鞑虏”。
华夷之别观念产生的原因。
思考题1、古代统治阶级宣扬重民的根本原因。
2、评价民本主义观念。
4、华夷之别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
六传统的人生观一、奋发有为,建功立业古圣贤的言论、事迹: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史记》中关于古圣贤在困顿中的奋斗业绩的叙述;岳飞的《满江红》;儒家一向提倡的“修、齐、治、平”。
许多关于奋发有为的成语。
二、修身养性,自我完善修身的含义:自省、自律、自励。
“吾日三省吾身”,“为仁由己”,“人皆可以为舜尧”。
修身的意义。
自我完善;建功立业的前提和基础。
三、士大夫推崇超脱士大夫的含义。
道家的思想影响。
士大夫超脱的表现。
超脱的消极表现和意义。
超脱的积极表现和意义。
“淡泊名利”。
思考题1、修身的含义。
2、修身的意义。
3、如何看待超脱。
七传统的社会观一、“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士农工商的社会排序。
科举制度和读书做官。
“诗书人家”、“书香门第”。
二、轻视体力劳动者“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关于“白领”和“蓝领”的当代思潮。
三、鄙视商人历代王朝的重农抑商政策。
“无商不奸”的普遍意识和伦理道德观念。
士农工商的社会排序。
四、“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家长和丈夫的绝对权威。
婚姻包办。
男尊女卑和各种妇道。
五、均富思想“不患寡而患不均”。
一些王朝实行的均田制。
“均贫富”的起义口号。
思考题1、如何看待“唯有读书高”?2、传统观念中为什么鄙视商人?3、如何看待均富思想?八传统的价值观一、传统价值观的一些范畴孔子“三达德”;孟子“四端”“四德”“五伦”;管仲“四维八德”;董仲舒“三纲五常”。
墨子“尚贤”、“非攻”、“节用”等。
二、主要的传统价值观仁义:仁和义的含义。
一切德行的总称。
道义、侠义。
“舍生取义”。
传统的义利观,古代的义利之辩。
孝悌:孝和悌的含义。
孝在传统伦理道德中的突出地位:“孝为仁之本”。
忠诚:忠诚的几种对象——国家民族、君主、主人、朋友等。
忠君有时是忠于国家的表现。
忠孝不能两全时的取舍。
重礼:1、待人谦恭,2、遵守规矩。
守信:君子与小人的一个重要区别。
知恩图报:“投桃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孝敬父母也是一种知恩图报。
保持节操:恪守固有的道德信念。
“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等。
节俭。
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思考题1、如何看待义和利的关系?2、如何对待孝道?3、礼的不同含义。
如何看待各种礼。
4、保持节操的含义,如何看待各种节操?九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贵和,追求和谐(1)各方面的和谐:人与自然;人际关系;治国之道等。
一方面,在封建社会里社会、政治关系是不平等的,另一方面,在思想观念上又希望形成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的和谐关系。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则强调、追求天人合一。
在治国之道上讲求刚柔相济、恩威并施。
(2)和而不同:“和为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自然方面。
五彩、五声、五味。
各种生物相生相灭,形成生态平衡。
社会方面。
各个阶层、各种行业的互相配合。
各地特产的交易,各种文化的交流。
同则是同一、单一。
这不仅是不美好的,也使世界、社会不能持续存在和发展。
我国正在构建和谐社会,追求和谐世界。
而霸权主义国家则企图以自己的模式、文化来塑造整个世界。
2、尚中,不走极端中庸之道的涵义。
中庸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过犹不及”,向真理的方向多跨出一步就是谬误。
对社会上的许多矛盾、纠纷,尤其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应该采取调和、妥协的方法予以处理、解决。
事物的发展会有质的变化、飞跃,导致新生事物的产生。
改革、革命可以推动社会进步。
所以,不能对所有矛盾都采取调和、妥协的方法予以处理、解决。
思考题1、和与同的区别。
2、追求和谐的意义。
3、中庸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