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赏析:《蓝色多瑙河》
作品赏析:《蓝色多瑙河》

作者简介
小约翰· 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老 约翰· 施特劳斯的儿子,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 小提琴家、施特劳斯家族的杰出代表;出生在风行跳舞 的维也纳一个音乐世家家庭,与父亲同名。被世人誉为 “圆舞曲之王”。1844年组成自己的乐队,演奏本人和 父亲的作品。1855-1865年应邀在圣彼得堡指挥夏季音 乐会达十年1863-1870年任皇室宫廷舞会指挥。后又从 事轻歌剧的创作。 其创作以《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圆舞曲》、《艺术家的生活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 和《安娜波尔卡》等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 被后人冠以“圆舞曲之王”的头衔。
第五小圆舞曲是第四圆舞曲音乐情绪的继续和发展,只是 转到A大调上。主题A旋律起伏回荡,柔美而又温情;主题 B则是一段炽热而欢腾的音乐,形成了全曲的高潮。起伏、 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地荡舟时的 情景。
最后是是全曲的高潮和结尾。乐曲的结尾 有两种,一种是合唱型结尾,接在第五小 圆舞曲之后,很短,迅速地在热烈的气氛 中结束。另一种是管弦乐曲结尾,较长, 依次再现了第三小圆舞曲、第四小圆舞曲 及第一小圆舞曲的主题,接着又再现了乐 曲序奏的主要音调,最后结束在疾风骤雨 式的狂欢气氛之中。
第三小圆舞曲属歌唱性旋律,主题A有优美典雅、端庄稳 重的特点;主题B具有流动性特点,加强了舞蹈性,呈现 出狂欢的舞蹈场面。这段音乐采用了切分节奏,给人以亲 切新于歌唱性;主题B强 调舞蹈节奏,情绪热烈奔放,与主题A形成了对比。在开 始时节奏比较自由,琶音上行的旋律美妙得连作曲家本人 也很得意,仿佛春意盎然,沁人心脾。
第一小圆舞曲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 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主题A抒情明朗的旋律、轻 松活泼的节奏,以及和主旋律相响应的顿音,充满了 欢快的情绪,使人感到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多瑙河; 主题B轻松、明快,仿佛是对春天的多瑙河的赞美。 第二小圆舞曲首先在D大调上出现,第一部分旋律跳 跃、起伏,层层推进,情绪爽朗、活泼,给人以朝气 蓬勃的感觉;突然乐曲转为降B大调,显得优美委婉, 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巧妙而富于变化的第二圆舞曲 描写了南阿尔卑斯山下的小姑娘们,穿着鹅绒舞裙在 欢快地跳舞,富于变化的色彩显得格外动人。
《蓝色多瑙河》赏析之欧阳家百创编

《蓝色多瑙河》赏析欧阳家百(2021.03.07)《蓝色多瑙河》,熟悉的名字,醉人的旋律,顿时把我带入一种阔别已久的亲切意境。
尽管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这部天才的作品之前,几乎所有听者亦或是伟大音乐大师的赞美竟是出奇的一致,就连德国伟大作曲家勃拉姆斯在听到这首乐曲后对此绝妙主题音乐也因赞叹不已而如此评价“可惜不是我所作!”因此,这首圆舞曲被奥地利人称为“第二国歌”或“真正的国歌”就不足为怪,能在每年的维也纳音乐会中作为主要曲目也就不足为奇。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于1866年,作品第314号,被称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
原为一首由乐队伴奏的男声合唱,后去掉人声,成为一首独立的管弦乐曲.由小序曲、五段小圆舞曲及一个较长大的尾声(部分再现前面主要的音乐主题)连续演奏而成。
乐曲以典型的三拍子圆舞曲节奏贯穿,音乐主题优美动听,节奏明快而富于弹性,体现出华丽、高雅的格调。
这首乐曲的全称是“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圆舞曲”,曲名取自诗人卡尔·贝克一首诗的各段最后一行的重复句:“你多愁善感,你年轻,美丽,温顺好心肠,犹如矿中的金子闪闪发光,真情就在那儿苏醒,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香甜的鲜花吐芳,抚慰我心中的阴影和创伤不毛的灌木丛中花儿依然开放,夜莺歌喉啭,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关于他的创作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来历。
其实最初这首乐曲并非圆舞曲体裁,而是应维也纳男声合唱团的邀请写的一首合唱曲。
德国诗人贝克献给维也纳的一首诗歌结尾“在那多瑙河边,在那美丽、蔚蓝色的多瑙河边……”中透露的诗人丰富幻想给约翰·施特劳斯以极大的灵感,于是他将其改编成一部管弦乐曲,命名为《蓝色的多瑙河》,也就是这个缘故造就了这个家喻户晓的名曲,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
一位音乐老师曾经如此评论这首乐曲——“甜的发腻,有一定的浮华之嫌”,但鉴于当时普鲁士人围攻维也纳的历史条件,人们处在一种悲观和恐慌之中,这种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的旋律优美、感情热烈的圆舞曲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紧张的战争气氛。
最新音乐鉴赏《蓝色多瑙河》赏析

最新音乐鉴赏《蓝色多瑙河》赏析周六7、8节《蓝色多瑙河》鉴赏系别:国际教育学院姓名:陈童学号:1221215326任课教师:卫志强摘要:管弦乐曲《蓝色多瑙河》是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得意之作,亦是一首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风格的管弦乐作品。
施特劳斯因多去旅行演出,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且被誉为“圆舞曲之王”。
这首传遍了世界各大城市的圆舞曲,直至今日仍然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在每年元旦举行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作为传统在新年前夜午夜时分刚过的时候演奏。
关键词:圆舞曲奥地利浪漫主义一、作者介绍小约翰·施特劳斯(德语:Johann Strau?,1825-1899),老约翰·施特劳斯长子,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施特劳斯家族的杰出代表。
出生在维也纳一个音乐世家家庭,与父亲同名。
被世人誉为“圆舞曲之王”。
1825年10月25日约翰·施特劳斯出生于维也纳。
施特劳斯自幼梦想成为职业音乐家,19岁时就举办了一系列音乐会,并在各地巡回演出,使他很快就与父亲齐名。
1848年,他访问罗马尼亚并举办音乐会,指挥了《马赛曲》和他自己创作的革命进行曲和革命圆舞曲。
1851年开始了富有成就的去国外的第一次巡回演出。
自1853年起,施特劳斯担任宫廷舞会音乐指挥;1863—1870年,担任奥匈帝国皇室和王室的宫廷舞会乐队队长之职。
1870年,作为圆舞曲和舞曲作曲家处于荣誉高峰的施特劳斯舞转向舞台乐的创作。
他写了17部轻歌剧、一部歌剧和一部芭蕾舞曲。
1872年,施特劳斯的美国之行轰动一时。
在1894年举行庆祝斯特劳斯从事艺术活动50周年庆祝会时,他收到了来自全世界的祝贺和授予他名誉会员称号的证书,这一切显示出这是一次真正胜利的盛会。
1899年6月3日,他在短时期卧病以后于维也纳去世。
二、创作背景1866年奥地利帝国在普奥战争中惨败,帝国首都维也纳的民众陷于沉闷的情绪之中,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
交响乐鉴赏 蓝色多瑙河

交响乐赏析——《蓝色多瑙河》学院:理学院姓名:2011.4.THN 奥地利是世界音乐之乡,首都维也纳被誉为“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这里是孕育出音乐天才莫札特、贝多芬(出生德国但长期在奥地利生活)、舒伯特和约翰•斯特劳斯的圣地,对他们一生的成就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的音乐传统得到奥地利人民极好的继承和发扬。
因此,维也纳享有“世界音乐名城”的盛誉。
小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之父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儿子,创作以《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誉为“圆舞曲之王”。
他还作有《雷鸣电闪波尔卡》等一百二十多首源自捷克的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
1870年起创作了《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等十六部轻歌剧,对于欧洲轻歌剧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圆舞曲以《蓝色的多瑙河》最为著名,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在每年元旦举行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作为传统在新年前夜午夜时分刚过的时候演奏。
创作背景1866年奥匈帝国在普奥战争的萨多瓦战役中惨败,普鲁士军队兵临首都维也纳。
帝国首都维也纳的民众陷于悲观失望的沉闷情绪之中,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
为了振奋人心以摆脱这种情绪,小约翰接受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赫贝克的委托,为他的合唱队创作一部“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合唱曲。
这时的小约翰·施特劳斯虽已创作出数百首圆舞曲,但还没有创作过声乐作品。
这首合唱曲的歌词是他请诗人哥涅尔特创作的。
曲名源自德国诗人卡尔•贝克题献给维也纳城的诗句--“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1867年2月9日,这部作品在维也纳首演。
由于当时的维也纳在普鲁士的围攻之下,人们正处于悲观失望之中,因此作品也遭到不幸,首演失败。
直到1868年2月,小约翰·施特劳斯住在维也纳郊区离多瑙河不远的布勒泰街五十四号时,把这部合唱曲改为管弦乐曲,在其中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并命名为“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蓝色多瑙河》音乐鉴赏

《蓝色多瑙河》音乐鉴赏《蓝色多瑙河》(The Blue Danube)是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二世的代表作之一,是维也纳华尔兹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目之一。
以下将从旋律、节奏、编曲、情感和文化等多个角度来进行音乐鉴赏。
·旋律《蓝色多瑙河》的旋律非常优美和动人。
它以华丽的古典乐器和优美的华尔兹节奏开始,随后逐渐展开优美、优雅的旋律。
在演奏过程中,旋律不断上升和下降,变化多样,始终保持着优美、轻盈和舒适的音乐感受。
这些特征使得这首华尔兹成为了许多人心中最喜欢的古典音乐之一。
·节奏《蓝色多瑙河》的节奏非常明显和独特,以三拍子为主。
这种三拍子的节奏和维也纳华尔兹的传统非常吻合,增加了整首曲子的优美和动感。
在演奏过程中,乐曲的节奏感非常清晰和稳定,使得听众们能够随着音乐的节奏感受到愉悦和轻松的感觉。
·编曲施特劳斯二世非常擅长编曲,他巧妙地使用了不同的乐器来创造出《蓝色多瑙河》的优美旋律。
其中,小提琴和大提琴部分负责旋律的主旋律部分,而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则负责增强乐曲的节奏感和力度感。
整个编曲十分精妙,让人感受到了施特劳斯二世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掌控。
·情感《蓝色多瑙河》的情感非常富有表现力。
在音乐中,旋律和节奏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优美、欢快、轻松、愉悦和畅快的氛围。
这种氛围与当时欧洲的社交氛围非常吻合,让人们沉浸在欢快和优美的音乐中,忘却生活中的烦恼。
·文化作为维也纳华尔兹的代表作,《蓝色多瑙河》与维也纳这座城市的文化紧密相连。
这首曲子于1867年首次在维也纳音乐协会的年度音乐会上演奏,很快就成为了维也纳文化的代表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曲子逐渐被视为奥地利的国民音乐之一,成为了奥地利文化的象征。
总的来说,施特劳斯二世的《蓝色多瑙河》是一首非常优美和动人的乐曲,从旋律、节奏、编曲、情感和文化等多个角度展现了它的独特之处。
这首曲子不仅代表着维也纳华尔兹的精髓,也代表着奥地利文化的瑰宝,是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蓝色多瑙河鉴赏

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每周五的音乐鉴赏课,是一周中身心最放松的时刻。
或舒缓,或灵动,或跳跃,或低沉的音乐,缓缓的流淌,似乎自己变得优雅,成为一个贵族。
从接触音乐家,无论是巴洛克时期的海顿;还是古典主义时期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还是浪漫主义时期的柏辽兹、舒伯特、肖邦、李斯特等等;从曲调繁复到音乐华丽再到充满的想象力。
有对上帝的礼赞,有对命运的讴歌,有对爱情的赞颂,有对自由的向往。
音乐,或者适合独自静静的欣赏,或者与美轮美奂的歌剧共生,但是似乎有人忘了她与舞蹈也是一对孪生姐弟,所以我介绍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
舒缓和跳跃,似乎是音乐不相容的两个特点,圆舞曲却呈现出他们和谐的一面,华尔兹的舞步旋转,富有动感和跳跃;她的曲调舒缓,创造出宁静的心境。
听着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让我们更加接近这位作曲家。
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
他自幼酷爱音乐,7岁便开始创作圆舞曲,一生写了四百多首乐曲,包括圆舞曲、进行曲以及其他音乐体裁的乐曲,其中以《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叙曲》《春之声》等曲最为著名。
这些作品优美动听、充满生活气息,反映了人民群众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他由此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王”。
约翰·施特劳斯与父亲同名,两人都以创作圆舞曲而闻名于世。
为区别起见,人们在它们的名字前面分别加上“老”、“小”二字。
老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父”。
极具戏剧和争议的父子之争,应该也算乐坛的一段传奇。
他的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银行家而不是一个音乐家。
尽管如此,他还是从小暗地里学习小提琴。
然而,他的父亲还是在一天发现小约翰把时间“浪费”在了音乐上,也有说法是老约翰·施特劳斯看到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才华,怕他有一天会超过自己这个做父亲的。
接下来场面相当的可怕,而且他的父亲对他的音乐理想没有任何兴趣。
音乐鉴赏之蓝色多瑙河

音乐鉴赏之蓝色多瑙河听着《蓝色多瑙河》醉人的旋律,就能想象到在美丽的多瑙河河畔,人们陶醉在这迷人的景色中,身着华服,翩翩起舞。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最富盛名的作品,他创作于1866年,被称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
乐曲以典型的三拍子圆舞曲节奏贯穿,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明快,体现出华丽、高雅的格调。
1866年,奥地利帝国在普奥战争中惨败,首都维也纳被沉重的阴霾所笼罩,人们正处于悲观和恐慌当中。
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赫贝克希望维也纳能重焕生机,人们能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于是委托时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的小约翰创作一部“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合唱曲。
后来小约翰从德国诗人贝克献给维也纳的一首诗歌中获得极大的灵感,把这部合唱曲改为管弦乐曲,在其中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并命名为“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这种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的旋律优美、感情热烈的圆舞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紧张的战争气氛。
1868年,小约翰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亲自指挥该曲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后来这首圆舞曲传遍了世界各大城市,成为小约翰最重要的代表作品。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欣赏同一首乐曲时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蓝色多瑙河按照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的结构写成,由序奏、五个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序奏开始时,圆号伴随着小提琴跳跃的震音,有种万物苏醒,大地又萌发出勃勃生机的感觉。
当太阳的第一缕曙光穿过层层迷雾,照在多瑙河平静的河面上。
在这背景的衬托下,圆号浑厚的高音吹奏出来,为新一天的到来吹响号角。
接下来是五首连着一起演奏的小圆舞曲,每首小圆舞曲都包含两个相互对比的主题旋律。
第一小圆舞曲是整个圆舞曲的主题。
第一小圆舞曲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
先是抒情引入,随后旋律变得轻松活泼,节奏相对来说更加明快,充满了欢乐的气氛,似乎是维也纳的人们因为春天的到来而感到心情愉悦。
《蓝色多瑙河》赏析

《蓝色多瑙河》赏析【1】《蓝色多瑙河》,熟悉的名字,醉人的旋律,顿时把我带入一种阔别已久的亲切意境。
尽管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这部天才的作品之前,几乎所有听者亦或是伟大音乐大师的赞美竟是出奇的一致,就连德国伟大作曲家勃拉姆斯在听到这首乐曲后对此绝妙主题音乐也因赞叹不已而如此评价“可惜不是我所作!”因此,这首圆舞曲被奥地利人称为“第二国歌”或“真正的国歌”就不足为怪,能在每年的维也纳音乐会中作为主要曲目也就不足为奇。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于1866年,作品第314号,被称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
原为一首由乐队伴奏的男声合唱,后去掉人声,成为一首独立的管弦乐曲.由小序曲、五段小圆舞曲及一个较长大的尾声(部分再现前面主要的音乐主题)连续演奏而成。
乐曲以典型的三拍子圆舞曲节奏贯穿,音乐主题优美动听,节奏明快而富于弹性,体现出华丽、高雅的格调。
这首乐曲的全称是“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圆舞曲”,曲名取自诗人卡尔·贝克一首诗的各段最后一行的重复句:“你多愁善感,你年轻,美丽,温顺好心肠,犹如矿中的金子闪闪发光,真情就在那儿苏醒,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香甜的鲜花吐芳,抚慰我心中的阴影和创伤不毛的灌木丛中花儿依然开放,夜莺歌喉啭,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关于他的创作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来历。
其实最初这首乐曲并非圆舞曲体裁,而是应维也纳男声合唱团的邀请写的一首合唱曲。
德国诗人贝克献给维也纳的一首诗歌结尾“在那多瑙河边,在那美丽、蔚蓝色的多瑙河边……”中透露的诗人丰富幻想给约翰·施特劳斯以极大的灵感,于是他将其改编成一部管弦乐曲,命名为《蓝色的多瑙河》,也就是这个缘故造就了这个家喻户晓的名曲,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
一位音乐老师曾经如此评论这首乐曲——“甜的发腻,有一定的浮华之嫌”,但鉴于当时普鲁士人围攻维也纳的历史条件,人们处在一种悲观和恐慌之中,这种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的旋律优美、感情热烈的圆舞曲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紧张的战争气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小圆舞曲是第四圆舞曲音乐情绪的继续和发展,只是 转到A大调上。主题A旋律起伏回荡,柔美而又温情;主题 B则是一段炽热而欢腾的音乐,形成了全曲的高潮。起伏、 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地荡舟时的 情景。
最后是是全曲的高潮和结尾。乐曲的结尾 有两种,一种是合唱型结尾,接在第五小 圆舞曲之后,很短,迅速地在热烈的气氛 中结束。另一种是管弦乐曲结尾,较长, 依次再现了第三小圆舞曲、第四小圆舞曲 及第一小圆舞曲的主题,接着又再现了乐 曲序奏的主要音调,最后结束在疾风骤雨 式的狂欢气氛之中。
作者简介
小约翰· 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老 约翰· 施特劳斯的儿子,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 小提琴家、施特劳斯家族的杰出代表;出生在风行跳舞 的维也纳一个音乐世家家庭,与父亲同名。被世人誉为 “圆舞曲之王”。1844年组成自己的乐队,演奏本人和 父亲的作品。1855-1865年应邀在圣彼得堡指挥夏季音 乐会达十年1863-1870年任皇室宫廷舞会指挥。后又从 事轻歌剧的创作。 其创作以《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圆舞曲》、《艺术家的生活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 和《安娜波尔卡》等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 被后人冠以“圆舞曲之王”的头衔。
作品联想
《蓝色多瑙河》的引子就是描绘多瑙河的黎明景色: 小提琴碎弓轻微徐缓的背景 , 仿佛朦胧晓雾中的潺潺 流水 , 轻轻荡漾;托出自远而近的圆号主题音调 , 辽阔 开朗 , 引人遐想;木管组简短和谐的呼应 , 似乎是远处 的回想;大提琴重复圆号音调并逐步发展渐渐响亮高 昂 , 似乎东方发白;随之而来的明亮的旋律 , 象征着旭 日冉冉升起 , 进而喷薄四射、光照大地 , 给多瑙河两岸 带来了光明和温暖;人们情不自禁地聚集在河岸上 , 满怀希望和欢欣 , 迎接 " 多瑙河的黎明 ". 我听了这首作 品后 , 回味无穷 . 它的音乐形象鲜明 , 而其造型因素在 引子中尤为突出 . 这是一个“水波荡漾”的背景 , 小提 琴的颤音效果仿佛描绘河畔的晨曦和大自然从睡梦中 苏醒似的 , 缓慢流动的河水则形成了乐曲的基本旋律 . 好像在描绘多瑙河流经地区两岸的美丽景色 .
曲式结构
此曲按照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的结构写成, 由序奏、五个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序奏开始时,小提琴在A大调上用碎弓轻轻 奏出徐缓的震音,好似黎明的曙光拨开河 面上的薄雾,唤醒了沉睡大地,多瑙河的 水波在轻柔地翻动。在这背景的衬托下, 圆号吹奏出这首乐曲最重要的一个动机, 连贯优美,高音活泼轻盈,它象征着黎明 的到来。
第三小圆舞曲属歌唱性旋律,主题A有优美典雅、端庄稳 重的特点;主题B具有流动性特点,加强了舞蹈性,呈现 出狂欢的舞蹈场面。这段音乐采用了切分节奏,给人以亲 切新颖的感觉。
第四小圆舞曲的主题A优美动人,富于歌唱性;主题B强 调舞蹈节奏,情绪热烈奔放,与主题A形成了对比。在开 始时节奏比较自由,琶音上行的旋律美妙得连作曲家本人 也很得意,仿佛春意盎然,沁人心脾。
作品赏析:《蓝色多瑙河》
主讲人:16号屈菲 PPT制作:32号吴岳珊 资料收集:36号王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创作背景
1866年奥匈帝国在普奥战争中惨败,帝国首都维也纳的 民众陷于沉闷的情绪之中,当时小约翰· 施特劳斯任维也纳 宫廷舞会指挥。为了摆脱这种情绪,小约翰接受维也纳男 声合唱协会指挥赫贝克的委托,为他的合唱队创作一部 “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合唱曲。这时的小约翰· 施特劳 斯虽已创作出数百首圆舞曲,但还没有创作过声乐作品。 这首合唱曲的歌词是他请诗人哥涅尔特创作的。 1867年2月9日,这部作品在维也纳首演。因为当时的维 也纳在普鲁士的围攻之下,人们正处于悲观失望之中,因 此作品也遭到不幸,首演失败。直到1868年2月,小约 翰· 施特劳斯住在维也纳郊区离多瑙河不远的布勒泰街五十 四号时,把这部合唱曲改为管弦乐曲,在其中又增添了许 多新的内容,并命名为“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第一小圆舞曲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 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主题A抒情明朗的旋律、轻 松活泼的节奏,以及和主旋律相响应的顿音,充满了 欢快的情绪,使人感到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多瑙河; 主题B轻松、明快,仿佛是对春天的多瑙河的赞美。 第二小圆舞曲首先在D大调上出现,第一部分旋律跳 跃、起伏,层层推进,情绪爽朗、活泼,给人以朝气 蓬勃的感觉;突然乐曲转为降B大调,显得优美委婉, 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巧妙而富于变化的第二圆舞曲 描写了南阿尔卑斯山下的小姑娘们,穿着鹅绒舞裙在 欢快地跳舞,富于变化的色彩显得格外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