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庸的小说,看他的阴鹜和虚伪----论史上最成功的明黑_明朝吧_
金庸小说读后感范文三篇精编

〔一〕金庸先生的小说,有时如潺潺细流平平静静,似乎平淡无奇,然而随这情节的深入,人物纷纷涌现,场面越发波澜,又如同江河湖海,波澜壮阔。
金庸的小说可谓本本经典,而我自认为?神雕侠侣?是金庸小说中最好、最感人的!它把一对世上最最痴情的情侣的一段荡气回肠、至死不渝的爱情,刻画的如此真挚而动人!他们的爱远远超过了生死,超过了时空,让人永远无法忘怀的情感!小龙女似乎是个中心人物,冰清玉洁,长于古墓之中,不懂人间礼节,但她的纯真完美构造了这爱情故事的凄美。
杨过身世凄苦,父母早丧,沦为流浪儿,既失父母亲情,又缺旁人关爱,小小心灵倍受创伤。
他最渴望得到的就是情与爱,因此他对每一份感情都格外珍惜。
这对有情人的情感之路似乎并不那样平坦。
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甚为凄苦,他们曾三次分分合合,每一次的分别却又都是为了对方。
最后一次离别,让杨过苦等了16年,十六年如一日,至死不悔……仿佛两人之外世界万物都没有了颜色。
读到这里,心中充满感动,只能在心底默默为他们祝福……又敢问,世间又有多少这般荡气回肠的爱情呢?〔二〕屈指算来,我读金庸小说已9本了,这算不少也不多,因为金庸作品才14部。
对于爱他作品的读者,这未免残酷了些。
“金庸作品本本名着〞虽不尽然,然而一半为名着,也不是夸大的。
由于爱他的作品,不禁对他也敬佩起来。
特别是看完香港电视台一辑介绍金庸的电视后,对他更是佩服。
金庸办?明报?成功,这是众所周知,至于他中学时就出书供自己念大学,更令我骇然,然而这只是我以小才之量大能者罢了,我觉得他最成功之处还是小说的成就。
我有很多同学对金庸作品都爱不释手,有的甚至着了迷。
金庸作品无论男女,很多人已看过,因为他的作品大都搬上电视,有的甚至重播了好几次,几乎人人都认识金庸,近年似乎更受欢送。
他的作品历几十年风行一时,可见他作品受欢送的程度。
至于他的作品为什么这样受欢送呢?原因有二:一是故事好看;二是文学价值。
前者是一般用来消遣的人认为的,后者是爱好文学的人认为的。
金庸黑过的十大人物,第十男人梦想,第六蛋碎,第一死的最蛋疼!

金庸黑过的十大人物,第十男人梦想,第六蛋碎,第一死的最蛋疼!【思品时间品金庸第483期:盘点被金庸黑出翔的十个人】文/江湖百小圣金庸武侠人物众多,除了男女主角之外,还有许多让人记忆深刻的配角。
对配角的刻画,金庸也是力求做到细节到位,面面俱到甚至入木三分。
此外,我们都知道金庸先生好以历史素材作为背景,因此在金庸武侠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历史人物,为了让这些人物更贴近作品的情节,突出主角的个性或才能,往往会赋予他们很多戏剧化的元素。
然而,人物一旦戏剧化,难免会发生变味,比如我们本文要说的这位,不仅是变了味,甚至是被黑出了翔啊!马上开始!金庸黑过的十大人物第十位:尹志平尹志平是元代著名道士,全真教第六代掌门人,宗师级人物!死后被诏赠“清和妙道广化真人”,后又被加赠“清和妙道广化崇教大真人”,如此一位了不起的道学宗师,可在金庸武侠中却被黑成了一个大淫贼!当然,金庸也因此备受压力,最后只得改成甄志丙!金庸黑过的十大人物第九位:吴三桂历史上的平西王吴三桂可是一代枭雄!可是金庸笔下的吴三桂却成了一个情种,一个淫贼!金庸黑过的十大人物第八位:耶律洪基《天龙八部》契丹皇帝耶律洪基一心起兵进攻大宋,并成了读者口中逼死萧峰的第一刽子手!其实,历史上的耶律洪基不仅从未进攻过大宋,还和大宋非常友好,根本不可能发生《天龙八部》中的兵戎争斗。
金庸黑过的十大人物第七位:段誉历史上的大理皇帝段誉,一生勤政为民,深得老百姓拥戴,到了《天龙八部》竟成了一个“野种”。
金庸黑过的十大人物第六位:小龙女《神雕侠侣》中的小龙女是金庸黑的最有水平的一个人,达到一箭四雕的境界!首先,小龙女影射金庸的梦中情人夏梦;其次,彼时金庸的大表哥甩了原配追娶陆小曼,而后又抛弃陆小曼再寻林微因,当然最后意外身亡。
徐志摩笔名云中鹤,他经常叫陆小曼龙儿!金庸黑过的十大人物第五位:吴应熊平西王吴三桂之子,而建宁公主确实是吴应熊的老婆!《鹿鼎记》中吴应熊最悲剧,不仅被戴了绿帽子,连蛋都碎了一地!金庸黑过的十大人物第四位:吕文德吕文德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抗蒙名将,更被封为卫国公,可是金庸笔下的吕文德不仅软弱无能,一生功绩尽皆被郭靖夺走。
一句话看出金庸写小说的水平有多高

一句话看出金庸写小说的水平有多高文/六神磊磊问:我怎么看不出金庸写小说好在哪里?前几天狂黑金庸老爷子,今天要收敛一下,扭转一下画风了。
不然老爷子怕不肯再当我的后台靠山了。
金庸小说高明在哪?来举一句话作为例子。
对大家写作文、写小说也会有启发。
话说《鹿鼎记》里,有一次,韦小宝带着七个老婆,在通吃岛上埋葬祭拜师父陈近南。
韦小宝很伤心,见黄土盖住了师父的身子,“忍不住又放声大哭。
”其它几个夫人也一齐跪下,在坟前行礼。
可是金庸忽然写了一句建宁公主。
她和韦小宝、别的夫人反应都不一样,而是这样的——当下委委屈屈的也跪了下去,心中祝告:“反贼啊反贼,我公主殿下拜了你这一拜,你没福消受,到了阴世,只怕要多吃苦头。
”这一句话,是神来之笔,能见出金庸写小说的深厚功力。
你大概会说这句话很普通啊,有什么了不起的?这么说吧,这句话有三个妙处。
先说次要的。
第一个妙处,在于消解过度的悲伤。
书写到这里,过于悲伤了,忠肝义胆的陈近南被黄土掩埋,韦小宝像失去了父亲一样放声大哭,小说的情绪要跌到谷底。
金庸不会放任小说这样一悲到底的。
他要写的是《鹿鼎记》,不是《悲惨世界》。
所以他派出公主,在坟前搞笑一把,把浓重的悲伤消解掉,把这种肃穆和庄严解构一下。
所以说这是神来之笔,能看出一位大师把控小说和情绪的娴熟本领。
最重要的是第二个妙处,凸显公主的个性和立场。
在小说里,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有自己的个性、视角和立场的。
他们说话、做事,都只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
能做到这一点,才是好小说。
韦小宝看师父陈近南,是豪杰、是伟人、是父亲,那是你韦小宝的立场和视角。
可在公主眼里,他就是个反贼。
在他韦小宝甚至我们大多数读者眼里,都觉得陈近南比公主杰出、伟岸。
可是在建宁公主眼里,肯定觉得自己比陈近南这个草民高贵一百倍。
一个不高明的作者,写起书来就会导致“主角吃掉配角”,让主角的立场淹没配角的立场。
比如祭拜陈近南,如果金庸也随手一笔:七个夫人也都一起拜下去哭,那就是韦小宝“吃掉”了公主了。
我看《我看金庸》后感

我看《我看金庸》后感最近看了王朔写的《我看金庸》.文中大骂金庸小说低级,愚昧,还说谁看谁低调,庸俗.我几乎要掏出手帕来擦唾沫星了.但在我看来,王朔是用一双被忌妒心驱动的眼珠来看金庸的.王朔大师开篇便说:"金庸的东西我原来没看过,只知道那是一个住在香港写武侠的浙江人."好家伙,王大师连看都没看过,就写了近3000字的评论,我真实佩服他的想象力,我看他应该去写科幻小说,这才能充分显示他的天才.就我浅薄的见识来看,要想评论一部书,一个人,或好或坏,都应该仔细研读,考察,找到书中的原文或是个人行为的证据,然后加以评论,才能做到有理有据,否则就可能是凭空捏造.而王大师的文章没有引用金庸作品的丝毫原文,而只是用那"低俗愚昧"的常人读不懂的高调语言,大说特说了一番,也许有人会在懵懵懂懂中相信他的话吧!再者,王大师在文中从头至尾都说金庸的小说低俗无味,而说自己写的当代文学才有趣味,还是什么"四大支柱".但我要问: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去读金庸的书,而不去读"当代文学"呢?难道他们都低俗,都不懂得欣赏吗?文人写书不就是为了能让大多数人去读,去欣赏吗?难道像王大师那样,虽然出了许多书,但是很少人读,很少人看,成了书店里的摆设,这才是不低俗不无味吗?邓小平喜欢引用这样一句话:"黑猫,白猫,捉到耗子的就是好猫",受这句话启发,我也想说:武侠,散文,当代文学,有读者欣赏的才是好书.就我所知,金庸是国内某名牌大学特聘的高级教授,他的《笑傲江湖》也由中央电视台计划投拍.王大师总不会认为那个大学和中央电视台也低俗吧!王大师在评金庸低俗的同时,也指出了他心中的趣味,"我们有过自己的趣味,也有四大支柱:新时期文学,摇滚,北京电影学院的几代师生和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十年".依我看,这些虽然是高尚的,但其中也不乏高高在上的成分.比如,新时期文学也受西方的影响一直在走下坡路,至今缺少像鲁迅,茅盾,老舍,冰心那样的得到广大读者崇拜的作家.再说摇滚,中国的摇滚热已一去不复返.田震(曾经是中国的摇滚天后)改了曲风,唱起了通俗;崔健(中国摇滚的天王)原想东山再起,但也力不从心,和者盖寡吗!我看《我看金庸》倒也看出了一点道理:就是无论是谁,如果过分的自大,眼中不能容忍别人超过自己,而不是从自身找差距——比如哪位作家看到别人的作品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他们不是去发现别人的。
我看《我看金庸》900字作文

我看《我看金庸》年级:高二字数:900字体裁:读后感最近看了王朔写的《我看金庸》。
文中大骂金庸小说低级、愚昧,还说谁看谁低调、庸俗。
我几乎要掏出手帕来擦唾沫星了。
但在我看来,王朔是用一双被忌妒心驱动的眼珠来看金庸的。
王朔大师开篇便说:“金庸的东西我原来没看过,只知道那是一个住在香港写武侠的浙江人。
”好家伙,王大师连看都没看过,就写了近3000字的评论,我真实佩服他的想象力,我看他应该去写科幻小说,这才能充分显示他的天才。
就我浅薄的见识来看,要想评论一部书、一个人,或好或坏,都应该仔细研读、考察,找到书中的原文或是个人行为的证据,然后加以评论,才能做到有理有据,否则就可能是凭空捏造。
而王大师的文章没有引用金庸作品的丝毫原文,而只是用那“低俗愚昧”的常人读不懂的高调语言,大说特说了一番,也许有人会在懵懵懂懂中相信他的话吧!再者,王大师在文中从头至尾都说金庸的小说低俗无味,而说自己写的当代文学才有趣味,还是什么“四大支柱”。
但我要问: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去读金庸的书,而不去读“当代文学”呢?难道他们都低俗、都不懂得欣赏吗?文人写书不就是为了能让大多数人去读、去欣赏吗?难道像王大师那样,虽然出了许多书,但是很少人读、很少人看,成了书店里的摆设,这才是不低俗不无味吗?邓小平喜欢引用这样一句话:“黑猫,白猫,捉到耗子的就是好猫”,受这句话启发,我也想说:武侠、散文、当代文学,有读者欣赏的才是好书。
就我所知,金庸是国内某名牌大学特聘的高级教授,他的《笑傲江湖》也由中央电视台计划投拍。
王大师总不会认为那个大学和中央电视台也低俗吧!王大师在评金庸低俗的同时,也指出了他心中的趣味,“我们有过自己的趣味,也有四大支柱:新时期文学,摇滚,北京电影学院的几代师生和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十年。
”依我看,这些虽然是高尚的,但其中也不乏高高在上的成分。
比如,新时期文学也受西方的影响一直在走下坡路,至今缺少像鲁迅、茅盾、老舍、冰心那样的得到广大读者崇拜的作家。
其实金庸老爷子才是一个坏坏的大段子手

其实⾦庸⽼爷⼦才是⼀个坏坏的⼤段⼦⼿题图是段皇爷,段⽒是段⼦⼿的根据地,⼤理是我们段⼦⼿⼼中的耶路撒冷。
本⽂⾸发于腾讯⼤家栏⽬(Ipress),转载请获得腾讯⼤家栏⽬的许可。
也就是说联系我,我也没权答应。
段⼦⼿分两种,⼀种是会写段⼦的,⼀种是会讲段⼦的。
⾦庸⽼爷⼦是江湖上著名的段⼦⼿,⽽且属于那种会写段⼦的。
如果看过当年的国际⼤专辩论赛就知道,⽼爷⼦那年出来做评委,⼝才实在⼀般,有点絮絮叨叨。
但是写得好,和能讲得好的段⼦,确实是两种段⼦。
⾦庸先⽣的段⼦基本上出现于作品的后期,越到后⾯越欢腾,你看《书剑恩仇录》和《飞狐外传》⾥基本看不到那种机灵,我们读到的是⼀个战战兢兢的写作者,但是到了《天龙⼋部》、《神雕侠侣》、《笑傲江湖》就到处是梗,等到《⿅⿍记》,基本就全⽆节操了。
我其实特别喜欢的⼀段,是杨过李莫愁带着婴⼉郭襄躲在⼭洞⾥,尼摩星杀到的那⼀段:问道:“郭靖逃进了洞□么?”法王哼了⼀声,说道:“⼀双雄兔,⼀只雌兔,还有只⼩兔。
”尼摩星更是欢喜,道:“啊,除了郭靖夫妇,还有杨过⼩⼦的。
”误会梗,甲说的每⼀句,⼄都做别的解释,甲将错就错或者故意诱导,在相声⾥⾯有类似的传统段⼦,⽐如《⼤审》。
同时,这是⼀个倒⼝的活⼉,尼摩星是个印度⼈,⾹港印度⼈很多,当年的警察或者公寓管理员都有印度⼈,所以华⼈看见会⼼微笑。
⼼念⼀转之下,已知⾜底⼼被剧毒之物刺中,正要拉下鞋袜察看,尼摩星已从⼭坡转回,叫道:“⼩⼦骗⼈的,⼭后出⼝没有的,洞□郭靖和⽼婆还是的。
”法王住⼿不再脱鞋,脸上不动声⾊,说道:“你所料不错,但洞内并⽆声息,想来他们都给烟⽕薰得昏过去了。
”⾦轮法王仁波切开始⿊印度⼈。
在这种你死我活建功⽴业的时候,法王也没有正形。
神雕⾥的坏⼈都很淘⽓,⿊幕揭发赵志敬、百变模仿秀霍都、结婚狂魔公孙⽌、到不能见元李莫愁(话说她倒是可以作为抗拒蒙古的主⼒)到⾼级⿊⼿⽼和尚,⼤奸⼤恶谈不上,绝对是⼀个⽐⼀个淘⽓。
尼摩星⼤喜,⼼想这番⽣擒郭靖之功终于落在⾃⼰⼿上,他也不想法王何以不抢此功劳,舞动铁蛇护住⾝前要害,从洞⼝直钻出去。
金庸都扭曲了哪些皇帝?描写哪位皇帝最贴近史实

[键入文字]
金庸都扭曲了哪些皇帝?描写哪位皇帝最贴近史实
金庸大师的武侠世界可以说是丰富了几代人的文化宝库,一个一个人物被他写的活灵活现,而他小说中引入的历史事件更是让我们感到了无比吸引人,当然小说毕竟是小说肯定是和现实是有出入的,而且金庸笔下的历史人物都是为故事剧情推动而服务的,可是正是这样的描绘让我们对这些历史人物有了更多的体会和理解,虽然和历史不符合却能够依然以金大侠的笔墨活在我们的心中,下面就来盘点下金融笔下的皇帝们。
心机小天王——朱元璋
作品:《倚天屠龙记》
当然这个任务和历史上的原型差距很大,我们主要来分析下金庸必须的朱元璋。
记得小时候曾经看过何家劲、杨立青主演的《朱重八传奇》很是喜欢,可是学过历史后才发现朱元璋远没有何家劲这么潇洒,可他确实是一位伟大的君主,一位伟大的军事家。
而在倚天中朱元璋被描写为一个心机很重的人,他看准张无忌不恋权势便开始在明教中暗中运营,等张无忌离开之后便架空杨逍独自取得大权。
而且金庸改动之后的情节更加惊心动魄,朱元璋甚至连张无忌都敢算计,最后他通过明教取得天下建立明朝。
这当然是金庸的小说情节,可是却让出场不过几次的朱元璋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在读者心中。
而小说中朱元璋在立国之后大肆屠杀明教领导人的设定是映射历史上朱元璋大杀开过功臣的事件。
有心无力——崇祯
作品:《碧血剑》
人生最大的悲哀便是自己的能力配不上自己的梦想,崇祯就是这么一个人,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小说中都是这样。
可以说金庸笔下的崇祯和历史上的他有很多相似之
1。
由金庸武侠再谈正邪对错却难定

由金庸武侠再谈正邪对错却难定(单少卿)看过金庸老先生的武侠的小盆友们,一定对其中很多书中的邪教有很深的印象,而且经常描写的邪教中人并不一定是坏人,甚至很多是光明磊落的人,而有些所谓的名门正派的人,反而是阴险虚伪,表里不一,时不时喊一句:“对付这些邪教败类,就不要讲什么江湖道义了,我们大家一起上。
”其中在《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中有着最为经典的人物描写。
那么,金庸先生这样写仅仅是为了有趣和独特吗?我认为,也许金庸先生是想提醒我们,要警惕时不时把自己定位到一个道德和道义制高点的冲动,去轻易否定别人的想法和行为。
在历史上,真正举着犯坏的大旗去做坏事的,往往不能形成很大气候,反而是那些举着正义的大旗的去做坏事,却总是坏事做尽,危害极大。
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在生活中和网络上,经常有些人,看到别人犯了一个小错误或者违背了公众道德,就马上化身圣人一般,肆意批判,语不伤人誓不休,恨不得立刻把人打倒,像《大话西游》里帮众对至尊宝一样,上去各种飞踹,踏上一万只脚,让他万世不得翻身。
君不见,小伙子没有给孕妇让座,被扇耳光致口鼻流血。
简单来讲,人性有着两面性,有时候是很难有定论,小偷有可能会去给灾区捐钱,杀人犯也有可能去跳河救人,不要轻易的去否定一个人,甚至否定一生。
因为有时只是一时疏忽,或者没有表达清楚,即使犯错,也不该被完全否定。
我们要少点自命正确的想法,多点宽容理解,尽量以多角度态度去看待问题,不去妄下结论。
深层次地讲,世上本来没有绝对的正确,也没有谁能代表了绝对正确,就像没有绝对的静止一样,世界在不断变化、发展,所以一切的一切,都在经历着正确、问题、怀疑、讨论、否定、发展,这样不断循环的过程而向前推动着,谁如果认为自己得到了终极真理,那他距离错误也就不远了。
他认为自己掌握终极真理,就会把其他一切视作错误,以真理的名义排除异己、党同伐异、一手遮天,不允许任何异议和讨论,甚至为真理无所不用其极,最终走向毁灭性的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如果不明白金庸的满人身份,不了解满清大幅篡改明史的丑行,或许在读完本文后,会觉得我是“欲加其罪,何患无辞。
”因此建议在看此文前,先看我写的另一个贴:“摸摸自己胸口,还明朝一个公道”,以了解必要的一些背景。
一、承继大家都知道,金庸是在梁羽生的基础上把武侠小说再次推进了一大步地,所以金庸起初写武侠小说时,承继了很多梁羽生的风格,其中便包括了梁反清复明的基调。
那时的金庸,重心还只是放在写一部成功的武侠小说上,并没有余裕考虑其它,更不敢妄自标新立异,宣扬自己的内心。
于是他顺着当时人们的惯性思维,亦步亦趋地照搬了梁羽生的模式,在自己的第一部作品《书剑恩仇录》中,以弘扬“红花会”做为主调,一定程度上嘲讽了乾隆和清廷。
但不同于后来《射雕英雄传》中借郭靖之口表达的那种与入侵者誓死抗争的坚定,在书剑恩仇录中,红花会与清廷的争斗有着鲜明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金庸不仅将抗清的首脑陈家洛塑造成一个人人厌恶的角色,更让陈反清复明的努力,好像是一个幼稚的笑话。
到了最后,即使乾隆背信弃义害死了香香,陈家洛擒下他后,仅为救一个无关痛痒的小孩,便轻轻放掉,曾经为了民族大业出让香香时的冷硬心肠和大局意识,此时突然荡然不存。
随后,红花会更是与清廷达成默契和谅解,互不侵犯,默许了清廷的统治,这些身怀绝技的高手,隐居塞外,明哲保身,再没有踔厉敢死的锐气和反抗异族的坚执,而红花会“反清复明”的宗旨,也已被悄悄抛弃。
总得看来,《书剑》中的反清,是有限度的反清,全书的后半部,充斥了无奈和失败的情绪,完全没有梁羽生作品中坚定的态度和不惜一切的勇气,更比不上《射雕》中,郭靖抗蒙时那种“死而后已”的决心。
硬套一下现代政治书,就是“充斥着软弱性和妥协性,有改良主义的倾向。
”其实,与其说金庸实在反对清廷的统治,不如说是他对乾隆个人有着不屑和不满,在后记中,金庸就曾写道“不讽刺他一番,闷气难伸。
”而在金庸的作品中,“满清入关后的烧杀洗劫、歧视压制汉人的行为、倒退汉族文明”这些有深度的内涵,这些本来可以好好挖掘一番的素材,却完全绝迹。
这到底是一种疏忽和偶然,还是一种逃避和包庇呢?想必我不说,也有很多人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吧。
二、流露当《书剑》一炮走红后,金庸有了底气,开始渐渐流露一些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在其第二部作品《碧血剑》中,金庸把重心放在了吹捧袁崇焕上,竭力塑造其忠勇无辜的形象,并竭力宣扬满清瞎编的“伪明史”。
其目的昭然若揭,就是要证明崇祯昏庸无道,明朝天怒人怨,进而推出他一直想宣之于口的结论:“满洲人建立满清执政,肯定比明朝好得多。
”书中还极力渲染李自成冤杀忠臣李岩,义军入京后烧杀掠抢的场景,目的也非常清晰,否定李闯农民军,进而为满清在“一片石”灭之,再统治中原奠基合理性。
在《碧血剑》后面附的历史作品《袁崇焕评传》中,金庸的这种态度流露地淋漓尽致,对清代明表现出极大的激动和欢欣雀跃。
下面看看金先生的原话:“整体说来,清朝比明朝好得多。
从清太祖算起的清朝十二个君主,他们的总平均分数和明朝十六个皇帝相比,我以为在数学上简直不能比,因为前者的是相当高的正数,后者是相当高的负数。
对于满洲人入主中国一事,近代的评价与前人也颇有改变。
所以袁崇焕的功业,不免随着时代的进展而渐渐失却光彩。
”“我想写几篇历史文章,说少数民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北魏、蒙元、满清只是少数派执政,谈不上中华亡于异族,只是“轮流做庄”满洲人建立满清执政,肯定比明朝好得多。
这些观念我在小说中发挥得很多。
希望将来写成学术性文字。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专制、最腐败、统治者最残暴的朝代,到明末更成为中国数千年中最黑暗的时期之一。
明朝当然应该亡,对于中国人民,清朝比明朝好得多。
”仅从这三段中,金先生的立场和民族倾向性,便已显露无遗。
那时的金庸还年轻,还不懂得掩饰。
于是他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声浪,这让他警醒起来,不得不有所收敛,暂时掩饰内心的表达欲望。
三、遮掩在一片反对的声音中,金庸不得不仍然以“反抗异族”为小说的主调,以迎合当时的民意。
但这次,他不再效仿梁羽生的“反清”,而是把矛头对准了和他毫无瓜葛的蒙元,写出了两部好作品:《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
在这两部书中,对蒙元异族的态度非常强硬,保家卫国,反对异族入侵的态度十分坚决,通篇充斥着舍死报国,民族利益高于其它利益的格调。
素重情义的郭靖,为了阻止蒙军南下,已决意斩杀义兄拖雷,并做好了以身殉城的准备。
在神雕侠侣中,邪魔外道的百草仙之类,只要参与了抗蒙,立时便得到正面形象,显然民族矛盾被置于最高地位。
四、反差在随后的《飞狐外传》和《雪山飞狐》中,金庸再次以清朝为背景。
如果说《书剑》中把反满兴汉寄托在个人身上,没有发动百姓起来抗争的彻底性,有改良的色彩和影子。
那到了《飞狐外传》中,连这种有限度的推翻清朝统治的意识都失去了,反方也从皇帝降格到了福康安,主旨从反抗异族下降为反对奸臣,立意从推翻满清统治降低为逼迫权臣有所收敛,改良妥协的气息极为浓郁,而清朝的统治更是被视为理所当然了。
在书剑恩仇录中,少林被朝廷毁掉,而到了飞狐外传的武林大会上,少林已近似朝廷鹰犬。
《飞狐外传》和《射雕英雄传》的写作时间相隔仅一两年,但金庸对两个异族的不同态度已经表现地十分鲜明。
五、铺垫有人拿《天龙八部》给金庸辩护,想说明其历史观从射雕的"抗蒙"到鹿鼎记的"挺清"并不突兀,是合理地渐渐演进。
其实他们只看到表象,这才恰好证明了金庸的阴险。
从思想性上看,天龙八部的核心在萧峰身上,金庸把重心放在两处,一是塑造一个异族的伟大形象。
凡大奸大恶必有过人之能,金庸人品虽劣,文笔却佳,将萧峰的英雄气概塑造异常成功,其目的也成功实现。
读者都感到:异族中也有好人,也有值得钦佩亲近的英雄。
随即金庸将着墨重心放在“讥嘲汉人狭隘的民族观”上,目的在于告诫读者:并非异族的人都是坏人、并非异族就要反对、宋兵也屠杀辽国百姓,两个民族间没有对错之分、是可以和平共处的……联系前后,大家应该看得很清楚了,这显然不是历史观的变化,而是处心积虑的铺垫。
他当然不敢直接给满清摇旗呐喊,所以先借辽国做个隐晦的铺垫。
最终金老儿成功了,当读者同情萧峰,憎恨聚贤庄中那些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时,他的铺垫成功落幕。
剩下的,就是在《鹿鼎记》中,赤裸裸地为他的满清前辈歌功颂德,并肆意讥嘲反清复明的狭隘了。
六、匕现很佩服金庸的隐忍和耐心,用了十几年才把自己的真实意图表露出来。
在鹿鼎记中,他终于鼓足勇气,开始为他的满族前辈高颂赞歌。
康熙被渲染的英明神武,而圈地、文字狱、屠城这些康熙也没少做的坏事,则都推到了鳌拜身上,而康熙最后还替被害苦的汉族百姓报了仇、出了气,那你们汉人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还不赶快高呼“鸟生鱼汤”么?韦小宝更是金庸宣传其思想的重要工具,做为一个不学无术的混混,他却成了全书中最远见卓识的汉人,连汉人中的英雄陈近南,空具干云的义气、盖世的武功、广阔的胸襟,却偏偏在“反清”的问题上,与韦小宝相较,显得目光短浅,最终更因愚忠惨死。
更妙的是,韦小宝居然还是个扬州人,连他都能漠视“扬州十日”的血海深仇,别人还有什么理由再翻旧账呢?真地很佩服金先生的生花妙笔、深沉心机,褒贬于无形之中,文过饰非于无相之间,斯实为上乘。
而“反清复明”的思想更成了金先生在书中打击的重点,他不遗余力地在小说中,借不同人的嘴来进行说教,拿民族融合和民生做借口,肯定满族统治的合理性。
却对满清统治时,排斥压制汉族,搞民族歧视,并倒退了文明,腰斩了汉族千年的文化传承这些弊端刻意回避,视若不见。
看看天地会、延平郡王府、沐王府这些反清势力中的人物,个个目光如豆、呆若木鸡,而且昏聩无能、只知内斗。
就连韦小宝这样一个文不成武不堪的小混混,站在他们身边都显得十分高明,都能让他们心悦诚服,都能救他们十七八回,似乎如果没有韦香主,反清复明的义士早就全死光了。
仔细一品,金庸对反清复明这种暗暗的贬低和嘲讽,弥漫在全书之中。
不知道为什么金先生写完鹿鼎记就封笔了,或许,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心底话已经尽情表达了,吹捧满清的氛围也烘托到了高潮,该见好就收了。
篇末:坦而言之,金庸开明的民族观我并不反对,相反还很支持,而如果由先进文明融合掉落后文明,那民族融合其实是件好事。
我看不惯的,只是金庸这种处心积虑的险诈,和这种对待蒙古和满清迥然不同的不公态度。
更让人不齿的是,金庸一边打着“民族融合”的旗号,嘲讽着“狭隘汉族主义”,一边用事实的选择性和语言的倾向性,吹捧满清统治,鼓吹他狭隘的“满族民族主义”。
他一面吹捧满清皇帝的英明神武,一面不遗余力诋毁明朝,对满清入关后的破坏和杀戮有意回避,更只字不谈满清统治下的文明倒退。
明明生具自私险诈的阴鹜心肠,却还硬要强装出浑涵博大的“各民族一家”的广阔胸襟,真是虚伪到了极致,恶心到了极致。
想必有人会给金庸辩护,指出金作中也曾对清朝的某些方面做出指责,并以此做为反例,否定本文的客观性。
虽然确实存在少许这样的事实,但看问题要看主体,如果一个人宰了一千只熊猫后,救了一条狗,我们就不能说他是一个优秀的野生动物保护者。
更何况,金庸这不多的几次指责清朝,也未尝没有其它用意,或许是恨其不争;或许是想藉此掩饰自己吹捧清朝的立场,伪造出客观持正的姿态;或许是有其它的原因,比如在《鹿鼎记》开始对文字狱的不满,看似有反清含义,其实主要目的不过是为了遮掩其祖上告密求荣的丑态、并为另一个死于文字狱的祖先叫屈而已。
金先生年青时好色凉薄,抛妻弃子。
到了晚年,对虚名的渴望更是大炽,再顾不得遮掩伪装,四处毛遂自荐,其虚伪和虚荣表现得分外明显。
到浙大得个名誉头衔、到少林寺当当武林盟主、华山顶峰搞个“封禅”,还多次在镁光灯前,用貌似谦逊淡泊的语气,暗暗地抬高自己,邀买虚名……好一个道貌岸然、哗众取宠的“武林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