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与气动 课程设计
上理液压气动课程设计

上理液压气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液压与气动的基本原理,包括流体力学基础、流体传动和气压传动的基本概念。
2. 学习液压与气动元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3. 掌握液压与气动系统的设计方法,能够分析并解决简单的液压与气动系统问题。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使用液压与气动实验设备,进行基本操作和简单故障的诊断与排除。
2. 培养学生设计简单的液压与气动系统的能力,通过课程项目实践,提升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能够运用图表、数据和工程图纸进行有效沟通,撰写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文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兴趣,激发其探索工程科技领域的热情。
2. 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认识到液压与气动技术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及环保意识,使其在设计实践中能够考虑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课程,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加深学生对液压与气动技术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应为具有一定物理基础和工程概念的高年级学生,具备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教学应结合课本知识,注重实践操作,鼓励学生主动探索,通过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通过课程目标的实现,为学生的未来工程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流体力学基础:流体性质、流体静力学、流体动力学、伯努利方程等。
教材章节:第一章 流体力学基础2. 液压元件:液压泵、液压马达、液压缸、方向控制阀、压力控制阀、流量控制阀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 液压元件3. 液压系统设计:液压系统原理图绘制、液压回路设计、液压系统仿真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液压系统设计4. 气动元件:气源装置、气动执行元件、方向控制阀、压力控制阀、流量控制阀等。
教材章节:第四章 气动元件5. 气动系统设计:气动系统原理图绘制、气动回路设计、气动系统应用实例等。
液压与气动课程设计手写

液压与气动课程设计手写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液压与气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能够理解并分析液压与气动系统的工作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工程技术的兴趣和认识。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了解液压与气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特点。
2.掌握液压与气动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3.了解液压与气动系统在工程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分析并绘制液压与气动系统的原理图。
2.能够操作液压与气动设备,进行简单的故障排查和维修。
3.能够运用液压与气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2.增强学生对工程技术的兴趣和认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液压与气动的基本原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以及液压与气动系统在工程中的应用。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液压与气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特点。
2.液压系统的组成部分:液压泵、液压缸、控制阀等。
3.气动系统的组成部分:气源、气动元件、控制阀等。
4.液压与气动系统的工作过程和应用实例。
5.液压与气动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方法。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液压与气动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液压与气动系统在工程中的应用。
3.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液压与气动设备,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液压与气动教程》2.参考书:液压与气动相关论文、技术资料3.多媒体资料:液压与气动系统工作原理动画、实际应用案例视频4.实验设备:液压与气动实验台、液压泵、液压缸、控制阀等设备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使用,将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教案已调整格式可直接打印

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的基本原理、组成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适用对象:本课程适用于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
3. 课时安排: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液压传动概述1.1 液压传动的定义及特点1.2 液压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1.3 液压油的性质及选用2. 第二章液压泵与液压马达2.1 液压泵的分类及工作原理2.2 液压泵的主要性能参数2.3 液压马达的结构与工作原理3. 第三章液压缸与液压控制阀3.1 液压缸的类型及特点3.2 液压控制阀的分类及作用3.3 常用液压控制阀的结构与原理4. 第四章液压系统的设计与计算4.1 液压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4.2 液压系统参数的计算4.3 液压系统的性能分析5. 第五章气动技术基础5.1 气动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5.2 气压泵与气压马达5.3 气缸与气动控制阀三、教学方法1. 采用课堂讲授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2. 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验报告:占总成绩的30%,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分析能力。
3.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40%,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2. 实验设备:液压与气动实验装置3. 多媒体课件: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相关动画、图片等资料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教案六、第六章液压系统的动力元件与执行元件6.1 液压泵的分类与工作原理6.2 液压马达的结构与工作原理6.3 液压缸的类型及特点七、第七章液压控制阀及液压辅助元件7.1 液压控制阀的分类与功能7.2 方向控制阀、压力控制阀和流量控制阀的结构与工作原理7.3 液压辅助元件的作用与选用八、第八章液压系统的控制方式与回路8.1 液压系统的控制方式8.2 基本液压控制回路8.3 复杂液压控制回路的设计与分析九、第九章气动技术应用9.1 气动系统的应用领域9.2 常用气动元件的应用与维护9.3 气动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维修十、第十章液压与气动技术在工程实例中的应用10.1 液压传动的工程实例分析10.2 气动技术的工程实例分析10.3 液压与气动技术的综合应用案例分析十一、教学方法1. 采用课堂讲授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液压与气动技术 教案

液压与气动技术教案第一章:液压与气动技术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定义、原理和应用领域。
2. 掌握液压与气动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3. 理解液压与气动技术的优缺点及其比较。
教学内容:1. 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定义与原理。
2. 液压与气动系统的组成:液压泵、液压缸、控制阀、油管和附件等。
3. 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应用领域: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军事等。
4. 液压与气动技术的优缺点及其比较。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定义、原理和应用领域。
2. 采用示教法,展示液压与气动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液压与气动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教学评估:1. 进行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液压与气动技术定义、原理和应用领域的理解。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液压与气动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第二章:液压泵教学目标:1. 了解液压泵的类型、结构和工作原理。
2. 掌握液压泵的性能参数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1. 液压泵的类型:齿轮泵、叶片泵、柱塞泵等。
2. 液压泵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3. 液压泵的性能参数:流量、压力、功率等。
4. 液压泵的选用原则及其维护保养。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液压泵的类型、结构和工作原理。
2. 采用示教法,展示不同类型液压泵的工作原理。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液压泵在实际应用中的选用和维护保养。
教学评估:1. 进行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液压泵类型、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理解。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计算液压泵的性能参数。
第三章:液压缸教学目标:1. 了解液压缸的类型、结构和工作原理。
2. 掌握液压缸的性能参数及其计算方法。
3. 理解液压缸的选用原则及其安装与维护。
教学内容:1. 液压缸的类型:单作用液压缸、双作用液压缸等。
2. 液压缸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3. 液压缸的性能参数:有效行程、负载能力等。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液压缸的类型、结构和工作原理。
液压气动技术课程设计

液压气动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液压气动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2. 学习液压泵、液压缸、气动元件等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3. 掌握液压气动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作用。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简单的液压气动系统图,并进行基本的系统设计;2. 学会使用相关工具和仪器,进行液压气动系统的安装、调试和故障排除;3.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能进行简单的液压气动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液压气动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工程技术领域的热情;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在实践活动中积极沟通、协作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液压气动系统设计中进行创新实践。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专业技术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液压气动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高年级中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动手能力,对新技术有较强的好奇心,但需要引导和激发。
教学要求:1. 结合实际案例,以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二、教学内容1. 液压气动技术基本原理:流体力学基础,液压与气动系统的能量转换与传递;2. 液压泵与液压马达:各类液压泵的结构、原理及性能,液压马达的工作原理与应用;3. 液压缸与气动执行元件:液压缸的类型及工作原理,气动执行元件的结构与功能;4. 液压气动控制元件:方向、压力、流量控制阀的原理和应用;5. 液压气动系统设计:系统组成,原理图绘制,系统性能分析;6. 液压气动系统安装与调试:安装工艺,调试方法,故障排除;7. 液压气动实验:实验设备,实验步骤,实验报告撰写。
教材章节及内容安排:第一章:液压气动技术概述,流体力学基础;第二章:液压泵与液压马达;第三章:液压缸与气动执行元件;第四章:液压气动控制元件;第五章:液压气动系统设计;第六章:液压气动系统安装与调试;第七章:液压气动实验。
电大液压气动课程设计

电大液压气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液压与气动的基本原理,理解液压泵、液压缸、气动元件等的工作原理及功能。
2. 使学生了解液压与气动系统的组成、特点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对液压与气动系统图的识别、分析和设计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液压与气动知识进行简单系统设计的能力,能正确选择和使用液压与气动元件。
2.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液压与气动设备的能力,能够进行设备的调试、维护和故障排除。
3. 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工具和技术查阅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能够在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
3.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明白遵守操作规程的重要性。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液压与气动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贡献人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达到上述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液压与气动基础知识:液压原理、流体力学基础、液压油的性质与选用、气动原理及压缩空气的特性。
教材章节:第一章 液压与气动基础2. 液压与气动元件:各类液压泵、液压缸、液压马达、气动阀门、气动执行元件的构造、原理及应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 液压与气动元件3. 液压与气动系统:液压与气动系统的组成、类型、特点及应用实例,系统图的识别与分析。
教材章节:第三章 液压与气动系统4. 液压与气动系统设计: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步骤和方法,元件的选择与计算,系统仿真与优化。
教材章节:第四章 液压与气动系统设计5. 液压与气动设备操作与维护:设备操作规程、维护保养方法、故障诊断与排除技巧。
教材章节:第五章 液压与气动设备操作与维护6. 实践教学:液压与气动实验、实习,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案例分析。
液压与气动课程设计

液压与气动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液压与气动的基本原理,掌握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2. 学生能描述液压与气动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3. 学生能解释液压与气动系统中压力、流量、速度等参数之间的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液压与气动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2. 学生能设计简单的液压与气动系统,进行系统的搭建和调试;3. 学生能运用相关的工具和设备,进行液压与气动元件的安装、调试与维护。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液压与气动技术产生兴趣,认识到其在现代工程技术中的重要性;2.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培养沟通、协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工程素养;3. 学生在探索液压与气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专业技术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液压与气动的基础知识,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
学生特点分析:高二年级学生对流体力学有一定的基础,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新技术和新知识充满好奇。
教学要求:1. 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3.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基本原理:- 流体力学基础:流体性质、流体静力学、流体动力学;- 液压与气动原理:压力、流量、速度的关系,帕斯卡定律,伯努利定理。
2. 系统组成与功能:- 液压系统:液压泵、液压缸、液压马达、控制阀等元件的原理与功能;- 气动系统:气源装置、气动执行元件、控制阀、气缸等元件的原理与功能。
3. 应用案例分析:- 液压与气动系统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应用实例;- 分析实际案例,了解系统设计原理及操作注意事项。
4. 实践操作:- 液压与气动元件的识别、安装、调试与维护;- 液压与气动系统的搭建、调试及故障排查。
5. 教学大纲:- 第一周:流体力学基础,液压与气动原理;- 第二周:液压与气动系统组成,元件原理与功能;- 第三周:应用案例分析,实践操作指导;- 第四周:实践操作,成果展示与评价。
液压与气动技术第四版课程设计

液压与气动技术第四版课程设计一、引言液压技术和气动技术是现代工业中极其重要的运动控制和力量传递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现代工业的必备技术之一。
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必修课程,课程涵盖了运动控制系统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本次课程设计将涉及到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实际应用,以加深学生对于课程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实验目的1.训练学生熟练掌握液压与气动技术在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应用;2.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加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三、实验内容3.1 实验一:液压动力学系统设计3.1.1 实验目的:1.了解液压系统中元件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2.掌握液压动力学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3.培养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设计和仿真的能力。
3.1.2 实验内容:1.根据给定的设计要求,设计液压动力学系统;2.搜集相关数据和资料,利用仿真软件对液压系统进行模拟和分析;3.撰写实验报告。
3.2 实验二:气动动力学系统设计3.2.1 实验目的:1.了解气动系统中元件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2.掌握气动动力学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3.培养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设计和仿真的能力。
3.2.2 实验内容:1.根据给定的设计要求,设计气动动力学系统;2.搜集相关数据和资料,利用仿真软件对气动系统进行模拟和分析;3.撰写实验报告。
四、实验步骤1.实验一:液压动力学系统设计•组建液压系统,包括油源、压力控制元件、执行元件和运动控制元件等;•进行系统仿真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2.实验二:气动动力学系统设计•组建气动系统,包括气源、压力控制元件、执行元件和运动控制元件等;•进行系统仿真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要求1.实验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2.实验采用小组分配方式,每组3-5人;3.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过程、结果、分析和总结,格式规范,内容完整;4.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不得将高压水或压缩空气指向人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设计要求及设计参数 (2)1、设计要求 (2)2、设计参数 (2)二、负载与运动分析 (3)1、负载分析 (3)2、运动分析 (4)3、负载图F-t和速度图v-t图的绘制 (4)三、确定液压系统主要参数 (5)1、液压缸的选定 (5)2、活塞杆稳定性校核 (8)3、液压缸各运动阶段的压力,流量和功率 (8)4、液压缸的工况图 (9)四、拟定液压系统原理图 (10)五、液压元件的选择 (11)1、确定液压泵的规格和电动机的功率 (11)2、选择阀类元件及辅助元件 (13)六、液压系统发热与升温的验算 (14)一、设计要求及设计参数1.1设计要求设计一台用成型铣刀在加工件上加工出成型面的液压专用铣床,工作循环:手工上料——自动夹紧——工作台快进——铣削进给——工作台快退——夹具松开——手工卸料。
1.2设计参数设计参数如下:工作台液压缸负载力(KN):F L=28KN工作台液压缸移动件重力(KN):G=1.5KN工作台快进、快退速度(m/min):V1=V3=5.6m/min工作台工进速度(mm/min):V2 =45mm/min工作台液压缸快进行程(mm):L1 =250mm工作台液压缸工进行程(mm):L2 =70mm工作台启动时间(S):t=0.5 s夹紧液压缸负载力(KN):F C=4.8KN夹紧液压缸负移动件重力(N):G C=55N夹紧液压缸行程(mm):L C=10mm夹紧液压缸运动时间(S):t C=1s导轨面静摩擦系数:μC=0.2导轨面动摩擦系数:μd=0.1二、负载与运动分析2.1负载分析1)夹紧缸工作负载:NG F F d C C l 5.48051.0554800=⨯+=+=μ由于夹紧缸的工作对于系统的整体操作的影响不是很高,所以在系统的设计计算中把夹紧缸的工作过程简化为全程的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不考虑夹紧缸的惯性负载等一些其他的因素。
2)工作台液压缸工作负载 工作负载极为切削阻力F L =28KN 。
摩擦负载 摩擦负载即为导轨的摩擦阻力: (1)静摩擦阻力N G F c fs 30015002.0=⨯==μ (2)动摩擦阻力N G F d fd 15015001.0=⨯==μ 3)惯性负载 N D v g G t v g G F t i 57.285.060/6.58.91500)0(1==-=∆∆= 4) 运动时间 快进 s v L t 678.260/106.52503111=⨯==工进 s v L t 3.9360/4570222===快退 s 43.360/106.57025033213=⨯+=+=v L L t 假设液压缸的机械效率9.0=cm η,得出液压缸在各工作阶段的负载和推力,如表1所示。
表1 液压缸各阶段的负载和推力2.2运动分析手工上料—加紧缸自动加紧—工作台快进—工作台切削进给—工作台快退—松开夹具—卸料2.3负载图F-t和速度图v-t图的绘制三、确定液压系统主要参数3.1液压缸的选定1)夹紧缸根据负载选择液压缸的执行压力p=1MPa 。
2361081.41015.4805m p F A -⨯=⨯==mm AD 3.781081.4443=⨯⨯==-ππ根据GB\T2348-1993规定,D 取80mm 。
根据稳定性校核L C /d<10时,液压缸能满足稳定性条件,L C =10mm,,这里取d=40mm 。
液压缸的有效作用面积:有杆腔:2322'11077.34/)(m d D A -⨯=-=π 无杆腔:232'21003.54/m D A -⨯==π此时实际工作压力为:MPa MPa A Fp 1955.0'2<==,所以选取工作压力1MPa 满足要求。
2)工作台液压缸所设计的动力滑台在工进时负载最大,参考表2和表3,初选液压缸的工作压力p1=4MPa.表2 按负载选择工作压力表3各种机械常用的系统工作压力鉴于动力滑台快进和快退速度相等,这里的液压缸可选用单活塞杆式差动液压缸(A1=2A2),快进时液压缸差动连接。
工进时为防止车铣时负载突然消失发生前冲现象,液压缸的回油腔应有背压,参考表4选定背压为MPa p 8.02=,而液压缸快退时背压取0.5Mpa由式02211F A p A p =-得23621011069.810)28.04(8.312772m p p F A -⨯=⨯-=-=则活塞直径mm m A D 1051005.11415926.31069.844131=⨯=⨯⨯==--π 参考表5及表6,mm D d 75.8812571.071.0=⨯=≈,取标准值得mm d mm D 90,125==。
由此求得液压缸两腔的实际有效面积:无杆腔:有杆腔: ()()2322222101.609.0125.044m d D A -⨯=-⨯=-=ππ实际工作压力为:MPa MPa A F p 456.21<==,即选取工作压力4MPa 满足要求。
工进时采用调速阀调速,其稳定流量m in /54.0min L q =,设计要求最低工进速度m in /452mm v =,经验算1232min101.12A m v q ≤⨯=-合格。
表5 按工作压力选取d/D23 2 2 1 10 . 12.2 4125. 0 4m D A - ⨯ = ⨯ ==π π表6 按速比要求确定d/D注:1—无杆腔进油时活塞运动速度; 2—有杆腔进油时活塞运动速度。
3.2活塞杆稳定性校核1)夹紧缸由于夹紧缸的活塞杆直径是利用稳定性校核来计算的,所以不需要进行校核。
2)工作台缸因为活塞杆的总行程为320mm ,活塞杆的直径是90mm ,所以L/d=3.56<10,所以满足 稳定性要求。
3.3液压缸各运动阶段的压力,流量和功率1)夹紧缸 (23'223'11003.5,1077.3m A m A --⨯=⨯=)回油路背压为0.5Mpa夹紧时: s mL v A q c /3.50110101003.533'2'2=⨯⨯⨯==--MPa A F p l 95.0'2'2==,W q p P 8.47'2'2'2==放松时: s mL v A q c /7.37110101077.333'1'1=⨯⨯⨯==--MPa A A p G p c d 67.01077.3251563'12'2'1=⨯+='+=-μ,W q p P 3.251''1'2==2)工作台液压缸分析可知:快进时,液压缸无杆腔进油,压力为p1;有杆腔回油,压力为p2。
快退时,液压缸有杆腔进油,压力为p1;无杆腔回油,压力为p2。
由于液压缸是差动连接,回油口到进油口之间的压力损失取MPa p 5.0=∆。
快退时,回油路的背压取0.5MPa ,即MPa p 5.02=。
3.4液压缸的工况图四、拟定液压系统原理图4.1供油方式从工况图可以清楚看出,在工作循环内,液压缸要求油源提供快进、快退行程的低压大流量和工进行程的高压小流量的油液。
最大流量与最小流量之比1.6215.9/569min max ==q q ;其相应的时间之比()065.03.93/43.3678.2231=+=+)(t t 。
这表明在一个工作循环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高压小流量工作。
从提高系统效率、节省能量角度来看,选用单定量泵油源显然是不合理的,为此可选用限压式变量泵1作为工作液压缸油源,同时选用一定量泵作为夹紧缸油源。
4.2速回路由工况图可知,这台机床液压系统功率较小,滑台运动速度低,工作负载为阻力负载且工作中变化小,故可选用进口节流调速回路。
为有较好的低速平稳性和速度负载特性,可选用调速阀调速,并在液压缸回路上设置背压。
4.3速度换接回路由工况图中的可知,当滑台从快进转为工进时,滑台的速度变化较大,可选用行程阀来控制速度的换接,以减小液压冲击。
当滑台由工进转为快退时,回路中通过的流量很大—进油路中通过,回油路中通过。
为了保证换向平稳其见,宜采用换向时间可调的电液换向阀换接回路。
由于这一回路换要实现液压缸的差动连接,所以换向阀选择五通的。
4.4差动回路为实现工作台缸的快进的效果,在系统中设置一个差动回路。
4.5锁紧回路夹紧回路中采用电磁换向阀,并在油路上安装两个液控单向阀。
当液压缸处于夹紧状态时,不会因为泄漏或外力的作用而移动。
液压系统原理图详见附图此图中,为了解决滑台工进时进、回油路串通使系统压力无法建立的问题,增设了单向阀。
表8 元件动作顺序表五、液压元件的选择5.1确定液压泵的规格和电动机的功率1)计算工作液压缸的泵 计算液压泵的最大工作压力由表7可知,工作台液压缸在工进时工作压力最大,最大工作压力p1=2.56MPa 。
如在调速阀进口节流调速回路中,选取进油路上的总压力损失∑∆p=1MPa ,则限压式变量泵的最高工作压力估算为:MPa p p p 56.3156.21max =+=∆+=∑计算液压泵的流量由表7可知,油源向液压缸输入的最大流量为q=569mL/s ,按10%的泄露来计算那么泵的总流量为:()()min/58.37/3.626/606.510611221.134max 21max L s mL s m v A A K q ==⨯⨯-⨯=-≥-而工进时调速阀的稳定流量是9.15mL/s ,所以泵的稳定输出流量不得小于工进时的流量。
确定液压泵的规格根据以上压力和流量数值查阅产品样本,最后确定选取YBX-40型限压式变量泵,额定转速1450m/min ,最大流量为58L/min, 液压泵总效率72.0=p η,调压范围在MPa 3.6~2,满足要求。
2)计算夹紧液压缸的泵 计算液压泵的最大工作压力由以上计算可知,夹紧液压缸在夹紧时工作压力最大,夹紧缸最大压力p2'=0.95MPa 。
选取进油路上的总压力损失∑∆p=0.4MPa ,则限压式变量泵的最高工作压力估算为:MPa p p p 99.04.095.02max =+=∆+'=∑计算液压泵的流量由以上计算可知,油源向液压缸输入的最大流量为s mL q /3.502=',按10%的泄露来计算那么泵的总流量为:min/32.3/3.5513.501.12max L s mL T V K q ==⨯='≥ 确定液压泵的规格根据以上压力和流量数值查阅产品样本,最后确定选取41-YB 型叶片泵,额定转速1450r/min,容积效率8.0=V η,额定流量为4.64L/min ,满足要求。
3)电动机功率的确定把上述两液压泵双联由电动机一起带动,则工作液压缸在快退时输入功率最大,取进油路上的压力损失为0.5Mpa ,则液压泵输出压力为1.53Mpa ,又工作液压泵总效率72.0=p η,这是液压泵的驱动电动机的功率为:KW q p P p33.172.03.62653.1maxmax =⨯=≥η根据此数值查阅产品样本,选用电动机Y90L-4型异步电动机,其额定功率为1.5kW ,额定转速为1400r/min ,41-YB 型叶片泵输出流量为4.48L/min ,仍能满足系统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