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形成的依据(一)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
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
(二)开端:五四运动。
(三)新旧民族主义的区别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最基本的动力:无产阶级。
2.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农民阶级。
3.可靠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
4.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民族资产阶级。
5.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帝国主义。
6.中国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封建主义。
7.中国革命的对象之一:官僚资本主义。
三、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1. 政治纲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1.经济纲领:主要内容、中心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土地归农民阶级所有;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特色)。
2.文化纲领: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一)1939年,《<共产党人>发刊词》。
1.统一战线(1)1924-1927年,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2)1927-1937年,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3)1937-1945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1945-1949年,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2.武装斗争(1)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长期的武装斗争。
(2)人民军队的生命线是政治工作。
3.党的建设(1)思想建设是首位的,是最突出的特色;是最核心的内容。
(2)组织建设是民主集中制原则。
(3)作风建设,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二)延安整风运动1.1941年,《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风运动开始。
2.1945年,《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整风运动结束。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夺取城市,取得革命 的最后胜利。 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 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 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3.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 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 理论。它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 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 发,独创性地发 展了马克思列 宁主义关于革命 的理论。
抗日战争时期,党总结了以前两个阶段的经验,建 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伟大的抗日战争。 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 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作了集中概括:"一 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 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 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 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 人的主要武器。这些都是我们区别于前人的。依靠 这三件,使我们取得了基本的胜利。"
3.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 设这三个基本问题的认识是逐步明确的。 大革命失败后,党对武装斗争的认识有了提 高,发动了武装起义,建立了党领导的人民 军队,开展农村游击战争,开辟了建立人民 政权的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就是无产 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 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 命总路线的展开和具体化,指明了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具体发展方向。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 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20世纪的伟大历史事 件,具有重大意义。
论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的开辟观点

论中国⾰命的新道路的开辟观点1927年⼤⾰命失败后,党的⼯作重⼼开始转向农村,在国民党的统治下,中国社会的半殖民性质没有改变。
中国⾰命转⼊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国民党统治集团捕杀的⽹罗张遍了全中国,⾰命的⼯会、农民协会等也被查禁或解散,⼯农运动⾛向低潮,反⾰命⼒量⼤⼤超过了有组织的⾰命⼒量。
在这种严酷的背景下,怎样继续坚持⾰命?中国⾰命的道路应该怎样⾛?⽑泽东等为⾸的中国共产党⼈最先警醒,开始了长期的艰苦的探索。
1928年10⽉和11⽉,⽑泽东在《中国的红⾊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的⽃争》等⽂章中,分析了处于⽩⾊政权包围的环境中,农村⾰命根据地政权发⽣.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提出了“⼯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30年1⽉,⽑泽东在《星星之⽕,可以燎原》⼀⽂中,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种深刻⽭盾,认为现时的红⾊政权虽然还很⼩,但是中国⾰命肯定会很快发展起来。
这篇⽂章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先在农村建⽴和发展红⾊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泽东深⼊分析了近代中国的国情,论述了中国⾰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进⼀步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整体战略思想。
从此把经过长期武装⽃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命道路确⽴下来。
(⼀)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争1927年8⽉,中共中央在汉⼝召开紧急会议(⼋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地⾰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针。
⼋七会议以后,举⾏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州起义。
中国⾰命由此发展到了⼀个新阶段。
(⼆)⾛农村包围城市的⾰命道路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地⾰命,开展武装⽃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命⼼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民的集体奋⽃,凝聚了党和⼈民的集体智慧。
2-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具有现实可能性。
第一,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使中国没 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 这为农村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条件。
第二,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并 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但广大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 节,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 原因。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建设新型人民 军队的基本前提,也是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根本准则和 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
农民送子弟参军
人民军队宗旨具体体现在其基本任务上,即打仗、 筹款、做群众工作。
( 3) ( 2) (1) 做 筹 打 群 款 仗 众 工 作
红军战士笔记本中记 载的红军三大任务
在井冈山上,毛泽东从理论上分析了中国的 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原因和条件。
1928年10月毛泽东 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 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 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 围的环境中,农村革命 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 的原因和条件。
1928年11月,毛泽东在《井冈山的 斗争》一文中,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 的思想,即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 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 据地为依托,三者密不可分,是一个统 一的整体。这一思想的提出,为农村包 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 作风建设,必须把党的思想和党的政治路线结合起来。这些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主要经验,是毛泽东建党 思想的主要特点。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大法宝的提出过程
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 的建设这三个基本问题的认识是逐步明确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无产阶级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政治纲领:推翻压迫建共和——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经济纲领:两个没收一保护——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民族科学大众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一、政治纲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动的必要形式”。
1、“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是由各阶级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伪地位决定的。
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必然成为新民主主义国家构成的基本部分,而无产阶级是领导力量,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人们在内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2、政体是指政权的构成形式,就是指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什么形式来组织政权机关,与新民主主义政权相适应的政体是采取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3、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革命中,一定时期采取的国家形式,是一种过渡性质,却是“不可移易的必要形式”。
新民主主义政治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是过渡性的。
无产阶级的领导、无产阶级军队等将保证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因此,新民主主义政治的终极前途是社会主义。
二、经济纲领1.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不合理的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制度的根基,也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
因此,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实现耕者有其田,既是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之一,也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生产的必要前提,同时还是调动革命主力军──农民起来参加革命、支持革命的首要问题。
毛概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总结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总路线基本纲领革命道路基本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1)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2)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一)近代中国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社会性质和社会矛盾)演变过程5个关键点:《天津条约》(进一步加深)《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北京条约》--------《辛丑条约》(完全沦为)《马关条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中国仍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仍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总结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六大特点:第一,半封建第二,半资本主义第三,半独立第四,半殖民地第五,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第六,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
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是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矛盾是主要矛盾(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社会性质决定社会矛盾决定革命任务决定社会性质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自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来,发生了新的变化,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1919年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近代中国革命包括:P书上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条件6:社会条件:中国人民斗争(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壮大和工人运动发展(自在阶级——自为阶级)思想和文化条件:新文化运动思想武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转折点: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实现标志:中国共产党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同点①社会性质: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而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关于中国人民革命的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使中国走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使革命走向成功,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人民大众的革命。
首先,这种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其次,它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此称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在不断总结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成熟和发展起来的。
总之,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系统的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指出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治路线,其内容主要是: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它们压是在中国人民的头上三座大山,推翻三座大山,才能迎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
”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就是以农村包围城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革命道路 和平斗争 (非暴力革命) 武装斗争
(暴力革命)
城市中心 农村中心
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领导工人运动。 对于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缺 乏足够的认识。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召开八七会议,在会议上毛泽 东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武 装斗争的重要性。 1928年《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 山的斗争》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 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统一战线基本策略路线在中国 革命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运用
国民革命统一战线(1924——1927大革命时期)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1927——1937土地革命时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1945抗日战争时期)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5——1949解放战争时期)
对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
法论意义。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
1939年,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中 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 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 要的法宝。”
1、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的极端重要性 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的。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 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 性所决定的。
凶残
武装斗争
可能性
1.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客观 条件 红色政权 存在发展 的条件 主观 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选择什么样的革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他们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创建农村根据地的过程中,分析中国红色政权存在的原因和条件,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回答“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疑问,初步形成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1938年11月,《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农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
它独创性地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在总结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第一是统一战线。
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是由近代中国的阶级状况决定的。
近代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
无产阶级人数少,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人数少但力量强,广大中间阶级人数多。
无产阶级必须联合广大中间阶级,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获得胜利。
其次由于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中国革命的不平衡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采取正确的统一战线策略,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夺取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建立统一战线最根本的经验就是必须正确处理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对资产阶级实现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第二是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凭借反革命暴力对付中国人民,人民没有议会可以利用,也没有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只有以武装的革命对付武装的反革命。
另外必须建立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也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
第三是党的建设。
中国革命要获得胜利,必须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又处于长期的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中,党内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是党内思想上的主要矛盾。
这决定了要建设一个群众性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毛泽东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这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显著特点。
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同时,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逐步形成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它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大国进行革命的问题,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发展规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指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前提。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伟大历史事件,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斗争,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世界和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