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

合集下载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1、吃粽子: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粽子最初是用来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也有说法是说屈原投江那后,人们不忍心江中的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后来就有了吃粽子的习俗。

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

2、扒龙舟: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春秋之前,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一些部族会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以龙舟竞渡的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这是五月初五龙舟赛最初的样子。

扒龙舟历史悠久,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

3、挂艾草与菖蒲:端午节这天人们会在在门上挂艾草与菖蒲,因为艾草和菖蒲都有驱除蚊蚁的作用,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4、拴五色丝线:五色丝线是由青、红、白、黑、黄五种颜色的丝线搓成,在端午节这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驱邪。

5、佩香囊: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

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

6、洗草药水: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日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是药,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7、打午时水:午时水,即是在端午日午时于井里打上来的水。

古人把打上来的午时水视为大吉水,这天的午时阳气最盛,端午日午时驱邪最佳,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效果。

8、避五毒:端午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避五毒的习俗。

其实这是由于北方夏季天气燥热,瘟疫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这才让北方古人逐渐形成“避五毒”、“躲端午”等习俗。

9、饮雄黄酒: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

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

端午节的禁忌有哪些1、已婚女人不在娘家过夜,民间的说法是出嫁的闺女走娘家,必须在端午节之前回婆家,也就是不在娘家过端午节。

端午节的介绍及风俗

端午节的介绍及风俗

端午节的介绍及风俗端午,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是初夏时节最富人情味的节日。

那么大家知道中国端午节文化习俗吗年年过端午,但是你知道端午的来历,有哪些习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端午节的介绍及风俗,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端午节的介绍及风俗篇1一、端午节介绍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夏历五月初五,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

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重午、午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是全年四大节之一。

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

端午节又叫“五月端”。

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因此,人们又把五月端午节说成是“小孩节”或“娃娃节”。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纳西族、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族、普米、鄂温克、裕固、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午祭正式被韩国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已获得成功,这对我们中国人本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端午节的详细内容

端午节的详细内容

端午节的详细内容端午节,或称为端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一年中以阳历五月初五日为节日。

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端午节的文化内涵、起源传说、庆祝方式和习俗。

一、文化内涵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纪念和缅怀爱国诗人屈原,并进行祭祀和赛龙舟等活动。

端午节中最为重要的是龙舟比赛,寓意着团结协作和互助互爱。

在端午节中,人们也会挂菖蒲、艾草等植物,在居室中布置花灯,制作粽子,并悬挂五色丝线等饰品,以祈求平安和幸福。

端午节也是传统的医食节日。

人们相信,在这一天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经受晒艾等习俗,可以预防疾病保健康。

二、起源传说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也是端午节的主角。

他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被当时的政治权贵所排挤,流落到江南。

在这段时间里,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反映了他和人民的痛苦和苦难。

但他在楚怀王的嫉妒和无理打压下终究无法挽回,最后只能回归故乡。

后来楚国被秦国所灭,屈原失去了家园,终于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身到江中,以身殉国。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为国捐躯的伟大文学家和历史人物,将五月初五设为屈原的忌日,也就是端午节。

为了奋发向上、鼓足干劲并能够取得勇敢、顽强、积极和进取的思想精神,在这一天还会有赛龙舟活动。

三、庆祝方式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

在端午节的这一天,人们会参加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赛龙舟,这一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背景。

在中国古代,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并防止龙虫横行,以及保佑海运航海的安全。

赛龙舟也被人视为一个重要的民俗运动,在亚洲、欧洲、美洲和澳洲等众多国家和地区均有开展。

此外,人们还会挂菖蒲、艾草等草木,制作超大型鲜花龙舟和华丽的灯笼,以及互相赠送和分享粽子,亲戚朋友团聚,共同庆祝这一传统节日。

端午节简介

端午节简介

端午节简介什么是端午节端午节(Duanwu Festival)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始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最初是用来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

后来,端午节也逐渐演变为庆祝夏季到来和祈福的节日。

端午节的时间端午节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根据阳历来算大约是每年的6月份。

由于农历和阳历之间的差别,具体的日期会有所浮动,但大致在6月初。

这一天也是农历中的午月,故称为“端午”。

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的由来与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有关。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

据传,他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致力于反对强大的秦国并救国。

然而,屈原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被秦国的统治者所陷害并放逐。

在放逐期间,屈原为自己的国家感到无尽的忧伤,最终选择在汨罗江投身而亡。

当地居民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划船寻找屈原的遗体,并且还在江中撒下了大米给屈原的魂魄。

为了防止鱼虾等动物吃掉屈原的遗体,人们还制作了粽子,将其投入江中,希望鱼虾们吃到粽子后不再伤害屈原的遗体。

这些传统活动逐渐演化成了今天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习俗和庆祝活动1. 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活动之一。

人们会组成龙舟队伍,乘坐装饰华丽的龙舟,划着橹竿在江河湖海中竞渡。

这项活动不仅展示了人们的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也是对屈原故事的一种纪念。

2. 吃粽子吃粽子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习俗之一。

粽子是一种用糯米和馅料包裹在竹叶或者菖蒲叶中蒸煮而成的传统食品。

馅料的种类多样,包括豆沙、咸肉、蛋黄等等。

吃粽子也是纪念屈原的传统,人们认为吃粽子可以驱邪避祸,预防疾病。

3. 赛鸽子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举行赛鸽子的活动。

参赛者会训练自己的鸽子,在比赛开始时同时放飞,看谁的鸽子先回到家中。

这个活动也是一种娱乐和传统文化的展示。

4. 草药插艾有些地方会在端午节这天插艾草,艾草有驱邪和辟邪的作用。

人们将艾草插在门楣下、床铺上等地方,以驱除疾病和不好的运气。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端午节就要来了,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你了解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蒲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一说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的忌日),与春节、中秋等节日同属东亚文化圈的中国大陆、日本、韩国、台湾、越南的重要传统节日。

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

端午节的佩饰旧时江浙一带端午时妇女的一种饰物。

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

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

《清嘉录》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

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

”健人一说与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骆虎状,妇人皆戴之,”似此则当有驱邪辟疫之作用;一说即古时的步摇,纯为妇女装饰品(蔡云《吴献》注)。

儿童头上还会用雄黄酒画上一个“王”。

宝豆娘,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

多见于江南。

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

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

《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

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

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真。

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

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

《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

能噬食鬼魅,……亦辟恶”。

端午节 百度百科

端午节 百度百科

端午节百度百科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百度百科作为中国最大的百科全书,对于端午节的传统、来源、习俗、饮食等方面有着详细的介绍。

一、节日传统端午节起源于古代中国,传说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也有人认为是纪念民间英雄五虎上将。

而屈原和五虎上将成为端午节的两个主要源流,形成了复杂而丰富的多元文化。

二、节日习俗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包括:赛龙舟、挂菖蒲、吃粽子、佩香囊等。

成为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文化现象之一,这些习俗早已渗透到了百姓生活的各个领域。

三、节日饮食端午节的饮食文化也是非常丰富多样的。

粽子是端午节的主食,不同地方的传统口味也有所不同,如南方的甜粽子和北方的咸粽子。

除粽子外,赛龙舟时还需要吃饺子、面粉圆等成为必不可少的食品。

四、节日意义端午节作为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意义。

不仅呈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之丰富多彩,也是寄托了人民对故乡的深深感情和爱国情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类思想智慧。

五、节日现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形态的不断演化,端午节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演绎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互动性,而各大商家也纷纷借此机会推出各种各样的传统产品,促进了文化与商业的交流。

六、结语综上所述,端午节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是国人心中的一样深情史迹。

通过百度百科,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端午节的来龙去脉、传统文化、现状发展等多重层面的内容。

希望在未来,我们能够不断推动和传承端午节的文化之美,也让这一民族传统节日在未来的岁月里更加长盛不衰。

端午节有什么意思含义_端午节由来

端午节有什么意思含义_端午节由来

端午节有什么意思含义_端午节由来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端午节有什么意思含义,仅供参考,欢迎阅读!端午节有什么意思含义含义一: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

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含义二: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本名端五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天长节。

端是“开端”、“初”的意思。

初五可以称为端五。

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月初五就叫做端午。

其他含义:1.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所端午节又叫“五月端”。

2.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为了避讳,改五为午,从此,端午之称更加普遍。

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端午的由来四种大众传说传说一: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端午的由来简介_有什么来历

端午的由来简介_有什么来历

端午的由来简介_有什么来历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

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吗?端午节的来历是什么?下面一起随店铺来看看关于端午的由来介绍吧。

端午节的简介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或Double Fifth Festival)又称为端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图解端午节日,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

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国“端午节”名列其中。

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的由来介绍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端午节祝福语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