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分析—颐和园共29页文档

合集下载

颐和园建筑分析 PPT课件

颐和园建筑分析  PPT课件

植物 和 建筑
佛香阁
佛香阁始建于清乾隆时期,位 于万寿山南麓的中部,是颐和 园南北中轴线上最重要的核心 景观建筑组群。整个景区占地 依山傍水的大型 约8000平方米,以排云殿为中 建筑周围的植物配置 心,由排云门、玉华殿、云锦 也需要大手笔,满山 殿、二宫门、芳辉殿、紫霄殿、 郁郁葱葱,给整个画 排云殿、德辉殿及连通各座殿 面先铺上底色,再用 堂的 游廊、配房组成。佛香阁 建筑加以点缀,风景 是颐和园的标志,也是我国古 建精品之一,有很高的建筑艺 效果甚佳。 术价值。
颐和园的彩画作
• 始建于1754年,复建于1886年的颐和园长廊在经历了1940年、1959年、 1979年的三次重绘后,现在是苏式彩画的最集中之地。 • 颐和园中苏式彩画也是全国最集中的地方。统计显示,颐和园古建筑 面积达6万余平方米,而其中约5万多平方米的古建筑上采用了苏式彩 画,可见,苏式彩画在登峰造极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中的重要地位。
青砖绿树,奇石异 草,中国古典园林造型 元素的巧妙运用,使景 点意蕴深远。
植物
宝云阁
随着时令的变更, 一年之中,不同季节的 园林景致各异。北方的 冬天万木枯落,常绿树 种的应用,以及雪景的 营造显得忧为重要。
植物
谐 趣 园 荷 池
水面碧波涟漪, 池边垂柳芊芊。 水边植柳,不但 身姿优美,在水 中的倒影也是园 林水景中不可忽 视的造景元素。
景观要素的组合
主景升高 首先通过地形的高低处理来吸引人的注意,抬 高地形以突出主景的手法。佛香阁体量庞大,位 于湖面的中轴线上,布局上的中心并不足以让其 成为控制全园的主景观,更主要的是其处于万寿 山的山腰上,成为里面上的制高点,突出其构图 的中心位置。即利用主景升高法表现主从关系。
植物

中国古代皇家园林赏析——颐和园

中国古代皇家园林赏析——颐和园

提到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不得不说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园之一,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地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地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地造园准则.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余处,余间古建筑,面积万多平方米,古树名木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地代表性建筑.颐和园,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地皇家园林.历史悠久地中国园林,都刻意追求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颐和园博采各地造园手法,既有北方山川地雄浑宏阔,又有江南水乡地清丽婉约,并蓄帝王宫室地富丽堂皇和民间宅居地巧别致,成为中国最著名地古典园林.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宫廷区——以庄重威严地仁寿殿(勤政殿)为代表地宫廷区,包括勤政殿、二宫门两进院落等,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地主要场所.占地公顷,占全部面积地.b5E2R。

山前湖景区——前山前湖景区占地公顷,为全部面积地,是颐和园地主体.前山即万寿山地南坡,东西长约,南北最大进深,山顶相对水体平面高出余米;前湖即昆明湖,南北长,东西最宽处,湖中布列一条长堤,三个大岛,三个小岛.长堤“西堤”及其支堤将前湖划分为里湖、外湖、西北水域等三个面积不等地水域,“里湖”面积最大,约公顷,“外湖”水面约公顷.万寿山南麓地中轴线上,金碧辉煌地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地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顶地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锁,气势磅礡.巍峨高耸地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蜿蜒曲折地西堤犹如一条翠绿地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形态互异.烟波浩淼地昆明湖中,宏大地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地“海上仙山”.p1Ean。

中国古典景观设计分析之---颐和园

中国古典景观设计分析之---颐和园

谐趣园
艺术特色
颐和园作为一座皇家园林,它很好的体现出了皇家园林的华贵和精致。 整个园林依照固有的山水地形加以改造,构成了它本身的大框架。又通过 建筑的精巧布局使得全园非常的有秩序。颐和园的设计运用散点透视手法, 取得建筑全而齐,不显杂乱;景物广布,不显分散的效果,利用多种手法 使得园中景色丰富,空间变化多样,给人以多视角的赏景视线。这些在颐 和园自身都非常好的体现出来了。 为了显示皇家的威严和权势,北方宫苑 在不同程度上都采取对称的布局,宫苑内建筑群的安排有一定的主轴线,具 有严整对称的秩序美。受皇家事严整和皇宫尚严整的思想影响,颐和园的某 些部分是轴线布局。此外,颐和园还具有皇家园林的两大特色:巨、丽。北 方宫苑风格之巨,表现为园里山大、水大、建筑物数量多、体量大。颐和园 囊括了整个万寿山、昆明湖, 拥有3000余间的宫殿园林建筑
颐中 和国 园古
典 景 观 设 计 分 析 之
背景信息
❖ 园区简介: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 位于北京城西北郊约 10 km。其中,以昆明湖为主的水面占全园总面积的3/4, 以万寿山为主的陆地占全园总面积的1/ 4。全园有各种 形式的古建筑3000余间,各种乔灌木10万多株。园内有 清如明镜的湖水,葱郁秀丽的山峦,金碧辉煌的宫殿,精巧 别致的亭阁;规模庞大,气势宏伟,景色怡人,是中国古典 园林中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典范,也是举世罕见的 古典园林珍品。 颐和园是现存最完整,也是造园艺
颐和园的设计运用散点透视手法,取得建筑全而齐不显杂乱;景物广布,不显分 散的效果。主要有万寿山和昆明湖所组成,皇帝下令要在园林中体现“福、禄、寿” 三个字,雷家第七代雷廷昌他设计了一个人工湖,将这个人工湖挖成一个寿桃的形 状,从万寿山望下去,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一个大寿桃。而十七孔桥连着的湖中小岛 则设计成龟状,十七孔桥就是龟颈,寓意长寿。“福”字将万寿山佛香阁两侧的建 筑设计成蝙蝠两翼的形状,整体看来成了一只蝙蝠,蝠同“福”,寓意多福。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颐和园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颐和园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颐和园颐和园的园林建筑,继承了我国古代园休艺术的传统特点和造园手法,并且有所发展。

颐和园园林布局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水取胜。

广阔的昆明湖水面,是园林布置极好的基础。

园的周围共有十三里(六公里半),全园面积四千三百多亩(约三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仅占四分之一,在当时北京诸园中是水面最大的一个。

因此,设计人抓住了水面大这一特点,以水面为主来设计布置。

主要建筑和风景点都面临湖水,或是俯览湖面。

当时取名“清游园”,也就是清波满园的意思。

湖山结合,是颐和园的又一特点。

位于广阔的昆明湖北岸,存一座高达五十八米的万寿山,好像一座翠屏峙立在北面。

清澈的湖水好像一面镜子,把万寿山映衬得分外秀丽。

湖山景色密切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古代的造园艺术家和工匠们,在设计和建造这座园林的时候,充分利用了这一湖山相连的优越自然条件,适当地布置园林建筑和风景点。

如抱山环湖的长廊和石栏,把湖和山明显地分清而又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伸入湖中的知春亭,临湖映水的什景花窗,建造在湖边山麓的石肪等等,都巧妙的把湖山绪合在一起。

鲜明对比的手法,是颐和园园林布局的另一特点。

我们在颐和园中,不仅可以看到有建筑壮丽、金碧辉煌的前山,还可以看到建筑荫蔽、风景幽静的后山;不仅可以俯览浩荡的昆明湖,还可以漫步怡静的苏州河(后湖);不仅有建筑密集的东宫门,还有景物旷野的西堤和堤西区。

处处有阴阳转换,时时有矛盾开展,才觉山穷水尽,忽又柳暗花明,使游人心情随着抑扬顿挫。

“借景”的造园技法,是我国古代造园工匠多年积累的经验,在颐和园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设计时不仅考虑到园里建筑和风景点互相配合借用,而且把四周的自然环境、附近的园林以及其他建筑物,也一并考虑在内。

当我们转过仁寿殿来到昆明湖东岸的时候,西山的峰峦,西堤的烟柳,王泉山的塔影,好像都结合在一起,也成了颐和园中的景色。

这种不仅园里有景而且园外也有景的“借景”手法,使园的范围更加扩大,景物也更加丰富。

颐和园建筑分析共26页

颐和园建筑分析共26页

景观要素的组合
主景升高 首先通过地形的高低处理来吸引人的注意,抬
高地形以突出主景的手法。佛香阁体量庞大,位 于湖面的中轴线上,布局上的中心并不足以让其 成为控制全园的主景观,更主要的是其处于万寿 山的山腰上,成为里面上的制高点,突出其构图 的中心位置。即利用主景升高法表现主从关系。
植物
颐和园宜芸馆石庭
家园林中,也正因为如此,应用极窄的苏式彩画不仅在其发源地——
江南难寻其踪,在应用最多的北京也只是一脉单传。
颐和园的彩画作

长廊彩画长廊的枋梁上绘有人物、山水、花鸟、风景绘画。其线
条细腻,形象逼真,立体感强。其中约200幅人物故事彩画出自民间
传说、神话故事、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林造型 元素的巧妙运用,使景 点意蕴深远。
植物
宝云阁
随着时令的变更, 一年之中,不同季节的 园林景致各异。北方的 冬天万木枯落,常绿树 种的应用,以及雪景的 营造显得忧为重要。
植物
谐 趣 园 荷 池
水面碧波涟漪 ,池边垂柳芊芊 。水边植柳,不 但身姿优美,在 水中的倒影也是 园林水景中不可 忽视的造景元素 。
植物 和 建筑
佛香阁
佛香阁始建于清乾隆时期,位 于万寿山南麓的中部,是颐和 园南北中轴线上最重要的核心
景观建筑依组山群。傍整水个的景大区型占地 约心殿8,、0建 也0由二0筑 需平排宫周要方云门米门、围大,、芳的手以玉辉植笔排华殿物,云殿、配满殿、紫置山为云霄中锦殿、 排云郁殿郁、葱德辉葱殿,及给连整通个各画座殿 堂的面游先廊铺、上配底房色组,成再。佛用香阁 是颐建和筑园加的标以志点,缀也,是风我景国古 建精效品果之甚一,佳有。很高的建筑艺
颐和园的彩画作

长廊,因其绘制了14000余幅彩画而当之无愧地被列入吉尼斯世界

北京颐和园赏析

北京颐和园赏析

北京颐和园赏析北京颐和园赏析一、简介北京颐和园是一座著名的古典园林,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郊,占地面积达到290公顷,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

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颐和园一直备受赞誉。

因其美丽的自然景观和极具丰富文化内涵的建筑,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类文化遗产之一。

二、由来颐和园的建筑历史可追溯到18世纪中叶,当时的清朝皇帝雍正开始在这里修建一个名为“万园之园”的大型宫苑。

后来,该宫苑先后经过乾隆、嘉庆、咸丰、同治、光绪等多位皇帝的修缮和改建,才逐渐形成了如今的模样。

三、景点1. 昆明湖颐和园的核心景点“昆明湖”,是一个人工湖泊,由一系列的水渠和河道组成。

作为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昆明湖有许多精美的景观,如鹿鸣喷泉、龙亭、苏州街等。

游客可以在湖上划船,欣赏周围景色。

2. 万寿山位于颐和园中心,是颐和园的主峰。

从山上可以俯瞰整个园区,尽览风光。

登顶万寿山,可以看到蹬蹬山、畅春园、长廊等诸多景观。

3. 迎宾殿迎宾殿又称前殿,位于颐和园入口处。

它是颐和园主要的建筑之一,也是颐和园对外开放的建筑之一。

迎宾殿是一座典型的清水砖木结构,采用单檐歇山顶,它是作为夏季工作和接待外宾的地方而建造的。

目前,迎宾殿内设有展览厅,展示的是颐和园的历史和文化资料。

4. 乐寿堂乐寿堂是颐和园宫殿群的中心建筑,也是颐和园皇家花园的核心。

它是以宣德殿为中心,建造的一座三层高的建筑。

乐寿堂的前门有一对大型铜狮子,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珍贵艺术品。

5. 万春园万春园是颐和园园内主要的花卉展示区,从四月到十月,每年都会有不同种类的花卉在这里展出。

园内种植的花卉主要有牡丹、菊花、玫瑰等品种,色彩斑斓,格外美丽。

四、赏析颐和园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园林,更是一部人类文化艺术史。

这里汇聚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雕刻、园林石、画等多种文化艺术形式的精华。

颐和园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景观,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中国园林建筑与造园艺术。

颐和园建筑分析

颐和园建筑分析

颐和园建筑分析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位于北京西郊。

建于18世纪中叶,面积达到293公顷。

颐和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景观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颐和园的建筑进行分析,揭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一、整体布局颐和园分为两个主要区域:万寿山和昆明湖。

万寿山区域包括假山、湖泊、楼阁等景点;昆明湖则是人工挖掘建成的水景区域。

这两个区域通过美丽的连廊相连,构成了颐和园独特的整体布局。

整个园林的主要轴线从南向北延伸,呈现出南北相连的景观。

二、建筑风格颐和园的建筑风格主要受到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影响,同时融入了西方建筑元素。

颐和园的建筑融汇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庄严、华美与西方建筑的精细与对称。

园内的建筑多为仿古建筑,包括宫殿、亭台、楼阁等。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当属颐和园中的宝慈寺、清漪堂和万寿山长廊。

宝慈寺作为颐和园内规模最大的建筑,也是最为庄严华丽的寺庙建筑之一,是颐和园的核心元素之一。

寺内供奉的观音像高达30多米,造型精美,堪称中华文化的瑰宝。

清漪堂是颐和园里著名的一座仿古丽宫。

建筑坐北朝南,仿造了南方建筑的特点。

清漪堂主体建筑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建筑高度为24米,造型宏伟壮观,被誉为“颐和园第一建筑”。

万寿山长廊是颐和园内最长的走廊,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连廊之一。

其全长达728米,共有273间房间。

长廊上装饰着精美的画和雕刻,是颐和园建筑艺术的代表之一。

三、园林艺术颐和园不仅是建筑的杰作,同时也是园林艺术的典范。

园林中充满了大量的小桥流水、假山景观和奇石,以及精心设计的温室花房等。

这些景点的布局既符合自然规律,又充满了设计者的智慧。

园内的湖泊、池塘融入了自然山水和人工开凿的元素,形成了宛如画卷的景色。

在昆明湖畔,人们可以乘船游览,欣赏湖光山色,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神秘。

四、文化内涵颐和园作为清代皇家园林,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的象征。

颐和园以人文景观为核心,汇集了文学、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

颐和园园林要素分析

颐和园园林要素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之颐和园;一历史背景;颐和园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是三山;二基本概况;颐和园(theSummerPalace).颐和园;三颐和园的造园手法;①颐和园的理水工程;理水:是中国古典园林四大造园手段之一,是古代造园;河湖溪涧的艺术概括,以聚或分的方式,构成湖海、池;措施:?疏导水源,引自玉泉山水;?挖大型人工湖;?在湖中修建长提和岛屿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之颐和园一历史背景颐和园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186 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 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

到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烧毁了许多建筑物。

1903年修复。

后来在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49年之后政府不断拨款修缮,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二基本概况颐和园(the Summer Palace).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近郊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千米。

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之一。

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三颐和园的造园手法①颐和园的理水工程理水:是中国古典园林四大造园手段之一,是古代造园者基于对自然河湖溪涧的艺术概括,以聚或分的方式,构成湖海、池沼、溪涧、泉源等水体,并以山石点缀为驳岸、石矶、港汊,表现出水面的平远辽阔或水径的曲折幽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