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分析之无锡寄畅园【精选】
试论寄畅园的特色

往南便是三层的“凌虚阁”高出林梢,可俯瞰全园之景。再折而西,跨润过桥 登假山上的“卧云堂”,旁有小楼“邻梵”,“登之可数(惠山)寺中游人”。 循径往西北为“含贞斋”,阶下一古松。出含贞斋循山径至“鹤景”和“栖元 堂”,“堂前层石为台,种园的总面积为9900平方米,园内的山水骨架构成了园景的核心。水池偏东, 池西聚土石为假山,两者形成了山水骨架的主体。据统计,假山约占全园面积 的23%,水面占17%,两者一共占去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总结:
寄畅园这座山麓别墅类型的园林以其独特的空间布局艺术特征吸引了无数游客 的眼球。从总体布局到山水骨架、建筑格局以及园内景点等方面,寄畅园都展 现出了其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在这里,游客可以享受到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 美丽景观和宁静和谐的氛围。
通过对寄畅园空间布局的艺术特征进行深入了解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 和欣赏园林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试论寄畅园的特色
寄畅园:江南水乡的璀璨明珠
当提到寄畅园,许多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幅美丽的江南水墨画。这个位于 无锡市惠山脚下的古典园林,被誉为江南四大名园之一,以其独特的景观和深 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游客。
1、环境特色
寄畅园位于无锡市西郊,依山傍水,环境幽雅。它以自然山水为基础,巧妙地 利用地形,将湖光山色与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园内的建筑布局精巧,亭台楼阁、 廊榭轩馆错落有致,使得整个园林显得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
五、植物配置
寄畅园内的植物配置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园内树木茂盛,绿草如茵,更有 假山、水池等元素相互映衬。植物配置与园内建筑、山水等元素相互融合,形 成了一个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美丽景观。
六、借景艺术
寄畅园在空间布局上巧妙地运用了借景艺术。通过借景,将园外的锡山龙光塔 等景观引入园内,使园内景色更加丰富多彩。这种借景艺术的运用,不仅增强 了园林的空间层次感,也使得园内景色更加多样化和生动化。
论中国古典园林审美寄畅园景观特点分析

论中国古典园林审美寄畅园景观特点分析第一篇:论中国古典园林审美寄畅园景观特点分析论中国古典园林审美——寄畅园景观特点分析摘要:江南园林地域范围小,又因江南气候温和湿润、水网密布、花木生长良好,园石、常绿树较多,所以园林景致较细腻精美,园林艺术格调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
寄畅园的成功之处在于她“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练的园,古拙的树,巧妙的景”。
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
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关键词:古典园林造园艺术自然精神境界山水景观苏州园林寄畅园正文: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涵盖宽泛,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
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
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
因为不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官僚地主,他们既贪图城市的优厚物质享受,又想不冒劳顿之苦寻求“山水林泉之乐”。
因此,他们的造园,除了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幽美的山林景色,以达到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
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
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
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
无锡寄畅园简介

无锡寄畅园,坐落在惠山东麓,其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是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
全园虽小,但因布局巧妙,造园手法精妙,空间变幻巧妙,给人以小中见大、身临其境之感。
下面是寄畅园的简介:寄畅园是中国江南古代园林代表作品之一,位于惠山古镇4A景区惠山东麓,前临溪流,后倚竹冈。
全园以巧妙的借景、因地制宜、精巧玲珑等建筑手法和别致的建筑布局将园外美不胜收的惠山寺众山之景和园内潺潺流水的锦砾山和狭长土地联系起来,使园内外的山光水色和园林建筑融为一体,给人以小中见大之感。
园内古木众多且都经过了百年甚至数百年之久,故有“古惠山名园”之美誉。
整个园林以山水为主,园中建筑以廊桥、亭子为主,融和了南方和北方的建筑风格。
廊桥和亭子在园中错落有致,让人在游览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人的建筑之美。
此外,寄畅园的四季景色也非常迷人。
春天,园中的梅花、樱花、海棠等花卉竞相开放,花香四溢;夏天,园中的竹林和芭蕉给人以清凉之感;秋天,园中的桂花、菊花争奇斗艳;冬天,园中的蜡梅和翠竹为人们带来一丝生机。
寄畅园的历史也非常悠久。
它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几经变迁,最终成为了如今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
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次变迁是清康熙年间,园归侍郎王兰治所有,他在园中建书楼藏书,取《兰亭序》所言“寄畅山水之间”句,把园林题名“寄畅”,并列入无锡“五园林”。
此外,在清朝乾隆年间,园主将此园作为贡品带入宫中,得到了皇帝的称赞。
这些历史事件使得寄畅园成为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总之,无锡寄畅园是一座非常值得一游的古典园林。
它以山水为主,建筑布局巧妙,空间变幻巧妙,给人以小中见大之感。
四季景色也十分迷人,让人流连忘返。
此外,它的历史悠久,曾被列为无锡“五园林”,并作为贡品带入宫中得到皇帝的称赞。
总之,无论是对于古典园林爱好者还是对于只是想欣赏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来说,无锡寄畅园都是一个不可错过的好去处。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无锡寄畅园如今已成为惠山古镇的一张名片,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游览。
寄畅园案例分析

4
园林设计讲求“寓诗情画意于自然景物
中”。陈从周教授在《说园》中说到: “中国 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 个综合艺术品, 富有诗情画意。叠山理水要造 成‘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境界”, 这话说 得非常贴切。众所周知, 园林历来是人们亲近 自然的一种介质, 对于生活在都市的人来说, 更是大多数人闲暇放松的乐土。寄畅园就是 这样的一个园林, 它的文化含量丰富, 个性特 征鲜明,同时又多彩多姿, 极具艺术魅力, 在中 国古代园林中可算得上是艺术的极品。
后其曾孙秦耀于万历年间大修,改建成“寄畅
园”。
A
2
寄畅园整体上可分为5 个区块:山水区、入口区、卧云堂
区、嘉树堂区和湖石假山区,主园路贯通这5 个区。山水区
占整个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二,是在基址原有地势地貌基础上,
通过“因高堆山,就底挖池”的造园手法塑造而来,是对基
址环境的理性利用和回应,也是寄畅园根据基址环境特征表
A
6
一·崇尚自然、妙造自然
寄畅园的造园思想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道法自 然”的思想观是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 寄畅园之所以崇尚自然、 追求自然, 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 而在于对潜在自 然之中“道”与“理”的追求。寄畅园为山麓园, 景物皆面山而 构, 纳寄畅园为山麓园, 景物皆面山而构, 纳园外山景于园内。在 营造建筑、山水与植物上遵循追摹自然的原则, 并竭力追求顺应 自然的天成之美。因此,寄畅园在形式上呈现出来的是不规则、 不对称的布局, 植物配置不按直线排列, 姿态自然天成, 不受人工 约束。在寄畅园的设计中虚实关系表现为山为实, 水面为虚; 近景 为实, 远景为虚; 景物为实, 倒影为虚等许多景致的对比, 这是受
寄畅园

寄畅园各位游客: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典范——寄畅园。
寄畅园是锡惠公园的园中园,位于锡山和惠山之间。
第一代的主人秦金,号凤山,因园子建在惠山的山谷里,因此,取名“凤谷行窝”。
第三代园主秦耀因蒙受不白之冤,被革职回乡,于是他寄抑郁之情于山水间,并用了8年时间对园子进行改造,并取王羲之“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荫”的诗句,将祖辈的“凤谷行窝”改名寄畅园,一直沿用至今。
寄畅园属于江南园林,但与苏州园林的精巧雅致相比,寄畅园总体给人一种“山林野趣、苍凉寥阔、古朴清旷”的风格,属山麓别墅园林。
它位于惠山东麓,占地约15亩,该园虽小,却能利用山水地形,精心布局,巧妙运用借景,将惠山,锡山风光揽入园中,以有限的空间,造无尽的意境,所以,康熙,乾隆两帝对寄畅园十分垂青,多次到寄畅园游览,乾隆更在颐和园仿建此园,就是今天的谐趣园。
寄畅园不仅体现了无锡园林的精髓,而且代表了我国明清两代造园艺术所达到的高超境界。
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游览线路:凤谷行窝──秉礼堂──含贞斋──八音涧──嘉树堂──七星桥──知鱼槛──郁盘──先月榭──锦汇漪──卧云堂──美人石──邻梵阁──凤谷行窝。
各位游客朋友,寄畅园的概况就介绍到这里,今天的游览线路是这样为大家安排的,从我们所在的凤谷行窝开始,经过秉礼堂,含贞斋我们来到的是九狮台,然后走过八音溅,经过鹤步滩,横跨“锦汇漪”的“七星桥”,就看见著名的知鱼监了,经过郁盘亭、美人石,最后到达邻梵阁,回到凤谷行窝。
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著名的“知鱼槛”了,园林中建筑的名字常含有深刻的文化底蕴,“知鱼槛”名字正源于《庄子.秋水》篇中庄子和惠子之间关于“鱼之乐”的对话,请抬头看这块匾额:庄子曰:条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寄畅园的景点

寄畅园的景点
寄畅园是一座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惠山古镇景区的古典园林,也是江南地区山麓别墅式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
以下是寄畅园的主要景点:
1. 八音涧:寄畅园中的一条溪涧,长约30米,宽约1米,溪水潺潺,石峰叠砌,清冽幽深。
传说中水流击石发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声音,因而名为“八音涧”。
2. 七星桥:寄畅园内的一座石拱桥,横跨在八音涧上。
桥身由三块石条并成,全长约2米,宽约米。
3. 知鱼槛:寄畅园内的一处观鱼建筑,位于七星桥北侧,长约15米,宽约
3米。
游客可以在此观赏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
4. 凌虚阁:寄畅园内的一座楼阁建筑,位于知鱼槛北侧。
凌虚阁高三层,长约12米,宽约8米,是园中的制高点。
游客可以登上凌虚阁,俯瞰整个寄
畅园的美景。
5. 嘉树堂:寄畅园内的一座建筑,位于凌虚阁西侧。
嘉树堂内种植着许多名贵的树木和花草,如桂花、玉兰、海棠等,环境幽雅清静。
6. 锦汇漪:寄畅园内的一处湖泊,长约60米,宽约20米。
锦汇漪湖水清
澈见底,四周景色如画,是园中的一大美景。
游客可以在湖边漫步或泛舟湖上,感受江南水乡的韵味。
7. 郁盘廊:寄畅园内的一条长廊,长约40米,宽约米。
郁盘廊曲折蜿蜒,横贯整个寄畅园,是园中的重要通道之一。
游客可以在此欣赏到园中的美景,并感受江南园林的独特魅力。
除了以上景点外,寄畅园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游的地方,如门厅、法帖碑廊、秉礼堂、含贞斋、九狮台等。
这些景点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寄畅园这一江南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
康乾最喜爱的江南名园无锡寄畅园

康乾最喜爱的江南名园无锡寄畅园寄畅园位于无锡滨湖区锡惠公园内,坐落在海拔329米的“江南第一山”惠山的东麓,属山麓型别墅园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和江南四大名园之一。
寄畅园池景“寄畅”二字源自王羲之的诗句:“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
寄畅园又名“秦园”,为北宋词人秦观的后裔、曾任兵部尚书的秦金建于明嘉靖初年(约1527年前后)。
寄畅园历岁500年,是故事最多的江南名园。
其盛衰兴废如一首历史长歌,吟唱着一个家族甚至是一个民族的命运变迁。
1952年,秦氏后人、末代园主秦亮工将其献给了国家。
亭廊寄畅园是康熙、乾隆最喜爱的,没有之一的江南园林。
自康熙23年(1684年)到乾隆49年(1784年)的一百年间,康乾各南巡6次,二人每次必游此园,并留下了许多题赞文字。
寄畅园的园名为乾隆御书。
康爱寄畅园的“山色溪光”,乾认为“江南诸名胜,唯惠山秦园最古”,故“爱其幽致”。
在寄畅园的白墙上可以看到“山色溪光”和“玉戛金枞”两块石匾,分别是康熙和乾隆的御笔,戛指流泉,枞指假山。
以寄畅园为范本,康在颐和园修“畅春园”,乾在圆明园修“廓然大公”(也称双鹤斋),又在颐和园修“惠山园”。
廓然大公如诗如画,尤以叠石为著,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
嘉庆帝也极为喜爱,他凑趣诗赞曰:结构年深仿惠山,名园寄畅境幽闲。
曲蹊峭茜松尤茂,小洞崎岖石不顽。
毁于战火的廓然大公寄畅园布局以山池为中心,各种景观绕水而建,以建筑凝练、古木参天,尤以借景巧妙、理水高致、叠石精彩而闻名天下,在江南园林中凤立鹤群。
寄畅园的水来自园外惠山寺附近的惠山泉。
惠山泉大名鼎鼎,被唐代茶圣陆羽封为“天下第二”,被中唐诗人李绅赞为“人间灵液”,被乾隆皇帝御封为“天下第二泉”。
惠山泉因此被简称为“二泉”,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二泉映月”和二胡大师瞎子阿炳。
惠山泉“锦汇漪”濒临水池,位于寄畅园的中心,池北的土山则与高高在上的惠山浑为一体,因其集汇众多美景而得名。
锦汇漪的池水明亮如镜,将山影、塔影、亭影、树影、花影、鸟影尽揽池中。
寄畅园

嘉树堂
嘉树堂是寄畅园最北面的一座建筑,游客站在堂前,南 面秀丽的锡山,山顶的龙光塔和园中的知鱼槛、郁金亭 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山地塔影”的奇妙景象。
涵碧亭
园内的大树参天,竹影婆娑,苍凉廓落,古朴清幽。以巧妙的借 景,高超的叠石,精美的理水,洗练的建筑,在江南园林中别具 一格 。
七星桥
七星桥横跨在锦汇漪上,由七块黄石板直铺而成, 平卧波面,几与水平,乾隆曾吟有“一桥飞架琉 璃上”之句,过桥就是嘉树堂,古屋三间,堂旁 有廊桥,通涵碧亭,亭四方架水上。
卧云堂
卧云堂系寄畅园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明万历二十至二十七 年(1592—1599年),坐西朝东,前后两进,中隔天井。 在清代早中期,其前进曾向东作扩建,并以康熙御书“山 色溪光”命名此堂,故又称御书碑厅。
邻梵楼
位于惠山寺侧,寄畅园20景之一。1980年重建。“邻梵阁”横匾为南 京尉天池所书,登临此阁,下有池水一泓,即惠山寺阿耨水,惠山寺 的全景也被凭借入园。
园内洞门分析
• 洞门的传统建构形 式主要有方门合角 式、圈门式、上下 圈式、莲瓣式、如 意式、贝叶式等。 其外形形状包括圆 形、方形、八方形、 葫芦形、梅花形等
月窗式
汉瓶式
著草瓶式
园内地铺分析
鹅卵石作为一 种纯天然的石 材,品质坚硬, 色泽鲜明古朴, 具有抗压、耐 磨耐腐蚀的天 然石特性,是 一种理想的绿
无锡锡惠公园 ——寄畅园
目录
• 1.地理位置 • 2.气候分析 • 3.寄畅园历史 • 4.道路分析 • 5.空间布局分析 • 6.水系分析 • 7.园内主要景点分析 • 8.漏窗,门洞分析 • 9.栏杆分析 • 10.植被分析
无锡地理位置
无锡,位于江苏省南部,长 江三角洲平原腹地,太湖流 域的交通中枢,北倚长江, 南濒太湖,东接苏州,西连 常州,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 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就 位于无锡。无锡自古就是我 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中国四 大米市之一。无锡同时也是 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我 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 素有布码头、钱码头、小上 海之称。无锡地处太湖之滨, 风景绝美秀丽,历史千年悠 长,是在江南蒙蒙烟雨中孕 育出的一颗璀璨的太湖明珠, 具有丰富而优越的自然风光 和厚重而悠长的历史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穿过含贞斋,来到 九狮台,始有山穷水尽 之感,然而从九狮台处 一折而变的豁然开朗, 锦汇漪由此映入眼帘, 从而造成“虚中见实” 之效。而且。还有些地 方处理为开门于不通之 处,映于竹石,有“实
中见虚”之意。
寄畅园的山石景观并 非是对自然物的简单 模拟或翻版,而是源 于自然、高于自然的 艺术,它追求的是 “虽由人作,宛自天 开”的艺术标准。
无锡寄畅园的演变与分析
自然美 空间美 艺术美
概况
寄畅园,坐落在无锡市西郊东侧 的惠山东麓,惠山横街的锡惠公 园内,毗邻惠山寺。寄畅园属山 麓别墅类型的园林。面积为 14.85亩,南北长,东西狭。园 景布局以山池为中心,巧于因借, 混合自然。又构曲涧,引“二泉” 伏流注其中,潺潺有声,世称 “八音涧”,前临曲池“锦汇 漪”。而郁盘亭廊、知鱼槛、七 星桥、涵碧亭及清御廊等则绕水 而构,与假山相映成趣。园内的 大树参天,竹影婆娑,苍凉廓落, 古朴清幽。
雨后夏景
点击添加标题
空间美
建筑与环境的巧 妙结合
景观元素的结合
注重整体的协调性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寄畅园就具有这种灵性, 它的灵性是通过园林建 筑与自然环境合一的空
灵绝配而造成的。
建筑作为人工景观, 其造型、色彩、体量 都是非常考究的,尤 其是园林建筑,因为 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所以,首先必须根据 园林规模、空间尺度 来安排其体量、造型
历史沿革
寄畅园又名“秦园”,园址在元朝时曾为二间僧舍,名 “南隐”、“沤寓”。秦瀚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06年) 之夏,“葺园池于惠山之麓”,园名亦称“凤谷山庄”。清 顺治末康熙初,秦耀曾孙秦德藻加以改筑。自清康熙二十三 年(公元1684年)到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的整整 一百年间,两个皇帝十二次巡游江南,每次都必游这里,留 下了许多诗章和匾、联。高宗乾隆认为“江南诸名胜,唯惠 山秦园最古”,且“爱其幽致”,因此绘图带回北京,在清 漪园(现在的颐和园)万寿山东麓仿建一园,命名为“惠山 园”(公元1811年改名为“谐趣园”),并在北京仿建了他
雪后冬景
点击添加标题
谢谢观赏
植物配置不按直线排列, 姿态自然天成,不受人 工约束。在山水、植物 等自然景物之外,园林 又引进了建筑、文学等 各门艺术,把人工美和 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 它也是受到了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以及儒家、 道家思想的影响,所以 创造出了“崇尚自然而 妙造自然”的自然山水 式园林。空间层次丰富 多姿,使之成为中国古 典园林借景的楷模。
等。
它将浓郁的自然美、建 筑美和人文美巧妙地结 合在一起。无论在规模 上、布局上还是规划经 营上,都具有精美的气
派。
秋景
点击添加标题
意境美
意境深远
实中见虚 虚中见实
形神兼备
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 上其他园林体系的最 大特点,就在于它不 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 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 最终目的,它追求的 是“象外之象”,即
点击添加标题
自然美
寄畅园在无锡市惠山 东麓惠山横街。万历 十九年(公元1591年 ),秦燿因座师张居 正被追论而解职。回 无锡后,寄抑郁之情 于山水之间,疏浚池 塘,改筑园居,构园 景二十,每景题诗一 首。取王羲之《答许 椽》诗:“取欢仁智 乐,寄畅山水阴”句 中的“寄畅”两字名 园。
中国的园林是以自然写 意山水园的风格著称的 。中国园林设计遵循的 也正是“法天象地”的 自然法则以及“天人合 一”的自然观。寄畅园 崇尚自然、追求自然, 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 形式美的模仿,而在于 对潜在自然之中“道” 与“理”的追求。寄畅 园为山麓园,景物皆面 山而构,纳园外山景于 园内。在营造建筑、山 水与植物上遵循追摹自 然的原则,并竭力追求 顺应自然的天成之美。
认为最好的五处江南园林,其余四处早已毁弃不存,只有 “惠山园”仍完好地保存在颐和园里。现在寄畅园中尚保存 着康熙“山色溪光”、乾隆“玉戛金枞” 御书石匾额各一方。
选石
叠山手法
点击添加文本
险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立体
意境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本与自然、高于自然 建筑美与自然美相结合
诗画的情趣 意境的含蕴
主要特点
春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