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畅园
寄畅园解读

《寄畅园》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展现了作者对逝去岁月的思念之情。
本文将对《寄畅园》进行解读,从题材、结构、意境等方面展开分析,旨在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寄畅园》的题材。
这首诗主要以描绘自然景色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故园的怀念之情。
诗中以"岸芷汀兰草"、"水萦风动蓼"等描绘自然景物的词句,展现了作者对园中美景的深切感受。
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对逝去岁月的缅怀之情,以及对亲友离散的思念之情。
可以说,《寄畅园》以自然景物为媒介,借以抒发人情感,表达作者对故园、亲友的思念之情。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寄畅园》的结构。
这首诗共分为四个小节,每节四句。
整首诗的结构简洁明了,每句诗都控制在七言绝句的格式内。
这种结构的运用使得整首诗的节奏感强烈,各节之间的联系紧密有序。
同时,作者运用了插句和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得诗句更加韵律优美,形象生动。
整体上,《寄畅园》的结构严谨有序,表达方式简洁明了。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寄畅园》所展现的意境。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园中的花草树木、江水风景等形象,营造出一幅宁静优美的画面。
同时,作者也通过描写园中人物的情感和动作,如"亦余心之所善兮"、"念彼昔之所適"等,进一步凸显了诗中的思乡之情。
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情感的交织描绘,诗中意境既表达了对故园的怀念和思念之情,又展现了对逝去岁月的回忆和留恋之情。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寄畅园》的主题和特点。
这首诗主题鲜明,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线,通过展现对故园的思念和对逝去岁月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故园、亲友的深切感情。
整首诗结构严谨有序,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清新宁静。
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情感的交融描绘,诗中形象生动,意境深远。
总之,《寄畅园》以其深情的笔触和唯美的意境,将作者内心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寄畅园》的解读,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首诗的内涵。
寄畅园历史介绍

寄畅园历史介绍
寄畅园是我国十大名园之一,是清代著名的苏州园林之一,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东北街178号,原名“寄畅园西苑”。
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当时是康熙皇帝的御花园,曾是江南四大名园之一。
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维修,并更名为“寄畅园”。
全园面积约为六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一万平方米,分为东、中、西三部分。
其最大特色是园中有园,景外有景,有景无穷。
园中建筑布局紧凑,以亭台楼榭、假山池林点缀其间,显得自然而又富有情趣。
寄畅园自建成以来一直是苏州有名的游览胜地,其历史也十分悠久。
据记载,寄畅园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
当时的主人陆树声曾任苏州知府。
后因家庭贫困而辞官回家后又在原宅院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和改建,并恢复了原《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园林景观。
—— 1 —1 —。
寄畅园作文四年级

寄畅园作文四年级在江苏无锡,有一处让人流连忘返的园林——寄畅园。
走进寄畅园,就仿佛走进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园子的入口处,有两棵古老的银杏树。
它们就像两位忠诚的卫士,静静地站在那里,迎接每一位来访的客人。
银杏树的树干粗壮,得几个人合抱才能围起来。
树叶金黄,风一吹,就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然后轻轻地落在地上,给地面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
沿着青石铺就的小路往里走,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清澈见底的池塘。
池塘里,一群群五颜六色的锦鲤欢快地游来游去。
它们有的全身通红,像一团燃烧的火焰;有的身上布满了黑斑,像穿着一件斑点裙;还有的浑身雪白,犹如一位纯洁的仙子。
每当有人投食,它们便会一窝蜂地涌过去,你争我抢,溅起一朵朵水花,那场面真是有趣极了!池塘边,垂柳依依。
细长的柳枝垂在水面上,就像一位位美丽的少女在对着镜子梳妆打扮。
微风吹过,柳枝轻轻摆动,仿佛在和池塘里的鱼儿嬉戏。
再往前走,是一座小巧玲珑的亭子。
亭子的四周种满了桂花树。
每到秋天,桂花盛开,整个亭子都被浓郁的花香包围着。
坐在亭子里,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着这股香气,仿佛所有的烦恼都离你而去。
亭子的顶部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龙飞凤舞,有花鸟鱼虫,每一处细节都展现着工匠们的精湛技艺。
继续前行,穿过一道月洞门,眼前豁然开朗。
这里是一片开阔的草坪,绿油油的小草就像一块绿色的绒毯。
草坪上,孩子们在尽情地奔跑嬉戏,欢笑声回荡在整个园子里。
草坪的尽头,是一座假山。
假山形态各异,有的像狮子,有的像大象,有的像猴子。
假山上布满了青苔,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草从石头缝里钻出来,给假山增添了几分生机。
在寄畅园里,还有一条蜿蜒曲折的长廊。
长廊的墙壁上镶嵌着许多精美的花窗。
透过花窗,可以看到园子里不同的景色,真可谓是“移步换景”。
长廊的柱子上刻着许多名人的诗词,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我印象最深的是园子里的那座石桥。
石桥横跨在一条小溪上,溪水潺潺地流淌着,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试论寄畅园的特色

往南便是三层的“凌虚阁”高出林梢,可俯瞰全园之景。再折而西,跨润过桥 登假山上的“卧云堂”,旁有小楼“邻梵”,“登之可数(惠山)寺中游人”。 循径往西北为“含贞斋”,阶下一古松。出含贞斋循山径至“鹤景”和“栖元 堂”,“堂前层石为台,种园的总面积为9900平方米,园内的山水骨架构成了园景的核心。水池偏东, 池西聚土石为假山,两者形成了山水骨架的主体。据统计,假山约占全园面积 的23%,水面占17%,两者一共占去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总结:
寄畅园这座山麓别墅类型的园林以其独特的空间布局艺术特征吸引了无数游客 的眼球。从总体布局到山水骨架、建筑格局以及园内景点等方面,寄畅园都展 现出了其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在这里,游客可以享受到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 美丽景观和宁静和谐的氛围。
通过对寄畅园空间布局的艺术特征进行深入了解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 和欣赏园林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试论寄畅园的特色
寄畅园:江南水乡的璀璨明珠
当提到寄畅园,许多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幅美丽的江南水墨画。这个位于 无锡市惠山脚下的古典园林,被誉为江南四大名园之一,以其独特的景观和深 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游客。
1、环境特色
寄畅园位于无锡市西郊,依山傍水,环境幽雅。它以自然山水为基础,巧妙地 利用地形,将湖光山色与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园内的建筑布局精巧,亭台楼阁、 廊榭轩馆错落有致,使得整个园林显得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
五、植物配置
寄畅园内的植物配置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园内树木茂盛,绿草如茵,更有 假山、水池等元素相互映衬。植物配置与园内建筑、山水等元素相互融合,形 成了一个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美丽景观。
六、借景艺术
寄畅园在空间布局上巧妙地运用了借景艺术。通过借景,将园外的锡山龙光塔 等景观引入园内,使园内景色更加丰富多彩。这种借景艺术的运用,不仅增强 了园林的空间层次感,也使得园内景色更加多样化和生动化。
无锡寄畅园简介

无锡寄畅园,坐落在惠山东麓,其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是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
全园虽小,但因布局巧妙,造园手法精妙,空间变幻巧妙,给人以小中见大、身临其境之感。
下面是寄畅园的简介:寄畅园是中国江南古代园林代表作品之一,位于惠山古镇4A景区惠山东麓,前临溪流,后倚竹冈。
全园以巧妙的借景、因地制宜、精巧玲珑等建筑手法和别致的建筑布局将园外美不胜收的惠山寺众山之景和园内潺潺流水的锦砾山和狭长土地联系起来,使园内外的山光水色和园林建筑融为一体,给人以小中见大之感。
园内古木众多且都经过了百年甚至数百年之久,故有“古惠山名园”之美誉。
整个园林以山水为主,园中建筑以廊桥、亭子为主,融和了南方和北方的建筑风格。
廊桥和亭子在园中错落有致,让人在游览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人的建筑之美。
此外,寄畅园的四季景色也非常迷人。
春天,园中的梅花、樱花、海棠等花卉竞相开放,花香四溢;夏天,园中的竹林和芭蕉给人以清凉之感;秋天,园中的桂花、菊花争奇斗艳;冬天,园中的蜡梅和翠竹为人们带来一丝生机。
寄畅园的历史也非常悠久。
它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几经变迁,最终成为了如今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
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次变迁是清康熙年间,园归侍郎王兰治所有,他在园中建书楼藏书,取《兰亭序》所言“寄畅山水之间”句,把园林题名“寄畅”,并列入无锡“五园林”。
此外,在清朝乾隆年间,园主将此园作为贡品带入宫中,得到了皇帝的称赞。
这些历史事件使得寄畅园成为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总之,无锡寄畅园是一座非常值得一游的古典园林。
它以山水为主,建筑布局巧妙,空间变幻巧妙,给人以小中见大之感。
四季景色也十分迷人,让人流连忘返。
此外,它的历史悠久,曾被列为无锡“五园林”,并作为贡品带入宫中得到皇帝的称赞。
总之,无论是对于古典园林爱好者还是对于只是想欣赏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来说,无锡寄畅园都是一个不可错过的好去处。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无锡寄畅园如今已成为惠山古镇的一张名片,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游览。
寄畅园景点介绍

寄畅园景点介绍
寄畅园是一处集文化、艺术、自然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面积达300公顷。
园内有着丰富的植被和建筑,是南京市内独一无二的生态环境景区,也是南京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园内的“雨花台”是一处重要的革命纪念地,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
在这里,游客可以看到雨花英烈的铜像和雨花台革命历史陈列馆。
值得一提的是,雨花台每年的清明节和八月十三日都会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看。
此外,寄畅园还有着美丽的湖泊和山林。
园内的“秦淮八艳”是园内比较知名的景点之一,这里有着江南水乡独有的韵味。
另外,游客还可以在园内漫步,欣赏园内风景如画的景点,如“荷花池”、“翠竹林”、“长廊”等。
寄畅园还有着多个主题花园,例如荷花园、月季园、菊花园等,每到花季时节,园内的鲜花绽放,让游客感受到了浓浓的自然气息。
此外,园内还有着丰富的文化活动,例如传统乐器表演、书法展览、绘画比赛等,让游客在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南京的文化底蕴。
总之,寄畅园是一处集观光、游览、休闲、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不仅有着丰富的景点和植被,也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
无论是追溯历史,欣赏风景,还是放松身心,寄畅园都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好去处。
2023无锡寄畅园导游词

2023无锡寄畅园导游词2023无锡寄畅园导游词1各位游客:在无锡有一座近500年历史的名园,它不仅体现了我国明清两代造园艺术的高超水平,而且文物也十分丰富,这就是我们即将前去游览的寄畅园。
寄畅园是中国山麓别墅园林的代表。
它位于惠山东麓,占地I4.85亩。
该园虽小,却能利用山水地形,精心布局,巧妙运用借景,将惠山、锡山秀色揽人围内,以有限的空间,造无尽的意境,从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典范。
1988年寄畅园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寄畅园历史沿革和得名由来】关于寄畅园的`创建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它的前身是秦氏家园,故名“秦园”。
此园第一代园主秦金,号凤山,是宋代著名文学家秦观的后裔。
在明嘉靖年间,他曾先后任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等五部尚书,为告老还乡,颐养天年,利用原惠山寺“南隐”和“汇寓”两僧舍,初步奠定了园林的雏形,因秦金号“凤山”,故初名“凤谷行窝”。
到了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第三代园主秦耀因失意于官场而被解职,从而驱使他寄情于山水之间,先后花了七年时间,在“民谷行窝”的基础上建成20景。
新园建成后,取王羲之的诗句“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清冷涧下濑,历落松竹林”,而命名为“寄畅园”。
清代顺治十四年(1657年),秦氏后裔秦德藻专门请了造园名家张南垣设计改造,并由他的高徒侄子张武负责施工,在园内精心叠石,引入惠山泉。
经一代名家张南垣的创意,寄畅园的风光更美了,名声也更大了。
康熙、乾隆两朝帝王对寄畅园更是十分垂青,在100年间,他们祖孙两人分别六下江南,每次都要到奇畅园游览。
康熙还特意为寄畅园题写了“山色溪光”、“松风水月”刻石。
乾隆更是不惜耗费巨资,以寄畅因为蓝本,在北京万寿山建了一座“惠山园”,就是如今在颐和园中的“谐趣园”。
各位游客:寄畅园的历史就介绍到这里,下面随我到园中去参观。
【凤谷行窝大厅—秉礼堂—含贞斋—九狮台—邻梵阁】各位:在门厅右侧墙壁上,嵌刻的是明代石刻《寄畅园记》。
寄畅园

理水手法
造园学家陈从周在《说园》中说“水曲因岸,水隔因堤”,“大园宜依水,小园重贴水,而最关键者则在水位之高低”,“园林用水,以静止为主”。这些均是园林理水的基本原则,十分重要。而如何理水,尚有许多具体手法值得一说。 园中之水有旷、奥之分。水聚则旷,有汪洋之感;水散则奥,有不尽之意。两者无所谓孰优孰劣,但最怕不旷不奥,不伦不类。水面如何做得有汪洋之感?水面大固然能有大水面之感;然而私家园林,地不过数亩,如何能生汪洋之感?这还须用手法、意境。首先,要从水边之物做起,所谓“小中见大”,尺度问题是很关键的。水边之建筑或山石,体量不宜太大,否则水面就有见小之感。浙江雁荡山大龙湫瀑布下的水塘,看起来似一勺之水,其实它要比苏州留园中的大水池还大呢!这就是对比,就是尺度问题。反之,若水面确实甚小,也不要强求,干脆做“不尽之意”的艺术效果。所谓不尽之意,就是将水面分成小块、狭带,曲曲折折,时隐时现,也别有情趣,浙中或皖南村间小溪之感。如苏州环秀山庄、拙政园西部等,均有这种水面的情趣。这就叫因地制宜。 园中之水,须有活气。如前一篇所说,水要有来龙去脉才活。如苏州网师园之大水池西北有一曲桥,池水经桥下 寄畅园 一直伸向小沟,有不尽之意;同样,在池之东南也有一桥,水流向南越来越狭,似流向深远处。拙政园中部大水池,其南、北两处,也效此法。南京瞻园,南北两池,在静妙堂之西有小溪相连,勾活了池水。无锡寄畅园,水池之西的八音涧处有泉眼,确为水源,而又在池之北端做出水湾,似为池水流出之处。这种做法实例不胜枚举。 如上所说,水之形全在岸。苏州多曲池,绍兴多方池,风格迥异。方池做法,不必多说了;曲池做法,大有讲究。这种池岸,宜曲不宜平直。但曲要曲得有节奏,有大曲、小弯,有缓曲、急转,不能总是那么一种曲法,像牙齿一般,缺乏情趣。同时,驳岸之石,在近水处应向内凹进,这样做不但有不尽之意,而且更使岸形空灵、险峻,美在其中。 水岸用石,宜统一种类,切忌黄石、湖石混用。一般说,湖石岸比较容易处理,因为它本身就是曲折、空灵的;黄石平直,有强烈的实体感,故更难做得好。但也有一种做法是将黄石岸意象出水滩之形,也别有韵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名称浅谈寄畅园造园艺术
摘要
寄畅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站在新时代的角度来看,它仍然是一个值得借鉴与学习的范本。
本文主要从寄畅园的历史和造园手法等方面入手,探究寄畅园空间布局的艺术特征,着力分析寄畅园的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底蕴相结合的人文景象,这对我国现今园林有着很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寄畅园;造园法则
目录
1 概况 3 2借景艺术 3 3叠山艺术 3 4理水艺术 3 5建筑艺术 4 6植物造景艺术 4 7 小结 4 参考文献 4 谢辞 5
1 概况
寄畅园是中国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中国山麓别墅园林的代表。
它位于无锡市西郊东侧的惠山东麓,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
惠山横街的锡惠公园内,毗邻惠山寺。
取王羲之《答许椽》诗:“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句中的“寄畅”两字名园。
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9至2000年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锡惠名胜区对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毁坏的寄畅园东南部进行了修复,恢复了其全盛时期的园林景观[2]。
使整个古园气机贯通,充满雅致。
总体上说,寄畅园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练的园,古拙的树,巧妙的景”。
2 借景艺术
借,是借景,是景物之间相互资借关系处理,以丰富园景,增加园趣,扩大景观效果[3]。
借景,是我国传统的造园手法之一,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
可以互借,也可以外借。
寄畅园面积15亩。
该园虽小,却能利用山水地形,巧妙运用借景,将惠山、锡山秀色揽人围内,以有限的空间,造无尽的意境,从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典范。
寄畅园主要赏景建筑都背东面西。
为便于西借惠山,从知鱼槛、涵碧亭、环翠楼、凌虚阁等主要观赏点望去,但见惠山绿嶂巍峙,山顶游人蠕动,既远又近。
“名园正对九龙岗”,“春雨雨人意,惠山山色佳”[4]。
它东南借锡山,“今且锡山姑且置,闲闲塔影见高标”。
无论在环翠楼、鹤步滩、六角石亭,举目所极,龙光塔影,总是近在咫尺,使得只有十五亩的寄畅园,收纳了惠山、锡山,使景观延伸的很远,有限的空间变成无限的空间。
寄畅园因其选址之巧妙,能充分收摄周围环境的美好景色,使视野得以最大限度的拓展到园外,是造园技法——远借的最佳实例[5]。
清屠隆说寄畅园:“七分天然,三分人事”,就是指借景的得法。
3叠山艺术
叠山是主要的造园手段之一;根本的目的是起到一个登高望远,扩大空间的作用。
寄畅园山的轮廓有起伏、有主次。
其中部较高,以土为主,两侧较矮,以石为主,土石间栽植藤蔓和树木,配合自然。
山虽不高,而山上高大的树木却助长了它的气势。
假山间为山涧,引惠山泉水入园,水流婉转跌落,泉声聒耳,空谷回响,如八音齐奏,称八音澜,与“天下第二泉”相连。
知鱼槛对面的山岗,是造园者精心掇叠的假山,它是寄畅园内的主山,完全用本地山石围叠,并以土填实,这是明代常用的造园手法。
这里把土山当作惠山的余脉来处理,采取南北蜿蜒的方式,这样和横卧在背后的惠山脉络一致,气势相连,而且假山真山山石一致,质理相同,没有人工斧凿的痕迹。
4理水艺术
在中国传统的自然山水园中,水和山同样重要,以各种不同的水型,配合山石、
花木和园林建筑来组景,是中国造园的传统手法,也是园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是流动的、不定形的,与山的稳重、固定恰成鲜明对比。
水中的天光云影和周围景物的倒影,水中的碧波游鱼、荷花睡莲等,使园景生动活泼,所以有“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之说。
寄畅园之水池,南北狭长,故在中部知鱼槛(半亭)处水面狭一下,使水面分成南北两部分。
水池之西的八音涧处有泉眼,确为水源,而又在池之北端做出水湾,似为池水流出之处。
这种做法实例不胜枚举。
5建筑艺术
建筑是人们用土、石、木、钢、玻璃、芦苇、塑料、冰块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建造的构筑物。
建筑的本身不是目的,建筑的目的是获得建筑所形成的“空间”。
广义上来讲,园林也是建筑的一部分。
在建筑学和土木工程的范畴里,建筑是指兴建建筑物或发展基建的过程。
寄畅园把园内的建筑当做整个空间环境中的一个有机部分来看待,使建筑与山石、花木等园林要素按照空间的需要流动,富有节奏感。
寄畅园的建筑为园内的景色起到了先抑后扬的铺垫作用,很好的与环境融合。
秉礼堂是典型的园中之园,虽可以独立的自成一体,却还是寄畅园的必要组成部分。
这就体现了园林艺术构图法则中的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6植物造景艺术
植物造景以自然乔、灌、藤、草本植物群落的种类、结构,层次和外貌为基础,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其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进行创作,形成山水—植物、建筑—植物、街道—植物等综合景观,让人产生一种实在的美的感受和联想。
无锡寄畅园的绵汇池,面积1667平方米。
地中部的石矾上两株枫杨斜探水面,将水面空间划分成南北有收有放的两大层次,似隔非隔,有透有漏,使连绵的流水似有不尽之意。
7小结和展望
通过对苏州园林寄畅园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切地感觉到中国古典园林高超的造园手法,认识了中国园林被世界所公认的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的原因。
中国造园艺术,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
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涵,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参考文献
[1] 周磊.无锡寄畅园秉礼堂庭院理景设计手法初探[J].江苏建筑.2010(B12).
[2] 朱晓光.江南之秀——寄畅园[J].城建档案.2010(7).
[3] 舒剑平.远山近水皆有情——略谈园林造景中的因借之妙[J].东南文化.2003(4).
[4] 李正,忻一平.因地制宜巧借外景——浅谈无锡寄畅园的造园艺术[J].国土绿化.2010(1).
[5] 张洪,倪亦南.展开的天然山水画卷——无锡寄畅园赏析[J].园林.2009(6).
谢辞
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xx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选题到开题报告,从写作提纲,到一遍又一遍地指出每稿中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
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
写作毕业论文是一次再系统学习的过程,毕业论文的完成,同样也意味着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始。
感谢赵莉老师,对我的工作和学习加以鼓励,以及就业方面给了我很大帮助,使我对社会对工作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跟加努力的工作,再次感谢我们的老师对我的教育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