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官服制度

合集下载

宋代官服制度范文

宋代官服制度范文

宋代官服制度范文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富庶和繁荣的时代之一,而且其社会制度、文化传承也对后来的影响深远。

宋代官服制度是当时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将对宋代官服制度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尊儒抑佛。

宋代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官服制度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宋代法令规定,文臣官员服装要求素朴朴素,官服以淡色为主,注重典雅和简朴,体现了儒家主张的“简约、损躁、毋恣”,即不奢华、不浮夸、不威权的思想。

而佛教在宋代受到压制,出家人与俗家人一样要穿官服。

这就体现了宋代官服制度中对尊儒抑佛的重视。

二、彰显身份和等级。

宋代的官服制度十分严格,它不仅规定了服饰的颜色、样式和穿戴的方式,而且根据官员的等级和身份的不同,还有具体的区别。

官员的品级越高,服饰的颜色越深,装饰越多,用料越好。

一般来说,官员晋升以后需要换服,服饰也会有相应的升级。

凭借着丰富而独特的服饰,人们可以轻易地辨认出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从而彰显了不同人的身份和等级。

三、服饰的具体规定。

宋代官服制度中有许多具体的规定,例如,文官官员的服装主要以常服和礼服为主,常服有衣、裤、襕、袴,礼服有长袍、袍裤、披衣、朝贺袍等;武官官员的服装主要有冠、衣、袍、裤、护手、带等,不同品级的官员服饰差异显著,可以很直观地显示出官员的等级和身份。

此外,还有具体规定了服装的材质、颜色、纹理等,所有这些规定都很严格,以确保官员的身份和等级不会混乱。

四、服饰的制作和使用。

宋代时期,官服除了官员个人出差时需要穿着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场合需要穿官服,如宴会、举行祭祀、朝会等重大的场合。

为了保持官服的质量和保存其独特的风格,宋代国家建立了专门的制服机构,负责官服的生产和维护。

通过这样的措施,可以确保官服的质量和制作工艺都极为精湛。

总的来说,宋代官服制度是一个具有特色和独特性的制度,它不仅体现了尊儒抑佛的特点,也彰显了人们的等级和身份。

同时,官服制度也规定了具体的服饰样式、材质和使用方式,从而保证了官服的统一和规范。

宋代官服形制

宋代官服形制

宋代官服形制一、官服宋代官服分为朝服、公服、时服、戎服、丧服等五种。

1. 朝服宋代的朝服是朱衣朱裳,内着白色大袖衬里,需加配芙蓉冠、革带、玉佩、白袜黑履。

官员所用的革带,以皮带头的质地来区别官品。

公、卿、大夫用金带,士用玉带。

还有一种不带,是用皮革制成,也叫“鞓带”。

2. 公服公服即常服,又名“从省服”。

与唐代相比,宋代公服的变化在于公服用曲领大袖长衣,下裳由围裳变裙,以直角或对角形式插入上衣,衣裳之间有贴绶、间缝等饰物。

公服的配套服饰有:襆头、金犀饰带、纳言革带等。

其图案也多用祥龙纹样,并有金银制成的鱼袋置于其中。

缀在衣领后方的丝制纽扣为左右各一,上面饰有方圆等各种图形。

衣带也是区分官品高低的标志之一。

二品以上用金带,三品以下用银带或铜铁带。

3. 时服时服是因季节不同而制定的服饰,有“夏服”、“冬服”、“大礼服”和“小礼服”。

宋代的时服多以本季节的流行款式为基础改制而成。

皇帝所赐时服及改制的官服称之为“赐服”,每年小节令到来之前,官员要按惯例上表拜贺皇帝及其家属,有时皇帝也以此为由给官员赐服。

除皇帝所赐外,大臣家中至爱亲朋之间也互赠时服以为时尚。

时服的穿着也极为讲究,即使是天热也不解开领扣。

4. 戎服宋代戎服的基本形制是:身着长大衣袖窄紧的衣袍,扎紧袖口,使双肩耸起作窄袖子,前襟有横褶,后襟有直褶,腰间束以革带。

这种戎服用途广泛,既可当作朝会、宴享、送往迎来之礼服,又可作为在公堂办理公务的公服,还可以当作外出巡视、游猎的行装或防身之服。

此外,皇帝对少数官吏还特赐以戎服,以示恩宠。

5. 丧服宋代丧服的形制与唐代相同,但更为重视。

宋代规定:在父母及丈夫去世后都要“斩缞”,且守丧期由三年改为一年。

在此期间要停止一切娱乐活动,停食荤腥,男子不得娶妇,女子不得嫁人。

在穿戴方面,丧主全身孝服;有官者亦穿整套孝衣,无官者只穿头衣及无装饰素裳。

外出时执丧杖。

在参加吉礼祭祀时也要按丧期穿着孝衣。

二、官吏服饰的等差宋代官吏服饰的质地、颜色、大小、纹样等都充分反映了等级差异。

宋代文官朝服

宋代文官朝服

三梁冠 二梁冠 獬豸冠
黄狮子锦绶 方胜练鹊锦绶 青荷莲绶
皇城以下诸司至诸卫率府率 服之
在京职事官等服之 御史大夫、中丞、大理卿等 服之

宋代文官朝服与 政治、文化
进贤冠上“纳言” “便事”、“利身”, 等级差别 植物鸟兽纹饰
受崇文抑武的国策影响 受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 具有美学特征(伦理美、 自然美)
「宋代文官朝服」


宋代文官朝服介绍
文官 : 官员中从事文职工作的一部分人。 朝服 : 用于重大典礼朝会,如册封、侍祠、
元旦等。
从四个方面介绍宋代文官朝服:
首服、身服、足服、配饰
(一)宋代官服之首服
首服分为进贤冠、獬豸冠和貂蝉冠。
1、进贤冠
《宋史・舆服制四》: “进贤冠为漆布为之,上 缕纸为额花,金涂银铜饰, 后有纳言。以梁数为差,凡 七等,以罗为缨结之:第一 等七梁,加貂蝉笼巾、貂鼠 尾、立笔;第二等七梁,无 貂蝉笼巾;第三等六梁;第 四等五梁;第五等四梁;第 六等三梁;第七等二梁。”
(二)宋代诸臣朝服之身服
宋 代 文 官 朝 服 形 制 图
(二)宋代诸臣朝服之身服
宋 代 文 官 朝 服 形 制 背 面 图
(四)宋代诸臣朝服之饰物
1、方心曲领 方二寸许,施之于颈领间,有 两条垂带系于颈后。用以防止衣领 的雍起,籍以起压贴的作用。
“方心曲领”是宋代朝服区别 于前代的标志和特征。
名称 貂蝉笼巾 七梁冠 七梁冠
搭配 黄金附禅,天下乐 晕锦绶 杂花晕锦绶
使用范围 宰相、亲王、使相、三师、 三公服之 枢密使、知枢密院至太子太 保服之 左右仆射至龙图、天章、宝 文阁直学士服之 左右散骑常侍至殿中、少府、 将作监服之 为客省使至诸行郎中服之

宋朝官员服饰的颜色等级

宋朝官员服饰的颜色等级

宋朝官员服饰的颜色等级
说明:
1.宋朝官员的服饰颜色等级在元丰改制前后有所不同。

元丰改制是宋神宗时期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对官员的服饰等级也进行了调整。

2.紫色在改制前后均为三品以上官员的专属颜色,显示了其尊贵和高级的地位。

3.绯色在改制前为五品以上官员使用,改制后扩大到六品以上官员,说明随着时代的变迁,官员的服饰等级制度也在逐渐调整以适应新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4.绿色在改制前为六七品官员使用,改制后则成为九品以上官员(包括六七八九品)的通用颜色,显示了绿色官服在宋朝官员服饰中的重要地位。

5.青色在改制前的等级为八九品官员,但改制后的具体适用范围在表格中未直接提及。

由于绿色官服的范围扩大,青色官服可能不再用于正式的官员等级划分,或者其适用范围有所调整。

宋代官服制度

宋代官服制度

宋代官服制度《宋代官服制度》宋代官制宋代(960年-1279年)官制是中国历史上实行的一部重要的官制。

它适应当时政治发展,以实现封建社会的政治统治,并成为后世历代官制的基础。

宋代官制是以奉行贞观之治、建立朝廷中央集权、实行任免制度、归入家族制度为特点,分为社会人口、官员级别、佐官等级、地方权位、招安制度等几个方面,为宋代社会政治统治创造了条件和环境。

一、宋代官服制度宋代官服制度体现在宋代官制体系中,是指宋朝封建社会实行的一种官服制度。

它体现在官员级别、官服标准、官服程序等方面。

1、官员级别宋代官服制度以官吏级别为主要依据。

在宋代,官吏等级分为七品:正一品、相二品、司三品、谒四品、书五品、职六品、职七品。

官员的级别和权利由朝廷规定,官服权利也由朝廷规定,以此归入家族制度。

2、官服标准宋代官服标准以官吏等级为准则,根据官吏的级别和职位,由朝廷公布官服标准。

官服标准包括军服、侍服、婚礼服。

军服的主要服饰是由大幅八折布、桃红折布、蓝缎折布、黄褐折布组成,头戴硬帽,腰束红带;侍服的主要服饰是由孔雀绣织的红绸、绣花黑祥、色彩斑斓的折布组成,头戴绣花无帽,腰束紫带;婚礼服的主要服饰是由红缎折布、黄褐折布、蓝缎折布组成,头戴绣花无帽,腰束白带。

3、官服程序宋代官服程序是指官服标准的实施和执行程序。

在宋代,官服的程序由朝廷规定,分等级由低到高设定得十分严格,官服的程序也比较规范,严格按照朝廷规定执行,以实施和确保朝廷的官服标准。

二、宋代官服制度的影响宋代官服制度对中国历史上后世官制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其影响深远。

它不仅为宋代封建社会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官服制度,而且影响了后世官制的发展,为后世历代官制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品官常服制度研究

宋代品官常服制度研究

宋代品官常服制度研究宋代,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上衰败的时期。

宋代统治者再确立政权后颁布的服饰制度以示严格的等级制度。

宋代服饰经过几次较大的改革后,即保守又不失周汉官服典雅、庄重的风格,并突出强调了服饰作为政治等级的标志。

宋代官服是以“存天理、灭人欲"为借口而拟定的,它依然体现出中国古代官服一贯的等级性。

官员常服制度宋初,官制、军制基本承袭唐代,衣冠服饰也沿袭晚唐五代的遗制。

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重新制定服制。

再实行了七十余年后,康定年间宋仁宗景祐又对服制进行了一次修改,不仅对冕冠、衮服纹进行了调整,也对百官的朝服进行了调整。

唐代形成的由黄、紫、朱、绿、青、黑、白等七色构成的官品服颜色等级序列预示着唐时期是按照品级定冠冕服饰,这一等级性对宋代的官品服有着深厚的影响.宋初的服饰制度并不是•味的承袭唐五代的服饰制度,而是在承袭的同时赋予其独特的时代特色和文化特色。

品级官员常服品官常服也可以称为公服,是宋代官员的象征,区别于平民百姓。

沿袭唐制以服色来区别官职。

常服形制简单,曲领大袖、下施横襁、束以革带,戴蟆头,佩鱼袋,着乌皮靴。

宋初承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

1棚衫圆领桐衫的领型一般为曲领或称盘领。

宋初时,是男子均可服用的一种衣式,源于唐代却区别于唐代,受到北朝遗制的影响,将交领改成圆领、袖子也改成了窄袖,下施横祠以应对古时上衣下裳之制。

2的带宋初,在唐箝带的基础上,宋箝带了做出了一些改变,等级制度更加森严。

从箝带的质地、数量、以及跨带所雕花纹来区别等级。

《宋史》卷一五三《舆服志五。

诸臣服卜》记载,三品以上服玉带,十三箝;四品以上服金带,十一箝:七品以上未参官及内职武官服银箝带;八品九品服黑银。

3 .因时所需的佩鱼之制佩鱼制度是常服制度中标志等级的重要载体之一。

佩鱼制度源于战国时期的兵符,是当时一种调兵遣将的凭证。

乘装鱼符的袋子被称为鱼袋,三品以上佩金鱼带,五品以上服银鱼袋。

宋朝官名.官府.官服

宋朝官名.官府.官服

宋朝官名.官府.官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

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

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

古代“三公”之一。

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

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

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宋朝朝官职一览表

宋朝朝官职一览表

宋朝朝官职一览表1. 宋朝朝官制度概述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官制也是非常完善的。

宋朝朝官制度由官品制和官职制组成,官品制度主要用于衡量官员的品级和地位,而官职制则规定了不同官员的职责和权限。

2. 官品制度宋朝的官品制度分为九品官品和四级服色。

九品官品从上至下分别为:品官、正官、从九品、正从品、正五品、从六品、正七品、从八品、正九品。

每个官品又细分为正品和从品两级。

官职的高低主要通过官品的高低来决定。

四级服色分别为紫袍、青袍、绿袍和朱袍。

紫袍为品官服色,代表最高的尊贵和地位。

而朱袍为正九品官员的服色,代表最低的地位。

3. 官职制度宋朝的官职制度非常详细,各种官职分为内职和外职两类。

内职主要负责朝廷政务,而外职主要负责地方行政。

下面是宋朝的一些重要官职:内职官职•宰相:最高的政治职位,掌握朝廷决策权•正副都御史:监察官员的行为,检查政府和地方官员的职务执行情况•大理寺卿:司法部门的最高领导,负责审判重要案件•圆丘大夫:主持祭祀圆丘仪式的负责人•中书舍人:辅助宰相处理政务的重要职位•内侍省:掌管朝廷内务,负责帝王的日常生活和政务外职官职•知州、知府:地方行政长官,负责地方政务和维护社会秩序•知县、知县事:地方行政副官,协助知州、知府处理地方政务•都监:边防军事指挥官,负责保卫边疆安全•宣慰使:辖区内的行政长官,管理少数民族地区4. 官员选拔和晋升制度宋朝的官员选拔和晋升制度相对公平,主要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乡试、院试和殿试。

乡试由县官负责组织,院试由地方官员负责组织,而殿试则由朝廷负责组织。

在科举考试中,考生要进行文、武两项考试,分别以文理科为主。

考取进士后,可通过晋身为翰林院、国子监等官职来晋升。

此外,宋朝还有一些特殊的晋升途径,如勋戚子弟、宗室子弟、皇帝的儿子等可通过特殊途径直接晋升为高级官员。

5. 官员待遇宋朝的官员待遇比较优厚,除了高薪酬外,还有权力和特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朝官服制度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宋朝官服制度
宋朝官服制度,是宋朝统治者在建立政权后颁布的关于衣饰制度的各项政令,其政治目的在于通过衣冠衣饰严格等级制度,巩固上下尊卑的封建秩序,宣扬封建道德观念,保护皇帝至高无尚的权威和地主阶级国家的根本政治利益。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包括礼仪制度在内的政治制度成熟发展的时期。

从皇帝到各级官员的衣饰作为1种特殊的社会物化语言和政治文化标记,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从1定意义上说,宋朝的衣饰史或制度史,也就是宋朝的礼制史。

同历史上所有的王朝1样,宋朝衣饰制度以“礼”为动身点的。

宋朝官服制度
宋朝官服制度,是宋朝统治者在建立政权后颁布的关于衣饰制度的各项政令,其政治目的在于通过衣冠衣饰严格等级制度,巩固上下尊卑的封建秩序,宣扬封建道德观念,保护皇帝至高无尚的权威和地主阶级国家的根本政治利益。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包括礼仪制度在内的政治制度
成熟发展的时期。

从皇帝到各级官员的衣饰作为1种特殊的社会物化语言和政治文化标记,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从1定意义上说,宋朝的衣饰史或制度史,也就是宋朝的礼制史。

同历史上所有的王朝1样,宋朝衣饰制度以“礼”为动身点的。

宋朝官服制度
祭服、朝服、公服、时服、戎服、丧服等。

宋朝官服
有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玄冕,其形制大体承袭唐朝并参酌汉以后的沿革而定。

祭服
通天冠服仅次于冕服,冠用北珠卷结于冠上,有2104梁,冠前有金博山加蝉为饰,与织成云龙纹绛色纱袍,白纱中单、方心曲领(宋朝的方心曲领是1个上圆下方,形似锁片的装潢,套在项间起压贴作用,避免衣领雍起,寓天圆地方之意)、绛纱裙(裳)相配,腰束金玉带,前系蔽
膝,旁系佩绶,白袜黑舄。

通天冠的情势,《3礼图》所画极简陋,与实际相差甚远,北宋武宗元所作朝元仙仗图中的东华天帝君戴的通天冠,比较接近实际,和敦煌石室唐咸通9年刊本《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卷首画王者所戴通天冠形制类似,但宋朝加了簪导和〓纩充耳。

远游冠形状与通天冠相同,只是在前面的金博山上没有蝉纹了。

远游冠108梁、金博山不附蝉纹、余同通天冠,为皇太子所用。

通天冠、远游冠服
由绯色罗袍裙、衬以白花罗中单,束以大带,再以革带系绯罗蔽膝,方心曲领,白绫袜黑皮履。

6品以上官员挂玉剑、玉佩。

另在腰旁挂锦绶,用不同的花纹作官品的区分。

着朝服时戴进贤冠、貂蝉冠(即笼巾,宋朝笼巾已演化成方顶形,后垂披幅至肩,冠顶1侧插有鹏羽)或獬豸冠。

并在冠后簪白笔。

手执笏板。

北朝至唐的方心曲领是在中单上衬起1半圆形的硬衬,使领部突出,宋朝是以白罗做成上圆下方(即做成1个圆形领圈,下面连属1个方形)的饰件压在领部。

朝服
基本承袭唐朝的款式曲领(圆领)大袖,下裾加横襕,腰间束以革带,头上戴幞头,脚登靴或革履。

公服3品以上用紫,5品以上用朱,7品以上绿色,9品以上青色。

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公元1078年至1085年)改成4品以上紫色,6品以上绯色,9品以上绿色。

凡绯紫服色者都加佩鱼袋。

公服(即常服)
在每一年季节或皇5圣节,按前代制度赏赐文武群臣及将校的袍、袄、衫、袍肚(抱肚)、勒帛、裤等,用天下乐晕锦(灯笼纹锦)、簇4盘雕(将圆形作10字中分,填充对称式盘旋飞翔的雕纹的团花)细锦、黄狮子大锦、翠毛细锦(用孔雀羽线织出花纹)、宜男、云雁细锦、狮子、练雀、宝照大锦(以团花为基础,填充其他几何纹的大中型几何填花纹)、宝照中锦、御仙花(荔枝)锦等作面料,其中以天下乐晕锦最高贵。

时服
我国甲胄在5代时型式已规范化,北宋曾公亮着《武经总要》记载,甲胄构成定制,以甲身掩护胸背,用带子从肩上系联。

腰部用带子从后向前束,腰下垂有左右两片膝裙,甲上身缀披膊(掩膊)。

兜鍪呈圆形复钵形,后缀防护颈部的顿项。

顶部崛起,缀1丛长缨以壮威严。

《梦溪笔谈》卷109《器用》,记宋朝铁甲,用冷锻法制甲片连缀而成,在510步外用强弩射之不能射穿。

宋朝的甲胄
宋朝命妇随男子官服而厘分等级,各内外命妇有袆衣、褕翟、鞠衣、朱衣、钿钗礼衣和常服。

皇后受册、朝谒景灵宫、朝会及诸大事服袆衣。

妃及皇太子妃受册,朝会服褕翟。

皇后亲蚕服鞠衣。

命妇朝谒皇帝及垂辇服朱衣。

宴见宾客服钿钗礼衣。

命妇服除皇后袆衣戴9龙4凤冠,冠有大小花枝各12枝,并加左右各2博鬓(即冠旁左右如两叶状的饰物,后世谓之掩鬓),青罗绣翟(文雉)12等(即102重行)外。

宋徽宗政和年间(公元1111年至1117年)规定命妇首饰为花钗冠,冠有两博鬓加宝钿饰,服翟衣,青罗绣为翟,编次之于衣裳。

1品花钗9株,宝钿数同
花数,绣翟9等;2品花钗8株,翟8等;3品花钗7株,翟7等;4品花钗6株,翟6等;5品花钗5株,翟5等,翟衣内衬素纱中单,黼领,朱褾(袖)、襈(衣缘),通用罗彀,蔽膝同裳色,以緅(深红光青色)为缘加绣纹重翟。

大带、革带、青袜舄,加佩绶,受册、从蚕仪式时服之。

内外命妇的常服均为真红大袖衣,以红生色花(即写生形的花)罗为领,红罗长裙。

彤霞帔,药玉(即玻璃料器)为坠子。

红罗背子,黄、红纱衫,白纱裆裤,服黄色裙,粉红色纱短衫。

宋朝命妇的服装
宋朝文人平时爱好戴造型高而方正的巾帽,身穿宽博的衣衫,以为高雅。

宋人称为“高装巾子”,并且常以着名的文人名字命名,如“东坡巾”,“程子巾”、“山谷巾”等。

也有以含义命名的,如逍遥巾、高士巾等。

《米芾画史》曾说到文士先用紫罗作无顶的头巾,叫作额子,后来中了举人的,用紫纱罗作长顶头巾,以区分于庶人。

庶人则由花顶头巾,幅巾发展到逍遥巾。

其与东坡巾类似的高装巾子在5代《韩
熙载夜宴图》中已出现,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人《会昌9老图》,描绘唐会昌年间李元爽、僧如满、胡杲、吉顼、刘爽、郑璩、卢真、张诨、白居易等9位老人在东都履道场相聚的情形,9位老人中,李元爽已136岁,白居易最小,也已74岁。

衣服装束为宋人野老闲居服式,与故宫博物院藏元赵孟頫所画苏轼像册中的巾子穿着相同,巾子为挺拔的长方形,戴时梭角对着前额正中,外加1层前面开叉的帽墙,天冷时可以翻下来保暖。

苏东坡所穿的就是直裰,领、褾、襈、裾均有宽襕,极其宽博,腰束丝绦,系宋人拟仿古代深衣及相传“逢掖之衣”而成的服装。

宋朝文人的巾帽
幞头形制的变化
幞头是宋朝常服的首服,戴用非常广泛,宋朝的幞头内衬木骨,或以藤草编成巾子为里,外罩漆纱,做成可以随便脱戴的幞头帽子,不像唐初那种以巾帕系裹的软脚幞头,后来索性废去藤草,专衬木骨,平整美观。

《梦溪笔谈》卷1说:“本朝幞头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
顺风,凡5等,唯直脚贵贱通服之。

”直脚又名平脚或展脚,即两脚平直向外舒展的幞头。

局脚是两脚曲折的,《东京梦华录》卷9称为卷脚幞头,幞头角向上卷起,白沙宋墓壁画上有这类幞头的样式。

交脚是两脚翘起于帽后相交成为交叉形的幞头,河北宣化辽墓壁画有此样式。

朝天是两脚自帽后两旁直接翘起而不相交,在山西高平开化寺宋朝壁画有此样式。

顺风幞头的两脚顺向1侧倾斜,呈平衡动势,西安唐韦泂墓有此种样式。

另外,在萧照《中兴帧应图》中差役头上戴1种近似介帻与宋式巾子的幞头,名为曲翅幞头。

另有不带翅的幞头,为1般劳动人民所戴。

南宋时,太上两宫寿礼赐宴及新进士喜宴,则在幞头上赐插红、黄、银红3色或2色的插戴,以示恩宠。

江苏金檀南宋周瑀墓出土1件圆顶硬脚幞头,脚用竹条为骨,表面两层纱,表纱涂黑漆,后缘开口施带。

山东曲阜孔府有宋式漆纱帽传世,两脚平施,以铁为骨,固定于帽上不能脱卸,藏于仿照纱帽式样藤编的帽盒内,帽的尺寸较小,为幼年人所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