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课程教学设计讲解学习
《祝福》教学设计(通用6篇)

《祝福》教学设计《祝福》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祝福》教学设计(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祝福》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分析、研讨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
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
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
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鲁迅《祝福》教案

鲁迅《祝福》教案《祝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 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征;2. 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从而认清旧社会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和压迫;二、教学重点: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和无法摆脱的礼教枷锁。
三、教学难点:封建礼教是如何一步步摧残祥林嫂的肉体和心灵的。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是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开篇所说的话。
问题: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不幸的人——第一印象;老师:还有吗?2.祥林嫂的一生是不幸的,她的不幸体现在哪些地方?? 丧夫——被认为不祥之兆?? 改嫁——被人看不起丧子——失去亲情的依靠? 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除夕夜死祝福里。
? 没有人关心她?3. 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与结局(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来分析)抗争表现结局(1)第一次丧夫来鲁镇:勤劳工资被婆婆拿去,被抓回去强迫改嫁,(2)第二次丧夫:勤劳养育儿子儿子死了,被赶出屋(3)失独后来鲁镇:捐门槛,精神救赎被视为不洁,不准祭祀,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4)面对别人的嘲笑,她无言抗议更加孤独4.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
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封建宗法制度:宗法又以礼教与政权、神权、夫权、族权相结合的形式存在。
祥林嫂生活的环境——中国农村;、祥林嫂身边的人——鲁四老爷、婆婆、孩子的大伯、柳妈、卫婆子(1)封建礼教:失节者大、从一而终思想,使其处处受到鄙视;(2)封建迷信:摧残她的精神(死后被锯开来);(3)封建家长制:婆婆领走工钱并被抓回去;孩子大伯来收房,没有了去处;(4)封建地主阶级:经济上盘剥、精神上毒害。
明确:封建礼教、神权迷信使得祥林嫂尊严被践踏、被愚弄最终摧毁她的精神和肉体。
5.总结:祥林嫂是一个不幸的人,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压榨迫害的人,又是一个一直努力抗争命运的人,她善良、朴实、淳厚,想用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作为人的生活的基本保证。
《祝福》教案教学设计

《祝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祝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特色。
(3)能够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朗读、默读、速读等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2)培养同情心、责任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3)激发爱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1. 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和象征手法。
2. 作品现实主义特色和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特色的深入理解。
2. 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祝福》。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让学生注意作品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朗读、默读、速读训练:(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默读、速读训练。
(2)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6.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7. 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五、课后作业: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特色,写一篇短文。
3. 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出自己的观点。
4. 朗读、默读、速读练习,提高阅读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祝福》教案优秀6篇

《祝福》教案优秀6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以下是美丽的编辑帮大家收集整理的《祝福》教案优秀6篇,欢迎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祝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4.理解环境的作用。
重点、难点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2.把握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
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
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
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
教师提问:(1)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特点?明确:在序幕后写出了故事结局,属倒叙手法。
(2)这种叙述方式有何特点及作用?明确: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对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死去,而且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人物的矛盾关系。
二、自读思考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编写出结构提纲。
2、简单概括小说的叙事特点。
3、仔细阅读小说中关于“祝福”场景的描写,体会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三、研读讨论1、讨论小说标题的含义。
一等奖鲁迅《祝福》教学设计(通用8篇)

一等奖鲁迅《祝福》教学设计(通用8篇)一等奖鲁迅《祝福》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特别是对社会环境和人物命运的把握。
2、深刻认识作者塑造祥林赛形象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了解祥林嫂的悲剧及其典型意义。
[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疑难之处并做好标记,准备课堂质疑。
2、搜索并整理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景谈话“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这样评价《红楼梦》。
他自己也是“横眉冷对千夫指”。
可见,鲁迅是拥有一双慧眼,看穿了社会的阴暗、世态的炎凉,塑造了无数个被炎凉包裹、直至吞噬的“小人物”。
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笔下另一位令人同情的人物——祥林嫂,感受一下她的悲剧命运。
二、学习过程(一)走进鲁迅——冰凉裹身阅读,整体把握并初步了解社会环境。
环境是人物命运的土壤,鲁镇是典型环境。
通过阅读,谈谈对鲁镇的整体印象。
明确:自然环境:冰冷沉郁(灰白色的沉重的万云,天色阴暗,雪花漫飞) 人文环境:落后、陈旧(鲁四老爷大骂康有为、书房环境、祝福场景)人际关系:虚伪、淡漠(鲁四老爷对“我”的寒暄、众人对祥林嫂之死的反应)整体印象:鲁镇——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展示地”,这里气氛沉重、压抑,时时透出令人不寒而栗的冰冷,这就为小说笼罩上了一层幽暗阴郁的色调,暗示了人物命运的悲惨。
(二)三见祥林嫂——怎一个“惨”字了得课文主要对祥林嫂进行了三次外貌描写,记录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发展过程。
梳理课文,完成下表:分析:祥林嫂的境遇可谓每况愈下。
从第一次描写我们能看出她虽贫困、悲痛,但还有活力;从第二次描写我们看出她已经极度悲哀,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从第三次描写我们看出她已经绝望、麻木。
三次描写层层深入,对照鲜明,震撼人心。
2、质疑:祥林嫂初来鲁镇不过二十六七岁,至死前后大约五年时间,课文中却写道“头发已经全白”,这是否太夸张了?明确:并无夸张。
祥林嫂生前饱受折磨——丧夫失子、再嫁的耻辱感、灵魂的有无,使她一次次陷入悲剧的泥淖,厄运已经把她折磨成非人非鬼、非死非活的模样,所以容貌与年龄很不相符。
《祝福》(第1课时)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祝福》(第1课时)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祝福》(第1课时)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一必修三)1《祝福》(第1课时)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材分析教材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祝福》,这篇小说以批判社会为主题,作者用小说来揭示社会的丑恶,对现实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控诉,道出了民众的疾苦和愤怒,强调了人类的价值观,对我们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这篇文章上文下理,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思辨意味,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深思作品丰富的内涵与人性基本规律,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思想的广度和深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理解与运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了解《祝福》这篇小说作品在文学界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小说初读时的主题、情节和人物角色等要素,学生有助于初步理解小说的重要性;能学会询问题、观察细致、回归正文等方法进行读后剖析,进一步掌握文学作品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2. 科研精神、逻辑思维与创新意识:学生可以发扬科研探究的精神,深入探究文学作品中暗示出的思想、人物、情节的含义与关系,进一步拓展阅读思维,增强文学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分析思考的能力,可以能很好的开发创意,从而更好的拓展个人阅读领域和提升文学素养。
3. 社会责任、多元文化和全球意识:本课的课堂思维和文化价值是促使学生树立全球意识的重要元素,能够通过比较和引导学生厘清中外知识背景、文化脉络和道德准则等,帮助学生树立多元文化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影响学生终身学习的有效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理解小说中的社会主题,析解作者生平、文学成就,形成对鲁迅先生的文学品评;深化读后感性认识,并能形成自己的阅读心得。
2. 难点:对社会主题进行思辨和探究,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梳理出作者的思想和价值观,并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深化对小说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祝福》教案(优秀6篇)

《祝福》教案(优秀6篇)《祝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鉴赏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环境描写及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
因此,研究性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阅读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必然是今后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向。
本设计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新的研究性教学方式,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变成自主式学习。
情感目标:揣摩小说标题的`重要意义,深刻体会造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的原因。
教学设计提要本设计由4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展示研究方向,小组明确探究目标;第二课时:小组研讨;第三课时:小组探究成果交流。
第四课时:完成研究小论文教学过程及步骤第一课时1、熟悉课文: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旨在让学生对小说情节有一个大概了解。
2、展示研究方向,明确探究目标:教师将课文分为四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又列若干小课题,具体如下:A、人物鉴赏:a、祥林嫂b、鲁四老爷c、柳妈d、卫老婆子e、四婶f、祥林嫂的婆婆g、我B、情节鉴赏:a、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b、祥林嫂死因探究C、环境鉴赏:a、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b、祝福景象的描写及其作用;c、文中关于雪的描写及其作用D、表现手法鉴赏:a、人物刻画方法;b、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以上课题用投影展示出来;为使每个大课题都有人研讨,规定每一大组挑选一个大课题。
第二课时小组研讨:第一课时完成后,各小组明确了任务,要求课余时间就开始搜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选相同子课题的为小组,充分交换意见后,每个大课题组推推举1—3位同学在课内展示本组研究成果。
小组探究成果交流。
每个小组推荐1—3名同学上讲台陈述本组的研究成果,要求每人发言不超过四分钟。
第三课时课内完成研究小论文。
在小组研究成果陈述的基础上。
老师提供下列小论文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
题目有:1、祥林嫂的反抗精神2、祥林嫂死因探究3、祥林嫂个人简历4、文题—“祝福”之我见5、(祥林嫂、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人物形象之我见6、雪景作用之我见7、描写祝福景象的意义8、祥林嫂生活圈内的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剖析9、祥林嫂内心世界探究10、对祝福人物刻画的一点看法《祝福》优秀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识记A、关于《彷徨》B、烟霭等词语2、理解、分析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D、倒叙手法(复习)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预习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2、读23遍课文第一课时一、导入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B、1924年前后的历史:辛亥革命1911年、五四运动1919年。
《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祝福》教学设计(精选12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祝福》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祝福》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基本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整体感知,理顺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命运与作品感情基调。
3.了解小说文体的基本知识,结合文体分析文章。
学习重点理顺故事情节;学习难点体味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
《彷徨》收入了鲁迅《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思想的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求出路的可贵精神。
《祝福》是《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来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
本文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思想的流弊和荼毒。
2.文体知识: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深刻的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文学体裁),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3.祝福的习俗:“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迷信习俗。
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宰杀家禽,置备牲肉,并将牲品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教学过程一、知识积累1.字音积累钝()响寒暄()朱拓()间()或悚()然踌蹰()不更()事谬()种俨()然雪褥()瑟()瑟有声尘芥()堆形骸()脸颊()沸反盈()天贺家墺()荸荠()()絮絮()呜咽()驯()熟桌帏()讪讪()咀嚼()()渣滓()()瞥()拗()不过蹙()缩门槛()窈()陷惴惴()歆享()()牲醴()()蹒跚()()2.字形积累3.字义识记俨然:讪讪:怔怔:怨府:沸反盈天:二、文学常识:1.《祝福》选自《》,作者是,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和《》,散文集是《》,散文诗集是《》,还有杂文集17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课程教学设计《祝福》教学设计曹诗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基础知识及常识,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文章主旨。
情感与态度:认清封建礼教对人的戕害。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通读全文,理清小说思路,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
1.《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2.回忆作者3.解题关于“祝福”:通过祭祀求福。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
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彷徨:游移(犹豫)不定,不知道往哪里走好。
1922 年,鲁迅思想陷入苦闷时期,不知道国家、社会的前途在哪,曾写诗云:“荷戟独彷徨。
”后以“彷徨”二字作继《呐喊》之后的又一部短篇小说集子的名。
4.通读课文,注音间(jiàn)或蹙(cù)缩荸荠(bí qí)草窠(kē)渣滓(zǐ)悚(sǒng)然门槛(kǎn )炮烙(páo luò)惴惴(zhuì)歆(xīn)享牲醴 (lǐ)寒暄(xuān )桌帏(wéi)【学习研讨】一、导入: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咸亨酒店里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二、展示自学三、课堂合作探究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思路,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
学习小组以“我”为角度叙述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指定一男生讲述。
要求:①叙述要客观、条理,必要时也可作适度发挥。
②尽可能体现出“我”对“样林嫂”的同情心。
③语言流畅,吐字清晰。
学习小组研究并为“祥林嫂”编写“年谱”。
祥林嫂年(年龄)谱:二十六七岁以前与样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上死了丈夫。
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春上改嫁。
年底生阿毛。
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岁阿毛两岁。
丈夫患伤寒死去。
二十九或三十岁阿毛三岁。
三十或三十一岁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
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
祭祀时很闲,只烧火。
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二岁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
冬季祭祖时节,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落为乞丐。
三十七八岁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结合“祥林嫂年谱”,指定一名复述能力较强的女生讲述“祥林嫂”的故事。
师总结:春日之时,丈夫死亡,初到鲁镇;孟春之时,婆家抓回,被卖改嫁;暮春之时,痛失爱子,再到鲁镇;迎春之时,一命归天。
改变样林嫂命运的几次悲惨遭遇都发生在春天,样林嫂真的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自身原因。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故事情节,了解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祥林嫂这个典型人物形象以及产生她悲剧命运的根源。
二、课堂探究导学(一)小组合作探究人物形象分析导学图1.请第一大组的同学们依据图表提示在文中找出祥林嫂三次肖像描写,特别是眼睛的变化。
并思考:三次肖像描写各表现祥林嫂怎样的生存状态。
2.请第二大组的同学们依据图表提示在文中找出祥林嫂的语言描写,并思考:从中能看出祥林嫂怎样的心理。
3.请第三大组的同学们依据图表提示在文中找出祥林嫂的动作行为描写,并思考:从中能看出祥林嫂怎样的心理。
老师说明: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独立思考。
2 分钟后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的时间是5 分钟。
5 分钟后,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二)小组展示探究成果第一大组展示肖像描写初到鲁镇:肖像描写——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生存状态——生活困苦,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希望。
再到鲁镇:肖像描写——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生存状态——青春的活力已经消失,但并没有消尽生命力。
临死前:肖像描写——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生存状态——已经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精神麻木呆滞、枯竭。
分组朗读三次肖像描写。
师小结:三次肖像描写展现了祥林嫂不同人生阶段的生存状态。
外貌的变化勾勒出她由生到死的过程,浓缩了她悲惨不幸的一生。
是什么让曾经健壮鲜活的生命如此迅速地走向死亡?过渡语: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再来看看第二大组和第三大组的展示,也许从他们的展示中我们能得到一些启示。
第二大组展示语言描写1.对“四婶”对“大家”讲阿毛是什么心理让祥林嫂一遍遍讲阿毛的故事?(学情分析:学生大多认为祥林嫂在博取别人同情或倾诉痛苦心情,所以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走近人物内心世界。
)明确:从叙述角度看,“我”即祥林嫂是主角;从叙述的语言结构看,此段中心句是“我真傻,真的!”结合这两点来看叙述目的,就明白祥林嫂讲“狼吃阿毛”的故事,其意不在渲染阿毛死的如何凄惨,以博取人们同情。
而在于表白自己如何“傻”,这是她在深深自责,是她对阿毛的不可解脱的负罪的忏悔。
她讲故事纯粹是一种个人行为,并不在乎别人的反应,也正因为如此,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可谓讲得“入神”,“直着眼睛”讲,“只是反复”地向人们讲,讲到别人“听到就厌烦得头痛”还是要讲。
2.问魂灵有无由她的问话可见出她怎样的心理?明确: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的矛盾心理状态。
希望其有,以便死后一家人能在阴间团聚;又希望其无,以免到阴间后被锯开分给两个男人。
第三大组展示动作行为描写1.反对再嫁,祥林嫂“嚎”、“撞”,反抗激烈,以死抗婚。
是什么心理让祥林嫂不惜以死抗婚?明确: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念。
(可适当介绍当时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好女不嫁二夫的贞节观,并抓住文中“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一句进行分析。
)2.与柳妈有一番对话,话题是“头上的伤疤”,进而说到死后分尸的酷刑。
在柳妈的指引下,祥林嫂不惜花费一年多积攒的工钱去求捐门槛。
3.是什么心理促使她不惜花钱求捐门槛的?明确:从捐前捐后的神态变化来看:由恐惧而舒畅。
可以见出,祥林嫂是为了消除内心对死亡的恐惧,而死亡的恐惧源于阴间的酷刑。
捐门槛就可以赎罪了。
生而能成为一个平等的奴仆,死而能成为一个完整的鬼,不必再害怕阴间的酷刑。
小结:从对祥林嫂语言和行为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女子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念让祥林嫂自觉有罪,因而她惧怕死后受到阎王的惩罚。
她痛苦的根源是生而不能成为一个平等的奴仆,死而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鬼。
对阿毛的负疚感和惧死情节的交织,形成她希望灵魂其有,又希望灵魂其无的矛盾心理。
在这如此沉重的心理重压之下,祥林嫂终在鲁镇人“祝福”声中寂然死去。
这是促使祥林嫂走向死亡的自身原因。
那么,导致她这些心理背后的社会原因又是什么呢?还有鲁镇的人们,他们和祥林嫂的死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下节课接着探讨。
(板书设计即人物形象分析导学图)第三课时【学习目标】分析鲁镇这个社会环境,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分析了祥林嫂死亡的自身原因,她痛苦的根源是生而不能成为一个平等的奴仆,死而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鬼。
这种痛苦源于她的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念,这种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不成其为心理负担的观念为何会对祥林嫂造成如此沉重的心理负荷呢?导致她这种心理背后的社会原因又是什么呢?这是我们本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二、课堂探究导学(一)小组合作探究鲁镇的人们是怎样对待祥林嫂的?他们跟祥林嫂的死有关系吗?1.请第一大组的同学们在文中寻找有关四叔四婶的文句文段,看看他们怎么对待祥林嫂。
2.请第二大组的同学们在文中寻找有关柳妈和听故事的老女人的文句文段,看看他们怎么对待祥林嫂。
3.请第三大组的同学们在文中寻找有关“我”的文句文段,看看“我”怎么对待祥林嫂。
老师说明: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独立思考。
2 分钟后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的时间是5 分钟。
5 分钟后,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展示在各组白板上。
(二)小组展示探究成果第一大组展示:四叔四婶:四叔在祥林嫂死后还骂她是“谬种”,可见他对祥林嫂的嫌恶,对死人也不宽容。
四婶之前念叨祥林嫂,只是因为她是一个做活抵得过男子的好佣人,当祥林嫂不再伶俐之后,就无情地把她扫地出门。
尤其是在祥林嫂捐门槛后,仍不许祥林嫂做有关祭祀的事,一声断喝粉碎了祥林嫂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
引导学生品读“你放着罢,祥林嫂!”与“祥林嫂,你放着罢!”在表达上的不同。
第二大组展示:柳妈: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与人为善。
但是她对待祥林嫂,却没有像对待其他生命那样有同情心。
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为然,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
”对动物“不杀生”,却主张祥林嫂“撞死”,不是自相矛盾吗?可见“贞节”在她的心里是多么神圣——神圣到了冷酷的程度。
然后又把和祥林嫂的谈话传播出去,供大家谈笑。
也算是无聊冷漠中的人中的一员吧。
柳妈还一脸“诡秘”拿地狱来吓唬祥林嫂,看祥林嫂脸上“显出恐怖的神色来”,也许像那些“老女人”一样,心里很满足吧。
听故事的老女人:这些老女人“特意”寻来,品鉴祥林嫂的痛苦,之后“满足”的离开,以他人的痛苦来作为自己无聊生活的一种调剂。
当祥林嫂的故事讲过多遍之后,就被她们像口香糖一样呸在地上。
第三大组展示:“我”:“我”自诩是“新党”,鲁四老爷骂“新党”时很不自在。
但是这样的“新党”被成为乞丐的祥林嫂拦住时,首先想拿几个铜板来打发她。
当祥林嫂向他问三个问题时,他支支吾吾,不敢负责任。
只是在祥林嫂死后心里觉得“不安”,还显出和鲁四老爷那样的“旧党”不同吧。
不过这样的内疚也是暂时的。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但无力改变祥林嫂的命运。
师小结:鲁镇这些看客们的冷漠歧视,让祥林嫂饱受心灵痛苦,也是把祥林嫂往死路上赶的一个重要推手,只是他们并不自知。
是什么让他们在面对一个生命时如此冷漠?是什么让他们泯灭了对一个弱女子所应有的最起码的同情?明确:封建礼教之族权、夫权、神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