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诗歌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教案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教案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三册第五单元,共三篇文章:《沁园春•长沙》、《登高》和《再别康桥》。

本节课将重点讲解如何读懂诗歌,包括诗歌的基本概念、形式、内容和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形式,掌握阅读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2. 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不同类型诗歌的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创作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歌的基本概念、形式、内容和阅读技巧。

难点: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创作背景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教学PPT。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学生熟知的诗歌《静夜思》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读懂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歌基本概念:介绍诗歌的定义、特点和分类,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

3. 诗歌形式:讲解诗歌的格律、韵律、节奏等外在形式,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外在特征。

4. 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等内在内容,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5. 诗歌阅读技巧:教授如何抓住诗歌的关键句子、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等阅读技巧。

6.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阅读教材中的三首诗歌,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分析讨论。

8.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深入分析,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赏析文章。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诗歌基本概念2. 诗歌形式3. 诗歌内容4. 诗歌阅读技巧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沁园春•长沙》赏析答案:《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同志于1925年创作的这首诗。

诗歌通过对长沙秋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革命事业的热爱。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象征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百舸争流,急湍甚箭”象征人民的斗志昂扬。

整首诗歌情感激昂,格调高亢,充满了革命的激情和信念。

如何读懂诗歌-教学设计[最终定稿]

如何读懂诗歌-教学设计[最终定稿]

如何读懂诗歌-教学设计[最终定稿]第一篇:如何读懂诗歌-教学设计如何读懂诗歌?(教案)针对问题:诗歌鉴赏是高考永不缺席的题型,如何鉴赏诗歌是语文教师及学生们常下功夫却收效不大的重大疑难工程。

鉴于基础、方法等原因,对于普通班同学而言,诗歌鉴赏存在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如何去鉴赏,而是如何去读懂诗,故而欲解决鉴赏问题必先解决读懂问题。

因此本课旨在通过师生共同探讨,总结、提出一些较为直接、便捷的方法,以从不同角度对诗歌进行较为硬性的近乎“暴力”的拆解、融合(当然,这会给诗歌的审美带来负面影响,容易破坏诗歌的美感),来达成先读懂诗的目的。

也就是说,只有读懂了诗才能去更好的鉴赏诗,最后才能迁移到、谈得上对诗歌的鉴赏。

最终,再结合一定的答题方法,以期彻底解决同学们怕诗歌题型、读不懂诗歌、不会赏鉴诗歌、不会回答诗歌相关考题的症结。

教学目标:1、结合已学诗歌(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等),回顾、重温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读懂诗歌“十二看”。

2、方法技巧的迁移使用,当堂拆解《蜀相》、读懂《蜀相》,以形成读懂诗歌的能力,并完成《蜀相》相关习题。

3、连通高考诗歌阅读鉴赏题型,达成鉴赏诗歌、优化答题思路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1、难点:分析关键词语(看语言:关键字分析,如动词、形象词、“诗眼”)及诗句的内涵,把握诗歌的内容(看意象:如何通过景语体会情思;看内容:如何“诗变文”)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经历(看作者、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看情思)。

2、重点:运用方法,读懂诗歌;达成诗歌鉴赏基础,结合答题技巧,规范回答各类题型。

课时:1 教学过程:一、[导入]高一是,每次月考成绩出来,关于诗歌鉴赏题型,大多同学得分很少丢分很多。

老师自己也在问是关于诗歌鉴赏,我们讲少了么?同学们说讲得不算少!可是为什么做不来题呢?叫些同学来问,原来是大多同学说不是鉴赏和答题的问题,而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读不懂诗歌!不知诗歌讲的是什么意思,而至于答案也就无从说起,只能乱答一通了。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教案(通用11篇)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教案(通用11篇)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教案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点击考纲】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怎样算是读懂诗歌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一)、如何明白浅层意思?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例: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大意:(我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远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摇荡起(远方的)天空。

襄阳风光美丽,(似乎想要把我)留下,与山翁共谋一醉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例1:题李世南画扇蔡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解读】如果只看正文可能会以为诗歌描写了乡村野外的自然风光,但看了题目之后,才会明白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面图景而非眼前实景。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教案(通用2024)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教案(通用2024)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以大海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
06
学生自主创作实践指导
创作灵感来源与捕捉方法
灵感来源
生活经历、情感体验、自然景象、 艺术作品等
捕捉方法
日记记录、瞬间感受、关键词联想、 意象描绘等
写作技巧指导:构思、立意、表达
构思
明确主题,选择合适的形 式和风格,进行整体布局
立意
挖掘深层含义,表达独特 见解,体现个性风格
表达
运用修辞手法,锤炼语言, 注重音韵和节奏
学生作品展示及评价标准
作品展示
朗诵、演出、展览等多种形式
评价标准
内容深刻、构思新颖、语言优美、表达生动
07
课程总结与拓展延伸
关键知识点回顾总结
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通过对明月的描绘和想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展现了苏
轼的豁达和乐观。
现代经典诗歌选读
1 2 3
徐志摩《再别康桥》 以康桥为背景,描绘了诗人的离别之情和对美好 时光的留恋,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珍视和感慨。
舒婷《致橡树》 通过对橡树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爱情和 生命的热爱和追求,展现了女性诗人的细腻和坚 韧。
04
03
诗歌基本元素解读
意象、意境与象征手法
意象
诗歌中通过具体物象表现抽象情感或观念的艺 术手法。如“月亮”常代表思念,“柳”象征 离别。
意境
诗人通过意象创造出的整体艺术氛围,使读者 产生情感共鸣。如“枯藤老树昏鸦”营造出孤 寂、凄凉的意境。
象征手法
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寄托诗人深层的 情感或理念。如“梅花香自苦寒来”象征坚韧 不拔的品质。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2)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2)
13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苏轼)
法 二
仿佛曾游岂梦中,
欣然鸡犬识新丰。
吏民惊怪坐何事, 父老相携迎此翁。
苏武岂知还漠北, 管宁自欲老辽东。
岭南万户皆春色, 会有幽人客寓公。 注:本诗于北宋绍圣元年十月作者第二次遭贬初
到惠本州诗时所表作达。 作者怎联样系的作情者感?
作者虽然被贬惠州,他不但不以谪为
患,反而对谪居生活充满了期待,有了家
的归属感。抒发想在惠州安家终老的情感14。
(二)看作者
我们应了解作者的哪些相关信息呢?
1、思想性格

2、生活经历
3、风格流派

4、创作背景和目的
5、时代背景(论世——所处
朝代的国势、朝政等)
15
牛刀小试 望洞庭湖
刘禹锡 诗豪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本诗写于被贬途中。
25

法 五
鹧鸪天
晏几关道注尾联。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 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最后本两诗句抒说发不是了不作想者回怎家样,只的是情自感己?不
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 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结合具体事例讲解,初步解决 “读不懂”的问题。
8
看一看
9
方 法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借助题目
本诗抒发对读书的感想。要想读书时有 新的、深刻感悟,就要多读书,时时补充 新知。
10
(一)看标题

如何读懂诗歌教案

如何读懂诗歌教案

诗歌鉴赏专题之如何读懂诗歌【教学目的】1、明确《考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

2、明确诗歌鉴赏三步骤。

3、掌握读懂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把握意象,体味情感【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考纲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诗歌鉴赏三步走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三、如何读懂诗歌标题: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注释:每个都有用,每个都要用意象: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尾句:一篇之妙,在乎落句,卒章显志题干:题干是答题的指引,也是理解的依据(一)从标题初步了解诗歌的表层意义。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例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思考:标题与这首绝句内容上有什么关系?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

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例2、江亭夜月送别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思考:标题交代了什么内容?亭,话别之所;夜,启行之时;江,分手之处;送别,提示题材,交代事件,暗示情感(对朋友的不舍与思念,分别后的孤寂与怅惘。

)(二)从注释了解作者、背景、疑难词语、难懂的典故,深入理解诗意。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教案通用2024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教案通用2024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教案通用2024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现代诗歌精选》教材的第三章“情感与意象”部分,详细内容包括诗歌的节奏与韵律、意象的运用、情感的抒发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掌握诗歌的节奏、韵律、意象等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人情感,理解诗歌内涵的能力。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表达、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象的理解,情感的分析。

教学重点:诗歌的节奏、韵律、意象的识别及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投影仪、黑板。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意象,引发对诗歌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5分钟)以教材中的一首诗歌为例,讲解诗歌的节奏、韵律、意象等知识点。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析一首未学过的诗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读。

4. 课堂讨论(15分钟)5. 知识拓展(5分钟)介绍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6. 课堂小结(5分钟)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诗歌。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的基本特征节奏韵律意象2. 诗歌解读方法关注意象感受情感理解内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春天的故事”为主题,创作一首诗歌。

2. 答案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展现春天的意象,抒发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提高了诗歌解读能力。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多读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拓展延伸方面,可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现代诗歌作品,了解不同风格、流派的诗歌,丰富知识储备。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课堂讨论4. 诗歌解读方法5. 作业设计一、实践情景引入实践情景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优质教案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优质教案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具体章节为“诗歌欣赏”。

教学内容包括诗歌的基本知识、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的情感表达和诗歌的意象运用。

详细内容涉及现代诗和古诗的对比分析,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为例,深入解读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格式。

2. 培养学生分析诗歌语言特点,感受诗歌的情感表达。

3. 提高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意象的解读和运用。

重点:诗歌的基本知识、语言特点和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引导学生从画面中感受到诗意,自然过渡到诗歌欣赏的学习。

2. 新课内容:讲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对比分析现代诗和古诗的特点。

以《再别康桥》和《月夜忆舍弟》为例,详细解读诗歌的语言魅力和情感表达。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诗歌进行详细解读,指导学生从韵律、节奏、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并在课堂上分享。

5.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创作中的难点和技巧,互相交流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的基本知识韵律节奏格式2. 诗歌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意象运用3. 诗歌的情感表达抒情手法情感传递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首你喜欢的诗歌,并写出你的心得体会。

仿写一首诗歌,要求运用至少三种修辞手法。

2. 答案:学生需自行分析,无固定答案。

教师可根据学生作业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 拓展延伸:邀请诗人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和过程。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读懂诗歌——走好鉴赏诗词的第一步
读诗如读人。

读一首不曾谋面的诗歌,就如同见一个陌生人,读诗的过程,完全可以看成是你和这个人交往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又快又准确地了解他呢?
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
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如何明白浅层意思?
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明确题材——送别诗、羁旅诗、边塞诗、闺怨诗、田园诗、怀古诗、隐逸诗等。

例1:
汉江临泛(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大意:
(我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远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摇荡起(远方的)天空。

襄阳风光美丽,(似乎想要把我)留下,与山翁共谋一醉.
2、领会深层意思,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答: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4分)
答:“浮”和“动”。

“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什么?(4分)
答: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
1、品标题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题材等)。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它往往直接揭示了诗词创作的时间、地点、事件和主旨等。

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例2: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解读】此诗题中的“冬至”表时间,“邯郸”表地点,且与“冬至”点明了特定的背景,是说冬至佳节时自己仍客居邯郸,这才“思家”,“思家”揭示了此诗的主旨。

例3:
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解读】这是一首请张籍指教的诗(即干谒诗)。

意即临近考试了,我的作品会符合考官的心意吗?相传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并有诗回赠。

朱因而得名。

诗人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

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

含蓄表达考前担心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求张指点。

通过优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

作用1:题目揭示内容(对象)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

作用2:题目表达情感刘长卿的《喜李翰自越至》这个题目中的“喜”点明了对朋友多年不见,自越而来的惊喜之情。

作用3:题目展示思路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题目意为遥望月亮起相思,进而怀念起远方之人。

而“先望后怀”正是该诗的思路。

2、知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

“知人论诗”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

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

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例4:
鹊桥仙·夜闻杜鹃①(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

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②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③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

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管,离开抗战前线。

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②惊残:惊醒。

③故山:即家乡。

思考: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读】陆游的一生,处于民族危机极为严重的年代,他生活在北宋灭亡之际,幼年颠沛流离的生活,父亲爱国精神的熏陶,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从军抗金、誓杀敌寇、恢复失地的抱负,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中年到过当时的国防前线,写下不少战斗性的诗篇。

但一直受投降派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而收复
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主线是抗敌复国的决心和爱国主义精神;又由于对胜利的热切渴望和对未来的必然信念,因此感情热烈奔放、境界雄伟壮阔,想象丰富奇特。

这首诗表现诗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3、读注释
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

对这一内容读诗时一定不能忽略。

例5:
春日即事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 注]①李弥逊(1085 -1153 ),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解读】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

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
叹。

这正是作者因反对秦桧而被免职后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诗人真正是触景生情,情由景生。

4、析意象
“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

“象”,就是物象、形象。

“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例6:
闻雁(韦应物)寒塘(赵嘏)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思考: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解答: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思乡情。

故诗人常借雁来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

5、明典故
用典可以丰富诗的内容,装点诗的门面,提高诗的质量。

齐梁文学用典太多,晦涩难懂,但适当用典,的确有利于诗歌思想内容的表达。

例7:
庆庵寺桃花[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 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

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

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解读】诗人巧用典故,借桃花引出桃源故事,用庆庵寺代桃花源;用“避秦”来写“避元”;用“怕有渔郎来问津”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决意绝世之志;在短短的四句诗中,融入了丰富的内涵。

全诗读来含蓄蕴藉,耐人品味,一个绝不与元统治者合作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6、抓尾句(抓情语)
诗歌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因而把握诗歌的尾联,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

另外抓住诗歌中直接抒发情感的字、句,也能帮助把握诗歌的主旨情感,如愁、苦、怨、恨、羡、忆、怀、喜、泪……
例8: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思考: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追求?
【解读】全诗抒发了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表达了作者羡慕自由自在的渔樵生活。

三、小结诗歌鉴赏的步骤
1、看题目和作者;
2、默读两遍诗歌,整体感知;
3、找出写景、写物、写人的名词, 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弄清它写了什么;
4、找出反映诗人感情的动词或形容词,弄清诗人表达的感情;
5、看注解并反观诗歌题目,做总体思考。

6、仔细审读题干,规范答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