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12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
中医诊断学
(二)胃阴虚证
胃脘隐痛,嘈杂似饥不欲食, 口燥咽干,大便干结或脘痞不舒, 干呕呃逆舌红少苔,脉细而数(有力)
1、概念:是指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所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主症)
*
中医诊断学
辨证分析要点:
有胃失濡润 、胃失和降见症(胃脘灼痛隐隐、饥不欲食或胃脘嘈杂、痞满或干呕等); 有阴虚见症(便干、尿少、舌红少津)。
*
中医诊断学
疑难点: 、肾精不足证、肾气不固证、肾虚水泛证和肾不纳气证的辨证依据。
01
分析:
*
中医诊断学
01
气不固证以膀胱或肾不能固摄的临床表现为审证要点;
03
不纳气证则以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益甚及肺肾气虚的表现为辨证要点,又称肺肾气虚证。
02
虚水泛证以水肿,腰以下为甚,并伴见腰膝痠冷,畏寒肢冷等虚寒之象为辨证依据;
*
中医诊断学
辨证分析要点: 有湿热阻滞大肠,传导失职的主症(腹痛、下利脓血,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泻,色黄而臭秽,肛门灼热)。 有湿热内盛见症(泻下秽臭,苔典腻,脉滑数等)。 审证要点:下利或泄泻与湿热征象共见。 肠道湿热证——清热化湿、清肠止利, 用芍药汤或芩连葛根汤。
*
中医诊断学
应熟悉的是:肠道湿热证在三焦辨证中属下焦病证。 此外,食滞胃肠证、胃肠气滞证及肠燥津亏证、虫积肠着证亦应熟悉之。以自学为主,亦可参考脚注。
*
中医诊断学
三、肾阴虚证
【概念】 含义是指肾亏损,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虚热证候。 【临床表现】(参教材P194)。 【审证要点】 以肾的主要症状(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遗精。女子月经失调与阴虚内热证共见。
*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试题-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试题-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试题-脏腑辨证一、单选题1.症见心悸,兼有口咽干燥,失眠烦热,舌红少苔等,最宜诊断为()A.心火炽盛证B.心血虚证C.心肾不交证D.心阴虚证E.痰火扰神证2.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的共同症状是:()A.心烦B.舌淡C.脉细数D.失眠E.盗汗3.小便赤涩,灼痛,兼见面赤口渴,心烦不寐,便干,舌红脉数,最宜诊断为()A.心火亢盛证B.膀胱湿热证C.小肠实热证D.阴虚火旺证E.下焦湿热证4.下列哪项鉴别心气虚证和心阳虚证最有意义()A.有无心悸怔忡B.有无面白神疲C有无形寒肢冷D.是否舌淡脉弱E.有无自汗乏力5.心脉痹阻中,若胸痛以闷痛为特点的是()A.痰阻心脉B.气滞血脉C.寒凝心脉D.热郁心脉E.瘀阻心脉6.咳喘无力,少气短息,吐痰清稀,自汗,舌淡脉弱者,最宜诊断为()A.肺气虚证B.肾不纳气证C.脾肺气虚证D.心肺气虚证E.肺气阴两虚证7.咳喘胸闷,痰多黄稠,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等见于()A.肺气虚证B.热邪壅肺证C.风热犯肺证D.上焦病证E.燥邪犯肺证8.恶风发热,口干咽燥,咳痰少而粘,不易咳出,最宜诊断为()A.风热犯肺证B.风热表证C.燥邪犯肺证D.肺热炽盛证E.肺阴虚证9.下列哪项对鉴别风寒犯肺证和风寒表证最有意义()A.咳嗽的轻重B. 口渴或不渴C.是否发热恶寒D.是否舌苔薄白E.有汗或无汗10.大便秘结干燥,难以排出,常数日一行,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涩者,最宜诊断为()A.大肠液亏证B.肠虚滑泻证C.燥邪犯肺证D.肺热炽盛证E.肺阴虚证11.寒邪客肺证和风寒犯肺证共同的临床表现为()A.咳嗽痰稀色白B.形寒肢冷C.发热恶寒D.咳嗽痰多性粘色白E.胸闷12.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四证的共同见症是()A.畏寒肢冷,肢体浮肿B.食少便溏,少气乏力C.腹部疼痛,喜温喜按D.脘腹重坠,食后益甚E.便血衄血,月经量多13.脘腹胀闷,纳呆,泛恶欲吐,大便溏泻,肢体困重,舌淡胖苔腻,脉濡缓,此属()A.寒滞胃脘证B.寒湿困脾证C.脾阳虚证D.食滞胃脘证E.脾气虚证14.患者牙龈肿痛溃烂,齿衄,口臭,渴喜冷饮,便秘尿黄,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此为()A.肝火犯胃证B.湿热蕴脾证C.胃火炽盛证D.血热证E.肠热腑实证15.下列哪项不是肝病的常见症状()A.急燥易怒B.少腹胀痛C.纳呆便溏D.月经不调E.头晕目眩16.面色淡白,眩晕,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脉细无力。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歌诀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歌诀

11《肝气犯胃肝气不和》肝气犯胃脘胀满,疼痛连胁嗳吞酸,嘈杂呃逆欲呕吐,舌苔薄黄脉象弦,情志郁闷烦易怒,左金沉香降气散。

12《食滞胃脘伤食证》食滞胃脘脘胀痛,嗳腐吞酸厌食重,呕吐便臭如败卵,脘腹胀满疼拒按,舌苔厚腻脉弦滑,保和枳实导滞丸。

1《肺气虚证》咳喘无力肺气虚,体倦气短不足息,面白自汗易感冒,懒言气怯声音低,舌淡苔白脉无力,补肺汤可补肺气。

2《肺阴虚证》肺阴虚证咳痰少,潮热咳血咽干燥颧红盗汗五心烦,形体消瘦午后潮,舌红少津脉细数,固金扶羸治虚劳。

3《痰浊阻肺证》痰浊阻肺嗽痰多,性粘色白易咯咳,气机升降痰浊阻,胸闷气短难平卧,痰鸣脉滑苔白腻,痰浊二陈三子瘥。

4《风寒束肺证》风寒束肺止嗽散,咳嗽发热微恶寒, 舌苔薄白脉浮紧,鼻塞流涕白稀痰。

5《寒邪客肺证》寒邪客肺咳嗽喘,痰稀色白形肢寒, 咳喘突发伴寒象,病程长而风寒短, 舌淡苔白脉迟缓,苓甘五味化寒痰。

6《水寒射肺证饮停于肺》咳嗽喘息痰沫多,渴不多饮难平卧, 小便不利或不渴,触寒身疼恶寒做,舌苔白滑脉弦紧,温肺化饮青龙瘥7《风热犯肺证》风热犯肺痰黄稠,咳嗽口渴痛咽喉,微恶风寒身发热,目赤鼻塞浊涕流,尖红苔黄脉浮数,轻重桑菊银翘求。

8《热邪壅肺》咳嗽痰黄肺热壅,气喘息粗鼻扇动咳吐脓血溲便结,壮热烦渴或胸痛,舌红黄腻脉滑数,清泻痰热平喘法,桑白皮汤清肺热,肺痈苇茎桔梗合(清肺热用麻杏石甘汤也可)9《燥邪犯肺》燥邪犯肺燥证俱,燥少粘连咳不易干咳无痰鼻咽干,胸痛咳血身热寒,脉数舌苔白或黄,润肺清燥救肺汤。

10《大肠液亏证》大肠液亏便燥结,阴亏热病伤津液,咽干口臭兼头晕,状如羊粪难以解舌红少津脉细涩,麻仁润肠病可截。

(麻子仁丸润肠丸)11 《大肠结热证》便秘身热结大肠,痞满燥实口舌疮,潮热谵语反恶热,手足汗出或发狂,焦黄芒刺脉沉实,大承气汤燥结荡。

(腹满硬痛拒按,大便硬秘或下利清水)12《大肠湿热证》大肠湿热便脓血,赤白粘冻黄水泄,里急后重溲便赤,腹痛口渴肛灼热,舌红黄腻脉滑数,痢芍泄翁清湿热。

《中医诊断学》_第三节脏腑辨证_中医世家

《中医诊断学》_第三节脏腑辨证_中医世家

《中医诊断学》_第三节脏腑辨证_中医世家第三节脏腑辨证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候进行归纳,借以推究病机,判断病变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情况的一种辩证方法,是临床各科的诊断基础,是辨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脏腑辨证,包括脏病辨证、腑病辨证及脏腑兼病辨证。

其中脏病辨证是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由于临床上单纯的腑病较为少见,多与一定的脏病有关,故将腑病编人相关病中进行讨论。

脏腑的病变复杂,证候多种多样,本节仅介绍临床常见的一些证候。

一、肝与胆病辨证肝位于右胁,胆附于肝,肝胆经脉相互络属,肝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主藏血,在体为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其气升发,性喜条达而恶抑郁。

胆贮藏排泄胆汁,以助消化,并与情志活动有关,因而有“胆主决断”之说。

肝的病证有虚实之分,虚证多见肝血,肝阴不足。

实证多见于风阳妄动,肝火炽盛,以及湿热寒邪犯扰等。

肝的病变主要表现在疏泄失常,血不归藏,筋脉不利等方面。

直开窍于目,故多种目疾都与肝有关。

肝的病变较为广泛和复杂,如胸胁少腹胀痛、窜痛,情志活动异常,头晕胀痛,手足抽搐,肢体震颤,以及目痰,月经不调,睾丸胀痛等,常与肝有关。

胆病常见口苦发黄,失眠和胆怯易惊等情绪的异常。

(-)肝气郁结证肝气郁结证,是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而表现的证候。

多因情志抑郁,或突然的精神刺激以及其它病邪的侵扰而发病。

【临床表现】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咽部梅核气,或颈部瘿瘤,或症块。

妇女可见乳房作胀疼痛。

月经不调,甚则闭经。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情志抑郁,肝经所过部位发生胀闷疼痛,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

作为辨证要点。

肝气郁结,经气不利,故胸胁乳房,少腹胀闷疼痛或窜动作痛。

肝主疏泄,具有调节情志的功能,气机郁结,不得条达疏泄,则情志抑郁;久郁不解,失其柔顺舒畅之性,故情绪急躁易怒。

气郁生痰,痰随气逆,循经上行,搏结于咽则见梅核气;积聚于颈项则为瘿瘤。

气病及血,气滞血瘀,冲任不调,故月经不调或经行腹痛,气聚血结,可酿成症瘕。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题库考点及答案解析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题库考点及答案解析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题库考点及答案解析1、单选下列各项,不会出现大便稀溏的是()。

A.肝郁脾虚证B.脾不统血证C.寒湿困脾证D.胃阳虚证E.脾阳虚证正确答案:B2、单选患者头晕胀痛,痛如刀劈,面红目赤,口(江南博哥)苦口干,急躁易怒,耳鸣如潮,失眠,恶梦纷纭,胁肋灼痛,吐血、衄血,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其临床意义是()。

A.肝郁气滞证B.肝火炽盛证C.胆郁痰扰证D.肝胆湿热证E.湿热蕴脾证正确答案:B3、单选下列各项,属于肾阴虚证临床表现的是().A.头晕胀痛B.面红目赤C.口干口苦D.胁肋灼痛E.耳鸣如蝉正确答案:E4、配伍题湿热蕴脾证的临床表现可见()肝胆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可见()A.尿频尿急,尿道灼痛,尿黄短少B.身目发黄,胁肋胀痛,大便不调C.身热起伏,肌肤发黄,小便短赤D.腹痛下痢,赤白黏冻,里急后重E.阴囊湿疹,瘙痒难当,小便短赤正确答案:C,B5、单选下列几项中,不属于肾虚症状的是()。

A.腰膝酸软B.耳鸣耳聋C.牙齿动摇D.小便频数而短赤E.阳痿遗泄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肾虚在临床可表现为头目眩晕,面色白或黧黑,腰膝酸冷疼痛,畏寒肢凉,精神委靡,男子阳痿早泄、滑精精冷,女子宫寒不孕,五更泄泻,小便频数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

尿频急痛属膀胱湿热的表现。

6、单选肝胆湿热证的常见脉象是().A.沉细数B.弦细数C.濡数D.弦滑数E.滑数正确答案:D7、单选患者体胖痰多,身重困倦,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以刺痛为主,舌质晦暗或有青紫斑点,脉细涩,其临床意义是()。

A.心肺气虚证B.心气虚证C.肺气虚证D.心脉痹阻证E.脾肺气虚证正确答案:D8、单选可与心悸、气短共同诊断心阳虚的是()。

A.自汗神疲B.畏寒肢冷C.头晕眼花D.身倦乏力E.心胸憋闷正确答案:B9、单选肾阳虚证的诊断要点是()。

A.形寒肢冷,面白神疲B.滑精早泄,小便频数C.精冷不育,腰膝酸软D.下肢水肿,按之凹陷E.大便稀溏,排便不爽正确答案:C10、单选患者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胁痛,舌红少苔,脉细数,其临床意义是()。

(精)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精)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第九单元脏腑辨证病性气虚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自汗、虚脉(细弱无力)血虚唇甲色淡、爪甲色淡、面色无华、脉细涩阴虚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阳虚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舌胖大、虚脉精亏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发脱齿松,健忘实寒寒冷、排泄物清稀白、舌苔白、脉紧或缓或迟实热发热、排泄物黄稠、舌红苔黄、脉数或滑痰湿痰多,胸闷脘痞腹胀、困重、苔腻、脉滑或濡痰热排泄物黄稠量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湿热气滞胸闷脘痞腹胀、走窜、情志影响、嗳气矢气、脉弦血瘀刺痛、舌紫暗有瘀斑、脉涩食积暴饮暴食、嗳腐吞酸、厌食、矢气酸臭、苔腻水身体浮肿内风口眼歪斜、肢体震颤、四肢抽搐、言语不利、半身不遂阳亢眩晕、面红目赤、头重脚轻、舌红苔黄,脉弦燥口干、唇燥、咽干、舌苔干,脉浮津亏口干、唇燥、咽干、舌苔干,脉细数无力细目一辨心病证候要点一心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1.心血虚证:心悸,头晕眼花,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舌色淡,脉细无力。

2.心阴虚证:心烦,心悸,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见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3.心气虚证:心悸,胸闷,气短,精神疲倦,或有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

细目一辨心病证候4.心阳虚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气短,自汗,畏冷肢凉,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5.心阳虚脱证:突然冷汗淋滴,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或心悸,心胸剧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舌青紫,脉微欲绝。

6.心火亢盛证:发热,口渴,心烦,失眠,便秘,尿黄,面红,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

甚或口舌生疮、溃烂疼痛;或见小便短赤、灼热涩痛;或见吐血、衄血;或见狂躁谵语、神志不清。

7.心脉痹阻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

或以刺痛为主,舌质晦暗或有青紫斑点,脉细、涩、结、代;(瘀)或以心胸憋闷为主,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痰)或以遇寒痛剧为主,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寒)或以胀痛为主,与情志变化有关,喜太息,舌淡红,脉弦。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模拟试卷1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模拟试卷1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模拟试卷1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1.不符合脾肺气虚的临床表现的是A.咳喘短气,痰稀色白B.胸闷,善太息C.食欲不振,腹胀便溏D.倦怠乏力,少气懒言正确答案:B解析:胸闷,善太息为肝气郁滞的表现。

知识模块:脏腑辨证2.痰浊蒙蔽心窍的神志改变的特点是A.狂言、谵语B.神昏、痴呆C.悲伤欲哭D.烦躁不安正确答案:B解析:痰火扰乱心神则狂言、谵语。

痰浊蒙蔽心窍,神志受蒙则神昏、痴呆。

知识模块:脏腑辨证3.心气虚的表现除心悸气短外,主要还有A.面色苍白B.眩晕健忘C.胸闷汗出D.胸闷头痛正确答案:C解析:心气虚证以心的功能减退、心悸怔忡、胸闷气短等和自汗乏力、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虚等气虚见症为表现。

知识模块:脏腑辨证4.心血虚证与肝血虚证的主要鉴别症状是A.面色萎黄B.唇睑淡白C.月经量少D.舌质淡白正确答案:C解析:肝血虚时,会影响到月经的质和量。

知识模块:脏腑辨证5.形寒肢冷,脘腹冷痛,纳呆呕恶,大便稀溏,肢体浮肿,腰膝酸软,舌淡苔白滑,此证属于A.脾气虚B.脾阳虚C.脾肾阳虚D.寒湿困脾正确答案:C解析:腰膝、下腹冷痛,久泻不止,浮肿等郁寒证并见为脾肾阳虚证辨证要点。

知识模块:脏腑辨证6.肾精不足的临床表现有A.畏寒肢冷B.健忘耳聋C.遗精早泄D.遗尿失禁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脏腑辨证7.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加剧,腰膝酸软,心悸气短。

此证属于A.心肺气虚B.肾不纳气C.肺气虚D.肾阳虚正确答案:B解析: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肾虚骨骼失养,则腰膝酸软。

肾虚不能纳气则咳喘,呼多吸少,动则加剧,心悸气短。

知识模块:脏腑辨证8.惊悸失眠,烦躁不安,头晕目眩,耳鸣,口苦呕恶,胸闷胁胀,属于A.心火亢盛B.胆郁痰扰C.心血不足D.心肝血虚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脏腑辨证9.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的共有症状是A.心悸怔忡B.畏寒肢冷C.心痛入夜加剧D.舌淡胖苔白滑正确答案:A解析:心阳虚证在心气虚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故两者都有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自汗的表现等。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公式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公式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公式编者:阿鹏[未经授权,不得私用][望神类]望神=目光+气色+神情+体态1.精神良好+双目精彩+对答自如=得神2.精神不振+反应迟钝+精神萎靡+少气懒言=少神3.呆滞+郑声+意识模糊=正虚失神4.狂乱+神昏谵语+双手握固+牙关紧闭=邪盛失神5.久病+虚假好转之象+两颧泛红如妆+除中=假神→临终[“阴、阳”辨证类]1.冷汗淋漓+神色淡漠+气微+脉微欲绝=亡阳证2.汗出如油+脉细数疾无力=亡阴证3.畏寒肢冷+舌淡苔白+神疲乏力+脉迟=阳虚证4.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阴虚证[外感病辨证类]恶寒发热+类感冒之象=表证1.清涕白痰+恶寒+苔薄白+脉浮紧=外感风寒证2.黄痰+稠涕+发热+苔薄黄+脉浮数=外感风热证3.畏风+多汗+头痛=伤风表证[气病辨证类秒杀词]1.气虚证:乏力2.气陷证:气虚证+脏器下陷3.气虚不固证:气虚证+液态物质外泄不固4.气脱证:亡阳证/亡阴证5.气滞证:常见于肝,胀满疼痛6.气逆证:常见于肺、胃、肝7.气闭症:猝然昏仆、绞痛、二便闭塞+气闭[血病辨证类秒杀词]1.血虚证:面白无华,唇甲色淡,舌淡脉细2.血瘀证:刺痛、拒按、紫绀、涩脉→无寒象3.血寒证:血瘀证+实寒之象(局部冷痛)→有寒象4.血热证:出血+实热证(舌红绛、脉滑数)5.血脱证:大出血[津液病辨证类]1.干燥+口渴+形瘦+脉细=津液亏虚证2.凹陷性水肿+腹水征+小便不利+苔滑腻=水停证3.痰清+痰多+振水音+胸水征+肠鸣音强+桶状胸=饮证4.腻苔+滑脉=痰证5.胃中有振水声+肠间水声漉漉=痰饮证6.胸胁饱满=悬饮证7.气短不可平卧=支饮证8.身体浮肿=溢饮证9.闷+胀+食欲不振+苔白腻+乏力+稀便=内湿证[气病辨证类]1.面白无华+神疲乏力+劳后加重+脉虚无力=气虚证2.呼吸节律不规+口张+大汗+瘫软+脉微=气脱证(气脱证+热象=亡阴证)(气脱证+寒象=亡阳证)3.胀痛+憋闷+嗳气+受情绪影响大=气滞证4.猝然昏倒+剧痛+口闭+窒息感+二便闭塞=气闭证[血病辨证类]1.面白无华+爪甲色淡+头晕眼花+月经少+舌淡+脉细=血虚证2.刺痛+青紫+肿块固定不移=血瘀证3.实热+出血+舌绛+脉数=血热证4.血瘀证+局部冷痛、局部青紫、面唇淡紫等实寒之象=血寒证[气血津液辨证类]1.气虚证+血虚证=气血两虚证2.气虚证在前+血瘀证在后=气虚血瘀证3.气虚证在前+出血在后=气不摄血证4.急性大出血+气虚证+休克=气随血脱证5.气滞证+血瘀证+气滞血瘀证6.气虚证+失水证=气不固津证7.急性大失水+气虚证=气随津脱证8.内湿证+气虚证=气滞津停证9.干燥+血虚+长病程=津血两亏证10.痰证+瘀证+长病程=痰瘀互结证[心与小肠病辨证类]1.心悸+气虚证=心气虚证2.心悸+阳虚证+气虚证=心阳虚证3.心胸憋闷疼痛+急性发作+亡阳证=心阳暴脱证4.心悸+血虚=心血虚证5.心悸+阴虚=心阴虚证6.心前区疼痛+心悸=心脉痹阻证7.心疼痛+血瘀证(刺痛、紫绀、涩脉)=血瘀心脉证8.心疼痛+痰证(闷痛、苔白腻、滑脉)=痰阻心脉证9.心剧痛+来势快+遇寒加重、得温痛减+紧脉=寒凝心脉证10.胀痛+弦脉=气滞心脉证11.神志不清+呆闷抑郁+苔白腻+脉滑=痰蒙心神证(类似于癫证,以静为主)12.神志不清+狂躁+苔黄腻+脉滑数=痰火扰神证(类似于狂证,以动为主)13.心烦心热+口舌生疮+尿频尿急尿痛尿血=心火亢盛证14..尿频尿急尿痛尿血+心烦心热+口舌生疮=小肠实热证15.尿淋漓不尽+尿涩+尿痛=尿路刺激征[肺与大肠病辨证类]1.咳喘+气虚证=肺气虚证2.干咳无痰+阴虚证=肺阴虚证3.干咳无痰/痰少而黏/血痰+恶寒发热等表证之象=燥邪犯肺证4.一般无痰+咳喘+里实热证+舌红苔黄燥+脉洪数=肺热炽盛证5.咳喘+虚寒证=肺阳虚证6.咳嗽+风寒表证=风寒犯肺证7.咳嗽+风热表证=风热犯肺证8.咳喘+苔白腻+脉沉/滑=寒痰阻肺证9.咳喘+高热+黄稠痰+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痰热壅肺证10.腹痛+脓血+稀便+暴泻+便后肛灼+里急后重=大肠湿热证11.高热+腹满硬痛+便秘+日晡潮热+汗出口渴+热结旁流+舌红或芒刺、苔黄厚而燥或焦黑=肠热腑实证12.便秘+津液亏虚证/失水病史=肠燥津亏证13.久泻+水样便+阳虚证=大肠虚寒证[脾与胃病辨证类]1.食欲减退+腹胀+大便干稀不调+乏力=脾气虚证2.脾气虚+虚寒证=脾阳虚证3.肛门坠胀感+内脏下垂+脾气虚证+小便浑浊如米泔=脾虚气陷证4.出血+脾气虚证=脾不统血证5.脘腹痞闷+纳呆便溏+口淡不渴+寒湿证(阴黄)=寒湿困脾证6.脘腹痞闷+纳呆便溏+口苦+身热不扬+湿热证(阳黄)=湿热蕴脾证7.胃脘痞闷+隐痛喜按+纳少嗳气+气虚证=胃气虚证8.胃脘隐隐灼痛+干呕+饥不欲食+食后缓解+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胃阴虚证9.胃脘冷痛绵绵+泛吐清水+虚寒证+舌淡嫩+脉沉迟无力=胃阳虚证10.胃脘冷痛+呕吐清涎+暖后缓解+受寒史+拒按=寒滞胃脘证11.胃脘灼痛+辛辣食物史+口臭 +龈痛史+消谷善饥=胃火炽盛证12.赴宴史+嗳气酸腐+胃脘胀痛+恶心+多屁+排后缓解=食滞胃脘证13.胃腹胀痛+排气缓解+气滞证=胃脘气滞证[肝与胆病辨证类]1.面白无华+唇甲色淡+月经少等血虚证=肝血虚证2.筋目失养+胁肋隐隐灼痛+阴虚证=肝阴虚证3.抑郁太息+肝经循行部位胀痛或窜痛+经期不按时+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肝郁气滞证4.肝郁病史+火热之象=久郁化火证5.头晕胀痛+暴躁易怒+胁痛+面红目赤+火热之象+舌红苔黄脉弦数=肝火炽盛证6.在上为轻微肝火炽盛证之象+在下为腰膝酸软肾阴虚之象+头重脚轻=肝阳上亢证(上实下虚)7.肝阳上亢病史+面部肌肉神经症状+舌红苔白或腻+脉弦而有力=肝阳化风证8.高热+神昏+小儿抽风样之象=热极生风证9.肝阴虚病史+手足蠕动+舌红少苔少津+脉细数=阴虚生风证10.肝血虚病史+肌肉震颤+麻木+舌淡白+脉细=血虚生风证11.肝经循行部位冷痛+脉紧=寒凝肝脉证12.阴痒+黄疸+厌食+口苦+胁痛=肝胆湿热证13.惊悸失眠+胆怯易惊+口苦+痰热证=胆郁痰扰证[肾与膀胱病辨证类]1.腰膝冷痛+畏寒肢冷+性功能下降+夜尿频多+虚寒之象=肾阳虚证2.性功能亢进+遗精早泄+月经少+阴虚证=肾阴虚证3.五迟五软+早衰+精亏不孕不育=肾精不足证4.男性肾系滑遗(遗精、遗尿、滑精)+女性肾系淋流(月经淋漓不尽、习惯性流产)=肾气不固证5.肾阳虚证+下半身水肿=肾虚水泛证6.久病喘咳+呼多吸少+自汗等=肾不纳气证7.尿频+尿急+尿涩+尿痛+尿黄/尿血+湿热证=膀胱湿热证[脏腑兼证辨证类]1.心阴虚证+肾阴虚证=心肾不交证2.脾气虚证+心血虚证=心脾两虚证3.心阳虚证+肾阳虚证=心肾阳虚证4.心气虚证+肺气虚证=心肺气虚证5.心血虚证+肝血虚证=心肝血虚证6.脾气虚证+肺气虚证+长病程=肺脾气虚证7.肺阴虚证+肾阴虚证=肺肾阴虚证8.肝阴虚证+肾阴虚证=肝肾阴虚证9.胁肋灼痛+急躁易怒+咳嗽/咳血+实热证=肝火犯肺证10.情志抑郁+胁肋胀痛+脾虚证=肝郁脾虚证11.情志抑郁+胃脘、胁肋胀痛+嗳气酸腐+情绪影响=肝胃不和证12.脾阳虚+肾阳虚=脾肾阳虚证[其他辨证类]1.中老年+高血压+猝然昏倒=中风证→半身不遂2.突然倒地+四肢抽搐+双目上视+口吐白沫=痫3.中风分为风中经络和风中脏腑4.渐进发病+中老年+麻木+手脚失灵+神志尚可=风中经络(轻)5.猝然昏倒+中老年+醒后手脚失灵=风中脏腑证(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证要点 心悸怔忡,心胸闷痛,痛引肩背时作
8 小肠实热证
概 念 小肠热盛,泌别清浊失常之证
机制
心火下移小肠
表现·分析
心烦 --- 热扰心神 口舌生疮 --- 心火上炎,灼伤舌体 口渴 --- 热盛津伤 小便赤涩灼痛,尿血 --- 心火下移,灼伤肠络 舌红苔黄,脉数 --- 里热
辨证要点 小便赤涩灼痛 + 心火内盛见症
概念 风热犯肺证是风热袭肺,清肃不利之证
机制
风热

失于清肃
表现·分析
本症: 咳嗽,痰黄稠,鼻塞流浊涕
-- 风热犯肺,清肃失职
表热证: 症、舌、脉
辨证要点 咳嗽 + 表热见症
7.热邪壅肺证
概念 热邪壅肺证是邪热内壅于肺,肺失清肃 之证
外感热邪
风寒入里化热
机制
表现·分析
咳嗽息粗,痰黄稠 --- 邪热犯肺,肺失清肃 甚则鼻煽 --- 热壅于肺,宣降不利 或胸痛,咳吐脓血腥臭痰 --- 肺热壅盛,灼伤
1 肺气虚证
概念 肺气虚证是肺气不足,功能减退之 机证制
久咳伤肺 或
脾胃虚弱
表现·分析
咳喘无力,少气声低 -- 肺气虚主气、宣降不利 动则尤甚 -- 劳则耗气 痰液清稀 -- 肺气虚津液不布,聚而为痰 或自汗,畏风,易感冒 -- 肺气虚卫外不固 气虚证:症、舌、脉
辨证要点 咳喘无力、痰清稀 + 气虚见症
生理病理
心 --- 血脉
心痛,脉结代
神明
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健忘,心烦,狂躁,昏谵
汗液
汗出异常

面色异常

口舌生疮
小肠 --- 泌别清浊
尿短赤涩痛,尿血
1 心气虚证
概 念 心气不足,鼓动无力之证
机制
先天禀赋 年高体弱 久病或暴病
表现·分析
心悸怔忡 --- 心气虚鼓动无力 气短胸闷 --- 宗气不振 气 虚 证:神疲乏力,面色淡白,
外感热病后期
表现·分析 心悸怔忡 --- 心神失养 心烦,失眠多梦 --- 虚热内扰 阴虚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
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要点 心悸,心烦,失眠多梦 + 阴虚见症
6 心火亢盛证 概 念 心火内炽,扰心、炎上之 证
机制
情志失调
饮食不节
心火亢盛证
外感热邪
表现·分析
心烦失眠 --- 热扰心神 面赤口渴,便秘尿赤 --- 热津伤盛 或口舌生疮,舌尖碎痛 --- 热灼舌体 或小便赤涩灼痛,尿血 --- 心火下移伤络 或狂躁谵妄 --- 热盛扰心,神不守舍 舌尖红苔黄脉数 --- 心 火
适用范围 内伤杂病
分类
① 脏病辨证 ② 腑病辨证 ③ 脏腑兼证辨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中医诊断教研室 修宗昌
目的要求 1 掌握心病的病变范围和病机特点 2 掌握各常见证的含义、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辨证要点 3 掌握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暴脱证三者鉴 别要点
授课方式 CAI、理论讲授、病例讨论
课 时 3 学时
2 肺阴虚证
概念 肺阴虚证是肺阴不足,虚热内扰之证
机理
久咳 温病后期 情志化火
伤肺
表现·分析
干咳,或痰少而粘,难咯出 --- 肺阴亏,清肃不利 或痰中带血 --- 虚火灼伤肺络
音哑 --- 肺阴虚咽喉失养 阴虚证: 症、舌、脉
辨证要点 干咳,或痰少而粘+ 阴虚见症
3 风寒束肺证
概念 风寒束肺证风寒犯肺,宣降不利之 证
自汗,动则尤甚 舌淡苔白,脉弱 --- 气虚
辨证要点 心悸 + 气虚症状
2 心阳虚证
概 念 心阳不足,鼓动、温煦无力之证
机制
心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 参“心气虚证”
表现 心气虚证 + 虚寒证
3 心阳暴脱证
概 念 心脏阳气骤然亡失之证
机制
心阳虚证的进一步发展 参“心阳虚证”
表现Biblioteka 心阳虚证 + 亡阳证
4 心血虚证
胸络,血败肉腐
实热证:症、舌、脉
辨证要点 咳痰喘 + 实热见症
8 燥邪犯肺证
概念 燥邪犯肺证是燥邪犯肺,失于清润之 证
辨证要点 神志症状 + 舌、脉象
7 心脉痹阻证
概 念 心脏脉络阻痹不通之证
机制
情志不遂 久病体弱 饮食不节 感受外邪
表现·分析
心悸怔忡 --- 心阳不振,鼓动无力 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时发时止 --- 气滞血瘀 若: 刺痛,舌紫暗,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 瘀 闷痛,体倦肢重,舌苔白腻,脉沉滑 --- 痰 剧痛,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脉沉紧 --- 寒 胀痛,与精神因素有关,脉弦 --- 气(郁)
辨证要点 咳喘 + 寒证表现
5 痰湿阻肺证
概念 痰湿阻肺证是痰湿阻滞于肺,肺失宣降之证 机制
外感寒邪 脾气不足
痰湿 肺 失宣
表现·分析
咳嗽,痰多色白质粘,易咯出 – 痰湿阻肺而失宣 胸闷,甚则气喘痰鸣 -- 痰阻气逆,呼吸不利 舌淡苔白腻,脉滑 -- 痰湿
辨证要点 咳嗽,痰多色白质粘,易咯出
6 风热犯肺证
机制

失宣
外感风寒
表现·分析
本症: 咳嗽,痰清稀,鼻塞流清涕
-- 风寒袭肺,肺失宣降 表寒证:症、舌、脉
辨证要点 咳嗽 + 表寒见症
4 寒邪客肺证
概念 寒邪内侵客于肺脏之证 机制
外感寒邪

失宣
表现·分析
咳喘,痰白质稀 -- 寒客于肺,宣降失职 形寒肢冷 -- 寒盛抑阳而失煦 舌淡苔白,脉迟缓 -- 寒盛之象
概 念 心血不足,濡养失职之证
脾胃

机制
失血 久病 忧思
化源 耗血
心血
表现·分析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 --- 心神失养 血虚证:头晕,面色淡白无华,
或萎黄,口唇色淡, 舌淡苔白,脉细弱
辨证要点 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 + 血虚见症
5 心阴虚证
概 念 心阴不足,虚热内生之证
心血亏
忧思
机制
心阴虚证
第三节 脏 腑 辨 证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 修宗昌
目的要求
1 掌握各脏腑的病变范围和病机特点 2 掌握各常见证的含义、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辨证要点以及鉴别诊断 3 初步学会运用脏腑辨证分析典型病例的方法
授课方式 CAI、理论讲授、病例讨论 课 时 18学时
概念
运用脏腑学说理论,对四诊所收集到的临床 资料进行辨别、分析,从而确定疾病所在脏 腑,病因、病性以及邪正盛衰等的一种辨证 方法。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中医诊断教研室 修宗昌
目的要求 1 掌握肺病的病变范围和病机特点 2 掌握各常见证的含义、临床表现、证候 分析、辨证要点 3 掌握鉴别要点 授课方式 CAI、理论讲授、病例讨论 课 时 3 学时
生理
肺 -- 宣发、肃降,调水道;鼻;主音 大肠 -- 吸收水分,传导糟粕
病理
肺 -- 咳嗽、气喘、胸痛、咯血等 大肠 --- 便秘,泄泻,里急后重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