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系统初步设计
煤矿六大系统建设和方案.doc

XX煤矿六大系统建设和方案1 超越公司XX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规划和方案二0一0年十月十八日XX公司XX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规划和方案前言根据山西省晋煤救发[2010]955号关于转发《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的通知,临煤工发[2010]282号转发省厅《关于转发的通知》的通知,乡煤技字[2010]159号《关于转发临煤工发[2010]282号文件的通知》的精神。
为全面提升我公司安全健康能力,经矿委会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领会通知精神,结合矿井的实际情况,通过讨论研究。
特制定该建设规划和方案。
一、简介XXXX公司乡宁县管头镇上善村,井田面积11.9837km2,被批准开采2-10#煤层。
确定原冷坡煤业公司为过渡矿井,现开采10#煤层,机采30万吨/年生产能力核定报省进行批复。
根据掌握的资料,井田水文地质属简单类型,瓦斯等级为低瓦斯矿井。
煤层自燃倾向性等级为Ⅱ级,自燃倾向性属自燃煤层。
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煤层爆炸指数22%。
六大系统现状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江苏三恒型号KJ-70N;人员考勤定位系统煤科院重庆分院型号KJ-251;消防防尘主管路为DG40钢管;地面购置有QTD-110H型螺杆空气压缩机2台。
通信系统为上海丽波电子设备公司型号HY-128通讯交换机1台;安全避险配备有AZ-60自救器。
二、成立“六大系统”建设规划和方案实施领导组组长: 张元甲副组长: 常智慧李彬常克俭张世民田应平成员: 张金平师向鹏王郑红石国栋祁伟玮李烈火王宇翔具体分工:(一)检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
通防科负责(二)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安全科负责(三)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通信联络系统。
机电科负责三、建设完善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目标要求(一)、建设完善矿井检测监控系统。
严格按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的要求,完善安全监控系统,实现对煤矿井下瓦斯、一氧化碳浓度、温度、风速等的动态监控,为安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矿山六大系统设计

矿山六大系统设计说明:该“六大系统”内容是针对小型矿山写的,要用到坑探工程项目,需根据项目实际对该设计内容进行调整。
希望对您有帮助~第五章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5.1矿山监测监控系统由于本矿规模较小,服务年限短,采用上部平硐下部斜井开拓,单中段长度均不超过2000m。
监测主要为工作面CO和主要工作地点的风速的动态监测,因此本设计建议采用手持或壁挂式传感器进行监测、监控。
即在每个采场的入口,掘进工作面以及主要的人员进出通道内的巷道一侧安装CO传感器和风速传感器,传感器设置报警功能,当超过限值时自动报警,当人员进入需在正常限值内进入,传感器一旦报警需立即撤出。
传感器的布置应随着工作面的推进不断的更换位置。
本监测监控系统具有操作简单,便携,成本低,需加强安全监测监控的教育和监督管理工作。
只要加强监督和管理,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切实按照规程进行操作,本矿监测、监控系统是安全、可靠的。
5.2人员定位系统可靠性分析本矿规模为6万吨/年,属于小型矿山。
本矿全员定额为45人,最大班井下作业人员27人。
当班井下作业人员数少于30人,根据相关要求,只需在平硐口建立人员出入井信息管理系统。
在平硐口设立登记室,设值班人员,对当班下井人员具体情况进行登记管理,包括人员姓名等个人信息,工作地点、下井时间,出井时间等具体内容,并对登记信息挂牌显示在井口显著位置,每个硐口信息及时汇报矿调度室,由矿调度室统一管理井下人员的出入井信息。
由于矿山生产规模属于小型,当班下井人员少于30人,采用人员出入井信息管理系统成本低,管理方便,简单易行,因此该系统是安全可靠的。
5.3紧急避险系统根据《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紧急避险系统建设规范》(AQ2033—2011),紧急避险设施的设置应遵守以下要求:(1)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及复杂或有透水风险的地下矿山,应至少在最低生产中段设置紧急避险设施;(2)生产中段在地面最低安全出口以下垂直距离超过300m的矿山,应在最低生产中段设置紧急避险设施;(3)距中段安全出口实际距离超过2000m的生产中段,应设置紧急避险设施;本矿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开采深度距离地面高度也低于300m,中段走向长也未超过2000m,因此根据规范要求,结合本矿实际情况,本矿不设避险硐室。
六大系统初步设计方案

前言 (2)第一章矿井概况第一节矿井的基本情况 (4)第二节矿井电源及供电、水源、通讯及监控情况 (6)第二章矿井六大系统设计第一节监测监控系统 (8)第二节人员定位系统 (8)第三节压风自救系统 (9)第四节供水施救系统 (10)第五节通信联络系统 (10)第六节井下紧急避险系统 (10)第七节现有系统情况 (14)一、企业概况按照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以及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安监总煤装[2011]15号):《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根据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相关技术规范,特编制本矿井“六大系统”初步设计方案。
山西长治县雄山沟里煤业有限公司是根据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文件《关于长治市长治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部分)的批复》(晋煤重组办发【2009】37号)和山西省煤炭工业厅文件《关于加快兼并重组整合煤矿改造建设工作安排意见》(晋煤办基发【2009】83号)批准的资源重组整合煤矿,是由山西长治沟里煤业有限公司、山西长治南山煤业有限公司、长治县八义镇八义新鑫煤业有限公司和部分新增井田重组整合而成。
当时批复的重组整合主体企业为山西煤炭运销集团有限公司,重组整合后的矿山名称为山西长治三元沟里煤业有限公司,采矿许可证由山西省国土资源厅2009年11月31日发放,证号为C1400002009111220048753,采矿权人为山西长治三元沟里煤业有限公司,批准开采煤层为9号至15号煤层,井田面积为6.1516km2,新增井田面积3.6439 km2,批准生产规模为60万吨/年,新增能力30万吨/年。
2009年11月,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晋)名称变核内[2009]第008387号文核准,该矿名称核准为山西长治三元沟里煤业有限公司。
2010年7月,该矿的地质报告已由长治市煤炭工业局以长煤局行发[2010]252号文件“关于山西长治三元沟里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的批复”批复通过。
某某煤矿六大系统总体设计方案-78页文档资料

某某煤矿“六大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编制单位:*****公司某某煤矿二0一一年八月目录前言............................................................................................. - 3 -第一章紧急避险方案设计......................................................................... - 8 -第一节矿井采掘部署情况 ........................................................................................................... - 8 -第二节紧急避险系统类型 ............................................................................................................. - 9 -第三节紧急避险设施分布地点依据 ............................................................................................. - 9 -第四节紧急避险设施数量及分布地点 ....................................................................................... - 12 -第五节紧急避险设施类型及容积 ............................................................................................... - 15 -第六节紧急避险设施基本功能及整体性设计 ......................................................................... - 18 -第七节维护与管理 ....................................................................................................................... - 26 -第八节紧急避险设施施工进度指标 ........................................................................................... - 29 -第九节紧急避险系统建设项目投资估算 ................................................................................. - 30 -第二章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 42 -第三章供水施救系统设计方案.............................................................. - 44 -第一节水源选择 ........................................................................................................................... - 44 -第二节管网铺设设计 ................................................................................................................... - 44 -第三节井下避险硐室供水施救系统 ........................................................................................... - 45 -第四章人员定位系统设计方案.............................................................. - 47 -第一节人员定位系统设计方案选择 ........................................................................................... - 47 -第二节人员定位系统布置 ........................................................................................................... - 50 -第三节人员定位系统装备情况 ................................................................................................... - 54 -第四节组织管理机构及职责 ....................................................................................................... - 56 -第五节人员定位系统管理办法 ................................................................................................... - 56 -第五章压风施救系统设计方案.............................................................. - 59 -第一节压风施救系统基本要求、需风量计算及安装要求...................................................... - 59 -第二节压风施救系统安装情况 ................................................................................................... - 63 -第三节压风施救管理机构及职责 ............................................................................................. - 65 -第四节压风施救管理制度 ......................................................................................................... - 66 -第六章通讯系统设计方案.................................................................. - 70 -第一节通讯系统设计方案选择 ................................................................................................... - 70 -第二节通讯系统布置情况 ........................................................................................................... - 70 -第三节通讯系统装备情况 ........................................................................................................... - 71 -第四节组织管理机构及职责 ....................................................................................................... - 71 -第五节通讯系统管理办法 ........................................................................................................... - 72 -前言建立并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是国家安全发展的需要,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是国家强制推行的先进适用技术装备,为规范和促进某某煤矿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完善和管理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9】23号)精神和安监总煤装【2019】15号文件《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精神以及四川省古叙煤田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关于《煤矿“六大系统”建设实施规划》和《压风施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系统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等相关文件规定,结合宏达煤业公司某某煤矿实际情况,特编本方案设计。
XX化工厂六大系统设计方案

XX化工厂六大系统设计方案
为了提高 XX 化工厂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设计了以下六大
系统:
1. 能源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监控和管理厂内能源的使用情况,并进行能源开销的统计和分析,以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生产成本。
2. 环保治理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监控和管理 XX 化工厂的生
产废气、废水和废渣等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并对排放数据进行统计
和分析,以确保企业环保合规。
3. 安全生产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监控和管理化工企业生
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包括生产设备的维护和检修、用电用水的安
全使用、化学品储存和运输的安全措施等,以确保化工生产过程的
安全稳定。
4. 物资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监控和管理 XX 化工厂的生
产物资,包括原材料的采购和配送、生产设备的采购和维修、成品
的储存和销售等,以确保生产物资的充足供应。
5.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监控和管理 XX 化工厂的人力资源,包括员工的基本信息、考勤和时间管理、薪酬和福利管理、培训和发展等,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人力资源水平。
6. 质量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监控和管理-XX 化工厂的产品质量,包括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产品配方和生产工艺的优化、产品的检验和质量评估等,以确保生产的产品质量达到相关标准和要求。
通过这六大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可以提高 XX 化工厂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优化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六大系统初步设计2

第三节安全避险六大系统为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1]15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货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标准〔试行〕﹥》〔安监总煤装[2011]33号〕等相关要求,对矿井“紧急避险系统、安装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进行完善设计。
一、矿井紧急避险系统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是指在煤矿井下发生紧急情况下,为遇险人员安全提供生命保障的设施、设备、措施组成的有机整体。
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提高煤矿应急救援能力和灾害处置能力、保障矿井人员生命安全的重要手段,是全面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的技术保障体系。
建设与完善“六大系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是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表达。
1、三级避险根据相关规定,并结合新梁煤业矿井实际情况,设计矿井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分为三级:第一级:以个体防护为重点,配备自救器、便携式瓦斯检查仪或报警矿灯等防护设备,为灾变发生后人员迅速脱离灾害影响范围或到达安全避险地点提供支持。
第二级:在工作面附近和局部区域设置可移动式救生舱或临时避难硐室,配备一定数量的食物、饮水和供氧系统,使遇险人员能就尽快速进入安全环境紧急避险。
第三级:在采区车场附近或井底车场附近建设永久固定式避难所,形成为避难所内持续输送氧气、水和一定量的食物的系统,实现通讯、环境监测等功能,为整个采区或矿井避灾人员提供给急避难空间。
2、紧急避险设施布置根据矿井生产、持续工程进展情况,矿井通风系统改造完成后,矿井将形成1个采区生产,1个采区准备。
六大系统初步设计

3.1.6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选择及使用维护 矿山须制定监测监控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及监测监控人员岗位责任 制、操作规程、值班制度等规章制度,同时指定人员负责监测监控系统的日 常检查与维护工作。需绘制监测监控系统布置图,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 时更新。 监测监控设备应定期进行调校,传感器经过调校检测误差仍超过规定值 时,应立即更换。系统发出报警信息时,监测监控中心值班人员应按规定程 序及时处置,处置结果应记录备案。 3.2 人员出入井信息管理措施 本矿井下最大班工作人数为 25 人,少于 30 人。根据建设规范,矿山可 不建立人员定位系统,但必须建立完善人员出入井信息管理制度,以便于准 确掌握井下各个区域作业人员的数量。 矿山井下人员出入井,由硐口值班人员负责登记并挂牌,登记内容包 括作业班组、作业人数、作业场所等组成。在各硐口设置人员入井公示牌, 入井人员及带班下井领导应将去向牌挂在公示牌,出井时及时收回去向牌。 3.3 紧急避险系统
信号。所选的监控总机符合建设规范要求。监测监控系统平台配置如表 3-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表 3-1
监测监控系统平台配置表
序号
名称
规格型号
1 控制计算机
研 华 工 控 机 / 酷 睿 双 核 /19 英寸液晶显示器
2
天地自动化煤矿安全生产 综合监控系统软件 V1.0
TD-KJ-AQJK-KJ95N
3 矿用光端机
城镇煤矿六大系统改造设计方案(汇总)

前言新疆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城镇煤矿位于拜城县北西46km,东邻察尔齐煤矿,西接温巴什煤矿,行政区属拜城县铁列克镇管辖。
2003年7月后被新疆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控股收购。
矿井为拜城县“十五”规划保留井口,平硐开拓。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0.09Mt/a。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是指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
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1‟15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1]33号)等文件要求,所有井工煤矿必须按规定建设完善“六大系统”,达到“系统可靠、设施完善、管理到位、运转有效”的要求。
新疆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城镇煤矿在建设过程中已初步建立了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根据文件要求2013年6月底之前需要建立紧急避险系统,并对现有“五大系统”近一步完善。
一、设计依据1.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文件“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1‟15号“关于印发《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2.《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AQ1048-2007)、《矿井压风自救装臵技术条件》(MT390-1995)。
3.《煤矿安全规程》(2011)、《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50215-2005)以及其他相关的煤炭行业项目建设规程和规范等。
4. 新疆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城镇煤矿提供的初步设计资料、地质资料、生产资料和现场收集的有关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初步设计
编写:朱明江 浙江武义泰安矿业有限公司
2017 年 7 月
谢坑萤石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
3、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3.1 监测监控系统 本矿为萤石矿山,不具有自然发火危险,也不含放射性元素。区内地表 无需要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铁路及水体,目前井下留有一定数量的老采 空,矿区工程地质条件中等。 设计采用平硐-盲斜井开拓,共设有 430m、380m、330m、280m、230m 和 190m 六个水平中段。目前阶段在 380m 以上中段生产,南翼中段出口即为工 业场地,北翼 430m 井口为北翼的工业场地,目前全部为平硐开拓,全矿井 下生产系统相对简单。井下同时作业掘进工作面 2 个,准备开始的回采工作 面 2 个,采用三班制作业,年开采规模为 15 万 t 矿石。 根据以上条件结合开采设计安全专篇要求,本矿监控检测系统必须配 备: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和氧气监测系统;通风监测系统;视频监控系统。 3.1.1 监控主机 根据《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监测监控系统建设规范》(AQ2031—2011) 的规定:“主机应安装在地面,并双机备份,且应在矿山生产调度室设置显 示终端”。设计将生产调度室设在南翼 380m 硐口附近的会议室边专用房间, 在调度主控制室内设置“矿山安全生产调度、监控与通信平台”。主控机房 应距离硐口 20m 以外,机房面积建议 25m2 以上,机房地面采用防水防潮措施, 铺设防静电地板,采用塑料吊顶,四周墙面采用水泥墙面蓝色油漆处理。 机房照明系统依据有关标准规定的要求进行设计,避免直接反射光,避 免灯光从作业面至眼睛的直接反射,损坏对比度。机房的照明光线均匀,并 且无眩光,其照度不低于 15Lux。 配备 2KVA/2h 不间断电源,保证监测系统在矿山断电的情况下能连续工 作 2h 以上。设备的安全保护接地均采用 BVR6mm2 接地线与 BVR16mm2 接地线。
3
谢坑萤石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
天井、北翼 480 回风巷内各设 1 个 GFW15 型风速传感器,备用 2 个,共配备
6 个;风速传感器参数为:测量风速 0.3m/s~15m/s,测量误差:±0.3m/s,
工作电流<60mA。
⑶设计在南翼 430m 回风平巷北翼 480 选取一处符合设计断面规格的地
开停传感器,备用 1 个,共需 10 个;开停传感器参数为:响应时间≤1S,
工作电流≤15mA,最小感应电流 3A。
⑸风速、风压传感器通过电缆和监测主机连接,工作人员能实时监测井
下相关地点的风速、风量。当风速不在表 3-3 规定的风速范围内时,主机将
发出报警信号。根据《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通风技术规范》,矿山井巷允许
信号。所选的监控总机符合建设规范要求。监测监控系统平台配置如表 3-1。
表 3-1
监测监控系统平台配置表
序号
名称
规格型号
1 控制计算机
研 华 工 控 机 / 酷 睿 双 核 /19 英寸液晶显示器
2
天地自动化煤矿安全生产 综合监控系统软件 V1.0
TD-KJ-AQJK-KJ95N
3 矿用光端机
KTG2A
3.3.2 避灾线路 矿山南北翼设置有 4 个独立的直达地面的安全出口,分别为南翼 430m 回风硐口、380m 平硐口、北翼 480m 平硐口和 430m 平硐口,各硐口间距大于 30m。井下每个生产中段均至少有两个便于行人的安全出口,为通上中段的 通风人行上山天井。每个采场均有两个便于行人的安全出口,并经上、下巷 道与通往地面的安全出口相通。设计要求矿山井下各巷道交叉路口要标明安 全出口的方向,避灾线路图要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及时更新,并在主硐口显著
置 1 台,井下采用 DXK24 型不间断电源 2 台为传感器供电。中心站可在监控
主机实时显示环境参数、动、静态图形,数据、曲线,模拟量配置图等。因
本项目的各个测量点之间的距离较远,考虑数据远距离信号衰减,设计主线
缆采用光缆传输,分线缆采用矿用信号线缆传输,控制主机通过 MT8000 综
合数据接口箱连接 KTG2A 矿用光端机,采集井下风速、负压、开停传感器的
5
谢坑萤石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
根据本矿实际,本矿紧急避险系统由紧急避险设施、避灾线路和事故应 急救援预案组成。
3.3.1 紧急避险设施 矿山采用平硐开拓,共设置有 2 个生产中段,南翼 380m 以上各中段长为 180m 左右,北翼 430 中段长度约在 200m,矿山井下距离中段安全出口最远 距离约 560m,小于建设规范规定的 2000m。 地质资料评述矿山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工程地质条件中等。根据紧急避 险系统建设规范要求,遵循“撤离优先,避险就近”的原则,本矿山井下无 需建设紧急避险设施,只需配备自救器便可。 矿山井下最远工作面距离硐口(安全出口)约 560m,按井下正常人行平 均速度平巷 45m/min,井下发生灾变时,人员出井最长时间约 13min,每个 下井人员配备额定有效防护时间为 30min 的供氧自救器,在额定防护时间内 完全能及时出井到达安全地点。本矿井下最多作业人员为 25 人,考虑 10% 的备用量,全矿需配备 28 个自救器。 设计推荐使用 ZY30 型供氧自救器,要求具有“矿用产品安全标志认证”, 其参数为:供氧时间 30min,氧气充填压力 20Mpa,氧气瓶贮氧量 ≥80L。
设规范要求。
⑷人员进入独头掘进工作面和通风不良的采场之前,应开动局部通风设
备通风,确保空气质量满足作业要求;人员进入采掘工作面时,应携带便携
式气体检测报警仪从进风侧进入,一旦报警应立即撤离。要求进入井下作业
的每个班组至少携带一台可检测 CO、O2、NO2、SO2、H2S 浓度的便携式气体检
测报警仪。
风平巷、天井汇集到 480m 回风平硐排出地表。
⑴在 380m 硐口调度主控制室内设置监测主机(安装监测软件)及显示
终端,实时监测风机工作状态及井下相关场所、巷道、硐室内的风速和风量,
实现全矿通风系统的动态监测。
⑵在南翼 430m 回风平巷、380m~430 回风天井、北翼 430m~480m 回风
监控总站采用电脑和打印机,安装在地表的主控制室内,所有监控数据 和图像应能及时传到主机上,主机采用双机备份,并在主控制室内设置显示 终端,主机电源采用双电源供电,备用电源采用 USP 电源,可保证监控系统 正常使用。监控光缆采用 MHYV 矿用绝缘聚氯乙烯护套通信电缆。
3.1.6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选择及使用维护 矿山须制定监测监控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及监测监控人员岗位责任 制、操作规程、值班制度等规章制度,同时指定人员负责监测监控系统的日 常检查与维护工作。需绘制监测监控系统布置图,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 时更新。 监测监控设备应定期进行调校,传感器经过调校检测误差仍超过规定值 时,应立即更换。系统发出报警信息时,监测监控中心值班人员应按规定程 序及时处置,处置结果应记录备案。 3.2 人员出入井信息管理措施 本矿井下最大班工作人数为 25 人,少于 30 人。根据建设规范,矿山可 不建立人员定位系统,但必须建立完善人员出入井信息管理制度,以便于准 确掌握井下各个区域作业人员的数量。 矿山井下人员出入井,由硐口值班人员负责登记并挂牌,登记内容包 括作业班组、作业人数、作业场所等组成。在各硐口设置人员入井公示牌, 入井人员及带班下井领导应将去向牌挂在公示牌,出井时及时收回去向牌。 3.3 紧急避险系统
4 综合数据接口箱
MT8000
5 激光打印机
A4
6 地面报警装置
CXB1
7 矿用不间断电源
DXK24
单位 套
套
台 台 台 台 台
数量 1
1
1 1 1 1 2
生产厂家
3.1.2 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和氧气监测系统
⑴本矿井下同时作业掘进工作面 2 个,回采工作面 2 个,设计采用便携
式气体检测仪对井下有毒有害气体进行检测,每个掘进工作面及回采工作面
0.1ppm
≥2.5
3.1.3 通风监测系统
设计通风系统为单翼抽出式通风系统,南翼北翼独立通风,北翼即南翼
新鲜风流从主平硐 380 进入,经各中段运输平巷和穿脉平巷到达各采场作业
点,污风由回风平巷、天井汇集到 430m 回风平硐排出。北翼新鲜风流从主
平硐 430 进入,经各中段运输平巷和穿脉平巷到达各采场作业点,污风由回
6
谢坑萤石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
位置悬挂。 井下发生水灾时,人员通过中段天井往上中段或高处躲避,并通过上中
段平硐口撤出地表。井下发生火灾时,按就近原则往最近的硐口方向撤离, 若火灾地点发生在回风道时应往进风硐口方向撤离,若发生在进风道时应往 回风硐口方向撤离。
3.3.3 矿山事故应急预案 要求矿山按设计提供的避灾线路图,制定完善的井下各灾变应急预案, 同时做好井下避灾路线的标识。井巷的所有分道口要有醒目的路标,注明其 所在地点及通往地面出口的方向,并定期检查维护避灾路线,保持其通畅。 要求矿山至少每季度组织一次灾变预案演练。 矿山发生事故时,当班安全员负责组织各班组人员成立临时应急救援小 组进行救护,然后立即汇报矿部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小组成员接到险情报告 后,必须迅速赶往事故现场,组织人员抢险救灾。 矿山井下救援请了专业救护队进行施救,为了及时和有效地处理井下各 种灾变事故,矿山成立兼职救护队。救护队建立后,安全部门定期对队员进 行救护培训,或聘请专业救护队业务人员来矿培训,使救护队人员掌握基本 救护技能,做到突发事故有备无患。同时矿山与救护能力的卫生院签订了救 护安全协议,当矿山救护队无法满足救援需要时,应立即请求该卫生院进行 支援。 3.4 压风自救系统 矿山井下压风自救系统由地面空气压缩机、井下压风管路及固定式永久 性自救装备组成。 ⑴矿南翼 380m、北翼 430m 平硐口的空压机房内安装的电动空压机,能 在 10 分钟内启动并为井下提供 2*13.5m3/min 的压缩空气。矿山井下同时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