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 甾体及其苷类

合集下载

《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大纲(药物制剂本科)

《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大纲(药物制剂本科)

《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大纲Natural Medicinal Chemistry(供四年制药物制剂专业本科使用)前言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天然产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是药物制剂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

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天然药物化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验操作技能,了解由天然药物创制新药的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应用天然药物化学的基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从事天然药物的生产和化学研究的能力。

本大纲可与裴月湖教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七版《天然药物化学》教材配套使用,适用于4年制药物制剂专业本科生使用。

本大纲的教学目的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级要求。

本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可通过课堂讲授、自学、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大纲教学内容中有下划线部分为要求重点把握的内容。

本课程的总学时数为54学时(为理论教学),记3.0学分。

本课程为院级考试课程,课终考核采用闭卷笔答考试方式为主,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与练习、课堂讨论发言等)占35%,课堂考勤占5%。

教学内容与参考学时分配教学内容理论学时实验学时总论糖和苷苯丙素类化合物醌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萜类和挥发油三萜及其苷类甾体及其苷类生物碱海洋天然产物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6 6 3 3 6 6 6 6 6 3 3合计54 0总学时54总论目的要求掌握天然药物化学的性质、任务、意义,天然产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的一般原理及常用方法。

熟悉主要的生物合成途径及产物。

了解本学科近代研究成就及发展趋势,本学科在药学专业中的地位;天然药物化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生物合成的重要理论意义;层析分离法的分类及其分类原理,各种层析分离的要素、相关因素及应用技术。

教学内容1、天然药物化学的含义及其任务,研究天然药物化学的意义及应用。

2、天然药物化学成分主要的生物合成途径和结构研究的主要程序及采用的主要方法。

《天然药物化学》辅导-6-9章

《天然药物化学》辅导-6-9章

第六章萜类和挥发油第一节概述萜类物质是由甲戊二羟酸(MVA)衍生而成,基本骨架多具有2个及2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C5)。

开链萜烯具有(C5H8)n 的通式,碳原子数一般为5的倍数,而氢的比例一般不是8的倍数。

结构与分类按异戊二烯单位(C5单位)的多少分为单萜、倍半萜、二萜、二倍半萜、三萜、四萜和多萜。

每类再根据基本碳链是否成环及成环的碳环数的多少进一步分类。

绝大多数萜类化合物为含氧衍生物,包括醇、醚、酮、酸、酯、内酯、亚甲二氧基等含氧基团。

有的萜类化合物以苷的形式存在,如环烯醚萜苷类成分;有的萜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氮原子,称为萜类生物碱,如乌头碱。

分布:萜类化合物在自然界分布十分广泛,种类繁多,是各类天然物质中最多的一类成分。

据统计,1970年有萜类化合物10000余种,至1991年已超过22000种。

广泛分布于高等植物的腺体、油室和树脂道等分泌组织中,是植物挥发油的主要组成成分,在昆虫激素及海洋生物中也有存在。

生物活性:萜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也十分重要。

如穿心莲内酯;青蒿素,龙胆碱,紫杉醇,薄荷脑,龙脑(俗:冰片)、银杏内酯,雷公藤内酯,甜菊苷萜类的生源途径1.经验异戊二烯法则:天然界中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萜类物质可以看作是由异戊二烯首尾相连形成的聚合体。

1887年Wallach提出:自然界存在的萜类化合物是由异戊二烯衍生而成首尾相连的聚合体及其衍生物。

这就是日后长期沿用的经验异戊二烯法则。

2.生源异戊二烯法则:后来很多学者对萜类化学深入研究的结果表明,很难在植物界发现游离的异戊二烯存在,而且有些萜类化合物液无法划分出异戊二烯的基本单元。

于是德国学者Ruzicka于1938年提出了生源异戊二烯法则。

生源异戊二烯法则的基本理论是:萜类化合物的形成起源于生物代谢的最基本的物质葡萄糖;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产生乙酸,三分子的乙酸经生物合成产生甲戊二羟酸(MVA),甲戊二羟酸被认为是萜类形成的真正的基本单元;甲戊二羟酸经高能的三磷酸腺苷(ATP)作用生成甲戊二羟酸焦磷酸酯,再经脱羧、脱水形成焦磷酸异戊烯酯(IPP),焦磷酸异戊烯酯可互变异构化为焦磷酸γ、γ-二甲基丙烯酯(DMAPP),这两个化合物被认为是萜类成分在生物体内形成的真正前体,即生物体内的“活性异戊二烯法则”物质。

天然药物化学甾体及其苷类ppt文档

天然药物化学甾体及其苷类ppt文档

存在,糖的种类有2-OH糖或2-去氧糖,2、6-二去
氧糖、 6-去氧糖等。
C
H3 O
O
C
H3 O
O O
C
H3
C
H3 O
O
O CH3 O C H3
O O
青阳参甙I I
OO
断节参甙
CH3
C
O
CO OH
O
O
C
H3 O
O
C
H3 O
O O
C
H2
C
H3 O
OO
C
H3
O CH3
青阳参甙 I
天然药物化学甾体及其苷类
本章内容
一、概 述 二、C21甾类 三、强心苷 四、甾体皂苷
一、概 述
胆固醇
β-谷甾醇
HO
HO
脱皮酸
蟾毒素
一、概 述
(一)定义;以环戊烷骈多氢菲为母核而衍生的产物。

20
19
12
17
11
18 1
13
C
D
14
16 15
2
A
9 10
B
8
3
7
5
4
6
(二)分类:根据母核的稠合方式及C17不同侧链 进行分类。
酸亦能产生各种颜色反应,
1. Liebermann-Burchard反应(污绿色,三萜) 2. Salkowski反应(氯仿-浓硫酸反应):氯仿层显 血红色或青色,硫酸层显绿色荧光。
3. Rosenheim反应:样品+25%三氯醋酸/乙醇溶液 4. 三氯化锑或五氯化锑反应
H3C H3C
H3C
HH
HO 7 脱氢胆甾醇

天然药物化学12-甾体及其苷类

天然药物化学12-甾体及其苷类

拓展应用领域
探索甾体及其苷类在保健品、化妆品和农业等领域的应用价值,推动其多元化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药物改造
对具有潜力的甾体及其苷 类进行结构改造,以提高 其生物活性和降低副作用。
药物组合
探索甾体及其苷类与其他 药物的联合应用,以提高 疗效和降低耐药性。
未来研究方向
深入研究甾体及其苷类的合成和生物合成途径
了解其来源和生产方法,为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支持。
加强药理和毒理学研究
全面评估甾体及其苷类的药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来源,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抗肿瘤药物
02
部分12-甾体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活性,可用于抗肿瘤药物的开发。
抗病毒药物
03
一些12-甾体化合物具有抗病毒活性,可用于抗病毒药物的开发。
中药和草药中的应用
中药成分
12-甾体化合物是许多中药的有效成分,如知母、黄柏等。
草药活性成分
一些草本植物中含有的12-甾体化合物具有显著的生理活性,可用于草药的开发。
海洋生物甾体
海洋生物中的甾体化合物具有特殊的结构和生物 活性,如海藻中的贝塔谷固醇等。
生物活性
01 02
动物甾体的生物活性
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参与细胞信号转导;胆汁酸具有促进 脂溶性物质吸收的作用;甾体激素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性激素等对动物 的生长发育和代谢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植物甾体的生物活性
抗肿瘤作用
甾体及其苷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作用,能够抑 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转移。
这些化合物主要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 肿瘤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等机制发挥抗肿瘤作 用。

天然药物化学-第八章甾体及其苷类

天然药物化学-第八章甾体及其苷类

13
2.Salkowski反应 样品溶于氯仿,沿管壁滴 加浓硫酸,氯仿层显血红色或青色,硫酸层显 绿色荧光。
3.三氯化锑或五氯化锑反应 将样品醇溶液点 于 滤纸上,喷以20%三氯化锑(或五氯化锑) 氯仿溶液(不应含乙醇和水)干燥后,6070℃加热,显黄色、灰蓝色、灰紫色斑点。
2020/6/18
14
在甾体母核上,大都存在C3羟基,可和糖结合 成苷。而C17侧链有显著差别,根据C17侧链结 构的不同,可将天然甾类分为不同类型。
17
C 13 D
9
3 A 10 B 8 14
5
2020/6/18
5
分类
C17 侧链 A/B
C21 甾类 羰羟甲基衍生物 反
B/C C/D 反顺
强心苷类 不饱和内酯环 顺、反 反 顺
15
其反应机理较复杂,无色的甾体化合物在无水条 件下和浓酸作用,首先是C3含氧小基团的质子化 而形成烊盐(此时加水稀释可回收甾醇),进一 步则脱水形成共轭双键,然后产生双键移位或双 分子聚合或氧化等过程,生成有色物,故有色物 多为复杂混合物。例:
三氯化锑反应
胆甾醇( cholesterol)
黄—红色
22 23
20
24
r
O
21
O
R
r
O
O
HO
2020/6/18
OH
H
乙型
OH
HO
海葱苷元
3¦Â,14¦-二羟基海葱甾4,20,22-三烯 36
(二)糖部分
构成强心苷的糖又20多种,根据C2位上有无OH分为2-OH糖及2-去氧糖两类。后者主要见 于强心苷。 ➢2-羟基糖 除广泛分布于植物界的D-葡萄糖、 L-鼠李糖外,还有: (1)6-去氧糖如:L-夫糖、D-鸡纳糖等。 (2)6-去氧糖甲醚如:L-黄夹糖、D-洋地黄 糖等。

天然药物化学

天然药物化学

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一门学科。

2.生物合成途径:醋酸-丙二酸途径(AA-MA)代谢产物:脂肪酸类、酚类、蒽醌类。

甲戊二羟酸途径(MVA)代谢产物:萜类、甾体类化合物、胡萝卜素类。

桂皮酸途径及莽草酸途径代谢产物:苯丙素类、黄酮类苯丙烯、苯丙酸、香豆素、木质素、木脂体。

氨基酸途径代谢产物:生物碱类。

3.溶剂极性顺序:乙酸≥吡啶≥水≥乙腈≥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乙醚≥二氯甲烷≥氯仿≥苯≥三氯乙烷≥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石油醚。

4.分离因子β:表示分离的难易,A、B两种溶质在同一溶剂系统中分配系数的比值β≥100——仅作一次简单萃取就可实现基本分离100>β≥10——需萃取10-12次β≤2——作100次以上萃取才能实现基本分离。

5.液-滴逆流色谱(DCCC):可使流动相呈液滴形式垂直上升或下降,通过固定相的液柱,实现物质的逆流色谱分离,分配用的两相溶剂不必震荡,故不易乳化或产生泡沫,特别适用于皂苷类的分离。

上行:流动相密度大。

6.分离提纯:硅胶、氧化铝:极性吸附(硅胶:酸性,氧化铝:碱性),活性炭:非极性吸附在水中对溶质表现出较强的吸附能力。

聚酰胺:氢键吸附(+分配原理)极性非极性均适用,适合分离酚类、醌类、黄酮类(羟基、羰基多的、分子小的、芳香核共轭双键多的易被吸附,分子内氢键不易吸附),用不断提高浓度的含水醇洗脱。

离子交换树脂:酸,阴离子交换树脂,碱洗脱;碱,阳离子交换树脂,酸洗脱。

7.苷键的裂解:酸催化水解反应:水或稀醇溶液中,与稀酸共热催化水解,酸水解易难程度为:N-苷>O-苷>S-苷>C-苷、呋喃糖苷>吡喃糖苷、酮糖>醛糖、去氧糖>羟基糖>氨基糖、芳香苷>脂肪苷、苷元小基团苷键横键>苷键竖键、苷元大基团苷键竖键>苷键横键、N-处于酰胺时,N-苷也难水解,水解后生成糖和苷元。

乙酰解反应:所用的试剂是醋酐和酸,其反应的机理与酸催化相似,但进攻的基团是乙酰基,而不是质子,反应生成乙酰化的低聚糖,保护苷元部分的羟基。

天然药物化学生物碱、甾体及其苷类、三萜及其苷类重点及部分常考简答题

天然药物化学生物碱、甾体及其苷类、三萜及其苷类重点及部分常考简答题

一、生物碱⚫生物碱是指含负氧化态氮原子,存在于生物有机体中的环状化合物。

负氧化态包括胺、氮氧化物、酰胺、季铵化合物,排除了含硝基和亚硝基的化合物⚫生物碱在动物中分布较少,一般分布在植物中。

在系统发育较低级的类群中,生物碱的分布较少或无;生物碱集中地分布在系统发育较高级的植物类群中;极少与萜类和挥发油共存于同一植物类群中;越是特殊类型的生物碱,其分布的植物类群越窄。

⚫生物碱的存在形式:游离碱:那碎因、那可丁;盐类:绝大多数,以草酸、柠檬酸、硫酸、盐酸、硝酸盐形式存在。

小檗碱盐酸盐,吗啡硫酸盐;酰胺类:秋水仙碱、喜树碱;N-氧化物:氧化苦参碱、野百合碱;氮杂缩醛类:阿马林;其他(亚胺,烯胺,苷,季铵碱,酯):新士的宁烯胺、小檗碱季铵碱、可卡因酯。

⚫生物碱的合成的基本原理:环合反应、C-C键和C-N键的裂解。

⚫环合反应:包括一级环合和次级环合;一级环合为内酰胺与席夫碱的形成、曼尼希氨甲基化反应,次级环合为具备N-杂环生物碱的合成,如酚氧化偶联反应,亚胺盐次级环合。

⚫酚氧化偶联反应:酚自由基的形成;自由基偶联形成碳碳、碳氧、碳氮键;再芳香化(烯醇化,碳碳键迁移和碳碳键裂解)⚫C-N键裂解:内酰胺开环、Hofmann降解和von Braun降解⚫分类:⚫性状:绝大多数由C、H、O、N元素组成,极少数分子含Cl、S元素。

多数生物碱呈结晶形固体,有些为非晶形粉末,少数是液体,如烟碱、毒芹碱。

多数具有苦味,如盐酸小檗碱;甜菜碱具甜味;有些有刺激唇舌的焦灼感。

多具有确定的熔点,防己诺林具双熔点;少数有升华性,如咖啡因。

多数为无色状态,少数具有高度共轭体系结构的生物碱显色,如小檗碱黄色,蛇根碱黄色,小檗红碱红色等。

利血平紫外下显荧光。

⚫旋光性:凡是具有手性碳原子或本身为手性分子的生物碱则有旋光物质,小檗碱,罂粟碱无。

旋光性还受测定时所用的溶剂、pH、浓度、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中性条件下,烟碱、北美黄连碱左旋光性→酸性条件下右旋光性。

天然产物化学全套 - 甾体化合物

天然产物化学全套 - 甾体化合物

第二节 甾体化合物
一、C21甾类化合物
萝藦科、玄参科、夹竹桃科、毛茛科
O O O OH
HO
OH OH
CH3 OO CH3 O O OCH3 CH3 O O OCH3 OH OCH3
青阳参苷元
青阳参 (Cynanchum otophyllum)
青阳参苷I,青阳参治疗癫痫的有效成分
第二节 甾体化合物
第八章 甾体及其苷类
Steroids
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
主讲教师:华会明
第八章 甾体及其苷类
1 3 2 3 4 3
概述 甾体化合物
强心苷类
甾体皂苷
第二节 甾体化合物
一、C21甾类化合物 含21个碳原子的甾体衍生物,具有抗炎、抗肿瘤、抗 生育等多种生物活性,均以孕甾烷(pregnane)或其异构 体为骨架。
O OH OH HO OH
OH OH OH
OH
H HO
OH
H HO H
OH
(1)17位侧链多为-构型,但也有 -构型; (2)C-3, 8, 12, 14, 17, 20位可能连接 -羟基,C-11位可能有-羟基; (3) C-11, 12位羟基可能连接乙酰基、苯甲酰基等;
C-8, 14位羟基可能成环氧醚键; (4)C-3位或C-20位羟基可能连接糖基,其中包括2-去氧糖。
一、C21甾类化合物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RO
H
RO
H
通光藤苷G
Me HO O OH O MeO Me
17-通光藤苷G
O
通光散 (Marsdenia tenacissima)
R=Biblioteka OMe3-O-6-deoxy-3-O-methyl-β-D-allopyranosyl(1→4)-β-D-oleandropyranosy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C H O
O C H
告达亭
O C H
3
O O C H
3
青阳参苷II 青阳参苷II 断节参苷
第八章 甾体及其苷类 一、概述 二、 C21甾类化合物 三、强心苷类化合物 四、甾体皂苷类化合物
三、强心苷类(侧链为不饱和内酯环) 强心苷类(侧链为不饱和内酯环) 强心苷( 强心苷(cardiac glycosides)是存在于植物中 ) 具强心作用的甾体苷类化合物, 具强心作用的甾体苷类化合物,在十几科的几百种 植物中含有该类化合物, 植物中含有该类化合物,尤其在玄参科和夹竹桃科 植物中最多。 植物中最多。
二、 C21甾( C21-steroides)类 )
C5、C6位多有双键, C20位可能有羰基, C17 、 位多有双键 位多有双键, 位可能有羰基, 位可能有羰基 位上的侧链多为α 构型 但也有β-构型 构型,但也有 构型。 、 、 位上的侧链多为 -构型 但也有 构型。C3、C8、 C12、C14、C17、C20等位可能有 、 、 、 等位可能有β-OH, C11位可能 位可能 等位可能有 的羟基可能与一些有机酸成酯: 有α-OH。C11、C12的羟基可能与一些有机酸成酯: 。 、 的羟基可能与一些有机酸成酯
卫生部规划教材- 卫生部规划教材-第四版
第八章
第八章 甾体及其苷类 一、概述 二、 C21甾类化合物 三、强心苷类化合物 四、甾体皂苷类化合物
一、概 述
此类化合物有多种类型, 此类化合物有多种类型,它们结构中都具有环戊 烷骈多氢菲(cyclopentano-perhydrophenanthrene)的 的 烷骈多氢菲 母核, 侧链不同。 母核,C17侧链不同。现主要介绍以下三种: 侧链不同 现主要介绍以下三种: C21甾类(侧链为羟甲基衍生物) 甾类(侧链为羟甲基衍生物) 强心苷类(侧链为不饱和内酯环) 强心苷类(侧链为不饱和内酯环) 甾体皂苷类(侧链为含氧螺杂环) 甾体皂苷类(侧链为含氧螺杂环)
与强心苷有关的一些鉴别方法 与强心苷有关的一些鉴别方法: 鉴别方法
1、甲型强心苷的不饱和五元内酯环,在碱性溶液 、甲型强心苷的不饱和五元内酯环, 双键转位可产生活性次甲基,可与Legalsh 中,双键转位可产生活性次甲基,可与 试剂、 试剂等发生显色反应; 试剂、Kedde试剂等发生显色反应; 试剂等发生显色反应 2、基于 -去氧糖的显色反应:可用 、基于2-去氧糖的显色反应:可用Keller-Kiliani 试剂鉴别,显蓝绿色。 试剂鉴别,显蓝绿色。 3、UV法:不饱和五元内酯环--在220nm处 --在 、 法 不饱和五元内酯环-- 处 不饱和六元内酯环-- --在 不饱和六元内酯环--在300nm处 处 有最大吸收; 有最大吸收; 4、IR法:在1700-1800cm-1都有两个强吸收峰, 都有两个强吸收峰, 、 法 - 都有两个强吸收峰 但不饱和六元内酯环的,向低移40cm –1。 但不饱和六元内酯环的,向低移 。
第八章 甾体及其苷类 一、概述 二、 C21甾类化合物 三、强心苷类化合物 四、甾体皂苷类化合物
二、 C21甾( C21-steroides)类 )
一类含21个 的甾体化合物 具抗炎、抗肿瘤、 的甾体化合物, 一类含 个C的甾体化合物,具抗炎、抗肿瘤、 抗生育等多种活性,都以孕甾烷( 抗生育等多种活性,都以孕甾烷(pregnane)或其 ) 异构体为骨架。 异构体为骨架。
四、甾体皂苷类(侧链为含氧螺杂环) 甾体皂苷类(侧链为含氧螺杂环) 1、螺甾烷类(Spirostanes): 、螺甾烷类( )
O F
E H A H B C D H H
O
螺旋甾烷
四、甾体皂苷类(侧链为含氧螺杂环) 甾体皂苷类(侧链为含氧螺杂环) 2、螺甾烷醇类(Spirostanols):C25为S构型 、螺甾烷醇类( ) 为 构型
C H R R
3 3
C H O R
5
C
3
R R
2
C H R R
4 3
1
1
R H O I
2
O H H O H I I
二、 C21甾( C21-steroides)类 )
C O O H O H
C H C H O O O O O O C H
3 3 3 3 O O
C H C
3
O O H
O
O O
O C H
3
2 7 2 6 5 2 O 2 0 1 7 1 3 1 H O 0 2 O 2
螺甾烷醇
四、甾体皂苷类(侧链为含氧螺杂环) 甾体皂苷类(侧链为含氧螺杂环) 3、异螺甾烷醇类(Isospirostanols): C25为R构型 、异螺甾烷醇类( ) 为 构型 2 O 5
O
H O
异螺甾烷醇
四、甾体皂苷类(侧链为含氧螺杂环) 甾体皂苷类(侧链为含氧螺杂环) 4、呋甾烷醇类(furostanols): F环为开链式 、呋甾烷醇类( ) 环为开链式 2 7 O H
2 2 2 0 3 2
O
2 2
2 3 2
O
2 0
O
4
2 1
O
R O H H O H H O
R O H H
甲型
乙型
三、强心苷类(侧链为不饱和内酯环) 强心苷类(侧链为不饱和内酯环)
异羟基毛地黄毒苷(狄高辛, 异羟基毛地黄毒苷(狄高辛,Digoxin ):
C H
3
O O H O H
O H
O O H O
2 O 5 6 2 O H
H O
呋甾烷醇
四、甾体皂苷类(侧链为含氧螺杂环) 甾体皂苷类(侧链为含氧螺杂环) 5、变形螺甾烷醇类(pseudo-spirostanols): 、变形螺甾烷醇类( ): 2 F环四氢呋喃环 环四氢呋喃环 7 O 2 C H 5 2 O 6
2
O H
H O
变形螺甾烷醇
Hale Waihona Puke 四、甾体皂苷类(侧链为含氧螺杂环) 甾体皂苷类(侧链为含氧螺杂环)
D d
O H
4 4
d i g i t o x o s e _
i g i t o x o s e
O H
Digoxin
三、强心苷类(侧链为不饱和内酯环) 强心苷类(侧链为不饱和内酯环)
O O
O H R h a O
原海葱苷A 原海葱苷A
四、甾体皂苷类(侧链为含氧螺杂环) 甾体皂苷类(侧链为含氧螺杂环)
甾体皂苷的理化性质: 甾体皂苷的理化性质
1、甾体皂苷元具亲脂性,多有较好晶型; 、甾体皂苷元具亲脂性 多有较好晶型; 亲脂 晶型 2、甾体皂苷水溶性大; 皂苷水溶性大; 、甾体皂苷水溶性大 3、表面活性与溶血作用与三萜皂苷类似,但F环开裂 、表面活性与溶血作用与三萜皂苷类似, 环开裂 的甾体皂苷往往不具溶血作用,表面活性也降低; 的甾体皂苷往往不具溶血作用,表面活性也降低; 4、甾体皂苷与甾醇可形成分子复合物,可用于鉴定 、甾体皂苷与甾醇可形成分子复合物, 和纯化目的; 和纯化目的; 5、甾体皂苷与醋酐-硫酸试剂反应,最后显绿色 、甾体皂苷与醋酐-硫酸试剂反应,最后显绿 三萜皂苷与醋酐-硫酸试剂反应,最后显红 (三萜皂苷与醋酐-硫酸试剂反应,最后显红色)
第八章 甾体及其苷类 一、概述 二、 C21甾类化合物 三、强心苷类化合物 四、甾体皂苷类化合物
四、甾体皂苷类(侧链为含氧螺杂环) 甾体皂苷类(侧链为含氧螺杂环) 甾体皂苷( 甾体皂苷(Steroidal saponins)是一类由螺甾 ) 烷(Spi-rostanes)类化合物与糖结合的苷,主要 )类化合物与糖结合的苷, 分布在薯蓣科、百合科、玄参科、菝契科、龙舌 分布在薯蓣科、百合科、玄参科、菝契科、 兰等科植物中。 兰等科植物中。 环的状态, 一、根据C25的构型和F环的状态,分为四类: 根据C 的构型和F环的状态 分为四类: 1、螺甾烷醇类(Spirostanols):C25为S构型 、螺甾烷醇类( ) 构型 2、异螺甾烷醇类(Isospirostanols): C25为R构型 、异螺甾烷醇类( ) 构型 3、呋甾烷醇类(furostanols): F环为开链式 、呋甾烷醇类( ) 环为开链式 4、变形螺甾烷醇类(pseudo-spirostanols): 环四 、变形螺甾烷醇类( ):F环四 ): 氢呋喃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