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大学》
传统文化《大学》

1.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 曲阜举办。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160位 专家学者参会。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今天我 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的奥义。
它体现了儒家重视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 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 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 而要求自己甚宽。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 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白话解: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 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 并且保持不变。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 白话解: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 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 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能够思虑周详,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 “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 也。”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 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 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 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 的全面体现。
《大学》原文及注解

从孔子得时代到今天,两千多年来,关于儒学得文献真就是汗牛充栋,关于儒学得见解更就是说不尽,道不完。
即便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得年龄阶段,不同得人生体验后,关于儒学得认识也会大不相同。
久而久之,它成为了人们约束思想与行为得准则,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得铸造产生了不可估量得深刻得影响。
儒家传统文化延续至今至少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其间虽也屡遭批判,但儒学得主导地位并未从根本上动摇过。
时至今日,当我们以一种全新得感觉来重新读儒说儒时,依然可以发现不少适应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得东西、下面,就本栏目得有关情况略作说明。
应该说,凡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得人,都不会不知道《四书》。
它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得总称。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就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得言论集,《大学》、《中庸》则就是《礼记》中得两篇。
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得就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得程颢、程颐兄弟已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
她们认为,《大学》就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得要籍,经孔子得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就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就是孔子得孙子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得。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得基本思想体系,就是研治儒学最重要得文献、正就是根据这样得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得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得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得注释因为引用她人得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值得注意得就是,朱熹所编定得《四书》次序本来就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就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得顺序排列得。
后人因为《大学》、《中庸》得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得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 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 非诸人。
这一章讲到君子的教化作用,必须先要自 己做到,才能要求别人做到,否则便名不 正言不顺,这样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孔子 强调君子的榜样作用,认为一家仁,一国 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慎其独是儒家十分看重的事情,小人做了坏事认 为别人不知道,装出一副善良的模样,其实别人 看他们做的事,就好像能看到他们的肺腑一样, 是瞒不过去的。因此君子必须谨慎的对待独处的 时候。因此君子一定是知行合一,心灵真诚无妄 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
修身在正心。
儒家认为心中只要有愤怒、恐惧、欢乐、 忧患,就会被情感所影响,就会听而不闻、 视而不见,思想不得端正。中庸有云:喜 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 和。可见,儒家是讲究中正平和的,所谓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此理,所以想 要修身,就要控制情绪,不要被情绪所掌 控,端正自己的思想,才行。
• •
•
经它 学二 一
典是 是是
,古 相博 《
位代 对学 列儒 于
大
四家 小
学
书弟 学 之子 的
》
首必 大
。修 人
的之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 善。
这是大学之道的宗旨,不像道家的出世, 逍遥自在,它在于入世,弘扬大德于天下, 这是它的目标。
接下来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达到这一目标 的方法,先从自己做起,完善自我,然后 改变外界,可以说,儒家强调君子的榜样、 教化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每个人都有私心和偏见,对于自己喜欢的 东西看不到一点缺点,厌恶的东西则没有 一点儿优点。所以正确的、全面的看待问 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排除这种私心和 偏见,一个家族就不能被治理好。所谓举 贤不避亲仇,就是如此,所以君子一定要 摒除自己的偏见,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读《大学》的感悟

读《大学》的感悟大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部重要的经典之作。
自从我读了这本书后,我深深被其中的智慧所感动和启发。
《大学》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一部合集,通过对教育和修身的论述,展示了孔子对于人生道德和知识智慧的深刻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阅读《大学》过程中所得到的一些感悟。
第一,自修修人。
在《大学》中,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这让我明白修身的重要性,只有修好了自己,我们才能更好地影响和改变周围的环境。
正如孔子所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我们要积极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学识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影响和改变社会。
第二,格物致知。
《大学》强调了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孔子认为,追求知识是人类的天性,只有通过深入观察和研究,才能明白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告诉我,我们不仅要追求知识,更要对所学的知识保持兴趣和热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知识的魅力和力量。
第三,修身治国平天下。
读完《大学》后,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道德修养和人格力量对于一个人及整个社会的重要性。
孔子强调了个人修身之后,如何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中发挥作用。
他所提倡的“仁爱”和“中庸”等理念,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爱心和负责任的人,要平衡好自己的权益与他人的权益。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第四,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大学》中,孔子强调了一个人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君子”。
君子是以德行为重,有高尚的人格和卓越的品质。
通过阅读《大学》,我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以成为君子为目标,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
对于自我,我们要有追求,不断超越自我;对于他人,我们要有关爱和帮助,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
第五,知行合一。
《大学》中强调了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重要性。
知识只有通过实践和行动才能得到真正的检验和验证。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勇往直前,积极应用所学的知识,将其贯彻于个人的行为和思想中,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的目标。
《大学》全文1篇

《大学》全文《大学》是《礼记》的一篇篇目,又称《大学章句》。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中华儒学的经典之一。
《大学》讲述了一个人如何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式,达到成为一个完美人的目标。
下面我们来逐一解读《大学》全文。
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一章介绍了《大学》的主题和主旨,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道路,应该是在明明德、亲近人民,以及追求至善的目标上,不断前进、努力奋斗。
第二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一章介绍了达到上述目标的方法,即通过探索外在世界和内在自我,增进知识,诚实待人,不断涵养修身之道,达到内外兼修、治家理国之境。
第三章:“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这一章介绍了人类社会中的五个达到道德的途径,但实践起来,只有三种良好的途径才能真正取得成果:经世致用(感性认识)、诚意正心(体现人文精神)、求实务实(回归真实)。
第四章:“学而优则仕,乐学则不倦,何有于我哉?”这一章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建议我们通達各种知识,做到司空见惯,从而获得自我升华。
第五章:“籍籍无名,无为而治,何用之有?”这一章告诉我们,即使名利皆失的情况下,依然应该努力治理家庭、社会和国家,并提醒我们必须通过自己的示范来影响他人。
第六章:“苟志于道,无恒心者,其用心也孰固?”此章旨在强调对高尚事物的关注和持续努力,必须具有坚定的毅力和决心,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放弃,恪守自我,持之以恒。
第七章:“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行而有信;虽千万人,吾往矣。
”友谊的道德价值在此得到体现,友谊关系的优劣不取决于个人条件、地位和财富,而是取决于言行的忠信和坦诚与否。
第八章:“弟则友之疏而不失其主,友则弟之密而不失其交。
”这一章介绍了友谊的双向互动,相互之间既要和睦相处,又要各自保持其独立特点,以便维持友谊的持续发展。
第九章:“爱其子,教之以义,而后协之以礼。
”教育是情感和行为培养的根本,在家庭中进行的教育应从幼儿开始,从教育基本的道德义务开始,激发孩子的天性和培养个性。
传统文化《大学》的教案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大学》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掌握《大学》的主要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 《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
2. 《大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中的一些古文词语和句子。
2. 将《大学》中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大学》吗?它有什么特点?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大学》原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大学》被称为儒家经典之一?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问:《大学》中哪些句子或词语让你印象深刻?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
四、讲解重点1. 讲解《大学》中的古文词语和句子,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2. 分析《大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方面。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大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如注重个人修养、家庭和谐、国家繁荣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如何践行《大学》中的思想?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大学》的了解程度。
2. 提问:你们认为《大学》中的哪些思想对我们现代人最有价值?二、案例分析1. 选择一个与《大学》思想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从《大学》的角度看待问题。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问: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2.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
四、总结与反思1. 总结《大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反思: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如何践行《大学》中的思想?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的了解程度。
中国古代四书五经中的大学是哪位教育家的代表作朱熹

中国古代四书五经中的大学是哪位教育家的代表作朱熹中国古代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大学》作为四书之一,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朱熹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大学》的作者朱熹以及《大学》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岳阳先生,是中国宋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在教育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
朱熹的教育思想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和追求。
《大学》是朱熹所著的一部教育论著,也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四书之一,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大学》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开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之道。
其中,朱熹提出了“治国必先修身,齐家必先治其家,平天下必先治其国”等重要观点,阐述了教育的核心思想。
《大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了几个方面。
首先,它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和追求,认为个人的修养是治理国家的基础。
其次,《大学》还关注了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了“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等观点,强调了学习上的坚持和追求。
此外,它还探讨了教育的目标和意义,认为习得知识应该用于国家民族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朱熹的《大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了道德修养和个人品质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大学》也对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
因此,它被誉为中国教育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总之,朱熹的《大学》是中国古代四书五经中的重要著作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深刻的内涵,为中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对后世教育及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和学习《大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教育的内涵和价值,承继并发扬古代智慧,为现代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学》与《中庸》

大学与中庸引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学”和“中庸”都是非常重要的经典著作,它们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社会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大学》和《中庸》这两部经典著作进行探讨,并比较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
通过深入理解这两本书的思想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一、《大学》的概述《大学》是《四书五经》之一,被视为是中国儒家学派的核心经典之一。
它是中国古代社会进行教育和选拔人才的指南,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理论基础。
《大学》强调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融合了伦理道德、社会责任和政治智慧。
《大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首先,个人修身是培养人的核心,通过修身可以达到完善自我的目标。
其次,齐家治国是个人修身的延伸,一个人只有在家庭和社会的角色中表现出色,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最后,治国平天下是一个人修身齐家的归宿,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繁荣的根本目标。
另外,《大学》还提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它主张“学而时习之”,强调学习要坚持不懈,要不断实践和反思,从而使知识变为自己的能力。
同时,《大学》还讲述了准则、政治伦理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原则和方法,为后人提供了道德伦理的指导。
二、《中庸》的概述《中庸》是儒家经典著作,被尊为“周易”之后儒家经典的最高层次。
《中庸》重点强调了“中”的思想,即取得道德和伦理中的平衡和中庸之道。
它以中庸为核心,强调道德之中庸、治国之中正,提倡实事求是、克己奉公。
《中庸》讲述了一个人在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心境的平衡和中庸之道。
它告诫人们要顺应自然,遵循道德规范,避免过分的偏激和极端。
在个人修身方面,《中庸》提倡克己奉公,自我约束,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塑造。
在治国平天下方面,《中庸》强调实事求是,以中正之道来执政,使社会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
三、《大学》与《中庸》的共同点虽然《大学》和《中庸》是两本不同的书,但它们都是中国儒家经典,因此有很多共同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这里,季氏按照礼法只能用四佾,只有周天子才能用八 佾,所以孔子才如此感慨。后来发展到孟子,才有了君之 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 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的说法。
第九章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这一章讲到君子的教化作用,必须先要自己做到,才能要 求别人做到,否则便名不正言不顺,这样百姓是不会听从 的。孔子强调君子的榜样作用,认为一家仁,一国兴仁; 一家让,一国兴让;
第十章
第十章讲了国君的示范作用,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道理,“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 母”只要对百姓充满仁爱,就能得到百姓的爱戴。不以钱 财为利,而以义为利,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
• • •
•
经它学二一大 儒
典是 是是学 家
,古 位代
相博有 对学两
经
列儒 于 种 典
四家 书弟
小 学
含 义
《
之子 的
大
首必 大 。修 人
学
的之
》
总纲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大学之道的宗旨,不像道家的出世,逍遥自在,它在 于入世,弘扬大德于天下,这是它的目标。
接下来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就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方法,先从自己做起,完善 自我,然后改变外界,可以说,儒家强调君子的榜样、教 化作用。
第五章
此谓知本,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 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这一章讲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学习, 认真探究事物的道理,才能获取知识, 当这种认知活动进行的越久,一旦豁 然贯通,便会得到全方位的知识,也 就达到了“知之至”的境界。
第六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祝您成功!
第一章
克明德
这一章主要引用古代典籍里的话,来告诫人们弘扬光明的 品德。儒家讲究君子之风,有君子儒和小人儒之说,孔子 曾对子夏说过:“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所谓君子 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是要告诫弟子,要像君子一样,一 心提升自己,为国为民。而不是像小人一样,为了利,那 样的事,是君子不屑的。
第八章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每个人都有私心和偏见,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看不到一点 缺点,厌恶的东西则没有一点儿优点。所以正确的、全面 的看待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排除这种私心和偏见, 一个家族就不能被治理好。所谓举贤不避亲仇,就是如此, 所以君子一定要摒除自己的偏见,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第二章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这两句话说明了学习不可懈怠。既然一日清洁污垢,焕然 一新,那么就应当每天清洗,弃旧图新。
又说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正是君子的处世风格,无时无刻 不完善自己。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是一个道理。
第三章
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第四章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 畏民志。此谓知本。
儒家讲究教化,总的来说就是弘扬美好的品德,要想无讼, 就必须教化天下,令奸诈之徒不敢开口狡辩,并且引导他 们走向正途,这才是根本之法。孔子认为之所以有案件发 生,根源就是对于人民的教化不够,道德修养不高,所以 才这么说。
慎其独是儒家十分看重的事情,小人做了坏事认 为别人不知道,装出一副善良的模样,其实别人 看他们做的事,就好像能看到他们的肺腑一样, 是瞒不过去的。因此君子必须谨慎的对待独处的 时候。因此君子一定是知行合一,心灵真诚无妄 的人。
第七章
修身在正心。
儒家认为心中只要有愤怒、恐惧、欢乐、忧患,就会被情 感所影响,就会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思想不得端正。中 庸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 可见,儒家是讲究中正平和的,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就是此理,所以想要修身,就要控制情绪,不要被情绪所 掌控,端正自己的思想,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