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学第九章透视图的倒影与虚像
精选透视阴影倒影镜像

因光线平行画面而 无灭点,故光平面 灭线为过直线灭点 并与光线的透视平 行的一条线
光线平行画面,直线有灭点 171-7-1 12 233
光平面灭线(二)
画面平行面无灭线
直线AB 平行 画面无灭点, 故光平面平 行画面而无 灭线
光线平行画面,直线无灭点
171-7-1 12 233
光平面灭线(三)
171-7-1 12 233
一.直线与画面平行(三)
承影面的灭线
铅
垂
线
落
在
一
般
位
置
面
上
171-7-1 12 233
二.直线与画面相交(一)
过直线所作的光平面一定与画面相交,该光平面 的灭线与承影面灭线的交点即为直线落影的灭点(落 影是两面的共有线,其灭点应同时在两面的灭线上)
承影面灭线
画
光平面灭线
第17章 透视阴影、倒影和镜像
17-1 2 3
1
?透视图中的阴影 ?倒影 ?镜像
171-7-1 12 233
透视图中的阴影
? 在建筑物的透视图上,画出光线照射建筑物 所产生的阴影,会使透视图更有立体感。
? 在透视图上画阴影,是直接根据光线的透视 来作图的,而不是由平面图中的阴影来作阴 影的透视。
直线的影子为过该直线的光平面与承影面的交线 直线落影的性质有相交性和平行性,符合第9章中 直线的落影规律 相交性质: 1.直线与承影面相交时,直线的落影通过交点 2.直线落在两相交的承影面上的两段落影必相交 3.两条相交直线在一个承影面上的落影必相交,落 影的交点为两直线交点的落影 平行性质: 1.直线与承影面平行,影子与直线本身平行 2.一组平行直线落于一个平面上的影子互相平行 注意平行性在透视图中由直线相对于画面的位置决 定其反映平行还是交于同一灭点
透视学

1平行透视(二)
物体 (侧面) 画面 眼睛—视点
地面
侧视图
2成角透视(一)
物体 画面 眼睛—视点
俯视图
2成角透视(二)
物体 (侧面) 画面 眼睛—视点
地面
侧视图
成角透视图例
3 倾斜透视 — 平 行 转 为 倾 斜 ( 前 倾 )
物体 (侧面) 画面 眼睛—视点
地面
侧视图
3倾斜透视—平行转为倾斜(后倾)
物体 (侧面) 画面 眼睛—视点
地面
侧视图
3倾斜透视—成角转为倾斜(前倾)
物体 (侧面) 画面 眼睛—视点
地面
侧视图
3倾斜透视—成角转为倾斜(后倾)
物体 (侧面) 画面 眼睛—视点
地面
侧视图
四、眼睛的三种位置
1高低
2左右
3前后
1高低 —— 视平线的变化
画面 物体 (侧面)
眼睛—视点
地面
侧视图
至天点
至地点
1倾斜透视的规律和画法
至天点
1倾斜透视的规律和画法
至地点
4圆形的透视画法
5物体高度的空间定位
七、作
1平行透视作业 2成角透视作业 3圆形透视作业
业
1张 1张 1张
4人在不同的空间位置上
的高度定位作业
1张
透
视
一、透视的概念
•透视是一种视觉现象
•透视是关于透视现象变化规律的科学
•透视是一种按照透视变化规律来表现
物象空间感觉的绘画技法
二、透视基本原理
透视原理示意图
画面 物体 眼睛—视点
三、物体的三种角度
1平行
2成角
3倾斜
立 方 体
第十二章 透视图中的倒影和虚影

第十二章透视图中的倒影和虚像§12-1 倒影和虚影的形成§12-2 水中的倒影§12-3 直立镜中的虚影§12-4 倾斜镜中的虚影§12-1 倒影和虚影的形成一、倒影和虚影的形成二、倒影和虚影形成的图例一、倒影和虚影的形成物体在水中有倒影,在镜中有虚象。
倒影实际上也是虚象,只是由水平面形成的虚象而已。
倒影和虚象的形成基于光学中的反射定律。
所谓反射指的是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一种媒质达到另一种媒质时返回原媒质的现象。
光在界面如水面或镜面上的反射符合反射定律,即反射光线位于入射光线和界面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在界面法线的两侧,而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二、倒影和虚影形成的图例i 1i 1i 2i 22B 0A 0134§12-2 水中的倒影一、平面图形及其倒影是透视仿射对应图形二、作房屋在水中的倒影一、平面图形及其倒影是透视仿射对应图形ADQBCD 0A 0C 0B 0cdabs2s1二、作房屋在水中的倒影V 4a 0a1014042020E 0C EA 0F 0G 0A BB 0D 0C 030D3FG§12-3 直立镜中的虚影一、垂直于地面和画面的镜中的虚影二、平行于画面的镜面中的虚象三、垂直于地面而倾斜于画面的镜中的虚影一、垂直于地面和画面的镜中的虚影1.点在垂直于地面和画面的镜中的虚影2.一点透视中侧面直立镜中的虚影1. 点在垂直于地面和画面的镜中的虚影a111a 0A 0VcHgA2. 一点透视中侧面直立镜中的虚影A 0a 011B 0BAaV c二、平行于画面的镜面中的虚象1.点在平行于画面的镜面中的虚象2.一点透视中作正面镜中的虚象111a 0aV cAA 02H1. 点在平行于画面的镜面中的虚象AB CD123C0B0D0A0Vc2. 一点透视中作正面镜中的虚象三、垂直于地面而倾斜于画面的镜中的虚影1.点在垂直于地面而倾斜于画面的镜中的虚影2.两点透视中作立面镜中的虚象1. 点在垂直于地面而倾斜于画面的镜中的虚影A 011aa 012V 1HAV 22. 两点透视中作立面镜中的虚象V2V1 H§12-4 倾斜镜中的虚影一、垂直于画面而倾斜于地面的镜中的虚影二、平行于基线而倾斜于地面的镜中的虚影三、倾斜于画面和地面的镜中的虚影一、垂直于画面而倾斜于地面的镜中的虚影1.点在垂直于画面而倾斜于地面的镜中的虚影2.一点透视中作侧面倾斜镜中的虚影1. 点在垂直于画面而倾斜于地面的镜中的虚影90-a90-aa a 012A 011a VeHA1a0A0A BB02a V c2. 一点透视中作侧面倾斜镜中的虚影二、平行于基线而倾斜于地面的镜中的虚影1.点在平行于基线的镜面中的虚影2.一点透视中作正面倾斜镜中的虚影1. 点在平行于基线的镜面中的虚影HAaV cD V 3V 2A 0a 0V 4A 0a 0镜面平行于镜面平行于a 01平行于a 0 a垂直于a 0 a1V 4V3V 22. 一点透视中作正面倾斜镜中的虚影B AV 3V 4V 223A 0B 01DHV c三、倾斜于画面和地面的镜中的虚影1.点在斜镜中的虚象2.两点透视中作斜镜中的虚象1. 点在斜镜中的虚象α1A 0a 0V 4V 2V 3αV cS 1HA aMV2. 两点透视中作斜镜中的虚象V3V2 VV4S1HM12V c本章结束。
透视图

d g E
2) 平 行 于 基 面 的 画 面 相 交 线 , 其 灭 点 和 基 灭 点 是 是 视 平 线 上 的 同 一 个 点 。
3) 倾 斜 于 基 面 的 画 面 相 交线,其灭点在视平线的 上方或下方。但其基灭点 均在视平线上。
(二)画面平行线的透视特性
( 1) 画 面 平 行 线 , 在 画 面 上 没 有 迹 点 和 灭 点 。 其 透 视 与 其 本 身 平 行 , 且 透视与与基线的夹角反映画面平行线相对于基面的倾角。 基透视平行于基线和视平线。
透视图
透视的基本知识
透视的形成
• 透视图的特征:近大远小.
• 透视图的成像原理:中心投影法(类似于视 网膜成像及照片成像).
• 求作透视图的古老方法
• 今天绘制透视图的方法:以画法几何的投 影理论为基础,根据正投影图绘制. • 具体绘制时:以人眼作为投影中心,用中心 投影法,求出由人眼引向物体的视线(直线) 与画面(平面)的交点的集合即可. • 即透视图就是求作直线和平面的交点问题.
a'
A a' h
A a
h s S g
h
A a
P(V) s
h
ga x a
g
a g ax
ag
s
此法理解 即 可 ,不 要 求掌握.
p
ag
p s
G(H)
直线的透视
一直线的透视
B
P
M
M
即 :当 直 线 延 长 后 正 好 通 过 视 点 S时 ,其 透 视 重 合 为 一 点 ,但 其 基 透 视 仍 为 直 线 ,且 垂 直基线.
四、直线、平面间各种几何关系的透视表现
( 1) 直 线 如 位 于 平 面 上 , 或 平 行 于 此 平 面 , 则 直 线 的 灭 点 就 在 该 平 面 的 灭 线上。 ( 2) 如 果 平 面 上 的 直 线 或 平 行 于 平 面 的 直 线 , 又 同 时 平 行 于 画 面 , 那 么 这 种直线的灭点就是平面灭线上的无限远点,从而直线的透视成为该平面灭线 的平行线。 ( 3) 两 平 面 平 行 , 则 两 平 面 有 共 同 的 灭 线 。 ( 4) 两 平 面 相 交 , 交 线 的 灭 点 就 是 两 平 面 灭 线 的 交 点 。 ( 5) 相 交 二 平 面 中 有 一 平 面 平 行 于 画 面 , 则 交 线 也 平 行 于 画 面 , 于 是 交 线 的透视就一定与另一平面的灭线平行。
透视学上传PPT课件

1.减切法:
第 二 章 一 点 透 视
•18
一点透视作图原理 一点透视的具体求作方 法
第 二 章 一 点 透 视
•19
一点透视作图原理 一点透视的具体求作方 法
2.加增法:
第 二 章 一 点 透 视
•20
一点透视作图原理 一点透视的具体求作方 法
2.加增法:
第 一 章 透 视 基 本 原 理
•6
透视效果图的概念 透视效果图的术语及符 号 透视基本元素解析 透视效果图的分类
第 一 章 透 视 基 本 原 理
•7
透视效果图的概念 透视效果图的术语及符 号 透视基本元素解析 透视效果图的分类
第 一 章 透 视 基 本 原 理
•8
透视效果图的概念 透视效果图的术语及符 号 透视基本元素解析 透视效果图的分类
透
1.近大远小;
视
2.不与投影面平行的平行线、平行面有共同的灭点、灭线。 透视效果图的技法:画法几何,绘画基础。
基
本
原
理
•1
透视效果图的概念 透视效果图的术语及符 号 透视基本元素解析 透视效果图的分类
常用术语: 1、视点(S)(EP):观者眼睛的位置。 2、立点(SP):人站立的位置。
第 一
3、视高(H)(EL):视点到立点的距离。 4、画面(PP):假想平面,垂直于地面。
11、距点(D):距点有两个,分别位于心点左右的视平线上,离心点的远近与视距
相等。 12、真高线:在透视图中反映物体空间真实高度的尺寸线。
原
理
•2
透视效果图的概念 透视效果图的术语及符 号 透视基本元素解析 透视效果图的分类
透视与阴影图

透视与阴影图第九章透视与阴影图§9-1 透视图的基本知识⼀、透视图的基本概念1、垂直画⾯透视图采⽤的是中⼼投影⽅法,如图9-1所⽰,这是垂直画⾯的投影⽰意图。
(1)、画⾯(P ):投影平⾯,为作图⽅便,常垂直于地⾯,称为垂直画⾯,相当于正投影中的正投影⾯。
如果画⾯与地⾯倾斜,称为倾斜画⾯。
(2)、基⾯(G):相当于⽔平地⾯或正投影中的⽔平投影⾯,⽤来确定视点的位置和作图。
(3)、视点(S):观察者眼睛所处的位置。
(4)、视⾼(H ):观察者眼睛的⾼度。
(5)、视距(D ):观察者眼睛到画⾯的距离。
(6)、⼼点(s ’):视点在画⾯上的正投影。
(7)、视平线(h-h ):过视点作⼀个平⾏基⾯的平⾯,该平⾯与画⾯的交线称为视平线。
(8)、视线:过空间点(如A )与视点的连线称为视线,如SA 。
(9)、透视:过空间点(如A )的视线(如SA )与画⾯的交点,称为空间点(A )的透视,⽤A ’表⽰。
(10)、基点:空间点在基⾯上的投影称为基点,⽤⼩写字母表⽰(如a )。
(11)、基透视:基点的透视称为基透视,⽤⼩写字母加⼀撇表⽰(如a ’)。
(12)、基线:基⾯和画⾯的交线。
⽤g-g 表⽰。
基线与视平线间平⾏,距离等于视⾼。
将画⾯从图9-1中取出放正,并删除画⾯的边框,如图9-2所⽰,⼼点s ’的位置,说明了视点在长度⽅向的位置,基线(g-g)和视平线(h-h )的位置反映了视⾼的⼤⼩。
该图虽然没有直接反映出视距基⾯画⾯视点站点视⾼视距⼼点视平线空间直线与点基线基点视线透视基透视图9-1 透视的基本概念图的⼤⼩,但可以通过⼏何关系求出。
如中a g为站点和基点的连线与基线的交点,从图9-1可以看出,点的透视、基透视和基点、站点连线与基线的交点共线(A’、a’、a g共线),且垂直于基线,这也是将来作图的⼀个依据。
对垂直画⾯来说有如下的透视规律:(a)、点的透视与基透视位于⼀条竖直线上,透视与基透视间的距离称为透视⾼度,透视⾼度可能⼤于、⼩于或等于真实⾼度。
《透视阴影倒影镜像》课件

文字大小、颜色、 字体要统一,便 于阅读
语言要简洁明了, 避免使用生僻词 汇
避免使用过于复 杂的句子结构, 确保语言准确
注意文字与图片、 图表等元素的搭 配,确保整体视 觉效果和谐
注意视觉效果和用户体验
色彩搭配: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使画面更加美观 图片选择:选择高质量的图片,使画面更加生动 字体选择:选择合适的字体,使文字更加清晰易读 动画效果:适当使用动画效果,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布局设计:合理布局,使画面更加整洁有序 用户体验:考虑用户的阅读习惯和需求,使PPT更加易于理解和使用
更新频率:定期更新,保持功能最新 升级内容:增加新功能,优化旧功能 兼容性:支持多种操作系统和设备 用户反馈:收集用户意见,不断改进产品
06 PPT课件制作流程
确定主题和目标
确定主题:透视阴影倒影镜像 确定目标:制作一份关于透视阴影倒影镜像的PPT课件 确定内容:包括透视、阴影、倒影、镜像等知识点 确定受众:针对PPT制作初学者或对透视阴影倒影镜像感兴趣的人群
透视阴影倒影镜像
,
汇报人:
目录 /目录
01
点击此处添加 目录标题
04
PPT课件制作 技巧
02
PPT课件介绍
05
PPT课件制作 工具
03
PPT课件内容
06
PPT课件制作 流程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PPT课件介绍
课件背景介绍
主题:透视阴影倒影镜像 目的:介绍透视、阴影、倒影、镜像等概念及其在PPT中的应用 内容:包括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 适用人群:PPT初学者、设计爱好者、职场人士等
收集素材和整理资料
确定课件主题和目的
收集相关素材,包括 图片、视频、音频等
反影透视

反影透视的画法
二、水面倒影透视的画法 规律: 3.不接触反射面的悬空物,其倒影是由该物向水面作垂 直线,并以水面为界再向下画等高线。 4.处于岸上隔离层上的物体, 其倒影由该物做垂直线穿过隔离层至水面线,再向下画 等高线。
反影透视的画法
1.直接水面倒影
根据景物与反影相同的原 理。首先确定景物与水面 的交接线,然后测定景物 在水中个对应点的距离和 位置,完成倒影透视图。 注意:倒影与实物的各对 应点在同一条垂直于水平 线的直线上。
1.辅助线等分画法
反影透视的画法
二、水面倒影透视的画法
规律: 1.水面倒影中景物透视变化与实际景 物的透视变化相同:景物是平行透视, 水中景物也是平行透视;景物是成角 透视,水中景物也是成角透视。 2.水面倒影透视的三种直线。 A.垂直与水面的直线:其倒影透视是 延长垂直于水面的直线,并以水面为 界画等高线。 B.平行于水面的直线:其倒影透视和 实物等长,与水面等距。 C.倾斜于水面的直线:其倒影是由倾 斜直线的高端向水面作垂直线,并以 水面为界再向下画等高线,将等高线 的端点与倾斜直线的低端相连接。
AB=BC”
A’B’=B’C’
反影透视的画法
一、镜面倒影透视的画法 规律: 1.垂直镜面:遵循“相反方向、
相同距离、相同角度”原则,但 因为角度问题反影多有近大远小 的透视变化。
2.倾斜镜面:前倾和后倾。景物
在前倾镜面上的反影是俯视景物 透视,景物在后倾镜面上的反影 是仰视景物透视。
反影透视
综合透视2
反影透视的特征
反影是指物体被反射出的影像。凡一切光
滑的物面都可能成为影像的反影面,如水 面、镜面、光滑金属面,雨后的路面等。 这种光滑物面称反射面,反射面上被映出 的影像称反影,水面反影又称倒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为镜面平形于画面时某室内物体的虚像。作图时同 样利用透视对应关系和矩形倍增方法确定出家具上的一些 特征点的虚像。透视图中有些看不到的部分如门等应该在 镜中反映出来。
A A O
a
11
a
3、 镜面倾斜于画面,垂直于基面
两点透视中铅垂镜面上水平线的灭点为Fy,点与其虚 像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其灭点为Fx。点A的水平投影为a, 作直线aFx,这条线与镜面的H面迹线交于点11,过11作垂 线,与Afx交于1,作线段111的中点2,利用透视图的矩形 即可。
一、物体的倒影
一点与其在水面或者光滑地面的倒影的连线 是一条垂直于水平面的铅垂线,当画面是铅垂面 时,这条线的透视仍为铅垂线,点与其倒影到反 射平面的距离在透视图中保持相等。因此,为了 在透视图中做出某个点的倒影,只要先经过该点 作一条铅垂线,求出该线与反射面的交点,即垂 足,由垂足向下量取一段长度等于该点到垂足的 距离,即可做出该点的倒影。
透 视 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专业 2013年2月
第九章 透视图的倒影与虚像
日常生活中,物体在光亮的地面或水面会产生 倒影,在镜子中会产生虚像。绘制透视图时,适 当的画一些倒影或虚像会增强透视图的真实感, 增加其艺术表现力。
一、物体的倒影 二、镜子中的虚像
当物体置于水面或者光滑地面时,会在水平 反射平面产生影子,称为物体的倒影。当反射平 面为直立或者倾斜的镜面时,物体在镜子中反射 的图像称为虚像。倒影和虚像的形成基于物理学 中光的镜面成像原理。物体在反射平面中的像和 物体大小相等、互相对称,并且对称点的连线垂 直于反射平面且对称点到反射平面距离相等,所 以,绘制透视图中物体的倒影或虚像,只要利用 成像原理和透视原理做出该物体对称于反射平面
Fx A 1 A
Fy
2
a
11
a
图所示为镜面倾斜于画面,垂直于基面时室 内物体的虚像。
B B Fy 3 A A
a
2 11
a
镜面倾斜于基面的作图较为复杂,实际中用 的不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阅有关资料选择学 习。
总结与回顾
D C B A
d
c
b
a
D
B C A
二、镜子中的虚像
镜子中虚像的透视与镜面和画面的相对位置 有关。镜面可以垂直于基面,其中包括既垂直于 基面又垂直于画面、垂直于基面又平行于画面或 垂直于基面而倾斜于画面几种情况。镜面也可以 倾斜于基面,包括倾斜于基面同时又垂直于画面; 倾斜于基面平行于基线或者同时倾斜于基面和画 面。当镜面平行于基面时,所产生的物体的虚像 实际上就是倒影。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常用的镜面 垂直于基面的几种虚像的画法。
A
入射
h
线
S
a2
反
射
线
a
B
h
A
与画面相交的水平线的倒影也是水平线,它们在空间 彼此平行,在透视图中有相同的灭点,所以,作图时并不 需要作出物体上每个点的透视,而可以利用灭点使作图步 骤简化,在掌握倒影的基本性质和透视规律的情况下,作 图方法是灵活多样的。 下图所示为置于光滑地面的物体及其倒影。
Fx
人在观看物体时,同时又能够看到物体在水平面的倒 影,连接视点S与倒影A0,SA0与水面交于B点,过B点作铅 垂线,此线为水面的法线,AB为入射线,AB与法线的夹 角称为入射角a1,SB称为反射线,反射线与法线的夹角为 a2,直角三角形AaB全等于直角三角形A0aB,Aa与aA0重 合,Aa等于aA0。
1、镜面既垂直于画面又垂直于基面
当镜面既垂直于画面 又垂直于基面时,点与其 相应虚像的连线平行于基 线或视平线,透视图中点 到镜面的距离等于其虚像 到镜面的距离。如图所示, 此时,图形与其虚像---与 水中倒影相似---对应于镜 面。要做出点A在镜面中的 虚像,只要由点A的水平投 影a引水平线平行于视平线, 交镜面的H面迹线于11点, 在a11的延长线上截取 a011=11a确定出a0点,由A 作水平线,由a0作垂直线, 交于A0即为所求。
O A 1 A
a
11
a
下图为某室内侧立镜中的虚像。作图时只要 确定出家具上的几个特征点的虚像就可轻松完成 作图。
O
O
A
A 11
a
a
2、镜面平行于画面
在这种情况下,点与其虚像的连线通过灭点o,透视图 中点与其虚像成透视对应,对应面为镜面。图中,为了作出 A点的虚像,作直线AO和aO,直线aO与镜面的H面迹线交 于一点11,由11点作垂直线,交AO于点1,作线段111的中点 2,利用透视图的矩形倍增方法可以做出A点的虚像A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