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听琴 翻译
《蔡邕听琴》原文及译文

《蔡邕听琴》原文及译文赏析蔡邕听琴吴人有烧桐以爨①者,邕闻火烈②之声,知其良木,因③请而裁④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扰焦,故时人⑤名⑥曰“焦尾琴”焉。
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⑦邕者,比⑧往而酒已酣焉。
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⑨听之,曰:“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
将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⑩来,至门而⑪去。
”邕素⑫为乡邦所宗⑳二,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⑬。
弹琴者曰:“我向鼓⑭弦,见螳螂方向⑮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⑯。
吾心耸然,惟⑰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⑱于声者乎⑲?”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阅读练习[1.解释:①名②屏③潜④却⑤耸然⑥莞然2.翻译:①比往而酒已酣焉②邕素为乡邦所宗③邕具以告④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3.理解:从“蔡邕听琴”的角度看,这则故事要说明参考答案1.①命名②屏风后③暗暗地④退⑤惊动的样子⑥微笑的样子2.①等到(他)去时对方已喝得酒酣耳热了;②蔡邕一向为乡里人所推崇;③蔡邕一一把全部情况告诉对方;④这难道是杀心显露在琴声中吗?3.蔡邕精通音律,善于辨识琴声解释①爨:烧饭②烈:同“裂”③因:于是④裁:剪⑤时人:当时的人⑥名:n→v,命名⑦召:同“招”,招待⑧比:等到⑨潜:偷偷地⑩向:刚才⑪而:表转折,却⑫素:向来⑬怃然:失落的样子⑭鼓:弹奏⑮方向:正对着⑯却:后退⑰惟:只是希望⑱形:表现⑲岂...乎:难道...吗?⑳宗:尊重蔡邕:公元133年-公元192年,字伯喈,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圉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
后汉三国时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
译文:吴地有个焚烧桐木做饭的人,蔡邕听到桐木在火中爆裂的声音,知道这是一段很好的木头,就请人用这个木头做了一张琴,果然弹出了美妙的音乐,可是木头尾部烧焦了,所以当时把这个琴就叫做“焦尾琴”。
起初,蔡邕在陈留时,他的邻居用酒食招待蔡邕,等到蔡邕去时邻家酒喝得正高兴,有一个客人在屏风后弹琴,蔡邕到门口偷偷地听,大惊道:“啊!用音乐来请我却有杀心,是什么原因呢?”就溜回去了。
文言文蔡邕听琴翻译

昔者蔡邕,字伯喈,东汉之才子也。
博学多识,才高八斗,名震天下。
一日,邕游于洛城之中,闻琴声悠扬,心向往之。
遂寻声至一幽静之所,见一老者坐于石台之上,手抚瑶琴,琴声清越,如天籁之音。
邕心喜,遂上前拜见,曰:“老丈琴艺高超,小生有幸得闻此等天籁,愿请教一二。
”老者微笑,曰:“君虽不请,吾亦欲以琴声相赠。
”邕再拜,曰:“愿闻老丈高论。
”老者抚琴一曲,琴声如泣如诉,宛转悠扬。
邕听之,心中不禁涌起万般感慨。
曲罢,邕曰:“老丈此曲,似有悲凉之意,不知何故?”老者答曰:“此曲名为《离骚》,乃吾昔日与友人之别所作。
吾友游历四方,久未归乡,吾思之不已,故作此曲以抒怀。
”邕闻言,默然良久,曰:“老丈之友,可谓真知己也。
吾亦有一知己,吾友王粲。
吾二人相知甚深,然天命无常,吾友不幸早逝,令吾悲痛不已。
”老者闻言,感叹道:“人生无常,世事难料。
吾友虽逝,然其精神永存。
君能以此心对友,则人生亦无憾矣。
”邕谢曰:“老丈之言,邕铭记在心。
吾自当以此心待友,不忘友情。
”又一日,邕复至老者之处,欲再听琴。
老者曰:“君欲听琴,吾当再抚一曲。
”遂抚琴一曲,琴声激昂,如战鼓雷鸣。
邕听之,精神为之一振,曰:“此曲何名?”老者答曰:“此曲名为《平沙落雁》,乃吾昔日战乱之中所作。
当时烽火连天,民不聊生,吾以琴声鼓舞士气,共度难关。
”邕叹曰:“老丈之琴,能感人至深。
吾愿以此琴声,激励自己,奋发向前。
”自是之后,邕常至老者之处,听琴论道。
琴声之中,邕领悟了许多人生哲理,也使得自己的琴艺更上一层楼。
岁月如梭,邕年事已高,老者亦渐老。
一日,邕与老者相对而坐,抚琴一曲,琴声悲切。
邕泪流满面,曰:“老丈,吾欲归乡,然吾心不舍。
”老者亦泪眼朦胧,曰:“君归乡,吾亦当归。
然吾知君之心,不舍此琴声,亦不舍吾也。
”邕与老者相对而笑,曰:“吾等虽老,然琴声依旧,友情亦在。
吾等当珍惜此生,共度余生。
”言罢,邕与老者携手而别,各归故里。
邕虽离老者而去,然琴声犹在耳畔,友情长存心间。
文姬辨琴翻译

文姬辨琴翻译原文:“琰字文姬,蔡邕之女,年六岁,夜鼓琴,弦断,琰曰:‘第二弦。
’邕故断一弦而问之,琰曰:‘第四弦。
’邕曰:‘偶得之矣。
’琰曰:‘吴札(即吴季札,参见本书“挂剑”)观化,知兴亡之国;师旷(春秋时,晋国的乐师)吹律,识南风不竞(见本书‘南风不竞’):由此观之,何足不知!’”【译文】东汉的学者蔡文邕,有个能分辨琴声的女儿蔡文姬。
有一次,蔡邕在弹琴自娱时,突然一根琴弦断了,正在一旁看书的蔡文姬便对蔡邕说:“爹,是不是第一根琴弦断了?”蔡邕见蔡文姬并没有回头,竟能听出哪根琴弦断了,大感惊讶,新想,这可能只是巧合吧!便故意又弄断了另一根琴弦蔡文姬又对父亲说:“怎么第四根弦也断了呢?”蔡邕暗暗吃了一惊,这时才确信蔡文姬的确有音乐天分。
【资料拓展】蔡文姬是汉末三国时期的一名才女,相传,她不仅继承了父亲蔡邕在书法上的天赋,文学和音乐造诣也很高,《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就是她的传世之作。
这则故事生动地反映了她对音律的精通。
另一方面,蔡文姬的人生经历也颇为坎坷,她虽有显赫的家世、出众的才华与美貌,夫丧以后却被叛乱的匈奴王掳走,历经磨难,最终才得以回到家乡。
事件背景蔡文姬的一生是悲苦的,“回归故土”与“母子团聚”都是美好的,人人应该享有,而她却不能两全。
蔡文姬也确实非常有才气。
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
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
曹操把蔡文姬接回来,在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
历史上把“文姬归汉”传为美谈。
欧公论琴文言文翻译

欧公论琴文言文翻译1. 欧公论琴的故事讲了件什么事欧公论琴欧阳《论琴》帖:为夷陵令得一琴于河南刘矶,常琴也。
后作舍人又得一琴,乃张粤琴也。
后作学士又得一琴,盖雷琴也。
官愈昌,琴愈贵,而意愈不乐。
在夷陵,青山绿水,日在目前,无复俗累,琴虽不佳,意则自适。
及作舍人学士,日奔走于尘土间,声利扰扰,无复清思;琴虽佳,意则昏杂,何由有乐趣。
乃知在人不在琴,若心自适,无弦可也。
译:欧阳修写了一篇《论琴》帖:做夷陵县令的时候从河南刘矶那儿得到一张琴,是张平常的琴。
后来作舍人时,又得到一张琴,是张粤琴。
后来作学士时又得到一张琴,是雷琴。
官做得越大,琴越高级,但是心情越不高兴。
在夷陵时,青山绿水,每天就在眼前,没有尘俗的事累人,琴虽不好,心意则畅快。
等到作了舍人学士,每天奔走于尘世俗务之间,被名声利益侵扰,再也没有清雅的思绪,琴虽好,心情则昏乱芜杂,哪里会有乐趣可言。
这才知道在人不在琴,如果心情愉快,没有弦也可以啊。
评:于无声中听琴音,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张琴,唯有在远离俗世,抛弃尘虑时才会听到它清雅的乐音,琴的高级与否只是次要的,而心绪情怀才是最主要的。
2. 欧公论琴讲了一件什么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应该是说欧阳修爱琴吧,也没什么道理欧阳修,这位“自少不喜郑卫,独爱琴声,尤爱《小流水》曲”的政治家,以梅诗和古琴为至爱。
家中珍藏旧琴一张,他称之为“宝玩”,明明是自己的词作,他却命名为《醉翁琴趣外篇》。
与他同样命名自己词作的,还有晁补之、黄庭坚。
对于琴乐,欧阳修提出,“和”是琴音的审美特征,琴音能“动人心深”,“道其堙郁,写其忧思”,甚至“平其心以养其疾”。
在《论琴帖》中,他提出“在人不在器”的主张,强调弹琴的自适:“吾爱陶靖节,有琴常自随。
无弦人莫听,此乐有谁知……”这一点,与主张“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的陶渊明可谓是知己。
在诗歌《赠无为军李道士二首》中,欧阳修这样描述自己听琴的感受:“无为道士三尺琴,中有万古无穷音。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王积薪闻棋王积薪①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
将游京师,宿于逆旅②。
既灭烛,闻主人媪③隔壁呼其妇④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曰:“诺。
”媪曰:“第几道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
”各言数十。
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⑤。
”积薪暗记。
明曰复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
(《唐国史补》)[注释] ①王积薪:唐朝著名围棋手。
②逆旅:旅店。
③媪:老妇人。
④妇:指媳妇。
⑤伏局:这局棋认输。
[文化常识]围棋。
我国的围棋,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就流行,久盛不衰。
《学弈》中说到的“弈秋”,就是著名的围棋手。
到了唐朝,围棋已定型为今天的纵横19道,361个点。
它最初叫“弈”,“围棋”这个名词在西汉时出现。
到魏晋南北朝,上至帝王、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喜爱下围棋,因此高手辈出。
当时已实行九等品级制,是今天围棋九段等级制的雏形。
汉朝的班固、马融等都总结过下围棋的经验,至唐与五代,关于围棋的专著已很多,如《棋图义例》、《棋势》等。
棋盘(棋枰)及棋子有木质、石质的,也有玉制的。
日本、朝鲜及东南亚的围棋,都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敌②京师③既2.翻译:①良宵难遣②明曰复其势3.理解:这则故事说明【参考译文】王积薪下棋的功夫很高超,自认为天下没有敌手。
有一次他到京师去,路上借个小旅馆过夜。
熄灯以后,听见旅馆老板老婆婆隔了墙壁叫她的媳妇,说:“今夜气候温和,没有什么消磨时光,和我下一局棋怎样?”媳妇回答说:“好。
”老婆婆说:“我在第几道下了一子。
”媳妇说:“我在第几道下了一子。
”这样轮流说,各下了几十子。
老婆婆说:“你输了!”媳妇说:“是我输了。
”王积薪把两人下棋的过程记在心里。
第二天,复验那盘棋的局势,发现两人下棋用意之妙,都是他远远比不上的。
【参考答案】1.①匹配②京城、国都③已经2.①美好的夜晚难以打发;②第二天(按婆媳下棋的过程)恢复局势。
初中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楚国有一个人靠养猴子为生,楚人称他为“猴公”。
每天早晨,他会把一部分猴子放在庭院里,让老猴子带领它们到山里寻找食物,每十只猴子中有一只归他所有,用来自己吃。
如果不给他,他就会用鞭子打它们。
猴子们都害怕他,不敢违抗他的命令。
一天,有一只小猴子问其他猴子:“这些果子是猴公种的吗?”其他猴子回答:“不是,是天生的。
”小猴子问:“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为他劳动呢?”其他猴子突然醒悟了。
那天晚上,它们一起去等猴公睡觉后,打破栏杆,捣毁笼子,拿走了积存的果子,然后逃到了树林里,再也没有回来。
猴公最终因此而死去。
郁离子说:“有些人用巧妙的方法欺骗人民,但如果他们昏聩而不觉悟,一旦被揭穿,他们的计谋就会彻底失败。
”1.为什么我们要为他劳动呢?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大众觉醒时,那些蒙蔽大众的人必将被抛弃。
3.当权者不应该用欺骗的方式来控制人民,因为一旦被揭穿,他们的计谋就会失败。
楚国有一个以养猴为生的人,被当地人称为狙公。
每天早晨,狙公都会在院子里分配猴子的工作。
他派遣老猴带领小猴子去山上采集果实,将十分之一上交给他自己食用。
如果有些猴子不听从他的命令,狙公就会用鞭子抽打它们。
所有的猴子都害怕他,不敢违抗他的命令。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问其他猴子:“山上的果树是狙公种的吗?”其他猴子回答:“不是,那些果树是天生的。
”小猴子说:“既然不是狙公种的,我们为什么要为他工作呢?”其他猴子听了之后都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那天晚上,所有的猴子一起等待狙公睡着后,打破了笼子,摧毁了栏杆,拿走了他储存的食物,并一起逃进了树林,再也没有回来。
最终,狙公饿死了。
郁离子曾说:“像狙公这样没有道德准则,只会用权术来统治百姓的人,和那些没有觉醒的统治者差不多。
一旦有人开导他们,让他们明白这一点,那些欺诈和统治的权术就不再起作用了。
”在另一则故事中,魏武帝曹操要接见匈奴的使臣。
因为他觉得自己相貌平凡,不足以代表国家的威严,于是让崔季珪代替他接见。
蔡邕的音乐天赋与非凡乐感

蔡邕的音乐天赋与非凡乐感一、典故及其出处典故:蔡邕听琴。
语义:原指东汉著名音乐家蔡邕,在进门赴宴前夕,听到宴乐中有肃杀之音而返回,后来又被演奏者的心声验证的乐坛典故。
后来用以比喻有专门文化修养的人,必有不凡的天赋与敏锐的直觉,能听出弦外之音,而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
蔡邕画像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蔡邕传》,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已酣焉。
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憘!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
将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
”邕素为乡邻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
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
吾心耸然,唯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二、蔡邕,文学家、书法家蔡邕〔133—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县〔河南杞县〕人。
东汉名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
献帝时,曾任左中郎将,世称“蔡中郎”。
蔡邕少怀大志,博学多闻,师从大学者、太傅胡广。
爱好文学,擅长书法、琴艺。
年轻时,曾受东方朔、扬雄影响,吸取百家之长,创作《释诲》,以求警惕与自勉。
他是东汉最后一位辞赋大家。
他善作小赋,取材多样,切近生活,语言清新,直抒情怀,富人情味,很有艺术感染力。
其代表作《述行赋》,短小精悍,感情沉郁,为情辞俱佳的抒情小赋。
他的散文,以碑记见长,工整典雅,多用排偶,风行当世,著名的有《文范先生仲躬铭》。
据史书记载,他曾收集东汉史资料,准备撰写后汉史,但后来被司徒王允害死,没有成书,只留下《灵书》与“十意”,共104篇传世。
他有诗歌400余首存世。
他久经动乱、流浪,原稿散佚流失,现存诗,全为其女文姬,凭着超强记忆力,揖录下来的。
他藏书万卷,著书20集。
蔡邕书法蔡邕,是书法大家。
他工篆书,尤善隶书,创“飞白体”,结构严谨,点画俯仰,法度有素,变化得体,有“骨气洞达,爽爽有神”之评。
蔡邕听琴文言文节奏划分 蔡邕听琴文言文翻译

蔡邕听琴文言文节奏划分蔡邕听琴文言文翻译蔡邕(yōng)(133年-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也是才女蔡文姬之父。
蔡邕才华横溢,除通经史、善辞赋之外,又精于书法,擅篆、隶书,还精通音律。
蔡邕在东汉末年可是属于文艺全才,就连早年还未发达的曹操,也经常到蔡邕府中请教问题,因而蔡邕也算是曹操的半个老师。
后来,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称霸中原时,他得知自己的老师蔡邕之女蔡文姬流落在匈奴,曹操认为自己已经这么强大了,还让老师的女儿在北地吃苦,觉得不接回来很没面子,他乃派使者携带金银珠宝,把蔡文姬赎了回来。
蔡文姬在离开匈奴回归故土之际,写下了那篇著名的慷慨绝唱《胡笳十八拍》。
蔡邕精通音律,我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的“焦尾琴”,说的就是蔡邕听到一块桐木在火中爆裂的声音,知道这是一块好木材,便把它拣出来做成琴,音色非常美妙,但是木头的尾部依然被烧焦了,所以当时人们叫它“焦尾琴”。
有一个典故“蔡邕听琴”,更能说明蔡邕对音律的熟悉程度。
故事说的是蔡邕曾经做过官,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因而得罪了一帮小人,遭到了邪恶势力的陷害,被充军流放。
过了许久,蔡邕又被赦免。
赦免之后,蔡邕带着家人在外面流浪,不敢回到家乡,担心那些有权势的人继续谋害自己。
多年后,蔡邕结束流浪生活,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陈留。
有的乡亲们得知这位大才子回来了,都非常高兴,因为蔡邕经常为百姓做好事,威望一直很高,所以,经常有亲朋好友邀请他到家中做客。
有一次,一位多年不见的朋友林仁得知蔡邕回乡了,特意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宴请蔡邕。
盛情难却,蔡邕应约前往。
他兴致勃勃地往林仁家走去时,就在走到了林仁家大门外时,他听到屋里弹琴的声音,蔡邕停住脚步,而是欣赏起了琴声。
起初,琴声悠扬,悦耳动听,但是,不一会,琴声变得沉重,一种压迫感阵阵传来。
蔡邕听到了琴声里隐约透露出来一股“杀气”。
蔡邕愣住了,多年的流浪生活,使他对任何一种细微的不祥之兆很敏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邕听琴
吴人有烧桐以爨者①,邕②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③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扰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初,邕在陈留④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已酣焉。
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
将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
”邕素为乡邦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⑥。
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
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⑦矣。
”(《后汉书?蔡邕传》)
[注释]①吴人有烧桐爨(cuàn)者:吴地有人用桐木蒸饭。
②邕(yōng):即蔡邕,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且精通经史、音律、天文,是蔡文姬之父。
③裁:制作。
④陈留:古地名,今河南境内。
⑤将命者:侍从。
⑥怃然:惘然的样子。
⑦足以当之:足以称为杀心了。
[文言知识]说“向”。
“向”是个多义词。
一、指“面对”、“朝向”。
上文“方向鸣蝉”中的“向”即指“朝向”。
二、指“接近”、“临近”。
李商隐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向晚”即临近晚上。
又,杜甫诗:“秋天漠漠向昏黑。
”“向昏黑”即临近昏暗。
三、作为时间副词,表过去,但其含义要随文而定。
上文“蔡君向来”及“我向鼓弦”中两个“向”,均应理解为“刚才”;《桃花源记》中“寻向所志”中的“向”,应理解为“早先”;《捕蛇者说》中“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中的“向”,应理解为“从前”。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名②屏③潜④却⑤耸然⑥莞然
2.翻译:①比往而酒已酣焉②邕素为乡邦所宗③邕具以告④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
3.理解:从“蔡邕听琴”的角度看,这则故事要说明?。